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实验六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3、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指导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毒副作用)和有效性(速效、长效等)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初步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研制和生产过程。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干燥固体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则很快变色,含量下降。这是由于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毗邻的位置上有二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双酮化合物,再迅速水解、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其反应如下。

因此,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延缓药物的氧化分解,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维生素C的氧化过程常会受到溶液的pH值、空气中的氧、重金属离子和加热时间(如加热溶解与灭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延缓药物氧化分解可采用下列措施:

(1)除氧溶液中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应设法排除。在维生素C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可在配液和灌封时通入惰性气体。配液前,注射用水应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去除溶剂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氮气,采用二氧化碳驱除维生素C溶液中的氧,其效果优于氮气。但应注意二氧化碳可使溶液的pH下降,呈酸性,也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驱除安瓿空间的氧,用氮气较好。

(2)加抗氧剂常用于偏酸性水溶液的抗氧剂有焦亚硫酸钠(Na

2S

2

O

5

)、亚硫酸氢钠

(NaHSO

3)、亚硫酸钠(Na

2

SO

3

)等,用量一般为1.0~2.O g/L。盐酸半胱氨酸有时也用

作抗氧剂,用量约5.0 g/L。

(3)调节pH pH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一般调节溶液的pH,除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外,还要兼顾到药物的溶解度及刺激性。一般认为,将维生素C注射液的pH用碳酸氢钠调节至5.5~6.0时较稳定,也有文献报道pH为6.5时分解速度常数最小。《中国药典》规定其pH应为5.0~7.O。

(4)加金属离子螯合剂微量的重金属离子如Fe2+、Cu2+等对维生素C在水中的氧化分解有显着的催化作用,故维生素C注射液中可加入依地酸二钠或依地酸钙钠螯合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以增加稳定性。

根据上述原则,对于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下列几方面:①加热时间的影响;②溶液pH对维生素C氧化的影响,并求出最稳定

pH(pH

m );③含氧量的影响,以及在通入CO

2

和加抗氧剂后的抗氧化效果;④重金属离

子的影响以及加入螯合剂的效果。

注射剂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三、仪器与材料

仪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灌注器,水浴,电炉,G4玻璃漏斗,安瓿(2 m1),熔封机,量瓶等。

材料:维生素C,无水碳酸钠,注射用水,氮气(钢瓶),亚硫酸氢钠,硫酸铁,硫酸铜,依地酸二钠,浓硫酸,高锰酸钾、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

1.加热时间的影响

取注射用水80 ml,加入维生素C 12.5 g,分次加入无水碳酸钠5 g,边加边搅拌使完全溶解,补加注射用水至100 ml,测定pH值应为5.8~6.2(如未达要求可再加碳酸钠调节),用G4玻璃漏斗过滤2~3次使澄明,取溶液10m1容器保存,其余均灌封于2 ml处理过的安瓿中。将安瓿放人沸水中煮沸,按表1所示,间隔一定时间取出5支安瓿,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将每次取出的5支安瓿内的样液于小烧杯中混合均匀,

以蒸馏水作空白,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20nm 波长处测定各样液的透光率,按下式计算透光率比,将结果记录于表1中。

透光率比(%)=

100 加热前透光率

加热后透光率

表1 加热时间对维生素C 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含氧量的影响

用注射用水及通CO 2气体饱和5 min 的注射用水,按工艺分别配成125 g /L 的A 、B 两种维生素C 溶液各50 ml ,分别测定透光率。然后将A 、B 溶液分别分成两份,按表2的附加条件进行操作。溶液分别灌封于2 ml 安瓿中,并作标记。然后置沸水中煮沸40 min ,取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每类各取5支安瓿中的样液分别于小烧杯中混合

均匀,同1法测定透光率,计算透光率比,并将结果填于表2中。

表2 含氧量和抗氧剂对维生素C 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3、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按工艺配成250 g /L 维生素C 溶液80 ml ,精密量取15 ml 置25 m1量瓶中,共5份,按表3所示,加入各种试剂,用注射用水稀释至刻度,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的透光率。然后将每份溶液灌封于2 m1安瓿中,作好标记,放入沸水中煮沸40 min 后取出。各取5支安瓿,将安瓿内样液混匀,以蒸馏水作空白测定透光率,并计算透光

