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7年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汇编(记叙文)

(完整版)2017年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汇编(记叙文)
(完整版)2017年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汇编(记叙文)

普陀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阳春面

梁晓声

①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

②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大众。可当年的底层大众,几乎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里,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③店里一向冷冷清清。

④我进去过两次。第一次,吃了两碗面;第二次,一碗。

⑤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第二军医大学的医院去验血。十点多钟徒步回来,已是饥肠碌碌。回到学校,吃中饭还有一个多小时;便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店里。

⑥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里的唯一顾客。

⑦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依我想来,仅因一点儿肉末的有无,多花半碗面的钱,太奢侈。那毕竟是一个不少人啊恩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的班才挣二十几元的年代。

⑧我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着她为我做一碗“阳春面”。我成了复旦学子以后,才知道上海人将这种面条叫“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至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一种叫法。正如我不嗜酒,却欣赏“竹叶青”这个酒名一样。“阳春面”和“竹叶青”一样不乏诗意呢。

⑨那位我该叫大嫂的女子,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这样,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那汤,也很清。

⑩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她如果吃店里的一碗面条,也是要付钱的。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行为一样可耻。

?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她伏在窗口,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里工作几年了,还没吃过一碗店里的面。”

?我也不禁注目着她,腹空依旧,脱口说出一句话是:“再来一碗……”她的身影就从窗口消失了。我立刻又说:“不了,太给你添麻烦了。”“不麻烦,一会儿就好。”——窗口里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那第二碗面,我吃得从容了些,越发觉出面条的筋道,和汤味的鲜淳。我那么说,她就笑了,说那汤,只不过是少许的鸡汤加入大量的水,再放几只海蛤煮煮……

?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场,又在那面食店吃了一碗“阳春面”。已不复由于饿,而是特意与上海作别。那碗“阳春面”,便吃出依依不舍来。毕竟,五角场是我在复旦时最常去的地方。那汤,也更觉其鲜淳了。

?她说,她长了4元工资,每月挣28元了。她脸上那知足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

记忆……

?面食店的大嫂也罢,那几位丈夫在城里做“长期临时工”的农家女子也罢,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上海底层人的一种“任凭的本分”。即无论时代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和她们,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某种民间哲学。

?也许,以今人的眼看来,会曰之为“愚”。

?而我,内心却保持着长久的敬意,依我看来,民间之原则有无,怎样,亦决定,甚而更决定一个国家的性情。是的,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有删改)

20、第⑤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2分)

21、对第⑥段画线句分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突出“我”饥饿难忍,没有选择。

B.说明此时还诶有到中午用餐时间。

C.反映社会底层大众生活并不富足。

D.引出服务员对“我”的热情款待。

22、第⑨段画线句如改为“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哪个表达效果好?说明理由。(4分)

23、第?段中说“我看到了上海底层人的一种‘任凭的本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面馆服务员有着“任凭的本分”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1)

(2)

(3)

24、联系全文,说说第?段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6分)

20.碌、辘(2分)21.B(3分)

22.原句表达效果好。原句一个“才”与前一动作构成承接关系(与前句的关系1分),强调面馆服务员严格有序地按着步骤煮面,体现了她工作的严谨和耐心(表达效果2分)。改句语气弱化了,未能很好地表达“我”那时的心理感受(比较1分)。(共4分)23.(1)耐心和善地对待顾客,严格有序地煮面(2分)(2)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从没吃过店里一碗面(2分)(3)涨了4元工资,充溢着知足感(2分)

24.(1)对底层人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踏实而知足的生活态度,作者心怀赞赏和敬意。(3分,作者情感1分,情感指向的内容2分)(2)期待当今的国之民众也拥有对生活的坚毅和从容(2分),以体现民族应有的心态和性情(1分)。(共3分)

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2分)

底层情话

从维熙

①那是今年年初,我收到一个寄自江西农村的快递邮包。我十分惊愕,因为江西没有我的亲友,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块腌肘子。查看快递单,寄件人叫吴成丰。就在同一天,我去值班室取报纸的时候,值班人员又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湖南女孩送来的,上楼找我见我不在,便把包裹放在这儿了。我打开一看,是两条湖南产的鱼干。

②这两件意外的事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快意。之所以如此,因为这是来自遥远南方的情意,赠物人都是年轻的打工族。

③给我送咸鱼干的女孩,是我们楼下餐馆的服务员,想必是她春节回乡探亲归来,给我带了家乡特产。平日,我常到这个小小餐馆独饮,随手带去的报纸和刊物,便顺手送给她。她是湖南岳阳地区的高中生,为谋生到北京来打工,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我想,给她一些报刊能让她与文化相伴,聊以充实枯燥而单调的生活。

④而今,我想她送来的家乡特产,可能是对我的一种答谢吧。

⑤通过邮政快递送来猪肘子的打工者吴成丰在邮件附言中说,年底家里杀了一口肥猪,便邮来刚刚腌好的猪肘,让我尝尝鲜。我想,农村生活相当清苦,杀上一头猪过年,我怎么能接受这沉甸甸的馈赠呢。但是东西已经邮来了,退回去,无疑会伤害他的心,不退回去,那猪肘子让我和妻子如何下咽?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快递单上的地址给他家寄去200

元钱,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上几天,那200元钱又被寄了回来,吴成丰在汇款附言里写上了这样的话:“老师,你们关心过我的冷暖,给过我精神上的火光,我家虽然很穷,但不能花你们的钱。”我和妻子都愣住了。

⑥吴成丰是装修队里的一个油漆工,我和他的相识,缘起于去年冬天他为我粉刷书房。那是一个北风呼号的日子,室外温度已然降到了零下10度,妻子看见小吴只穿着一件单衫,冻得直流清鼻涕,便把我的一件羊毛背心送给了他,让他立刻穿在身上。这个小吴当时挺惹我生气的,他说他不冷,死活不肯收下这件暖身之物,直到我发了脾气。我觉得这个小青年的自尊心强得有点出格,内心深处似乎对社会有某种仇视。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他对我倾吐的话,让我对打工族生活之艰辛,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最最让我想象不到的是,他还是个文学迷——他给我带来了他写的两本厚厚的杂记,其中有对当今诗词的针砭,有对为富不仁者的嘲讽,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⑦我与他聊写作,谈人生。有一天,我特意到民工们同住的屋子里去看望他,并给他带去一些稿纸和几本书籍。书籍中有我初涉文学时的感悟《文学的梦》,有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龟碑》。在《文学的梦》的扉页上,我特意把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的经典之句送给了他:“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我说:“这几句人生格言曾给过我生活的勇气,现在我转赠给你。记得小吴读了这几句话后,立刻对我说:“这对我太重要了,谢谢你,从老师!”

⑧我曾问过自己:那么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你行善行得过来吗?这显然不现实,然而我的信条是,只要让我碰上了,就不能视而不见,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些温暖。

⑨仔细推敲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本能,不仅与我出生在农村有关,更与我后来经历过的二十年的底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今天的我突然变成只会向上看天,而不会向下看地的“势利眼”,那就是精神的解体和灵魂的堕落!

