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及其在赣州铀矿的工业化应用_樊保团

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及其在赣州铀矿的工业化应用_樊保团
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及其在赣州铀矿的工业化应用_樊保团

CNIC-01861

BICM-0019

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

及其在赣州铀矿的工业化应用

樊保团1孟运生1刘建1孟晋1

李伟才1肖金锋2陈森才2杜玉海2黄斌2

(1.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101149;

2.中国核工业赣州金瑞铀业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

在对铀矿石细菌浸出机理进行探讨的同时,主要介绍了驯化筛选新菌株,新型细菌培养及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设备)))生物接触氧化槽的研制及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工业试验结果,以及工业化生产情况。与常规堆浸工艺相比较,细菌堆浸新工艺具有浸出周期短,酸用量低,节省氧化剂,降低浸出剂用量,浸出液平均铀浓度高等优点。采用新型填料的新型生物接触槽的成功研制,为铀矿石细菌堆浸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的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国湿法冶金领域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堆浸铀矿山进行技术改造,以及我国大量低品位铀矿石的处理提供了一条经济的技术可行的工艺路线。

关键词:铀矿石堆浸细菌浸出细菌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接触氧化槽

New Technology of Bio-heap Leaching Uranium Ore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 in Ganzhou Uranium Mine

(In Chinese)

FAN Baotuan1M ENG Yunsheng1LIU Jian1M EN G Jin1LI Weicai1 XIAO Jinfeng2CHEN Sencai2DU Yuhai2HU A NG Bin2

(1.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 etallurgy,

CNNC,Beijing,1011492.Jinrui U ranium Limited Company,

CNNC,Ganzhou,Jiangx i,341000)

A BST RA CT

Bioleaching mechanism of uranium ore is discussed.Incubation and selec-t ion of new strain,biomembrane oxidizing tank)a kind of new equipment for bacteria culture and oxidation regeneration of leaching ag ent are also intro-duced.The result s of industrial experi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b9627508.html,pared w it h convent ional heap leaching,bioleaching period and acid amount are reduced,oxidant and leaching agent are saved,and uranium concentrat ion in leaching solution is increased.It is t he first time t o realize in-dust rial production by bio-heap leaching in Chinese uranium mine.New equip-ment)biomembrane ox idizing tank give the basis of bio-heap leaching indust rial application.Bio-heap leaching process is an effect ive t echnique to reform tech-nique of uranium mine and ex tract massive low-content uranium ore in China.

Key words:Uranium ore,H eap leaching,Bioleaching,Bio oxidation,T hio bacillus thioo x-idans,Biomembrane oxidizing tank

引言

铀矿堆浸工艺的推广应用是我国铀矿冶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同在我国采用了近30年的传统的搅拌浸出工艺相比较,铀矿堆浸工艺由于省去矿石细磨、固液分离等工序和相应设备,从而使得工艺过程简化,尾矿处理方法简单,投资费用及操作费用(试剂消耗、能源消耗等)大幅降低,同时在建设周期、生产成本、工作条件、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显出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堆浸法已发展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铀生产的支撑性技术,采用堆浸工艺生产的铀产量越来越大。在我国铀矿冶系统,铀矿堆浸工艺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实现工业化应用。迄今为止,有20%的铀矿山已全部采用堆浸工艺生产铀,1992年堆浸工艺生产的铀占全部铀产量的15.7%,1995年采用地浸、堆浸工艺生产的铀量超过总量的40%,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随着堆浸工艺的推广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堆浸技术水平低、工艺条件控制不严、基础装备水平较低等在生产中逐渐暴露出来,致使铀浸出率偏低,浸出周期较长,造成铀资源的浪费以及资金积压,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铀矿堆浸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努力提高堆浸技术的科技含量,采用强化堆浸技术,改进堆浸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严格控制堆浸工艺参数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1]。

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是将细菌浸出技术与铀矿石堆浸工艺相融合的一项工艺技术,它除了具有堆浸工艺的特点外,还具有细菌浸出的优越性。依靠细菌的作用,实现对矿石中黄铁矿等硫化矿物及贫铀浸出剂中Fe2+的氧化,利用细菌氧化代谢产物H2SO4和Fe3+为铀的浸出提供浸出试剂,通过改善铀浸出动力学、强化浸出过程来弥补酸法堆浸的不足之处,提高铀的浸出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省硫酸及氧化剂,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因采用其他氧化剂所带的成本增加、环境问题以及对堆浸工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1国内外进展情况

微生物湿法冶金(M icro biohydrometallurgy)是微生物学与湿法冶金的交叉学科,目前国内外科研、生产成果层出不穷。细菌浸出、细菌氧化是微生物湿法冶金主要的研究领域,细菌浸出是依靠细菌的作用把目标金属从矿石浸出到溶液中,细菌氧化是依靠细菌来实现黄铁矿、砷黄铁矿等硫化矿物的氧化,使包裹在其中的目标金属暴露出来以利于下一步浸出,目标金属仍然保留在矿石中。细菌浸出与细菌氧化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硫化矿物的氧化过程,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细菌,所以可以统一称为/微生物浸出0或/细菌浸出0。

(1)1955年10月S.R.Zimm er ley,D.G.Wilso n及J.D.Pr ater首次申请细菌堆浸专利[2],同时将此项专利委托给美国Kennecott铜矿公司,并在Otoh矿首先将细菌浸铜工艺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低品位铜矿的堆浸(H eap leaching)与铜含量低于边界品位的含铜废石堆浸(Dum p leaching)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规模产业化,智利、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巴西、前苏联、印度、日本等相继都有铜矿细菌堆浸厂投入商业运行。至今,细菌法生产的铜占全世界产铜量的20%~30%。1995年,我国德兴铜矿成功采用细菌法从表外矿中回收铜;2003年,官房铜矿年产2000t电铜;2004年,紫金山铜矿设计年产量10000t 电铜的细菌堆浸厂成功进行了工业化生产[3]。

(2)1986年,难浸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首先在南非Fair View金矿实现工业化。最近

浸厂投产。中国烟台黄金冶炼厂及山东莱州天承金业股份公司细菌氧化预处理厂也分别于2000年、2001年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3]。

(3)法国BRGM研究中心在乌干达建成年产钴1000t的细菌冶金厂[4]。

(4)美国、日本、前苏联采用细菌氧化法治理煤矿和硫铁矿流出的酸性水及电镀厂的含铬废水。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过工业规模铀矿细菌浸出试验,有些国家把细菌浸出作为主要提铀方法。

(1)1953~1962年,葡萄牙在开采矿石的地下或贮矿场,利用细菌浸出处理开采的残留矿石或边界品位外的废矿石,生产的铀量占总产量的14%。1965年采用细菌浸出生产铀45t。

(2)1961,1965年法国利用细菌浸出工艺在开采矿石的地下或贮矿场处理开采的残留矿石或边界品位外的废矿石,生产铀44t。

(3)加拿大斯坦罗克服矿山1963年细菌浸出生产铀48t,占总产量的6.5%。1967年细菌浸出生产铀87t。Elliot Lake铀矿山采用细菌浸出技术回收铀,1986年U3O8年产量达到了3600t。最近统计表明,加拿大细菌浸出生产铀量占生产总量的10%~20%[3]。

(4)西班牙所有的铀都是通过细菌浸出生产的[5]。

(5)印度进行过铀矿细菌浸出方面的研究工作。细菌浸出纳尔瓦帕尔铀矿石,每吨矿酸耗量由3.8kg/t降低到1.6kg/t,每吨矿软锰矿用量由9.83kg/t降低到6.8kg/t;细菌浸出克鲁阿墩里铀矿石,节省酸30%~35%,缩短浸出时间1/3~1/4。

