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考研总结

普通地质学考研总结
普通地质学考研总结

普通地质学复习提纲

地壳: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以莫霍面和上地幔顶部相隔。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P28

软流圈: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也称低速带。P30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的百分比,又称为地壳元素的丰度。P32

风化壳:是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P52

波切台:在基岩海岸的潮间带,波浪和潮汐作用下,基岩海岸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蚀崖前形成一个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波切台。P82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河谷不断加深,当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河水面趋近与其注入的水体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在具有下蚀作用,因此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这个极限面称为侵蚀基准面。P64

平行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彼此平行。P111

历史比较法: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P5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P10

地球内部最主要的二个不连续面是古登堡面和莫霍面,其平均深度分别为2900km和33-60km。P27

内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全球板块运动和造山带与沉积盆地。

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风化作用、地表水地质作用、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成岩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类型有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类型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P44、45

下古生界可划分为几个系?各系的代号分别为寒武系、志留系S、奥陶系O。

上古生界可划分为几个系?各系的代号分别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

中生界可划分为几个系?各系的代号分别为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

1、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物理、化学、生物等)。P44-48

1)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岩石的成分、结构,裂隙发育程度,气候和地形等因素。

2)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①温差风化由于白天太阳辐射,岩石表面升温膨胀快于岩石内部,从而导致产生平行于岩石表面的微裂隙;而夜晚岩石表面降温收缩快于岩石内部,产生垂直于岩石表面的微裂隙。岩石容易产生层状剥落等现象。

②冰劈作用是岩石在高寒地区,充填在岩石间隙中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对岩石产生压力增大了间隙;白天温度升高,冰体融化,使得岩石间隙中重新填满水。反复结冰融化,使岩石裂隙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岩石的崩解。

③盐类的结晶和潮解作用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含盐水溶液,因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是裂隙中的盐类过饱和结晶,体积膨胀,对岩石裂隙产生压力;夜晚岩石裂隙中的盐类从大气中吸收水分而潮解。如此反复结晶潮解,使得岩石裂隙不断增多,最后岩石的崩解。

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

①溶解作用是岩石中矿物溶解于水而产生分解的过程。自然界中卤化物、硫酸盐及碳酸盐矿物都是易于溶于水,随水流走,岩石的孔隙增大,使得岩石溶解破坏。

②在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遭受氧化转变成褐铁矿的过程中,体积、比重、硬度均变小,使岩石变成多孔状;反正中生成的酸进一步对岩石产生氧化和溶解作用。

③水化作用是把水分子结合到矿物晶格中的作用。硬石膏形成石膏的过程中,体积增大,矿物体积增大对围岩产生压力,促使岩石破裂。

④水解作用指水中电离矿物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水离解成H+和OH-相互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的过程。例如在自然界中,硅酸盐矿物和铝硅酸盐矿物通过水解作用导致岩石的分解和破坏。

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有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两类。

①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不断长大,其根系也不断长大增粗,促使岩石裂隙增大,最终导致岩石崩解。

②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中常常产生有机酸、硝酸、碳酸等容易而腐蚀岩石,使岩石分解破坏。

2、风化壳的垂直分带及各带的主要特征。P52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的原因: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是各种岩浆岩和变质岩,这些岩石是在地下高温、高压、缺乏游离氧和水溶液及无生物的环境中形成。一旦这些岩石由于地壳运动上升至地表,处于常温、常压、富含游离氧和水溶液及生物活动强烈的环境中,岩石及其矿物受到外界影响,必然产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

风化壳是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风化壳是各种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风化壳的性质和厚度受岩石性质、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风化作用的强度有地表向下是逐渐减弱的,因而风化壳具有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依次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和半风化层。

土壤层主要由粘土矿物及腐殖质构成,是残积物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的产物。

残积层主要由岩石风化作用产生的粘土矿物或其他风化产物组成,组织疏松,不含腐殖质。

半风化层只发生轻微的风化的岩石组成,岩石较致密,完全保留原岩的结构构造。半风化层向下逐渐过渡到基岩。

3、风的地质作用:由于地质历史上风积物较少,一般不是很重要,掌握一些名词即可。P93 差异风化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由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

