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亮油生产工艺

光亮油生产工艺
光亮油生产工艺

光亮油生产技术

姚春雷

摘要:介绍光亮油市场、生产工艺及FRIPP开发的加氢生产光亮油技术成果

主题词:光亮油市场生产工艺

1 前言

光亮油即残渣润滑油基础油,是一种高粘度的润滑油基础油,广泛应用于船舶发动机油、单级和高档的多级发动机油、内燃机车机油、重负荷齿轮油和各种润滑脂等产品的生产。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光亮油一般由减压渣油经过丙烷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及白土补充精制才能得到,加工流程长,且由于原料很重,杂质含量高,每个过程的生产难度都很大。随着炼油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采用先进的加氢处理、催化脱蜡或异构脱蜡及加氢补充精制工艺分别替代传统的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及白土补充精制过程,光亮油的生产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生产成本仍很高。

2 全球光亮油的市场情况

2.1 光亮油的市场供求概况

全球光亮油市场现在基本供需平衡,西欧和拉美的供应过剩补充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不足。预计到2020年光亮油缺口将达到22000桶/天。价格的上涨会引起供应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小,市场也会出现新的替代产品。2004年,全球光亮油供应和需要基本上是70,000桶/天,处于供需平衡,但是到2020年,需求将增加到82,000桶/天,而供应下降到60,000桶/天。需求将会持续增长,特别是由于亚太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一些地区将继续使用光亮油调配的单级发动机油、金属加工液、船舶发动机油等。由于北美和西欧Ⅰ类油厂的关闭,光亮油供应还会持续下降,而且没有新的Ⅰ类油厂的兴建,因此也没有光亮油新的供应来源。Ⅰ类油厂的关闭将导致每天短缺10,000桶光亮油;而亚太地区,中国和印度市场需求将增加12,000桶/天。

2.2 光亮油的供应将呈逐渐降低趋势

西欧地区成品润滑油的需求降低,配方中趋向使用Ⅲ类油,因此会导致Ⅰ类油厂面临关闭的威胁。在北美,发动机油规格的改变导致对Ⅰ类油的需求减小。2006年Motiva的扩产会进一步加剧Ⅱ类油的过剩,从而导致Ⅱ类油价格降低,推动调和厂向使用Ⅱ类油转换。GTL基础油的面世,会使I类油的形势变得更加

严峻,一些北美Ⅰ类油炼油厂会升级为Ⅱ类油或Ⅱ类油以上的生产厂。其他一些北美Ⅰ类油厂可能不会选择改变基础油的品种,只是选择生产无须许可证的发动机油市场。对这些炼油厂来说,光亮油和蜡的紧缺是维持这种生产的主要原因。拉美、俄罗斯和东欧的利用率较低的Ⅰ类油厂会加大对光亮油的生产,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供应的增加不超过4,000到5,000桶/天。亚太地区光亮油缺口不断加大,新建的基础油厂却都是Ⅱ类和Ⅲ类油厂。由于在船用油和许多齿轮油中很难找到光亮油的替代产品,因此尽管光亮油价格不断上涨,光亮油的需求仍保持旺盛。使用单级发动机油的地区主要是因为单级油价格便宜,但是由于Ⅱ类和Ⅲ类油的过剩而使其价格降低,以及光亮油的价格升高,都会促使他们转向使用多级油。炼油厂也注意到光亮油紧缺的趋势,但由于光亮油市场非常有限,不能吸引新的投资。Ⅱ类油厂由于担心光亮油原料中含硫较高,会对异构脱蜡催化剂有不利影响,因此价格高也不愿意生产光亮油。炼油厂的另一个选择是对润滑油型脱沥青装置进行改造以增加光亮油的产量,但如增加生产能力2,000桶/天,却需投资8千万美元,因此这种选择的可能性也很小。燃料油型的脱沥青装置也可以改造为润滑油型脱沥青装置,但是以目前燃料油价格增长的趋势,这种装置改造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2.3 光亮油替代品的发展趋势

光亮油的供应短缺情况至少在短期至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当价格上涨,代替品如PIB、PAO、环烷油和其他产品的供应也会增加。代替品是解决光亮油短缺的一个选择,PIB已经在一些应用中被用来代替光亮油,但是PIB的价格是光亮油价格的1到2倍,而且PIB的供应也很有限,在短期内不会大幅度增加。全球润滑油工业每年使用的PIB大约为20000吨。为了弥补光亮油的短缺,这个数字需再翻一倍,这也是很难做到的。高粘度PAO也可以用来代替光亮油,但是润滑油中添加等量的光亮油需要加入等量的PAO来配伍,这样会大大增加润滑油配方的成本。

2.4光亮油国内市场情况

光亮油在国内也是十分紧俏的产品,其近两年的市场价格走势见下图,光亮油价格由2004年10月的6600元/吨升至目前的11500元/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价格几乎翻了一番。2005年由于国内汽柴油空前紧张,使得国内炼厂集中

产能生产利润更高的汽柴油,造成基础油供应得不足,尤其是光亮油,国内最大的供应商克拉玛依石化主要供应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企业,对外停供,造成有市无货的情况。目前进口基础油商也因为市场不稳定及润滑油企业采购疲软的局面,不敢大量进口,货源很少而价格很高。

3、国内加氢光亮油生产工艺

国内生产光亮油工艺有传统的溶剂油法、加氢改质-溶剂油法及全氢法,传统的工艺过程脱沥青油需要经过溶剂油脱蜡、溶剂萃取、白土精制等过程,由于脱沥青油含有较多的重芳烃、胶质等杂质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着溶剂/油比高、白土用量大、产品质量差收率低等问题。加氢处理-补充精制-溶剂油脱蜡工艺过程,为加氢工艺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虽然加氢处理工艺可将原料中的非理想组分转化为理想组分,提高产品的粘度指数,但是由于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成本和操作难度大。和以上工艺相比较,全氢法加工工艺采用加氢处理-异构脱蜡-补充精制工艺过程,异构脱蜡工艺是在氢气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择形异构化,把润滑油中高凝点组分转化为异构烷烃,保留在润滑油产品中,具有目的产品收率高,润滑油产品质量好等优点,随着异构脱蜡的技术的不断发展,此工艺过程越来越成熟,所以,全氢法生产光亮工艺将逐渐取代其它的工艺过程。

3.1、全氢法生产光亮油润滑油工艺

国内采用全氢法生产光亮油厂家主要有大庆助剂厂、克拉玛依炼油厂。高桥分公司虽然设计加工以轻脱油为原料生产光亮油,但至今一直没有生产。

3.1.1大庆助剂厂加氢生产光亮油工艺

大庆助剂厂引进美国雪弗隆(Chevron)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的异构脱蜡技术,以150BS糠醛精制油为原料,采用加氢处理-异构脱蜡-补充精制工艺过

程,生产轻质润滑油基础油(2.0cst)、中质润滑油基础油(5.0cst)和重质润滑油基础油(20.0cst)。经过糠醛精制后的轻脱油原料油性质列入表1,产品性质列入表2。采用用加氢处理-异构脱蜡-补充精制工艺过程生产的光亮油收率达到47.51%,润滑油总收率达到68.91%,产品的颜色浅,粘度指数为134,达到了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标准。

表1原料油性质

相对密度(15.6)/Kg.m-3879.0

馏程/℃

IBP 464

硫/μg.g-1793

氮/μg.g-1710

残炭,% 0.4

倾点℃56

粘度/mm2.s-1

100℃31.52

表2、产品性质

产品名称轻润(2.0cs)中润(5.0cst)重润(20.0cst)产品收率,%10.9610.4147.54

倾点/℃<-40 -25 -15

粘度/mm2·s-1

40℃11.21 37.91 153.6

100℃ 2.95 6.55 18.80

粘度指数105 126 134

比色/号0 0 0

氧化安定性/min 275 400 455

3.1.2环烷基馏分油生产光亮油工艺

环烷基丙烷脱沥青馏分油为原料,采用加氢处理、临氢降凝、加氢补充精制三段串联全氢工艺流程,生产环烷基光亮油产品。原料油性质列入表3,,产品性质列入表4。经过三段加氢过程,生产的光亮油产品,低温流动性、颜色和粘温特性均较好,国内150BS光亮油产品大部分由环烷基馏分油生产,由于环烷基油在我国和世界是一种较少有的石油资源,国内占原油储备量的1.6%,国外在115个大油田中的储量仅为2.2%,所以环烷基轻脱馏分油生产光亮油受到原料来源的限制。