率比,将结果填于表3中。

表3 重金属离子对维生素C 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4、pH 的影响

称取维生素C 15 g ,配成125 g /L 溶液120 ml ,过滤。精密量取溶液20 ml 置50 m1烧杯中,共量取6份。分别加适量碳酸氢钠粉末,调节pH 为4.0、5.0、5.5、6.O 、6.5、7.0(用pH 计测定),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透光率,然后将它们灌封于2 ml 安瓿中,作好标记,放人沸水中煮沸

40min 后取出,冷却,各取5支安瓿,混匀,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定透光率,计算透光率比,并将结果填于表4中。

表4 pH 对维生素C 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5、注意事项

(1)用碳酸氢钠调节pH 时,要将其分次加入,边加边搅拌,否则易产生大量气泡而使溶液溢出。

(2)灌注时,勿使药液溅到安瓶颈的上端,以防熔封时出现焦头。 (3)待水浴沸腾时再将样品放入,并开始计算时间。

(4)5支安瓶的样液应于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充分混匀,以免影响透光率的测定。

(5)各重金属离子的溶液要于量瓶中配制。

(6)因实验时间限制1,2,3项分别由一组同学测定,三组得出维生素C处方,设计结果。

(二)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设计与制备

1、处方和工艺流程的拟定

(1)学生根据实验(一)中各因素的考察结论,拟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

处方用量处方分析

维生素C 25.0g 主药

………………

注射用水加至200mL 溶剂

(2)学生根据主药,辅料的性质,自己拟定工艺流程。

(3)由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拟定的处方,工艺流程进行审定。

2、注射剂的制备

(1)备料:按经过老师审定的处方,准确称取(或量取)处方中规定的量(需另一同学核对),填入表5中。

表5 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用料单

(2)工艺流程:按处方量取配量80%的注射用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约2?3min)使

其饱和,先加入稳定剂Na

2SO

3

、EDTA,搅拌溶解,混匀,后加入药物,使溶解,混

匀,用NaCO

3

调节药液pH为5.5?6.0,用G4玻璃漏斗过滤,并从滤器上补加经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全量。在二氧化碳气流下一次性灌注于洁净,灭菌,干燥的2ml安瓿瓶中,封口。放于沸水中煮沸15min灭菌,并趁热放进冷的10.0g/L亚甲蓝水溶液中检漏,冲洗,擦干后剔除封口不严的带色安瓿瓶。

3、澄明度检查:照卫生部标准《澄名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的规定检查,将有浑浊、玻璃屑、纤维、色点和焦头等情况者作废品计,计算成品率。

4、pH值测定:应为5.0?7.0。

5、操作注意:

(1)配液时,注意将碳酸氢钠撒入维生素C溶液中的速度应慢,以防产生的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要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碱。

(2)维生素C容易氧化变质使含量下降,颜色变黄,尤其当金属离子存在时变化更快。故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化剂并通二氧化碳,一切容器、工具、管道不得露铁、铜等金属。

(3)掌握好灭菌温度和时间,灭菌完毕立即检漏冷却,避免安瓶因受热时间延长而影响药液的稳定性,同时注意避光。

(三)质量检查与评定

(1)装量:按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装量项下检查方法进行,2mL安瓶检查5支,每支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装量。

(2)澄明度:按卫生部关于注射剂澄明度检查规定进行。

(3)pH值测定:应为5.0?7.0(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pH项下测定)

(4)颜色:取本品,加水稀释成每1mL中含维生素C50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测定),在42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过0.06。

(四)成品印字和包装

每支安瓿瓶上印字应包括品名、规格、批号、字迹必须清晰、不得磨灭。标签的内容至少包括:批准文号、品号、批号、生产日期、贮存期、生产单位等。使用说明书上至少应印有药品的批准文号、药品名称、主要成分、用法、用量、药理作用、毒副反应、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贮存条件等内容。

五、实验结果

(1)整理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2)将表4中的数据,以透光率比的倒数为纵坐标,pH为横坐标,作图,由图中曲线求出最稳定pH(pHm)。

(3)将澄明度检查结果记录于表6,计算成品率。

表6 维生素C注射剂澄明度检查结果

(4)对其它质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六、思考题

1.影响药物氧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止?

