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白象和群山恐怕是很难扯到一块去的,首先,山如何会是白色的呢除非是雪山或冰山。但如果是雪山和冰山,白色便不需要说出。而在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里,时间是盛夏,天气非常热,当然不是指的雪山。群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是小说里女主人公的一种感觉。对于读者来说,它不大容易引起共鸣。不仅如此,连她的男朋友,那个美国人也没有共鸣。这个小说的意念是如此的朦胧,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故事

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到站。一对男女--男人是美国人,和他一起的女人叫吉格--他们在车站的酒吧门口喝酒,候车。这期间大约半个小时,两个人交谈着,故事描述了他们谈话的情形。吉格怀孕了,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去做流产。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心不在焉。在两个地方,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涉及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这由他们对手术的不同看法而暴露,男人说: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女人说: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在谈话的尾声,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女人说:你再说我可要尖声叫了。谈话中断了一会儿,列车即将到站,女人平静下来。男人问:你觉得好些了吗女人说:我觉得好极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人同意了男的看法吗没有结局,故事戛然而止。回顾他们的交谈,可见冲突蓄势待发,过程曲折。对是否做流产本身,两人似乎没异议了。男人说他不会强迫女人做,女人说我可以去做,我不在乎自己。可在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觉到有某种阻碍,人物各自遭受挫折。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关系随之有所变化。车站的这场谈话,是这种变化的前奏。

由故事被这样讲述的特点,我们逐步感受到海明威的力量。他选择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濒临变化的这一个时刻,将潜在的心理趋势揭示出来。而他的表达维持了事件在这一阶段的模糊性,他没有强化和夸张其中尚不明显的东西。他给我们看的是迹象,迹象里包含着可能性,可能性并不是任何明确的结果。

海明威风格的简洁从此可以看出。这种简洁,表现在作家写作时,他非常明确什么东西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当下情境,又含孕着其他的,读者通过求索可以获知的东西。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用这篇小说来讨论小说的艺术:寻找失去的现在。他启发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海明威这样来写小说,他在小说的艺术上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对这种境况的捕捉:一个对话的视觉和听觉的表面。

这个捕捉的意义在哪里呢昆德拉把海明威的小说放在小说的传统里来看。他说到,在十九世纪初期,在司各特、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小说被精心结构,成为丰富的场景;其中集中了情节、思想、心理的全部丰富性。这样的场面里逻辑严谨,描写密集,所谓平凡、日常、偶然和简单的东西被放弃了。是福楼拜使小说走出戏剧性--海明威这样说。昆德拉认为这便是现代小说所发现的东西:发现现在的时间,发现这个时间的结构,发展我们的生活所赖以建立的基础--日常性和戏剧性共存。

昆德拉认为海明威不仅善于把握现实中这种对话结构,而且创造了一种形式,它简单、透明、清澈、漂亮。对于"白象似的群山"这个比喻,昆德拉也谈到,海明威是不爱用比喻的人,小说中的这个比喻,属于他笔下的人物。也有别的论者认为,白象暗示妇女怀孕的体型。可

是就海明威的叙述而言,白象的寓意并不那么明确。我觉得,在呈现女人和男人的心理上,它的作用倒是更加有效。它由女人说出,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被提及时,就显出两个人话不投机。这里,微妙的语词张力使潜在的冲突有一种引而不发的势头。第二次,女人重新解释说,山看上去并不真像白象,这正如她本人的话语,前后互相矛盾,含义模糊。第三次出现,它变成一个问题,可供引申:如果我说什么东西像一群白象,你也会喜欢吗它可以解释成:如果我和你不同,你也会喜欢吗这个问题,在相爱的男女中,注定是一个基本的困扰,也许是烦恼的根源,或者它将决定这种关系的命运。

这样,这个也许完全是出自女人无意识的联想,这个与阳光、秃山或者与圆圆滚滚的大象外形相似的图象,就变成了小说的标题。它的偶然性与戏剧性浑然一体,它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正是这一困难,会让我们重新回忆起某个下午,某个车站,某对男女和他们悬而未决的感情……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

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之一。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精彩的画面片段。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解释其象征的意蕴、隔阂的主题和神话的框架。

《白象似的群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表达方式。它不像传统小说有开端、发展和结局。我们读后所了解到的只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而已。小说仿佛一幅水墨写意, 冷峻疏朗, 深邃含蓄, 没有抒情渲染, 没有梦幻寄托, 甚至没有多少描写形象, 稀稀落落的字里行间仿佛全然出于不经意, 更像是一幕电影镜头, 留下许多空白让我们去回味、推断。其真正的意图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初看上去, 这篇小说并没有向读者阐明什么内涵, 读者只看到故事发生的表象, 这是体现海明威“冰山”创作理论的典型短篇之一。在这个四千字左右的短篇中, 他以简洁凝练的文笔, 客观而准确地勾勒出了一幅富有实感的画面: 一对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男女在一个不知道名称的车站候车, 喝酒, 交谈。小说真正做到了使读者参与进去, 去思考, 揣摩和推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 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 这只会使你的冰山厚积起来。” [1 ]本篇就是厚积薄发的典范。文中有许多地方的解读是多义性的, 开放式的, 并留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者可以想象自己的结尾方式, 因此在读的过程当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解读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就教方家。

一、象征的意蕴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到某地去旅游, 且女人有可能要做堕胎手术。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与生育和不妊的意象有关, 这一主题也可以从小说的标题窥见一斑:“群山”喻指孕妇的大肚子形状, 而“白象”则是一个典故, 指无用或废弃的东西。这里不想要的东西即是他们将要打掉的胎儿。在小说的开头, 叙述者用简单的语言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埃波罗河谷, 且小说中主人公将要乘坐的是一辆从

