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章人口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

(001)人口的变化

(吉林省延边州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下图为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78年以来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相邻省区主要原因是迁入省区的

A. 水、土地、能源供给充足

B. 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C. 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

D. 促进产业升级,劳动力不足

2.据图, 2008年以来吸引服装产业加工向本省转移原因是

A. 本省原材料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B. 本省能源供给优势强,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C. 本省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于沿海省

D. 本省加工出口的运输成本小于沿海省

(湖南省益阳市2018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当把人口中的所有成员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位于中间的年龄即为年龄中位数。它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读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上图国家中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

A. 巴西

B. 瑞典

C. 俄罗斯

D. 中国

4.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

A. 人口增长数量

B. 人口增长速度

C. 人口年龄结构

D. 人口老龄化程度

5.应对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对策不可行的是

A. 鼓励农村人口增长,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

B. 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老龄产业

C. 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D. 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来

(四川省雅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三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哈尔滨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下表为2015年哈尔滨市人口统计表,结合表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6.该市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类型可能是

A. 种植业

B. 畜牧业

C. 林业

D. 渔业

7.下列有关哈尔滨人口与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受气候影响,人口以迁出为主

B. 城市化水平较高,已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C. 第一产业增长较快,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D. 人口老龄化严重,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增加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政策

B. 经济因素

C.交通发展

D. 气候因素

9.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

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劳动力抚养比是每个劳动力抚养的小孩和老人的人口数。国家统计局2017年11月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上一年减少了0.25%(349万人),这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自2012年来连续五年净减少。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0.据图文信息可知,2011年-2016年,我国

A. 人口总量逐年减少

B.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减少

C. 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

D. 城镇就业人口逐年增加

11.为缓解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A. 关闭劳动力指向型工厂

B. 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C. 鼓励少年人口就业

D. 分群体延迟退休年龄

(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A. 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B. 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C. 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 迁入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加剧

13.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

①行业需求②二孩政策③交通运输④工程建设⑤家庭需要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A. 1950——1960年

B. 1960——1970年

C. 1970——1980年

D. 1980——1990年15.“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A. 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B. 全面两孩政策失效

C. 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 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

(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下列选项中,位于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份是

A. 晋

B. 赣

C. 豫

D. 粤

17.2005年-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 经济发展加快

B. 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 国家政策支持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1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2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人,但受政策效应影响,2017年二孩数量较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人生数

A. 一孩较多,二孩较少

B. 一孩较多,二孩较多

C. 一孩较少,二孩较少

D. 一孩较少,二孩较多

22.我国二孩数量的增加将会

A. 提高老年人口比重

B.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C. 减轻社会抚养负担

D. 加剧劳动力不足

(001)人口的变化参考答案

【答案】1.B2.A

【答案】3.B4.D5.A

【解析】3.读图,根据各国家的人口年龄中位数比较,变化最小的是瑞典,变化幅度小于6岁,B对。巴西、俄罗斯、中国年龄中位数变化幅度都超过10岁,A、C、D错。4.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中位数越大,说明老龄人口数量越多。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D对。不能反映人口增长数量、人口增长速度,A、B错。不能分年龄段显示人口年龄结构,C错。

【答案】6.B7.D

【解析】6.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类型可能是畜牧业,所以B 正确。

7.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没有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以人口迁入为主,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二、三产业,人口老龄化严重,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增加,所以D正确。学科@网

【点睛】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答案】8.B9.A

【解析】8.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B对。江苏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国家政策、交通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不是主要因素,A、C错。与气候因素无关,D错。

9.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①对。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②对。流动人口主要目的是务工,不是居住,③错。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④错。A对,B、C、D错。

【答案】10.C11.D

【解析】10.据图文信息可知,2011年-2016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不表示人口总量逐年减少,A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不能体现逐年减少,B错。劳动力人口比重减小,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C对。城镇就业人口先增加,后减少,D错。

点睛: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不表示人口总量逐年减少。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小,劳动力抚养比逐年增加。缓解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分群体延迟退休年龄,保障劳动力数量。

【答案】12.A13.B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相关知识。图示曲线为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

比,2016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仍占多数,A对;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B错;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增加的趋势,C错;迁入人口性别比接近平衡态势,D错。故选A。

1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婚姻,行业需求和二孩政策;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以男性劳动力为主,所以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故选 B。

【答案】14.B15.D

【解析】

15.人口形势雪崩,关键在于未来形势发展,A出生数量比预期的少,不是现有数量少;全面两孩受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等影响,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但不能定论失效;长期低出生率结合中国人口结构图可以得出人口老龄化未来会加速发展;民众整体生育意愿走低,如低生育率不能逆转,人口可能消失一半,人口雪崩主要指人口数量变化。故选D。

