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教学反思

【VIP专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教学反思
【VIP专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教学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教学反思扬州市维扬中学地理组 曹娟 【摘要】:本科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采取自学填空的方式掌握,而对于比较困难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板图和课堂题目的练习,步步强化,让学生学以致用。【关键词】:公转、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之一-------自转,请回忆一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分析了自转的概况。生: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速度。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地球的另一运动------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怎样进行的呢?具备怎样的特点呢?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我们的同学可不可以互相合作,为我们演示一下地球的公转运动呢?活动:教师请同学到讲台上来,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演示进行评价,教师在旁协助同学完成演示活动,纠正错误,直到正确为止。在最后,教师可以请一位同学帮忙,请他当太阳,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公转运动。师:同学们,请结合刚刚同学的演示和课本第14页第一段,完成以下表格: 方向自 向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

时针方向旋转轨道形状

周期1个恒星年,即 学生活动,然后请三位同学完成表格,其他同学校对自己的答案。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表格,总结出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规律。

生:近日点 ( 1月初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 ( 7月初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教师强化知识点的落实: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形状,周期以及速度。

过渡:地轴空间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轨道------赤道平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黄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课件动态演示黄赤交角的形成,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师:黄赤交角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视为定值,目前角度是多少度啊?

生:23°26′。

师:同学们,这个度数我们非常熟悉,这是什么的角度啊?

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师:对了。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出示:课件动态演示太阳直射点。

师:找出一条过地心的太阳光线,这条线与地球有一个交点,作该交点的切线,即为地平线,可以发现这两条线成90°,即这个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同学们,我们总结定义,所谓太阳直射点就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那么,同学们,我们怎样在日照图上找出太阳直射点呢?

生:第一步,寻找过地心的太阳光线;第二步,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第三步,与地球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师: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好,我们其他同学也应该要掌握。

出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图。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察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如何变化?

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请同学们依据刚刚寻找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在图中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抢

答)

生: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

生: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生: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

生: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师:同学们找的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非常准确。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上,夏至日到秋分日,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赤道上,秋分日到冬至日,由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上,冬至日到来年的春分日,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赤道上。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啊?

生: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师:很好。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又叫做1回归年。

活动:请同学们在黑板上这幅图上,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 23°26′N

-------------------------------------------------------- 23°26′S 生:

师:很好。同学们,请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并且标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

生:完成活动。

师:很好。同学们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生:两次。

师: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生:一次。

师:南、北回归线之外: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生:没有。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掌握的都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考试中,我们这部分的知识又会怎样考你们呢?

出示题目: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箭头E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A、B、C、D四点地球公转较慢的是

,地球公转较快的是。

3.你能在图中找出近日点和远日点并用●标出来吗?

4.从C点到D点,地球公转的速度

生:完成活动。采取同桌合作讨论问题的方式。如果问题回答错误,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概况,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速度。还学习了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出示:“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和“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图,并且标注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进一步强化。

师:老师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两幅图中,同学们需要掌握节气名称、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某日太阳直射点半球、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

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在课后反思时,我觉得既有比较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需要以后更加注意,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这节课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对于比较简

单的内容,采取自学填空的方式掌握,而对于比较困难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

讲解、学生的板图和课堂题目的练习,步步强化,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总结本

课时,我没有采取以往的总结方式,而是通过两幅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和“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图,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两幅图我们需要

掌握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这节课中,也有自己非常不足的地方。课上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探究活动题:阅读课本“黄赤交角”图和“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然

后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课堂上,我先在黑板上绘制了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三条纬线,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上绘制。但是,该学生绘制

了五分钟也没有绘制出来。首先,对于刚刚学习的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

置还没有熟练掌握,我提醒他黑板板书就有,他找到后将太阳直射点位置标注

在图上。其次,他在标注太阳直射点位置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标注,将

秋分日标在了春分日附近,所以当他连接时,发现不好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他感到非常困惑。最后,我再一次提醒他检查时,他虽然知道自己的图有问题,可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此时,我只好请他的同桌帮忙,才能完成绘图作业。课后,教研组长评课时讲到,学生在公开课时,通常会比较紧张,因此,当他

一分钟还没有进展时,就可以这样说:“我想这位同学可能比较紧张,我们先

让他到座位上思考一会,,请其他同学帮他完成。”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时间的

浪费。我想,这也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啊,真是学无止境啊。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刚刚才学习了“二分二至时太