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 但我们并不清楚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在哪,具体的时间和日期是什么,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乘车。这里的火车象征着变化和运动,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害怕这种变化和运动, 因为变化和运动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它也能标志着他们的关系向着消极的方向转变, 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是一辆“人生之车”呢另外一个我们要注意的事实是: 火车只停留两分钟,很短。这一有限的时间象征着吉格必须尽快堕胎的时间。首先, 她不可能长时间地琢磨这一难题, 因为她越迟去堕胎, 她的危险性就越大。其次, 因为堕胎在当时的西班牙是违法的, 即使在近来也这样, 在当时专制统治时期它是要遭到严厉惩罚的行为, 在有人知道这事之前必须解决掉。刚开始读小说, 我们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我们处于烈日下一个干燥, 寸草不生的地方, 没有树, 它强调了缺乏生命的暗示。而与背景相反的是: 小说的主人公出现在生命活动浓郁的房子里, 在房干燥热的阴凉处, 这就强调了象征生育力的孕妇和她周围一切的对比。这“一切”当然包括有“繁殖神”意蕴的那位美国男人, 因为他也在荫凉处, 在与外面的荒芜相区别的避荫处。另外那道竹珠帘子把这两个年轻人和酒吧里的那许多人分开。这让人想到隐私, 那是使他们免遭酒吧里的世界侵扰的, 房子的燥热的阴凉处的观念所突出的“隐私” 。在第一自然段里, 叙述者对人物做了简短明了的介绍。2 1 1叙述者只是提到“那个美国男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女孩” [2 ]。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也许是像他们一样的众多夫妻的象征。但我们可以从叙述者的不同处理上———称女的为“the girl (女孩)” , 而称男的为“ theAmerican (那个美国男人)”———可以推测二者年龄的差异。后来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吉格” , 但仍不知道那位美国人叫什么。况且女孩的名字不是一个常规的名字, 而是具有象征性, 因为它是一活泼的舞蹈的名字, 或也指一种活泼的舞蹈或按《科林斯大词典》的解释, 指一种人们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特别的行为或活动她的名字暗示了她可能会改变堕胎的主意,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对话中得到证实, 而那位美国男人则害怕她改变堕胎的主意, 所以一直在让她确信堕胎“以后咱们就好了, 就像从前那样” 。紧接着第一段的介绍性描写, 是两人的对话。对话陈述得相当自然, 但却是作者精心勾画的。通过对话可以我

们推想出他们的关系———不是夫妻, 至少是情侣关系。对话的语言简洁明快, 并且富于口语化。这种口语活的语言常常是用来表达感情的, 而对话的真正主题并没有清晰地

表述出来, 而是隐藏在对话里面。他们谈论爱情、感情和怀孕, 有时气氛很紧张, 但他们不能公开表达出来。也许他们不想让别人听见, 以免别人了解他们的隐私: 或者可能只是沟通的困难, 或者是感情的困惑, 或者兼而有之。是那位女孩先开始对话的, 这就包含着最终也由她自己决定是否堕胎。她是引发谈话的人, 也是做最终决定的人, 她会沿着自己决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当酒吧女招待给他们端来饮料时, 那位女孩子在眺望远处群山的轮廓,好像在考虑生孩子的可能性。但当她告诉同伴她似乎看到了一头象时, 同伴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象” , 暗示着以前未当过爸爸。听到这种话她对自己是否堕胎还是有点迟疑不决的。小说中的人物对我们来说也很神秘, 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毫不了解, 只知道他们的生活中只有“性”和“酒” 。他们花时间喝酒, 把酒当做春药。他们要了两次酒, 因为女孩想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也许她正在考虑生活中一种新的关系, 一种新的经历的可能性。但当她尝了酒后, 她说:“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这是一种很普通的, 不特别的味道。一开始他们好像在谈论干草, 但接下来的对话让读者觉得: 他们真的是在谈论干草吗“That’s the way with everything.” [3 ](“样样东西都是如此” )“yes ,”said the girl . “Everything tastes of all the things you’ve waited so long for , likeabsinthe.”( “是的。”女孩回答。“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干草一样。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很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当女孩子重复那个词“样样东西”时, 读者一下子就明白: 干草并不是谈论的话题, 艾酒也不是, 吉格的脑中也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只不过她用他的话来回答他、嘲讽他, 是暗

示了她的失落感。并且又说:“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干草, 特别是一个人期盼了很久的那东西……。”这包含着当一个人期盼着某种东西, 比如某种关系, 盼了

很久, 而一旦一得到它就失去了吸引力和情调。

二、隔阂的主题

从文中对话表现的意蕴看, 海明威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冷漠、隔阂的主题。那位美国男人和吉格也许是恋人或夫妻关系, 而他对吉格表现出的冷漠、漠不关心则是让人沮丧的。小说的开头, 她把帽子取下来放在桌上, 表明她要摆脱压抑她的某种东西。她想把当时的情况清楚地表达出来,像把帽子放在桌子上一样。她要把话摆到“桌面上”来公开说明白。该那位美国男人说时,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提问, 而是改变了话题说“天真的很热” , 这暗示着他想改变话题去谈更简单的事———诸如天气男人总是不愿表露感情。但从更深的层面看, 他们之间有隔膜, 话总谈不到一块去。两个人简单地谈论着未来, 并且那位美国人对胎儿的态度明显地伤害了吉格, 所以她回答道:“And you think then we’ll be all right and be happy (那你以为咱们今后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再没有烦恼事了)”这句话表明了吉格的不满。读后我们似乎可以听得见吉格的挖苦声, 看得见吉格仰面朝天的痛苦表情。而那位美国人对这个问题很麻木, 置未来的前景于不顾, 继续讨论哪个手术。吉格清楚她的话并没有引起那位美国人太大的重视, 于是她就采用了感情上的讹诈与挖苦试图让他理解她的痛苦:

“What do you mean (你什么意思)”

“I don’ t care about me. (我不在乎我自己。)”

“Well , I ca re about you. (可, 我在乎你。)

“On , yes. But I Don’ t care about me…”(“哦, 得了。但我不在乎我自己……” )

