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2014级毛中特答案

重庆大学2014级毛中特答案
重庆大学2014级毛中特答案

(1)三个自信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三个自信,就必须深刻理解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增强理论自觉性和坚定性。

道路自信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历史运动在当代中国路径选择的合理性自信。具体而言包括: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在与改旗易帜后的苏联及东欧地区,照搬西方模式的某些拉美、非洲国家,陷于金融危机的西方国家等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道路优越性的理性把握;对走中国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充足信心。

理论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自信。既表现为对理论本源真理性的信心,深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获得了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表现为对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以及严密逻辑的充分理解和自觉把握;还表现为深信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正确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实现与创新的正义性的理解与认同。即坚信我们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坚信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既内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凸现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情境,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发展进步;坚信制度选择的合理性,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具有诸多内在的共性。第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三个自信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三个自信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第二,共同的实践基础。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三个自信共同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又是切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的。第三,共同的目标指向。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理论体系或制度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两个百年阶段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个自信就是植根于对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各种压力、挑战和困难的充分精神准备。第四,共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论体系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三个自信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不断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正是上述内在共性的存在,使得三个自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

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一,有机统一。三个自信有机统一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方向性,道路强调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指导性,制度强调保障性。坚定三个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正是由于“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有实现途径,有行动指南,有根本保障。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自信是基本前提。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而理论体系和制度则以科学化的理论、制度形态表现道路。

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坚定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才能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用制度保障实践。理论自信是思想基础。理论自信论证了道路自信的合理性,论证了制度自信的合法性。坚持什么样的道路和制度,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而政治信念的坚定取决于思想清晰,取决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不仅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保障了党和国家的活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热情。脱离了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就没有了保证,制度自信保障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第三,相互促进。道路自信促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道路探索中诸多理论或实践难题的破解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人们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强化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道路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每一个关口我们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运用中国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而这种对实践探索、制度完善的指导作用随着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加显著地展现出来。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调适国民心理,消解当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坚持“三个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为什么要发挥市场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又是怎样发挥这一作用的?

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市场取向,对于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力,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后,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表述,都是不断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经过市场化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起来,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形成。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中枢和集中体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经济发展问题,说到底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要配置好各种社会资源,无论政府有多少智慧,计划有多周密,都不可能比市场这台"超级计算机"更高明。市场借助其发现价值的功能,不仅能够让各类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能够让各种资源按照市场价格信号反映的供求比例流向最有利的部门和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其内在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有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有助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而奠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价格机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机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体现在推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节约;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协调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价格机制调节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或下降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的规模;商品比价体系的变动,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一方面,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据;另一方面,价格机制推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此可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放活价格,使其随商品供求的变动而变化。

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供求联结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反映与表现。供求运动是市场内部矛盾运动的核心,其它要素(如价格、竞争、货币流通等)的变化都围绕供求运动而展开。企业集团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供求机制影响。企业集团既是市场供应者,又是市场需求者。充分利用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向、战略、产品、技术、营销等是集团抓住机遇,避开威胁的重要内容。

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是一致的。

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调节总量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

第二,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

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

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

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

它反映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它同价格机制和信贷利率机制等紧密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竞争包括买者和卖者双方之间的竞争,也包括买者之间和卖者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同一生产部门内主要是价格竞争,以较低廉的价格战胜对手。

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贯彻和实现。

2)可以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可以促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

(3)什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答: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首先,从宪法概念的外延来讲所谓“根本大法”,则意味着宪法是“法上法”,即其他一切法律的“上位法”,居于统御和支配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其他法律与其不合或相抵触,均属无效。由此,也就决定了要想依法治国,必须依宪治国,推行宪政。

一、依法治国要求强大的宪法支持。

(一)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根本法律武器,也是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法律武器。因此,确立宪法的最高法律权威既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二)正确处理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变性的关系是实现法治目标的根本保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它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和法律价值观。一个稳定的宪法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基础,也是法律的权威和宪法精神得以形成和稳固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宪法的稳定和权威又来自它与社会生活的协调一致。为了在保持宪法稳定的同时保障宪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需要在保持宪法基本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对个别条款作必要的修改。而且只有通过对宪法的完善和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宪法应有的作用,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三)依法治国是宪法精神的重要体现

