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微生物

污染控制微生物
污染控制微生物

简答题和实验题

1.为什么细菌常用碱性染料染色

因为细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碱性染料)结合。

2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与机理。如何鉴别G+细菌G-细菌

过程;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进行初染,再用碘液进行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复染液(沙黄或番红)进行复染。凡是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凡是能够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

机理;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网状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网状结构孔径缩小甚至关闭,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染料复合物浸试,故菌体仍是深紫色。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很薄,脂类含量较高。当被酒精脱色,脂类物易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故菌体呈现复染液红色。

3.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1) 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维持细胞外形,保持细胞的完整性;2) 细胞壁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保持原生体,避免渗透压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3) 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支点,支撑鞭毛的运动;4) 细胞壁具有多孔性,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但对大分子物质有阻拦作用;5)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使之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4.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1。细胞膜上特殊的渗透酶及载体蛋白能够选择性转运可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及无机物化合物控制营养物质进出细胞;2。转运电子和磷酸化作用,即呼吸作用的场所3.排出水溶性胞外酶,将大分子化合物水解为简单化合物而摄入细胞内;4,生物合成

5.荚膜的功能

1.对细菌保护作用,使细菌免受外界干燥的影响,保护致病细菌免受吞噬细胞的吞噬,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2.增强细菌侵染力;

3.荚膜作为细胞外贮藏物,当营养缺乏时作为碳源和能源被利用;

4.许多细菌可以通过荚膜或粘液层相互连接形成体积和密度较大的菌胶团;5堆积代谢物.

6.在细菌的分类鉴定中,判断细菌是否水解明胶

用明胶代替琼脂,用穿刺法接种,若细菌含有明胶酶则能水解明胶,并形成一定形态的液化区

7.为什么细菌表面总带负电

当溶液PH值比细菌等电点高时,氨基酸氨基发生电离受抑制,羧基电离使细菌带负电。当溶液PH值比细菌等电点低时,氨基酸羧基电离受抑制,氨基电离,使细菌带正电。一般培养染色血清的实验中,细菌多处于偏碱性,中性,偏酸性都比细菌等电点高,所以细菌表面总是带负电。

8.解释自养铁细菌的谁中含有大量Fe(0H)3

铁细菌营腐生生活,是一种化能自养型微生物,铁细菌能将细胞内所吸收的亚铁氧化为高铁,从而获得能量,但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小,铁细菌为满足对能量的需求,必然要生成大量的高铁如Fe(OH)3,这种不溶性的铁化合物排出菌体后就沉淀下来,当输水管线中含有大量的Fe(OH)3时,就会降低输水管的输水能力。

10.藻类在给排水作用

①常使自来水产生异味或颜色或造成滤池堵塞②当水体富营养化时,使水体产生水华和赤潮,改变水的PH值使水带有臭味,并使含有剧毒③利用藻类进行废水处理,典型的是氧化塘处理系统,利用菌藻互生原理进行废水处理④藻类在水体复杂的自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污染的生物监测中指示生物可以反映污染程度

11.为什么池塘白天溶解氧高而晚上溶解氧低

因为在白天有充足的光照,池塘中的藻类能利用CO2合成细胞物质,同时放出氧气。而夜间无阳光时,藻类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取得能量,吸收氧气同时放出CO2,所以在藻类很多的池塘DO很高,夜间急剧下降

12.病毒的基本特征

①无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②没有自身的酶合成机制,不具备独立代谢的酶系统,菌专性寄生③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④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才敏感⑤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进入寄主后又具有生命特征

13.病毒的增殖过程

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病毒吸附到菌体表面,将核酸注入到细胞内而外壳留在了细胞外。病毒的生物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当病毒侵入到寄主细胞后,细胞的合成不再由细胞本身支配,而受病毒的遗传信息所决定,利用细胞的合成机构和机制,复制出病毒核酸,并合成了大量病毒蛋白质。新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誊配出成熟的病毒颗粒并释放出有侵染力的病毒粒子。

14.水在有机体中的生理作用

1.水是微生物细胞的中药组成部分2机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都需要通过水来完成3.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产物的分泌都是通过水来完成4.水的结潮高又是热的良好导体,因而有效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迅速的散发出去,避免细胞内的温度陡然升高,有效地控制细胞内温度

15.矿质元素的作用

1构成磁暴的组成成分2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3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PH 值氧化还原电位4作为某些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16.新陈代谢的特点

1 是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系列过程,反应步骤很多,但顺序性很强。有条不紊,环环相扣。2在混合的条件下,由多酶体系催化而成3.有灵活的自动调节能力

18.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阈的原因

酶催化某一反应时首先酶与底物形成中间产物(不稳定)称中间络合物,中间产物再分解成产物并释放原来酶。由于中间产物的形成课降低活化能阈,所以只需较低活化能,反应就能继续

19.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低的底物浓度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并形成正比关系2较高时,增加底物浓度,速度增加不明显,并且不是正比关系。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趋于稳定,并且不再受底物的浓度影响,此时底物的浓度为饱和浓度。