风蚀残丘风蚀谷之间原始地面随着风蚀作用的进行,日益变窄,形成残留孤丘,称为风蚀残丘。

新月形沙丘是指孤立分布、平面上呈新月形的沙丘。

风成沙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风蚀作用的反复改造,最终堆积下来的沙粒。

风成黄土由风成堆积的粉沙和尘土组成。堆积不受地形影响。

4、河流地质作用:重点是河流侧向侵蚀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沉积物和沉积地形。P64-65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弯曲河道中流动的河水在惯性离心力的驱动下,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呈螺旋状向下游方向流动。凹岸在单向环流的冲击下,不断遭受破坏侵蚀,碎屑被搬运到凸岸堆积,其结果是:河流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凸岸不断前伸,出现连续弯曲的河床,即河曲;河流不断侧蚀、下移的结果是:形成形态极度弯曲的河床,称蛇曲或自由河曲。河谷横剖面为“箱”形;蛇曲的出现,使河流长度不断增加,纵坡降逐渐减小,代表河流侧蚀作用已达到晚期;由于河岸岩性松散,微弱的侧蚀力,也会成河床的弯曲度不断增大,使得相邻两个河湾逐渐靠近。最终,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侵蚀力增大,河水冲溃曲颈段直接流入下一个河湾,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5、地下水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各带的运动方式,不同区带岩溶地形的特点(如落水洞,地下水平溶洞等);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条件(如气候、岩石特征等)。P71-72 岩溶作用发育的条件:

(1)可溶性岩石是岩溶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2)岩石的透水性透水性强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CO2的含量。潮湿炎热、土壤层厚、生物繁茂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岩溶作用最发育;

(4)地下水的流动性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多为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地下水是否流动,与岩溶作用能否深入进行密切相关。此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决定了岩

溶地形的发育方向和特征。

在包气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在地下水和地面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多形成沿竖直方向发育的岩溶地形,主要有:

溶沟和石芽是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沟槽和脊状突起,沟槽为溶沟,脊状突起为石芽。

落水洞是地面流水沿裂隙下渗,溶解岩石所形成的与潜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

溶蚀漏斗是分布于地表及浅处的碟状或漏斗状的溶蚀洼地。其形成除受溶蚀作用外,还遭受重力崩塌作用。

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作近水平方向运动,因而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称溶洞。

6、冰川侵蚀作用的方式,冰川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冰碛物的类型和特征。P74-76

冰川侵蚀作用有刨蚀作用(简要叙述)、搬运作用(简要叙述)和沉积作用。

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基岩的破坏作用称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和磨蚀两种,均是冰川对基岩的机械破坏作用。

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中,将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带走的过程。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磨蚀作用又称挫石作用,是指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岩石进行的挫磨。磨蚀作用的结果是在冰床两侧或底部留下光滑的磨光面和“丁”形擦痕。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冰床的不同部位,两者的强度略有不同。当冰床底部有凸起的基岩时,迎冰面磨蚀作用强,背冰面挖掘作用强。当冰川消融后,这些基岩若保留下来,称为羊背石。

冰川的搬运作用是指冰川将冻结在冰川内部的碎屑物及冰川前端的碎屑物运移到异地的过程。其搬运方式分载运和推移。

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地形主要有冰蚀谷(特征)、冰斗(简要叙述)、鳍脊(简要叙述)、角峰(简要叙述)和冰蚀洼地(简要叙述)。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冰蚀谷。横剖面呈“U”型,底部和两壁发育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冰斗是由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

鳍脊相邻的两个冰斗或冰蚀谷,因刨蚀作用后退,使相邻冰斗或冰蚀谷间的山脊越来越窄,形成两坡陡峻、山顶尖薄的山脊。

角峰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刨蚀作用下不断后退,在最后包围形成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

冰蚀洼地大陆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冰床基岩刨蚀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

