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

15 届

硕士结课论文(教学幽默艺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郝展飞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硕士结课论文

题目:教学幽默艺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学科专业:学科教学 (思政)

作者姓名:郝展飞

指导教师:段兆兵

提交日期: 2016.05.17

政治学院

教学幽默艺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姓名:郝展飞学号:1521021348 邮箱:hzf921021@https://www.360docs.net/doc/b92259890.html,

摘要

幽默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当前教学幽默艺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应用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表达幽默和引用形式幽默两种主要类别,其中包括语言幽默,语言要素变异幽默,故事幽默等多种形式。教师在应用教学幽默艺术时需要注意目的性明确,对象,品味高尚,适量适度幽默,才能将中学思政课堂的幽默艺术运用的恰到好处。

总体来说,教学幽默艺术在中学思政课堂中主要有激发学习兴趣,消除教学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深化知识理解,发展学生能力,优化学生个性的功能。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幽默艺术;中学;课堂教学

一、教学幽默艺术的具体内涵

教学艺术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学和艺术相结合对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深具指导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传授严谨的理论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张力的必要措施之一是对教学艺术的合理应用。

教学幽默艺术的具体内涵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艺术论的具体内涵

教学艺术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写道:“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相继提出了有关教学艺术的思想。

教学与艺术具有相同之处,教学具有艺术的一般特征;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因素。教学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和育人,创新能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之中;育人是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教学艺术是培养人的艺术,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学艺术的内涵可以定义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为取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

(二)幽默的具体内涵

幽默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内容的方式。教学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基本范畴。

追根溯源,“幽默”一词是舶来品,英文为humour,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1幽默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西方某些学者甚至认为解释幽默是一件

1胡兴松,教学幽默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再论(五)[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06-20。

“比宇宙引力问题更麻烦的问题”。教学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一一在教学中的教育性。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其“形”是幽默,而“神”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的—其外部表现是“谐”,给人以娱乐的感受,而本质的内核是“庄”,给人以教育和受益。2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技巧、方式;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素质、能力;还有人认为,幽默就是可笑有趣,让人在情感上感到会心而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我们认为,教学幽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幽默感,是教师运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的富有艺术性的行为方式。

对于教学艺术的创造者来说,必须娴熟掌握教学幽默艺术。教学幽默如果恰到好处那它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有利学生消化的“速效药”。因此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讲求幽默的艺术。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学幽默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语言表达幽默

1、语言幽默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相对其他课程而言较为枯燥,在新课程理念开展以来,我国中学政治教师力求课堂中能重焕课堂生机,通过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形式多样化等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不同的政治教师的课堂效果反应差距很大。经调查显示,教师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是影响在同一条件下课堂收效不同的重要因素。

语言幽默是指通过生动而有趣味性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来形成幽默。3在课堂上教师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题材的课程讲解,不同提问的设计,不同关键点的引出,学会巧妙的运用语言幽默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幽默的语言描述事件产生、情景再现、观点表达等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使课堂生命力提升,教师的讲课风格学生乐见,课堂在轻松愉快的状况下进行。

2、语言要素变异幽默

比喻,夸张,影射等在文学中被称为修辞手法,但是在语言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看做是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最为常用,且难度更大。考虑教师课堂的实际应用及语言要素变异幽默中难度较大的几种形式着重分析其使用技巧,主要介绍以下3种:

⑴“巧妙移用”就是采用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同话异境或异境同话等方式而产生幽默效应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2张彩云,王玉龙,教学幽默[J].《教学研究》第26卷第1期,2003年3月。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38页,2003年11月。

⑵“极度夸张”,夸张是“言过其实”,从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方面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方式。它是造成语言幽默和喜剧色彩的一种常见手段。在教学中,夸张的巧妙运用,也可产生幽默效应。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时,为了批判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活动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的错误观点讲道:“如果意识活动真是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那么,一个人思维越敏捷,岂不是脑浆分泌越多吗?在座的各位都勤奋好学,思维敏捷,聪明过人。现在,大家不妨赶快摸一下自己的鼻子,看看有没有脑浆流出来。”这种极度夸张的语言幽默,造成了学生的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他们领悟了知识的真谛。