⑩如今这样一群看似最不光鲜、微不足道的一群人,也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他们细腻美好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爱,这让我更觉得快慰。

○11但愿城市中的文化人也能“向下看”,更多地关注这些打工族的生存状态。

【注】从维熙,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

19、阅读全文,第②段“我”感到很快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0、从记叙顺序看,第③段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细读第⑥、⑦段,第⑤段中“你们关心过我的冷暖”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给过我精神上的火光”具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对文章标题“底层情话”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底层情话”是本文的线索。

B、呼吁我们应该关怀有着更好情感的底层人

C、隐含着底层再卑微也有着微光。

D、表明对底层的付出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19、“我”感到快意是因为“我”对打工者的关心得到了积极的回应(2分);并从中看到他们身上的美好情感、内心充满爱而感到欣慰。(2分)

20、插叙(1分),补充交代了“我”平日里经常赠与楼下餐馆的打工女孩报纸刊物(2分),解释了上文“女孩送我两条湖南产的鱼干”这一情节的原因(1分),也表现了“我”对底层人民的关爱。(1分)

21、在寒冷的冬天,“我”和妻子送给小吴一件羊毛背心(2分);在他内心充满仇视之时,“我”转赠萨克雷的经典名言给他。(2分)

22、用感叹句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应关注城市中的打工者,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警醒;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上某些“势利眼”的愤慨;还表达了作者希望城市中的其他文化人关爱底层人物的强烈呼吁。(三选二,每层2分)23、B(4分)C(2分)宝山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2分)

我家的猫和老鼠

毕飞宇

①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 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

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②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这在我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因为“下次”是无穷无尽的。假如我的两个姐姐联起手来和我作对,在多数情况下,她们差不多就是那个叫“汤姆”的猫,而我则是老鼠“杰瑞”。我们家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卡通《猫和老鼠》式的故事,小姐俩气势凶凶的,占尽了优势,恨不得一脚就把她们的弟弟踢到太平洋里去,然而,到后来吃尽苦头的始终是她们。

③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生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明得意是不必说的。

④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 12 岁的孩子,又瘦又小。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⑤这样的吵闹本身就设置了一个温暖的前提:我们能够,我们可以。我们幼小的内心世界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斗”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反而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美国人通过《猫和老鼠》的

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儿表达了这样一种典范人生: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⑥我的儿子最喜欢我的侄女,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几乎就是猫和老鼠,不是追逐,就是打闹。可是,他们毕竟天各一方。在他的姐姐和他说再见的时候,他漆黑的瞳孔是多么孤独,多么忧伤。我多么希望能做我儿子的好兄弟,和他争抢一块饼干、一个角落或一支蜡笔。但我的儿子显得相当勉强,因为他的爸爸后背上都起鸡皮疙瘩了,就是学不像一个孩子。

20.下列没有错别字的是(3分)

A.同仇敌忾

B.气势凶凶

C.不动生色

D.自明得意

21.对第2、3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交代“我家的猫和老鼠”具体所指的对象。

B.解释“我家的猫和老鼠”吵闹争斗的理由。

C.表明父母的“教导”和“裁判”无法解决我们姐弟间的吵闹争斗。

D.表达“我”和姐姐们吵闹争斗获胜后无法掩饰的内心的喜悦之情。

22.第4段中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关的人物有;发生的过程是;最终的结果是。(6分)

23.说说本文题目的妙处是(4分)

(1)

(2)

24.第6段内容已经与“我的姐姐们”无关,作者写本段的意图是什么?(6分)

20.(3分)A

21.(3分)D

22.(6分,前两空各1分,后两空个2分)我六岁那年的某个冬日我的大姐、我年幼的大姐背着小弟去打针,归途中滚下陡坡“我”没有受伤,大姐却为此惊恐不己23.(4分)(1)(2分)以经典动形象作为题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2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文中姐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增加趣味性。

24.(6分)该段写了两层意思:其一是孩子天生都喜欢有“猫和老鼠”般的亲情相伴;其二是父子之间无法替代“猫和老鼠”般的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作者借此表达了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遗憾之情。

松江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一23题(21分)

露天电影

苏童

①直到现在我的记忆中还经常出现打谷场上的那块银幕。一块白色的、四周镶着紫红色边的银幕,用两根竹竿草草地固定着,灯光已经提前打在上面,使乡村寂寞漆黑的夜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明亮欢快的窗口。如果你当时还匆匆行走在通往打谷场的田间小路上,如果你从城里赶过来,如果新闻简报已经开始,赶夜路的人的脚步会变得焦灼而慌张,打谷场上发亮的银幕对于他们好像是天堂的一扇窗。

②农用拖拉机、打谷机和一堆堆草垛被人湮没了。附近乡村的农民大多坐在前排,他们从家里搬来了长凳和小板凳,这样的夜晚他们很难得地成为了特权阶层。更多的是一些像我们这样来历不明的孩子和青年人,他们在人群里站着,或者在一片骂声中挤到前排,在一个本来就拥挤的空间里席地而坐,对来自身边的推撵和埋怨置之不理。电影开始了,打谷场上的嘈杂声渐渐地消失,人们熟悉的李向阳挎着盒子枪来了

..,梳直发的让年轻姑娘群起效仿的

女游击队党代表柯湘来了

..,阴险狡诈的日本鬼子松井大队长也..,油头粉面的叛徒王连举来了

来了

..……孩子们在他们出场之前就报出了他们的名字,大人让他们的孩子闭嘴,可快乐的孩子怎闭得了嘴!

③打谷场上的欢乐随着银幕上出现一个“完”字而收场,然后是一片混乱:有的妇女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尖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也有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突然扭打在一起,引得人们纷纷躲避,一问原因,说是在刚才看电影时结了怨,谁的脑袋挡着谁的眼睛,谁也不肯让一让,这会儿是秋后算账了。我那会儿年龄还小,跟着邻居家的大孩子来到一个个陌生的打谷场,等到电影散场时却总是找不到他们的人影,因此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也少不了那些令人恐惧的夜路。

④我记得那些独自回家的夜晚,随着人流向田间小路走,渐渐地同行的人都折向了其他的村庄,只有我一个人走在漆黑的环城公路上。露天电影已经离你远去,这时候你才意识到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不安分的孩子开始为一部看过多次的电影付出代价了。代价是五里甚至十里夜路,没有灯光,只有萤火虫在田野深处盲目地飞行着,留下一些无用的光线。有几次我独自经过了郊外最大的坟地,亲眼看到了人们所说的鬼火(现在才知道是骨质中磷元素在搞鬼),而坟地特有的杂树乱草加深了我的恐惧。当城郊结合部稠密的房屋像山岭一样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时,我觉得那些有灯光的窗口就像打谷场上的银幕,成为我新的依靠。我急切地奔向我家的窗口,就像两个小时以前奔向打谷场的那块银幕一样。

⑤那不是一个美好的年代,但是在一个并不美好的年代里,会出现多少美好的夜晚,甚至使你忽略了白天的痛楚和哀伤。它们都与生命有关,而与生命有关的细节总是值得你回忆的。(有删改)

19.本文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人们赶去看电影时的,抢占位置时的嘈杂,,散场时的混乱,以及。(5分)

20.第①段“打谷场上发亮的银幕对于他们好像是天堂的一扇窗”是以

为。(3分)

21.第②段加点的四个“来了”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下列对第⑤段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在反复观看电影的同时,自己的年龄也在不断增长。

B.看电影时会有很多趣事发生,那是生命中的美好记忆。

C.观看电影让人们忽略痛楚和哀伤,对生活充满期待。

D.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生命变得丰厚起来。

23.有人觉得第④段可以删去,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19.(1+2+2)焦灼、慌张观看电影时的欢乐回家时的恐惧

20.(3分)那个银幕能打破乡村寂寞漆黑的夜生活,给人带来欢乐。

21.(4分)四个“来了”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这些电影人物的期待、熟悉以及看到他们时的欢快。

22.(4分)D C(3分) B(1分)

23.(5分)开放题

示例1:不可删,该段以回家时的恐惧来反衬露天电影对我的吸引力,表现“我”对它的热爱,同时也是对第3段末句的具体描述,使叙事更完整。(段意1分,内容、结构作用各2分)

示例2:可以删,该段写了回家时的恐惧,而文章主要是表现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以及它们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第4段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联不大。(段意、文章主要内容各2分,关系阐述1分。)

杨浦区(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怪人吴老太

高淑霞

(1)在街坊眼里,刚搬来不久的吴老太是个怪人。

(2)“嘿,看见没?吴老太带了个牙套!”“什么牙套?”“嗨,就跟我小孙女牙上的一样,亮晶晶钢丝掐成了小花,一朵朵贴在牙上,笑死人了。诶哟,六十多岁的人了,臭美什么啊?”

(3)癞子妈不光是议论,还专门等在楼门口,待吴老太出来,便嘻皮笑脸的凑过去,呲着两颗黄腻的龅牙问:“她吴姨,你怎么还带个牙套呢?”吴老太笑道:“想美啊!”