2.影响注射液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

3.维生素C注射液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是什么?如何从工艺过程中进行控制?

4.你是如何进行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设计的(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讨论)?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916129311.html,/ 药品简介: 通用名:维生素C注射液 英文名:Vitamin C Injection 汉语拼音:Weishenɡsu C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 结构式:(参见维生素C颗粒) 分子式:C6H3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制剂色泽变黄后不可应用。 规格: 2ml:0.1g 2ml:0.25g 5ml:0.5g 10ml:2g 20ml:2.5g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 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 适应症: (1)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2)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 ②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3)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4)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1)维生素C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出血、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龋齿、贫血、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病、结核、痢疾、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2)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半胱氨酸尿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08药学,200831***,南宁,530200) 摘要:目的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方法维生素C在潮湿状态或者溶液中下容易被氧化,而使药效降低,因此可以加入抗氧化剂;有些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维生素C被氧化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因此可以加入配合剂将金属离子配合,防止金属离子起到催化作用;溶液的pH也会影响到维生素C的氧化,在pH为5.0 ~ 7.0时,维生素C最稳定,所以可以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为了尽量避免微生物污染,对灌封等关键的操作步骤,生产上多采用层流洁净空气技术,局部灌封处达100级。结果维生素C注射液本为无色透明液体,但由于实验药品被严重氧化,制得的维生素C为橙黄色。本品为维生素类药,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机体的抵抗力,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愈合,预防冠心病。结论维生素C经过经过抗氧化处理和无菌处理后能制得保质期较长的维生素C注射液。本文就该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及改进方法作出了系统的报告如下。关键词维生素C注射液;药物氧化分解;处方设计仪器与材料1.1 仪器 烧杯,两瓶,电磁炉,水浴锅,注射器,安瓿瓶,熔封器,G3垂熔玻璃漏斗 1.2 材料 维生素C,碳酸氢钠,焦亚硫酸氢钠,EDTA-Na2,注射用水,亚甲蓝溶液。 2 实验内容 2.1 处方 维生素 C 5.2g 碳酸氢钠 2.42g 焦亚硫酸氢钠 0.2g EDTA-Na2, 0.05g 注射用水加至100ml 2.2 制法 取80%的注射用水,加入EDTA-Na2 ,搅拌混匀,再加入维生素C溶解。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并搅拌至无泡,加入焦亚硫酸氢钠,并将溶液的pH调节在5 ~ 7之间。然后将溶液倒入G3垂熔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并从滤器上补足注射用水至全量,灌封于2.0ml 安瓿瓶中,放入沸水中灭菌,然后将灭菌的注射液放入10.0g/ml的亚甲蓝溶液中检漏,并剔除废品。 3 实验结果 维生素C注射剂澄明度检查结果 4讨论分析 4.1 影响药物氧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止答:影响药物氧化的因素:(1)氧的浓度(2)溶液酸、碱性的影响(3)温度、受热时间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光照的影响(6)其他添加物的影响 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1)保持药物在干燥状态,必要时才做成溶液(2)避免与氧气接触(3)保持药剂适当的pH(4)避免引入微量金属离子或加入适当的配位体化合物(5)添加适当的抗氧剂(6)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温度、控制加热时间,严格执行工艺规程(7)易氧化药物的贮存也应尽可能使用低温库或冷库 4.2 影响注射液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1] 答(1)杂质的存在(2)pH值的改变(3)药液浓度过高(4)附加剂的使用(5)配伍的变化(6)生产过程中污染(7)使用过程不当 4.3 维生素C注射液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是什么?如何从工艺过程中进行控制?[2] 答:维生素C 注射液特别易氧化分解变色,常出现药液颜色发黄、PH 不稳定、含量下降等质量问题。方法:从原料、辅料、金属离子、活性炭、pH、残留余氧量、温度、投料次序这八