【答案】16.D17.C

【解析】16.根据表格,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板块是南部沿海,位于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份是广东,简称粤,D对。晋是山西省简称,赣是江西省简称,豫是河南省简称,都不在南部沿海板块,A、B、C错。

点睛: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板块是南部沿海,位于吸收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份是广东。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原因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答案】18.C19.D20.B

【解析】

1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对。与性别结构的均衡化、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无关,A、B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

2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

【答案】21.D22.B

【解析】21.由题目可知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为1723万,二孩为883万,一孩为1723万-883万=840万;2016年出生人口=1723万+63万=1786万,与2016年相比较总出生人口少,二孩多,所以一孩要少,故D正确。22.二孩数量的增加,使出生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重降低,A错;少年儿童比重大,会加重社会抚养负担,C错;目前我国劳动力充足,二孩数量的增加从长远说,会增加劳动力的供应,D错;出生人口数量增加,使低年龄人口占比增加,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B对。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单识清一化学系列之知嘉祥高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第一章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一、周期表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3周期)1、2 、短周期(第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过渡元素 3个纵行)第Ⅷ族1个(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点燃点燃 O 2Na + O Na Li4Li + OO 22 222 2 Na + 2HO =2NaOH + H↑2K + 2HO =2KOH + H↑22222R + 2 HO =2 ROH + H ↑ 2 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Li到Cs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的金属性逐渐Cs所以从Li到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增强。(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到I)2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 H = 2 HX 22 卤素单质与H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2(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 =2NaCl + Br 氧化性:Cl________Br ;还原性:Cl_____Br2222-- 2NaI +Cl =--2NaBr 2NaCl + I 氧化性:Cl_______I ;还原性:Cl_____I 2222--2NaI +Br =2NaBr + I 氧化性:Br_______I ;还原性:Br______I 2222 结论: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增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②与H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2③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必修二人口

专题知识体系对比与分析框架图 一、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析与整理 教材正文部分教材非正文部分 地图版地理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环流与气压带 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风带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冷锋 气团和锋暖锋 几种重要的准静止锋 天气系统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 反气旋 课题2:模拟大气温室效应 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学习指南: 阅读:天空的颜色 思考:为什么晴朗夜晚后的 早晨比多云夜晚后的早晨更 凉一些? 读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 名词链接:等压线 名词链接:摩擦力 读图:全球大气环流示意 思考: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 及各气压带空气运动方向存 在什么联系? 读图:1、7月海平面等压线 分布 思考:冬季从海洋移向大陆 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 团?夏季呢? 名词链接:锋面和锋线 思考:冷锋过境后为什么会 出现降温天气? 活动: 案例研究:大气运动的地理 意义 思考:大气环流是怎样影响 全球水热分布的? 复习题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热带和副热带 §2水的运动世界洋流北半球 的分布南极大陆 海洋水的运动北印度洋海区 ——世界洋流气候 洋流对地理 探索:模拟水循环 学习指南: 思考: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 影响吗?如果能,有哪些途 径? 读图:全球洋流与气压带、 风带相关模式 阅读:“失而复得”的旅游鞋

环境的影响海洋生物 资源分布读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和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图 案例研究:厄尔尼诺 思考:什么事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产生哪些影响? 复习题 地质作用 岩浆活动 造成地表形态变地壳运动 化的内力作用变质作用§3地壳的运地震动和变化风化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侵蚀作用 化的外力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探索:沉积物如何沉积? 学习指南: 阅读:板块构造运动 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合理人口容量是固定值吗? 案例研究:科罗拉多大峡谷思考: 复习题 湘教地理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首语(前言) 矿物 地壳的物质组成 §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 和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的转化 阅读1: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 矿物 活动:(实践1)常见矿物的 简易识别 阅读2:化石 活动:(实践2)去野外采集 岩石标本 活动:(探究)岩石的转化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氧B.氟C.碳D.氮 2.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 C.XH4 D.XH3 3.医学研究证明,用放射性135 53I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疗效,下列有关135 53I叙述正确的是 A.135 53I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B.135 53I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 C.135 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ⅦA族D.135 53 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 4.下列关于3 2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3 2He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B.3 2He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3 2He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3 2He和4 2He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5.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性强弱:F2<Cl2B.金属性强弱:K<Na C.酸性强弱:H3PO4<H2SO4 D.碱性强弱:NaOH<Mg(OH)2 6.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XYZ B.X3YZ C.XYZ2D.X2YZ3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A族 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8.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9.下列关于ⅦA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C.Ⅶ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7价 D.ⅦA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10.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1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 ..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D.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1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和O3互为同位素B.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D.等物质的量O2和O3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13.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硫同主族,与溴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比硫强B.氢化物比HBr稳定 C.原子序数为34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14.已知质量为数为A的某阳离子R n+,核外有X个电子,则核内中子数为 A.A-x B.A-x-n C.A-x+n D.A+x-n 15. 对于 A Z X和A+1 Z 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6、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C A.13Al B.13Al C.13 C D.13 C 17、对于A Z X和A+1 Z X+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及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原子半径:Cl>S>O B.还原性:Na>Mg>Al C.稳定性:HF>HCl>HBr D.酸性:HClO4>H2SO4>H3PO4 19、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B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Li、Z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20、H218O和D2O分子中的中子数,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1、X元素的阳离子与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 22、某元素X气态氢化物与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则该元素: A.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ⅦA族, B.在周期表中处于第2周期ⅤA族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柱、台、锥、球的结构特征 二、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表面积、体积 1、面积公式 2、体积公式 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S4πR2 V=4/3πR3 =