冰碛物是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随气温升高,冰川逐渐消融,冰川所挟带的大量岩石碎屑随之堆积下来。冰碛物分选极差,磨圆度较差,无层理,与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

7、海洋地质作用:重点是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及各阶段形成的侵蚀和沉积地形。这部分好象书上有专门一段文字,表述比较清楚,本科考试时也经常出。P82

基岩海岸带地形坡度相对较大,潮间带较窄,海岸线凹凸不平,多有岬角、海湾分布。

在基岩海岸潮间带,向岸方向水深迅速变浅,波浪和潮汐作用强烈,海水动能较大,海水及其所携带的沙石反复冲击和磨蚀基岩海岸,基岩海岸下部遭受破碎,并被掏空,形成平行海岸方向的凹槽,即海蚀凹槽;随海蚀作用进一步进行,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部岩石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岩壁,称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基部岩石仍受到海浪的侵蚀,新的还是凹槽和海蚀崖形成,如此往复,海蚀崖不断后退,在崖前形成一个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基岩平台,称波切台;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随波浪搬运到低潮线一下的地段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当地壳长期稳定,平均海平面高度不变时,随着波浪侵蚀作用的进行,波切台逐渐展宽,波浪不再具有侵蚀能力。此时,基岩海岸的横剖面呈上凸形曲线,曲线上各点的侵蚀能力趋近于零,此剖面称为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

在岬角处,由于波浪的折射作用,波浪能量集中,冲蚀力强,在岬角两侧易发育海蚀洞;海蚀洞进一步发育,扩大连通形成海蚀穹;当海蚀穹顶塌落,则形成孤立的海蚀柱,其后发育海蚀崖;

基岩海岸海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海岸趋于平直,地形坡度变缓。

8、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各圈层的特征(物质组成、物质状态、温度、压力、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特征等)。

P26-31 “2面”“3带”“5圈”“7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速变化,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面为莫霍面,大约在地表之下33—6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大约深度为2900km。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的密度变化,将固体地球分为七个圈层,分别为地壳A层、上地幔B层和C层、下地幔D层、外核E层、过渡层F层和内核G层。

软流圈的发现,提出来一种新的固体地球基本结构的划分方案:即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内核固体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大洋岩石圈一般厚60km左右,大陆岩石圈平均厚度约为120km。大陆型地壳具有上部硅铝质和下部硅镁质的双层结构,之间的界面为康拉德面。硅铝层P波速度5.6-6.0km/s,密度约为2.6 g/cm3,硅镁层P波速度5.6-6.0km/s,密度约为2.6 g/cm3。大洋型地壳仅发育硅镁质,除上覆极薄的沉积物外,几乎全由富铁、镁的火山岩、橄榄岩组成。

上地幔顶部厚度变化较大,平均约为65km,平均密度为3.33g/cm3,其物质组成与石陨石相当,一般是含铁镁多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超基性岩。

软流圈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平均密度为3.5g/cm3,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软流圈内温度较高,接近岩石熔点。压力?

地幔圈指软流圈之下至古登堡界面的部分,地震波波速迅速增高,密度迅速增大,成分与石陨石相当,主要由铁、镁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压力、地震波的变化特征?

地核厚度1742km,平均密度10.4g/cm3,以雷曼界面为界,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的物质组成相当于铁陨石,主要由铁镍组成。而外核液体还混有一些硫和硅。温度、压力、地震波的变化特征?

9、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书上有很清楚的表述),各种类型边界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构造造山作用的关系。P147-148

依据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及其物质的生长消减特征,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涌出并添加到两侧板块边缘上,形成新洋壳。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系统属于这类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动,发生挤压、对冲和碰撞。进一步分为两类:(1)俯冲边界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消减于地幔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和印度洋东北缘。有岛弧-海沟型和山弧-海沟型两类。

(2)碰撞边界又称地缝合线,两大陆板块互相碰撞,使得大洋闭合,陆壳彼此挤压造山并伴随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平错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边界互相水平错动,两侧板块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的关系