20.当底物浓度等于或大于饱和浓度后反应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

由于此时的酶的活化性中心全部被底物占据,酶分子发挥到最大能力

28.脂类物质代谢过程

不论在有氧还是在无氧的条件下,脂类在脂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而分别生成丙酮酸和乙酰CoA,脂肪酸生成乙酰CoA是通过β-氧化完成.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和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H2O和CO2.在无氧的条件。甘油分解生成的丙酮酸经发酵生成乙酸,乙醇和甲酸,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CoA可转化为乙酸。这些产物可能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29.蛋白质的分解过程

蛋白质必须水解生成氨基酸进入细胞内,无论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条件下,氨基酸都可以通过脱氮作用分解成氨态氮。氨态氮可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硝化作用被氧化成硝酸和亚硝酸。在缺氧条件硝酸盐可被硝酸盐还原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氮气。

30.反硝化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1对二沉池的影响2用以生物脱N)

在活性污泥中,如果废水中含氮有机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生成NO2-和NO3-,则含有大量NO2-和NO3-的处理后水由曝气池进入一沉池。若二次沉淀池缺氧且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时间较长或形成死泥区,则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可将NO2-和NO3-转化为氨气,产生的大量氨气附着在污泥上。气体上升使污泥杂质浮起影响水质。

31.代谢调节的生理意义

1代谢调节能够使复杂的代谢活动得到协调,能够使微生物及时获得代谢产物和停止生产过量的代谢产物2代谢是微生物与环境进行和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生物体也必须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对代谢进行调节

32酶合成诱导的机理(以乳糖为例)、

当乳糖不存在时,调节基因产生阻遏蛋白可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组织了启动基因发出指令合成mRA,也就阻止合成利用乳糖的酶:当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可与阻遏蛋白结合,并改变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的构象,从而使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因子结合启动因子发出合成mRA指令。并指导合成利用乳糖的酶。

33.酶合成阻遏的机理(组氨酸)

当组氨酸浓度过高时,在体系中它与tRNA首先生成his-tRNA复合体,称为辅阻遏物。

这种辅阻遏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活化,迅速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阻止了启动基因发出指令合成mRNA,使组氨酸合成酶系不能被合成。一旦组氨酸浓度降低,辅阻遏物脱离阻遏蛋白,阻遏蛋白又失去活性,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组氨酸合成酶系又被合成出来。

34.为什么会出现二次生长曲线

细菌利用乳糖时必须通过β-半乳糖苷酶等将乳糖分解为简单的葡萄糖和β-半乳糖。

β-半乳糖苷酶是一种诱导酶,受乳糖操纵因子控制,分解葡萄糖的酶系统均为固有酶。当葡萄糖存在时,葡萄糖的代谢产物对由ATP生成cAMP所需的腺环化酶产生抑制作用,而对cAMP生成AMP所需的磷酸二酯酶起激活作用,导致细胞内cAMP水平很低。

即使此时存在乳糖操纵子的诱导物,但由于cAMP缺乏,因而足额了β-半乳糖苷酶等的合成,这时,大肠杆菌只能以葡萄糖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并进行生长繁殖。一旦葡萄糖被耗尽培养液中只有乳糖作为碳源和能源,此时,由于cAMP数量增加,乳糖操纵子启动,合成分解乳糖所需的酶,大肠杆菌将以乳糖作为底物,生物合成重新开始。

35.简述细菌纯培养的生长曲线

吸金的生长曲线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①当菌钟进入迟缓期后,细菌并不马上分裂,而是合成各种酶,并完善体内的酶系统和细胞的其他成分。此时,细胞的代谢活力很强,蛋白质和RNA含量增加,体积增大。在迟缓期末和对数期初期的细胞对热,化学物质等不良条件的抵抗力减弱。②对数期细菌的生长速度达到高潮,世代时间最短,细胞的代谢活性比较稳定,酶的代谢活性比较稳定,酶的活力也高,此时的细胞可作为研究工作的理想材料。③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有毒性的代谢产物不断积累,致使细菌分裂的速率降低,易形成菌胶团。④衰亡期环境边个更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细胞活力继续衰退,死亡率大于繁殖率。

37.叙述活性污泥的生长曲线

①对数生长起,微生物处在营养物质过剩的环境中,微生物以最大速率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微生物迅速增长。由于微生物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因而不能形成良好的活性污泥絮凝体②减速生长期;由于减速生长期营养物质减少,微生物活动能力降低,菌胶团细菌之间易于相互粘附,活性污泥絮体开始形成。减速生长末期活性污泥不但具有一定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③内源呼吸期;

营养物质耗尽,所以活性污泥微生物靠内源呼吸维持生命活动。由于能量水平过低,絮凝体形成速率增加,吸附有机物的能力显著,但污泥活性降低。

38.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为什么将活性污泥控制在减速生长末期和内源呼吸初期

①如果维持微生物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活力强,处理废水能力强,但由于不易絮凝和沉降,并且微生物处于对数期,则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这就使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要求很高,则处理过的废水中所含有机物浓度也很高,难以达到排放标准②若将微生物维持在内源呼吸末期,此时处理过的废水中所含有机物浓度相对来说固然很低,但由于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能力很差,所需反应时间很长,所以为获得较强的和吸附有机物的能力,又有沉降性能的活性污泥,应将活性污泥控制在减速生长末期和内源呼吸初期。