实验三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H O C C C CH 2OH O HO O C H COOH OH H COOH COOH C C HOOC OH H H OH CH 2OH 实验三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注射剂的pH 值应接近血液pH 值,一般控制在4 ~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 (Vitamin C 或Ascorbic Acid )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 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氧化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 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 +

草酸 L-丁糖酸 溶液的pH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的氧化均有影响。针对Vitamin 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3)调节溶液pH在最稳定pH范围。 (4)加金属离子络合剂。金属离子对药物的氧化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当Vitamin C溶液中含有0.0002mol/L铜离子时,其氧化速反可以增大104倍,故常用依地酸钠或依地酸钙钠络合金属离子。 三、仪器和材料 仪器:烧杯,量筒,普通天平。3号垂熔玻璃漏斗,安瓿(2ml),pH计,灌注器,熔封设备,电炉,水浴,澄明度检查台。 材料:Vitamin C(注射用规格)、碳酸氢钠(注射用规格)、焦亚硫酸钠(注射用规格)、依地酸二钠(注射用规格)、二氧化碳、注射用水、钢瓶、亚甲蓝、硫酸铜。 四、实验内容 1.1 处方: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 24.2g 亚硫酸氢钠 2.0g 依地酸二钠 0.5g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1.2 制法: (1)原辅料质检与投料计算供注射用的原料药与辅料必须经检验达到注射用原料标准才能使用。按处方计算投料量,如注射剂灭菌后含量下降,应酌情增加投料量(2)空安瓿的处理 空安瓿→锯口→圆口→灌水→热处理→洗涤→烘干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COOH COOH C C HOOC OH H H OH CH 2OH 实验三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注射剂的pH 值应接近血液pH 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 (Vitamin C 或Ascorbic Acid )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 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氧化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 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 + 草酸 L-丁糖酸 溶液的pH 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 Vitamin C 的氧化均有影响。针对Vitamin C 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维生素C注射液

维生素C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维生素C注射液 英文名称:Vitamin C Injection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化学名称:L- 抗坏血酸。辅料为:碳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盐酸半胱氨酸、依地酸二钠。 【适应症】 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 【禁忌】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维生素C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出血、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龋齿、贫血、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病、结核、痢疾、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2、对诊断的干扰。大量服用将影响以下诊断性试验的结果:(1)大便隐血可致假阳性;(2)能干扰血清乳酸

脱氢酶和血清转氨酶浓度的自动分析结果;(3)尿糖(硫酸铜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致假阳性;(4)尿中草酸盐、尿酸盐和半胱氨酸等浓度增高;(5)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6)尿pH 下降。3、下列情况应慎用:(1)半胱氨酸尿症;(2)痛风;(3)高草酸盐尿症;(4)草酸盐沉积症;(5)尿酸盐性肾结石;(6)糖尿病(因维生素C可能干扰血糖定量);(7)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8)血色病;(9)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10)镰形红细胞贫血。4、长期大量服用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坏血病症状,故宜逐渐减量停药。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本品可通过胎盘,可分泌入乳汁。孕妇大剂量服用时,可产生婴儿坏血病。 老人注意事项: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物相互作用】 1、大剂量维生素C可干扰抗凝药的抗凝效果。 2、与巴比妥或扑米酮等合用,可促使维生素C的排泄增加。 3、纤维素磷酸钠可促使维生素C代谢为草酸盐。 4、长期或大量应用维生素C时,能干扰双硫仑对乙醇的作用。 5、水杨酸类能增加维生素C的排泄。 6、不宜与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谷氨酸钠等)、核黄素、三氯叔丁醇、铜、铁离子(微量)的溶液配伍,以免影响疗效。 7、与维生素K3配伍,因后者有氧化性,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两者疗效减弱或消失。 【药理作用】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

实验三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氧化反应式如下:

COOH CO HOCO2 CHOH CHOH CHOH2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 OHHCOOH + CHOOCCCHOH2COOH HOH 草酸 L-丁糖酸 溶液的pH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的氧化均有影响。针对Vitamin 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3)调节溶液pH在最稳定pH范围。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氧化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 + 草酸 L-丁糖酸 溶液的pH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的氧化均有影响。针对Vitamin 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实验三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H 2O C C C CH 2OH O HO O C H COOH OH H COOH COOH C C HOOC OH H CH 2OH 实验三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注射剂的pH 值应接近血液pH 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 (Vitamin C 或Ascorbic Acid )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 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氧化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 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 +