地震带分布位置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板块的汇聚型边界上,板块边界处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一种基本成因。随俯冲作用的进行,形成一个沿俯冲带倾斜的震源带(贝尼奥夫带)。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火山活动是岩浆作用的一种方式,它的分布规律与板块边界十分吻合。此外,板块边界活动特征还决定了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和成因机制等特征。如:洋中脊地区岩浆成分主要为基性、超基性,来源于地幔;俯冲带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为主,形成岛弧地区安山岩带;

碰撞边界岩浆活动以酸性为主,源于地壳局部重融。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分离型板块边界,岩浆不断上涌,较高的地热梯度和热流作用,先形成的洋壳岩石遭受中-低级变质作用,称为洋底变质作用;平错型板块边界,由于相对错动而发生动力变质作用;汇聚型板块边界,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蓝片岩-红柱岩双变质带。

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的关系

年轻的褶皱山脉都集中在汇聚型边界上。洋中脊地幔对流物质上涌

板块构造与地表地质作用的关系

10、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35

动力的来源不同: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外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宇宙空间能,太阳辐射能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

作用的位置不同:内力主要发生在内部圈层岩石圈和软流圈,外力主要发生在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关系:内力地质作用构建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影响山脉、盆地等的分布,外力削高填低。许多地质过程不仅仅单由外力或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而是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重力属于内力,但地表流水和冰川等外力地质作用却涉及到重力作用等。

设计学概论考研笔记设计的类型

第五章设计的类型 1、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曾根据各自不同的观点进行过不同的归类。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倾向于按设计目的之不同,将设计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为了传达的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和为了居住的设计―。 2、上述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因素:“一一”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坐标点,由它们的对应关系,形成相应的三大基本设计类型,这种划分具有相对广泛的、和。 3、不同的设计类型,各有其特殊的现实性和规律性,同时又都遵循着设计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分析题:从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来论述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设计与三大要素间的关系。 5.1第一节视觉传达设计 5.1.1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一、几个概念 1、符号: ○1、广义的符号,是利用来代表或的东西。 ○2、符号是实现的工具,又是表达的物质手段。 ○3、符号具有、和的功能,是的载体。 ○4、广义的符号包括系统、系统、系统、和系统等。 2、视觉符号:是指人类的视知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 3、传达:是指利用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既可能是传达,也可能是传达。包括所有的、、以及传达。一般可以归纳为“”、“”、“”、“、”这四个程序。 二、视觉传达设计 1、定义:是利用来进行的设计。是信息的发送者,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必须具备部分相同的,只有这样,传达才能实现。 2、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作为发送者的设计师必须针对接受者,根据接受者的与来选择,这是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 3、功能: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是,有别于直接使用功能为主的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它是凭借进行传达,不同于靠语言进行的的传达。视觉传达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而对接收者来说,则是个相反的过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以为中心的印刷品设计发展起来的。

普通地质学或工程地质期中总结背记

《普通地质学》期中总结第一稿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研究对象 1.地球由固体地球和覆盖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 2.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 3.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成岩石圈。 地质学的任务 1.指导人们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组成地球的物质 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 3.地球的历史 4.应用问题 5.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及其方法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 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地质作用的特点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 3.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2)仪器测量 (3)理论分析 第二章矿物 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成为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矿物的概念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 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1.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原子或离子

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 2.非晶质体是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相应对应非晶质。 3.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象。 4.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 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称为类质同像。 5.包围晶体的平面称为晶面。 6.由两个或多个同种晶体按一定的相对方位关系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7.矿物单体若为一向伸长,其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针状、柱状;若为两向延展,其集合 体常为板状、鳞片状;若为三向等长,其集合体常为粒状、块状。 8.特殊形态集合体: 放射状、晶簇(石英或方解石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与肾状、结核状矿物的物理性质 1.透明度 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3.颜色——自色、他色、假色 4.条痕 5.硬度 6.解理: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 7.断口 常见矿物 矿物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3.卤化物矿物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5.含氧盐矿物 部分常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 第三章火成岩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1.岩石按照其地质成因划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火成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3.岩浆(magma):形成于地下深处的、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流体物质。 ●成分:硅酸盐+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 ●源区:地表之下50-200公里; ●条件:温度800-1200°C;压力10千巴大气压(40公里)

