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10《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10《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10《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说教材

<<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内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

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说教学准备:天平和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分为了四个部分来讲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如果将大象与这些石块放在一个巨大的天平两端,天平会如何?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的平衡引入课题。

(设计理念:故事引入让课堂教学变得愈加生动,能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64页图1的一个茶壶与两个茶杯天平平衡图,让学生感受天平平衡。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出a=2b。(设计理念:课件演示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来抽象概括使学生印象深刻。)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先让学生猜想在图1的基础上两边各放两个同样的茶杯天平还能平衡吗?然后再通过课件演示天平的再次平衡,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即a+2b=2b+2b。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课件出示64页图2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个花盆与()个花瓶的重量相等,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规律,即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设计理念:这两个环节学生经历天平由平衡到新平衡的变化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与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

得到等式性质1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出示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题(例小明与小红今年11岁,那么一年前或几年后他们的年龄又怎么样呢?),让学生运用等式性质1来解答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6.设疑思考。

师提问:我们都知道等式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两边的结果仍相等那么还有

没有其他的运算使两边运算结果依然相等呢?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课件展示课本65页的两个情境图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依然相等。

(设计理念:有了等式性质1的基础,等式性质2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顺序来总结性质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通过提问提示学生考虑除数不为0的情况,指名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汇报小组合作成果,集体交流归纳得出等式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一环节,以等式性质1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己归纳出等式性质2,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利用等式的性质

填空 1.如果2x -5=9,那么2x =9+()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4.如果5x =15,那么x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设计理念:练习题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号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布置课外作业。

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单明了为主,通过字母等式的同加减,同乘除表现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等式的性质

a=2b a+2b=2b+2b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a=b 2a=2b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不为0),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谢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铺地砖》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迎新年》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 二、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与除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经历1÷b=1/b, a÷b=a/b( b ≠ 0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0《等式的性质》说课稿【新版】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说教材 <<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内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 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说教学准备:天平和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分为了四个部分来讲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如果将大象与这些石块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精心准备的《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说课稿

《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置》,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位置》就是这样一个开放思维,严密逻辑的内容。《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又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可以说既是对学生位置观念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一个重要总结,又是从具体形象的位置到抽象直角坐标平面位置的过渡。 【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明确竖为列,横为行,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全局观念,站在大众角度主动简单的表达自己,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行列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赖于教法学法的转变。本堂课我采用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由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去学会主动表达,学会主动交流交际,采用本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实践。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开家长会”这一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我通过家长会让学生给家长准确介绍座位这一情境引入课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合作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老师就像帮助小孩子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本环节,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引导,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说课稿3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说课稿3篇 数学课堂离不开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一《铺地砖》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1)组内分工计算;

《3.1.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3.1.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博白县沙陂镇初中詹建亮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说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思路说明。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 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 = a (常数)的形式; 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 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 三、教法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 (2)–1<3 , -1+2 3+2 , -1-3 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 、> (2)<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3) 6>2, 6×5 2×5 , 6×(-5)2×(-5)(4) -2<3, (-2)×6 3×6 ,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5) 6>2, 6×(-5)____2×(-5) 6÷(-5)____2÷(-5) (6) –2<3, (-2)×(-6)____3×(-6) (-2) ÷(-6)____3÷(-6) 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小学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解决问题_人教版-精选文档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教材在这里让学生学习用乘、除法计算解决多见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意图,一是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二是让给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例外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出现另一种形式的需要连除解决的问题。 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由原来的“用算式来描述”解题思路转变到“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课件展示线段图形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其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说学情: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过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导读:《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

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 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 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最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多少号选手,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形式,而本节课所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不等式概念以及用不等式表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及不等组的解集,用不等式及及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因此不本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简单的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数学思考: (1)经历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类比、观察、猜想、探究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发展合情推理; 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会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猜想使学生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材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下册说课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设计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4.问—从 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梯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梯形面积的计 算》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小组活动学习发---把全班分成小组,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

《等式与方程2》说课稿

《等式与方程2》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等式与方程》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赵娟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各位老师一起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一些浅显见解。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5、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6、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7、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8、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用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二)第二阶段目标 五年级数学在数学这门课程中属于第二学段,这一阶段的三维目标是这样要求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的图形运动过程;掌握测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马宏霞 泾源县兴盛小学 2016年11月20日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由于天平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所以采用了认识天平和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

人教版《轴对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3、P4页《轴对称》。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 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 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 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 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 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美。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 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 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 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 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 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 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意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是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一把米尺,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在测量中发现不能正好得到整数,那么引发学生想到用分数去表示剩余的不足,这就引出了分数的产生。 2.让学生利用学具一个圆片、一根细绳、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领悟出可以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然后出示五个苹果和六个熊猫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其中的1/4,让他们用八支水彩笔自己去分一分表示1/4,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在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出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得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分数的意义,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