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

1、人和动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主要场所发生在()

A 消化道内

B 血液

C 细胞内

D 肾脏内

2、右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3、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4、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一毛细血管壁、2一红细胞、3一血浆、4一细胞内液、5一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5、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O2从①到达②内要穿越2层生物膜

B.若②为胰腺细胞,则①处的O2浓度高于⑤处

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⑤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7、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的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8、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适宜刺激的结果是

A.刺激a处,b处将发生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或抑制

D.刺激a处,b、c处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9、下列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10、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

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__层生物膜。

11、如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Z为实验位点,其中Z为突触间隙。请回答下列与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当某人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时,刺激作用于手部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________的低级神经中枢,最终传到手臂的肌肉,产生缩手反射。

(3)当某人伸手欲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时,人体内听觉感受器等产生兴奋,最终将兴奋传向________,经过分析综合,一方面产生缩手反射,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释放________,使人脸发红。

(4)若在Y点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指针将发生________次偏转。若在X点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指针将发生________次偏转。

(5)若将某药物放在X处,在Y点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肌肉收缩;而将该药物放在Z处,在Y点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可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对

________有阻断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2018-2019学年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范围;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1-3节 一、单选题 1.对下列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硝化细菌④小球藻⑤念珠藻⑥黑藻 A.①②③都是原核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B.④⑤⑥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含有叶绿体C.①③④⑤⑥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D.除①②③外,都是自养生物 2.据最新报道,国内不少地方发现了感染H1N1型流感病毒的病例。下列有关该流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1N1型流感病毒中的核酸可用龙胆紫染液染色 B.禽流感病毒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导致其裂解死亡 D.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H1N1流感 3.将低倍镜换用高倍镜后,一个视野内的() A.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B.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小,视野变亮C.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D.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4.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操作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倍数的物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视野中物象的清晰度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明暗 5.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依次是() ①细胞代谢②细胞增殖、分化③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改变.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6.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下列有关细胞及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细胞中的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内环境 B.在人体内,生长激素和RNA聚合酶的合成可在同一细胞中完成 C.颤藻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不同 D.细胞核通过核孔,可实现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7.一棵桃树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 A.细胞→个体 B.细胞→组织→系统→个体 C.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D.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8.下面有关真核、原核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原核细胞则都没有细胞核 B.植物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原核细胞也有一些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三种,而原核细胞不能以这三种方式分裂 D.真核细胞中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定律,而原核细胞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9.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D.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10.酵母菌细胞具有而蓝藻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核糖体 11.下列关于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含有NaOH溶液和CuSO 溶液 4

2020版高中生物一轮(人教版全国Ⅰ)配套课件必修1第一单元 补上一课1

[必备知识] 1.种子与“水” 2.种子与有机物及检测 3.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方式变化曲线分析 在种子吸水的第Ⅰ阶段,由于(吸胀)吸水,呼吸速率上升,胚根长出之前,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在种子吸水的第Ⅱ阶段,细胞产生CO2的量要比消耗O2的量大得多,说明此期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有毒物质酒精) 4.种子与植物激素

(2012·全国卷Ⅰ,29)将玉米种子置于25 ℃、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__h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__mg/(粒·d)。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 h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答案 (1)葡萄糖 呼吸(或生物氧化)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1.下图小麦种子发育、成熟、储存和萌发过程示意图,该过程中细胞含水量、分裂、分化程度、大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分解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胚珠――→① 幼嫩种子――→② 成熟种子――→③ 储存――→④ 萌发 A .还原糖增多的阶段是②③ B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较高的阶段是①④ C .③阶段中若种子晾晒不彻底,则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 D .DNA 合成活跃的阶段为①④ 解析 图中①阶段表示由胚珠发育为幼嫩种子,该阶段细胞分裂和代谢旺盛;②阶段种子由幼嫩到成熟,较①阶段代谢缓慢、细胞含水量下降;③阶段要经过晾晒,细胞大量失水;④阶段需大量吸水才能使种子由休眠状态转化为细胞分裂和代谢旺盛的萌发状态。所以①④阶段细胞分裂和代谢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②阶段种子成熟过程中还原糖大量转化为淀粉,A 错误、B 正确。种子晾晒不彻底,含水量较高,易滋生霉菌而导致种子霉变,C 正确。①④阶段大多数细胞处于连续分裂状态,分裂间期主要发生DNA 复制,D 正确。 答案 A 2.如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所储存的能量大致相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 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 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 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走近细胞讲义(必修1)(生物解析版)