设计学概论-设计史

设计学概论-设计史 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Plini the Elder)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然而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论理的阐述,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设计史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课题,尽管设计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由于设计史与美术史的这种至为重要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不以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作为设计史研究的基础。就美术史研究的基础而言,我们应当注意到美术史学史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 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森珀(1803~1979年)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三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 奥地利美术史家阿洛伊斯·里格尔(1858~1905年) 1893年出版了被认为是有关装饰艺术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风格问题》 统上来讲,设计理论一直为它的学科美术和建筑理论所包容,这是因为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设计作为美术与建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Giorgio V asari,15ll一1574年)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说道:“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瓦萨里将设计与比例关系联系在一起讨论,这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也是人类对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理论归纳。 第二种类型的设计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作出的反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普金(Augustus Pugin)、拉斯金(John Ruskin)和莫里斯(William Morris)。 二战之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论的新理论相结合。 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的校长格罗佩斯(Waher Gropius,1883~1969年)所提出的设计理论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理论上讲,设计批评与设计史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设计史家的工作建立于他的批评判断之上,而设计批评家的工作基础在于设计史教育和经验。然而在实践上我们能够将设计史与设计批评区别开来讨论,这是由于设计史家的关注点是设计的历史,设计批评家的关注点却是当代的设计作品。再创造性的设计批评和批判性的设计批评却不同于设计史。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是确定设计作品的独特价值,并将其特质与消费者的价值观与需要相联系。

考研真题普通地质学全版.doc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试卷1998-2007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

★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 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C)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D)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解析: 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大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注意几点: (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向平行时,上述规则不适用; (2)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一直线); (3)A、C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小鱼等高线。 2006年3.坡角为45°的岩石边坡,下列哪种方向的结构面最不利于岩石边坡的抗滑

设计学概论总结

设计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1.《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从科学史的意义来讲,清代乾隆年间朱琰撰写的《陶说》6卷,可视作世界上第一部设计史类的专著。 明朝: 计成——《园冶》 宋应星——《天工开物》 2.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3. 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 4.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5.1893年,里格尔出版了被被认为是有关装饰艺术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风格问题》。6.

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风格》。 乌尔姆设计学校被称为二战后的包豪斯。 7.古罗马的百科学者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中对古代艺术家的评价就常常使用“比例”这一术语。 8.罗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一书中清楚的表明,结构设计应当由其功能所决定。 9.激进的反装饰理论家卢斯发表了一篇檄文——《装饰与罪恶》,装饰就是罪恶。 10. 对当代设计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是福柯和罗兰-巴特。福柯提出“无意识结构”概念。 11. 罗兰-巴特的著作对设计师门有重大影响,《神话》享有近似传奇式的地位,其为所有设计学生的必读书,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将设计从单纯的实践和解题行为中抽托出来,去拥抱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与观念的天地。 12.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最著名的代表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他是法国知识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

2007一2020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2007一2020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2007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地质术语解释 1、“将今论古”原理; 2、矿物; 3、风化壳; 4、风棱石 5、层理; 6、岩浆; 7、地震震级; 8、地震烈度; 9、节理; 10、解理; 二、填空 1、海(洋)底地形单元主要分为()三部分; 2、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三个基本原理是(); 3、从老至新,中生代由()纪组成,为()。 4、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等; 5、从底到顶,三角洲沉积物由()三层组成; 6、沉积物通过()三种沉岩方式变成沉积岩; 7、浅成侵入岩体常见有()等; 8、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和三种;