阳直射点位置”,还没能很好的消化理解记忆,此时,想要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图是比较困难的。我应该在黑板上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的基

础上,在最下面标出时间,这样学生只需要找太阳直射点位置就可以了,可能

难度会降低一点,学生也容易绘制了。

在如今教学日益规范的情况下,高中取消了晚自习和周末补课,课堂四十

五分钟是我们唯一的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所有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节课后多思多总结,也是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之一。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科学《地球在公转》教学反思范文

科学《地球在公转》教学反思范文 科学《地球在公转吗》教学反思范文 从教参上看,人类认识地球在公转经历了长期而有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多数通过阅读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是到底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在公转?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地球在公转?学生知道的只是一个纯粹的结论,而不知道该结论从何而来,这也正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让学生经历人类发现地球公转的过程,寻求地球公转的证据,又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公转的历史,让他们知道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漫长的过程,科学结论的得出切实可靠的有效证据,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结论的得出可能有多种形式和证据。 在这节课前,我问你认为地球在公转吗?几乎90%的学生都认 为地球在公转,他们的知识多数科普书籍或家庭教育,但这种先前知识中几乎不存在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公转,更多地在描述地球公转的特征(我从一些科普书上看到一般包括包括轨道、方向、周期等等)知识信息,既然学生多数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结论了。因此重点也就放在寻找科学证据上证明上,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在处理模拟实验这个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了第一副图中 在不同位置观察星星会有哪些不同?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让学生

通过看书尝试说说这个模拟实验该如何操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在这里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如用什么代替星星比较合适?模拟地球公转时怎么站位?为什么要被对着太阳?观察几次比较合适等等,更要提示学生及时做好记录。这个环节里面,我觉得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颗星星的位置间距多少比较合理?离地球公转轨道的距离多少?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观察到的星星 之间形成的偏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学生观察到的数据都是自己估计出来的,误差比较大。当然实验后,学生都能观察到星星之间的视差,并且随着星星距离我们位置的不同,视差也发生变化。 只是我自己还有些疑问:恒星周年视差的现象是所有星星都会产生的吗?我们对多数恒星自身的运行情况并不知情,有学生问如果有些恒星的运行情况和地球公转轨道和速度差不多,还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当然这种建立模型构建事实的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从这个实验中学到这种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在运用这个方法解释天体运行现象时,不知道对学生本身知识认知情况是否有一个先行了解。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这样一个事实吗?并且恒星的周年视差对多 数老师来说也应该是一个新概念,书本确解释的如此简单。既然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能够轻易地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那么科学家(如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这个观点时,怎么就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呢?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万和中心学校童晶 “地球的公转”这一节的内容包括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和地球公转的意义。 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公转示意图”和“五带划分”就可以了。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案。 现对我的教学活动中的环节,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有时不够明白清晰,例如,在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太阳”的时候,应该一笔带过,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学生就不容易明白老师的意图,达不到教学设想。 2、提问时问题的表述没有针对性,范围有时太大。比如:在讲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来说明四季的形成。我就问到:为什么是春季?为什么是夏季?问题问出来了,学生都有点茫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回答。 3、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表扬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我做得还有些欠缺。学生的回答有不少答案都能令我感到意想不到,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表扬。但我为了抢时间,抢进度,却忽略了教学中这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环节。如学生对于四季的形成进行的归纳,说得较为全面。此时就应该及时在全班给以表扬。让学生能学得更有兴趣,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激励。 4、面对具体的课堂进度和表现,应该因势利导,要能够打破计划,对预定目标及时反思和调整,灵活性不够。因为对学生不熟悉,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对课堂内容和进度要准备地把握,及时地调整,不能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来完成,如果这样,反而起不到预定效果。 5、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做得还不够完美。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的摆放和使用,调动学生的气氛等方面,以后教学中都需要注意。 二、可取之处: 1、教具准备比较充分。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真实地观察到公转这一现象,我准备了六个地球仪,每个小组都能用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