[考纲明细]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Ⅱ)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Ⅰ) 3.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课前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单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P4—正文)(×) 2.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均属于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P6—思考与讨论)(×) 3.一棵松树无系统层次,一只草履虫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P6—思考与讨论)(√) 4.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认为人工制造了生命。(P6—拓展题)(×) 5.蓝藻(又名蓝细菌),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P9—图-13)(√) 6.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P9—正文)(×) 7.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染色体,但有一个链状DNA分子位于拟核。(P10—正文)(×) 8.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多样性。(P10—正文)(×) 9.施莱登和施旺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11—资料分析)(×) 10.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P12—科学前沿)(√) 11.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P13—本章小结)(√)

(2017·海南高考)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核糖体 B.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拟核区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 D.蓝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答案 D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A正确;细胞膜的存在,使细胞有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收物质,B正确;原核细胞的拟核区的DNA分子是大型环状的,不与蛋白质结合,C正确;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0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 2.病毒□02无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宿主□03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04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单细胞生物依赖□ 05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4.多细胞生物依赖□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结构层次 01组织→□02器官→□03系统→个体→种群→□04群落→□05生态系统→生细胞→□ 物圈。 2.相互关系 06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 (1)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 07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 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 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 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 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 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 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

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全部知识点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的生命果冻离不开细胞 ①生命不具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每种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构成 ②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只有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现象,根据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鸡瘟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③SARS病毒破坏肺部等处的细胞;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症;HIV破坏淋巴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力 (2)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绿眼虫、细菌、蓝藻(顫藻、念珠藻、发菜、蓝球藻)、酵母菌、疟疾虫(引起人患疟疾的病原体)等,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能完成相应的各项生命活动,如运动、摄食、繁殖、对刺激做出反应等。 (3)多细胞生物如人,有很多细胞构成。但生命活动开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最后发育成成熟个体。在许多分化细胞的密切配合下,生物体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缩手反射、人的生殖和发育等。 (4)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激性和稳态的调节都可以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概念、构成举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心肌、上皮细胞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动物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植物组织(保护、分生、营养、疏导) 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能完成某一生理功能的结构动物器官(消化、心脏、脑)植物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系统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组合高等动物的系统(运动、呼吸、笑话、 循环、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 个体有若干复杂的器官或系统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单 个生物,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构成一个个体蛙、人、草履虫 种群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 合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 群落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 合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由群落和它周围的舞技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池塘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特别提醒 生物的每个结构层次都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如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胃的蠕动、心脏的跳动、个体的生长和发育,种群的变化等。 在每一个结构层次上都进行着生命活动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越高等的动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而低等生物的生命系统则比较简单。构成生命系统的层次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最小的生命系统——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终止,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所有层次,单细胞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大层次,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中图版必修三

必修3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宇宙飞船中,曾放置有一株水平方向伸展的豌豆幼苗,在 太空飞行中培养若干天后,根茎生长的特点是() A. 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B. 根、茎都向下生长 C. 根、茎都向水平方向生长 D. 根向水平方向生长,茎向上生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在地球环境中,根向下生长,茎向上(背地)生长,是受地心引力(重力)的作用,是对重力的应激性。在太空中失重(微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无影响,不存在分布差异,也就无向地、背地之别 考点:生长素 点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2. 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 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拜尔实验中,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A正确;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该实验证明了胚芽 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 哚乙酸,故B、C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尖端产生的物质可以从尖端运到尖端下部,不能确定这种物质是生长素,也不能说明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有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b点,be段膜外电流方向为b^c B. 刺激b点,c、d同时兴奋 C. 刺激b点,a、c均会兴奋 D. 刺激b点,必定会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生物单元测试人教版

第1章走近细胞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第一道生物试题可能少部分同学需要冥思苦想,此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A.血液B.神经细胞C.大脑D.神经系统 2.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 A.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生长和繁殖 C.基因的传递与变化D.对刺激产生的反应 3.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作用的细胞是()A.白细胞B.神经细胞C.血细胞D.生殖细胞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不能繁殖后代B.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蛋白质、核酸没有生命D.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非生命结构 5.HIV直接破坏人体的细胞是 A.神经细胞B.淋巴细胞C.血细胞D.肌肉细胞6.将特定的培养基装入锥形瓶,培养酵母菌。由于操作不慎,培养基受到污染,不仅长出了酵母菌,还长出了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瓶中的一切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7.成年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这些细胞根据形态、结构分为200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是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说明