⑶“反语倒置”这是一种用和本意恰恰相反的语言来表达本意的方法,其具体形式可以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等等。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时,为了批评有些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崇洋媚外,讲了这样一段话:“对有些人来说,如今倒是`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不是吗?请看:手戴卡西欧、脚踏本田摩托、身披`皮尔·卡丹’,……他们言必称外国,至于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惭愧得很,有几位仁兄的答案居然是小凤仙。”在这段话中,“胸怀全球,放眼世界”是要从反面去理解的。

当然,教学语言幽默技巧远非以上列举的数种。教学语言幽默虽不是流水,但却是浪花。有了它,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二)引用形式幽默

1、故事幽默

⑴初中思想品德课——故事幽默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点较少,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思品课教师的教学压力较高中来讲要小,因此通过一定的课堂时间,穿插生动风趣,寓意深刻的故事形成幽默,恰当应用,不仅可以论证知识点,更能增强教学吸引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增加学生的课堂融入感,为思品课教学增添光彩。

故事幽默要求教师要找到合适的素材,这对教师的备课及自身积累要求较高,教师可采取寓言幽默,引人发笑的故事,东西方古典故事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妙趣横生,发人深思的故事导入课堂,论证理论观点。

⑵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幽默

相较于初中,高中的学情,教情对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教师在课堂上需尽量避免长故事的穿插使用,但也有几种我们可以采取的小技巧。在合适的课堂我们可以采取一例到底的故事幽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课堂的故事幽默时间占比合适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故事与知识点的关联,进而获得启发。如果做不到一例到底,那么教师采取的故事幽默则一定要注意简明扼要。

2、诗歌、歌谣、谚语、歇后语、名言幽默

在中外璀璨的中华文化中,许许多多的诗歌、歌谣、谚语等文学或民间俗语既风趣诙谐,又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恰当应用,不仅可以说明有关理论,而且能增强教学的幽默感。但是素材的丰富性对教师的分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是有一定要求的,在教学幽默艺术的应用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应用的正确与否。例如:在讲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有教师运用了这样一首歌谣:“淋盐的,喝白汤;编

席的,睡土炕;载缝穿着烂衣裳;泥瓦匠,没有半间房;淘金汉子一辈子穷,连个老婆也没讨上。”充分揭露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剥削现象。4

3、漫画幽默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它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漫画,可让教学充满趣味性,从心理学来讲,也更加符合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并使学生从中悟出不少道理。

例如:有位教师讲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的时候,给学生展示漫画《无题》,一只大雁飞过头顶,两个射手为雁的吃法持弓相争,却不放箭,一个喊着要烤着吃,一个叫着要炖着吃,结果,大雁飞走了,机遇过了,如何去吃,成了一句空话。5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用教学幽默艺术的基本要求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学幽默艺术的应用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师需要切记教学幽默不可滥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具体原则:

(一)目的性明确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幽默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中运用幽默,不论是为了集中注意、调节气氛、和谐关系,还是为了引发思考、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等都是为了服务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教学幽默艺术的应用需要有目的性,不可盲目幽默。

幽默是为了中学思政课堂服务的,必须适应思政课堂的教学需要,不能单纯为了幽默而幽默。否则,教师只追求课堂气氛的良好,离开了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的幽默,当堂效果可能较好,但是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是分散的。因此,教学幽默要目的性明确。

(二)注意对象、品味高尚正面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认识到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因此我们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幽默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幽默要注意对象,不能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幽默在教师手中像一只双面刃,既可以是一件有效的工具,也可以是一种危险的武器,一不小心,幽默就成了讽刺,可以使学生无地自容;或者就成了滑稽,老师纯粹成了逗乐的“小丑”6。不能拿学生开玩笑,用不良幽默来讥讽学生。不仅有损教师的威信,更是伤害了学生自尊,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这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关爱学生。

4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239页。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239页。

6 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北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51页。

其次,教学幽默要注意品味高尚,正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注意这一点,政治向来是正面严肃的,因此幽默的品味要高,不能为了取悦学生而采取不当的语言,甚至低级趣味的东西。