(4)街坊们觉得吴老太怪,是因为吴老太和她们不一样。吴老太没子女,没子女就应该唉声叹气,就应该愁眉苦脸低着头走路。吴老太不是,她从不像别的老太那样站在当街聊天或躲在阴凉处打牌。吴老太总是干净利落脊梁挺的倍儿直从街边走过,那脸白皙明亮,手挎着老伴的胳膊。

(5)吴老太还学画画,背上的画板包在阳光底下一晃一晃的,晃得树荫下的一帮老太太心里痒痒,舌头飞转。吴老太的今夕过往就从那些舌根底下流淌出来...... “唉,这老太也够惨的,当了一辈子孩子王,却没一个孩子。”

(6)“谁说没有?她生过一个女儿,十几岁时死了!”“死了,怎么死的?”“唉,我也是听说,好像是车祸。”

(7)吴老太,猜到人们的议论,却从不解释。她退休后开始学画画,是因为女儿喜欢

画画,女儿那张获奖作品《花儿灿烂》一直挂在她的床头。她喜欢背着画夹子和老伴去写生,当老伴端着相机四处拍照时,她就坐在山顶或大海边的礁石上一边在画布上涂抹颜料,一边和女儿喁喁私语。那一刻,她能听到风撩起发丝的低语,能感觉到海水漫过脚趾的轻柔。风吹动云朵,脚下的海浪层层推涌,她把眼前的美景描画给女儿。她相信女儿的眼睛一定在某一个地方注视着她,欣赏着她的画。

(8)每当吴老太手握画笔冥想远眺时,老伴就默默的坐下来,从不去打扰她。他知道吴老太又想起了那个暴雨肆虐的夜晚。

(9)那天傍晚下起暴雨时,她正给高三学生上课。老伴在单位忙一项实验。十一岁的女儿是在给她送伞的路上被车撞倒的。她和老伴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停止了呼吸......她虽然哭的死去活来,还是忍住撕心裂肺的痛在捐献遗体的文件上签了字。她颤抖的手指救活了六个人,也让她感觉女儿还活在世上......

(10)女儿走后,她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她带出的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11)女儿活着的时候很爱美,经常摆弄她的长发,一会儿盘成发髻,一会儿编成花辫。还向爸爸夸耀:妈妈是我班同学的妈妈中最漂亮的!所以她不能邋遢,必须把自己打扮的漂亮得体,她要让女儿在天堂里也为她感到自豪。

(12)前些日子她牙痛,看完牙后,她问大夫:“我的前牙有点外凸,牙缝也越来越大什么原因哪?”大夫说:“岁数大了,牙龈开始萎缩,时间长了会改变咀嚼功能,影响身体健康。”她问:“有办法治吗?”牙医说:“可以用牙齿矫正器,俗话叫戴牙套。不过一般老年人不戴,她们不仅是怕花钱,是觉得老了不需要美了。”她说:“我做。”

(13)她带牙套不仅是为了美,还是为了健康。她要有一个好身体,她还有干一件大事。

(14)两个月以后,街坊们又有了新的话题——吴老太失踪了。吴家老头天天愁眉苦脸的自己遛弯。

(15)癞子妈兴奋的跺脚,拦住吴家老头打探,吴家老头说,去西藏了!

(16)癞子妈像打了鸡血到处爆料:嗨,吴老太又作疯呢!丢下老头不管,自己跑去西藏。唉,那老头真可怜啊!

(17)吴老太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没人看见。只记得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寂静的楼道突然变得异常热闹。吴老太夫妇被一群有头脸的人cùyōng________着走出楼门。阳光下,吴老太的脸平静如水。

(18)消息又从癞子妈嘴里传了出来:吴老太夫妇用一辈子的积蓄,在西藏捐建了一所小学。他俩这是去学校当志愿者,要走很长时间。前段时间吴老太是去西藏打前站,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这次回来是接老伴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7期(有删改)

19.在第(17)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cùyōng________

20.细读小说第(1)段,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是①;

②;③。(3分)

21.在街坊眼里,吴老太是个怪人。你认为她怪吗?请根据内容填写下表。(8分)

22.请简析第(9)(10)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23.小说意蕴丰富,其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赞扬乐观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B.赞美蔑视世俗偏见、笑对困境的品质。

C.批判传统守旧思想,讽刺无聊的看客。

D.呼唤社会关爱老人,特别是失独老人。

19、簇拥

20、①开门见山,交代主人公②交代吴老太刚搬来不久,表明街坊对她并不熟悉,为大家对她有一种好奇心,觉得她怪提供了合理性,使情节更合理(为情节展开做铺垫)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吴老太的几件“怪事”④直接进入矛盾冲突,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写出三点即可)(3分)

21、

22、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吴老太女儿去世的原因及她在女儿去世后忍痛含悲所做的善事,她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女儿的爱,突出表现了吴老太作为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作为母亲的坚强、善良、无私博大的胸怀,同时,使故事情节得以完整,也使吴老太的一些怪的行为得以解释,使情节更为合理。(6分)

23、D

崇明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1分)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①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②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痩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③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④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⑤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⑥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⑦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⑧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 也能到。”

⑨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

⑩可大爷哪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cí xiáng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

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蛋,和她计较什么呢?!

18、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上了年纪看着挺cí xiáng()的

19、对本文标题作用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4分)

A.点明了本文的主题。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评说了人物的语言。

D.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0、第?段画线句让你对“这位小姐”有了怎样的认识?(5分)

21、结合第?段画线句,简要分析本文叙述者语言的特别之处。(6分)

22、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A.要真诚待人

B.说真话就伤人

C.要尊重他人

D.不要多管闲事

18、慈祥

19、(4分)A

20、(5分)这是她的肖像,由此可以看出,她打扮时髦妖艳,与其语言之间有明显反差,反衬出其缺少教养。(答题思路:依次认识了这是小姑娘的肖像,是怎样的肖像,是怎样的人)

21、(6分)这里的叙述语言,先指出大姐前面的话很有鸣不平之正气,言之有理,由此再指出最后一句话的多余,突出其画蛇添足,将情节向更高潮推进。这些语言以议论为主,对相关人物的表现作画龙点睛的评说,幽默风趣,有喜剧色彩和调侃意味,自然推进情节的展开,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无穷的回味。

22、(4分)C

虹口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20分)

最后一次蹲守

朱卫国

①公墓,秋叶纷纷,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一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

②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会来。

③老梁赌她一定会来,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咫尺,尽管她巧装打扮、谨慎小

心,他还是认出了她,他应该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却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

④这是老梁单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尤其是他再过几天就要正式退休了,他不想留下遗憾。

⑤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一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看得出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老梁看見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身子剧烈抖动着,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此刻,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很久很久,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

⑥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靠近去打扰她,不知怎的,心底有一种力量拉着他继续隐藏.他看着她哭完后摆出了祭品,有巧先力,玩具,然后,她平静地离开了墓园。

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梁并不后悔放走了她。

⑧—阵秋风把老梁从思绪中拉回,.他紧了紧上衣,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远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

⑨他再一次在脑海中回溯起她的经历,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被丈大抛弃了,母子俩还可以相依为命的,她发誓要好好带大儿子,她的确做到了,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赚了很多钱,如果儿子没有突发那场疾病,一切都是美好的,医生那一句“我们已轻尽力了”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

⑩绝望的她执拗地认为医生治死了她的儿子,她要报复,她私买了一些炸药,特意藏在郊外租来的屋子里,哪知骤起的高溫让炸药自爆,炸伤了从这里经过的路人,看到有关爆炸的新闻后,她开始逃匿,过着地下人的生活,无法见到阳光。

?慢慢地,老梁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为.他觉得自己就是罪人,是他让她继续着不幸与痛苦,是的.抓住她,让她有一个结束,也有一个新的开始.才是对她最好的怜悯,秋雨似有似无,老梁在落叶间凝神注视,她一定会来的,他坚信。他再次设计种种抓捕细节,安排好了同事在外围配合。他只想,这是他最后一次的蹲守。

