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

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

第三节 三角形的中位线

【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并能应用其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________与它__________的线

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____________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

线.如图,在?ABC 中,D 为AB 的中点,E 为AC 的中点,则线段_____是?ABC

的中位线. 线段_________是?ABC 的中线.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__________第三边,且________第三边

的________.

4、如图,将?ABC 化成一个与他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写出你的转化过程

二、教材精读

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DE 是△ABC 的中位线

求证:DE ∥BC ,DE =2

1BC

C B

三、问题解决: 问题1:

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你能找出其中

的平行四边形吗?并用你的方法证明它。

合作探究: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以四边的中点为顶点组成一个新四边形,

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猜想:顺次连接梯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接正方形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

四 、当堂检测

1、如图1:在△ABC 中,DE 是中位线

(1)∵ 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 EF ∥BC (根据 )

(2) 若BC=10cm , 则DE= cm

(3) 若EF=6cm , 则BC= cm

(4) 若∠ADE=60°,则∠B= 度 图1

A C B

2、如图2:在△ABC 中,D 、E 、F 分别是各边中点AB=6cm ,AC=8cm ,BC=10cm , 则△DEF 的周长= cm

图2 图3

3、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点E 是BC 边上的中点,AB=4,则OE 的长为( )

A.2

B.2

C.1

D.21 形成提升

1、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长分别为8cm,10cm 和12cm ,则以各边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2、(贵州中考)如图,在?ABC 中,AB=AC=6,BC=8,AE 平分∠BAC 交BC 于点E ,点D 为AB 的中点,连接DE ,则?BDE 的周长是( )

A.57+

B.10

C.524+

D.12

3、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 。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点E,F,G,H 分别是AB,CD,AC,BD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5、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现要测量出A,B两地的距离,给你的工具只有皮尺,你能想办法测量出来吗?

总结:由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组成的__________;(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____________的三角形;

(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__________个面积相等得平行四边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1)可证两直线平行;(2)可证线段的相等或倍分

五小结评价X K b1 .C om

一、本课知识点:

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____________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_____第三边,且_____第三边的_

二、本课典型例题:

三、我的困惑: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不但能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还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的现状,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会运用性质进行论证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性质证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渗透对比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的引入采用类比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给予演示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六)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刻度尺、教学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性质。 二、新授 (1)对照图片,回顾三角形中线的概念及 特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学案: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 . . ∠ADC DE. . 1 .2 DE BC DE BC 求证:∥,

分析: 证法 1: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AF 、CF 、DC . ∵AE=EC ,DE=EF , ∴四边形ADCF 是_______________. ∴CF ∥AD ,CF=AD , ∴CF_____BD ,CF_____BD , ∴四边形BCFD 是 ________________, ∴DF_____BC ,DF_______BC , 12 DE DF =又∵, ∴DE_____BC ,DE=______BC. 证法2: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FC . ∵∠AED=∠CEF ,AE=CE , ∴△ADE_____△CFE . ∴∠ADE=∠_____,AD=_______, ∴CF______AD,∴BD______CF. ∴四边形BCFD 是___________________. ∴DF_______BC. 12DE DF =又∵, ∴DE_____BC ,DE=______BC. 要点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符号语言:△ABC 中,若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 12 =. DE BC DE BC 则, 重要结论:①中位线DE 、EF 、DF 把△ABC 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有三组共边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是四边形ADFE 和BDEF ,四边形BFED 和CFDE ,四边形ADFE 和DFCE. ②顶点是中点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中点三角形;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原三角形的周长的一半.面积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四分之一.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1)导学案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1) 学习目标: 知识: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 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在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等探究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及其初步应用。 学习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一、情境创设: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活动: 1.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 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小组讨论) 步骤:(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 (2)分别取AB 、AC 的中点D 、E ,连接 DE ; (3)沿DE 将△ABC 剪成两部分并将△ADE 绕点E 旋转180到△CFE 的位置得四边 形BCFD 。(学生继续完成操作) 2.讨论:(1)四边形BCFD 为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2)线段DE 与线段BC 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归纳: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说说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例2 在□ABCD 中,AC 、BD 交于O ,E 、F 、G 、H 分别是AB 、OB 、CD 、OD 的中点。说明: ∠HEF=∠FGH 。 四、巩固练习 1.△ABC 的各边边长为4、6、8,D 、E 、F 分别是AB 、BC 、AC 的中点,则DE= ; EF= ;FD= 。 A D E F C B F A O H G D C B E F E H G D C B A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 想得到高分,教学设计相关考点必须要非常熟悉,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依据和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等。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宣汉县第二中学徐霞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三章《证明三》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一个学时完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所引出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揭示了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线段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对进一步学习非常有用,尤其是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要用到.由于在本章最后要探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探索的完整性我将本节中探索一般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调整到探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一起完成。 二、学情分析 本章从内容上讲是《证明一》和《证明二》的继续,初三的学生对于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和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对于本节课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的理解及完成大部分练习也不是难事,但在本节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证明线段的倍分问题;二是应用中位线性质定理时怎样添加辅助线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2.进一步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4.在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过程中体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证明及应用 难点: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推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了解证明线段倍分关系问题的基本要领.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右图,观察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镇海中学陈志海 第3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常把它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今天我们反过来利用平行四边形来研究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2)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运用.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P47练习下面至P48探究上面的内容. (2)自学时间:3分钟. (3)自学方法:看书,看图,认识三角形中位线的意义. (4)自学参考提纲: ①画图说明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不同?怎么区分? ②如图,△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连接DE、EF、DF、AE、BF、CD,则图中的中线是AE、BF、CD,中位线是DE、DF、EF. 2.自学:结合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中位线的准确含义. ②差异指导:指导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疑难之处.

