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习题及答案(上)

《毛中特》习题及答案(上)
《毛中特》习题及答案(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前、中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

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

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四大上

C.党的十五大上

D.党的十六大上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8.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1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本质和核心是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以人为本

B.稳定

C.改革

D.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C.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D.反对教条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

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A.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提出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D.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它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三个规律”即

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改革开放的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6.“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B.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C.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

D.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四、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C 2C 3C 4B 5A 6B 7B 8C 9C 10D

11D 12A 13D 14A 15B 16C 17D 18A 19C 20D

二、1ABC 2ABC 3AB 4ABCD 5ABD 6ABCD 7AC 8ABD 9BCD

三、辨析题

该命题错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四、简答题

1.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20 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三、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社会主义的本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

A.遵义会议

B.延安整风时期

C.党的八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

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B.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立党为公

B.与时俱进

C.理论创新

D.保持先进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B.行动的指南

C.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D.不惟书只惟实

2.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

A.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

B.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

C.以邓小平理论代替毛泽东思想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创新是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D.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注重协调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C.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正确途径

D.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2.如何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论述题

1.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含哪些基本要求?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B 2D 3B 4C 5B

二、1ABCD 2BD 3ABC 4ACD 5ABC

三、问答题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具体表现为: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和目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③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归根到底就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中。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关键的是要

坚持与时俱进。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 首先必须把握与时俱进的重要性:①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次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②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四、论述题

1.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①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毛泽东思想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江泽民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革命纲领不同

B.革命路线不同

C.革命方法不同

D.革命领导力量不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反帝反封建

D.反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前途是

A.资本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三民主义

5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农民民主专政

D.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封建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独立自主

4.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

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共产党政策的正确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根据地建设

D.党的建设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四、问答题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联系。

五、论述题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出现过哪些错误倾向?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似乎并无恶意,也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粹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材料:

(1)阐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

(2)回答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A 2D 3A 4C 5D

二、1BCD 2ABCD 3ABC 4CD 5ABC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对)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2.(不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四、问答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五、论述题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任务不同、目的不同。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二者的区别表明,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才可能进行后一阶段的革命,绝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

二者的联系在于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因

为中国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就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作了必要准备。因此,民主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革命的终结,革命还要继续向前发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衔结起来,中间不允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又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革命阶段问题上,党内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提出“二次革命论”,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绝对割裂开来,只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革命阶段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提出“一次革命论”,主张把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企图把两种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实质是取消革命。“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六、材料分析题

(1)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其中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必要准备,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必然趋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前途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终极前途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要特征是

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

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B.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1966年4月

D.1953年1月----1956年12月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

A.重视工业建设

B.强调三大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国营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C.要求过急,发展过快

D.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有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重点突破

4.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有

A.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实行统购包销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请对予评析。

四、问答题

谈谈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C 2A 3D 4B 5C

二、1ABC 2ABCD 3ABC 4ABD 5ABC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不对)(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问答题

1953 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证,所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总体上没有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照搬苏联模式

C.以革命的方法搞建设

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改革开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

A.生产力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

C.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是

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

B.注重社会公正

C.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

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

A.实现共同富裕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社会和谐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这是因为“本质论”

A.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问题

B.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的统一

D.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3.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这两条根本原则是

A.共同富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

A.党的执政规律作用的体现

B.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D.由党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约的

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方式却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特点是

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B.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A.社会主义本质论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C.“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因此不能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问答题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五、论述题

试析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1D 2D 3A 4D 5C 6B 7C

二、1ABCD 2ABCD 3AC 4ABCD 5ABCD 6A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等同于“代表先进生产力”,中国虽然受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仍然取得了生产力的重大进步,不能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生产力水平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就否认中国也有相对的先进生产力极其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要扫除束缚生

产力发展的桎梏,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然后创设一切条件,尽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改革的历史,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其中尽管发生过种种曲折和失误,但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简答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四是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五、论述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这是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要发展精神文明,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水平,要靠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总之,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D.在中共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D.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

5.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指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B.全面建设富裕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

A.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时期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好时期

D.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多项选择题

1.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

A.文明

B.民主

C.和谐

D.富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

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D.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

A.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B.实现生产的市场化

C.实现工业化

D.实现经济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的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5.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

A.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期

B.面临国际国内的大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C.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

D.承上启下的时期

6.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做到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工作要有新举措

7.下列有关我国已达到的总体小康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

B.低水平的小康

C.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不全面的小康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四、材料分析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总体小康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社会。