原料油环烷基轻脱油

相对密度(15.6)/Kg.m-3918.1

硫/μg.g-11227

氮/μg.g-11041

酸度/mgKOH.g-1 1.57

倾点/℃+3

粘度/mm2.s-1

40℃3313

100℃71.51

表4产品性质

产品名称轻润中润重润(150BS)收率,% 5.8415.6266.27

密度/Kg.m-3877.8 875.6 885.3

馏程/℃

5% 294 354 464

95% 377 499 589

倾点/℃<-57 -47 -18

粘度/mm2·s-1

40℃10.93 70.16 538.9

100℃ 2.571 7.688 31.18

粘度指数42 62 86

比色/号<0.5 <0.5 <0.5

氧化安定性/min 250 275 483

3.2加氢处理-常减压蒸馏-加氢补充精制-溶剂油脱蜡生产光亮油工艺

采用一段加氢处理-常减压蒸馏-二段加氢补充精制-溶剂油脱蜡工艺流程生产Ⅱ类润滑油基础油,一段加氢处理催化剂活性金属为Ni、Mo,具有精制和选择裂化活性,主要用来提高基础油粘度指数,二段补充精制催化剂活性金属为Ni、Mo,主要起芳烃饱和作用,改善加氢基础油颜色和氧化安定性,溶剂脱蜡过程主要改善产品的低温流动性。原料油性质列入表5,脱蜡油产品性质列入表6。

相对密度(15.6)/Kg.m-3902.7

硫/μg.g-1874

氮/μg.g-11332

残炭,%0.89

粘度/mm2.s-1

100℃33.4

表6脱蜡油产品性质

产品名称200N 500N 150BS

密度/Kg.m-863.7 880.1

粘度/mm2·s-1

100℃7.15 11.64 33.62

粘度指数-95 97

倾点/℃-15 -12 -12

色度/号0.5 1.0 1.5

氧化安定性/min 270 267 334

一段加氢处理-常减压蒸馏-二段加氢补充精制-溶剂油脱蜡工艺,通过溶剂脱蜡脱出润滑油馏分高凝点组分达到降低产品凝点的目的,而许多高凝点组分如长链烷烃又是润滑油的理想组分,此工艺过程比全氢法的润滑油收率和粘度指数低。另外由于此工艺加工流程复杂,能耗高,操作费用大,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4、FRIPP全氢法生产光亮油技术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研发成功了石蜡烃择形异构化(WSI)技术,WSI技术使用的催化剂是以新型催化材料和氧化铝为载体,与加脱氢活性组分的优化组合而成,用于大分子正构烃异构化,具有异构选择性好、活性高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生产API II、III类润滑油基础油,石蜡烃择形异构化(WSI)成套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评议。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低压择形异构化技术已经于2005年1月在金陵分公司10万吨/年加氢装置工业应用,经过长时间工业运转,运转效果良好。金陵WSI工业试验的初步结果,取得采用全氢法生产光亮油的关键技术的突破,FRIPP以中东轻脱馏分油和大庆轻脱加氢精制油为原料,采用石蜡烃择形异构化(WSI)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4.1工艺流程

全氢法生产光亮油采用加氢处理-异构脱蜡-补充精制两段工艺流程,原料经过一段加氢处理后,脱除原料油中硫、氮等杂质,满足二段催化剂的需要,二段采用加氢择形异构-补充精制一段串联工艺流程,采用还原型择形异构和补充精制催化剂,精制生成油经加氢择形异构过程降低倾点,再经补充精制过程深度脱芳,改善产品颜色,生成油经蒸馏得到轻质润滑油基础油、中质润滑油基础油和重质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4.2加氢处理和浅度糠醛精制工艺条件及产品性质

试验原料油A和B两种性质列入表7,原料油A为经过浅度糠醛精制后的轻脱油,由于原料油A的硫、氮含量均超过择形异构催化剂的限定指标要求,需要经过加氢处理后,作为择形异构-补充精制段的进料。原料油B为加氢处理后的轻脱生成油,硫、氮含量满足择形异构化催化剂进料的限定要求。

表7原料油性质

分析项目原料A原料B

密度(20℃)/g.m-3 901.9 863.7

馏程/(D1160)

IBP/10% 361/519 261/449

30%/50% 543/- 525/-

硫/μg.μg-112100 6.8

氮/μg.μg-1193.1 1.3

倾点/℃51 52

粘度/mm.s-2100℃19.25 21.45

残炭,%0.64 0.05

闪点(开口)/℃320 234

质谱组成,%

链烷烃20.0

总环烷烃30.3

总芳烃49.7

胶质0.0

原料油A加氢处理工艺条件试验结果及产品性质列入表8、原料油A经过加氢精制工艺过程,生成油倾点45℃,硫和氮含量为14.5μg.g-1和1.7μg.g-1,蜡含量26.8%。由于没有进行蒸馏,原料油A加氢处理油中有约10(V)%左右<350℃馏分,这将影响目的产品润滑油馏分的收率。原料油A加氢处理油及原料油B采用加氢择形异构-补充精制工艺过程的工艺条件及产品分布列于表9,加

氢处理原料油A产品性质列入表10,原料油B产品性质列入表11。原料油A副产品性质列入表12。在表9~表12试验数据中,以加氢处理原料油A和原料油B为原料,采用加氢择形异构-补充精制工艺过程,润滑油收率分别为84.1%和85.26%,重质润滑油基础油收率为42.79%和67.09%,加氢处理原料油A中质润滑油馏分、重质润滑油馏分粘度指数大于105,分别满足APIⅡ类350N和120BS 基础油标准。原料油B产品的重质润滑油馏分粘度指数大于120,满足API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标准。WSI工艺对高蜡含量的重质润滑油馏分原料有相当好的加氢异构化性能,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均可制取到质量较好的润滑油基础油产品。经WSI工艺得到目的产品后,副产品从族组成的分析来看,硫、氮含量很低,芳烃小于0.03,且都富含烷烃和环烷烃。采用适当的工艺处理,可生产各种牌号的清洁溶剂油产品同样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表8加氢处理工艺条件及产品性质

原料油原料油A

工艺条件

反应氢分压/MPa 15.0

反应温度/℃375

体积空速/h-10.7

氢油体积比1000:1

液体收率(对进料),%98.9

生成油性质

粘度/mm2·s-1 100℃8.783

馏程/℃

初馏/10% 207/328

30%/50% 473/527

70%/90% -/-

95%/干点-/-

倾点/℃45

闪点(开口)/℃162

硫/ μg.μg-114.5

氮/μg.μg-1 1.7

残炭,% <0.01

蜡含量,%26.8

表9加氢择形异构-补充精制工艺条件及产品分布

原料油原料油A原料油B

工艺条件

氢分压/MPa 15.0

择形异构反应温度/℃360

择形异构体积空速/h-10.60

补充精制反应温度230

补充精制体积空速/ h-1 1.0

氢油体积比800:1 800:1

液收,%>92 >91

轻质润滑油 2.40 2.03

中质润滑油38.91 16.14

重质润滑油42.79 67.09

润滑油馏分收率,% 84.1 85.26

表10原料油A产品性质

产品名称轻润中润(350N)重润(120BS)倾点/℃-60 -48 -24

粘度/mm2·s-1

40℃8.55 65.85 294.3 100℃-8.86 25.94

粘度指数-106 115

闪点℃143 240 304

比色/号<0.5 <0.5 <0.5

赛波特颜色/号+30 +30 +30

氧化安定性/min ->300 >300

质谱组成,%

链烷烃- 21.9 63.0

环烷烃- 78.1 36.2

芳烃- - 0.8

表11原料油B产品性质

产品名称轻润中润重润(120BS)倾点/℃-51 -36 -12

粘度/mm2·s-1

40℃10.33 54.95 268.7 100℃ 2.72 7.835 26.25

粘度指数101 108 129

闪点℃165 248 287

比色/号<0.5 <0.5 <0.5

赛波特颜色/号+30 +30 +30

氧化安定性/min >300 >300 >300

4.3丙烷脱沥青DAO馏分两段加氢试验

表13 DAO加氢处理工艺条件

项目

工艺条件

反应压力/MPa 16.0

反应温度(R1/R2)/℃385/390

体积空速/h-10.4

氢油体积比1000

液体收率99.17

表14 DAO加氢处理生成油全馏分性质

项目数据粘度(100℃)/mm·s-28.284 凝点/℃>50 硫含量/μg·g-113.5 氮含量/μg·g-1 1.0 闪点(开口)/℃160 残炭,% <0.01 酸值/mgKOH.g-10.02