39.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力高

①菌体在有水的情况下,蛋白质容易凝固。含水率越高,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越低。

②热蒸汽的穿透力大可使被灭菌的物品内部温度迅速上升③湿热的蒸气含有潜能,与被灭菌的物体接触时凝成水,放出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40.为什么冷冻保存菌种时必须将菌体温度迅速降低到冰点下

如果温度逐渐下降,就可以造成菌体死亡。因为温度逐渐低于冰点以时,细胞内的水分转变成冰的结晶,引起细胞脱水,并且冰的结晶可以对细胞结构特别是细胞膜产生物理损伤。若采取快速冷冻,则细胞内形成的冰晶体积小,对细胞的损害也小。

41.PH值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①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②影响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③改变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以及有害物质的毒性。

42.兼性塘和好氧塘中PH的变化

在兼性塘和好氧塘中常因CO2含量改变引起昼夜的PH值改变。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白昼强烈,由于CO2消耗使PH值升高;而在夜间光合作用停止,微生物及藻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CO2使PH值降低。

43.简述碳素循环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自然界中的CO2,合成有机碳化物,进而转化成各种有机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获得能量,同时放出CO2。动物以植物和微生物为食,并且呼吸作用中释放出CO2。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时,产生大量CO2,完成整个碳循环。

44.简述氮素循环

①空气中的分子氮被自由生活的微生物固定成NH3并转化为有机氮化物或被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作用转化为供植物直接利用的形式。②植物及微生物体内氮化物为动物食用,转化为动物蛋白。③当植物和微生物尸体及排泄物等有机氮化物(以蛋白质为主)被生物分解后,以氨的星期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或被氧化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或被进一步还原为气态氮返回自然界完成真个循环。

整个过程包括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45.简述硫素循环

①自然界中的六合硫化物,经微生物氧化成SO42-;② SO42-被植物和微生物同化还原成有机硫化物,组成细胞质;动物食用植物和微生物,将其转变成动物体的有机硫化物;③当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中的有机硫化物被微生物分解时,H2S和S的形态返回自然界,完成硫循环过程。

46.简述磷素循环

①有机磷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机磷矿化)②不溶性无机磷变成溶解性无机磷(磷的有效化)③溶解性无机磷变成有机磷(磷的同化)。

47.为什么选用大肠杆菌群作为检验水的卫生指标的菌群

①大肠杆菌生理习性与肠道病原菌类似,而且它们在外界的生存时间基本一致;②大肠杆菌在粪便中的数量较多;③检验技术比较简单。

48.如何用发酵法来对大肠杆菌群的测定

①初步发酵试验。本实验是将水样置于糖类液体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下,经一定时间培养后,观察有无酸和气体产生,即有无发酵而初步确定大肠菌群的存在。②平板分离。这一阶段的检验主要是根据大肠杆菌群在特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典型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和不生芽孢的特性来进行的。在此阶段,可先将上一试验产酸产气的菌种移植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或伊红美蓝培养基表面。这一步骤可阻止厌氧芽孢杆菌的生长,培养基所含染料物质也有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经过培养,如果出现典型的大肠杆菌菌落,则可以认为有此类细菌存在。为了进一步确定,应进行革兰氏染色检验,可将大肠杆菌群与呈革兰氏阳性的好氧芽孢杆菌区别开来。③复发酵试验。将可疑菌落再移植到糖类培养基中,观察它是否产酸产气,最后确定有无大肠菌群存在。

49.如何用滤膜发来对大肠菌群的测定

①将滤膜装在过滤器上。用抽滤法过滤定量水样,将细菌截留在滤膜表面。②将此滤膜没有细菌的一面贴在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或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上,以培育和获得单个菌落。根据典型菌落特征即可测得大肠菌群数。③为了进一步确证,可将滤膜上符合大肠菌群特征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然后镜检。④将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落接种到含糖培养基中,根据产气与否来判断有无大肠菌群存在。

50.如何用噬菌体感染实验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由于在蛋白质分子中只含有硫而不含磷,而DNA分子中则只含有磷而不含硫,故可用35S和32P去分别标记T

噬菌体,然后用它去感染其寄主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接触后,T2

2

完成了吸附和侵入过程。然后把它们放在组织捣碎器中强烈搅拌,以使吸附在菌体外的T2蛋白质外壳均匀散布在培养液中,然后离心沉淀,使大肠菌沉淀,再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同位素标记。结果发现,几乎全部的32P都和大肠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中,而几乎全部35S都留在上清液中。这就有力的说明亲代蛋白质外壳的确没有进入菌体并参与子代噬菌体的增殖。可是,最终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的确是一群完整的成熟的噬菌体颗粒。由此可见,决定遗传性的物质不是蛋白质,而是核酸-----DNA或RNA。

51.简述DNA的复制过程

DNA的复制过程首先是DNA的双链从一端打开,分离成两条单链,然后以每条单链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逐渐建立起完全互补的一套核苷酸单位,新连接上的多核苷酸链与原有的多核苷酸链重新形成新的双螺旋DNA。