(6)巴西以Fig uera铀矿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室摇瓶试验与柱浸试验、半工业柱浸试验(装矿量3t)及细菌堆浸工业试验(规模为850t)[3]。

(7)南斯拉夫也进行过贫铀矿石、化学加工后的尾矿、难以用化学法提取、铀矿物以微粒状分散于整个矿体的晶质铀矿及与方铅矿、黄铁矿、辉铜矿等硫化物相结合的某些晶质铀矿等不同类型铀矿石的细菌浸出研究工作。

我国铀矿细菌浸出研究方面相关情况:

(1)20世纪60)70年代,以某铀矿山贫铀矿石为对象,进行过粒度为-50mm矿石32t规模细菌堆浸半工业试验及700t规模工业试验。

(2)1969)1972年,某铜矿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进行了铜)铀共生贫矿细菌浸出综合回收扩大试验。

(3)1993年,以某中细粒石英变质岩型铀矿石为研究对象,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成功进行了25t规模细菌堆浸扩大试验研究[6]。

(4)以花岗岩型铀矿石为研究对象,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在柱浸试验、400kg级扩大试验后,于1998)1999年成功进行了2000t级细菌堆浸半工业试验[7]。

2细菌浸出机理

细菌浸矿既古老又年轻。远在细菌发现之前,细菌浸铜已经进行了多个世纪。古罗马作家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A.D.)在有关自然科学的著作及德国内科医生、矿物学家Georgius Agricola(1494)1555)的专著中都有相关描述。我国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山

细菌对矿物的作用得到确认。1951年Co lmer和H inkle从煤矿的酸性矿坑水中首先分离出氧化亚铁硫杆菌(T hiobacillus f err oox idans,简称T.f)[8]。1954年L.C.Br yer,J.V. Beck在Utah Bingham Canyon铜矿矿坑水中发现了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T hiobacillus thioox idans,简称T.t)[3]。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硫化物的细菌浸出机理得到广泛的研究。细菌浸出作用机理目前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说法。直接作用机理即利用细菌自身的氧化或还原特性,使矿物的某些组分氧化或还原,进而使有用组分以可溶态或沉淀的形式与原物质分离;间接作用机理即依靠细菌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无机酸和Fe3+等与矿物进行反应,从而得到有用组分。一般认为,在细菌浸出的过程中,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根据矿石类型的不同,以某一作用为主。

2.1黄铁矿、酸性溶液中Fe2+的氧化

黄铁矿是一种常见的硫化矿物,与酸性溶液中Fe2+相同,自然环境下氧化速率极其缓慢。当pH< 5.5时,水中Fe2+的氧化速率可以忽略不计,其半衰期为许多年,可以说Fe2+在充氧的酸性水中是稳定的。但是在有细菌参与的情况下,氧化速率会提高106倍。被称为/红龙之害0的酸性矿排水的形成就是由于矿石中的黄铁矿被细菌氧化为硫酸铁和硫酸、Fe2+被细菌氧化为Fe3+的缘故。

2.1.1黄铁矿的氧化[3,9~11]

细菌氧化黄铁矿的作用机理,也有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两种说法:

(1)直接作用说

黄铁矿在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硫酸和硫酸铁。

直接作用的前提是细菌吸附在黄铁矿表面,它发生在被吸附的细菌与黄铁矿之间,依靠细菌细胞外/多糖层0中的Fe3+去氧化黄铁矿,反应生成的Fe2+又依靠细胞内的反应被O2氧化成Fe3+。氧化黄铁矿的依然是Fe3+,只不过此时的Fe3+不是游离于溶液介质中的Fe3+,而是包含在/多糖层0中的Fe3+,/多糖层0的Fe3+浓度(大约为53g/L)比溶液介质中高得多,因而细菌氧化黄铁矿的速率比用Fe3+的化学氧化高出10~20倍。/多糖层0中的铁离子可以是Fe3+,也可以是Fe2+,只有当Fe3+占优势时被吸附的细菌才有可能去氧化黄铁矿[3]。/多糖层0中的Fe3+/Fe2+之比取决于溶液中的Fe3+/Fe2+之比,也就是说取决于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

繁殖,也不能导致黄铁矿氧化反应发生。

2.1.2Fe2+的氧化

在pH< 5.5的酸性条件下,Fe2+氧化为Fe3+,虽然在热力学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动力学上则十分缓慢[12]。在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亚铁微螺菌(L ep tosp ir illus f err oox id ans,简称L.f)等细菌存在的情况下,氧化速率大大加快,反应如式(4)所示。

细菌浸出过程中,Fe2+氧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现Fe3+的再生并使浸出介质维持高电位,同时获得能量用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这一氧化过程最终的电子受体为分子氧。Fe2+通过细胞壁上微孔渗透到细胞壁内进入周质间隔,把电子传给呼吸链,自身变为Fe3+后反渗透出细胞壁,电子通过呼吸链最后传递到细菌膜内侧的溶解于细胞质中的氧。对于氧化亚铁硫杆菌而言,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Fe2+到O2的电子传递链主要包括:亚铁氧化还原酶→铁质兰素→至少一种细胞色素c→a1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等[13]。

2.2细菌在铀矿浸出中的作用机理

在铀矿冶领域,细菌浸出最初应用于低品位铀矿石(0.04%U~0.4%U)中铀的回收。在耐酸的亚铁、还原态硫氧化细菌存在的情况下,加强了四价铀的氧化,从而提高了铀的浸出率。Fe3+是经常采用的、有效的四价铀氧化剂,Fe3+被还原为Fe2+后可利用耐酸的亚铁氧化细菌如T.f,L.f等进行氧化再生,再生的Fe3+又可以将四价铀氧化为六价铀。铀矿石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黄铁矿,T.f等细菌能氧化黄铁矿,代谢产物Fe3+和H2SO4可为铀的浸出提供浸出试剂。

具体地讲,在铀矿石的细菌浸出过程中,细菌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依靠细菌实现铀矿石中的黄铁矿等硫化矿物的氧化,解除硫化矿物对铀等有价金属的包裹,同时利用硫化矿物氧化代谢产物H2SO4和Fe3+为铀的提供浸出剂和氧化剂。

(2)依靠细菌作用完成贫铀浸出剂的氧化再生,将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后返回用作浸出剂,而不必再补充氧化剂。

2.3小结

(1)从黄铁矿细菌氧化作用机理可知,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都可归结于通过Fe3+来氧化,只不过间接作用是通过溶液介质中Fe3+氧化黄铁矿,直接作用是通过细菌细胞/多糖层0中Fe3+氧化黄铁矿,而/多糖层0中Fe3+的多少受控于溶液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所以说在细菌浸出过程中富含大量细菌、高氧化还原电位的浸出剂是必需的。

(2)在铀矿细菌浸出过程中,通过Fe3+实现四价铀的氧化,产生的Fe2+依靠细菌氧化为Fe3+,Fe3+继续氧化黄铁矿及四价铀,细菌从黄铁矿、Fe2+的氧化过程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得以生长繁殖,代谢产物硫酸及Fe3+为铀的浸出提供浸出试剂,如此反复进行,构成一个铀矿循环浸出系统,从而可以节省酸和氧化剂,改善铀浸出动力学,提高铀的浸出率,缩短浸出周期。

(3)从作用机理可以看出,如何能有效快速地实现浸出液中Fe2+氧化再生是整个铀矿细菌浸出工艺流程的关键。考虑到铀矿细菌堆浸工艺的具体特点,可通过两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驯化等方法筛选出对有害毒物耐受能力强、Fe2+氧化性能高的新菌株;另一方面采

3氧化亚铁硫杆菌新菌株的驯化选育

目前在微生物冶金领域研究成果最多、工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细菌是氧化亚铁硫杆菌,它最早是Colmer和H inkle于1951年从煤矿的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出来的,英文名为Thioba-cillus f er roox idan,简称T.f,2000年重新命名为A cidithiobacillus f err oox id ans。我国中科院微生物所裘荣庆等人1960年首次从广东某矿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出氧化亚铁硫杆菌。