(三)适量、适度幽默

在中学思品课和思政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教学设计等对幽默的“量”和“度”进行把握。一节课中,并不是说幽默越多越好。运用太多,会导致课堂气氛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必然影响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7

四、中学思政课程中教学幽默艺术的功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离不开幽默。教学幽默在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功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消除教学疲劳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项身心紧张的活动,课堂上出现疲劳现象是正常现象。尤其是许多学校将思想政治课大多安排在上午第3、4节或下午第1、2节,学生的疲劳现象就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幽默,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二)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或事例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由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深化知识理解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至理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正是“严肃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幽默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无缘。实践证明,如果在叙述概念时列举一个幽默的事例,然后再解释概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显著提高。

(四)发展学生能力,优化学生个性

教学幽默是聪明才智的表现。凡创造水平高的人大都富有幽默感。教师以其创造力进行幽默教学,学生则能逐渐培养起幽默感,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教学幽默是卓有成效的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幽默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是高尚情操的自然流露,是开朗个性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幽默无疑能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幽

7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240页。

默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结论

教学幽默有趣含蓄、寓庄于谐,对它的使用能够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教学中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中学思政教师应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状态,多注入一些情感于教学之中,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和友爱。这是当下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的倡导,也是培养知情并重、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学任务的需要。运用教学幽默就是变教学状态的枯燥乏味为积极趣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同时,中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把教学幽默带入课堂,学生在这种幽默观念、思维的感染和熏陶之下,智慧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健全,个性品质得到优化,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都会有所提高。为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学幽默的运用需要思政课教师逐步培养自己的幽默意识,积极学习教学幽默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教学幽默的运用原则和方法、技巧,多思考,多练习,在教学中大胆探索、实践。教学幽默是中学思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果更多的中学思政教师把幽默引入课堂教学,并予以科学的运用增进中学思政课堂有效性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教学幽默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再论(五)[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06-20。

[2] 张彩云,王玉龙,教学幽默[J]教学研究(第26卷第1期),2003年3月。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4]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北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 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 发表评论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冯增俊 一、导论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 )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 (1)作用事物的能力 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 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 (2)影响他人的能力 a.培养关系的能力, 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 (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 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 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 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一)道德定义与道德推动者 纽曼认为,人们改变环境的能力与人们把自己看作道德推动者的程度是有直接联系的,他把道

社会公德教育演讲稿

社会公德教育演讲稿 (一)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社会的公共道德。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生对乡中学的对口扶贫行动,资助贫困的同龄人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里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道德的

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

集合行为与社会活动

集合行为与社会活动 集体行为和社会活动 1。集体行为的形成机制(1)什么是集体行为1。集体行为的概念集体行为是指许多人在面对共同的影响和刺激时表现出的相对自发、无组织、不可预测、缺乏固定规则和不稳定的行为。2.集体行为的特征:①无组织(2)不稳定性③非常规性④易受暗示 (2)集体行为的条件1,环境因素 2,无规范 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4,相对剥夺(一种人们没有得到他们认为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的情况)◆预期相对剥夺◆J曲线相对剥夺5,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 (3)集体行为的形成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将集体行为的决定因素总结如下结构性增长2.结构张力 3,潜在的信念成为普遍的情感4.诱发因素5.行动动员 6,社会控制机制 2,集体行为的主要类型(1)集群行为 1,集群行为的定义 集群行为是面对面互动的群体由于共同的关注而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行为除了集体行为的一般特征外,集群行为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暂时的共同目标(2)模糊面对面互动2.群集行为的类型 brummer将人群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耦合群集行为:一个相对消极的群体,参与者只投入最少的情感和互动(2)传统群集行为:更多的结构特征。行为可预测性 (3)表达性集群行为:集群 (4)社会联合集群:为其成员提供强烈的社会团结和团结感的集群(5)行动集群行为:通常是愤怒和敌对的,这种行动集群有两种主要类型: ①暴民 ②暴动 3,集群行为理论(1)感染理论 法国勒庞是第一个提出感染理论观点的人。他认为人群行为,尤其是行动人群行为,是群体“集体心理”的产物。在这种集体心理的感染下,个体失去了原有的身份,甚至失去了自我控制(2)趋同理论认为个体会无意识地在人群中产生共同倾向,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事物和行为。(3)应急规范理论 认为,虽然人群缺乏正式的群体规范,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出现一些应急规范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对在场的人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遵守。(2)群体行为 并非所有的集体行为都是在面对面的互动群体中产生的陌生人和分散人群之间的集体行为是群体行为。 1、恐慌 恐慌是公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真实或想象的威胁时的不合作和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反应 2、群体性歇斯底里症