这段话表明吉格知道怎样与男人中的“精英”玩游戏。她抓住了美国人那根“同情之弦” , 并且就像弹小提琴那样和他周旋。这是那位美国人第一次近乎了解吉格的真实感受, 但他还是有点云里雾里, 甚至极力让女孩明白“手术实在是很便当的” , 只到吉格连用了七个“please” , 表达了痛苦的极端, 他才闭嘴。这是他们互相不理解, 深层的隔阂, 无法沟通的真实写照。随着谈话的深入, 美国人公开提到堕胎手术, 好像要降低其重要性似的。他说那是一个非常便当的手术,“就像开一扇窗户, 只要把空气放进去就行了” , 甚至算不上是个手术。他想让女孩去打胎, 而女孩确信: 打胎后他们的关系将会改变。他又告诉她说“如果你不想做, 你不必勉强…… 不过我知道这手术是很简便的” , 以使她相信最终的决3 1 1定权在她。表面上是表示体贴, 而从系列话语来看, 他根本不在乎打胎对女孩是否会有影响。并且只有他一个人认为这是个简便的手术, 而女孩在这种情况下却有着一个女人能有的疑惑和恐惧。他觉得女孩怀孕了是他们生活中的麻烦事,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必要安顿下来, 有必要过家庭生活, 这将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改变, 而他害怕这种改变。从他们的手提箱塞得满满的,“包上贴着他们曾经过夜的所有旅馆的标签”来看, 他只想一如既往地到处游逛, 过那种游荡的生活。这也是一种隔阂———与社会的隔阂。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他说: “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而女孩回答道:“不, 我们不能, 这个世界已经不在是我们的了…… 一旦他们把它拿走, 你就永远失去它了。”这是另外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那女孩想要这个孩子,她知道一旦她做了手术, 就不可能再把孩子要回来了。并且在结尾的最后一个句子是一段阻离叙述:

“Do you feel bet ter ”he asked. (“你觉得好些了吗”他问)

“I feel fine ,”she said.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me. I feel fine.”(“我觉得好极了,”女孩答道。“我又

没什么毛病。我觉得好极了。” )

假如强调对话中的“I (我)” , 读者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个美国人也许有什么毛病: 如果强

调“好极了” , 读者会得出另外一个结论: 吉格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他问她是否觉得好些了, 但他的真正意图是想知道女孩是否做了决定, 做了什么样的决定。而女孩的回答是“我觉得好极了…… 我又没有什么毛病。我觉得好极了。”如果胎儿有什么毛病, 那才是她急于解决的难题。吉格重复使用那句阻离或挖苦的话表明她不能清楚地对美国人表述出她是怎么想的。由于隔阂, 她无法表达。这也与有的学者对海明威作品结尾的评价———“零的结局和空白的魅力” [4 ]有些相似, 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神话的框架

“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化》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的意象语言。” [5 ]像艾略特的《荒原》一样, 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也从总体上体现了有圣杯传奇中的渔王的故事。除对话外, 小说着墨描写的只有开头和结尾的两小段,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荒原”的景象。“这一边, 白地一片, 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的两条铁路线中间。紧靠着车站的一边, 是笼罩着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 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这是坎波罗河中的地带, 本应是绿树成荫, 百业兴旺的景象, 但在叙述者的眼中却是“向地一片, 没有树木” , 房屋也是在“笼罩着闷热的阴影中” 。光秃秃的背景里, 烈日下两条铁路线当中的“车站” , 那样孤独, 给人颓废、窒息的印象。那个美国人“顺着铁路朝火车开来的方向望去, 但是看不见火车” , 看不见希望。他“走回来的时候, 穿过酒吧间,看见候车的人们都在喝酒” , 人们都在“宁安毋躁地等候着列车到来” , 都在等候着希望, 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就像贝克特的那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一样。[5 ]车站和酒吧所构成的世界, 是荒凉、凄惨、混乱、萧条的世界, 正如失却了生殖力的渔王的世界———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村没有遮荫, 礁石间没有流水声, 只有红石, 恐惧埋在尘土里……。世界的芸芸众生,百无聊赖, 无所寄托, 只是在“喝酒” , 在“宁安毋躁地等候着” 。叙述者描述的两个主人公也不例外: “我们不就做了这么点事吗———看看风景, 尝尝没有喝过的饮料。”他们在生活中, 除了看看风景, 尝尝没有喝过的饮料、性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人的一种虚无、颓废的感觉跃然纸上,这与当时海明威所处的西方国家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1927 年(小说的创作时间) 正值两战期间, 经济危机泛滥,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 摧毁了人们对“镀金时代”的美好幻想, 也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价值观, 人们只能迷惘、逃避、放纵, 最终毁灭。当然这与海明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 他在《午后之死》就说过“一讲故事讲到相当长度, 都是以死结束的。” [6 ]渔王老了, 或者是病了, 于是世界万物萎缩, 停止了繁殖, 变得荒芜。为了拯救那个“荒芜”的世界, 传说中的“Gawein (甘温)” , 或“Perceval (帕西法尔)” , 或“Galahad (盖拉海德)”带着利剑(男性的象征) 去寻找圣杯(女性的象征) 。艾略特希望在“上帝死了”的西方世界重新构建一个“上帝”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 [5 ]而海明威面对“车站”那荒芜的氛围提供给我们的是平静的吉格, 是她对希望的寻求: 她想要那个孩子———一种新的生命的象征, 想要一种新的关系、新的生活。文中有一段对话也可以显现她的追求:

“That was bright .”(妙)

“I wanted to try this new drink. That’s all we do ,

ins’t it - look at things and try new drinks ”(我想尝尝这种没喝过的饮料。我们不就做了这么点事吗———看看风景, 尝尝没有喝过的饮料。)

吉格用“all (这么点事)”这个词与人们平常为淡化某事的重要性时所说的“That”s all you want (这就是你要的东西)”中的“all (东西)”可以同解。她用这个词来回答是极力想表明她厌腻了那种空无的生活, 只有喝酒, 住旅馆, 看风景。也暗指她好像在探索, 在寻求生活的真谛,正如帕西法尔寻求圣杯去拯救“荒原”一样。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西班牙语的使用。小说的整体框架是用英语搭建的, 但中间却穿插了两个西