?他的预测没有错,下午五点五十,一个人影闪了过来,往十九号墓地走去。是她,就是她,老梁一眼认出了,他假装推动垃圾车,观察着她的动静,同时给外围的同事发出了信号,心想,该结束了。

?她从包里掏出一大堆零食,放在儿子墓前,温情地说:“儿子,妈妈来看你了。”

?老梁靠近她,只有四米了,三米,两米,必须要行动了,他向同事发出了行动信号。

?突然,她转过身,对他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们是警察,让我再看一会儿孩子吧!进去后,孩子就看不到妈妈了。”她化了精致的妆容,仍掩不住满脸的风霜。

?半个小时后,他抚着墓碑上儿子的相片,缓缓起身,对老梁说:“是该结束了。”

?“嗯,是该重新开始了。”他给她戴上了手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7期,略有删改)【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9、第③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错字是________,正确的是。

20、阅读第⑨⑩段,完成以下两题。

(1)概括文中第⑨⑩段的内容

(4分)(2)这两段从叙述顺序上看是,其作用是(6分)21、文中老梁一年前放走那个女人是因为,一年后,他决

定逮捕她是因为(4分)

2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文中多次描写公墓秋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B.女人对儿子的爱是造成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C.“是该结束了”表明女人对儿子过世已无奈接受,对自己的逃亡生活已疲倦。

D.老梁是一个有恻隐之心、对自己的错误有清醒的认识、做事有情有义的警察。

19、巧乔(2分)

20、(1)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因相依为命的儿子在医院病故,迁怒于医生欲报复,后因私买炸药自爆伤人而逃匿。(4分)(2)插叙(2分)补充交代了女人的不幸遭遇及因犯罪而被抓捕的原因,(2分)为下文老梁决定再次蹲守抓捕她做铺垫。(2分)

21、老梁不忍心抓捕这个被丈夫抛弃又痛失爱子的可怜的女人(2分)结束女人苦难的逃匿生活(或:“女人”必须接受法律的惩罚;为自己的行为补过)(2分)

22、D(4 分)B(2 分)

嘉定区(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英雄

①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神智不清,只是看医生和护士忙着给她输氧、输液。

②氧气罩罩着她的脸,她艰难地呼吸着,但神情却安详、镇定,没有疼痛袭身时,那种难以忍受的表情。相形之下,医生和护士的表情却显得特别严峻。

③我站在病房的一个角落,有点手足无措。

④我突然想起了四十年前,还在读初中的我,跟母亲去一所镇医院就诊。

⑤当时我风湿热发作,几个大关节红肿疼痛,举步维艰。医院没有电梯,母亲背着我,从底楼的门诊室一直背到四楼的病房。我下巴搁在母亲的肩头,侧着脸似乎看到了母亲的鼻尖,有一滴汗珠,随着摇晃的身子,摇摇欲坠。我很想腾出一只手,把母亲鼻尖上的汗轻轻抹去,但一时间害羞起来,终于没有伸出手去。到了病房,值班医生把我安顿在床上,他是我家的邻居,跟我们都熟悉,他大概也看到了母亲脸上的汗,就笑着说:“别冒汗了,你儿子住院是可以享受一半医保的,不会花太多的钱。”母亲笑了起来——当时我家的经济条件确实jieju。我真不知道,母亲的冒汗,是因为背我太累,还是在为医药费担心。但当她随着医生的玩笑话笑起来时,我却笑不出来。

⑥其实,母亲一直比我更乐观、更勇敢,也更有力量。

⑦五十年前反修防修,我父亲因为被冤枉成“特务”正在接受隔离审查,所以家人经常成为游行者骚扰的对象。我家是临街的老房子,那天有游行队伍从我家经过时,我母亲正用一只大脸盆在门外边给我和姐姐依次洗头。走在队伍前面两位领大家喊口号的人,看见了我们,突然换了口号内容,把反修防修变成了喊打倒我父亲的名字。游行队伍很长,连绵的口号汹涌而来,我和姐姐听到了先是一愣,接着就大哭起来。母亲当即把我俩推进门里,然后

端着那一大盆水,冲到队伍前面,把一长串队伍硬是拦了下来。我和我姐躲在门里,看涌上来的人把母亲围起来,母亲被人群湮没了,彼此说什么根本听不清,只觉得街上吵成一锅粥。最后不知怎么一回事,游行队伍就此散掉,母亲毫发无损回到家里,嘴里还嘀咕着:“他们怎么可以自说自话喊口号,喊什么口号都由上级规定的,还以为我不知道呢,我踩正了道理,还怕他们不成?”一边嘀咕,一边微微显出得胜回头的样子。

⑧我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独自一人,当街把那么一长串游行队伍拦下来,对我母亲佩服得不得了,简直把她当成了电影里的英雄。

⑨现在,我依然相信母亲,相信母亲是一位英雄,能够镇定地面对死亡,能够独自一人,把死神的阴影,挡在我们的家门之外。

19.根据拼音写汉字:jiéjū_________(2分)

20.全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两件事,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6分)

21.文章第五段写道“母亲笑了起来”和“我却笑不出来”,根据上下文,母亲“笑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笑不出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联系全文,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并说说文中母亲的具体表现(6分)

(1)__________ 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乐观勇敢的母亲具体表现:“我”风湿热发作的医治,给本不宽裕的家庭又添负担,母亲依然微笑面对。

(3)_________ 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为母亲镇定地拦下一长串游行队伍的英雄事迹而自豪。

B.表达了“我”对母亲这次也能战胜病魔的坚定的信心。

C.表达了“我”对乐观、勇敢、有力量的母亲的敬佩之情。

D.点明了母亲在“我”心中是英雄,呼应题目,升华主旨。

19.(2分)拮据

20.(6分)(1)母亲背着我从底楼到四楼,满头大汗;

(2)父亲正隔离审查;

(3)毫发无损回来后,母亲略显得胜归来的样子

21.(4分)终于背到四楼,儿子能及时就诊了,放下心来;而医生说住院可以享受一半医

保,不会花很多钱,对经济拮据的她来说是好消息。

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心疼母亲;虽然能享受一半医保,但对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我”的医药费仍然是一大笔支出,我很担心。(“放下心来”与“心疼母亲”;“好消息”和“很担心”)

22.(6分)(1)爱护孩子的母亲具体表现:我生病了,母亲背着我从底楼门诊室到四楼

病房。(与游行队伍吵架前,母亲先把两个孩子推进门去)

(3)坚守原则的母亲具体表现:因为游行队伍自说自话喊打到父亲的口号,母亲和他们争辩,拦下了游行队伍。

23.(4分)A

金山(长宁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礼物

①某天贪睡,早上起得晚了些,恰恰又有一个重要的会,不宜缺席和迟到。匆匆出门时,正是早高峰,只好打摩的。所谓的摩的,其实就是长了个摩托样子的电动车而已。这是交通拥堵时的利器

..,随时拐弯随时调头,和自行车一样自由,又和汽车一样快。每个十字路口都有。

②第一个十字路口,一辆红摩的师傅一边刷手机,一边机警地四处张望,精明强悍,一副招揽生意的样子。看见我走近,便上下打量着,眼睛里仿佛有杆秤。

③“去哪里?”

④“大河锦江。”

⑤他迅速地报了价:“十五。”“你这可是比打车还贵呢,”我说。“可是不会堵车呀,”“要是打车,你一个小时也到不了。我保证二十分钟送到。

⑥“不能少?”“不能。”

⑦我走开,他也没叫。应该是觉得我会回来吧。还觉得我不会走到下一个路口去找其他摩的。钱不是问题,可我就是不喜欢他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一种把我算准了的笃定。

⑧较上了劲,我就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几辆摩的泊在那里,其中一个蓝外套的师傅正在看街景,脸上微微挂着笑,吹着口哨。我和他搭话,说大河锦江,他说十块吧?商量的口气。我便上了他的车马上出发了。

⑨身穿西装短裙,骑坐不便,我便侧坐,这又不好保持平衡,我便轻轻抱住他的腰。

⑩“坐稳啊,姑娘!”他说。我默默笑。都四十多了还被称为姑娘,真有点儿小甜蜜呢。

?坐上了他的车,我便觉得和他是一伙儿的了。后面来了公交车,便提醒他。远远地看见交警,也提醒他。他说他也看见了。我们的车速放得很慢,他观察着,忖度着非常小心地行驶着,趁着路况不错的时候,便加速过去。

?被揪住过么?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呢

............。不过你们客人不要紧的,要是被揪住了,他们就会说:‘客人你先走。我是车主,有事也是我的事’。”

?“哦!”我无耻地略略地放了心。“也不会有什么大麻烦吧?”