习题: 1.一个棱柱是正四棱柱的条件是(). A.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是矩形 B.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 C.底面是菱形,且有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两两垂直 D.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矩形的四棱柱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B. 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 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 D. 圆锥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的底面圆的半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棱柱的底面边长相等,则它的各个侧面的面积相等 B. 九棱柱有9 条侧棱,9 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 六角螺帽、三棱镜都是棱柱 D. 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行于圆锥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B. 平行于圆台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C. 过圆锥顶点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D. 过圆台上底面中心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5.如果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是矩形,则这个几何体不可能是(). A. 棱柱 B. 棱台 C. 圆柱 D. 圆锥 6.下图所示为一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它的左部和右部分别是() A. 圆锥,圆柱 B. 圆柱,圆锥 C. 圆柱,圆柱 D. 圆锥,圆锥 7.下图是某个圆锥的三视图,请根据正视图中所标尺寸,则俯视图中圆的面积为_________,圆锥母线长为______.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 B.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的两条线段仍然平行 C.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观图一定也全等 D.两个图形的直观图是全等三角形,则这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9.如图所示的直观图,其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A. 3 B. 6 C. 3232 2 10.用长为4,宽为2 的矩形做侧面围成一个圆柱,此圆柱轴截面面积为(). 11.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V1 和 V2 ,则 V1 : V2 =(). A. 1: 3 B. 1:1 C. 2 :1 D. 3 :1 12.如图,一个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主视图与左视图是边长为2 的正三 角形、俯视图轮廓为正方形,则其体积是().

地理必修一第一二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 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 3.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其他恒星 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 二太阳系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 (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2.地球为什么存在生命 内因: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 外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光照稳定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波长分为: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太阳辐射能主要 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50%.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分别有:2,8,8,18,18,32,32,(50)(50)个元 素 4.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纵行,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注意书 写) 5.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 第ⅦA族(第8,9,10纵行):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合价定位0) 6.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其他周期是长周期。 7.*尽可能完整地默写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 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为:与氧气或水反应时的剧烈程度。)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除铯外,都是银白色。导热性导电性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 堆的传热介质。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熔沸点逐渐下降。 4.碱金属元素的保存

Li封存在石蜡中(一般固体,液体也可以) Na浸没在煤油里 K浸没在煤油或石蜡油 铷和铯过于活泼,一般实验室保存不了 8.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 Li,NaK比水轻。Na:浮融游响红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9. 卤素单质保存颜色状态 F2实验室无法保存淡黄绿色气体 Cl2短期保存:集气瓶黄绿色气体 Br2棕色试剂瓶中水封, 深红棕色液体 不用橡胶塞 I2密封,棕色试剂瓶紫黑色固体 10.卤素单质与氢气,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现象 11.*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三、核素 5.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6.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氢:氕、氘、氚 7.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8.同位素的应用:14C考古时测定文物年代,氘氚用于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一、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 金属性是指气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大,它的金属性越弱。 二、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越易形成阳离子) 1、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除外)。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水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3、常温下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4、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极少数除外)。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弱。 , 6、(氢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如铝热反应。 8、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增强。 三、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子亲核能来表示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子亲核能越大,它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1、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与H2化合的条件。反应条件越容易,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4、(最高价的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O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5、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1.1.1 柱、锥、台、球的的结构特征 练习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1)桌面是平面;(2)一个平面长2米,宽3米;(3)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只能画出平面的一部分;(4)空间图形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 A 、1 B、 2 C、 3 D、 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平放置的平面是大小确定的平行四边形 B、平面ABCD就是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围来的部分 C、100个平面重叠在一起比10个平面重叠在一起厚 D、平面是光滑的,向四周无限延展的面 3、下列说法中表示平面的是() A、水面 B、屏面 C、版面 D、铅垂面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面中,至少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B、棱柱的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一定是棱柱的底面 C、棱柱的一条侧棱的长叫做棱柱的高 D、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的底面一定不是平行四边形 5、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分别是AA/=1,AB=2,AD=4,则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到C/的最短距离是() A、 5 B、7 C、 D、 6、若正棱锥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相等,则该棱锥一定不是()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7、过球面上两点可能作出球的大圆() A、0个或1个 B、有且仅有1个 C、无数个 D、一个或无数个 8、一个圆柱的母线长为5,底面半径为2,则圆柱的轴截面的面积为() A、10 B、20 C、40 D、15

