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9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9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9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

第九集私塾里做买卖

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我们这期节目接着来探讨传统私塾教育的问题。

班主任:就是在有的传统文化的学校,它的负责人不注重师资的培训,他非常注重的是拉人气,他会设计很多的活动,比如说周末有一些亲子活动,用这些活动来拉人气,就是希望提高学堂的知名度,把精力都放在这方面。

陈老师:这个拉人气无非就是想让学生多一点,名气大一点。我们学了传统文化要做明白人。一个人或者一个学校,他的名气越大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越大承担的责任就越重。你如果教错了呢?那一影响力大害人就多了;你如果教的是对的,那你救的人就多。所以影响力是一个中性词,关键不在影响力,而在于你是不是教学的正脉。你招来的人那么多,教错了将来要一个一个地还债,那个罪是很重很重的。你刚才提到不重视师资,不重视师资你这个学校来的学生多谁教?所以说把自己的名气提高了,他不知道相应所带来的这些负担就更重,这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说这个学校,我们知道现在很多都是要收费的,他们这个是免费。收费的学校你想一想,如果你是为了牟利,你看古圣先贤讲君子「正其义不谋其利」,你又做的是相反的。所以说家长们不要把孩子们往那些收费很高的学校去送,你说他这个地方硬件好,这个好,伙食好,一定记住纯正的传统文化学校不以牟利、不以赚钱为目的,这是一个总原则。如果你发现他一直在赚很多的钱,你要非常小心。正道的不看重钱财,有的家里边贫困的,他还要给补贴,那好学校。

班主任:老师,就是我在山东看到这样一所传统文化学校,他们就会让那里的义工老师去卖大饼,就是在学堂里面卖饼,然后孩子们就看到老师就在那里赚钱,孩子就会跟着老师后面问,“老师,你在卖什么呀?老师,你拿了这个钱干什么去?”就一直跟在后面问,这样对孩子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陈老师:我觉得孩子要问,咱们学校的前边有一个小商铺似的是吧?卖大饼、卖面条在赚钱,赚来这些钱干什么呀?那个老师就要告诉孩子,赚来的钱给你买饭吃。咱们学校一百人、两百人,加上义工这么多人,你知不知道这个每天的饭钱是多少?米面从哪来知不知道?就问这些孩子知不知道,最好给他们上一堂课,知不知道从哪来的?你看在过去出家人寺庙他都有自己的地,这些地可以种粮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出家人自己种粮食。还有的是什么呢?找当地的一些农户来种,然后怎么样呢?自己还可以留一点粮食,还可以收一点租子,靠这个来养活寺庙,这如法。这师父讲经跟我们说这如法。自己养活自己,不靠信众,不靠别人你施舍给我,你布施给我,不是这个。所以说他有的那个

传统文化学校确实他要养孩子,免费的,他钱从哪来?自食其力。说咱们这个地方面多了点,咱们做成饼往外卖行不行?行。多出来一点那个盈余,学生这么多都是免费的,他们每天要吃要喝,衣食住行都要用钱,那钱从哪来?要告诉给孩子们,老师就像父母一样,这就像做苦工,赚一点钱用来养活学生们,养活咱们这儿的义工和老师。所以你们要知道赚这一点钱干什么?咱们的房屋水电,所有的开销,钱从这来。让孩子们自己看,最好他们也跟着做,参加到劳动中来,这叫什么呢?自食其力,这很好。所以说一个学校他只要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牟利,他是为了正常的永续经营下去,运转下去,他总要为了生计他要想办法。这个东西要常常拿出来教育学生,尤其有的学校收到各地所送来的捐赠的一些米、油、面,让同学们要鞠躬、要磕头、要行礼,这是十方供养,你们就是吃这个长大的,要知道爱惜。如果说那老师在前边卖大饼、卖面条来养活这些孩子,还得给老师磕头。要不然你怎么活?这学校是免费的,不收你父母一分钱,你们家的恩人,要教育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是为了赚钱、为了搞副业、为了创收,那不对,没这个必要。学校是办学,它不是包子铺,它不是面条馆。所以说他不是为了创收这就行。不是为赚钱,是为了自食其力,是为了养活自己,为了养家糊口,这个要教育学生。