首先,从宪法的内容来说,一方面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另一方面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因为“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但这两方面的地位并非平行,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所以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而这也是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其次,构成宪法内在精神的统一体的宪法四大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利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充分体现了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最终保障权利的思想,也恰好证明了法治是宪法的基本精神的体现。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一)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理论核心

现代法治认为法律成为人民治理国家的规范系统,合法性是对一切国家行为的基本要求,在中央与地方以及他们之间确立了分权和治权机制,强调有限权力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尊重和保护人权。权力有限原则是指政府的权力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约束与限制,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不得越权,不得私自滥用职权。权利保障原则是指指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要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政府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使其能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立法是民意的表达,其功能是为公民设立权利,配置权利。保障人权原则是指法律的基础、出发点是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可见,实质意义的法治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由此而决定的法治的原则与精神无一不由宪法规定体现出来,宪法宣示着法治的理论内核。

(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实践核心

首先,“依法治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方略,而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不仅要求加强法制建设,而且要求把国家的一切建设包括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地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法的统治”。而能够对国家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宏观上、全局上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只有宪法。其次,法治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治权”、“治政”、“治官”在于防范政府权力的滥用。什么法能够对国家权力进行最有效地限制呢?是行政法、刑法、民法还是其他部门法?显然都不是的,这些法律都不能担当此重任,因为行政法规范的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刑法的调整对象是犯罪和刑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只有宪法,通过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与制约,使国家权力在宪政框架内行使。

(4)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如何操作才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答:无论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需要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第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加强这五大体系建设是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制度支撑。五大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一体建设、整体实施。要切实增强五大体系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健全制度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提供基本遵循、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大力推进法律实施。法律实施是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必由之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实现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良法是前提,善治是关键。既要重视科学立法,实现有法可依,更要重视法律的实施,做到“法之必行”,真正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在坚持科学立法前提下,大力推进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力推进公正司法,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创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强大正能量。要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全体公民自觉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维护法律,使法律内化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氛围。

第四,努力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法治工作队伍是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着力打造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加强源头管理、分类管理,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切实维护法治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五,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坚决纠正把党的领导同

法治建设对立起来,把党的政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割裂开来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最新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科学地区分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 B。农村包围xx革命道路的基本形成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xx革命的中心问题 D。科学分析了xx社会各阶级 2.xx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C.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xx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人民的xx精神财富 D.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xx的理论渊源是() A.xx优秀的传统文化 B.马列主义 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1927年7月至1935年1月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文章,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区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毛泽东的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选项C,毛泽东的确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选项D 科学区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根本前提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备选项A、B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我们经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确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就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条件下产生。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D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因此备选项A、B、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二、多项选择题

《毛中特》习题及答案(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前、中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 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 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四大上 C.党的十五大上 D.党的十六大上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2019年秋季终考试题--毛中特试卷A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参考答案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0分) 要点二:遵义会议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确立和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0 分) 要点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确定了“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10分) 要点四: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

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10分) 要点五: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对于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要点六: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前后,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演说、论著等发表,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10分)要点七: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举。(10分)要点八: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10分) 评阅说明: 第一,该题共计八大要点,合计80分,这80分作为基本理论的分数。学生所答内容只要与参考要点意思一致即可,不需要完全一致。 第二,剩余的20分,作为奖励分数,即如果考生的作答能够做到论述严谨、联系实际、语句通顺、结构严密和论述充分,那么,可以给予奖励分,具体分数由阅卷老师视情况决定。否则,不给予奖励分。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 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依据: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其次,近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最后,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可能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使之提升为创新的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篇一】 1.我国能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和平改造的客观条件(或可能性)在于 A.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 B.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C.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D.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2.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正确的论述有: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1956 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4.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 A.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1980 年代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 C.在20 世纪内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5.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动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2 年12 月5 日,******到河北省西柏坡进行调研,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在经中央媒体报道后,此举引发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海内外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极具符号性的行为。针对上述材料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忧患意识 B.“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C.“两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D.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6.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关于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7.1964 年6 月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 A.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B.必须是能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民主集中指导模范执行者 C.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必须用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D.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8.在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是: A.中国是一个大国, 经济发展不平衡 B.人口多、底子薄 C.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生产力不发达 9.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2009毛中特 概论 试卷及答案 A卷

总分核分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 (A)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作答一律无效。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党的 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 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 A.六大 B.七大 C.八大 D.十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3. 1943年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第一 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 A.王稼祥 B.刘少奇 C.陈云 D.刘伯承 4.毛泽东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 系,其核心和精髓是( )