“也不会有大麻烦的,就是训一顿呗。其实他们就是看见了也一般没事,你看看咱们这路上,他们要忙的事有多少?他们实在是顾不过来。不过咱也得注意,交警他们也是为了咱好。安全第一呀。”

?“是啊,安全第一。”

?事实上他开得很稳当,小心翼翼。他从不进快车道,见到最小的坑也会绕开,路过公交站的时候,碰到公交车靠停,他从不在上下车的人群中穿过。这是一个规矩人。

?很快到了这一路上最大的十字口,人车如过江之鲫,交警和协警都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在队伍里默默地等着。

?“那个70后你往后一点儿! 压线十公分没啥用。80后你也往后!60后往里! 还有这个小萝莉,小萝莉你很美丽,但是你不要往前挤!”

……

?这都是什么呀,我抻着脖子往前看。一个戴着墨镜的个子高高的交警正在指挥路口等待的人。人们看着他,都笑了。他居然敢如此称呼这些路人,应该是对自己的判断力和幽默感很自信吧。

?我抬头看看天。天色润蓝,风很清爽。今天的空气质量应该是良吧。这样的早晨,让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到酒店门口时,离开会还有十分钟,正好。

?我下车,把钱给他。“谢谢!”他说。

?“谢谢你。你开得特别好。”我说。

?“是吧?反正很安全。”他说。一点儿也不谦虚,甚至有点儿得意。

?“你是我见过的开得最好的摩的师傅。”总觉得该再说点儿什么,我便又说。

?他灿烂地笑起来,十分开心的样子。我也笑着点头,和他挥手告别。这最末一句话,也许是这个早晨我能给予他的最微小但是最合适的礼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9、下列加点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

(1)利器:

(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20

21、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写出了早晨天气的凉爽舒适。

B.烘托了“我”此时心情轻松舒畅。

C.体现了摩的师傅开车水平高。

D.表现了“我”对摩的师傅的认可。

22、请分析作品中塑造第一位摩的师傅形象的意义。(4分)

23、请你说说对结尾画线句的理解。(5分)

19、(1)指摩的在交通拥挤时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2分)

(2)经常用摩的载客,一定会有被交警批评处罚的经历。(2分)

20、(1)不喜欢(1分)

(2)下一个路口(1分)

(3)我遇到面带微笑要价低并带有商量口气的师傅。(2分)

21、C (3 分)

22、小说塑造第一位摩的师傅,主要是为了和第二位摩的师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他的看似精明和要价高来反衬第二位摩的师傅的热情友善以及为乘客着想,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和理解的美好愿望。(4分)

23、本句中的“礼物”是指“我”最后夸赞穿蓝外套的摩的师傅的话,“最微小”是指“我”的话只是作为乘客的一句赞扬,“最合适”是指对他的充分肯定,因为在这个交通拥挤的早晨,他很贴心地、安全地把我送到目的地,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并

照应了文章的题目。(5分)

静安区:

撕画(有删改)

王勉

①那幅画,在大画家面前徐徐展开。

②大画家架着黑框宽边眼镜,脸上露着微笑,眯着眼,端详着。

③持画者如同交作业的学生,神情紧张地站在大画家身旁。大画家是当代国画大师,是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高峰。无数人对大画家的作品梦寐以求。

④持画者是大画家的铁杆粉丝。他千寻万觅,以不菲之价购得大画家的这幅作品。持画者感到幸运,兴奋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深夜,他关上房门,背着家人,静静地在灯光下欣赏大画家的画。但他不放心,总觉得不安。因为持画者是工薪阶层,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钱,才买回这一张薄薄的有颜色的纸。

⑤好不容易,持画者找到了大画家的家。

⑥我太喜欢您的画了!太喜欢,太喜欢了!一见面,持画者抑制不住激动,连声说道。

⑦大画家取过一长条形紫檀镇纸,把那幅画抚平,轻轻压住。

⑧持画者大气不敢出,双眼死死盯着大画家。

⑨大画家看得全神贯注,并不时凑下身去,盯着画面的细处仔细分辨……又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着这幅画。蛮好,蛮好。大画家自言自语地说。

⑩半晌,大画家缓缓坐了下来,示意持画者也坐下。大画家让持画者先喝茶,定定神。然后,他又露出惯有的微笑,轻声细语地向持画者询问画的来龙去脉。

?持画者滔滔不绝地作了汇报。大画家眉头轻皱了一下。持画者讲得满脸通红,抓起茶盅,咕噜噜,把茶水全倒入口中。大画家看了一眼持画者,脸上仍是微笑。镜框后的双眼闭了几秒钟,须臾,双眼睁开,闪出暖暖的光。这幅画没画好。这样吧,你先放我这里,我给你再补上几笔,你明天来取。

?持画者一愣,半张着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他额头沁出细微的汗珠。大画家拍拍他的肩,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一遍,让他放心。看着大画家充满善意的笑容,持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下意识点着头,转身离去。

?这天夜里,大画家看着那幅画,目光久久不愿离开。他一会点点头,一会又摇摇头。许久,他长叹了口气,把画抓在手里,扯着两端,欲撕。最终,却还是没撕。他默默把那幅画扔在旁边。大画家移步书橱,取出一张四尺净皮宣纸,沉思片刻,回到画桌边,就挥毫泼墨起来。这一夜,画室的灯光一直亮着……

?第二天,神色憔悴的持画者忐忑不安来到大画家的画室。大画家步履似乎有些蹒跚地迎了出来,脸上是从容的微笑。持画者看到画桌上又有新作,墨色未干,他目不转睛。而昨天自己拿来的那张画,则皱巴巴德蜷缩在桌子的另一端。

?你那张画,我加笔后,反而将意境破坏了,所以按照原画又画了一张。大画家指指桌面,就这张,赔你那张。

?有点晕。持画者半张着嘴,又没说出话来。

?大画家呵呵笑着,走到画桌另一端,拿起那张扯皱的画,当着持画者的面,哗~哗~哗,撕成数片,画坏的就不要了。

?持画者瞪大眼睛,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一幕。桌上的那幅色彩明丽的画,直扑眼帘。持画者双眼直盯着大画家给他重画的作品。半晌,他若有所悟,双手紧握大画家的手使劲摇着,语不成声:谢谢,谢谢……

?大画家边送持画者出门,边轻松地说道:蛮好,蛮好,就这样吧。

?大画家者,云间程十发也。姓程,名十发,吴郡松江人也。

20、以下对第④至⑥段内容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交代了这幅画的来历

B.表现了持画者对大画家的喜爱

C.交代了持画者觅得此画付出的财力和心力

D.表现了持画者容易不安、多疑的性格弱点

21、第?段和第?段的画线句是两处关于人物的肖像描写,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一下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6分)

第?段大画家

第?段持画者

(请在空格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每空

1

赠画

23、以下对第?段理解最恰当

...的的一项是(4分)

A.持画者非常喜欢那幅新画,激动地连声道谢

B.持画者感动于大画家因加笔时的失误做出的补偿

C.持画者意识到了自己买的那幅画等我真相,大为震惊

D.持画者懂得了大画家为他小心守护原画秘密的美意

24、细读第?段,思考:(1)它的语言和前文相比有什么特点?(2)联系大画家的人物形

.........象.简析作者为何要采用这样的语言。(4分)

20、D(3分)

21、大画家从持画者的讲述中发现了这幅画的疑点,他对这幅画的真实性进一步产生了怀疑(3分)