52.原生质体融合的优点

①克服种属间杂交的“不育性”,可以进行远缘杂交。由于用酶解除去细胞壁,因此,即使相同接合型的真菌或不同种属间的微生物,皆可发生原生质体融合,产生重组子。②基因重组频率高,重组类型多。原生质体融合时,由于聚乙二醇(PEG)起促融合的作用,使细胞相互聚集,可以提高基因重组率。原生质体融合后,两个亲株的整套基因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相互接触,发生多位点的交换,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基因组合,获得多种类型的重组子。③可将由其他育种方法获得的优良性状,经原生质体融合而组合到一个菌株中。④存在着两个以上亲株同时参与融合,可形成多种性状的融合子。

53.原生质体融合的步骤

①选择亲本。选择两个具有育种价值并带有选择性遗传标记的菌株作为亲本。②制备原生质体。经溶菌酶除去细胞壁,释放出原生质体,并置高渗液中维持其稳定。③。促融合。聚乙二醇加入到原生质体以促进融合。聚乙二醇为一种表面活性剂,能强制性的促进

原生质体融合。在有Ca2+ 、Mg2+离子存在时,更能促进融合。④原生质体再生。原生质体已失去细胞壁,虽有生物活性,但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必须涂布在再生培养基上,使之再生。⑤检出融合子。利用选择培养基上的遗传标记,确定是否为融合子。⑥融合子筛选。产生的融合子中可能有杂合双倍体和单倍重组体不同的类型,前者性能不稳定,要选出性能稳定的单倍重组体,反复筛选出生产性能良好的融合子。

54,诱变育种的步骤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基因突变,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某一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步骤:①出发菌株的选择;②诱变剂的选择;③诱变剂量的选择;④突变体的筛选。

55.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①目的基因获取②载体的选择③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④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⑤筛选优秀菌种⑥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

56.载体因具备的条件

①载体是一个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复制子②载体能在受体细胞内大量增殖,即有较高的复制率③载体上最好只有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口,使目的基因能固定地整合到载体DNA的一定位置上④载体上必须有一种选择性遗传标志,以便及时把少量“工程菌”或“工程细胞”选择出来。

57废水生物处理的作用原理及其作用

通过微生物酶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氧化分解。在好氧条件下污染物最终被分解成CO2、H2S、N2、H2和H2O以及有机酸和醇等。

①絮凝作用。废水进入生物反应池后,废水中的产荚膜细菌可分泌出粘液物质,并相互粘连形成菌胶团。菌胶团又粘连在一起,絮凝成活性污泥或粘附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

②吸附作用。细菌表面一般带有负电荷,而水中有机物颗粒常带正电荷,所以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吸引作用。

③氧化作用。被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吸附的大分子有机质,在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可溶性的有机小分子物质,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微生物细胞内。这些被吸收到细胞内的物质,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途径,被氧化为无机物CO2和H2O等,并释放能量;与此同时,微生物利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合成细胞物质。

④沉淀作用。活性污泥,特别是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使泥水分离,澄清水排走,污泥沉降至池底,这是废水生化处理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58 好氧和厌氧处理这题看不清啊啊啊啊啊(╯‵□′)╯︵┻━┻

59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

废水通过布水器均匀地分布在滤池表面,沿滤料空隙自上而下流动。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滤料表面迅速繁殖,这些微生物又进一步吸附废水中呈悬浮、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质,并随着有机物被分解的同时,微生物也不断增长和繁殖,使生物膜厚度不断增加。当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老化或死亡,滤池中由于某些蝇类的幼虫活动以及在水流的冲刷下,生物膜将从滤料表面上脱落下来,然后随废水流出池外。

60叙述水体自净形成的四个连续污染带

①多污带亦称多污水域,此带多处在废水排放口,水质浑浊,多呈暗灰色,COD、BOD5浓度很高,DO趋于零,有强烈的H2S气味,其细菌数量大,种类多。②α-中污带(有机污染较为严重,溶解氧略有回升,多为耐污性生物种类,)③β-中污带(中等程度的有机污染区域,溶解氧较高,有多种藻类和原生动物,有鱼类出现);④寡污带:溶解氧恢复正常或达饱和,水质透明,细菌数量少,藻类种类和数量多。

61厌氧生物处理的处理机理

厌氧处理废水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是由厌氧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厌氧微生物在活动中不需要氧,有氧还会抑制或杀死这些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即发酵细菌和产甲烷菌。废水中的有机物在这些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通过酸性发酵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最终被转化成CH4、CO2等气体,同时使废水得到净化。

酸性发酵阶段是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和醇,使发酵环境中PH值下降,呈酸性。产甲烷阶段是微生物在这一阶段中,分解第一阶段产生的有机酸和醇,通过无氧呼吸产生CH4、CO2、H2S等,使发酵环境中PH值上升。

62原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①促进菌胶团絮凝作用②吞噬游离细菌和微小颗粒③分解代谢废水中的有机物④作为指示生物

63为什么产甲烷菌生长缓慢

能够利用的底物很少,仅有CO2、H2、乙酸、甲酸、甲醇和甲胺这些简单物质。这些物质转化为CH4所释放的能量很少,因而为生物合成所提供的能量亦少,使生物的生长繁殖速率很低,世代时间很长。