表15 DAO加氢处理生成油280℃+馏分性质

项目数据

收率(对加氢处理进料),% 92.97

密度(20℃),g/cm3866.6

馏程/℃

IBP/10%/ 30%/50% 304/385/484/533 70%/90%/95%/EBP -/-/-/557

粘度(100℃)/mm.s-211.69

凝点/℃>50

硫含量/μg·g-144

氮含量/μg·g-1 3.0

闪点(开口)/℃224

残炭,% <0.01

质谱组成,%

链烷烃19.0

环烷烃68.3

芳烃12.0

胶质0.7

表16 茂名DAO加氢处理油加氢异构化-加氢补充精制试验结果项目

催化剂(R1/R2)FIW-1/FHDA-1

工艺条件

反应压力(R1/R2)/MPa 15.0/15.0

反应温度(R1/R2)/℃360/250

体积空速(R1/R2)/h-10.6/0.8

氢油体积比(R1/R2)1000/800

液收(对加氢异构化进料),% 92.5

加氢生成油性质

颜色(赛氏)/号+30

产品分布(对加氢异构化进料),%

<130℃ 2.32

130℃-280℃11.24

280℃-350℃10.69

350℃-530℃35.00 >530℃33.25

350℃-530℃馏分性质

收率,%35.00 倾点/℃-18

粘度(40℃)/mm.s-284.49

VI 104

>530℃馏分性质

收率,%33.25 倾点/℃-12

粘度(100℃)/mm.s-223.25

VI 112

表17加氢择形异构副产品的性质

原料油原料油A

<130℃轻石脑油

赛氏颜色/号+30

S/μg·g-1<1

N/μg·g-1<1

族组成,v%

C4 1.0

C5(N/P) -/25.9

C6(N/P) 1.6/63.5

C7(N/P) 0.9/6.9

C8(N/P) -/0.2

C9(N/P) -/-

130~280℃馏分

S/μg·g-1<1

N/μg·g-1<1

芳烃,% <0.027

赛氏颜色/号+30

质谱族组成,%

链烷烃27.8

环烷烃72.2

一环30.1

二环33.4

三环8.7

5结论

⑴光亮油生产工艺中,全氢法具有生产过程简单、目的产品收率高、质量好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

⑵以轻脱油为原料,采用FRIPP开发的全氢法生产光亮油技术具有目的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点。

⑶建议有条件的厂家,合理利用轻脱油资源,采用全氢法生产光亮油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金达DAO性质

几种基础油生产工艺及竞争力分析

影响基础油生产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炼厂建设费用、原料成本、运转费用、产量和产品价值等。 其中溶剂精制基础油炼厂使用旧技术,主要通过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工艺生产基础油。该装置需要低硫、高石蜡基原油,主要生产apiⅰ类基础油、光亮油和蜡,低价值副产物包括抽出油和沥青质。典型溶剂精制炼厂基础油生产能力为5000~5500桶/天。 加氢裂化装置可炼制原油的范围很宽,能够生产api ⅱ、ⅱ+和ⅲ类基础油。尽管加氢裂化装置无法得到蜡和光亮油产品,但是大多数副产品价值较高,如低硫汽油、柴油组分。典型产量在2万桶/天。 第三种类型基础油炼厂是在燃料油加氢裂化装置后面连接加氢异构化脱蜡工序,比如雪佛龙的加氢异构脱蜡技术。该类型的基础油炼厂主要生产api iii类基础油,包括轻质和中质基础油,同样无法生产蜡和光亮油,但其副产物几乎全部为高价值产品,主要是低硫汽油、柴油组分。该装置基础油产量一般为1万桶/天。 在装置建设成本方面,对于1万桶/天产量而言,异构脱蜡装置成本不到溶剂精制装置40%,加氢裂化装置成本占溶剂精制装置60%。 在基础油生产阶段,原料成本占基础油成本四分之三。溶剂精制装置要求原料为低硫原油,而加氢装置可以加工重质、酸性原油,两者原料使用上存在较大利差,2008年阿拉伯重质和轻质原油每桶差价为7美元。包括能耗、维护成本、人力成本、化学溶剂成本(溶剂精制装置)或催化剂成本(加氢装置)等运行费用占基础油生产成本剩余的四分之一。运营成本中,加氢技术仍然具有优势,根据2006年的统计,润滑油加氢裂化装置的运营费用大约只有溶剂精制装置的60%,而异构脱蜡型装置则仅占溶剂精制装置的30%。 产品价值则是考虑基础油炼厂经济效益最基本的因素。溶剂精制炼厂必须通过其高价值副产品光亮油和蜡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加氢裂化与溶剂精制装置相比有着每加仑数美分的优势,但是如果运转良好,溶剂精制装置仍然具有相当竞争力。 预期不会再建新溶剂精制炼厂,加氢炼厂在供过于求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对于溶剂精制炼厂而言,只有控制运营费用,保证装置运转良好,才能参与竞争。

润滑油生产工艺

润滑油生产工艺 第一步溶剂脱蜡 为使润滑油在低温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必须将其中易于凝固的蜡除去,这一工艺叫脱蜡。脱蜡工艺不仅可以降低润滑油的凝点,同时也可以得到蜡。所谓蜡就是在常温下(15℃)成固体的那些烃类化合物,其中主体是正构烷烃和带有长侧链的环状烃,C16以上的正构烷烃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脱蜡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冷榨脱蜡、溶剂脱蜡和尿素脱蜡。 第二步丙烷脱沥青 这种方法就是用丙烷把渣油中的烃类提取出来,即利用液态丙烷在临界温度附近对沥青的溶解度很小,而对油(烷烃、环烷烃、少芳香烃)溶解度大的特性来使油和沥青分开。丙烷的临界温度为96.81℃,临界压力为4.2MPa。 所谓临界温度,即是把液体加热到这一温度以上时,外界压力无论增大到多大也不再能阻止液体沸腾转变成蒸汽,与临界温度相对应的外界压力就叫做临界压力。在丙烷的临界温度以下接近临界温度的区域内,液体丙烷对油和沥青的溶解能力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对沥青的溶解能力降低得很快,而对油的溶解能力降低得很慢。因此,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的某一温度下,油在丙烷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沥青的溶解度。 经过丙烷处理得到的脱沥青油和其它馏分油一样,要进行精制和脱蜡。 第三步白土精制 经过溶剂精制和脱蜡后的油品,其质量已基本上达到要求,但一般总会含少量未分离掉的溶剂、水分以及回收溶剂时加热产生的某些大分子缩合物、胶质和不稳定化合物,还可能从加工设备中带出一些铁屑之类的机械杂质。为了将这些杂质去掉,进一步改善润滑油的颜色,提高安定性,降低残炭,还需要一次补充精制。常用的补充精制方法是白土处理。 白土精制是利用活性白土的吸附能力,使各类杂质吸附在活性白土上,然后滤去白土除去所有杂质。方法是在油品中加入少量(一般为百分之几)预先烘干的活性白土,边搅拌边加热,使油品与白土充分混合,杂质即完全吸附在白土上,然后用细滤纸(布)过滤,除去白土和机械杂质,即可得到精制后的基础油。 第四步加氢精制 (1)加氢补充精制:

大豆油生产工艺

大豆油生产工艺 1.压榨法制油工艺流程 2.以花生果为例:清理→剥壳→破碎→轧胚→蒸炒→压榨→花生原油(毛油) 3.2.浸出法制油工艺流程 4.以大豆为例:清理→破碎→软化→轧胚→浸出→蒸发→汽提→大豆原油(毛油)5.3.油脂精炼工艺流程 6.原油(毛油)→过滤→水化(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成品油 油脂精炼 毛油一般指从浸出或压榨工序由植物油料中提取的含有不宜食用(或工业用)的某些杂质的油脂。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除中性油外,毛油中还含有非甘油酯物质(统称杂质),其种类、性质、状态,大致可分为机械杂质、脂溶性杂质和水溶性杂质等三大类。 1﹒油脂精炼的目的和方法 (1)油脂精炼的目的油脂精炼,通常是指对毛油进行精制。毛油中杂质的存在,不仅影响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安全贮藏,而且给深加工带来困难,但精炼的目的,又非将油中所有的杂质都除去,而是将其中对食用、贮藏、工业生产等有害无益的杂质除去,如棉酚、蛋白质、磷脂、黏液、水分等都除去,而有益的"杂质",如生育酚等要保留。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用途,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得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就是油脂精炼的目的。 (2)油脂精炼的方法根据操作特点和所选用的原料,油脂精炼的方法可大致分为机械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三种。

上述精炼方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有时采用一种方法,同时会产生另一种精炼作用。例如碱炼(中和游离脂肪酸)是典型的化学法,然而,中和反应生产的皂脚能吸附部分色素、粘液和蛋白质等,并一起从油中分离出来。由此可见,碱炼时伴有物理化学过程。 油脂精炼是比较复杂而具有灵活性的工作,必须根据油脂精炼的目的,兼顾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选择合适的精炼方法。 2﹒机械方法 (1)沉淀 K沉淀原理沉淀是利用油和杂质的不同比重,借助重力的作用,达到自然分离二者的一种方法。 L沉淀设备沉淀设备有油池、油槽、油罐、油箱和油桶等容器。 M沉淀方法沉淀时,将毛油置于沉淀设备内,一般在20~30℃温度下静止,使之自然沉淀。由于很多杂质的颗粒较小,与油的比重差别不大。因此,杂质的自然沉淀速度很慢。另外,因油脂的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提高油的温度,可加快某些杂质的沉淀速度。但是,提高温度也会使磷脂等杂质在油中的溶解度增大而造成分离不完全,故应适可而止。 沉淀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其所需的时间很长(有时要10多天),又因水和磷脂等胶体杂质不能完全除去,油脂易产生氧化、水解而增大酸值,影响油脂质量,不仅如此,它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所以,这种纯粹的沉淀法,只适用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 (2)过滤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 类别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MVI) <90% 80--<120 >0.03% II类 (HVI) ≥90% 80--<120 <0.03% III类(VHVI) ≥90%≥120 <0.03%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140 划分‘SN’油的粘度以 40℃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 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 90--120 中粘度指数: 40--90 低粘度指数:﹤40 通用基础油粘度牌号 Ⅰ类基础油粘度牌号 粘度 等级 75 100 150 200 300 350 400 500 600 650 750 900 运动粘度(40℃) 12.0- ﹤16.0 19.0- ﹤24.0 28.0- ﹤34.0 35.0- ﹤42.0 50.0- ﹤62.0 62.0- ﹤74.0 74.0- ﹤90.0 90.0-﹤ 110.0 110.0- ﹤120.0 120.0- ﹤135.0 135.0- ﹤160.0 160.0- ﹤180.0 Ⅱ、Ⅲ类基础油粘度牌号 粘度 等级 2 4 5 6 8 10 12 14 16 20(90BS) 26(120BS) 30(150BS) 运动粘度(100℃) 1.5- ﹤2.5 3.5- ﹤4.5 4.5- ﹤5.5 5.5- ﹤6.5 7.5- ﹤9.0 9.0-﹤ 11.0 11.0-﹤ 13.0 13.0-﹤ 15.0 15.0-﹤ 17.0 17.0-﹤ 22.0 22.0-﹤ 28.0 28.0-﹤ 34.0

米糠油的提炼方法总结

1、物理精炼 物理精炼以其比较简单的工艺流程,可直接获得质量高的精炼油和副产品脂肪酸,而且原辅材料节省,没有废水污染,产品稳定性好,精炼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对高酸值油脂,其优越性更加显著。它包括蒸馏前的预处理和蒸馏脱酸两个阶段。由于预处理对物理精炼油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来对米糠油的物理精炼研究主要集中于预处理方面。B和Bhattacharrya[11]对含脂肪酸4?0~12?4%的米糠油对经过几种脱胶脱蜡方式处理、脱色后物理精炼米糠油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低温(10℃)加工后物理精炼米糠油的色泽、FFA、胶质和蜡总量、谷维素、生育酚含量均非常好,适当低温处理(17℃)是可以的。室温(32℃)或稍低于室温(25℃)联合脱胶脱蜡,物理精炼RBO的质量不受欢迎。因此,低温(10℃)脱蜡无论对低FFA 还是高FFA的油均可得到色泽等均好的油脂。经磷酸脱胶(65℃)、低温脱蜡(10℃)、脱色物理精炼油色泽比同温(65℃)水脱胶和水脱蜡(10℃)、脱色物理精炼油色泽深,在较高温度下脱蜡(17或25℃)对色泽无影响;磷酸脱胶、水脱蜡(25℃),脱色物理精炼油色泽优于水脱胶替代磷脱胶;磷酸脱胶的精炼RBO 中生育酚含量低于水脱胶精炼米糠油(RBO);单独进行水脱胶(65℃)和低温(10℃)水脱蜡比磷酸脱胶(65℃)和水脱蜡生产的油脂质量好。全部试验结果表明,在联合低温(10℃)脱胶脱蜡后的米糠油物理精炼可生产色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低、谷维素和生育酚含量高的优质米糠油。 2、米糠油的硅胶脱色法 米糠经溶剂浸出制得的米糠油,其色泽呈暗棕色、暗绿褐色或绿黄色,这主要取决于米糠贮存中的变质程度、制油方法和加工条件。一般来说,米糠油的深色经脱色不能完全除去,生产清澈透明和色浅的米糠油较困难。,采用硅胶柱渗滤脱色和硅胶同混合油混合脱色两种方法。其缺点是混合油通过硅胶柱时(尤其是溶剂浸出毛米糠油)流速慢。硅胶脱色可将工业常规实用的精炼工艺:脱胶—一次脱蜡—精炼—脱色—二次脱蜡和脱臭改进成硅胶柱—渗滤处理—脱胶—脱蜡—精炼—脱色和脱臭工艺。 3、米糠油的生物精炼法 Bhattacharrya和 D.KBkattacharrya[13]将生物精炼技术应用于高酸值米糠油的精炼,其原理借助微生物酶(1,3?特效脂肪酶)在一定条件下能催化脂肪酸及甘油间的酯化反应,使大部分脂脂酸转化为甘油酯。研究认为高酸值米糠油生物精炼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加酶量为油重的10%、压力1333?22Pa、温度70℃、加水10%、加入甘油为理论计算量(加过量甘油未见明显改善)。他们所做实验中,当毛糠油FFA为30%,反应1h,FFA降低至19?2%;反应2h,游离脂肪酸降低至8?5%;经反应5h和7h;FFA分别降低至4?7%和3?6%。经过这种生物精炼脱酸处理的油中还残余一些游离脂肪酸,可再经过碱炼方法除去。就精炼特性而论,根据调查,生物精炼和碱炼结合的工艺过程大大胜过物理精炼和碱炼中和相结合的工艺过程。同其它工艺比较,采用酶催化脱酸和碱中和结合的工艺过程精炼高酸值米糠油需要的能量很低,经济效益高。