持画者想问这幅画到底哪里没画好,他也对要把画留下感到非常不安(3分)

22、(1)鉴/辨(2分)(2)问(1分)(3)作(1分)(4)撕(1分)

23、D(4分) C(2分) A(1分)

24、(1)它的语言具有(*典雅的)文言色彩(1分)

(2)大画家内心仁厚,古道热肠,用这样(*文言传记介绍人物)的语言来介绍更能体现出他身上的这种古人之风,(2分)传递出作者的击节赞叹之情(1分)

闵行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21分)

老陆

①冬天的时候回清华,经过西南小区,还是那片红砖楼,灰头土脸的。想起老陆曾经住在这里的一栋,具体哪栋已经辨认不清了。自从出国,我再也没回去看过老陆,想到他已经不在了,心里很愧疚。

②做学生的时候,每周有一个晚上,我会骑着车,一手拎着琴,去找老陆上课。拜师的时候,老陆已经八十岁了,手抖得厉害,就连说话声音也有点颤。他刚毕业的一个学生

向他推荐了我,胡吹了一通,说我感觉特别好,言外之意是技巧很烂。老陆听我随便拉了两段,说:“你的毛病很多,有决心改么?”“有。”“能保证练琴么?”“能。”“你拉的东西太难了,要改毛病就得退回去很多重学,能接受么?”“能。”“我从前在音乐室的时候教琴是不收费的,现在退休了,要收一定的学费。你是学生,我不按外面的标准收费,每月十块钱。”“好。”于是就进了师门。

③一开始我被往回退了三到五年,从最简单的维瓦尔第协奏曲开始重练,不准揉弦。“你的揉弦像痉挛,”老陆说,“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需要按照规矩重新练起来,用节拍器,每拍三个音、四个音、六个音、八个音,这样练上去,最后要达到能够任意控制快慢。”而我一切都言听计从。

④因为手抖的问题,老陆早就不拉琴了,教琴全靠嘴。上课的时候,他总是站在谱架旁指挥,激动起来就唱,恨不得帮你把情感表达到位。他的唱腔也是抖的,像幅度过大的揉音。教学计划蛮严格,每周的作业有音阶琶音、一首练习曲、双音练习,每阶段有一首协奏曲、一首小曲子、一首中国乐曲,老陆是严格按照业余考级标准安排曲目和基本练习的。每拉一首曲子,他就给我拷贝磁带,让我仔细模仿大师,练好后还会叫夫人弹琴跟我合伴奏。谱子也都是他给我,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弓法指法,首页的边角处往往还有音乐室的图章,有些甚至是手抄本的复印件,双音练习是他自己编写的,这些都是他几十年教学攒下来的资料,而我是最后一个使用者。

⑤前几天碰上当年乐队的首席,也跟老陆学过一小段,说:“老陆总在夸你。”我想,我水平那么臭,没什么可夸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听话,坚持练琴。在那样一个人人爱学习的学校,每天为挤出一小时的练琴时间,是要拼死拼活的,为此常得在熄灯后到走廊里自习,然后永远睡不够。

⑥这么学了三年,水平眼睁睁地爬升了。老陆不认为有补不回的基本功,只要坚持,他的信念在我身上再一次实践,他一定在以前的学生中实践多次了,但对于我这却是第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

⑦但考托福的季节来了,连最坚持练琴的学生也停了下来。老陆没说什么,出国他是支持的,他爱的音乐是西方过来的。我停练了两个月,告诫自己全副精力对付单词。但某日背单词的jiàn xì突然听到收音机里放音乐,整个人像被烧着了一样。我再也忍不住,把琴盒打开,整个人就在发抖。于是放纵了自己,一口气练了九个小时,没吃饭甚至没喝水,最后手指真的痉挛了。这事我没有告诉老陆。

⑧考完托福,我回到了他的课上,接着做一名听话的学生。因为这段停练,我没能如他所愿开一场全校范围的毕业音乐会,只在音乐室开了一个小型的,跟乐队朋友合作几段狂欢了一下。老陆还是很认真地帮我准备了曲目,但是我没有录音留给他。临走时告别,除了客套话,也什么都没说。

⑨老陆,陆以循,外面的人尊称陆先生。据说,他曾是与马思聪齐名的音乐教育家,甚至琴曾经也拉得跟马思聪差不多好。我听了很吃惊。他学外文出身的,和钱锺书同班,和曹禺是好朋友,但是喜欢音乐,毕业后去日本学了小提琴演奏。回到母校,就改行当起了音乐教师,帮助成立管乐队、弦乐队,教了无数的学生,也培养了好几位著名音乐家。

⑩其实,我们当时学琴时的水平都是很差的,老陆心里明白-------他干了几十年,做的都是初级启蒙教育。他的教学法,如今回想,也未免僵化,他对曲谱的理解、对演奏范式的理解,都是十九世纪的。他没有教过我抠乐谱,从乐理上去理解曲子,只是让我听录音,这也不是好的方法。但是那几年,虽然相互间的对话屈指可数,却有一种东西,我明白,他也明白,我们共享。而这种东西

..,如今已经传到了下一代。如果老陆还活着,我多想带着孩子去看他,给他拉琴听。

?但老陆已经不在了。

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卷

塘南中学2010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卷本试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以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有错误 ...的一组是(2分) A.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 B.亵渎(dú)苦心孤诣(yì) C.妖娆(ráo)鞠躬尽瘁(cuì) D.污秽(suì)随声附和(h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2分) A.大家议论了好久,莫衷一是 ....,都觉得这个办法好。 B.这一番话说得多么天衣无缝 ....,又多么干净利索。 C.从中国甘肃到非洲撒哈拉地区,沙尘暴来势汹汹 ....,肆虐全球。 D.看到平时嬉皮笑脸的他此时正襟危坐 ....的样子,我不禁笑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2分) A.玉树地震虽然使许多人无家可归,但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多数灾民都得到了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B.冬奥会冠军周洋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当听到波兰总统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的消息时,我们颇为震惊。 D.卫星近日捕捉到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喷发时所形成的熔岩喷涌、熔岩流、火山灰羽状物以及水蒸汽等。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的一项是(2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域:限制B.国:国家 C.威:震慑 D.畔:通“叛”,背叛 5.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中,作者常用生动形象的对仗语言来概括小说的情节,称之为“回目”。请选出出自《水浒》的一个回目(2分) A.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C.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D.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 ...的一项是(2分) ①啊,风渐渐地大了,顺着呼呼的响声寻去,远山脚下,一层白色的海涛涌过来。 ②再闻闻,这味儿还有点儿甜呢。 ③沙沙,沙沙,起风了,微风徐来,像一面透明的纱布,轻拂在我的脸上,舒服极了。 ④风儿夹着泥土淡淡的芬芳、小草翠翠的气息,使我的心胸一下子开朗起来。 ⑤迎着风深深呼吸,然后仔细辨别。 A.③⑤②④①B.①④⑤②③C.③⑤④②①D.①④②⑤③

宝山区初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宝山)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4.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 复行数十步,。(陶渊明《桃花源记》) 6.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岳阳楼记(节选)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相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落曰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李淸照《如梦令》) 5.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三)阅读下文,宪成第8一10题(9分)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蹬几不可登 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留以为.梁( ) ⑵乃尽.湿之()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 。 第二件:。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1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 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 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4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

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A卷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月上柳梢头,。(《生查子·元夕》) 2.,决眦入归鸟。(《望岳》) 3.,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4.一鼓作气,,三而竭(《曹刿论战》) 5.,盖以诱敌。(《狼》)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对诗中“悦”和“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悦服空灵 B.悦耳空明 C.愉悦空明 D.愉悦空灵 7.诗人借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氛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8.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作家(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10.下列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过早成才,后劲不足。 B. 过于骄傲,江郎才尽。 C. 乡人追捧,金钱利诱。 D. 父不使学,止步不前。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永州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宗元《哀溺文》)【注】①氓:民,百姓。②绝:横渡。③济:渡至中途。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何不去.之() (2)有顷,益.怠()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 B.你游泳是最好的,今天怎么落在后面了呢? C.你游泳是最好的,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 D.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落在后面了呢? 13.“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要惜金如命 B.不要学会变通 C.不要被钱所累 D.要珍惜生命