A.事实就是 B.以人为本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是指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 A.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B.先富带动后富的 人 C.官二代和富二代 D.社会边缘化的群 体 6.“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在 写的《汉书· 河间献王传》中。( ) A.班固 B.班超 C.司马迁 D.蔡文 姬 7.邓小平发表的 重要讲话,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D.《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 8.新旧民主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其相 同点不包括:( ) A.社会形态相同 B.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C.革命任务相同 D.指导思想相同 9.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民族的文化 B.科学的文化 C.大众的文化 D.草根的文化 10.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 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以下关于三个法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统一战线 B.为人民服务 C.一致对外 D.艰苦奋斗 11. 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

毛中特章节重点知识点整理

姓名: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毛中特重要知识点梳理☆★☆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选择(放弃)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P178)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它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了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制度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主要概念:经济制度 = 经济基础 = 生产关系★★ (1)经济制度 ..,即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它构成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社会方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注: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经济体制 ..,是指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了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包括计划_和平均_) 4.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共性) ......:(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经营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济运行法制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区别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 符合“三个有利于”(注▲●▲加引号的还有:“三个代表 ....”)标准的 ..”、“一国两制 ....”、“三农 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我国基本的分配方式).....................。(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 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毛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12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

毛中特课后习题集规范标准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历史地位:第一,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在实践上,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在精神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答:历史地位: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现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

毛中特试题

一. 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得分:0.0)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田园牧歌式的社会。()标准答案:错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标准答案:对 3.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标准答案:对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标准答案:对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准答案:对 6. 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标准答案:错 7.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标准答案:对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标准答案:错 9.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标准答案:对 10.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本质区别。()标准答案:错 二. 单选题注:每题1.5分。(得分:0.0) 11.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标准答案:C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标志是()()标准答案:A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爱国主义为原则 C. 以民族团结为核心 D. 以团结合作为最高理想 13.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标准答案:B A.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B.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D. 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关系 1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根本的人权是()()标准答案:C A. 知情权与监督权 B. 平等权与自由权 C. 生存权和发展权 D. 表达权与参政权 15. 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 A. 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 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 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综合总结

2013考研政治总结一毛泽东著作汇总 1.关于革命道路的文章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和11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③《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理论(哲学)依据。 ④《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年11月,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关于思想路线的文章 ①《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针对当时党和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②《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夏,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③《<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 ④《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3.关于抗战的文章 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该报告。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②《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该讲演,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中特考试试卷与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考试(查)卷 适用专业:A卷 注意事项:1、请在试卷的密封处填写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考试时间共 分钟。 、综合类考题答案位置不够,可写在所附的白纸上。 、演草请使用所提供的专用白纸,不准使用自备纸张。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单 正确选项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革命的对象不同 ?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约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精华知识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1)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2.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及其辩证统一关系 江泽民指出,总结党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21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胡锦涛认为“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只是三句话,不仅仅是三句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1)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 意义:(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目标: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毛中特试题答案

一、三个自信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三个自信,就必须深刻理解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增强理论自觉性和坚定性。 内涵:道路自信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历史运动在当代中国路径选择的合理性自信。具体而言包括: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肯定和认同;在与改旗易帜后的苏联及东欧地区,照搬西方模式的某些拉美、非洲国家,陷于金融危机的西方国家等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道路优越性的理性把握;对走中国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充足信心。 理论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自信。既表现为对理论本源真理性的信心,深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获得了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表现为对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以及严密逻辑的充分理解和自觉把握;还表现为深信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正确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实现与创新的正义性的理解与认同。即坚信我们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坚信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既内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凸现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情境,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发展进步;坚信制度选择的合理性,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互关系:三个自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第一,有机统一。三个自信有机统一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方向性,道路强调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指导性,制度强调保障性。坚定三个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正是由于“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有实现途径,有行动指南,有根本保障。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自信是基本前提。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而理论体系和制度则以科学化的理论、制度形态表现道路。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坚定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才能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用制度保障实践。理论自信是思想基础。理论自信论证了道路自信的合理性,论证了制度自信的合法性。坚持什么样的道路和制度,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而政治信念的坚定取决于思想清晰,取决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不仅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保障了党和国家的活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热情。脱离了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就没有了保证,制度自信保障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第三,相互促进。道路自信促进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道路探索中诸多理论或实践难题的破解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人们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强化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道路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