班牙词“Anis del Toro (茴香酒)”和一个句子“dos cerrezas(来两杯啤酒)” 。特别是句子的使用曾引起有些评论者的注意, 只是在解释上以一句“无法想象的错误”而了结, 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从那位美国男人向酒吧女招待要酒时第一次用的西班牙语“dos cerrezas”来猜测, 这段对话一定发4 1 1生在西班牙, 女招待只会西班牙语而不会英语。但下面二者均用的是英语。海明成这里决不是错误。语种的变化“使之成为现代世界的一种评价和象征” 。现代世界是纷繁芜杂, 琢磨不透的, 这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从文化的角度看, 海明威这里也有受艾略特影响的痕迹。《荒原》里不仅使用了三十几种语言来衬托其表现难以认识的世界。同时艾略特在表现菲绿眉拉在遭到凶残国王的强暴后的感受时使用的“动词时态的剧烈变化” [7 ]与海明威的西班牙语的使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小说与艾略特的《荒原》在写法上虽不是一一对应, 却有相近的地方。小说开篇的荒芜景象描写与《荒原》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 开篇后吉格与美国男人的对话主题与第二章“对奔”第二场是类似的;他们沉迷于酒色之中, 尝试新的饮料与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是密切相关的。当然《白象似的群山》中的意蕴还很丰富, 还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它那水面以下厚积的八分之七还有待我们去挖掘, 去体会。有人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这是对莎翁笔下人物形象的深蕴性的一个形象表述。《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只是剪影式的勾勒, 却“蕴藏着感人泪下的哀愁和深沉的内心节奏” 。[8 ]海明威自己也坚持“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 人物, 不是角色……” 。[9 ]他通过两个人物———吉格和那个美国人, 而不是角色的对话把丰富的意蕴传达给了读者。

白象似的群山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含义的语用研究[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白象似的群山》,其风格与传统小说迥异。整篇小说没有人物介绍,以对话贯穿始终,成功地运用对话塑造了人物。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在此作品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合作原则是每种语言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读者赏析小说中的对话提供了新的方法;会话含义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顺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通幽曲径。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对话;合作原则;会话含义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它写于1927年,收入海明威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小说情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位姑娘在一个西班牙小站等火车,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是什么手术小说没有直接交代,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可猜到那是一次人工流产。整篇小说以对话贯穿始终,没有人物介绍,没有情节的来龙去脉,听不见作者的任何声音,小说几乎全由一对男女的对话构成。下面从合作原则和对话含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对话。一、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会话的目的在于相互了解,达成某种共识。在日常的会话交际活动中,语言使用者能够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前提是要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在交谈过程中,会话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交际目的,通过交谈理解对方,实现交际目的。因此为了准确有效进行交际,会话者之间都要采取合作的态度,遵循一些原则,这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语言学家格赖斯在60年代末,提出的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语言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互相配合,以求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学说,会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合作原则,实际上就是会话者所普遍持有的一种假设,即交际双方都要本着互相合作的原则,使会话围绕着主题进行,并且使其与交际目的相吻合。合作原则是人们会话顺利进行的保证,但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意或无意违反了“合作原则”,这样,就产生了“会话含义”。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一是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二是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三是关联准则:说话要相关。四是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说话要有条理。[1](P154)合作原则是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下去的首要前提,一般情况下,交谈双方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然而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并非恪守以上原则。恰相反,人们会无意或者有意地违反以上原则,意欲表达自己的言下之意,这时听话的一方要认定对方还是遵守着合作原则的。说话人之所以违反准则其目的在于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力,越出表面意义,从符合准则的角度去理解话语的含义,从而推导出一定的特殊会话含义。[2] 二《、白象似的群山》主人公违反合作原则各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实例分析整篇小说没有人物介绍,没有情节的来龙去脉,听不见作者的任何声音。真是浮在海面上1/8的冰山,另外7/8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对其中的对话进行分析正是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的很好的方式。解读之后我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海明威式的写作特色。当我们运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去解读他实际上是与读者进行的对话,就能品味出他一定语境下的会话含义,顺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白象似的群山》中主人公对数量、质量、方式和关联这四条准则逐一蔑视,现举例如下:(一)违反数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数量准则要求发话人提供的信息适量,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因此,当发话人提供的信息不足以适应谈话的需要, 或提供多于所需的信息时,就会产生会话含义。如《:白象似的群山》中刚一开就蔑视这一准则:“咱们喝点什么呢?”姑娘问。“天热得很。”男人说。“咱们喝啤酒吧。”“Doscervezas.”男人对着门帘里面说。“大杯的?”女人在门口问。“对。两大杯。”[3](P192)姑娘以问他们要喝点什么开始了对话,但男人却有些心不在焉,没有给姑娘明确的答复,而只是简单的评论了一下天气。实际上他似乎想要说点其他的什么事情,而不仅仅是回答她的问题,这就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和关联准则。他既没有给出相关的回答也没给出回答所需要的信息。当姑娘建议喝啤酒时,男人也没明确的回答,直接要了两杯啤酒。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从谈话的一开始男人故意打破合作原则来和这个姑娘保持距离,来达到他其他的目的。(二)违反质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根据质量准则,话语必须真实可靠,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有时说话人故意说虚假的、没有根据的话,产生会话含义。“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象。”男人把啤酒一饮而尽。“我也许见到过的,”男人说。“光凭你说我不会见过,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你是不会见过的”[3](P193)此处姑娘的比喻很奇怪。男人用了强调词“从来没有”强调他既不能也没有心情谈论与他们的主题无关的东西。但引起了姑娘的不快,然后他又自相矛盾的说“我也许见到过的”。此处他的