A.人体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D.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与草履虫相同 C.200多种不同的类型就是200多种不同的组织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8.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个体 9.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育出了纯种的酵母菌,这些酵母菌构成了一个A.个体B.种群C.群落D.组织 10.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②在低倍物镜下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④调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 像清晰为止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11.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生活、繁殖,主要原因是由于它A.结构太简单B.不能自主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C.不能运动D.没有消化系统 12、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 作顺序应是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 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单 元测试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石家庄市23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调研(一) 生物试题 出题人:武菲审题人:章欣 一、选择题: 1.能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是 A. 原子?? B.分子?? C.细胞?? D.个体 2.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C.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3.生活在一片草原上的哪些生物可构成一个种群 A.一只蝗虫B.全部蝗虫 C.全部昆虫 D.全部生物 4.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 D.生物圈 5.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转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做法是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 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C.移动载玻片上的样品?? D.调整准焦螺旋 6.2008年春节之前,猪肉涨价,是因为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猪造成猪大量死亡。那么,组成该病毒的最基本元素是: A. C、H、O、N B. C C. C、H、O、N、P D. C、H、O、N、P、S

7.草履虫与大肠杆菌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是前者 A.无核膜 B.无细胞壁 C.无细胞膜 D.无DNA 8.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 噬菌体和根霉 B. 细菌和草履虫 C. 蓝藻和酵母菌 D. 衣藻和变形虫 9.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B.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 C.所有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D.细胞对另一个个体的其他细胞起作用10.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A.Zn、Cu、B、Mn?????????? ?????? B.Zn、Cu、Mg、Ca? C.Fe、Mn、Zn、Mg????????? ?????? D.Mg、Mn、Cu、Mo 11.生活状态下的叶肉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糖类 12.下列哪一项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自然界中都存在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 13.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A.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 C.碳元素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D.碳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单元测试题

石家庄市23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调研(一) 生物试题 出题人:武菲审题人:章欣 一、选择题: 1.能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是 A. 原子B.分子C.细胞 D.个体 2.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3.生活在一片草原上的哪些生物可构成一个种群 A.一只蝗虫B.全部蝗虫 C.全部昆虫 D.全部生物 4.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5.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转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做法是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C.移动载玻片上的样品 D.调整准焦螺旋 6.2008年春节之前,猪肉涨价,是因为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猪造成猪大量死亡。那么,组成该病毒的最基本元素是: A. C、H、O、N B. C C. C、H、O、N、P D. C、H、O、N、P、S 7.草履虫与大肠杆菌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是前者

A.无核膜 B.无细胞壁 C.无细胞膜 D.无DNA 8.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 噬菌体和根霉 B. 细菌和草履虫 C. 蓝藻和酵母菌 D. 衣藻和变形虫 9.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B.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 C.所有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D.细胞对另一个个体的其他细胞起作用 10.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A.Zn、Cu、B、Mn B.Zn、Cu、Mg、Ca C.Fe、Mn、Zn、Mg D.Mg、Mn、Cu、Mo 11.生活状态下的叶肉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糖类 12.下列哪一项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自然界中都存在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

【精品】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汇编

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汇编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 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 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H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讲 1.(2017年全国新课标Ⅲ卷)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0.9%NaCl溶液是生理盐水,和血浆是等渗溶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变化,但血浆量会增加,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维持稳态平衡,水盐摄入量≈排出量,A、B、D错误,C正确。 2.(2017年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故此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B项正确。人是恒温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热量比炎热环境中多,此时,人体主要是通过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C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基因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在肾小管细胞中表达,D项错误。 3.(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组成内环境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物质,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水和无机盐离子可以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因此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Na+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走近细胞讲义(含解析)(必修1)