嘉定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嘉定区2015年初三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2.__________________,晓驾炭车碾冰辙。(《卖炭翁》) 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山行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酿泉也。(《醉翁亭记》) 6. (二)阅读宋词,完成第6-7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 密州出猎的季节是__ ___季。(2分)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作者____ __的心情。(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人名)。(2分) 9.用现代韩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 _ 10.这则寓言的寓意是______(3分) A.赞叹老虎的谨慎。 B.讽刺外强中干者。 C.惋惜驴子的轻敌。 D.鼓舞人们的斗志。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

2018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完整word版含答案)

静安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2018·1·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去年今日此门中,。(《题都城南庄》) 2、,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3、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4、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5、,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6、“万籁此俱寂”的“此”指(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写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8、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柳宗元的文章《》、《》。(2分) 9、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汇编——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长宁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0分)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号似的《论人生理想》。对此,奶奶很是忧虑,一把大火,烧掉了父亲的书籍和藏品,只留下他钟爱的口琴,这就将父亲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给彻底地烧为huī jìn。 ③于是,父亲只能在乡村寻找自己的出路。他在日记本里不只是记录庄稼的种植,还有编织柳条筐的技术,治病救人的药方。这样三个不同的谋生技能,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在我们兄妹三个相继出生以后,他需要做一些别的小生意,才能供我们读书。同时,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农民,在应该上交公粮的时候,带上我去交公粮。我整个的年少时光,似乎都植满了坐在板车上由父亲拉着去粮库的记忆。那时的父亲,相比起结婚前,已经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接纳自己成为农民的事实。 ④父亲的日记本里,还记录着一些讨债者,和他被人欠下的柳筐的费用。我能够记得起一个与父亲一样痩弱的男人,每逢过年,便携了铺盖卷来到我家,不声不响地等父亲给钱。他从来不跟父母吵闹,自顾自地在我们做好了饭时,拿来凳子和碗筷闷头吃饭,而在夜晚来临时,又在厢房里打好地铺,倒头睡觉。而我的父亲,也与他一样,在年关到来时,卷了铺盖去别家讨债,常常这个讨债的男人熬不住走了,父亲还奔波在一家家讨债的路上。讨来的钱,除了归还欠款,父亲也一笔一笔地存钱,无论多寡都是银行定期,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那是一个农民对安全感的存储,他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讲和。 ⑤几年后,父亲进城帮人疏通下水道挣钱。全家住在一个每月40元租金的破旧小院里。记得刚刚搬进去时,母亲看着裂了一条大缝的墙壁,伤心地哭了。父亲买来石灰水泥,将那些破败的地方,一点点地修补起来,又在泥泞的院子里铺了一条红砖小路,还换了一个好看的铁门,让这个收破烂的人都不想租住的院子,现出一点朴实的生机。我们在这个县城的角落里,一住便是五年,而父亲的日记本里,也记录了五年来每一笔疏通下水道的收入,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它们水滴一样,汇成一桶一桶带着房檐上泥沙的水,并最终积攒到购买一套产权房的首付款,让我们一家,自此真正地在县城里可以挺直了腰杆生活。 ⑥那个时候的父亲,几乎不再看书,也不写日记了。偶尔,他闲下来,会打开一些收购来的废书报纸,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格言,就摘抄几句;或者是拿出口琴,吹着我们谁也没有听过的老歌。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记账、写下一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没有人与他交流,即便是母亲,也不曾真正地理解过他。生活从那些关于国家、革命的激情思考,彻底地成为简单的数字和账簿。 ⑦而父亲依然将他的口琴和日记本,像存折一样紧紧地锁在抽屉里,就像锁住一个家中所有人都不会告知的秘密。 (选自2018年9月《文汇笔会》,作者安宁,有删改)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huī jìn()() 21、第④段写瘦弱男人到我家讨债的目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试题试卷.doc

2019-2020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试题试卷 一、选择。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 .. 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共10 分,每小题 2 分) 1.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是(A.脉络(lu ò)强迫( qi ǎnɡ) .. B.发髻(j ì)星宿( xi ù) .. C.捕获( bǔ)提防( dī) .. D.解剖(pōu)呜咽( yè) .. ) 胆怯(qi è) . 巢穴(xuè) . 教诲(huì) . 庇护( bì) . 称心如意( chèn) . 装模作样( mú) . 鲜为人知( xi ǎn) . 断壁残垣( yuán) . 2.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A.伟岸概率义不容辞中流砥柱 B.推卸絮语轩然大波万籁俱寂 C.隐瞒应酬叹为观止高屋见瓴 D.侥幸生涯相辅相成唯利是图 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李先生希望儿子将来成为歌星,于是让 13 岁的儿子每天进行专业性的发声训练。结果导致正处于变声期的儿子声带出现小结,不但歌唱水平没有提高, 反而连正常说话都成了问题。这个事例启示我们:培养孩子切莫。 A.拔苗助长B.悬梁刺股C.买椟还珠D.滥竽充数 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语句是() 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时,中国残疾运动员火炬手金晶,在“藏独”分子数次袭击下,牢牢护住祥云火炬。她坐在轮椅上奋力抵抗的场面感动 了千万中国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此发表评论:奥运圣火是友谊、团结的 象征,“藏独”分子的不法行径,。 A.既然没有让圣火象征和平的形象受到破坏,就使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B.尽管没有让圣火象征和平的形象受到破坏,却使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C.因为没有让圣火象征和平的形象受到破坏,所以使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 遗。 D.不但没有让圣火象征和平的形象受到破坏,反而使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 遗。 5.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时代的是() ①朱自清②吴敬梓③辛弃疾④郭沫若⑤老舍⑥欧阳修

初三语文一模题带答案

初三语文一模题带答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熟稔(rěn)带挈(qiè)蛰伏(zhé)岿然不动(kuī) B充裕(yù)倔强(juè)钦差(qīn)事得其反(shì) C扼制(è)蜷缩(quán)濒临(bīn)养尊处优(chǔ) D舷窗(xuán)安谧(mì)搭汕(shàn)笑容可掬(jū)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这世界没有人不曾受伤,阳光有多么明亮,阴影就有多么();树长得多么挺拔,根就会有多么()。所以,不必惧怕寒冷,也不必惧怕阴影。暖就在冷的身边,正如美就在丑的身边。通过冷,我们可以走向暖,,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而我们的生活亦如春江之水()。 A平淡曲折转化悲喜交加 B平淡弯曲变化悲喜交加 C黯淡曲折变化冷暖自知 D黯淡弯曲转化冷暖自知 3.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 ①因为每个人写出的字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每个人写信时都有自己的情绪状态。②每一封手写书信都如一件精工打磨的孤本,字里行间散发着温度。③人们常说“见字如面”,殊不知,唯有手写书信者才有资格用此话。④收信人见到信上的字,就像见到了写信人的面容,触摸到写信人的心跳。数字时代的键盘操作,能够快速地传情达意,但绝无手写书信的温度与细腻,没有那流淌在笔尖下丝丝缕缕的柔情与意味,更消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鱼笺尺素的浪漫与惊心。 A“快速”是副词,“流淌”是动词,“精工打磨”和“鱼笺尺素”都是并列短语。 B“每个人写信时都有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个句子中,“写信时”作定语。 C“数字时代的键盘操作,能够快速地传情达意,但绝无手写书信的温度与细腻。”一句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D将选文第①至④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④② 4下面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3分) A《日出(节选)》的作者是曹禺,本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 B《鲁滨逊漂流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C《伯牙善古琴》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春秋时道家的列御寇所著。 D《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表现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 (1)此中有真意,___欲辨已忘言_____________ (2)____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3)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___殷勤问我归何处_____________ (4)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峰回路转,___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 游山西村 陆游