白象似的群山的精神生态解读

2012年2月学术交流Feb.,2012总第215期第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5No.2 [收稿日期] 2011-12-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 C110746) [作者简介]戴茗柯(1977-),女,河北沧州人, 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研究。《白象似的群山》精神生态解读 戴茗柯 (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哈尔滨150086) [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家通过凝练的句式、简 朴的措辞、有限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无限丰富的内容。作品生动地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 的精神生态状况。海明威对两位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关注,揭示了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精神问题,即 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精神的荒原。通过对工业文明给人类精神生态所造成的破坏行径进行了揭 露,海明威试图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生活真谛、生活意义的思索,促使人们对内 心精神生态平衡的关注,从而呼唤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思想信仰,最终解决精神生态 上所出现的危机。 [关键词]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精神生态;迷惘一代[中图分类号]I712.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2)02-0172-04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享誉世界的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著名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一生经历颇丰,曾亲眼目睹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支援过西班牙内战,因《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 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一、海明威与《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的一些作品,如 《老人与海》等之所以在世界文坛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因为小说中塑造了很多虽然命运坎坷,却精神强大、具有尊严、无所畏惧的“硬汉形象”。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 义批评的出现,很多文学批评家针对海明威的这些作品展开了批评和攻击。“硬汉形象”过多,女性形 象塑造的缺失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一些评论家认为海明威只会针对着男人来写作而不会描写女性。这些批评对海明威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反而引起了人们用另外一种视角重新关注其作品,重新评价其小说中的人物。人们发现,其实在他的作品中并非单纯的描写男性,相反,他对两性关系十分关注和敏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拥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海明威是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作家,他一生的经历大多和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明威涉猎广泛,游泳、打猎、滑雪、钓鱼等和大自然相联系的爱好伴随他一生。这些广泛的兴趣和活动也实现了他那些和自然相关的设想,并且那些美好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得以充分的体现。海明威作为一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作家,他在作品中通常将人类生存状况与大自然相结合,来揭露文明社会的破败与虚伪。由于海明威具有一种向往自然的理想,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人类与自然 环境关系的问题。他的这些写作方面的典型特征在其作品《白象似的群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写于1927年,收录在故事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中。小说 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新颖的选材、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主人公梦想的幻灭,受到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赞誉。该小说对话虽简练易懂,却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人物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2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 3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 4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5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7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8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9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0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11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1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3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4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5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 1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17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 18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1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 20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 2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23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2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25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2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27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28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 29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3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3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33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34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3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36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37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38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39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40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 4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42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到站。一对男女--男人是美国人,和他一起的女人叫吉格--他们在车站的酒吧门口喝酒,候车。这期间大约半个小时,两个人交谈着,故事描述了他们谈话的情形。吉格怀孕了,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去做流产。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心不在焉。在两个地方,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涉及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这由他们对手术的不同看法而暴露,男人说: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女人说: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在谈话的尾声,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女人说:你再说我可要尖声叫了。谈话中断了一会儿,列车即将到站,女人平静下来。男人问:你觉得好些了吗?女人说:我觉得好极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人同意了男的看法吗?没有结局,故事戛然而止。回顾他们的交谈,可见冲突蓄势待发,过程曲折。对是否做流产本身,两人似乎没异议了。男人说他不会强迫女人做,女人说我可以去做,我不在乎自己。可在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觉到有某种阻碍,人物各自遭受挫折。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关系随之有所变化。车站的这场谈话,是这种变化的前奏。 由故事被这样讲述的特点,我们逐步感受到海明威的力量。他选择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濒临变化的这一个时刻,将潜在的心理趋势揭示出来。而他的表达维持了事件在这一阶段的模糊性,他没有强化和夸张其中尚不明显的东西。他给我们看的是迹象,迹象里包含着可能性,可能性并不是任何明确的结果。 海明威风格的简洁从此可以看出。这种简洁,表现在作家写作时,他非常明确什么东西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当下情境,又含孕着其他的,读者通过求索可以获知的东西。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用这篇小说来讨论小说的艺术:寻找失去的现在。他启发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海明威这样来写小说,他在小说的艺术上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对这种境况的捕捉:一个对话的视觉和听觉的表面。

《白象似的群山》的语法隐喻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原文阅读

《白象似的群山》的语法隐喻分析白象似的群山原文阅读 一、引言语法隐喻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 提出的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他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 一致式和非一致式。一致性指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而不一致性是指语言结构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法域中转化,这种不一致即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也被称为语法隐喻。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只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Halliday, 2000)。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整篇文章采取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一对在火车站等待火车的情侣之间 的对话。这对情侣在一个小车站等待去往马德里的火车,女孩怀孕了 而男孩极力劝说她接受堕胎手术并掩饰自己是在强迫对方;而女孩希 望留下这个孩子,同时对男孩的态度感到伤心。小说凭借其简介语言 风格受到了评论界的赞赏。对于这部小说的分析层出不穷,但大多都基于文学赏析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有些学者尝试利用言语行为分析和语篇分析等语言学理论从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来探讨这部 小说。本文决定从语法隐喻分析这篇小说的对话。 二、语法隐喻

1.概念隐喻。在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元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得到体现。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胡壮麟等,xx)。在他看来,及物性过程中的各过程都可以隐喻化的,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外一个过程;随着过程变化,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相应发生变化;随着功能角色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词汇语法上也有隐喻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就是“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胡壮麟,1996:4) 2.人际隐喻。人际隐喻通过情态和语气两个系统表达,称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情态隐喻是由情态系统中的情态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表达的转移形成的。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和明确的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因为它们都是以命题的形式,即由小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态。同样,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 在英语中,情态意义一致的表达形式是情态副词和状语,而情态隐喻则通过动词或系表结构等来表达情态意义。例如:

作为成长小说的《远大前程》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产品说明书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Brand Names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揭开马丁伊登死亡之谜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研究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分析《白象似的群山》