氧化亚铁硫杆菌属原核生物界、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细菌纲、硫化细菌科和硫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无机化能自养菌。好氧嗜酸,能源物质为Fe2+和还原态硫,可以氧化Fe2+、元素硫及几乎所有硫化矿物,能有效地分解黄铁矿。以空气中CO2为碳源,吸收N,P,K等无机营养,合成菌体细胞。它栖息于含硫温泉、硫和硫化矿矿床、煤和含金矿矿床,也存在于硫化矿矿床氧化带中,能在上述矿的矿坑水中存活。形状呈圆端短柄状,端生鞭毛,细胞表面有称之为/多糖层0的一层黏液,能运动。适宜生长pH为1~4,最佳生长pH为1.8~ 2.5,存活温度为2~40e,最佳存活温度为30~35e。

经过多年细菌驯化选育,目前所用这株氧化亚铁硫杆菌(编号TU)4),是在T U)3菌株基础上经过多年选育出的第四代优良菌株。T U)4对铀的耐受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U3O8计,耐受浓度可达到12g/L以上。T U)1最初是从某铀矿矿坑水中分离培养出来的。

3.1培养基

细菌培养是细菌浸出的主要准备工作。培养氧化亚铁硫杆菌经常采用的培养基有Leathen、9K及Colmer等,其组成见表1[3]。

表1氧化亚铁硫杆菌常用的三种培养基组成g/L

培养基种类

化学成分

Leathen9K Colmer (NH4)2SO40115310012

KCl0105011)

K2H PO40105015)

KH2PO4))3 M gS O4#7H2O015015011 Ca(NO3)201010101)

CaCl2))012 Na2S2O3#5H2O))5

FeSO4#7H2O104413)

蒸馏水/mL100010001000

3.2新菌株的驯化选育

在铀矿石细菌堆浸工艺中,细菌浸出初期所需的浸出剂是参照9K或Leathen培养基配方配制的一定浓度的亚铁溶液接种细菌培养而成的含有大量细菌和高氧化还原电位的溶液。经过离子交换工序吸附铀后的贫铀浸出剂)吸附尾液通过细菌培养设备进行氧化再生,依靠细菌的作用将Fe2+氧化为Fe3+,提高溶液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溶液中细菌数量后返回用作浸出剂,满足浸出过程中对细菌及Fe3+的需求。浸出剂全部采用9K培养基来制备,显然是不经济的。浸出液循环使用,可充分利用贫铀浸出剂中所含细菌营养物质,降低硫酸亚铁、硫酸及其他相关试剂的用量。

与经典的培养基相比较,贫铀浸出液相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异,除含有细菌所需的Fe2+,K,Na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对细菌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的杂质离子,如F-, Cl-,NO-3,M o6+,A s3+,A g+,H g+等。贫铀浸出液中的相关物质种类及含量会因矿石类型、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有较大的差异。要想实现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首先必须选育出对贫铀浸出剂中有害物质耐受能力强的新菌株,提高细菌的氧化能力,保证细菌堆浸工艺顺利进行。

对于某种铀矿石而言,矿石矿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不同会导致贫铀浸出剂中相关有害杂质种类、含量有较大差异。如某矿的铀矿石中,由于萤石等矿物的存在,使得矿石含有0.14%~0.30%的氟,浸出液中F-浓度为0.2~0.6g/L。浸出液中Cl-浓度为2~ 5g/L,原因之一是采用酸性食盐水[5~8g/L H2SO4+(45~55)g/L N aCl]淋洗后的氯型贫铀树脂转型(转型剂为5~8g/L H2SO4)不完全,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中树脂上的Cl-被置换下来进入吸附尾液中并积累;另一方面因为饱和树脂再吸附尾液返回到吸附系统,也会使Cl-转移到吸附尾液。吸附尾液中存在的F-和Cl-对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为保证贫铀浸出剂顺利实现氧化再生,必须选育出耐受能力强的新菌株。

新菌株的选育方法有驯化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及杂交育种等。驯化育种是经常采用的一种选育方法。驯化育种是指在逐渐变化外界条件(通常指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对细菌进行转移培养,最终培育出适应性、耐受性较强的新菌株。它是一种定向培育的育种方式,其遗传学理论依据是基因的自发突变。同一种细菌的同一菌株在不同介质中进行培养与驯化,耐酸、耐受杂质离子浓度及氧化、浸出性能等会有所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细菌细胞DNA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及细菌细胞壁发生的某些变化而导致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等[3、14]引起的。经过驯化过的细菌,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在新的环境下可更好地生长繁殖。

新菌株的驯化选育是以现有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U-3菌株为母菌,通过两个阶段来选育的。

3.2.1以某矿的铀矿石为介质进行第一阶段驯化选育

同缺乏矿样条件、成长于液体培养基中的细菌相比较,培养于固体基质中的细菌更易大量吸附在矿样表面。与生长于亚铁和硫代硫酸盐培养介质中的细菌相比,生长于固体培养介质中的细菌表面有层蛋白质膜,它的存在导致细胞等电离点(IEP)发生变化[3、14],使它们更易吸附在矿石表面。细菌吸附在矿石表面是细菌直接作用机理的前提条件。培养于固体培养介质的细菌呈现出比培养于液体基质的细菌更高的氧化、浸出效率,细菌生长繁殖过程

实施过程:首先将某矿的铀矿石矿粉加到Leathen或9K培养基中制成一定浓度的矿浆,然后接种入细菌(TU)3),在恒温培养箱经过一段时间,待氧化还原电位大于550mV 后进行过滤,将滤液接种入含有更高浓度矿浆的Leathen或9K培养基中继续进行培养。由于培养介质发生变化,不适应的细菌被淘汰,适应的细菌便在新介质中得以生长繁殖。

3.2.2采用逐步增加培养基中相关杂质离子浓度的办法进行第二阶段驯化选育

菌种:经过第一阶段驯化的氧化亚铁硫杆菌。

实施方法:采用逐步提高Leathen或9K培养基中F-和Cl-浓度的办法来提高细菌的适应能力。首先在Leathen或9K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F-和Cl-,然后接种入经过第一阶段驯化的细菌,进行培养。一段时间以后,细菌适应了新的环境并且能正常生长繁殖,再将它接种入新的培养基中进行恒温培养,新培养基F-和Cl-的浓度比上一次有所提高。在F-和Cl-浓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不适应的细菌逐渐死去,而活力强的细菌则渐渐变异,最后演变为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菌株。

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驯化选育工作完成后,筛选出新的菌株(命名为T U-4)。与TU-3相比较,对某矿的铀矿石适应性增强,对F-和Cl-的耐受能力得到提高,F)浓度由200mg/L提高到600mg/L,Cl)浓度由1g/L提高到2g/L以上。

4新型细菌培养及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设备)))生物接触氧化槽

在铀矿细菌堆浸工艺中,能不能快速有效地制备富含大量细菌的高电位浸出剂(菌浸剂)是细菌浸出工艺顺利进行的控制因素。以经典培养基或者贫铀浸出剂来制备菌浸液,都要依靠细菌通过专门设备来完成。除所用菌种的影响之外,采用何种设备对细菌生长繁殖速度、Fe2+氧化速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量培养细菌有间断式培养和连续式培养两种途径:

(1)间断式培养通常在带有曝气装置的槽式容器中进行。首先在培养槽中装入培养基,接种后通入空气进行培养。间断式培养细菌最大的缺点是氧化效率低且不能连续提供菌液。总铁量为10g/L的Leathen培养基,需要四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将Fe2+完全氧化为Fe3+,这主要是由于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存在/诱导期0与/缓慢期0的缘故。