问:我党提出20世纪头20年把总体小康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C 2D 3 A 4C 5 A 6D

二、1ABCD 2ABC 3ABCD 4 ABCD 5ABCD 6ABCD 7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构成了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两个基本点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动摇了这个中心,就改变了党的基本路线。

(2)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为了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

战略步骤,到20世纪末,我们已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发展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1195(毛中特)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1.改革开放 2.依法治国 3.和平与发展 4.一国两制 2、市场经济运行中“看得见的手”是指()。 1.经济规律 2.法律法规 3.经济政策 4.宏观调控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1.股份制 2.公有制 3.私有制 4.公司制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条件是()。 1.农民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新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3.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 4.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6、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 1.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2.坚持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结合 3.坚持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 4.坚持思想建党与组织建设相结合 7、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1.十四 2.十五 3.十六 4.十七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1.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2.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4.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 9、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 )之间的问题。 1.英国 2.法国

3.西班牙 4.葡萄牙 10、香港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 )之间的问题。 1.英国 2.法国 3.西班牙 4.葡萄牙 11、()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 12、()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 1.中共十五大 2.中共十六大 3.中共十七大 4.中共十八大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走()道路。 1.和平发展 2.改革开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现代化

考研政治:毛中特答题技巧与万用模板

毛中特答题技巧与万用模板 很多考研宝宝在政治考试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由于考研政治知识点特别多,有的时候作答思维比较混乱……能想出来,却写不出来!导致会的题也拿不到高分。捉急到头秃啊有没有~帮帮今天给大家传授一下毛中特答题小技巧! 毛中特出题规律 我们在复习考研政治毛中特主观题时,不仅应该适量做题,而且也要善于总结出题规律。所以,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下毛中特主观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1、与现实联系最密切 一是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中的热点问题。二是阐述中央提出的战略、方针、政策、任务、目标的依据、重大意义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或对策。与现实联系最密切,从复习的角度讲,内容就比较多;从考试的角度讲,答案就比较活,难度增大。 2、考查知识点比较集中 分析题主要集中在第七章的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由于分析题知识点范围较集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难点比较突出,使得考生便于有的放矢地复习,做到点面结合。 3、试题设问比较有规律 从十五年的历年真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题问题比较有规律,一般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材料如何(或怎样)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二是材料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如何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或解决此

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途径是什么)。 如果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上有现成答案的,比如某项具体制度,或者某项改革可以采取的措施,那么评分弹性是不大的,换句话说评分点和标准答案没有太大差别,答出了现成答案就给分,答不出来就没分。 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具体制度和某项改革的具体措施的,如果你没有背诵这些考点,是推理不出来的,必定丢分。 如果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从“民主”和“民生”两个角度自己切入组织答案的,或者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来归纳、提炼的,评分尺度就会比较宽松,学生只要答的大方向是对的,一般都能得分。 了解了毛中特主观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之后,再做做任老师的2019《考研政治强化特训1200题》加深对主观题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的掌握。 毛中特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1 (一)针对“根据材料如何(或怎样)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材料表明……哪些具体现象或具体问题”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哪些具体现象或具体问题”。 回答“如何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或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途径是什么)”时也有固定的模式, 如:“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或“解决好……问题的措施主要有:……”。 答题技巧2

最新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科学地区分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 B。农村包围xx革命道路的基本形成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xx革命的中心问题 D。科学分析了xx社会各阶级 2.xx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C.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xx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人民的xx精神财富 D.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xx的理论渊源是() A.xx优秀的传统文化 B.马列主义 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1927年7月至1935年1月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文章,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区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毛泽东的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选项C,毛泽东的确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选项D 科学区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根本前提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备选项A、B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我们经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确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就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条件下产生。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D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因此备选项A、B、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二、多项选择题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政治毛中特材料题解析(一)