4.强化:三角形中位线的意义.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自学时间:10分钟. (3)自学方法:测量中位线长、第三边长并猜想. (4)探究提纲: ①任画一个三角形,取三边的中点并相互连接,然后量中位线长和第三边长,重复画几次,看结果如何. ②通过测量一条中位线长与第三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吗? ③如右图,△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试量一下DE、BC的长,比较量出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DE与BC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吗?说出你的猜想. ④结合你的实验猜想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是 1 , 2 DE BC DE BC =. 2.自学:学生结合探究提纲自主探究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画图、度量的情况及判断总结的结论是否合理. 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结合测量数据进行猜想并归纳. (2)生助生:学生研讨疑难之处. 4.强化: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探究三角形中位性质的证明方法.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由DE=12BC思考DE怎么处理可使BC=2DE. (4)探究提纲: 如右图,D、E分别为AB、AC的中点, 求证: 1 2 DE BC DE BC = ,.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初中篇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及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单元的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

发他们的参及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及能力: 2.过程及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2.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八年级数学鲁教版三角形的中位线1教学设计

3. 三角形的中位线(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证明直线的平行和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也是后续研究梯形中位线的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六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七环节:课后反思。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中点D,E,连接DE (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BC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 2、思考: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3、探索新结论: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BC有什么位 置和数量关系呢?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

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2】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案

《3.6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案

1、如图1:在△ABC 中,DE 是中位线 (1)若∠ADE=60°,则∠B= 度,为什么? (2)若BC=8cm ,则DE= cm ,为什么? 2、如图2:在△ABC 中,D 、E 、F 分别是各边中点,AB=6cm ,AC=8cm ,BC=10cm ,则△DEF 的周长= cm 3、如图,A 、B 两地被建筑物阻隔,为测量A 、B 两地间的距离,在地面上 选一点C ,连接CA 、CB ,分别取CA 、CB 的中点D 、E 。 ①若DE 的长为36cm ,求AB 两地间的距离 ②如果D 、E 两地间还有阻隔,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四、例题运用,形成能力 下面我们通过习题尝试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例题: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提问: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变式训练: 变式1:如果这个条件不变,改变结论:如EG 与FH 的关系等。 变式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呢? 变式3:四边形ABCD 是矩形呢? 变式4:四边形ABCD 是菱形呢? 五、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1. 你是如何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及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关注后进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鼓励学生回答: 可利用: 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口答从①定义,②图形,③性质几方面比较回答。 学生先自主思考练习, 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思考问题的体会 角形的高与中位线的关系,做下铺垫. 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猜测、归纳能力。 用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态度,也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时的练习有助于学生 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H G F E D C B A