基础油的规格划分

度,BS则以100℃运动粘度划分。这些中性油的规格标准已在国内实行了一段时期,对于润滑油总体生产技术起了促进和提高作用。 石蜡基基础油以俄罗斯和韩国产品质量最佳,国内来源主要由贸易进口后分销,进口此产品的企业有青岛森拓贸易有限公司、天津SK代理等。此产品适合用作高档润滑油原料。 中国石化总公司从9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中性油分类方法,并根据国内原油性质和粘度指数,把中性油分为UHVI(超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40)、VHVI(很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20)、HVI(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80)、MVI(中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80)和LVI(低粘度指数,粘度指<40)四大类。另外,根据大跨度多级内燃机油、液力传动油、高性能极压工业齿轮油等高档油品对中性油的性质要求,又订出了HVIS和MVIS两类深度精制的中性油标准,以及HVIW和MVIW两类深度脱蜡的中性油标准。这些中性油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蒸发损失和倾点等指标均较前面几种中性油规定了更高的要求。 HVI高粘度指数中性油,规定粘度指数不小于95。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润滑油。粘度牌号为HVI-75、HVI-100、HVI-150、HVI-200、HVI-350、HVI-400、HVI-500以及HIV-650和两个HVI-120BS、HVI-150BS光亮油。 MVI为中粘度指数中性油。粘度指数不小于60。适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不高的润滑油。粘度牌号为:MVI-60、MVI-75、MVI-100、MVI-150、MVI-250、MVI-500、MVI-600、MVI-750、MVI-900以及MVI-90BS、MVI125/140BS和MVI-200/220BS三个光亮油。 LVI为低粘度指数中性油。未规定最低粘度指数。适用于配制变压器油、冷冻机油等低凝点润滑油。粘度牌号为:LVI-60、LVI-75、LVI-100、LVI-150、LVI-300、LVI-500、LVI-900、LVI-1200以及LVI-90BS、LVI-230/250BS两个光亮油。 HVIS高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除粘度指数大于95外,还有较优良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和一定的蒸发损失指标。适用于调配高档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其粘度牌号对应于HVI中性油。 HVIW为高粘度指数、低凝点和低挥发性中性油。除粘度指数大于95外,还规定了较低凝点、较低的蒸发损失和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适用于调配高档内燃机油、低温液压油、液力传动液等。其粘度牌号对应于HVI中性油。 MVIS为中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除粘度指数不小于60外,还有较好的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性。适用于调配汽轮机油等。其粘度牌号对应于MVI中性油。 MVIW为中粘度指数低凝点低挥发性中性油,除粘度指数不小于60外,还有较好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和蒸发损失。适用于调配内燃机油、低温液压油等 二、基础油的性能(技术指标) 在观察基础油的好坏,主要看的是基础油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技术指标。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般理化性能 (1)外观(色度)(2)密度(3)粘度(4)粘度指数(5)闪点(6)凝点和倾点 (7)酸值、碱值和中和值(8)水分(9)机械杂质(10)灰分和硫酸灰分 (11)残炭 特殊理化性能 (1)氧化安定性(2)热安定性(3)油性和极压性(4)腐蚀和锈蚀(5)抗泡性 (6)水解安定性(7)抗乳化性(8)空气释放值(9)橡胶密封性

润滑油生产工艺流程

润滑油生产工艺流程 一、各部分流程描述: 1 基础油: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组份,占总质量的比例大约为85-95%,它贮存于油罐区,通过调油车间的油泵将其打入调和罐中。 2 添加剂:添加剂是润滑油的另一主要组份,占总质量的比例约为5-15%,它贮存于仓库中或大桶区中,加入调油车间调油罐后,再通过油泵将其打入调和罐中。 3 调和:使用脉冲调和装置,利用压缩空气来搅拌油品,使基础油和添加剂完全混匀。 4 润滑油成品油:是调和好的油品,贮存于调和罐中,化验合格后,经过过滤机过滤,用泵打入高位贮存罐中,以备分装用。 5 包装物:它贮存于仓库中,分别为塑料桶、纸箱、桶盖等外包装物品。用运料车运到车间后,通过灌装机将油品分装到塑料桶中。 6分装:将调和好合格后的油品用油泵打和高位贮存罐中,自流入18L、4L、1L灌装机中。 7成品:灌装好后的产品运入仓库中,码垛存放。三各厂房具体要求: 1罐区:进入罐区有消防通道,四周有防火墙、排水沟,各贮油罐有混凝土底座,整个罐区装有避雷针,地下有导电铁网,通过导线与避雷针相连,地面为混凝土地面。 罐区一端有卸油泵房,装有4-6台20KW电机的卸油泵,2台10KW卸化工原料(乙二醇、二乙二醇)的油泵,另外安装空气压缩机2-3台,功率为15-25KW/台。设一个10-20平方米的工人操作间(兼休息间、更衣间)。 泵房前有停车区域,附有停车场,泵房每个卸油泵对应有一个2立方米的地罐。 2调和车间:上下两层 根据方便生产的原则,调和车间一层地面的标高应低于罐区地面的的标高。 调油用的添加剂加入罐两个为4-5立方米的铁的夹套罐,采用蒸汽加热,四个为2立方米的铁的夹套罐,采用蒸汽加热。六个罐全部放在二楼,加料口与二楼地面平。在二层,另外布置二个2立方米的铁的化学品调和罐,二个4立方米的铁的化学品调和罐,不需要加热。二楼设备安装口可预留。 在调和车间一层,对应每个投料罐,要安装一个油泵,其作用是将罐内的油品打入调和罐。六个油泵的功率为18-30KW,四个化学品打料泵功率为10KW左右,等设备采购完成后,设备基础和功率等详细数据就可以定下来。 在一层,另外需要布置4台过滤机,型号暂不确定,需预留位置。

润滑油基本知识

润滑油基本知识 润滑油知识 润滑油的作用润滑油是如何制成的? 合成基础油的优点何谓粘度? SAE粘度级粘度指标 单级粘度油和复级油API机油质量等级 如何从包装识别汽油机油或柴油机油?什么叫“闪点”? 什么叫“倾点”?什么叫泵送温度? 什么叫运动粘度(cSt)?什么叫密度? 什么叫针入度(稠度)?什么叫滴点? 什么时候应换润滑油?工业润滑油主要有哪些? 不同品牌的同类润滑油能否混用?如何推荐润滑油? 车辆用油主要有哪些?摩托车二冲程油和四冲程油的区别? 是否车辆使用越高级别的油越好? 一、润滑油作用: 减少磨擦、减少磨损。 冷却系统。 润滑油的油膜有密封作用。 防止生锈。 清洁系统。 可传递压力和温度。 二、润滑油是如何制成的? 从石蜡基的原油中提取矿物基油,按用途加上添加剂混和。(合成油是用合成基础油加上添加剂混和)合成型油品和矿物油品不可混用,合成型油成本高所以售价也高。 三、合成基础油的优点: 高粘度指数——需较少的粘度指数改进剂,沉淀少。 ——减少粘结和研磨现象,品质稳定。

不易挥发——耗油量低,排放少。 低倾点——低温流动性好,启动性好,磨损低。 四、何谓粘度? 按不同需要,油品制成各种稀薄粘稠不同的产品,油品这种不同程度的粘稠称为粘度。把粘稠分为等级则为粘度级。温度升高粘度下降,压力升高粘度增加,剪切率增大粘度下降。 五、SAE粘度级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并颁布的润滑油粘度等级。(ISO/ASTM粘度级是国际标准协会工业用润滑油使用的粘度级)加上后标“W”是表示用于冬季,15W。 六、粘度指数 所有油品,加热时会变稀、遇冷时会变稠。但各种油对粘度/温度的效应敏感度不同,故用粘度指数(VI)来表示,在温度变化下粘度变化相对小的称为较高的粘度指数。 七、单级粘度油和复级粘度油 只适用于变化不大的某种温度条件使用的油叫单级粘度油,在温度变化范围较大都能使用的油我们叫它为复级粘度油。 八、API机油质量等级 由美国石油协会制定的,对机油质量的等级划分。汽油发动机用S开头,从SA到SJ,柴油发动机用C开头,CA到CH4,字母越后等级越高。 九、如何从包装上识别汽油机油或柴油机油? 如果包装上只标有API S*的是汽油车用的汽油机油。 如果包装上只标有API C*的是柴油车用的柴油机油。 若然罐上只标API S*/C*或C*/S*,是适用于混合车队的柴汽油两用机油,一般来说:S在前的更适 合与汽油车,C在前面的更适合柴油车,但最终应根据API的等级来决定使用。 十、什么叫闪点? 润滑油在加热的情况下粘度会下降变稀、分子运动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润滑油在火花产生