政治毛中特材料题解析(一) 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是全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但由于财务使用不透明,村民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向县纪委、街道反映村里问题,却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任村支书因经济问题查处。2004年初,村里有1000亩土地被征用,获补偿金1900多万元,在人均发放7000多元后,还剩1000多万元。如何处理这些集体资产成为村内一个难题。为帮助村民寻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由县纪委牵头组建的村务监督改革指导小组进驻后陈村,指导组在大量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组建一个相对独立于村委会及村党支部的监督委员会,真正能从根本上让村民有效制约村干部的权力。6月,后陈村在海选村委员基础上由群众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民主监督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党支部、村委员一起称为“三委会”。 监委会成立不久,即对村里两口池塘的承包进行了全程监督,结果每口池塘三年的承包价从2.8万升至5.8万元,2005年后陈村举行垃圾清运投标会,村委会主任主持会议,监委会主任到场监督,不到5分钟结果就出来了,没有人对投标公正性表示质疑。 监委会成立后,后陈村每年的创收情况,包括出租土地给广告公司做广告牌、旧粮站出租、经营沙场、村留土地上的杉树出售,以及向上级部门申请到的资金补助等,每一笔都要经过监委会审核后公布。2004年,当年的招待开支是23909元,比前些年下降近一半,村干部再不能拿着发票随便报销了。在村财务公开栏前,村民告诉记者:“过去简直是胡来,集体的钱像是干部自己的,现在不一样了。”监委会主任说:“我的职责就是看他们有没有按程序办事,有没有搞暗箱操作。” 监委会成立以来,后陈村的固定收入逐年增加,村干部连续8年实现零违纪,村民连续8年实现零上访。村两委已顺利完成了3次换届。最近的一次换届,村两委成员一个没动,全部高票当选,一次通过。 目前,浙江省3万多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了村级监督组织全覆盖,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有效而不需要太大监督成本的权力制衡制度,对建立乡村“阳光权力体系”共建和谐社会带来重要启迪。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制度创新已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全国推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5月14日等 (1)后陈村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 (2)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有何启示? 【考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先应对基层民主的含义有所了解;然后结合题目的具体材料对问题进行回答。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第一个问题是后陈村的制度创新,可以根据材料从权力监督、信息公开、议事协商等几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来回答。第二问的问题是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启示。可以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保证和扩大民众的权力和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等各方面来回答。 【答案要点】 (1)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一项创新性举措。监委会是村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常设机构,按照相关程序依法监督本村选举、决策、财务等事关村民利益

《毛中特》习题及答案(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前、中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 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 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四大上 C.党的十五大上 D.党的十六大上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毛中特(毛概)期末主观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党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2、始终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立足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较优势格局,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带动了对外贸易、国内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 5、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既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中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 三、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改革方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两个重点改革对象,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的机制体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能体现出改革成果的即是我国有国家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改革,增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活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生气,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不断地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努力构建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不断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信息等,紧跟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四、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道路与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实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社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的条件和经验,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市场经济,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经济,使其重新具有生机和活力。 五、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六、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5、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 七、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一是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 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型。 2、二是明确和强化政府在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凡是属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力与责任, 一律还给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凡是属于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则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3、三是创新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履行社会建设责任的最佳实现形式 4、四是完善省县财政管理体制, 确保基层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经济能力。 5、五是积极稳妥地开放地方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八、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但是这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区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根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九、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客观上要求有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2. 一是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3 二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4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十、创新型国家的涵义;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十一、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十二、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三、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借助合 理、合适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2.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3.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 4.还要发挥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 十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5.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 发展轨道。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五是打好节能减排攻 坚战和持久战。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6.②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优化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四是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 对气候变化。十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什么; 7.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展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路。3、以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为根本。4、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5、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十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哪些内容?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二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 程的理论指南。 2、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3、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 巨大的作用。 二十二、怎样才能使我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高度 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二十三、公平正义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十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对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毛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12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

2019年秋季终考试题--毛中特试卷A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参考答案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0分) 要点二:遵义会议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确立和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0 分) 要点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确定了“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10分) 要点四: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

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10分) 要点五: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对于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要点六: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前后,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演说、论著等发表,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10分)要点七: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举。(10分)要点八: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10分) 评阅说明: 第一,该题共计八大要点,合计80分,这80分作为基本理论的分数。学生所答内容只要与参考要点意思一致即可,不需要完全一致。 第二,剩余的20分,作为奖励分数,即如果考生的作答能够做到论述严谨、联系实际、语句通顺、结构严密和论述充分,那么,可以给予奖励分,具体分数由阅卷老师视情况决定。否则,不给予奖励分。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测验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C.“二十一条” 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 17.1917年孙中山针对()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举起“护法”旗帜 A.黎元洪 B.张勋 C.张作霖 D.段祺瑞 18.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毛中特主观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⑴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⑵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⑴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验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 ⑵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⑴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其他的斗争形式 ⑵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和特点之一,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但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 ⑶党的建设。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⑷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⑴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