草酸L-丁糖酸 溶液的pH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的氧化均有影响。针对Vitamin 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3)调节溶液pH在最稳定pH范围。 (4)加金属离子络合剂。金属离子对药物的氧化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当Vitamin C溶液中含有0.0002mol/L铜离子时,其氧化速反可以增大104倍,故常用依地酸钠或依地酸钙钠络合金属离子。 三、仪器和材料 仪器:烧杯,量筒,普通天平。3号垂熔玻璃漏斗,安瓿(2ml),pH计,灌注器,熔封设备,电炉,水浴,澄明度检查台。 材料:Vitamin C(注射用规格)、碳酸氢钠(注射用规格)、焦亚硫酸钠(注射用规格)、依地酸二钠(注射用规格)、二氧化碳、注射用水、钢瓶、亚甲蓝、硫酸铜。 四、实验内容 1.1 处方: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24.2g 亚硫酸氢钠 2.0g 依地酸二钠0.5g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1.2 制法: (1)原辅料质检与投料计算供注射用的原料药与辅料必须经检验达到注射用原料标准才能使用。按处方计算投料量,如注射剂灭菌后含量下降,应酌情增加投料量(2)空安瓿的处理 空安瓿→锯口→圆口→灌水→热处理→洗涤→烘干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b916129311.html,/ 药品简介: 通用名:维生素C注射液 英文名:Vitamin C Injection 汉语拼音:Weishenɡsu C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 结构式:(参见维生素C颗粒) 分子式:C6H3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规格: 2ml:0.1g 2ml:0.25g 5ml:0.5g 10ml:2g 20ml:2.5g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制剂色泽变黄后不可应用。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 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 适应症: (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 ②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注意事项: (1)维生素C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出血、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龋齿、贫血、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病、结核、痢疾、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实验六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3、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指导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毒副作用)和有效性(速效、长效等)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初步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研制和生产过程。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干燥固体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则很快变色,含量下降。这是由于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毗邻的位置上有二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双酮化合物,再迅速水解、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其反应如下。 因此,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延缓药物的氧化分解,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维生素C的氧化过程常会受到溶液的pH值、空气中的氧、重金属离子和加热时间(如加热溶解与灭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延缓药物氧化分解可采用下列措施: (1)除氧溶液中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应设法排除。在维生素C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可在配液和灌封时通入惰性气体。配液前,注射用水应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去除溶剂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氮气,采用二氧化碳驱除维生素C溶液中的氧,其效果优于氮气。但应注意二氧化碳可使溶液的pH下降,呈酸性,也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驱除安瓿空间的氧,用氮气较好。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实验教案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掌握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及注射液的质量检测方法。对工业药剂学、药物分析课程进一步加深理解;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要求 本实验属于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讲义;复习注射剂处方设计、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成品质量检查的标准与方法等内容;掌握pH 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的使用方法。根据Vc易于被氧化的性质,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结果,自行设计Vc注射剂处方并按处方进行注射剂的制备与注射液的质量检测。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实验内容 根据Vc易于被氧化的性质,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处方考察项目结果,自行设计Vc注射剂的处方;根据设计的处方进行注射剂的制备;进行注射液的质量检测。 四、实验操作 (一)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 1、加热时间及含氧量的影响 取注射用水80mL,加入维生素C12.5g,分次加入NaHCO3,边加边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至5.8?6.2,补充注射用水至100mL,配成125g/L的维生素C注射液。将其分为A,A1两份,按表1要求操作。溶液分别灌封于2mL安瓶,并作标记。然后置沸水中煮沸40min,取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分别取五支混匀后测定。 表1 加热时间及抗氧剂对V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取通CO2气体饱和5min注射用水,加入维生素C12.5g,分次加入NaHCO3,边加边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至5.8?6.2,补充注射用水至100mL,配成125g/L的维生素C注射液。将其分为B,B1两份,按表2要求操作溶液分别灌封于2mL安瓶,并作标记。然后置沸水中煮沸40min,取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分别取五支混匀后测定。 表2 含氧量及抗氧剂对V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比较几种情况下透光率的大小,得出结论: 2、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按1项下工艺配成250g/L维生素C溶液80mL,精密量取15mL置25mL量瓶中,共5份,按表3所示加入试剂,用注射用水稀释至刻度,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的透光率。然后将每份溶液灌封于2mL安瓶中,作好标记,放入沸水中煮沸40min后取出。各取5支安瓶,将安瓶内样液混匀,以蒸馏水作空白测定透光率,将结果填于表3中。 表3 重金属离子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通用名:维生素C注射液 英文名:Vitamin C Injection 汉语拼音:Weishenɡsu C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 分子式:C6H3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制剂色泽变黄后不可应用。 规格:2ml:0.1g 2ml:0.25g 5ml:0.5g 10ml:2g 20ml:2.5g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 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 适应症: (1)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2)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 ②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3)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4)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1)维生素C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出血、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龋齿、贫血、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病、结核、痢疾、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2)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半胱氨酸尿症; ②痛风; ③高草酸盐尿症; ④草酸盐沉积症; ⑤尿酸盐性肾结石;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及制备OfficeWord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 考察及制备 O f f i c e W o r d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H2O C C C CH2OH O HO O C H COOH OH H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及制备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3.熟悉影响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和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措施。 4. 熟悉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序号内容时间(h) 1 影响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因素考察 5 2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4 3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 3 总计12 三、原理与指导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注射剂由于直接将药液注入人体血管或组织内,故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且作用可靠,适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对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注射剂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对某些药物可定位给药,产生局部作用。注射剂的成品,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和剂量合格,安全性和稳定性符合要求,pH值符合规定等。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 维生素C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其反应如下: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测