《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08中本四班 严孙钦 080101453 《白象似的群山》堪称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经典。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小说情节十分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姑娘吉格在一个车站等车,男人试图说服姑娘去做一个手术,而姑娘不愿意做。从文本中,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男人是谁,这个手术是什么?但看完全篇,我们可以推断出手术应该是人工流产。 从文本上看,整部小说基本上是由男人和姑娘的对话构成。全文一共110小节,其中只有12小节是叙述。开始的时候,两人的谈话似乎有些沉闷。男主人公一出场就暗示着他怀着心事:当吉格问“咱们喝点什么呢”时,男人的回答却是“天热得很”。姑娘想打破僵局,突发奇想说远处群山的轮廓在阳光下“看上去像一群白象”。但男人有些心不在焉,他只关心怎样劝说姑娘去做手术。姑娘显得紧张和忧虑,男人就一再解释和安慰:“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用空气一吸就行了。我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办法,但如果你本人不是真心想做的,我也绝不勉强。”姑娘终于急了:“你再说我可要叫了。”在这里,小说的内在紧张达到了高峰,男人就去放行李包等列车进站。回来时问姑娘:“你觉得好些了吗?”姑娘向他投来一个微笑:“我觉得好极了。”小说就这样在高峰处迅速滑下,戛然而止。这就结束了,总让我们感到莫名奇妙。但多看几遍又发觉不同。 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很独特的,他不同于鲁迅的《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来作为叙事视角,进而展示整个社会对孔乙己的认识。《白象似的群山》运用的是很纯粹的限制性客观叙事视角。小说中没有叙事者主观的评论和解释,叙事是非全知的,我们知道的和小说中的叙事者知道的一样多。小说中的男人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美国人,其他的情况我们全然不知。他们是谁,他们之间什么关系,他们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做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桥边的老人》阅读解析

《桥边的老人》阅读解析: 钢丝边眼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形象模糊,眼镜却很惹眼。作用或有二:恰似摄影镜头,可以定格老人神情;又如一道监狱的铁栅栏,隔离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系后文“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尽是尘土:战争甚嚣尘上;老人风尘仆仆。 涌:人群拥挤,逃离心切。 蹒跚、爬:负重,迟缓,行进艰难。 嘎嘎:军需物资多。 抛:无情。赋予上文“嘎嘎”以幸灾乐祸的得意。 齐到脚踝:自然想见《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句。 踯躅:迟疑?留连?有所期待? 却:前后反差。 累:身心俱疲? 走不动:处境堪忧。 侦察:人物身份。 稀稀落落:人群渐行渐远,冷清。 可是:反衬出孤立无助。 对话中交代人物。有限视角。 露出笑容:故园最亲。 微笑:温馨胜于辛酸。 那时:深情追忆。老人主动倾诉,联系后文出现的“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噢:漫不经心。 照料动物:朝夕相处,难以忘怀。 最后:语含自豪。 老人外形描写的重复强调。 只得:于心不忍,无可奈何。 凝视:职责所在。联系后文两次出现的“注视”。 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联系后文“神秘莫测”。《白象似的群山》中女孩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灰褐色的干巴巴的乡野与埃布罗河两岸的农田和树木,暗示着生育与手术的抉择。此处是否可以看作生存与毁灭的难以预测。 神秘莫测:形势难料,生死未卜。 始终坐:坐以待毙?注意“遭遇战即将爆发”。 一共三种:细数家珍。 炮火不饶人:语重心长。《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投弹军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时被德军手榴弹击中的情形令哈里终生难忘。 最后:令人紧张。 没家:孤苦无依。因战争而家破人亡? 只有:相依为命。联系上文的“两只羊……四对鸽子”。 猫会照顾自己:下文一再重复。 简直不敢想:战火无情,动物何罪。 此句问得突兀而生硬,似随口敷衍,实泄露作者情绪。 不相干:态度鲜明。不愿与政治沾边,但政治家挑起的战争却直接扰乱了日常的生活秩序,实际上又最相关。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会话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会话分析 摘要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海明威的作品以及他本人的生平一直受到无数学者及评论家的青睐。整篇小说以会话为主,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对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会话是小说文学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真实会话相同,小说中的会话也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和策略。人们通过会话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以达到某种目的。本文会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福柯的话语权利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会话进行分析,解读小说人物角色的真实意图。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合作原则和话语权利在会话中的应用, 对今后的文学鉴赏及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说会话,合作原则,话语权利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Abstract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Hemingway, whose works and life has been favored by countless critics. Most of the short story is in the form of conversatio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express their true intentions through the dialogue, which leaves readers a deep impression. Just like real-life conversations, its conversations in the short story also have to follow some linguistic rules and strategies. People express their intentions through conversation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achieve a certain purpose. This paper will apply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nversations in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and interpre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s' word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helpful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in conversation, which would be helpful in literary appreci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s: conversation,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discourse power, Speech Act Theory 1. Introduction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Ernest Hemingway.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27 and embodied in Hemingway’s second collection of short

从《白象似的群山》中解读海明威独特的行文风格

从《白象似的群山》中解读海明威独特的行 文风格 2011年9月 第8卷第9期 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Sep.2011 V01.8No.9 从《白象似的群山》中解读 海明威独特的行文风格 任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湖南长沙410151) 摘要:《白象似的群山》作为被誉为”开一代文风”的美国着名小说家海明威的短篇之作,虽情节简单语言朴实 无华,却以其独具匠心的现代叙事艺术,冰山似的写作手法,电报式的语言风格淋漓尽致的描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深沉而含而不露,感情充沛而隐而不晦,短短几千字却似乎包含了大千世界,让文学的可思 性与艺术的可感性巧妙结合,通过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行文风格,影响着当时乃至于后世的许多作家.本文笔者通过 对《白象似的群山》这部经典之作进行解读,从其客观的叙事视角,精炼的语言,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入手,对这位文学 大家独特的行文风格进行探究.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讽刺:电报式;行文;风格 作为问鼎美国文坛上文学巨匠海明威,作为举世公认的 文学艺术大师,他敢于冲破常规开辟新路.他永不停息积极探 索,他的小说措辞简洁独具匠心.形象鲜明思想深沉,情感充 沛含而不露,冰山一角蕴藏着大千世界,《白象似的群山》虽短 短千字却囊括宇宙乾坤,这部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让作者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最大限度的埋藏与形象之中,隐而不悔的 将文学的可思性同艺术的可感性巧妙的结合.其独特的行文 风格影响了当时乃至于后世的许多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他 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 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 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 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风格”.海明威小说的这种独特的 “冰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笔者通过对《白象似的群 山》这部小说客观的叙事视角,简洁的文字与戏剧式的片白,