(2)连续式培养即利用细菌附着在固体表面及沉淀物上的特性,实现细菌固定化,增大细菌与培养基的接触面积,控制一定流速,保持细菌生长繁殖环境的稳定,使/诱导期0与/缓慢期0大大缩短或消失,从而提高细菌氧化Fe2+的效率,这就是在国内外湿法冶金领域经常采用的生物膜法(Bacterial Film Oxidation,简称BACFOX)。目前国内外在此方面研究与应用的情况如下:

1)采用多层板式材料或塑料环状填料作为细菌固定化载体的喷淋设备。

2)采用蜂窝状塑料板为细菌固定化载体的费林格斯充气设备。

3)在英国沃伦斯普林实验室和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共同完成的铀矿细菌浸出项目中,采用泡罩塔作为Fe2+氧化再生设备。设备类似于化工行业通用的泡罩塔,细菌固定在塔板上。

4)采用玻璃珠[15]、离子交换树脂[16]、活性炭[15,17,18]、角叉藻聚糖、交联树脂[19]、聚氨酯

Reactors)或流化床反应器(Fluidized -Bed Reacto r)的Fe 2+

氧化试验研究,但都不能满足产业化的要求。

5)采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的Fe 2+氧化试验研究[23,24]等。

6)1997年,我国原核工业铀矿开采研究所史凯光、王清良等进行了以塑料纺织袋加工

成的条状物、聚乙烯刨花等作为T.f 固定化载体的Fe 2+

氧化试验[25],研究发现所用材料易断裂、缠团和漂浮。

7)2002)2003年,河北工业大学邸进申、赵新巧等人进行了采用H -2软性填料(软聚氨酯泡沫)作为T.f 固定化载体的塔式反应器Fe 2+

氧化试验[26,27]

,研究发现随着运行时间增加,铁矾的累积会造成填料结块且不易脱落,影响营养物质传递,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Fe 2+氧化效率降低。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在细菌培养及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设备的研制方面也经历了间断式向连续式生物膜法的转变过程。当认识到间断式细菌培养存在的缺点后,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以蜂窝状填料、六角形网状板为T.f 固定化载体、主体结构类似于泡罩塔的生物接触氧化槽[28,29]。台架试验及扩大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槽氧化Fe 2+效率比静态曝气氧化法提高30倍左右,但也存在着与国内外同类设备所共有的缺点,即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膜越来越厚且不易脱落,最终会导致空隙堵塞,传质效率降低,

处理能力图1 生物接触氧化槽示意图

1)填料支架;2)填料;3)微孔布气

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将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槽的设计理念引进到铀矿细菌堆浸工艺中来,新型弹性波纹立体填料的特点在某铀矿细菌堆浸半工业试验[7]中得到体现,为半工业试验的成功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微生物冶金所用细菌的微生物特性及铀矿堆浸工艺的特殊性,2000年对主体结构、相关材料及附属设备进行了优化设计和选择。新

型生物接触氧化槽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新型生物接触氧化槽由2个以上独立的单元槽主体、填料及支架、曝气系统及进液系统组成。在运行过程中,安装在支架上的填料淹没在液面以下,生活在填料上、溶液中的细菌通过曝气系统取得O 2和CO 2,从贫铀浸出剂中吸收营养成分,从Fe 2+

的氧化中获得生命能量得以生长繁殖,实现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为铀的浸出提供富含大量细菌的高电位浸出剂。

5 某矿铀矿石矿性

某矿铀矿石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花岗岩,矿化类型为单铀,铀矿物的存在形式是沥青铀矿和铀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水云母、绿泥石、萤石、赤铁矿、黄铁矿、萤石以及方解石。第二种是砾岩,矿化类型为单铀,铀矿物的存在形式是沥青铀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黑云母、水云母、绿泥石、萤石。第三种是安山岩,矿化类型为铜-铀,铀矿物的存在形式是沥青铀矿和铀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水云

表2某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岩性SiO2E Fe Al2O3CaO M gO M nO

花岗岩72.5 1.90 6.40 1.700.30<0.05

砾岩72.8 1.017.00 1.420.390.07

安山岩71.5 4.10 4.700.950.840.12

岩性T iO2E S F K2O Na2O

花岗岩0.180.0550.30 4.65 1.45

砾岩0.210.3400.22 4.720.90

安山岩0.51 1.2600.14 5.180.12

从铀的存在形式以沥青铀矿为主这一特点也可看出,要想提高铀浸出率,必须有足够的氧化剂参与。

该矿石含有黄铁矿,这就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能源。细菌生长所需的其他主要元素除N源外,在矿石中都有一定的含量,都能满足细菌的要求。

6工业试验及工业化生产结果

6.1工业试验结果

(1)试验堆浸出结果

工业试验在某矿A号堆场进行。装矿高度3.5m,矿石粒度为10m m。细菌堆浸和同期常规堆浸相关数据如表3、图2所示。

表3细菌堆浸和常规堆浸相关数据比较

堆号A)1B)1B)2C)1D)1A)2(试验堆)液计浸出率/%89.3987.1690.1690.4888.6192.95渣计浸出率/%91.7789.7889.6589.6588.8291.88平均铀浓度/(g#L-1)0.3270.4950.2640.2940.2320.606喷淋时间/d>150125>150>150>15085酸用量/% 2.52 2.35 2.40 2.45 2.51 2.10液固比 4.32 3.46 4.88 4.37 5.33 2.90

(2)贫铀浸出剂的氧化再生结果

工业试验进行期间,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时,生物接触氧化装置左、右两槽溶液电位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图3工业试验氧化槽进液速度及槽内溶液电位变化情况

工业试验中,生物接触氧化槽共计处理E<400的贫铀浸出剂(吸附尾液)2941.4m3,氧化再生后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到450mV以上,其中E=450~500m V的溶液量1816.5m3,E>500mV的溶液1097.9m3。生物接触氧化槽处理能力为2~4m3/h。

在生物接触氧化槽运行期间,不定期地对试验堆浸出液、氧化槽内溶液、贫铀浸出剂中相关杂质进行了监测分析。从监测结果来看,氧化装置左、右两槽溶液中F-和Cl-的含量与整个浸出剂(液)体系中的含量基本一致。F-浓度维持在0.2~0.6g/L、Cl-浓度维持在2~5g/L,细菌已基本上适应了该矿浸出液体系,对F-和Cl-等有害杂质的耐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6.22002~2005年工业化生产结果

(1)2002年8月到2003年8月工业化生产结果

从2002年8月到2003年8月,共计有6个堆采用细菌堆浸技术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常规堆浸与细菌堆浸生产相关数据列于表4。

表42002-08~2003-08年度某矿堆浸生产结果

堆号C)2A)3B)3D)3B)4A)4C)4D)4E)2

浸出方式常规常规常规细菌细菌细菌细菌细菌细菌

浸出时间/d170125150906078959093

液计浸出率/%91.593.492.590.587.090.892.890.2292.3

续表堆号C)2A)3B)3D)3B)4A)4C)4D)4E)2

渣计浸出率/%91.590.090.888.583.086.290.7689.3590.52

平均铀浓度/(g#L-1)0.2490.3620.3160.5170.2330.4360.5130.6070.582

酸用量/% 2.42 2.46 2.32 1.82 1.60 1.74 2.02 1.76 1.88

液固比 4.84 3.92 3.91 2.49 2.23 2.28 2.84 1.83 2.44

(2)2003年9月到2004年12月工业化生产结果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12月,共计有10个堆采用细菌堆浸工艺进行了工业化生产,相关工艺参数列于表5。

表52003-09~2004-12年度某矿细菌堆浸生产结果

堆号浸出时间/d液计浸出率/%渣计浸出率/%平均铀浓度/

(g#L-1)