企业员工社会公德教育

企业员工社会公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各企业员工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今天,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公德,是爱心的表现。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正在成长成才的一代有为青年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爱护公物 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

浅析社会模仿模式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德育类 浅析社会模仿模式在德育教育中的应 用 县市区:德城区 单位:常王小学 姓名:李晓飞 2013 年09 月23 日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德育从古至今就是我国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教育方式如何变化,教育类型和阶级有何不同,他始终都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中,也是开展其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早已在商周时期就认识到了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来至人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发展到了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儒学创造者孔子已经提出了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四个德育要求。到后来我国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都是以德育来开展教育的第一步。可见,我国早已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新课改到现在高效课堂的建设,德育都在其体现着重中之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颁发了七个有关加强中小学德育的文件,2004年2月26日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是第八个文件,平均三年一个文件,可见其重视程度有多大。 关于德育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应用,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对德育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模仿模式对当下的德育教育存在着重要的价值。 社会模仿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所提出的,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

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的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班杜拉的社会模仿模式简单的来说,主要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复现)和动机过程”四个过程。其主要的方式就是观察学习和模仿,这一点和我国教育家孔子的为人师表不谋而合,都强调榜样的作用。 以下我们将结合社会模仿模式不同过程在德育教育中的具体措施应用。 注意过程,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动的注意。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不正确地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我们知道小学生们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成熟和完整的三观,特别是自我约束上和对纪律的遵守上表现差,注意力无法形成长时间关注,而注意过程又是整个社会模仿模式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讲解课本,要结合学生当下心理特征,运用情景再现法,就让学生们来演事先排练好的道德小短剧或者古代道德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兴趣,并结合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在故事当中加进阐述道德理论,或者用问答法来让学生找到短剧中所含有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素质,使他们产生更加高级的有意后注意,达到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虽然道德小短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相反他的缺点是效率低下,学生们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并没有将知识点记住,所以为了增加对道德原理的更深度理解。应让学生对刚才的短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叙述,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从而增加他们的认识。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资料讲解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 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

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道德讲堂-社会公德建设

弘扬社会公德践行文明礼仪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保障之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的,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类社会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老,也体现着他是否尊重人、关心人,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 做到文明礼貌并不难,要在时时、处处体现。主要表现在:第一,卫生整洁,仪表文明。整洁、卫生的仪表和仪容是文明礼貌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面容洁净、头发齐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经常洗澡、勤换衣物等。第二,仪态优美,举止文明。古人讲,“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对仪态优美形象概括。除此而外,还应该注意神态,与人接触要面带微笑,自然大方,并杜绝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损形象的行为。如果不注意自己的举止,无论多么美好的仪容和时髦的打扮,都会遭到破坏。第三,谈吐礼貌,语言文明。要习惯于运用礼貌语言,如“谢谢”、“劳驾”、“对不起”、“没关系”等等,请别人帮忙要说“请问”、“请帮忙”、“请关照”。与人交谈应诚恳、亲切、简洁、得体,还要学会专心倾听,切忌高声说话、喋喋不休或者旁若无人。第四,遵守礼仪,行为文明。生活中问路、乘车、购物、作客、称呼、交往等都有约定俗成的文明准则,如走路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上车要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进影剧院不应迟到,探访朋友应当提前预约,逢年过节看望长辈应带礼物,等等。