戏文系2016级本科阅读鉴赏课阅读书目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戏剧文学系戏文系本科班(2016级) 阅读与鉴赏课 课程说明及阅读书目 “阅读与鉴赏”课是本系学生入校第一学年的必修主课之一。本课程与写作专业主课紧密结合,撷选中外文学、中国话剧、中国戏曲、古小说和外国戏剧名著,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逐步养成戏剧文学专业学生良好的专业阅读习惯,系统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藉此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判断力。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组织课堂讨论等形式,强调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 一、戏文系“阅读与鉴赏”课读书笔记要求 1.书目目录 每个阶段需要做出已经阅读的书目目录,笔记的具体内容和目录应该保持一致。 2.剧本阅读: 1)、剧本梗概(200字以内) 2)、分幕分场对剧本主要情节进行记录 3)、对剧中主、次要人物进行分析 4)、对剧本的个人理解 5)、对精彩片断、台词摘抄(自由选取) 3.小说阅读: 1)、人物:对小说主、次要人物的理解 2)、情节:记录小说的情节,并谈个人感受 3)、语言:对小说语言的个人感受 4)、其他 二、“阅读与鉴赏”课考试注意事项 1、每学期期中期末共进行两次笔试。两次笔试成绩与读书笔记成绩之总和为期末最后成绩。 2、考试的目的是督促和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要求学生阅读时深入细致。 3、开学之初,即向同学们公布了读书笔记的要求,请按照要求做笔记,否则将被扣除部分 成绩。 4、笔记中一旦发现相互抄袭现象,抄袭者与被抄袭者均无成绩。 5、读书笔记不收打印稿,全部要求手写。交打印稿者无成绩。 6、读书笔记交来时,请每位同学将班级、姓名写在明显处,并将各科、各次笔记用标签分 开,否则拒收,无成绩。请各班课代表在收笔记时及时检查。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白象和群山恐怕是很难扯到一块去的,首先,山如何会是白色的呢除非是雪山或冰山。但如果是雪山和冰山,白色便不需要说出。而在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里,时间是盛夏,天气非常热,当然不是指的雪山。群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是小说里女主人公的一种感觉。对于读者来说,它不大容易引起共鸣。不仅如此,连她的男朋友,那个美国人也没有共鸣。这个小说的意念是如此的朦胧,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故事 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到站。一对男女--男人是美国人,和他一起的女人叫吉格--他们在车站的酒吧门口喝酒,候车。这期间大约半个小时,两个人交谈着,故事描述了他们谈话的情形。吉格怀孕了,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去做流产。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心不在焉。在两个地方,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涉及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这由他们对手术的不同看法而暴露,男人说: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女人说: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在谈话的尾声,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女人说:你再说我可要尖声叫了。谈话中断了一会儿,列车即将到站,女人平静下来。男人问:你觉得好些了吗女人说:我觉得好极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人同意了男的看法吗没有结局,故事戛然而止。回顾他们的交谈,可见冲突蓄势待发,过程曲折。对是否做流产本身,两人似乎没异议了。男人说他不会强迫女人做,女人说我可以去做,我不在乎自己。可在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觉到有某种阻碍,人物各自遭受挫折。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关系随之有所变化。车站的这场谈话,是这种变化的前奏。 由故事被这样讲述的特点,我们逐步感受到海明威的力量。他选择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濒临变化的这一个时刻,将潜在的心理趋势揭示出来。而他的表达维持了事件在这一阶段的模糊性,他没有强化和夸张其中尚不明显的东西。他给我们看的是迹象,迹象里包含着可能性,可能性并不是任何明确的结果。 海明威风格的简洁从此可以看出。这种简洁,表现在作家写作时,他非常明确什么东西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当下情境,又含孕着其他的,读者通过求索可以获知的东西。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用这篇小说来讨论小说的艺术:寻找失去的现在。他启发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海明威这样来写小说,他在小说的艺术上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对这种境况的捕捉:一个对话的视觉和听觉的表面。 这个捕捉的意义在哪里呢昆德拉把海明威的小说放在小说的传统里来看。他说到,在十九世纪初期,在司各特、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小说被精心结构,成为丰富的场景;其中集中了情节、思想、心理的全部丰富性。这样的场面里逻辑严谨,描写密集,所谓平凡、日常、偶然和简单的东西被放弃了。是福楼拜使小说走出戏剧性--海明威这样说。昆德拉认为这便是现代小说所发现的东西:发现现在的时间,发现这个时间的结构,发展我们的生活所赖以建立的基础--日常性和戏剧性共存。 昆德拉认为海明威不仅善于把握现实中这种对话结构,而且创造了一种形式,它简单、透明、清澈、漂亮。对于"白象似的群山"这个比喻,昆德拉也谈到,海明威是不爱用比喻的人,小说中的这个比喻,属于他笔下的人物。也有别的论者认为,白象暗示妇女怀孕的体型。可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_《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_《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原则内心独白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读起来意味无穷。长期以来,在对这篇小说众多的评论中,研究者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解释甚至演绎上,缺失的却是细致的文本阅读和体验。本文试图从阅读的角度对故事文本进行体验和分析,并对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创作技艺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解读人生。 一、引论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篇幅虽短,但读起来意味无穷。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解读和批评,如小说的象征意义、对话分析、男性形象、女性形象;更有人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心理结构进行评述。但在对这篇小说众多的评论中,焦点更多地放在了解释甚至演绎上,缺失的却是细致的文本阅读和体验。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言,“文学批评只是评论者的自传”。本文试从阅读的角度对故事文本进行体验和分析。