酸用量/%液固比

A)59091.687.230.4510.96 1.91

B)59891.988.170.446 1.33 2.37

C)511092.6590.150.584 1.17 2.14

D)59290.489.790.3680.96 2.36

E)39490.5187.170.358 1.26 2.5

A)68892.0285.890.399 1.09 2.19

B)611292.7490.720.449 1.23 2.85

C)69892.3887.080.419 1.29 2.49

D)69690.0187.380.401 1.16 2.32

E)48991.4986.020.339 1.14 2.24

(3)2005年工业化生产结果

2005年1月至12月,细菌堆浸工业化生产共处理矿堆9个,相关生产数据列于表6。

表62005年度某矿细菌堆浸生产结果

堆号浸出时间/d液计浸出率/%渣计浸出率/%平均铀浓度/(g/L)酸用量/%液固比

B)79292.7388.650.364 1.25 2.65

A)79592.8287.940.400 1.27 2.48

C)79490.2387.290.411 1.30 2.35

E)58591.0589.140.3890.97 2.46

B)89091.5291.520.313 1.32 3.28

D)78792.6492.590.384 1.36 3.35

A)89192.1492.140.353 1.35 3.42

C)89890.1190.000.345 1.32 3.84

E)69690.7191.860.377 1.13 3.10

7结束语

(1)将细菌浸出技术优势与铀矿石堆浸工艺特点相融合的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的成功研发,为我国铀矿堆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及我国大量低品位铀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兼具技术先进性和经济优越性的新型工艺流程。依靠细菌的作用,实现矿石中黄铁矿等硫化矿物以及贫铀浸出剂中Fe2+的氧化,利用氧化代谢产物硫酸及Fe3+为铀的浸出提供浸出试剂,在节省酸和氧化剂的同时,改善铀浸出动力学,强化浸出过程,提高铀浸出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大铀矿石处理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在以原生矿为主的铀矿石浸出过程中,为了提高铀的浸出率,必须添加氧化剂。常见的氧化剂有M nO2,NaClO3和H2O2等,但是这些氧化剂的价格高,有些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采用固体氧化剂,一方面会增加筑堆时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在矿堆中的存在可能会降低矿石的渗透性;NaClO3等有些氧化剂的采用,浸出液残留的Cl-会对离子交换等后续工艺过程产生影响。采用细菌堆浸工艺,可以低成本的方式来满足浸出过程对氧化剂的需求,同时也可避免对浸出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3)铀矿石细菌浸出工艺中,铀矿石中黄铁矿氧化及贫铀浸出剂中的Fe2+氧化,都要依靠细菌来完成。黄铁矿的细菌直接氧化作用与细菌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是发生在被吸附于矿物表面的细菌与矿物之间的生化反应,细菌在矿堆中的活性及数量对黄铁矿的氧化起着关键作用。铀矿石堆浸工艺及渗滤浸出工艺过程中,矿石粒度小,矿堆孔隙率低,矿堆中空气量不足,通过浸出剂带入的氧气量太少,导致碳源CO2及最终电子受体O2不足,细菌直接氧化黄铁矿和在矿堆中依靠细菌将溶液介质中的Fe2+氧化为Fe3+的能力弱,低电位的浸出剂须在堆外生物接触氧化槽中依靠细菌的作用对其进行氧化再生,黄铁矿的氧化以间接作用为主。

(4)贫铀浸出剂能否氧化再生,是某种铀矿石能否采用细菌浸出工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为矿石性质的差异以及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的不同,使细菌所面对的贫铀浸出剂化学组成也有所不同。为了使细菌能够适应所要面对的溶液体系,顺利完成氧化再生,满足浸出过程对富含细菌的高电位浸出剂的需求,需要对细菌进行驯化。通过多年的培养和驯化,筛选出氧化亚铁硫杆菌优势菌株,它对铀浸出介质中有害杂质的耐受能力强,特别是在含F-和Cl-的介质[Q(F-)[1.5g/L,Q(Cl-)=2~5g/L]中可以很好地生长繁殖,贫铀浸出剂的氧化再生得以顺利进行,为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的成功研发奠定了基础。

(5)生物接触氧化槽是细菌堆浸工艺的关键设备,细菌培养、吸附尾液的氧化再生都要依靠它来完成。生物接触氧化槽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新型弹性波纹立体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该填料克服了其他填料价格高、易堵塞等缺点,传质效率高,生物膜能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并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同时它还可对气泡进行多层次密集型的碰撞、切割,从而大大提高了氧的转移速率和氧的利用率。特点之二是槽体结构由传统的塔式改为槽式,结构简单,填料安装方便,可利用铀水冶厂的贮槽进行改造,节省投资。特点之三是结构合理、易于防腐处理、方便填料及曝气装置等附属设备的安装施工、可实现多点布气,生物膜载体接触面大,微生物固着量大,氧气利用率高等,贫铀浸出剂与生物膜的接触状况得到改善,提

参考文献

1李开文.加速推广我国铀矿工业地浸与堆浸技术的途径与意义[J].铀与金,1993,(9)

2Zimerley S R,W ilso n D G,Parater J D.U S Pat ent,2829964.1958

3杨显万,沈庆峰,郭玉霞,等.微生物湿法冶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4J.A.布里尔利.微生物学在冶金工艺中的作用[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1,(11):2~4

5M unoz JA,G onza lez F,Blazquez M L,et al.A study o f the bio leaching o f Spain U r anium ore.P art I:A Rev iew o f the Bacteria l L eaching in T reatment of U ranium or e.H ydrometallur gy.1995,38(1):39~57 6陈仕安,黄祥富,樊保团.细菌氧化再生液逆流淋浸铀矿的实践[J].铀矿冶,1995,(4):230~235

7刘建,樊保团,张传敬.抚州铀矿细菌堆浸半工业试验研究.铀矿冶,2001,(1):15~27

8Colmer A R,Hinkle M E.T he ro le of micro or ganism in acid m ine dr ainage.A preliminary repor t.sc-i ence,1947,106:253~256

9F ow ler T A,Ho lmes P R,Cr undwell F K.O n the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disso lutio n of pyr ite in the presence of T hiobacillus fer ro ox idans.H y dr ometallurg y,2001,(59):257~270

10H elmut T r ibut sch.D irect ver sus indirect bio leaching.Hy dr ometallurg y,2001,(59):177~185

11Crundw ell F K.H ow do bact eria inter act with miner als?H y dr ometallurg y,2003,(71)75~81

12王凯雄.水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1

13田克立,林建群,张长铠,颜望明.氧化亚铁硫杆菌铁氧化系统分子生物学进展[J].微生物通报,2002,

(1)

14P.德瓦西亚.细菌生长条件和细菌吸附在氧化铁硫杆菌生物浸出黄铜矿中的作用.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9,(2)

15G rishin SI,T uo vinen OH.F ast Kinetics of Fe2+o xidation in packed-bed reactor s.A ppl envir on M icro b-i ol.1988,(54):3092~3100

16K aramanev DG,N ikolov L N.Influence of some physico chemical par rmeters on bacter ial activ ity o f bio-film:fer rous ir on ox idation by T hiobacillus fer ro ox idans.Biot echnol Bio ent,1988,(31):295~299 17Car ranza F,Gar cia M J.K inetic compariso n o f support materials in the bacteria ferr ous ir on ox idation in packed-bed column.Bio recover y,1990,(2):15~27

18H alfmeier H,Schafer-T reffenfeldt W,Reuss M.Po tent ial o f T hio bacillus ferr oo xidans for waste g as purificat ion.par t2.increase in co ntinuo us ferro us ir on using immibilised cells.A ppl M icro biol Biotech-nol,1993,(40):582~287

19N or io W,K unihiro E.Immobilizatio n of T.ferro ox idans using v arious polymer s as mat rix.G en.A ppl.