实训七 维生素C 注射液的质量检测 一、 实训目的 1、掌握注射液中可见异物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方法。 2、掌握维生素C 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 3、熟悉灯检法的检查装置构造,检查人员条件,含量测定的计算方法。 4、了解维生素C 注射液质量检测项目。 5、掌握可见异物的检查方法。 二、 实训原理 可见异物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 50μm 。注射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的条件下生产,产品在出厂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逐一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 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一般常用灯检法。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外 可见异物,当供试品溶液容器不适于检测,需转移至专用玻璃容器中时,均应在百级的洁净环境中进行。 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检查装置—伞棚式灯检箱。检查人员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 测验,均应为4.9或4.9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5.0或 5.0以上);应无色盲。 结果判定 (1)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浓溶液20支(瓶)供试品中,均不得检出可见异 物。如检出可见异物的供试品超过1支(瓶),应另取20支(瓶)同法检查,均不得检出。 (2)混悬型注射液 20支(瓶)供试品中,均不得检出色块、纤毛等可见异物。 维生素C(C 6H 8O 6)又称抗坏血酸,其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I 2 定量氧化成二酮基,所以可用直接碘量法测定其含量。 O C OH H CH 2OH O OH OH ??→?++H I 2O C OH H CH 2OH O O O HI 2+ 维生素注射液中常加有亚硫酸盐如NaHSO 3作为抗氧剂,抗氧剂NaHSO 3对测定维生素 C 的含量有影响,所以在滴定前需要加入丙酮来排除干扰。 由于维生素C 的还原性很强,即使在弱酸性条件下,此反应也能进行得相当完全。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 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而产生误差,尤其在碱性条件下, 误差更大。故该滴定反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以减慢副反应的速度。 三、实训操作 (一)可见异物检查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支(瓶),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轻轻旋转和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 1 引言 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 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由于维生素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 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 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 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 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 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1.1.3药代动力学 蛋白结合率低。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适应症 (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2) 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3)特发 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 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Vitamin C Injection Quality Analysis 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工分061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 4 指导教师 xx 职称副教授 导师单位 xx环境工程系 论文提交日期 xx 一、课题名称: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二、毕业专题(设计)主要内容: 维生素c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读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维生素c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几紫癜等辅助治疗。它还可用于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另外还可以用于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注射剂由药物和附加剂、溶媒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并需采用避免污染或杀灭细菌等工艺制备。注射剂的质量分析包括观察色泽和澄明度,然后进行鉴别试验、pH值检查,最后进行含量测定。注射剂的常规检查分为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 本课题选择维生素c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质量分析,最终写出科学性论文。 1、选题 2、搜集阅读文献资料 3、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实施 4、方法验证 5、撰写报告 6、论文答辩 三、计划进度 1、5月24日动员 2、5月24日—5月25日查阅资料,拟定提纲