二、独特的叙事视角 小说的叙事视角是从一个偷听者的叙述展开的,开头简单描述了故事的地理背景为西班牙埃布罗河谷,观察的位置是河谷这边一个小车站的酒馆,而跨过河谷的另一边是可见的连绵群山,山顶有积雪覆盖,而山下则裸露荒凉,不见树木,时间为盛夏,少风,因为房屋的遮荫下也是温热,并不凉爽。故事的主角是两个旅行的男女,坐在酒馆外面凉荫下等待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火车。一般来说,这种景色很难吸引游人停留,偶有驻足,也是不得已的暂时停靠,等待离开。所以故事从一开始的简单叙述中就给读者一种促迫的感觉,局限了阅读的期望:这里不是一个能够发生大场面大事件的地方,任何故事在这里只能匆匆开始,匆匆了结,甚至只能是一种片段或过渡。但这也赋予故事一种预期的张力,使读者预感到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但可能发生的一切又会随火车的到来而暂时结束;山谷、群山、车站、酒馆、火车只是演出的道具,从而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义。我们首先听到女主角开口说话:“我们喝点什么?”这不一定就是男女主角谈话的真正开始,而是他们坐在酒馆前开始说话,叙述者能偷听到的部分。 主角人物出场时,读者就如叙述者一样,对他们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既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对此前他们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更一无所知。我们唯一得到的线索就是他们两个的对话早在来小酒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他们谈论的话题可能发生在更久以前。他们在小酒馆坐下后,那个女孩开口问“我们喝点什么”,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而很可能是一种对话转折手段。那个男人回答“太热了”,“喝啤酒吧”,这种回答很不寻常。男人根本没有给他的女伴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直接点了啤酒,显示出在两人关系上他一直处在决策者和控制者的地位,女孩只是听从者。女孩第一次说出连绵的群山“它们看上去真像大白象”,可见女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15篇)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 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篇《老人与海》;短篇《白象似的群山》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意识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 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 (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英)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 《海上劳工》(被称作“事物的命运”) (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 《笑面人》、《九三年》

4、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 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6、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娜塔莎》——长篇《战争与和平》节选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7、泰戈尔——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 《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代表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小说有长篇:《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 中篇:《四个人》;短篇:《还债》、《弃绝》、《素芭》、《摩诃摩耶》、《人是活着,还是死了?》、《太阳与乌云》

海明威__白象似的群山__赏析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解释其象征的意蕴、隔阂的主题和神话的框架。 《白象似的群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表达方式。它不像传统小说有开端、发展和结局。我们读后所了解到的只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而已。小说仿佛一幅水墨写意, 冷峻疏朗, 深邃含蓄, 没有抒情渲染, 没有梦幻寄托, 甚至没有多少描写形象, 稀稀落落的字里行间仿佛全然出于不经意, 更像是一幕电影镜头, 留下许多空白让我们去回味、推断。其真正的意图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初看上去, 这篇小说并没有向读者阐明什么内涵, 读者只看到故事发生的表象, 这是体现海明威“冰山”创作理论的典型短篇之一。在这个四千字左右的短篇中, 他以简洁凝练的文笔, 客观而准确地勾勒出了一幅富有实感的画面: 一对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男女在一个不知道名称的车站候车, 喝酒, 交谈。小说真正做到了使读者参与进去, 去思考, 揣摩和推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 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 这只会使你的冰山厚积起来。” [1 ]本篇就是厚积薄发的典范。文中有许多地方的解读是多义性的, 开放式的, 并留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者可以想象自己的结尾方式, 因此在读的过程当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解读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就教方家。 一、象征的意蕴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到某地去旅游, 且女人有可能要做堕胎手术。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与生育和不妊的意象有关, 这一主题也可以从小说的标题窥见一斑:“群山”喻指孕妇的大肚子形状, 而“白象”则是一个典故, 指无用或废弃的东西。这里不想要的东西即是他们将要打掉的胎儿。在小说的开头, 叙述者用简单的语言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埃波罗河谷, 且小说中主人公将要乘坐的是一辆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 但我们并不清楚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在哪,具体的时间和日期是什么,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乘车。这里的火车象征着变化和运动,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害怕这种变化和运动, 因为变化和运动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它也能标志着他们的关系向着消极的方向转变, 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是一辆“人生之车”呢? 另外一个我们要注意的事实是: 火车只停留两分钟,很短。这一有限的时间象征着吉格必须尽快堕胎的时间。首先, 她不可能长时间地琢磨这一难题, 因为她越迟去堕胎, 她的危险性就越大。其次, 因为堕胎在当时的西班牙是违法的, 即使在近来也这样, 在当时专制统治时期它是要遭到严厉惩罚的行为, 在有人知道这事之前必须解决掉。刚开始读小说, 我们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我们处于烈日下一个干燥, 寸草不生的地方, 没有树, 它强调了缺乏生命的暗示。而与背景相反的是: 小说的主人公出现在生命活动浓郁的房子里, 在房干燥热的阴凉处, 这就强调了象征生育力的孕妇和她周围一切的对比。这“一切”当然包括有“繁殖神”意蕴的那位美国男人, 因为他也在荫凉处, 在与外面的荒芜相区别的避荫处。另外那道竹珠帘子把这两个年轻人和酒吧里的那许多人分开。这让人想到隐私, 那是使他们免遭酒吧里的世界侵扰的, 房子的燥热的阴凉处的观念所突出的“隐私” 。在第一自然段里, 叙述者对人物做了简短明了的介绍。2 1 1叙述者只是提到“那个美国男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女孩” [2 ]。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也许是像他们一样的众多夫妻的象征。但我们可以从叙述者的不同处理上———称女的为“the girl (女孩)” , 而称男的为“ theAmerican (那个美国男人)”———可以推测二者年龄的差异。后来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吉格” , 但仍不知道那位美国人叫什么。况且女孩的名字不是一个常规的名字, 而是具有象征性, 因为它是一活泼的舞蹈的名字, 或也指一种活泼的舞蹈? 或按《科林斯大词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