64如何分离产甲烷菌

①在完全无氧的条件下制备培养基,可消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②往培养基里加还原剂---树脂天青。既是还原剂又是指示剂,可把培养基里残留的溶解氧去除。在有氧条件下呈紫色或粉红色,无氧时呈无色③在无氧条件下分装试管。可用CO2、N2、H2来驱除空气。④滚管采用无菌注射器接种后,让试管滚动,目的是让培养基凝固在试管壁上,增加产甲烷细菌的生长面积,使甲烷细菌能够充分与氢气和二氧化碳接触。

65阐述非甲烷细菌和甲烷细菌的相互关系

①非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底物②非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了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③非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了有毒物质④产甲烷细菌为非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了反馈抑制⑤非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的适宜pH值

66比较废水中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

与好氧生物处理法相比,厌氧处理有以下优点①厌氧生物处理废水可直接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耗能低、运行费用少,②污泥产率低。好氧生物处理废水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剩余污泥生成率高,而厌氧法处理废水时,厌氧菌世代时间长,剩余污泥很低③需要附加的营养物少④厌氧法处理废水可回收沼气

67如何测定藻类生产潜在能力(AGP)

是以利比希最低定律为基础的一种测定方法,用以测定藻类生产的潜在能力。该法是在废水、自然水或处理后排出水的水样接种特定藻类,一般接种蓝细菌、绿藻和硅藻,然后置于一定的照度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使藻类生长达到稳定期。最后用测定藻类细胞数或干重的方法来决定藻类在某种水体的增殖量。

68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69以活性污泥法为例,叙述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70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1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

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7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8 脱色:斜置载玻片,滴加95%乙醇脱色,至流出的乙醇不现紫色为止,大约需时20-30S,随即水洗。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

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 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 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 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 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 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 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 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11.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 科。 1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 门应用学科。 13. 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1. 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 细菌多数在1 y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 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 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 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 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 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 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 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 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 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 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 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又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卷2004(哈工大)答案

2004年秋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A答案 一、填空(0.5分×40) 1.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这些微小生物通常不能被(肉眼)直接分辨,而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微生物具有多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高)、(适应能力强,易于培养)、(易变异)等方面。 3.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一系列的连续步骤。 4.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及(内含物)等。有些细菌还可能有(荚膜)、(芽孢)和(鞭毛)等特殊结构。 5. 革兰氏染色法为(复)染色法,其主要步骤是: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复染液——沙黄或蕃红)复染。凡呈紫色者,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凡呈红色者,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6.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二、术语解释(3分×8) 1.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后并不总是呈现裂解反应。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这种反应称为溶原性反应,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2. 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3.质粒:质粒是指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于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所构成的遗传因子。其相对分子质量较细菌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4. 选择培养基:根据所要筛选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而配制的,只适合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1、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6、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即通称的痢疾杆菌。痢疾贺志贺氏菌是导致典型细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题

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C 一、填空(0.5分×30) 1.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2.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释放)等连续几个阶段。 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比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薄膜过滤计数)法等。 4. 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转化)、(接合)和(转导)。 5.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6. 组成RNA的碱基包括(A )、(G )、(C )和(U )等四种。 7.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常见的产酸发酵类型有(乙醇型发酵)、(丙酸型发酵)和(丁酸型发酵)等三种。 二、术语解释(2分×10) 1. 异染粒:又称捩转菌素,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具有较强的嗜碱性或嗜中性。因为它被蓝色染料(如甲烯蓝)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而得名。一般认为它可能是磷源和能源性贮藏物。 2. 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3.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基质,叫做培养基。它是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由于各种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为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针对微生物不同的营养类型,满足特定的生长条件,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4. 固有酶与适应酶:微生物生活过程中分泌的,与其作用底物存在与否无关的酶称为固有酶;一般情况下并不表达,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分泌的酶称为适应酶。 5. 呼吸链:在有氧呼吸中,被氧化有机物脱下的质子和电子并不直接传递给氧,而是在多种酶及辅因子的作用下,依次传递,最终传递给氧原子,生成水,能量是在这一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传递体系又称呼吸链,辅酶NADH和FADH2为电子传递体,参与电子传递的各种辅因子称为电子中间传递体,O2最终电子受体。 6.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种群受群落中生态因子限定的空间地位及其功能作用。 7. 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可以观测到的,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测定的性质和形状。 8.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在接纳了一定量的污染物后,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的现象。 9.Hfr菌株:雄性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根据F因子在细菌细胞中的存在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有些细菌含有游离的F因子,这些细菌称为F+菌株;另一些细菌所含F因子可以开环,并整合在细胞核的DNA上,由于这种雄性菌株与F-菌株的重组率极高,所以称为高频重组菌株,即Hfr菌株。

08真题—污染控制微生物

一、 二、名词解释(2分×10) 1.氧化磷酸化 2.孢子与孢芽 3.裂解量 4.无氧呼吸 5.载体蛋白 6.生态演替 7.基因工程 8.生态幅 9.呼吸与发酵 10.同型分裂 二、填空(20×1) 1.放线菌的孢子繁殖方式有()() () 2.病毒的化学组成()() 3.微生物在自然界碳素循环中的作用是()和 () 4.米门方程的推导依据是() 5.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中甲酚紫的作用是() 6.EMP途径的产物是()()() 7.根据碳源的不同将微生物分为()()