M icrobio l,1994,(40):349~358

20A r mentia H,Webb C.Ferr ous sulphate o xidation using T hio bacillus ferr oox idans Cells immo bilized in polyurethane foam suppor t par ticles.A ppl M icrobio l Biot echnol,1992,(36):697~700

21G omez J M,Canter o D,Webb C.Immo bilisato n o f T hiobacillus f er ro ox idans cells o n nickel allo y fibre fo r fer rous sulfate ox idation.Appl M icrobio l Biotechnol,2000,(54):335~340

22W ood T A,M ur ray K R,Burg ess J G.Fer rous sulphate o x idat ion using T hio bacillus ferro ox idans cells immobilized on sand for the pur pose o f tr eating acid m ine-drainag e.Appl M icro biol Biotechno l,2001,

(56):560~565

23N akamur a k,N oke T,matsumoto J.Effect of operation conditio n on biolog ical Fe2+o xidation w ith ro-tating biolog ical contactor s.Wat er Res.,1986,(20):73~77

25胡凯光,王清良,史文革.生物反应器及细菌快速氧化F e2+工艺研究[J].铀矿冶,1997,(4):245~ 251

26邸进申,邱建辉,赵新巧.氧化亚铁硫杆菌固定化技术研究[J].生物技术,2002,(2)

27邸进申,赵新巧,耿冰.氧化亚铁硫杆菌分离复壮及固定化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3,(4)

28张鉴堂.生物膜连续氧化溶液中亚铁的研究[J].铀矿选冶,1980,(2)

29张鉴堂.生物湿法冶金在铀矿处理中的应用[J].铀矿冶,1989,(1)

毕业论文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砂岩型铀矿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引言

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砂岩型铀矿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1引言 1.1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选题依据 我国已发现的铀矿主要包括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四大类型,其中砂岩型铀矿在铀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赋存在中国北方的中生代产铀盆地中,如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伊犁盆地等。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在鄂尔多斯盆地和二连盆地先后得到突破,最近在松辽盆地的钱家店和白兴吐地段也发现了相当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化。然而与面积相当的鄂尔多斯盆地相比松辽盆地的砂岩型铀矿确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目的层不同。鄂尔多斯盆地目的层为中侏罗统直罗组,它形成于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松辽盆地目的层为上白垩统姚家组,它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 (2)还原介质及来源不同。由于中侏罗统直罗组形成于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下,成矿砂体自身发育炭化植物碎屑等还原物质,含原生二价铁的硫化物,所以自身还原剂容量充足,不需要借助外来还原剂作用;而上白垩统姚家组是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沉积,本身还原剂容量小,需要外来还原物质的加入才能形成灰色层,进而提供有利成矿砂体。 (3)成矿作用方式不同,它直接反映在矿体形态上。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铀矿体发育卷头矿体,与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相类似,铀矿体是由具有承压性质的层间含氧含铀水作用形成;松辽盆地姚家组发现的铀矿化体(铀矿体)呈板状,赋存于层间氧化带之下的灰色层内,铀矿化体(铀矿体)是含氧含铀水与深部流体及热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松辽盆地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和预测工作,不能盲目的套用国外或国内不同地区建立的找矿模式,而需要在分析盆地铀成矿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出本地区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规律,建立适合自身的找矿模式。 目前为止,松辽盆地南部已经发现了钱家店铀矿床以及白兴吐铀矿床,显示了较好的成矿潜力,预示着良好的找矿前景。近年来通过对白兴吐铀矿床的研究明确了本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找矿目的层为上白垩统姚家组,同时通过对矿石矿物组成及铀矿化特征的研究,发现本地区的铀成矿与我国北方其他的中生代产铀盆地所发现的铀矿床具有显著的区别,不同于传统的层间氧化成矿,本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流体活动和热液蚀变作用广泛发育,具有内生和外生成因的特点,且内生成因更显著,这些矿床成因上的新认识将会为松辽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提供新的思路。但同时以上的这些认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归纳总结,而且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的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规律研究也没有系统的展开,所以论文以“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砂岩型铀矿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为题,在成矿

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碳硅泥岩型铀矿是我国五大铀矿类型之一,随着国内铀矿找矿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的特色和优势将日益显现。通过对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多年的找矿实践经验,提出了”三层两带一环境”的成矿定位因素,并对找矿远景地段进行了划分和排序。 标签:碳硅泥岩铀矿地质条件找矿方向 赣西北为华东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主要找矿基地,已落实中小型铀矿床7个,普查工作区12个,控制和探明铀矿资源储量××××吨,预期找矿潜力成果×××××吨,能达到国家铀矿资源规划”大基地”的要求,当前为国家找矿重点突破区。该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具有品位较高、规模较大、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同时核工业矿冶系统还保留了一支相对精干的采冶队伍,目前矿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急需资源保证。因此,深入研究赣西北地区铀矿成矿条件,规划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质概况 本文所指的赣西北地区主要为九江市所管辖,总面积为28960平方公里,其中可查面积24150平方公里。根据黄汲清先生划分,其所处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扬子准地台,南缘与华南褶皱系接壤(图1);所处的二级构造单元,南部为江南台隆区,占地面积约23860平方公里,北部为下扬子台拗,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公里。 区内出露的地层及岩性主要有:中元古界基底变质岩,分布于本区南、北西两翼,为一套厚度巨大、变质程度较浅,以海相火山岩,火山细碎屑岩及泥砂质为主的复理石浊积岩系,面积约10750平方公里;上元古界—古生界陆相—海相沉积岩,以浅海相碳酸盐及泥砂质建造为主,面积约5750平方公里;三叠系—第三系陆相沉积岩,为断陷盆地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面积约1550平方公里;第四系松散沉积及现代水面约4000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不同时代的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其中以晋宁和燕山为主要活动期。 区内褶皱构造分为基底褶皱和盖层褶皱,基底褶皱由双桥山地层组成,轴向呈NEE—近EW向,分布于区内的南北两侧;盖层褶皱由震旦纪至中三叠纪的各时代地层组成,其继承性较明显,主导轴向线展布与基底轴向基本一致,多为NEE-近EW向,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中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古市—德安深断裂,郯—庐深断裂,渣津—柘林大断裂、铜鼓—罗溪(武宁)大断裂、柘林—王音铺大断裂。区内构造以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最为发育。近东西向构造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向斜盆地、凹陷带、岩浆活动带及以压性为主要特征的断裂构造带等;北北东向构造以压扭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穿切盆地和凹陷带的断裂构造带。此外以扭性为主要特征的北西向断裂构造也较发育,但在规模上远不及前两者,形成时间也较它们晚。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王 * (********任公司,浙江 ** ******) 摘要:根据《核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要求,为了促进我国铀矿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某铀矿床列入持续开发计划项目当中。矿床位于**地区某山I类远景区内,有着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较丰富的铀资源。而且在该远景区内还发现了某3矿床和某2矿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异常点,所以,摸清某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对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在同一远景区其他矿床、矿点的进一步找矿勘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铀矿;成矿因素;找矿远景;深远意义 A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Vision Discussio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The nuclear industry 11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 uranium mining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uranium deposits has includ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Deposit is located in one class vision region of the Luzong Kunshan area ,it has superi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rich uranium resources. And a three deposits and a two mine sites and a host of other outlier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vision in the area, therefore, finding out the conditions of a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Vis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use of a deposit ,and further prospecting of the same vision of other deposits and mining point,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anium; Forming factors; Prospecting;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一、区域地质背景 庐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拗中的次级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和长江构造带在本区相交。某铀矿床产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黄梅尖岩体外带中侏罗统罗岭组砂岩中(见图1)。 本区地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上三迭统、中下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巨厚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系,使得区域内岩浆岩极为发