9、岩浆按酸度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10、产状三要素是指()和(); 11、断层的基本类型有()和三种; 12、()是典型的区域变质岩石 三、简述题 1、试述冲积物和冰碛物的差异(20分); 2、试述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和各带分布的岩溶地貌(20分); 3、试述河流方向侧蚀作用过程及其地形产物(20分); 2010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大气降温率 2、解理 3、石笋 4、冰期 5、可燃冰 二、简答题 1、简述“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思维的地质含义。(10分) 2、举例说明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主要方式。(15分) 3、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含义、类型及过程。(15分) 4、地震的成因类型和震级及烈度的含义。(15分) 三、论述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及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25分)

2、基岩海岸波浪侵蚀作用的过程及主要海蚀地貌类型。(25分) 3、板块构造与岩浆、变质、造山及成矿作用的关系。(25分) 2014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10个) 平行不整合 岩床 古风化壳 残积物 元素丰度 层面构造 差异风化 康拉德面 二、画图简述 1、简述画图断层类型 2、画图说明石柱、石钟乳、石笋形成过程 3、河流侧蚀作用 4、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顺序 5、简述风积物、冰碛物、浊积物特点 三、论述 用板块理论分析以下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以及指出它们所在板块边界类型 1、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2、土耳其大地震

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 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1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 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P16 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P19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P20 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P20-21 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 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P27 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P28 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P30 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 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P32 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P33 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P33 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P34 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P35、37 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 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P38 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P39 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P45 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P45

设计学概论

设计学概论课题:我们将要面对的设计世界 指导老师:袁剑侠 班级:艺设1102班 姓名:张皓一 学号:201131050202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开学伊始在不同的老师口中,都会听到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豪斯(Bauhaus)。 也许在那时我对包豪斯艺术学院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次知道包豪斯是在传统艺术研究课上郭全生老师口中提到的“包豪斯的理想”。这本书系统阐述包豪斯存在的意义、包豪斯的宝贵遗产、包豪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不可避免的——我先于课本认识了致力于改变设计而建立包豪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巨人—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格罗佩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师,设计教育家,建筑大师,也许没有他,现代设计教育仍会硕果累累,但不可避免的话题,如果没有把理想与现实糅合在一起的格罗佩斯,标志着现代设计诞生的包豪斯艺术学院不知要何时出现。格罗佩斯有如此成就得益于其家人,因家中成员多是画家与建筑师且家庭宽裕,幼年受到了良好的艺术和建筑方面的教育。青年时,他在柏林赫慕尼黑学习建筑,毕业后于1907进入现代主义设计先驱贝伦斯的设计事务所。就这样生活在时代浪潮顶端的德国,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毕业后又在贝伦斯设计事务接触到德意志工业联盟的活动,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可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早在1904年就参加了德意志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他认为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贝伦斯也为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说当时的格罗佩斯是搭上了现代主义设计的首班车,想要史无前例创立魏玛公立包豪斯学校并非水中月、镜中花。 想要推陈出新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格罗佩斯1907年接触工业联盟活动,到1919年建立包豪斯学校长达十二年的跨度就能看出一二。现代派从思想上彻底否定传统,现代设计要符合工生产就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而现代设计教育也要彻底否定以前的教学模式和硬件环境。包豪斯的跨时代意义就在于格罗贝斯提出的新的教学体制:艺术与技术并重,将艺术和工业融合在一起!格罗佩斯对学生在实际工艺操作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正是这种方法和技术使格罗佩斯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设计教育家。也许这不是伟大的首次尝试,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匠们多是绘画与手工技术并重,但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开创、实施者,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光环。同时,格罗佩斯研究先辈的经验,总结先人的教训,最后有目的的把经验转化为技能,同样他赋予了这个技能新的时代意义,他同样是最伟大的贡献者! 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格罗佩斯主张设计面向大众,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新材料,为尽量降低造价,他强调摒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实质上,他是希望通过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希望人人能享受设计。这也是现代主义设计所要求的“与时代结合”和“为大众设计”。在《艺术家与技术师在何处相会》一文中,他也明确阐明了“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观点。格罗佩斯主张设计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工作的方式以及设计师与建筑工匠无障碍交流,这也是他为之努力的毕生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包豪斯。 格罗佩斯作为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的先驱,他的设计思想,也就是包豪斯的宣言:“建筑、雕塑、画家们,我们都应当转向实用艺术。”当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当时现代思想派并不是主流设计思想,但格罗佩斯看到了设计的对象和设计的目的,只有为大众的才是根本的,有出路的设计。这也是我们需要铭记和学习的!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让那些现代主义为大众的设计师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未来