3、5月26日—6月25日实施实验 4、6月26日—6月30日撰写报告,完成专题报告 四、毕业专题(设计)结束应提交的材料: 1、毕业专题任务书 2、毕业专题实验报告 3、毕业专题答辩成绩 4、毕业专题成绩 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 2010年5月24日2010 年5 月24 日 论文真实性承诺及指导教师声明 学生论文真实性承诺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内容真实可靠,不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如被发现论文中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本人愿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和 一切后果。 毕业生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关于学生论文真实性审核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已经对学生论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定其内容均由学生在本人指导下取得,对他人论文及成果的引用已经明确注明,不存在抄袭 等学术不端行为。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xx xx 摘要:实验主要对维生素C注射液的性状、鉴别、PH值及含量测定进行了考察, 利用了碘量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含维生素C(C6H8O6)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并经过多批实验我们发现,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其颜色、PH值及含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实验找到了生产及贮存过程中严格控制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其制剂的稳定性。并测得了平均回收率为101.1%,RSD为0.69%。因此,碘滴定法对维生素C注射液是可以测量的,不但方法简便、快速、而且,准确、成本低。 关键词:维生素C注射液;碘量法;PH颜色;回收率

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

抗坏血酸注射液的处方设计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法,通过对抗坏血酸注射液制剂工艺的优选,科学地选择原料药物(供注射用原料及质量要求)、附加剂(品种、用量)及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统筹兼顾。从制剂的稳定性和内毒素检查两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确定科学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关键词:抗坏血酸注射液;正交试验法;稳定性;热原检查;处方;质量控制 1、抗坏血酸简介 1.1、理化性质 图一、维生素C IUPAC名: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本品为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水溶性,比旋度:+20.5°至+21.5°,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1] 1.2、药理毒理作用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每日l-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 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孕妇应用大量时,可产生婴儿坏血病。[2] 1.3、抗坏血酸注射剂药效学研究 蛋白结合率低。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肝内代谢。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l4μ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可经血液透析清除。[2] 2、处方筛选 实验证明,抗坏血酸注射液的色泽变化比含量下降敏感得多,注射剂在贮存或加热过程中,当透光率降至80%左右时,含量一般仍维持在95%左右,因而在筛选处方时以透光率作为考察指标。 本文采用初筛和正交试验法对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溶液的PH以及制剂工艺条件作了较大量的筛选工作,经过多次重复和对比试验,最后拟定以下处方。配制的抗坏血酸注射液经过滤后,在CO2气流下灌封于2ml曲颈安瓿中,流通蒸气灭菌30分钟后备用。[3] 3、处方设计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维生素C注射液 英文名:Vitamin C Injection 汉语拼音:Weishengsu C Zhusheye 剂型:注射剂 【成分】维生素C。 化学名称:L-抗坏血酸。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6H3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肝内代谢。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②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用法用量】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必要时,成人每次2~4g,每日1~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