2017年上海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年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昨夜江边春水生,。(《观书有感(其二)》) 2、,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3、,雪尽马蹄轻。(《观猎》) 4、六十而耳顺,,。(《孔孟论学》)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的“卷”字,既写出了出猎场面的,更表现了出猎者的精神面貌。(2分)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词开篇“聊”“狂”两字,虽隐有怨愤之情,但更多见作者豪迈气概。 B.本词中词人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 本词结句卒章显志,传神描绘了作者驰骋于沙场,为国杀敌的英雄形象。 D. 本词表面写的是一次秋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黔之驴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交代了黔之驴的由来及虎初见驴时的反应。 B.第②段描绘了虎惧驴、察驴、戏驴、吃驴的经过。 C.标题直指写作意图,讽刺了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本文启示我们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必将陷入困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孙子荆与王武子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9九下·江阴模拟)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2. (2分) (2019七下·克东期末)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 小明学习时一遇到疑问,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 许多名人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C . 斯科特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 D . 红军越过老山界后非常疲倦,躺在地上不一会就酣然入梦了。 3. (2分)(2019·连云港) 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领如来法旨,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先后收服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孙悟空,为唐僧取经路上陆续收徒埋下了伏笔。 B . 《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因嫌弃祥子是个臭拉车的,并且怀疑祥子是因为贪图他的钱财而娶虎妞,在寿诞之

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试卷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xián)熟②(líng)听③(jū)躬尽瘁④中流(d ǐ) 柱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沿绚丽的文昌中路向南走,拐进一条小街,魁武的香樟正低眉吟诵。扬州作为名盛一时的古城,她的文化沉定大多就是在老城区里。国庆路两边,延展出许多条街道、巷子,一些名燥一时的街巷就掩藏在这里,引得游人注足流连。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②烽火连三月,。(《春望》)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 ④,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⑤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⑥,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⑦子曰:“,,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4.名著阅读。(5分) ⑴下面的一段话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回,读后回答问题。 金箍棒,混铁棍,变脸不以朋友论。那个说:“正怪你这猢狲害子情!”这个说:“你令郎已得道休嗔恨!”那个说:“你无知怎敢上我门?”这个说:“我有因特地来相问。”一个要求扇子保唐僧,一个不借芭蕉忒鄙吝。语去言来失旧情,举家无义皆生忿。牛王棍起赛蛟龙,大圣棒迎神鬼遁。 牛王称“猢狲害子”,而悟空说“令郎已得道”,这里指的是什么事情?请简述相关故事情节。 ⑵《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 ⑶《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下对长妈妈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5.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答题。(3分) (1)为这幅漫画拟一标题,不超过7个字。(1分) (2) 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2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文字,完成6~9题。(9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上海市普陀区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上海市普陀区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默写 (1)不见去年人,。《生查子?元夕》 (2),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孟论学》 (3)醉能同其乐,,太守也。《醉翁亭记》 (4),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衣沾不足惜,。《归园田居》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0分) 2.阅读下面的曲,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作者是朝的(姓名)。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苦。 B.“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 C.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则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岳阳楼的“大观”表现在“衔”“吞”之气势。 B.第1段抒发了范仲淹登楼远眺洞庭的欣喜之情。 C.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后会有与作者一样的感慨。 D.作者无法理解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第2段用了三个疑问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廉范敌虏①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过.五千,移文③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④,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⑤,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虏:匈奴。②故事:按旧例。③移文:发文书。④爇[ruò]火:点火。⑤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会.匈奴大入塞 ②故事虏人过.五千 (2)翻译画线句。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3)“”一句表明廉范起初寡不敌众;最终赢得胜利主要是用了二个妙招:; (用自己的话概括) 5.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学会与自己相处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 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 ②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gōngchóu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

2017年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记叙文阅读 【2017·北京卷】 (二)阅读《沙枣》完成18-20题(共11分)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

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2020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金山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2018.1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 2.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3.,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4.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6.“歌一曲”是指()(2分) A.唱一首歌曲B.一首歌曲C.赠送一首诗D.一首赠诗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漫长的贬谪生活。 B.颔联借用典故表达世事沧桑的怅惘以及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C.颈联借“沉舟”“病树”表达对仕宦沉浮、世事变迁的感伤之情。 D.尾联表达了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以及振奋精神的决心。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下列作品不属于 ...作者贬谪期间所作的是()(2分) A.欧阳修的《醉翁亭记》B.白居易的《卖炭翁》 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选文由“环滁皆山”起笔,写出景物“、“”的特点,由“山”到“人”,点出本文主旨“”。(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①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②,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③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虹口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虹口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默写(15分) 1.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岳阳楼记》) 2.,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4.,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5.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一7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对“空人心”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使人俗念全消 B使人心变得空灵 C让人心都澄澈 D人心都空了7.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追求是。(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醉翁亭记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选文的作者是_____,写出一位同属“唐宋八大家”的唐代散文家______。(2分)9.选文第①段描写了“太守宴请”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 (3分) (l) (2) (3) 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3分) A太守为丝竹之声美而陶醉。 B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C太守宴请行者宾客而陶醉。 D太守为游山且宴请而陶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吕蒙正不受镜 吕文穆公蒙正①以宽厚为宰相。有一朝士,家藏古鉴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③。其弗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④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释】:①吕文穆公蒙正: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②鉴:镜子。伺:找到、等到。 ③知: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④李卫公:李靖,官为宰相,唐朝功臣。 1

2018届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杨浦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8年1 月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当年万里觅封侯,。(《诉衷情》) 2.,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 3.,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一狼洞其中,。(《狼》)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曲作者为元代杂剧家白朴 B.本曲题目为“天净沙·秋” C.本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本曲被视为“元人小令最佳”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曲通过对十二种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B.本曲描写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 本曲描写景物由远及近,通过视角的变化,多层次地铺排秋意。 D. 本曲一扫传统诗词悲秋格局,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丰富色调。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诗人。(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主要从桃花源的、物质富足、等来表现其美好。(4分)

(全国版)2019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记叙文阅读20篇

记叙文阅读20篇 人物风采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和青年在一起 林贤治 ①鲁迅变得越来越孤独。他简直不愿意接触任何陌生的客人,尤其是青年。他存在戒心。几年来,与他缠斗不已的,不是全是青年么?然而,就在他深居简出的时候,又有两个年轻人前来缠斗他了。他命中注定要同青年厮混在一起,无论是好是坏。因为对于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青年是唯一的生机。 ②这是一对青年男女:一个叫萧军,一个叫萧红。1933年10月,他们合印了第一个小说散文集《跋涉》,署名悄吟。然而集子问世之初,却立即遭到了禁止的厄运。接着两人不得不像众多的东北流亡青年一样,漂流到关内来。青岛是第一个停泊点。 ③他们具备了作为作家的最可贵的素质,对于命运的痛苦的皈依。但对于创作的前途,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样的题材是合适的么?所表现的主题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恰好萧军从书店得到了鲁迅的通讯地址,便鼓足勇气,以个人名义给倾慕已久的导师发出第一封信。 ④鲁迅在收信的当天作了回复,针对信中提及的两个问题给予了简要的回答。恍如一只孤舟,在茫茫夜海上寻见了灯塔的光芒!两个青年贪婪地读着来信,一遍又一遍,显得那么兴奋。萧军写了信,并把《生死场》文稿和《跋涉》一起给鲁迅寄出。这时,萧军所在报社所有的工作即将结束。萧军闻讯,马上给鲁迅发了一封信,然后同萧红一起来到上海。 ⑤刚刚安顿下来,他们就迫切地想见到鲁迅。这里固然有着一种感情的牵系,也有着文稿的悬挂,但同严峻的生活本身是不无关系的。茫然之际,唯觉鲁迅是唯一的依靠。萧军直接提出了见面的要求。 ⑥但是,收到的复信却使他们陷于深深的困惑。“见面的事,我以为可以从缓,因为布置约会的种种事,颇为麻烦,待到有必要时再说罢。”这种拖延,会不会是委婉的拒绝? ⑦又过了两天,来信重提了见面的事,说:“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就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在这举目无亲的冰原般的世界,现在,可以取暖了。信里还提醒说:“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只是这种用心,他们暂时还不可能理解。青年毕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