第1讲 走近细胞 [考纲明细]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Ⅱ)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Ⅰ) 3.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课前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单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P 4—正文)(×) 2.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均属于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P 6—思考与讨论)(×) 3.一棵松树无系统层次,一只草履虫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P 6—思考与讨论)(√) 4.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认为人工制造了生命。(P 6—拓展题)(×) 5.蓝藻(又名蓝细菌),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P 9—图-13)(√) 6.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P 9—正文)(×) 7.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染色体,但有一个链状DNA 分子位于拟核。(P 10—正文)(×) 8.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多样性。(P 10—正文)(×) 9.施莱登和施旺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 11—资料分析)(×) 10.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P 12—科学前沿)(√) 11.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P 13—本章小结)(√) (2017·海南高考)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核糖体 B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 .拟核区中含有环状的DNA 分子 D .蓝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答案 D 解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A 正确;细胞膜的存在,使细胞有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收物质,B 正确;原核细胞的拟核区的DNA 分子是大型环状的,不与蛋白质结合,C 正确;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D 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 0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病毒□ 02无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宿主□03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3.单细胞生物依赖□ 04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多细胞生物依赖□ 05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结构层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 元测试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633131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 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 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 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 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 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 化。其主要原因是 (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B.形成 Na 2CO 3 排出体外 C.H 2 CO 3 / NaHCO 3 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D.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 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D.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8、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高中生物必修1 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课时活页作业doc

[课时活页作业] (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苏、锡、常、镇四市调查)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所属类群,不能作为鉴定依据的结构是() A.有无成形的细胞核B.有无核糖体 C.有无叶绿体D.有无细胞壁 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是动物细胞无叶绿体和细胞壁;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都具有的细胞器。 答案:B 2.2011年4月的“阴性艾滋病”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由此加重了人们的“恐艾”心理。关于艾滋病病毒(HI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IV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 B.由于HIV体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所以其营寄生生活 C.获取大量HIV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D.HIV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解析:艾滋病病毒(HIV)不具有细胞结构,不是单细胞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艾滋病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因而没有细胞器;病毒营寄生生活,因而培养病毒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含有寄主细胞的培养基上培养。 答案:D 3.(2012·东北师大附中摸底)右图中的三个圆圈①、②、③分别表示含有 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表示的细胞可能是() A.肝细胞B.衣藻细胞 C.乳酸菌细胞D.棉花叶肉细胞 解析:由图可知,三个圆圈①、②、③有一个交集,就是指此细胞三种结构都具有,肝细胞没有细胞壁,乳酸菌细胞和棉花叶肉细胞没有中心体。 答案:B 4.蓝藻细胞不能进行以下哪项生理活动() A.有丝分裂B.有氧呼吸 C.光合作用D.基因突变 解析:蓝藻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通常进行二分裂,只有真核细胞才能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A 5.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生物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讲走进细胞 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①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例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③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例如:心脏等 ④系统:能共同完成同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组合。例如:呼吸系统等 ⑤个体:有若干器官或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单细胞一个细胞构成一个个体。 ⑥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 ⑦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多个种群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二、病毒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所以遗传物质DNA或RNA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⑤、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遗传物质不同分为DNA和RNA病毒。 三、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四、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的主要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中图版生物必修1: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1.詹森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带来了新突破,这是因为他() A.制造了第一台显微镜 B.第一个发现了细胞 C.第一个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D.创立了细胞学说 解析:选A。詹森把两块凸透镜安装在一个适当长度的长管两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为后来的生物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2.根据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细胞来源于() A.无机物B.有机物 C.先前存在的细胞D.培养皿培养 解析:选C。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为: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故所有的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3.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界的是() A.池塘中的变形虫B.牙垢中的细菌 C.鲑鱼的红细胞D.公牛体内的精子 解析:选B。变形虫属于原生生物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鲑鱼和公牛均属于动物界,其体内细胞属于真核细胞。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解析:选A。细胞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个学说告诉人们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的生物并不是都有细胞结构,例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即是说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5.下列有关细胞发现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詹森制造的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小昆虫的具体结构 B.罗伯特·胡克所观察到的小空洞不是真正的细胞 C.列文虎克观察到了鲑鱼的红细胞 D.现代显微镜的分辨率都在1 μm以内 解析:选A。詹森制造的显微镜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的整体形态,但观察不到其具体结构。6.(2012·德州高一检测)显微镜的发明和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了微观领域,从而开启了研究生命本质的大门。1604年,荷兰人詹森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放大10~30倍的显微镜,用来观察一些小昆虫;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制造出了放大40~140倍的显微镜,并首次观察到了木栓薄片中的细胞结构;1674年,列文虎克制造出了放大3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原生生物、细菌、红细胞及精子等。 (1)詹森首先制成了显微镜,但没有发现细胞结构,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他的贡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伯特·胡克尽管首次发现了细胞,但他发现的“细胞”都是________细胞,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由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而他所发现的细胞种类和数量多,而且这些细胞都属于________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