8. ()()和结构基因构成构成操纵子 9.根据()()()实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三、单选() 1.细菌形成荚膜在()期(答案C.稳定期) 2.检验水中病毒的方法()(答案B.蚀斑检 验法) 3.产甲烷菌能将哪些物质转化为甲烷(答案B.一碳有 机物) 4.使蛋白质变性导致酶促反应速度下降的因素是 C.温度 D.抑制剂 5.下列哪项不是芽胞的作用 A.繁殖B.休眠 四.简答(10×5)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关系 3.为何湿热灭菌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4.解释由于反硝化作用引起二沉池沉淀效果变差的原因 5.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在输水管线中的危害 6. 赤潮的微生物学原理

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8.配置培养基基本原则 9.举例说明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 10.诱变育种主要过程 五.实验 1.利用比浊法及活菌计数法均能测得细菌的生长曲线,两者有何异同 2.怎样筛选出目标微生物 六.论述10 描述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和指导作用 七.综述25 分析A/O工艺中有机污染物在系统内的转化规律 08真题手写版(根据老师上课记录)

污染控制微生物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微生物?微生物有何特点? 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通称。微生物类群十分复杂,其中包括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细胞的细菌和蓝细菌,属于真菌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特点。 2、何谓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二者有何区别?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仅有一个核物质高度集中的核区,不具核膜,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为微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反之,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 3、概述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a、在给水工程中的应用 水中往往存在致突变污染物,这些物质可以利用微生物检测出来。另外,藻类大量滋生时会堵塞给水厂的滤池,并会使水中带有异味和增加水的色度和浊度等,因此,在给水工程中应尽可能出去这些微生物,以提供符合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同时,也可利用工程菌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来消除水中的微量有机物;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絮凝剂,取代无机和有机絮凝剂,以进一步提高水质、 b、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可以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使之矿化且使水中的重金属得以适当转化。另外,在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c、在土壤净化中的作用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胁。以下总结了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供检测同行们参考。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旧污染。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

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5、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及预防与控制

化妆品成份复杂,含有的许多营养物质是污染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在化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经过多道工序制成产品,各种各样的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分析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原料 化妆品是由各种原料经过合理调配加工而成的复配混合物,原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有油质原料、粉质原料、胶质原料、表面活性剂、溶剂原料、香精香料、染料、颜料等,在这些原材料中,天然的动植物成份及其提取物如明胶和骨胶原多肽水解物、胎盘提取液、水貂油、羊毛脂、人参、当归、芦荟及其提取液等,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次被微生物污染可能性大的原料还有增稠剂、粉体、表面活性剂稀溶液等,相对而言,油脂、高级脂肪酸、醇类、香料、酸、碱等原料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生产流程中有加热工序的产品,如加热至85~90℃,保持20~30min,可杀灭绝大部分细菌(芽孢菌属除外),对于在加工过程不能加热的原料,如已确知其含菌量较大,可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气体灭菌、辐照灭菌或过滤除菌)事先处理。已检验合格的原料在贮存时应遵循以下要求:所有原料离地存放;原料仓库经常清洁和消毒;仓库尽可能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液体原料的贮罐要有盖;各批原料按日期顺序使用,减少贮存时间;当原料贮存期较长时,应先检验微生物指标后再使用。 (二)水 水在整个化妆品生产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极其重要,一般化妆品配方中水的比例大约为30%~70%,工艺生产中水的用量更大。普通的生活饮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Ca2+、Mg2+、Fe3+、Mn2+、Na+等离子以及有机物和微生物,不宜用于制造化妆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水质纯化技术推陈出新,微滤(MF)、超滤(UF)、纳滤(NF)、离子交换、反渗透(RO)、电渗析(ED)等技术的单独或组合应用,可以得到符合化妆品配制及生产用水要求的纯水或超纯水。 必须指出,经过离子交换或反渗透等方法处理的纯水或超纯水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存在,必须对其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消毒、臭氧杀菌、煮沸灭菌、化学消毒剂消毒等。 (三)管道与设备 化妆品生产设备包括乳化罐、贮罐、管道、阀门、接头、流量计、过滤器、泵和灌装机等,大多数化妆品生产企业产品种类繁多,设备为多种产品共用,如果采用通用的化工生产设备,在设计时没有从清洁卫生方面考虑,拆卸较麻烦,难以完全清洗消毒,设备和管道上滋生了微生物,产品流经时会不断被污染。 要杀灭生产设备及管道中的微生物,首先必须将设备和管道清洗干净,彻底去除粘附的污垢,以免污垢成为微生物的保护伞,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可分别采用浸泡、喷雾、局部清洗、高压冲洗和内部循环清洗等一种或几种清洗方法,对于设备和管线上较难清除的沉积物和粘附污物,则需要浸泡、溶解、加热并结合机械作用才能去除,特别是处于死角的残渣,需要拆卸后才可清除干净,而这些残渣正是滋生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容易积存残渣的地方包括阀门、出口和入口、过滤器、灌装机的活塞和泵等。 设备和管道清洗后必须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蒸汽消毒和化学消毒。采用蒸汽消毒时,被消毒的设备必须是耐热的,消毒的效果与接触时间有关,敞口容器消毒一般需要30min,如果是耐压容器,使用高压消毒,接触时间可适当缩短至5~15min。蒸汽消毒的优点是效果好,消毒后不需冲洗,缺点是能源消耗较大,要有锅炉。同一类型的消毒方法还有热水消毒,用90℃的热水进行循环,对管路消毒较合适。化学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是一种冷消毒,不需加热。常用于化妆品管道与设备的化学消毒剂有乙醇、二氧