维生素C注射液抗氧剂的选择

料的反应釜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在详述。 214 焊接接头设计 双相不锈钢的接头设计必须有助于完全焊透并避免在凝固的焊缝金属中存在未熔合的母材。最好切削加工而不采用砂轮打磨坡口,以使焊接区厚度或间隙均匀。必须打磨时,应特别注意坡口及其配合的均匀性。为了保证彻底熔化和焊透,应当去掉任何打磨毛刺。 壁厚在4~15mm的接头设计如下图。一般而言,能保证焊缝完全焊透且将烧穿的危险减到最低,则设计就可以说是合理的。 3 制造 311 冷热加工 虽然双相不锈钢可以进行热加工,但其允许的温度范围比较窄,且容易产生碳化物和氮化物的析出,改变金相组织,使其耐腐蚀性能大大下降。因此,双相不锈钢在热加工后,最好再进行固溶处理。本设计采用冷加工工艺,很多制造实践表明:双相不锈钢冷作硬化现象明显,在工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变形次数,减少工序量,且要缩短工序衔接时间。 312 焊接 31211 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的区别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问题常常与焊缝金属本身有关,尤其是在全奥氏体或奥氏体占优势的焊缝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热裂倾向。由于双相不锈钢具有非常好的抗热裂性,焊接时很少考虑热裂。双相不锈钢焊接最主要的问题是与热影响区而不是与焊缝金属有关。热影响区的问题是耐蚀性、韧性降低或焊后开裂。为了避免发生上述问题,焊接工艺的重点是使在“红热”温度范围内的总停留时间最短,而不是控制某一条焊道的热输入。 31212 焊接方法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除氧炔焰焊接法因伴生碳污染焊缝外,几乎所有的焊接工艺现在均可用于双相不锈钢。目前,双相不锈钢的焊接方法主要有:①气体保护钨极电弧焊(GTAW),有时也叫做惰性气体保护钨极(TI G)焊;②气体保护金属极弧焊(GMAW/MI G),有时称为惰性气体保护金属极弧焊。③药芯焊丝电弧焊(FCW);④焊条手工焊(SMAW/手工焊条电弧焊)等。 以上焊接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本反应釜采用的是手工钨极气体保护焊接,这种焊接方法的质量与母材、焊丝质量及焊接工艺关系极大。一般而言,希望有焊接工艺过程的母材的相比例中,奥氏体相略为占优,以便高温热影响区能够获得较理想的两相比例。 维生素C注射液抗氧剂的选择 冯雪松,李 晶,纪化荣 (沈阳第一制药厂,沈阳 110023) [摘 要] 本文通过实验考查了单独及复合使用抗氧剂对维生素C注射液颜色的影响效果,即分别考查单用焦亚硫酸钠、合用焦亚硫酸钠与L2半胱氨酸于维生素C注射液中,通过测定维生素C的吸收度对其进行比较。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复合使用焦亚硫酸钠与L2半胱氨酸有利于药液的稳定,药液颜色较好。 [关键词] 维生素C注射液;焦亚硫酸钠;L2半胱氨酸 维生素C为一强还原剂,是一个多元羟基酮酸的内酯,易被光、热、氧气所氧化破坏,微量的金属离子对其氧化有催化作用,因此,溶液中一般都需加入金属络合剂ED2 TA二钠。同时,为有效防止氧化,除在配液、灌封岗位药液、安瓿通入惰气以外,还需加入有效的抗氧剂。本文就抗氧剂焦亚硫酸钠的单独使用、焦亚硫酸钠与L2半胱氨酸的联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就EDTA二钠用量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验。 1 仪器与试药 111 仪器 756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 112 试药 维生素C(东北制药总厂),碳酸氢钠(天津市塘沽鹏达化工厂),焦亚硫酸钠(沈阳化学试剂厂),L2半胱氨酸(常州制药厂),E DTA二钠(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2 方法 取注射用水适量,通入二氧化碳至饱和,常规配制维生素C注射液后,分成4等份,按照表1分别加入I(焦亚硫酸钠,1DT二钠),I I(焦亚硫酸钠,3D T二钠),II I(焦亚硫酸钠与L2半胱氨酸,1D T二钠),IV (焦亚硫酸钠与L2半胱氨酸,3D T二钠),配制后进行机械灌封。 表1 维生素C注射液配方简表 配方I II III IV 维生素C(g)500500500500 碳酸氢钠(g)250250250250 抗氧剂(g)焦亚硫酸钠30301010 L2半胱氨酸——————1010 EDTA二钠(g)01230123 注射用水加至(m l)1000100010001000 211 将灌封后的药液以60℃恒温水浴加热24h后,照分光光度法于42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见表2)。 表2 60℃恒温水浴加热24h后吸收度A I II III IV 吸收度A01017010160101001010 1 以流通蒸汽(℃,5分钟)进行分次灭菌后,照分光光度法于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见表3)。 2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年第8卷增刊02g E A g E A 02g E A g E A 221001 420n m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