当代社会道德问题

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道题问题的产生、发展着,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除了要进行道德选择,我们还要对各种问题进行道德断定。或许我们可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或是谨遵长辈的教导。但苏拉格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仅是盲目地听从规条生活,而不理性地思考自己应当怎样生活,那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活,道德是生活的基石,而今社会,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敏感的词汇,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关注。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当今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时代也正深入地转变中国。社会上产生的道德问题的影响由于网络等媒体的传播而空前宏大。随着一个又一个与道德相关的事件曝光,引起专家、百姓等各方关注,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探讨常常达到令人惊讶的宽度和深度。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是一次对社会道德的拷问。肇事司机的无情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是因为人情的冷漠,道德的沦落,还是法理的败坏?在当今社会中,“小三”这个词汇应该是人人都知道的,这是对当代婚姻问题的挑战,也是对道德问题的又一次讽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进而提出要“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个重要思想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个道德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自律”的方式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道德建设,必须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是以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要在干部群众中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培养人民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腐蚀人们的思想。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

————————————————————————————————作者: ————————————————————————————————日期: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加入时间:2010-12-2113:12:00 点击: 发表评论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 一、导论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 (1)作用事物的能力 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 (2)影响他人的能力 a.培养关系的能力, 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 (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 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 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二(2)班班会教案 时间:2013-6-14,周五, 地点:二,2,班教室 主持人:班主任 主题:道德讲堂——社会公德教育 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 内容记要: 1.什么是社会公德,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叫社会公德。 2(社会公德都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 3(为什么人们要遵守社会公德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是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是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4(为什么说遵守社会公德能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否则~又会怎样呢,结合图请学生谈谈看法。 ,1,大街上的电话亭属于什么,,公用设施。,公用电话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电话是人们进行交往、联络的工具。有了电话~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联系业务……,如果公用电话被破坏了~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过马路、铁路有哪些规定,,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闯红灯~不在铁路边 玩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好处,反之~会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大家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才会秩序井然~顺利进行。, ,3,为什么要种植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大家 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 ,4,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行为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哪些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这些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的需要~是大家的需要~是符合每个人利益的。 5(是否遵守社会公德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而且对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 6(现在老师请大家想一想~碰到了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 材料之一:在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两人破口大骂~继而大打出手。 材料之二:为了走近路~强强擅自拉开马路上的防护栏。 材料之三:有人在公园的草坪上踢球。 材料之四:有人为了得到水獭等珍贵动物的皮毛以牟取暴利~竟捕杀水獭等动物。 7(总结:同学们~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我们要大力提倡遵守社会公德。少年儿童应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争当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

第九章 现代德育

第九章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 ) 。 A.农业经济 B.现代信息社会 C.现代工业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 A.交往的发展 B. 个性的发展 C. 思维的发展 D.情感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 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 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 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 A.德育任务的制定 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榜样学习模式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 A.灌输 B.疏导 C.模仿 D.奖惩 ||| 11.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

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问题一:经济建设遮蔽道德建设,何以走出边缘化困境? “经济决定论”是经济建设对道德建设遮蔽的典型表现。“经济决定论”以经济因素取代道德伦理,或认为道德伦理是经济发展的简单产物,试图凭借“物”的方式与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生命问题。马克思认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一般而言,对于后者的认知与确证形成社会道德伦理规范。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人们逐渐把道德伦理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从而使人类的整体实践活动日益打上伦理价值烙印。毫无疑问,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是,生产力实践是社会道德产生发展的前提基础,与道德从根本上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必须深人研究两者间如何联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中介,防止把两者间关系简单化、机械化。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才是人们道德伦理产生的直接依据。道德并非如康德所说是先验的、形而上的绝对律令和至善的东西;也并非由人的生命、人的自然本性所决定,道德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生成的一般规律。再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口而新的需要又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促进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产生,进一步引发新的道德伦理诉求。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人们需要批判继承传统道德文化,同时从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新道德原则并加以确立。显然,道德建设并非可以由经济建设直接取代或单凭经济物质方式和手段就能圆满完成实现。科学认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人们对道德建设的地位、意义、途径、方法的观念认识不断走向自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是一个包含思想理论、理论信念、道德准则、精神实质和社会风尚的价值认同整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要求,它必然成为我国社会道德构建的思想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总结和理论自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状态不断走向理性自觉.而且体现了人类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活动方式不断走向理性自觉。即:科学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发展关系。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客观世界本质与发展趋向的深刻反映和深度把握,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底蕴,体现着对人类社会乃至对整个客观世界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感和意识情怀。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只有把道德建设自觉落实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方案体系当中,把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自觉提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上来,将发展经济与道德、文化建设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发挥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作用,防止简单地或变相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畸形或极端发展趋向。 问题二:道德伦理苍白无力,何以重塑道德权威?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构筑了一整套宏大严密的儒家伦理教化系统,追求以血缘家庭和家族为基础的伦理社会秩序,契合了小农封建社会和大一统政治需要。该教化系统以君权和神权作为支撑,存在着一整套严密的以科举人仕为潜在目的、以化民成俗为显性目的的教化网络。它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也包括士大夫的谕俗乡约、村落的家规族法、民间的祭祀礼仪、佛庙神道、戏剧小说等一系列非学校系统。传统儒家伦理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