设计学概论大纲

设计学概论 课程名称:设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0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设计学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格地讲授与练习,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思维方法,并能善于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自发的设计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 第一阶段 1、理论讲授:(1)设计概念;(2)设计类型与相关学科。 2、作品解析与欣赏。 3、作业:读书笔记《认识设计》2000字。 第二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2)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3)品牌 与创业形象创造案例。 2、作品解析与欣赏,互动对话。 3、作业:任选一幅设计作品进行解析《设计形态的知觉心理与创意》。 第三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2)现代设计方法与程序。 2、作品欣赏,学生点评。 3、作业:撰写论文《设计语言与创意》3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教案一定要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应包含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与阅读设计理论书籍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评分方法: 1、通过学习和作业练习能完成教学要求。 2、对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特见解。 3、运用设计理论对设计进行准确批评、并能提出全新创意思维的。 评分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钟云燕执笔编写。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资料

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 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 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 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 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 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 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 5.表3-7 表3-8 表3-9 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6.地层表:(P50)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7.褶皱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填空 1.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2..按设计目的之不同,设计可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3.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4. 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5. 吉马德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 6. 从设计思想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三方面鲜明的特征。 7. 实用、坚固、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 8. 装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原始艺术、.舞台艺术和汽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9.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10. 李春设计的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 11. 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12. 拉斯金是19世纪最重要的设计作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为哥特式风格辩护。 13. 包豪斯是著名建筑家格罗佩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创建的学院。 14.第一个提出后现代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他提出“少则厌烦”的原则来挑战米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15. 文字、标志和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16. 标志有多种类型,按性质分类,标志可分为指示性标志和象征性标志。 17. 包装有保护产品、促进销售便于使用和提高价值的作用。

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

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 第一章 1.符号学理论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往往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符号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存贮和记忆的工具,符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只有依靠符号的作用人类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相互的交往;人类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当代设计学借助符号学的方式使自己由技术-数学或美学-数学的理论而过渡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它不仅涉及到技术的物质性、功能性和审美状态的数值规定,还涉及到设计对象的产生、使用和适用与传播功能。 2.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当时解构主义的领袖德里达对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观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

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的理论。解构主义设计师的共同点是赋予 设计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形态,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使其设计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解构主 义设计作品的特征是: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 没有预定设计的,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 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 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3.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来自旨在保护自然资源、 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反消费运动。它是指在产品及其 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 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 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 使产品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它的核心原则是3R原则,即 减少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虽然它迄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经成为一种极其 重要的新趋向。 4.《考工记》

普通地质学 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12*2.5) 地层层序律地质构造硬度块体运动稳定大陆边缘 洋流同化作用深断裂 二、简述题 1、写出下列三对地质概念的区别(6)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断层与节理沉积物与沉积岩 2、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8) 3、为什么“季候泥(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4、简述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9) 6判断沉积地层层序是否正常的证据是什么?(9) 三、详述或论述题(70) 1、变质岩的特征如何?10 2、详述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 3、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5 4、海水大规模进退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如何?15 5、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状分布现象?20 一、名词解释(12*2.5) 变质矿物科里奥利效应火成岩震级逆掩断层差异风化纹泥 地下水潮汐沙漠化块体运动 二、间答题(10*5) 1、全球主要地震带、火山带各有哪些??它们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和异同点? 4、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其地质意义如何?