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 1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1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13.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 1.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细菌多数在1μ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a.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 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b.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 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 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 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 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细菌是指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a. 致病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肠道传染病 b.条件致病菌:沙门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食物中毒 c.非致病菌:假单脃菌属、黄杆菌属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常见的食品细菌 1.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值速度快。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广泛分布于食品,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2.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较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糖类并产生色素。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它们均属于嗜中温菌,兼或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肠道菌科:肠道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饮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一。变形杆菌分解蛋白质能力非常强,是需氧腐败的代表;而沙雷菌可使食物发生表面变红、变粘等改变。 5.弧菌属和黄杆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直型或弯曲型杆菌,兼性厌氧,主要来自于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在鱼类及水产品中多见。后者与冷冻蔬菜的腐败有关,并以其可利用植物中糖类生成黄、红色素而着称。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38%-51%。 6.嗜盐杆菌属和嗜厌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嗜盐,在高浓度食盐(至少为12%)中生长,多见于咸鱼,且可产生橙红色素。它们可在咸肉和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变质。 7.乳杆菌属:常与乳酸菌同时出现,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杆菌,厌氧或微需氧,主要见于乳品中,可使其腐败变质。该属种的许多菌可用于生产乳酸或发酵食品,污染食品后可引起食品变质。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为三类,即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哈工大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历年期末考试题

哈工大 2003 年 春 季学期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试卷 (A ) 一、 填空(0.5分×30) 1. 微生物一词并非( )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 )、( ),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 ),包括病毒、( )、( )、( )以及( )和( )等。 2.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 )、( )、( )、和( )等连续几个阶段。 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 )法、( )法和( )法等。 4. 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 )、( )和( )。 5.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 )、( )、

()和()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试题:班号:姓名: 6. 组成RNA的碱基包括()、()、()和()等四种。 7.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常见的产酸发酵类型有()、()和()等三种。 二、术语解释(2分×10) 1. 异染粒 2. 菌胶团 3. 培养基 4. 固有酶与适应酶 5. 呼吸链 6. 生态位 7. 性状 8. 生物修复技术 9. Hfr菌株

10.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三、问答题(5分×6) 1.微生物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 在自然环境中,细菌为何带负电? 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其比较。 4. 无氧呼吸与发酵的区别。 5. 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6. 厌氧生物处理工程中,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的相互关系。 四、实验题(8分×2) 1.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都属正常肠道细菌,请设计试验对两者进行区别鉴定。

2.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 五、综合题(10分) 根据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采取怎样的措施可以缩短污泥接种后的迟缓期,以加速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启动过程。 六、讨论题(9分) 谈谈水体自净对污水处理的指导意义。 2003年秋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A答案 二、填空(0.5分×30) 1. 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2.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释放)等连续几个阶段。 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比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薄膜过滤计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微生物污染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使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1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2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的微生物;3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成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

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也会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与在空气或水等环境中生长迥然不同,因为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可在食品中迅速生长繁殖。食品的基本特性,食品的营养成分、水分、pH值、渗透压;食品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气体、湿度等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任何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多数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以水作为溶剂或介质。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存在于食品中的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因为这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的,所以微生物无法利用结合水。游离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作用或基本没有中作用的水,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故通常使用A w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A w是指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浓度,即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即:

哈工大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

哈工大历年真题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共代谢: 2.双名法:由两个名字组成的命名方法,即一个物种的名字,是由它所属的属名后面 加上种名形容词所组成的(属名+种名) 3.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由于单个细胞在局部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 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 4.细菌的特殊结构:指部分细菌所具有的可变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孢 5.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 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6.中体:细菌细胞质中的主要膜状结构,由细胞膜以最大量的褶皱内陷而形成的层状、 管状或囊状物,常伸入细胞内 7.二次生长曲线:当大肠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大肠杆菌 首先利用葡萄糖而不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利用完后才开始利用乳糖,大肠杆 菌呈现二次生长现象 8.溶原性: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并不立即使细菌发生裂解,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在细 菌染色质体的一定位置上,并与细菌的染色质体一道复制,随着细菌的分裂传给每 个子代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的这一特性称为溶原性 9.温和型噬菌体: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这种噬菌 体称为温和型噬菌体。含有这种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胞称为溶源性细菌 10.裂解量:每个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称为裂解量 11.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能力的微生物 12.生态位分离:是指在稳定的环境中,不同种群在同一生境长期共存时,必须有各自 不同的(实际)生态位,从而避免种群间长期而又激烈的竞争,并有利于每 个种群在生境内进行有序的和有效的生存。 13.生物修复: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不仅(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存在于地表水中,而 且更广泛地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 染物,从而去除或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称为生物修复 14.生长因子:些微生物不能从普通的碳源、氮源物质合成,而只有通过外源供给才能 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的和物质的输入、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 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6.CoA: 具巯基的辅酶,作为酰基的载体 17.质粒:质粒是指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于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由共价闭合环状 双螺旋DNA分子所构成的遗传因子。其相对分子质量较细菌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 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18.糖酵解: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脱氢)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并产生可供机体生长的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途径 19.无氧呼吸:以NO3-、SO4-、CO3-等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 有氧呼吸:以氧气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 发酵:呼吸是指底物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或电子不是直接与中间代谢产物相偶联,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a.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b.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 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 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的细菌污染食品细菌是指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a.致病菌: 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肠道传染病b.条件致病菌: 沙门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食物中毒c.非致病菌: 假单脃菌属、黄杆菌属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食品细菌 1.假单胞菌属:

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值速度快。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 广泛分布于食品,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2.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 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较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糖类并产生色素。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 它们均属于嗜中温菌,兼或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肠道菌科: 肠道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 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 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饮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 一。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_任南琪_2003年试题

哈工大2004 年秋季学期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题 一、填空(0.5分×40) 1. 微生物一词并非()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包括病毒、()、()、()以及()和()等。这些微小生物通常不能被()直接分辨,而必须借助()甚至()才能观察到。 2. 微生物具有多种特点,主要体现在()、()、()、()、()等方面。 3.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等一系列的连续步骤。

4.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及()等。有些细菌还可能有()、()和()等特殊结构。 5. 革兰氏染色法为()染色法,其主要步骤是:先用碱性染料()染色,再加()媒染,然后用()脱色,最后以()复染。凡呈紫色者,称为()细菌;凡呈红色者,称为()细菌。 6.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和()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二、术语解释(3分×8) 1. 温和性噬菌体

2. 菌胶团 3.质粒 4. 选择培养基 5. 生态位 6. 水体自净7.限制因子

8.生物修复 三、简答(5分×6) 1. 细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

3. 试述无氧呼吸与发酵的区别。 4. 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5. 试述有机废水生物脱氮处理的机理。

6.试述生物虑池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6分)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是进行水质检验的必要项目之一。请说明检测水中细菌总数的倍比稀释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摘要】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因此本文从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f0值灭菌应用、灭菌效果验证方面进行探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以此保障灭菌过程均匀完善,提高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在探究后总结,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还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应用适当的灭菌工艺,并且严格执行gmp管理,以此保障良好的无菌生产体系,这就要求注射液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无菌安全,避免微生物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完全灭菌,以此保证注射液产品的无菌安全。 【关键词】注射剂;生产过程;微生物;质量风险控制 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部生产过程中的灭菌成为保障该注射液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工序,同时灭菌过程均匀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1]。 1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 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来保证制剂无菌水平。一般湿热灭菌条件采用121℃×15min、121℃×30min、116℃×40min的程序,以此必须保证邪君后的微生物存活率≤10-6,即没100万个注射剂中存活微生物不得超过1个,以此保证灭菌后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灭菌效果,应在密闭的制剂灭菌容器内,进行加压高温灭菌,若压力和灭菌时间不当,则不能有效杀死所有芽孢和细菌繁殖体。对于含糖类注射剂和氨基酸类营养性注射液,高温灭菌条件会影响药物产生不稳定性,因此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时,要保障高温灭菌的安全性,也要保障注射剂的稳定性,以此能够即可有效去除微生物,确保药剂治疗的稳定性。若灭菌方式方法不当,灭菌温度低、灭菌时间短,达不到灭菌目的;灭菌温度高、时间长,注射剂会产生杂质。因此,要正确选择适当的灭菌温度,保证注射剂质量[2]。 2 f0值灭菌应用 f0值是灭菌周期验证中所应用的术语。高温高压灭菌程序中,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是标准灭菌时间,是一个可靠的灭菌参数。f0值的计算直接作用于生产灭菌过程的设计和灭菌效果。通常包装材料性能等因素会引起不同的升温速度,包括容器大小、形状及热穿透系数;灭菌产品溶液的粘稠度和容器的填充量;容器在灭菌器中的数量和分布。溶蚀由于f0值会随上述因素温度变化而呈现出的指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温度即使有很小的差别也会影响f0值,由此测定灭菌物的实际温度有利于灭菌器和灭菌技术的验证。 3灭菌效果验证 为控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必须进行全效可行的灭菌效果验证,高温高压灭菌时,需要对灭菌器的空载、满载分布进行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标试剂挑战试验,同时,再采用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 3.1空载、满载分布试验空载、满载分布试验是为了检查灭菌器内腔的热分布情况,检查灭菌器内腔是否有冷点,达不到高温高压灭菌的目的。试验中,将温度探头均匀分布在灭菌器内腔各处,再进行灭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记录各个温度点[3]。 3.2热穿透试验热穿透试验是在热分布基础之上,确定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检查该点f0值是否在无菌保证值之上。试验中,按照注射液的工艺灭菌温度进行操作,检测出“最低温度点”,将此点与注射液接触,监测其温度,记录数据作为热穿透试验数据。 3.3生物指示剂试验生物指示剂能够有效确认监控的灭菌效果。根据热分布试验和热穿透试验的结果,通过生物指示剂试验,对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验证,以此检查确认灭菌效果。通过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灭菌,灭菌后再进行无菌过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