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等特点。 2、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特点,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探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的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绘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总结四季更替的成因 和五带划分的方法。 4、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习过程】 活动1:阅读课本“地球的公转”图,借助三球仪或Flash 动画课件,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 填写表1-3-1中的空白部分: 表1-3-1 地球公转的特点 的轨道- 面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目前角 度为 。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 度之间往返移动。阅读课本 “黄赤交角”图和“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然后在图1-3-1中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 回归运动”曲线,注明A 、B 、C 三点处的日期,并在各点间画箭头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 向。 (2)在图1-3-1中标出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并画箭头表明其移动方向。 (3)如果黄赤交角为0o 或30o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会有什么变化? 活动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随 和 作有规律的变化。 (1)阅读课本“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借助数学知识,推算正午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图1-3-1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 ,从直射点 向 递减。所以: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 午太阳高度达最 值;反之,达最 值。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图,可知: ①夏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 ③二分日时: 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4)思考:扬州(约31°N )一年中在 (节气)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 (节 气)达最小;假设9月某天太阳直射点位于1°N ,扬州的正午太阳高度应为 , 此后扬州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 (大、小)。 活动4:阅读课本“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可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 (长、 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所以: (1)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 (2)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 昼长(大、小)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 值,而且 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3)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 各纬度夜长(大、小) 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 昼越 ,北极附近出 现 现象;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 值,而 且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4) 上终年昼夜平分。 活动5: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 和 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 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1)哪个纬度带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原因是什么? (2)四季的划分方法有多种,比较图1-3-2中的三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典型例题】 读 “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 (1)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图1-3-2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

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后记: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公转3课时导学案 中图版必修1 【导学目标】 1、通过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对比分析地 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2、通过自主学习,在黄赤交角示意图中标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 及其度数。 3、通过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并绘制太阳直射点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进而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及移动规律。 4、通过观察不同纬度和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1、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对太阳直射点移动成因。 3、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1.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①。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②。 2.方向:沿公转轨道自③向④。 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⑤。 4.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⑥年,约为⑦日⑧时⑨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⑩。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原因:由于?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2.表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的划分。 3.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 ?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5.昼夜长短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极昼现象;在南半球则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6.四季变化: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要点突破】 ★「要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一、程设想 xx高中中方教务处每个学年度安排每位老师做一次研讨,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听评,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是难得的好机会,旁观者清,希望借此找出不足。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承接上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而自转意义这节正是蒋敏老师的研讨主题。因此,在集体备时向蒋敏老师讨教,蒋敏老师说,自转包括三部分内容,全部讲解时间上略显紧凑,如果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效果更好。由此,我想到我讲的内容也需要取舍,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共四部分内容,其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内容较多,需要展开,四季和五带较容易理解,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时间安排,计划只讲昼夜长短、四季、五带,正午太阳高度作为学生后探究。经过内容的取舍后,在实际授中,时间安排上较为充裕。在知识定位上,本节整体较难,因为做了取舍,所以难度有所降低,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时间安排上,考虑到地球公转的意义,与之前的“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密切相关,所以安排时间用温故知新,大约用10-1分钟时间设计四个问题用复习学过的知识。昼夜长短用时大约2分钟,四季和五带各用10—12分

钟左右,分钟用调节讲进度。同时,用简化的学案与阅读资料辅助教学。 二、反思提高 整节较为顺畅,但是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堂沉闷,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较低,直到程快结束时,学生才畅所欲言,放开了些。高一学生第一次看到很多老师听,有些放不开,连平时爱问问题的学生也变得沉默了,同时本节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教学设计本身——铺垫不够,欠缺火候,总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一直在反思问题的症结在哪。在第二天的评中,老师们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给我很多启发,下面结合讲进程反思存在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五带”时,先以一张图片“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引入,介绍“雪龙号”的传奇经历,提出问题“我国南极考察队一般会选择在我国的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前往南极考察,为什么?”(我国冬半年出发,此时,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从而引出地球上五个热量带的划分,最后合作探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五带中的哪一带?这样的位置对我国有什么影响?”。评时,王叶凤老师建议可以“北欧人的慢生活”为例,列举北欧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北欧人工作时间较短,休假时间较长,分析原因。在五带划分上,需要指导学生划分的依据,最后探究我国所处的北温带及其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思考、过渡、内化的时间。 再如,在讲解四季的划分时,树林娜老师建议不妨将二十四节气稍加展开,比如讲的两天后就是霜降,霜降顾名思义有天气渐冷、初霜出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口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己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乂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夭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如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 与热量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四季变化及五带划分 教学难点: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联系实际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一:公转运动的概况 视频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得出结论:地球公转概况:绕太阳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等。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演示地球公转: 问题引领: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结束后,选派小组集体到讲台前利用仪器演示地球公转,其他小组同学对其展示