二、填空题 9、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边数最多是----------------条。 10、正三棱台的上、下底面边长及高分别为1、2、2,则它的斜高是------------。 11、一个圆柱的轴截面面积为Q,则它的侧面面积是----------------。 12、若圆锥的侧面面积是其底面面积的2倍,则这个圆锥的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为----------------,圆锥的侧面 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为----------------。 13、在赤道上,东经1400与西经1300的海面上有两点A、B,则A、B两点的球面距离是多少海里---------------。 (1海里是球心角1/所对大圆的弧长)。 三、解答题 14、一个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高是6,过下底面的一条棱和该棱所对的上底面的顶点作截面,求这 截面的面积。 15、圆锥底面半径是6,轴截面顶角是直角,过两条母线的截面截去底面圆周的1 6 ,求截面面积。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微粒中,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的是( ) ①18O ;②12C ;③26Mg ;④40K ;⑤40Ca A.①② B.②⑤ C.只有④ D.③④ 2.X 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 3XO 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 A .HX B .H 2X C .XH 4 D . XH 3 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A HCl MgCl 2 NH 4Cl B H 2O Na 2O CO 2 C CaCl 2 NaOH H 2O D NH 3 H 2O CO 2 4.已知某粒子 n A Z R ,则元素R 的原子序数是( )。 A .Z B .A-Z C .Z-n D .Z+n 5.下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A 、B 、C 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B 的质量数,B ) A. B 为第二周期的元素 B. C 为V A 族元素 C. 三种元素都为金属元素 D . C 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 6.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1的是( )。 A .r (Na +)/ r (Na) B .r (Cl -)/ r (Cl) C .r (Na)/ r (Mg) D .r (Ca)/ r (Mg) 7.下列关于3 2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 B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 .3 2He 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 .3 2He 和4 2He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8.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性强弱:F2<Cl2B.金属性强弱:K<Na C.酸性强弱:H3PO4<H2SO4 D.碱性强弱:NaOH<Mg(OH)2 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A族 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10.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11. 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12.下列关于ⅦA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 C.Ⅶ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7价 D.ⅦA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13.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 ..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必修2人口的变化

2014-2015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NO:编制:吴贤明教师评价: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审核:审批: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2.会运用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 3.能熟练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能阐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 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 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3.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 (1)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及原因

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原因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它决定着全球人口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和西亚石油产出国(如沙特),由于经济发达和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使本国人口机械增长迅速。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 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A .氧 B .氟 C .碳 D . 氮 2.X 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 3XO 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 A .HX B .H 2X C .XH 4 D . XH 3 3.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N 2 B .CO 2 C .NaOH D .CH 4 4.已知某粒子 n A Z R ,则元素R 的原子序数是( )。 A .Z B .A-Z C .Z-n D .Z+n 5.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6.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1的是( )。 A .r (Na +)/ r (Na) B .r (Cl -)/ r (Cl) C .r (Na)/ r (Mg) D .r (Ca)/ r (Mg) 7.X 元素的阳离子和Y 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与Ar 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 的原子序数比Y 小 B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 大 C .X 的原子半径比Y 大 D .X 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 大 8.下列关于3 2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 B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 .3 2He 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 .3 2He 和4 2He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9.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氧化性强弱:F 2<Cl 2 B .金属性强弱:K <Na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

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 ×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 ×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 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1.3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较及制约因素制

人教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 系列之知识清单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点燃 点燃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花的结构 雌蕊结构 双受精 果实和种子形成与结构

生物必修2 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3.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杂交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书P7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异花传粉): 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取粉→授粉→套袋(防干扰)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DD × 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 高茎矮茎 测交Dd × dd 配子 D d d 测交后代dd 高茎矮茎 1 :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并且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 :1)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YYRR × yyrr ↓ ↓ F1:黄圆F1: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 –yyR --Y-- rr yyrr 9 :3 :3 :1 9 :3 :3 :1

在F2 代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 yyRr 2/16 3/16 绿圆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 × yyrr,但亲本为YYrr × yyRR, 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四、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 = 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 × Dd 3 D_ :1 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Dd × dd 1 Dd :1 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某一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 = 2n (n :等位基因的对数)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亲本 类型 重组 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