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改革

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改革 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

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

护理系统模式

贝蒂·纽曼的系统理论 ?负熵、重建的字面意思(穿插进去) 俄亥俄州阿可诺医院护校没搜到(可另找) 理论家简介 大致:农场主家庭出生--俄亥俄州阿可诺医院护校--洛杉矶的医院护士--护士长(内外科、传染科、重症监护室的临川教学)--学校和工厂的保健护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护理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加州大学护理学学士学位--神经卫生和公共卫生咨询的硕士学位--西太平洋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纽曼学院的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护理研究院院士(与莱琳格)--美国密歇根州大峡谷州立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 荣誉博士:又称名誉博士,是学位的一种,根据学术成就或对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而授予的荣誉学位。不进行考试和论文答辩。中国授予名誉博士的条件是国内外卓越的学者、科学家或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等领域,以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事业中有突出的贡献。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理论发展: 1972年The Betty Neuman health-care systems model 1982年The Neuman Systems Model 1989年The Neuman Systems Model,2nd ed 1995年The Neuman Systems Model,3nd ed

1996年The Neuman Systems Model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2年 2011年 她的理论起源于1970年,当时她正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护理学研究生课程。为了给研究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她尝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角度去解释“人”及健康相关内容,并逐渐形成了纽曼系统模式中个体系统的4个变量,即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文化。随后,纽曼在护理教学和实践中又融入了一般系统理论、三级预防理论和压力-应激理论,经过2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纽曼系统模式,于1972年在美国《护理研究》杂志上,以“教授整体方法解决病人问题的模式”为题公开发表。之后,纽曼及其理论倡导者Lowry、Fawcett等对该模式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于1989年、1995年、2002年、2011年4次更新版本。 理论来源: 一、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心理学) 特点: 整体>部分1+部分2+…+部分n 自我调整成功整体区域动态平衡问题、不平衡激发 平衡失调二、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交换性 三、塞里的应激理论 应激

社会道德教育 唤醒我们的良知——小学“道德讲堂教案

社会道德教育唤醒我们的良知——小 学“道德讲堂教案 一、课例缘起 道德教育是基础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要以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而且,社会公德包含着许多崇高道德的萌芽。具备良好公德的人,一旦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其道德水平往往会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公德教育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公共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规范、社会秩序,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礼。公德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即我们所说的“良知”。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课例设计 (一)活动主题:

“唤醒未眠的良知”。 (二)教育背景: 从当前青年的行为可看出他们仍缺乏公共道德:公用设施上布满“伤痕”斑斑点点,墙壁上粘着乌黑的鞋印、指印,公共书刊残缺不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迷恋游戏机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年人进行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 (三)活动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认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唤醒员工们的良知,唤醒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回顾过往生活,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员工们热爱生活,乐于回报社会的生活态度。强化员工的自律意识,培养员工的社会公德,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真正明白“我是一名小公民,弘扬社会公德是己任”的道理,在能力范围内形成弘扬社会公德,构

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巩固我联社德育工作的各项成果。 (四)活动方式: 由参见职工们自主发言,并开展“我们应以怎样的社会公德开创新世纪”的讨论活动,深刻反省思想行为中存在的有损社会公德的现象,挖掘思想根源,探讨如何唤醒我们的公德之心,并如何将公德之心化为公德之举,明确在享受公德带给我们的安乐、幸福、愉悦、美满的同时,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讲公德,而讲公德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活动过程 请参加职工谈谈这几幅画,详见PPT,引出当今社会中不文明的现象。除此之外,请大家谈谈在你的周围你所看到的不文明现象。(分组讨论) Q:什么是公共秩序?它的定义是什么?(主持人问)