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射洪县洋溪中学校刘勇 一、学习目标: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二、情感目标 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从中得到数学的乐趣。 三、能力目标: 通过对例题的理解。步骤的掌握、注意解题格式。 四、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五、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共析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距离呢?为什么?(多媒体展示)(二)新知介绍 A 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是AB、AC中点,我们就把DE叫△ABC 的中位线D E 注意: 1、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区别: B C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A 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 2、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的两层含义: ①∵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 ②∵DE为△ABC的中位线,∴D、E分别为AB、AC的中点 3、一个三角形共有条中位线。 B C (三)中位线的性质: A 1 2 已知:在△ABC 中,DE是△ABC 的中位线 B C 求证:DE ∥BC,且DE=1/2BC

语言描述:∵DE是△ABC的中位线 ∴DE∥BC,DE=1/2BC 用途:①证明平行问题②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2倍或1/2 友情提示:中点想到-------中线、中位线 A 基础练习一: 1.如图1:在△ABC中,DE是中位线 D E (1)若∠ADE=60°,则∠B= 度,为什么? (2)若BC=8cm,则DE= cm,为什么? B C 2.如图2:在△ABC中,D、E、F分别是各边中点 B EF=3cm,DF=4cm,DE=5cm, D F 则△ABC的周长= cm A E C 3、解决课前问题:(见课件) (四)典型例题分析: 例1: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 H B C 练习二:1、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是 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是 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的是 4、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是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是 ★6、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正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特点是 矩形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 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 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 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 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 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 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 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 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 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 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 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 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 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 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表格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与过程目标: 借助动手操作及动画变换等形式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法】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猜测、联想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三角尺、剪刀、三角形纸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基本学具、导学案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设计故事和问题情境导入,以学案导学,变静态、封闭型课堂为动态、开放性的知识互动交流和探究。借助动手操作演示,配合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的动态辅助演示,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的操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总结数学思想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习题练习又易到难,梯度递升,贯穿了转化、一题多解、方程、倍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融知识生成与解决途径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学案

1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 知识框架 二、 目标点击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三、 (重)难点预见 学习重点: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学习难点: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四、 学法指导 1、结合教材和预习学案,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对子之间进行帮扶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2、学具准备:三角板(或直尺),量角器。 五、 自主探究 1、 学一学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任意画一个△ABC ,你能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吗?它有几条中位线? 思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量一量 任意画△ ABC ,如图(2),设AB 、AC 边的中点分别为D ,E ,连接DE ,分别度量∠ADE 与∠B 的大小,你发现DE 与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别量出线段DE 与BC 的长,你发现DE 与B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对于△ABC 其他的两条中位线,重复上面的实验,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3、 猜一猜 归纳上面的测量结果,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什么性质? 4、证一证 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与AC 边的中点, 求证:D E ∥BC DE= 2 1BC (温馨提示:同学们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也可以 延长DE 到F,使EF=DE,构造平行四边形来进行证明。) A B C 图(1) A B C 图(2) A C D E

2 通过刚才的证明,你能叙述你所证明的结论吗?你能编制一个小口诀来进行快乐记忆吗? 如果写成 “∵” “∴”形式该怎么写? ∵ ∴ . 六、基础在线 口诀引领:中点见中点,形成中位线,有了中位线,解题就好办。 (1) 已知:如图,△ABC 三边的中点分别为D 、E 、F , 如果AB=6cm ,AC=8 cm ,BC=10 cm 。那么△DEF 的周长是 cm. (2)在菱形ABCD 中,如图,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如果EF=2cm ,那么菱形ABCD 的周长是 cm. (3) 求证: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中线互相平分. 七、能力升级 如图,点E 、F 、G 、H 分别是四边形ABCD 的边AB 、BC 、CD 、 DA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温馨提示:同学们可以连接对角线,将四边形转化为 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证明。) 八、经典分析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判定四边形的形状 (一)结论: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B A F C A D E H D G C A F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