榨油生产工艺中三去六脱介绍

榨油生产工艺中三去六脱介绍 一、三去:去轻、去石、去磁。 去轻:是为了得到更纯的胡麻子作为原料,通过物理比重差异在风力悬浮筛选下去除、比胡麻籽轻的杂质如:粉尘、胡麻皮等 去重:通过比重差异,在震动筛上将胡麻籽重的杂质去除。 去磁:利用铁性杂质的磁性原理去除铁性杂质。“三去”保证产品安全,同时保护生产设备。 二、六脱:脱酸、脱胶、脱色、脱水、脱臭、脱蜡。 我国目前的食用油按国家标准来说有食用一级油、二级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等等。我公司产品生产工艺属于全精炼(色拉油)生产工艺。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消费档次而言,食用油还没有区分出烹调油、凉拌油(色拉油)等,多数地区的饮食习惯,食用油主要是烹调用,即炒菜用,因此主要是烹调油。近几年来,随着油脂精炼生产线的引进和国产精炼设备的不断成熟,色拉油以及各种企业标准的精炼油产量不断提高,再加上一些厂家的广告效应,有些城市及地区食用油消费逐渐转向色拉油等精制油,这说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追求更精更纯的食品。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讲,拿来全精炼油(色拉油)作烹调油,是不是合适,值得探讨。 从化学角度讲,现有绝大多数天然油脂95%以上是由饱和及不饱和程度各异的脂肪酸甘油三酯(甘三酯)组成并伴有少量种类繁多的类脂物质。这些类脂物主要包括磷脂、游离脂肪酸、甾醇及甾醇酯、维生素、色素、萜烯类、蜡、脂肪醇、烃类等,它们绝大多数对人体有益无害,但仍有些成分及有些油料的油含有毒成分是一定要去除的。从毛油到色拉油,一般需要经过脱胶(脱磷)、脱酸、脱色、脱臭,有些油品还需脱腊等工序的处理。经过这些精炼过程之后油脂的主要类脂物成分和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会发生系列变化。 (一)、脱酸——游离脂肪酸(FFA) 油脂中含有游离脂肪酸,主要是由于未熟油料种子中尚未合成为酯的脂肪酸。油料因受潮、发热受解脂酶作用或存放过程中氧化分解也能产生FFA。一般未精炼植物油脂中约含有0.5%-5%,受解脂酶分解过的米糠油、棕榈油中FFA可高达到达20%以上。 油脂脱酸的主要目的应体现在:高含量FFA对食用者的口味和菜肴风味的影响较大,并非其本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二)、脱胶——磷脂 粗植物油中磷脂含量视油料品种、制取方法而不同,一般为0.1%-3%。大豆油中磷脂含量较高,约为1%-3%。 磷脂对人体虽具有调解代谢、增强体能、健脑、补脑、消除大脑疲劳、增强智商,提高人体记忆力、降低人体血液胆固醇、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人体肝脏、防止脂肪肝、防止胆结石、防止老年骨质疏松证、防止克山病等功能,并且对油脂具有抗氧化增效的作用,但在油脂精炼中却要首当其冲将其去除的主要原因是:(1)混入油中使油脂颜色深暗、混浊;(2)油中有水或长时间存放,磷脂易吸水,沉淀,加快油脂变质;(3)加热到280℃开始焦苦发黑;(4)磷脂等胶质的存在,直接影响脱酸、脱色、脱臭等后续加工工序的完成。 作为一般的烹调油,从保管及多数地区的烹调习惯即高温烹调来讲,脱磷是必要的。 脱除磷脂的主要工序是脱胶,去除了毛油中76%的磷脂,到脱臭之后,几乎100%地将其去除。 (三)、脱色——色素 油脂中的色素主要是天然色素,包括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两类。自然界最多的胡萝卜素

基础油生产工艺详解-加拿大石油

PETRO-CANADA AND THE PATENTED HT PURITY PROCESS BASE OIL MANUFACTURE 加拿大石油专利精制处理基础油生产 Lubricant base oils are produced in a series of steps which are designed to enhance certain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paraffinic oils, these include viscosity index, oxidation resistance, thermal stability and low temperature fluidity. Starting from petroleum crude oil, the typical process for making a lubricant base oil is as follows: ? Separation of lighter boiling materials, such as gasoline, diesel, etc. ? Distilla tion to give desired base oil viscosity grades ? Selective removal of impurities, such as aromatics and polar compounds ? Dewaxing to improve low temperature fluidity ? Finishing to improve 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heat stability Generally both Solvent Refined and Hydrocracked base oils are manufactured this way, but differ in the processes used. 润滑油基础油是经过一系列旨在提高某些特性的步骤后生产出来的。对石蜡基基础油来说,这些特性包括粘度指数,抗氧化性,热稳定性和低温流动性。从原油开始,生产基润滑油基础油典型过程在以下几步:。轻沸点材料的分离,比如汽油,柴油等被分离出来; 。蒸馏得到所需要的基础油粘度等级; 。选择性去除杂质,比如:芳烃和极性化合物; 。脱蜡以提高低温流动性; 。最后提高抗氧性和热稳定性; 通常溶剂精制和加氢裂化基础油的生产路径都是这样的,区别只是使用处理方法的不同。 BASE OIL CLASSIFICATION基础油的分类 Before reviewing how base oil is manufactured, we should explain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s (API) Base 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ngine oils, the API system classifies base oils into five major groups, as shown below: 上面回顾了基础油的生产过程,我们接下来说明API的基础油分类系统。针对发动机油,API分类系统中有五个主要的级别: Group I, or conventional base oils manufactured by Solvent Refining, make up most of the base oil produced in the world today. Containing more than 0.03 wt % Sulphur and less than 90 wt % Saturates, they are less pure than Hydroprocessed or Synthetic base oils. While these groups were originally intended to be used for engine oils, their usage has expanded beyond this area.

生产工艺流程及控制

第五章. 生产工艺流程及控制 本设计中的各个参数及控制参考特雷卡电缆有限公司技术部有关技术文件,相关标准和生产实践总结. 一.拉制 此电缆所用圆铜杆有两种规格PE线芯用TR2.58mm和主线芯及N线芯用TR2.25mm,均在十三模大拉机LHD3/13上生产. a: TR2.58mm 原材料用的为TR8.0mm的软铜杆,其拉制配模为: 8.0, 7.00, 6.04, 5.26, 4.62, 4.08, 3.63, 3.22, 2.86, 2.60 偏差为±0.03 mm.之所以最后一道模具的标称值比实际生产值大0.02mm,是因为在拉制退火过程中由于张力的存在会引起一定的缩径,只要控制好收线张力就行了.生产中的各个主要参数可设定如下: 退火电压: 44V 收线速度: 8m/s 收线张力: 0.25MPa 退火蒸汽保护: 0.1~0.6MPa 收线装置: 收线盘: PN500 收线框: Φ800×Φ500×1250 建议使用PN500的收线盘,为了以后的绞丝生产. b: TR2.25mm 进线直径为Φ8.0软铜杆,配模值为: 8.0, 6.70, 5.71, 4.88, 4.21, 3.66, 3.21, 2.81, 2.57, 2.27

其它参数和控制如下: 退火电压: 45V 收线速度: 8m/s 收线张力: 0.25MPa 退火蒸汽保护: 0.1~0.6MPa 同上建议使用PN500的收线盘,为了后道工序. 在断线或铜杆首尾焊接时要保证接头处焊接牢固,以免生产中断线给生产带来不便,降低生产率(两铜杆要融化均匀,无杂质,然后加热重新结晶后表面处理平整方可生产). 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完整版)透平油基本知识