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

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班杜拉简介: 社会学学习理论的主要含义: 社会学习理论的地位: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形成和改变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成人和父母言行一致和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的重要性;适当利用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社会学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该理论如何阐述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相关的观察学习、榜样学习等具体理论。 1.榜样示范理论 班杜拉个人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学习者对于刺激进行直接反应而实现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R-S实践活动获取信息来进行学习,这种观察学习也被称之为通过他人(榜样)示范进行的学习。 榜样示范包括的类型有:行动和语言的示范、象征性示范1、抽象的和参照的示范2、参与性示范3、创造性示范4、抑制或延迟的示范5。 2.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示范,但并不是所有的示范都是有效的,只有进入到观察的注意范围内,才能有效。 保持过程是学习者在注意的基础上,接收了榜样的示范行为信息后,即使榜样不再出现,仍在记忆中保持着表征化的示范行为,使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一个子过程。 运动再生过程是指把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动机过程是指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激发和维持行动。这里的动机激发与维持与强化紧密相连(正、负强化、自我强化) 启示:班杜拉对于观察学习过程四个子过程的讨论有利于我们了解、领悟人类学习地本质。对于培养儿童良好地道德行为有着很大地参考价值。 3.班杜拉的几个典型专题的研究 攻击性行为学习研究:儿童容易观察榜样对象的行为,并加以模仿(将3-5岁儿童分为三组,分别给予攻击性示范、一般性示范、无示范,最后攻击性示范一组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最高)。 儿童道德判断研究、抗诱惑实验研究 三个实验都是在强调榜样示范,孩子模仿。 评价: 1.该理论强调成人与环境对于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作用,其对于榜样示范的详细分析和对观察的研究有助于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有力的指导实践。在道 1象征性示范:指通过“电视、电影及其它的视觉宣传工具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示范。优点:不受空间限制,可反复呈现。 2抽象示范:儿童将榜样行动背后多隐含的“方向“作为”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参照示范:在抽象示范中伴随着具体参照事物或者活动,以引起儿童对抽象参照示范的领悟。 3参与性示范:学习者通过观察-操作-再观察-再操作,不断矫正自己与榜样之间的距离。 4创造性示范:学习者不仅仅是观察榜样的行为,还对起行为进行融合、改进,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具有革新性的示范。 5抑制或延迟性示范:抑制示范是指一种负面的示范效果,即“反面教材”,与负强化同理;延迟示范:指 学习者在观察完榜样者的行为之后,并不会马上的开始模仿,行动具有延时性(生长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容易重现父母的行为),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德育论

1.道德,就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包括人或非人)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2、德性,亦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道德人格或品德。 3、德育即育德,又称品德教育,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引发或促进学习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变化的社会活动。 4、反德育的社会活动有着几种突出表现:强制灌输式教育、庸俗功利主义教育、形式主义教育、价值相对主义教育。 5、德育的功能:(一)德育的个体功能:1、促进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和个性化;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二)德育的社会功能: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三)德育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6、学校德育的缘由: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学校职能的体现、学校的组织特性。

7、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走向:学校德育朝着儿童化、生活化、综合化、全方位性、一体化的方向推进,是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向。这种趋向主要反映在: 在德育观念上,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转变,注重教师指导和儿童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既能够促进儿童享有现实的圆满生活,又可以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在德育目标上,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感受能力,特别是把培养儿童初步的观察、思考、判断、选择能力和自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置于突出地位。 在德育内容上,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兼及其他适应儿童未来发展需要和成人生活的各种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并充分关注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意义。在课程建设上,加强理论指导,突出课程标准的统整性和指导性,注重核心价值的意义,注重品德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考察专门的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与学校诸种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关联性,一球构建出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校的与课程体系。 在德育方式、方法上,改变以灌输、外在控制位显著特征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作为道德主体的交往、对话、沟通、理解、重视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各种自主活动对于品德发展的意义,重视教育者由管理者、训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