进行评价,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纠正。 特别强调:1、正确演示地球公转,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获取新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环节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讲台前演示地球公转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何变化,在公转轨道平面上摆放二分、二至标志牌 活动二:分组演示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 问题引领: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怎样的变化呢? 1、分组按时间顺序演示并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2、学生归纳总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讲解并用手电筒演示直射、斜射,说明直射、斜射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释疑解惑。学生动手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并观察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的位置,用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三: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在一年内变化的体会 教师补充举例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承转过渡哈尔滨中学寒假时长近50天,而石家庄的寒假长仅20,用地理角度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引出五带,明确五带的名称。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其中②位于①的正东方向。据图回答1、2题。 1.当晨线经过②⑤两地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全球日出东北,影朝向西南 B.此时太阳直射110°E C.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 2.若两架飞机分别从①⑤出发,沿纬线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速度分别飞行到②⑥,则( ) A.从①飞行到②所用的时间较短 B.从⑤飞行到⑥所用的时间较短 C.两者所用时间相等 D.两者所用时间无法判断 (2012·淮安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 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测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叙述与右图相符的是( ) A.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为西经度 B.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图示极点为南极点 D.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 读下图完成5、6题。 5.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 B.23°26′ C.30° D.66°34′ 6.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7.(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2011·浙江文综)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 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 2 上两点Q 1 、 Q 2分别位于经线L 1 的东、西两侧。完成8、9题。 8.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A.Q 1、Q 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 1 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 1、Q 2 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 1、Q 2 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9.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与L 1 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 1 、 Q 2(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doc

§ 1. 3地球的运动学案 第3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记住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计算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学习重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过程]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1、读图填空,在横线上填出各点所代表的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日落时间 (-)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2、读教材P19图1.23,结合上图,完成下表 时间 太阳直射点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春分-夏至 从 _______ 向北移。 昼—夜 ______ 并且 _____ 渐长, _____ 渐短 夏至 ______ 最长 _____ 最短,北极 圈 以及以北地区出现 ___ 现象 夏至-秋分 从 ______ 向南移。 昼渐—,夜渐—,但仍昼—夜 秋分 秋分-冬至 从 _______ 向南移。 昼—夜 ______ 并且 ____ 渐长, ____ 渐短 冬至 ______ 最长 _____ 最短,北极 圈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____ 现象 冬至-次年 春分 从 ________ 向北移。 昼 ____ 夜 ____ 并且 ____ 渐 长, _____ 渐短 ★应该记住: ①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二 %1 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圈(极昼/极夜的最小纬线圈)的纬度二 %1 计算某地点某日昼(夜)长: 昼长二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日出时间)X2/ (24-日落时间)X2 夜长=24-H 长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各12小时,6:00 H 出,00 H 落 极昼区昼长24小时,极夜区昼长0小时 %1 某地点某日昼长2x 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 日出时间 12:00-x 12:00 12:00+x 上午x 小时 下午x 小时 1、读图总结(右图):同一时刻,正 午太 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公转的特征。重点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成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后续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导入新课]: 以春分过后清明节的鬼食节引入公转运动。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根据公转特征创造了24节气。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5°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5°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学考要求】 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自主学习】 二、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1、绕转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转轨道: ⑴形状: 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太阳位置: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地球位置: _________ 月初位于近日点,__________ 月初位于远日点 3、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呈 _____________ 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从南 极上空看,呈_____________ 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 4、周期:1年,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过角度为360 ° 5、速度:角速度约59' /天,线速度大约为30千米/秒,近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远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___ (二八黄赤交角 1、概念: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为__________ ° 2、地理意义: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 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⑴纬度变化规律 ①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从_______________ 日到__________日),北半球 _________ 长夜_______ , 纬度越高,昼越__________ ,夜越 _______ ,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______________ 现象;在南 半球则昼________ 夜______ ,纬度越高,昼越 __________ ,夜越_______ ,在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 现象。赤道上各地的全年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当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夜状况与上述相反。 ⑵季节变化规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日,全球昼夜; ⑵二至日,各地昼夜长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概念: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 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______________ 时最大,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 __________________ °。 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 【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承转】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恒星年,那么,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画图) 【教师讲解】大家应该还没有系统的学过椭圆,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正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正圆有一个圆心,而椭圆就有两个焦点,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 的距离之和是 一个常数。太 阳就位于椭圆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通过这幅图,大家可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