汽轮机油知识 1、汽轮机油的作用性能是什么? 答:汽轮机油亦称透平油,通常包括蒸汽轮机油、燃气轮机油,水力汽轮机油及抗氧汽轮机油等,主要用于汽轮机油和相联动机组的滑动轴承、减速齿轮、调速器和液压控制系统的润滑。汽轮机油的作用主要是润滑作用,冷却作用和调速作用。 2、汽轮机油应具备哪些性能要求? 答:根据汽轮机油的作用特点,为确保汽轮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汽轮机油必须具备:①良好的氧化安定性;②适宜的粘度和良好的粘温性;③良好的抗乳化性;④良好的防锈防腐性;⑤良好的抗泡性和空气释放性。 3、我国汽轮机油是如何分类的? 答:我国汽轮机油分类标准GB7631.10等效采用ISO6743标准将汽轮机油按其特殊用途分五大类十二个品种。其中蒸汽轮机油细分为 TSA、TSC、TSD、TSE四种牌号,燃气轮机油细分为 TGA、TGB、TGC、TGD、TGE五种牌号,其中 TSA、TSE、TGA、TGB、TGE均为矿油型,TSE、TGE为极压型汽轮机油。 4、目前我国汽轮机油品种有哪些?规格标准是什么? 答:我国目前已标准化的汽轮机油有L-TSA(抗氧防锈)汽轮机油,标准为GB11120-89;抗氨汽轮机油,标准为SH 0362-92;舰用防锈汽轮机油,标准为国军标GJB1601A-98;此外,燃气轮机油已研制生产,标准为暂行技术规格。航空喷气机润滑油,标准为GB439-90;20号航空润滑油、航空涡轮发 动机合成润滑油、4104号合成航空润滑油、4109号合成航空润滑油、4209合成航空防锈油等它们的标准号分别为 GB440-88、GB1263-91、SH0460-92、GJB135-86和SH0416-92。 5、抗氨汽轮机油与普通汽轮机油性能有哪些区别? 答:抗氨汽轮机油是用于氮气、氢气和氨气为压缩介质的压缩机与汽轮机共用同一润滑系统的装置,与普通汽轮机油的最大区别在于用中性或碱性防锈剂代替普通汽轮机油中所用T746等酸性防锈剂,确保油品不与系统中氨起反应,生成白色絮状沉淀,以致影响机器正常运转。 6、燃气轮机油与普通汽轮机油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燃气轮机由于具有节能及动力大特点,在运转过程中,润滑油受到高热表面作用,与空气(烟气)相混,以相当大的速率泵送和循环,并处于高压下使

米糠预处理工艺过程及原理

米糠预处理工艺过程及原理 传统预处理工艺 米糠浸出制油前的预处理,传统工艺主要有造粒成型和蒸炒(烘炒)成型两种。这两种方式虽然工艺成熟、稳定,但也有不少弊端,如动力、蒸汽消耗大,粉末度大,色泽深,干粕残油高,溶剂损耗大,浸出设备的生产率低,易使平转浸出器产生搭桥现象,精炼得率低等。 膨化预处理工艺 膨化成型保鲜原理 膨化亦称为结构化或组织化,即利用膨化机的不等距非标准螺旋系统的挤压推进,米糠间隙中的气体被挤出,并迅速被物料填充,米糠受剪切作用而产生回流,使机膛内的压力增大,随着螺旋与机膛间的摩擦使米糠的晶体达到充分混合、挤压、加热、胶合、糊化而产生组织变化,脂肪层结构遭到破坏;同时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机膛内温度很快升高到125℃左右,有效的钝化了米糠中的各种酶的活性,破坏了脂肪层结构;米糠被挤压到出口处时,淀粉、蛋白质转化为粘性状态,压力由高压瞬间变为常压,造成水分迅速地从组织结构中蒸发出来,使其内部形成无数的微孔结构,冷却干燥后,米糠即膨化成型。 工艺流程 原料米糠→糠粞分离→调质→油料膨化机→冷却→(包装计量)→浸出车间→精炼车间→成品油 膨化前准备 米糠进入膨化机前必须预先进行糠粞分离。因为原料中如含有较多的碎米和粗糠壳等杂质,会加快膨化机的磨损,更重要的是碎米含有较多的淀粉,使米糠在膨化过程中形成不了适当的压力,而且会使膨化物料结构松散,达不到良好的膨化效果,极易增加浸出料的粉末度和干粕残油,而影响浸出效果。 原料米糠的水分对膨化机的工作甚有影响,它直接决定膨化后的弹性与塑性。米糠水分过高,物料弹性差,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和热能适宜的破坏油细胞和酶;而水分过低,物料塑性差,会使膨化温度过高,物料焦化,加深物料颜色,并易堵塞膨化机,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膨化物料。根据使用结果,米糠入机前水分应控制在11~13%为宜。

润滑油生产装置简介

润滑油生产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 (一)装置发展 我国润滑油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开始采用溶剂脱蜡工艺。60年代溶剂脱蜡单装置规模达到300—400kt/a。70年代由单一脱蜡工艺发展为脱蜡脱油联合工艺,在一套装置上,同时生产脱油蜡和石蜡。在脱蜡溶剂上,由丙酮—苯—甲苯混合溶剂逐渐全部改为甲乙酮—甲苯混合溶剂。并陆续采用了结晶过程多点稀释、滤液循环以及溶剂多效蒸发回收等工艺技术。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润滑油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而需求量趋于稳定,其消耗量一直维持在3600~3900X104t之间,这就促使润滑油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和基础油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润滑油脱蜡生产工艺上,随着加氢异构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异构化脱蜡生产工艺在大庆炼化公司、兰州炼油厂等石化厂逐步得到运用,用以生产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目前我国主要的润滑油生产工艺还是“老三套”。 (二)单元组成与工艺流程 1.组成单元 溶剂脱蜡由四个系统组成;结晶系统、制冷系统、过滤系统(包括真空密闭系统)、溶剂回收(包括溶剂干燥)系统。其相互关系如图2—22所示。

2.工艺流程 典型原则工艺流程见图2—23、图2—24。 工艺流程说明如下: (1)结晶系统 结晶系统的流程为:原料油与预稀释溶剂(重质原料时用,轻质原料时不用)混合后,经水冷却后进人换冷套管与冷滤液换冷,使混合溶液冷却到冷点,在此点加入经预冷过的一次稀释溶剂,进入氨冷套管进行氨冷。在一次氨冷套管出口处加人过滤机高部真空滤液或二段过滤的滤液做二次稀释,再经过二次氨冷套管进行氨冷,使温度达到工艺指标。在二次氨冷套管出口处再加人经过氨冷却的三次稀释溶剂,进人过滤机进料罐。

润滑脂质量工艺生产流程

1.目的: 1.1确保所调配、分装产品一次性调配合格,有效避免质量事故发生. 1.2确保调配、分装操作的规范化,有效性,避免因操作发生安全事故. 1.3确保调配、分装操作效率的高效性,降低调配成本. 2.范围: 2.1对调配前准备,调配过程控制,调配后操作提供了规定。 2.2适合润滑脂产品调配及分装,对调配、分装过程中全部手工操作提供了指导. 3.责任 3.1润滑脂车间经理负责监督、检查制造过程中的各质量控制点有效执行; 3.2润滑脂车间主管负责指导操作工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调配;监督操作工日常设备及计量器具 维护保养;审查单据、记录如实及时填写,保证一次调合合格率及产品可追溯性; 3.3调配操作员负责落实规范操作,确保一次调配合格并安全执行操作。 3.4实验室人员负责对调配样品检测放行工作. 3.5油料仓储部负责提供质量合格的原物料。 4.程序: 安全要求 1.配戴防护手套 2.穿长袖工作服 3.穿安全工作鞋 4.戴安全帽 5.佩戴护目镜 6.3M防护口罩(投放粉尘原料时) 7.危险品的防护用品执行相应原料及产品MSDS 润滑脂调合车间岗位设置:

操作流程 4.1调配前准备 4.1.1原物料库存和存储状态确认, A、生产计划部计划员确认基础油、散装添加剂及桶装或袋装添加剂有足够的库存,下达“半成 品材料领用单(俗称调配单)”及“(日期及班次)润滑脂车间添加剂领用单”; B、润滑脂车间调合岗位一核算添加剂及基础油领用数量,并根据“(日期及班次)润滑脂车间 添加剂领用单”、车间《添加剂日报表》上日结存数量核算出本次领用数量,并将本次领料数量记录在“(日期及班次)润滑脂车间添加剂领用单(见附表记录1)”上。 1)袋装添加剂计算方法:当日需求数量减去在线库结存数量,除以原料包装规格(如1X25KG)折算成袋,每次领用的数量不能小于需求的数量,如果领取数量不足整袋的情况,按整 袋领取; 2)桶装添加剂计算方法:按照需求数量减去在线库结存数量,除以原料包装规格折算成桶数进行领取;如在线库账面结余数量与实际数量相符,且结余数量可以满足当日需求数 量,则不用领用,领取数量不足整桶的按整桶领取。 C、调合岗位一根据生产计划下达的“半成品材料领用单(俗称调配单)”用对讲机与油料库管 员(9频道)确认基础油和添加剂有足够的库存量来满足调配生产的需求;如果原材料不能满足生产时,调合岗位一需立即将信息反馈润滑脂班长,由润滑脂班长负责与生产计划部计划员沟通; D、如果基础油需要通过散装泵送方式领用,调合岗位二根据“半成品材料领用单(俗称调配单, 见附表记录2)”与仓储人员确认存放基础油的罐号,并将罐号记录在领用单左列空白区; 以方槽子、200L大桶形式领用的基础油需折算需领用的整桶数量。 4.1.2调配设备状态确认 A、调合岗位一检查:配料室的电子称、通风机处于检定有效期及运行正常; B、调合岗位二检查:当班生产所需使用的基础油罐、基础油泵、进出口阀门以及沿途管线均处 于正确开启/关闭状态,且能够正常运转;

金属切削液的基本知识

金属切削的基本知识 切削液的配比 (1)苏打水 苏打(无水碳酸钠):1% 亚硝酸钠:0.25%---0.6% 水:余量 将上述物质,加以3---4倍质量的热水(水温40---50度),搅拌3---5分钟,再加入剩余质量的水,再搅拌5分钟。 优点:冷却性能好,防腐蚀作用,良好的洗涤性,成本低 (2)乳化液 取1.5%---2.5%左右的乳化油,先用少量的温水融化,然后倒入储有足量水的水箱中即可。但要求有较高的防锈,防腐蚀性能时,加入苏打和亚硝酸钠各0.2%左右。 优点: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和润滑性能,有防腐蚀作用。 常用刀具材料有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等。 (1) 碳素工具钢(如T10、T12A)及合金工具钢(如9SiCr)特点是淬火硬度较高,价廉。但耐热性能较差,淬火时易产生变形,通常只用于手工工具及形状较简单、切削速度较低的刀具。 (2) 高速钢高速钢是含有较多W、Mo、Cr、V 等元素的高合金工具钢。高速钢具有较高的硬度(热处理硬度可达HRC62-67)和耐热性(切削温度可达500-600°C)。它可以加工铁碳合金、非铁金属、高温合金等广泛的材料。高速钢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抗冲击振动的能力较强,适宜制造各类刀具。但因耐热温度较硬质合金低,故不能用于高速切削。常用牌号分别是W18Cr4V和W6Mo5Cr4V2等。 (3) 硬质合金硬质合金是在高温下烧结而成的粉末冶金制品。具有较的硬度(70~175HRC),能耐850℃~1000℃的高温,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以及高硬度。因而其切削速度比高速钢刀锯提高2到3倍,主要用于高速切削,但其强度、韧性和工艺性不如高速钢,因此通常将硬质合金焊接或机械夹固在刀体(刀柄)上使用(如硬质合金车刀)。常用的硬质合金有钨钴类(YG类)、钨钛钴类(YT类)和钨钛钽(铌)类硬质合金(YW类)三类。 ① 钨钴类硬质合金(YG类) YG类硬质合金主要由WC和Co组成, YG类硬质合金的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较好,不易崩刃,很适宜切削切屑呈崩碎状的铸铁等脆性材料。常用的牌号有YG3、YG6、YG8等。其中数字表示Co含量的百分比,Co含量少者,较脆、较耐磨。YG8用于粗加工,YG6和YG3用于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②钨钛钴类硬质合金(YT类) YT类硬质合金主要由WC、TiC和Co组成,它里面加入了碳

米糠油生产工艺

毛油生产工艺: 图5-1 毛油生产工艺流程 米糠预处理:原料米糠中可含有少量杂质,经筛选除去;而后进入调质系统,向原料中通入少量蒸汽(约为原料量的2%),使其软化,便于后续压榨出油。 压榨:预处理后米糠直接进入液压压榨机,采用冷榨方式,将米糠中大部分糠油压榨挤出,出油即为米糠毛油,直接进入物理精炼车间精炼提纯;压榨产生的饼粕中含有部分毛油,进入浸出车间进一步提取毛油。 浸出:饼粕进入油浸出器,向其中添加溶剂正己烷,使饼粕中油脂溶解在溶剂内,组成混合油,混合油通过过滤介质(筛网),其中所含的固体粕末即被截留,得到较为洁净的混合油。 混合油蒸发:利用油脂几乎不挥发,而溶剂沸点低、易于挥发的特性,采用盘管蒸汽加热使溶剂大部分汽化蒸出,从而使混合油中油脂的浓度大大提高。 混合油相从混合油罐进入第一长管蒸发器管程,蒸发的溶剂经分离室进入一蒸冷凝器;浓缩后的混合油进入第二长管蒸发器进行蒸发,蒸发的溶剂汽经分离室进入二蒸冷凝器。由第一、第二蒸发器出来的溶剂蒸气因其中不含水,经冷换器冷却后直接流入循环溶剂罐。 该工序主要使用长管蒸发器,其特点是加热管道长,混合油经预热后由下部进入加热管内,迅速沸腾,产生大量蒸气泡并迅速上升。混合油也被上升的蒸气

泡带动并拉曳为一层液膜沿管壁上升,溶剂在此过程中继续蒸发。由于在薄膜状态下进行传热,故蒸发效率较高。 汽提:通过蒸发,混合油的浓度大大提高,但其中仍含有少量的溶剂油,采用汽提将其去除。混合油与水不相溶,向沸点很高的浓混合油内通入一定压力的直接蒸汽(直接蒸汽通入量约为物料量的2%),同时在设备的夹套内通入间接蒸汽加热,使通入混合油的直接蒸汽不致冷凝,直接蒸汽与溶剂蒸气压之和与外压平衡,溶剂即沸腾,从而降低了高沸点溶剂的沸点,未凝结的直接蒸汽夹带蒸馏出的溶剂一起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凝回收。汽提后所得毛油进入物理精炼车间精炼。 湿粕脱溶:浸出器过滤分离的湿粕中含有少量溶剂,向其中通入水蒸气进行脱溶,去除其中溶剂,其原理与混合油汽提相同。 由汽提塔、脱溶出来的混合蒸气中含有少量水,进入冷凝器,经冷凝后的溶剂、水混合液流入分水器进行分水,分离出的溶剂流入循环溶剂罐。 水 蒸汽 副产品混 合脂肪酸 图5-2 毛油物理精炼生产工艺流程 沉淀过滤:毛油中含有不溶性杂质颗粒,主要是饼渣、泥沙、草屑等,利用其与油的比重不同,依靠自然沉降将其分离。 水化脱胶:向毛油中加入少量水(加入水量约为毛油重量的1%-3%),使其中的水溶性杂质凝聚沉淀而与油脂分离。水化时,凝聚沉淀的水溶性杂质以磷脂为主,当毛油中不含水分或含水分极少时,它能溶解分散于油中;当磷脂吸水湿润时,水与磷脂的亲水基结合后,就带有更强的亲水性,吸水能力更加增强,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