下庄矿田下庄—寨下地区铀矿找矿方向探讨

下庄矿田下庄—寨下地区铀矿找矿方向探讨 庄-寨下地区位于NNE向诸广-新兴铀成矿带与近EW向大东山-漳州大断裂复合部位,是华南早、晚两期铀成矿热液活动叠加区、放射性高场区,既有”交点”型铀矿产出,又有”硅化带”型铀矿存在,找矿前景良好。文章在论述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条件与找矿前景,指出该区今后铀矿找矿方向是:①下庄断裂带、102-石角围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带与下庄-寨下辉绿岩组交汇部位,寻找”交点”型铀矿;②20、2、108号带,寻找硅化带型铀矿。 标签:下庄-寨下地区铀矿化特征成矿条件找矿方向 1区域地质 下庄矿田位于贵东杂岩体的东部,地理位置处于江西省全南县和广东省翁源县、连平县的接壤部位。贵东杂岩体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夏古陆西缘及闽赣后加里东隆起带西南缘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的交接部位[1],岩体呈东西向展布,严格受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贵东-大东山深大断裂)控制[2~5]。贵东杂岩体包括沙溪岩体、鲁溪岩体、笋洞岩体、分水坳岩体、司前岩体、帽峰岩体、竹筒尖岩体、竹山下岩体和隘子岩体等,是一个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花岗岩体[6~7]。贵东岩体在南岭纬向构造带中带,属于地壳浅部地质构造急剧变化的地带,独特的构造格局为岩体形成、演化与构造的发生与发展、铀的活化转移与成矿作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下庄铀矿田面积约407km2,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矿田岩石主要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鲁溪岩体: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南部;下庄岩体: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中部;帽峰岩体: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北部。各岩体岩石结构差异明显,但岩体间界线不规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庄矿田内与“交点型”铀成矿关系密切的中基性岩脉,以NWW组与铀矿化关系最为密切,且在矿田内分布最广、规律性最强,产状40°~360°∠75°~80°;从北至南可分为五组,每组之间近等间距展布;岩性主要为角闪辉绿岩,少量的闪斜煌斑岩。 下庄矿田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以NWW向、NEE向和NNE向三组断裂最为重要。矿田受NEE向黄陂断裂与马屎山断裂夹持,NNE东向断裂与NWW向断裂等间距分布,相互交织,形成棋盘格子状构造格架,控制矿田内铀矿床的产出分布。NWW向断裂控制区内早期的富铀热液活动,也是晚期铀矿储矿构造;NEE向黄陂断裂带、马屎山断裂带是矿田主要控制构造,也是晚期铀矿的主要储矿构造;NNE向断裂是矿田内活动较晚的一期成矿构造,也是最强烈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与晚期富硅、富铀热液活动及其铀成矿作用发生时间一致,其中以新桥-下庄断裂带和102-石角围断裂带最为重要。 2矿区地质

论诸广山岩体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铀矿找矿标

论诸广山岩体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铀矿找矿标 本文根据综合区调成果,分析了诸广岩体南部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归纳了找矿标志,并预测了铀矿成矿远景。 标签:铀矿地球物理特征铀矿找矿标志成矿远景预测 0前言 诸广山岩体是一个多期多阶段a侵入的复式杂岩体,已经查明一批分布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中铀矿床分布集中,受硅化带控制,属中低温热液型单铀矿床,多与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共同铁矿化蚀变有关。为进一步查明诸广岩体南部铀矿成矿远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系统综合区调以来,我单位系统收集和编制了区域铀、钍、钾、伽玛、铀伴生元素资料和图件,基本查清区域地球物理背景,经过初步整理和解释,深化了铀成矿认识和总结,提出了新的找矿标志,为诸广岩体南部深入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1放射性元素含量 诸广岩体南部具有高铀、高钍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背景,花岗岩平均铀含量为11.16×10-6(原岩为17-19×10-6)比花岗岩克拉克值3.5×10-6高3.2倍。平均钍含量为38×10-6,比花岗岩克拉克值18×10-6高2.1倍。说明诸广岩体南部是富铀岩体,也是富钍岩体。 花岗岩铀钍含量背景仁高于沉积变质岩背景值,花岗岩铀含量大于5×10-6,印支期和燕山期大于10×10-6。钍含量一般大于30×10-6,印支期花岗岩钍含量达到40×10-6.沉积变质岩铀含量大多小于5×10-6,钍含量小于25×10-6。 花岗岩由老到新,放射性元素含量逐渐增高,从加里东期到海西期到印支期到燕山期,铀含量由5.24×10-6上升到13.93×10-6,钍含量由27.9×10-6上升到41.77×10-6,其中印支期花岗岩钍含量高达41.77×10-6,燕山期花岗岩钍含量略低,为36.42×10-6,表明印支期花岗岩钍高、铀低,燕山期花岗岩铀高、钍低。见表1 1.2放射性元素区域分布特征 综全观察全区铀、钍等值图,以长江西为铀、钍高场区,其中以长江—东岑片为最高。(见图1)。长江以东的百顺---苍石地区为高钍,铀略偏高。 可见在成岩时,东西两区都具有高铀、高钍含量背景,只是由于活化迁移原因,铀变低。东部铀活化程度高,西部铀活化程度低,东部铀矿成矿比西部有利。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地质论评 2016

第62卷 增刊 V ol. 62 Supp.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邓祖林,晏中海,林洋,庄景遗,张亮 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四川广汉,618300 * 注:本文为中国核工业局项目(编号:201365)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6-07-10;改回日期:2016-09-20;责任编辑:章雨旭。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6.s1.014 作者简介:邓祖林,男,1984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Email:512347088@https://www.360docs.net/doc/b9627508.html, 。 关键词: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找矿方向 砂岩铀矿主要指形成于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的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王正邦,2002),一般产于中新生代盆地内,具品位低、储量大的特点(侯惠群等,2015)。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其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前人曾在四川盆地内开展过大量的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工作,以石油、煤炭工作程度较高,而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总体来说,铀矿勘查工作以四川盆地北部研究多,南部研究少;盆缘研究多,盆中研究少;局部研究多,全盆研究少;沉积相研究多,构造研究少;矿床研究多,成矿带研究少;矿床工作多,外围工作少。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工作手段及研究手段的丰富,对四川盆地、川北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有新的认识(巫声扬,1989;张金带,2005;荣建锋,2009;黄昌华,2015)。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川北砂岩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后生成矿作用的重要性。上述这些研究为在四川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提供了信息,为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 1 地质背景 四川盆地及邻区主要存在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三江地槽褶 皱系四个一级构造单元。调查区主要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四川台坳上,区内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四川台坳之川北台陷上。四川盆地及邻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以龙门山—菁河断裂为界,东、西两地区的地层特征差异明显。东部地层发育齐全,西部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四川盆地及邻区岩浆岩比较发育,花岗岩类占70%以上,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攀西和川西高原地区。元古代及其以早的岩浆岩,大致自康定—攀枝花一线向两侧有时代逐渐变新的趋势,古生代以来的岩浆岩,大致平行于金沙江呈带状分布。 四川盆地内岩浆岩出露极少,仅分布在盆缘南江县以北大巴山一带,龙门山一带也有零星出露。大巴山一带,侵入岩多呈岩基、岩株、岩脉状产出,侵入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为基性—中基性—中酸性—酸性的岩浆杂岩体,表现为地槽型特征。火山岩主要为一套变钾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凝灰质大理岩,常为变英安质角砾岩—安山晶质凝灰岩—变凝灰质大理岩。 四川盆地及周边构造发育,盆地内则以断裂构造为辅,褶皱构造为主,广泛发育背向斜;盆地周边则仅见断裂构造。四川盆地是扬子准地台之上发育的大型陆相中新生代盆地,中条运动、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在盆地内均存在明显的构造运动痕迹,以晋宁运动、印支运动、喜山运动最为强烈。 2 找矿目的层及类型的确定 砂岩型铀矿主要是外生后成的,其找矿目的层应选择区域上发育稳定,最好是河流—三角洲