5、在喀斯特地区,多层溶洞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三、详答或论述题 1、现今地表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哪些地质作用的杰作?为什么?(20) 2、如何识别断层?(12) 4、论述沉积岩的研究意义(10) 5、试述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0) 窗体顶端 1.陆地表面形态可划分为、、、和五个地貌单元。 3.河流搬运方式有:、、。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和。 5.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和。 二、单项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斑岩 B 板岩 C 页岩 2.河流侧蚀作用产生地质现象是()。 A 峡谷 B 急流瀑布 C 曲流 3.滨海沉积砾石的长轴与海岸()。 A 平行 B 垂直 C 斜交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 第二章地球 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 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 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 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 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矿物: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和化合物。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类质同象: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等)有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和一定的几何外形特征的固体称为晶体。如石英、石盐、方解石等。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固体称为非晶质体。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体都有自己的常见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晶面条纹:矿物晶体表面规则的细条纹。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若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所成的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岩浆岩: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部位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指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或组合方式。主要是指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特征。 2、矿物概念及其特征:1、矿物可以由一种单质元素组成。2、由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组成。 3、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一定的外部形态。 4、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 5、具有一定

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30期(总第598期) 或为修订管理制度建立基础数据。另外,建立实践教学工作简报,适时报道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大事和先进事迹,如实践教学工作会、毕业实习工作情况、优秀实习生表彰会等,以此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工作氛围。(2)做好反馈信息的处理工作。在掌握大量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教务处(或督导组)及时安排听课或进一步核实情况,并对问题做及时处理。教务处收到有关实践教学信息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听课,对确有问题的教师采取谈话帮助、以老带新等措施;对学生反映的有关实践管理上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上述主要是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层面进行了探讨。旅游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 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旅游人才的需要。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要求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另外,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引入多元管理机制,如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软件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使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参考文献] [1]郑永江.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教探索,2007(3).[2]王丽华.高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8(1).[3]徐鹏,王丽娟,文星跃.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工业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工业设计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业设计师,设计教育的滞后,将直接导致今后整个社会工业设计的滞后。因此,构建一个注重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工业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企业所需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设计师。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像实践教学的设计题目是教师拟的虚题,缺乏一些实践性环节(如市场调研、模型制作、生产流程和工艺等)。这就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抱怨企业不能理解设计,只把设计师当美工;另一方面企业感慨找不到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的设计师。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各高校紧密进行,其方向是实现教学重心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以弥补教学上知识结构的不够完整,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有机安排,加上教师对实践设计课题的分析、讲解和要求,增强学生对设计由课堂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项目过渡的感性认识,并在设计全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践项目多重压力下,多看、多想、多问,扩大知识面,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更好地结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设计实践不仅仅完成设计任务和获得经济效益,从教学角度来讲,它是课程设计的补充与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一步完善。 1.开展实践性教学,把专业课程与实践性设计工程二者相结合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科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专业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的价值,课堂设计课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观念的好方法。课堂设计课程往往由任课教师出一个题目,或者画一个范围,而学生就这一题目或范围进行构思、设计、制作。而实践性教学则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两点:一是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中获取知识,又在动手实践训练中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工业设计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发展与完善。在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各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广货”的设计品质与工业设计开展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加强案例教育,借鉴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并增加了经济收入,以充[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工业设计实践教学问题,阐述了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形式,探讨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改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宁(1976-),男,天津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146-02 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宁 实践教学

设计学概论考研资料——第一章

设计学概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现状 本章逻辑导图

本节逻辑导图:

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简单说来,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设计史必须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一、设计史: 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美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一)19世纪美术史学上的两位巨人——森珀、里格尔。为20世纪的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下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 代表作: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 个人思想: 1、认为艺术是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从远古至当代的艺术的历史则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风格的定型和变化又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的是由材料和工具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他的这种美学上的唯物主影响了欧洲许多美术史家和建筑家。 2、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这直接导致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先驱吉迪恩写成著名的《空间、时间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3、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 4、森珀从功能、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入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品的历史及风格,由此在艺术史研究中第一次树起了唯物主义的大旗;更由于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这无疑为后来研究者冲破大艺术与小艺术的传统研究界限,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2、里格尔(1858-1905),奥地利美术史家。“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代表作:1893年,里格尔出版了被认为是有关装饰艺术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风格问题》,这部著作的重要之处在于里格尔认识到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一认识对于后世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