变质岩中寻找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变质岩中寻找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摘要】:在变质矿床中,几乎全部的受变质矿床,部分的变成矿床, 其矿层(体)大都呈层状一似层状产出,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且受一定层位和岩性控制,形成于一定的时代,并集中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 一、变质层控矿床的构造控制 在变质矿床中,几乎全部的受变质矿床,部分的变成矿床, 其矿层(体)大都呈层状一似层状产出,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且受一定层位和岩性控制,形成于一定的时代,并集中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 鉴于这类矿床的特点,常被通称为变质层控矿床,且规模巨大,并出现一些超大型矿床,在国民经济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地质找矿的战略目标。 变质层控矿床在我国分布广泛, 如太古宙时期与绿岩带有关的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硅铁建造中的磁铁矿床和金矿床;早元古宙时期硅铁建造中的铁矿床、镁质大理岩中的硼一铁、菱镁矿、铜铅锌矿,变浊积岩系中的铅一锌矿床,变火山岩系中的含钴硫铁矿床,含碳质变质岩中的石墨矿床、磷矿床、富铝变质岩系的蓝晶石矿床等;中晚元古宙时期变基性熔岩中铁铜、铜镍、金矿床,碳酸盐岩中的铜、铅、锌矿床,磁铁矿一赤铁矿床, 变碎屑岩中磷矿床、硅质岩系中铌、铀矿床等。 此类矿床在经受多期变形变质改造后, 其矿层(体)一般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置换和改造,使其形态和位态等都产生复杂的变化,原来保持稳定层序的层状一似层状矿层体,不仅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构造型式,而且成矿物质产生了一定的迁移和富集。因此评价勘查这类矿床时,要特别强调构造对矿体富集和产状形态的控制。要注意: (一)选定多期褶皱的复合部位为重点工作地段 包括变质层控矿床在内的变质岩层, 在经受多期重褶变形后, 由于构造发育的不均衡性, 在不同的构造地段,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类别。以一期为主的褶皱类型称作简单构造类别,由多期重褶(一般有2至3期为主)的褶皱类型称作重褶构造类别。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 变质层控矿床, 往往在多期重褶向斜形地段或褶皱的核部厚度增大, 储量集中, 品位增富, 是此类矿床的重点工作地段。 (二)进行构造序列对比, 决定主塑性流变阶段形成的褶皱转折端, 寻找厚大矿体 尽管在同一构造带的不同地段,构造变形特征呈现差异, 但构造序列的演化却有相似之处, 大致经历了塑性递增到塑性递减的构造序列演化。在塑性流变阶段, 褶皱内部的物质发生流动变位, 即由褶皱翼部向轴部特别是槽部增厚, 往往可由数米增厚至数十米到数百米。因此在构造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构造序列研究, 特别是塑性流变阶段形成的褶皱转折端, 寻找厚大矿体。 (三)利用小型褶皱构造规律, 推导大、中型褶皱构造, 合理布置勘探工程 小型褶皱和大型褶皱的关系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商亚军1,彭仕冕1,杨冰2 (1.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四二地质大队辽宁兴城125100;2核工业243大队内蒙赤峰024000) 摘要:青龙铀矿田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是一个品位较大、储量大的矿田。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的分析,提供了该矿田为不整合型铀矿的新认识,指出了应重点在该矿田深部、外围找寻不整合型铀矿床的方向。 关键词: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不整合型铀矿床;找矿方向 0、引言 青龙油矿田位于华东地台东北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1],长30Km,宽15km,面积约500km2,呈东西向展布,是一个品位较高、储量大的矿田。 从1965年首次进入该区进行铀矿找矿发现60伽马异常点,到1974年岭头(433)中型矿床和1988年干沟(434)大型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提交,加上石盖子、邵杖子两铀矿点的发现,确立了青龙铀矿田的存在和它在我国铀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1、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地层表现为一老一新的二元结构特征。太古宇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及元古宇长城系石英砂岩、片岩和灰岩组成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盆地盖层为侏罗系陆相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1]。在矿田范围内盖层层序由老至新划分为四个组,即海房沟组(J2h)、兰旗组(J2l)、土城子组(J2t)和义县组(Ky)。 1.1火山活动 海房沟期—兰旗期—土城子期为本区中生代主要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期。海房沟早期形成一套以砾岩为主的沉积建造,晚期出现裂隙式小规模中性、中酸性火山活动,形成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兰旗期中性火山活动强烈,形成厚达300~1200m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堆积;在兰旗期大规模火山喷溢后,岩浆房排空引起顶盖塌陷形成洼地,快速堆积了土城子组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砂砾岩建造。 商亚军(1965—)女,辽宁朝阳人,工程师,学士,1987年毕业于原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工作。

金矿的经典找矿方法及找矿标志

金矿的经典找矿方法及找矿标志 一、金矿地质概述 金的原子序数79,元素符号Au,它源自拉丁文Aurnm,意为曙光,喻意灿烂的太阳。金只有一个天然稳定同位素197,常温下为等轴晶系晶体,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极为罕见,常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及海绵状集合体。纯金为金黄色,含杂质时,颜色发生系列变化,含银或铂时颜色变淡,含铜时颜色变深。试金板上金的条痕为赤黄色时,成色高;含10%的银时条痕为悦目的金黄色;含银20~30%时为草黄色;银含量超过30%则具有黄中带绿的色调;含银超过50%则显银白色。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从常温到高温一般均不氧化。金不溶于一般的酸和碱,但可溶于王水、碱金属、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腾的氯化铁溶液、有氧存在的钾、钠、钙、镁的硫代硫酸盐溶液等。碱金属的硫化物会腐蚀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土壤中的腐殖酸和某些细菌的代谢物也能溶解微量金。金具有亲硫性,常与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方铅矿、辉锑矿等密切共生;易与亲硫的银、钯、铂、铜、镍、汞、铋、锑、铑、铱形成金属互化物。金具有亲铁性,陨铁中含金比一般岩石高3个数量级。铜、银多富集于硫化物相内;而金铂多集中于金属相。金在地核中的丰度为2.6ppm,地幔为5ppb,地壳为1.8ppb。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故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而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的丰度高于地壳各类

岩石。由于金在地壳中丰度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特性,而要形成工业矿床需要成千上万倍的富集才可,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金在自然界中可呈0、+1 和+3 三种价态存在,可以独立矿物、类质同像及胶体吸附形式产出。迄今世界上已发现98 种金矿物和含金矿物,但常见的只有47 种,而工业直接利用的矿物仅10 多种。按晶体化学原则可将金矿物和含金矿物分为: (1)自然元素类及与银、钯、铂、铜、镍、汞、铋、锑、铑、铱呈合金类矿物自然金(Au),含Au>80%;银金矿(Au;Ag),含Au80%~50%,Ag20%~50%;金银矿(Au;Ag),含Au50%~20%,Ag50%~80%、含铂钯自然金、银铜金矿、围山矿、四方铜金矿、黑铋金矿Au2Bi。 (2)金-银碲化物类矿物有碲金矿、碲金银矿、针碲金银矿。 (3)金银硒化物类矿物有硒金银矿。 (4)金银硫化物类矿物有硫金银矿。 自然金(银金矿等)按其粒度可分为明金(>0.1mm),显微金(0.1mm-0.25 μm) 、次显微金(0.25 μm-2nm) 、次电子衍射金(2-0.288nm)。有一种自然金令人瞩目,那就是狗头金。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因形似狗头,故称之为狗头金;形似马蹄,则称之为马蹄金。19 世纪中叶,一位木匠在美国西海岸路旁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