班主任:然后我也还看到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学校,他们对老师的培训他没有一个师承,他就是负责人今天在这里学了一点觉得很好,就让老师去学,明天在那里学了一点又觉得很好,又让老师去学。就是学得非常的乱,没有一个系统的这种培训。

陈老师:对。多听老法师讲经就不会这么做,你看我们就没有这种烦恼。师父讲经就说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两条路那就开始糊涂了,到底走哪一条?有烦恼了。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说你往哪条路走?烦恼就从这来的。所以师父常讲一个老师,这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你要有师承,要有法脉,你是哪一门哪一派的?你那里边有学问在,有学统在。那个统是统系的意思,学是学问,它有统系,不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得在这个范围之中来走这才可以,人家才敢跟你学。今天跟张三学、李四学,都互相矛盾的,你自己脑子里边是混乱的,你怎么教学生?这个是绝对不如法。

班主任:他就是他不注重那种伦理道德和因果的培训,他就是乱学,学了之后就东拼西凑,然后把自己学过来的东西教给学生们,就是这样在教。甚至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我听到有一个人提了一个问题,他就问老师,他说:“老师,什么是因果?”因为他在这个学校里上班已经上了有一两年了,他连什么是因果都不知道。

陈老师:对,那么为什么学校现在不教这个?这个说实在话是对传统文化不了

解,还是自己说是传统文化学校,但是有名无实。这个东西最后都要承担因果责任,为什么呢?大家上这来学,说你们这就是传统文化,学了几年发现连伦理、道德,连因果这都不讲,大家不学了。这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你跟外边学校有什么区别?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搞发明创造,置圣贤经典于不顾,自己另搞一套。还有就是把这个经典曲解了的,自己在那胡乱地解释,所有这些造罪都很重,要忏悔。忏悔的意思就是不要再做了,赶紧改弦更张走正道,这才可以。

班主任:也发现有很多传统文化学校他就很喜欢搞活动,就是拉着孩子们出去表演,经常性。就是在表演之前就会花很多的时间精力用在排练节目上面,那么孩子的学业肯定就是荒废的。

陈老师:那是歌舞团。歌舞团最后培养出来都是小演员,跟圣贤君子、跟圣贤教育一点关系没有,那个叫才艺学校。

班主任:在有一次的活动中就是让那些孩子上台去拍卖字画,他是说的义卖,就是把这些拍卖的钱拿去做慈善。

陈老师:谁写的字画?

班主任:孩子自己写的字画。

陈老师:搞这个拍卖。

班主任:甲骨文或者写的一些字画。

陈老师:像这些东西在传统文化的经典里一个字都没有。你听说什么苏东坡自己写完字之后拍卖?过去确实有以字画谋生的有,但是没有搞拍卖的,这些都是西方传过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都是在乱教,乱弄。都是在鼓励孩子“你看,我这个值多少钱、他那个值多少钱”都在比这个。这个东西能助长他这种想法吗?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真正有德行的人重义轻利,真正圣贤君子在自己的内心没有利益,都是利益大众,他怎么会去搞这个拍卖呢?也可能说那我们用这种形式我们做慈善,你知道它的副作用有多大吗?看着好像做慈善,它的危害远远超过那个慈善的,何必!现在都是乱的,来点中的来点西的,中的也不纯粹,西的更是可怕。

班主任:在那个拍卖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孩子的画卖到一万多块钱。

陈老师:都是谁买?

班主任:家长。下面的家长在那里叫价,有一个家长他买了他自己孩子的一幅字画,是花了三千块钱,然后他买另外一个同学的字画是花了一万多块钱,他的儿子在下面就开始皱眉头了,就很不开心。

陈老师:所以说从小就培养他的名利心,竞争、鄙视的心。说实在话这些跟传统文化都没关系。我们这个是【传统私塾教育答问】,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但

是反过来你也会发现,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还都是打着传统文化学校的牌子。家长是外行,要看这个节目。最重要在这儿,家长要内行。

班主任:还听说就有一个孩子他是跟着一个教授学读经,他那个读经的理念就是每天要读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的经典,然后不让孩子干活,那个孩子学了几年以后他会背几十万的经典,还会背英文经典,也会背几十万字。在别人的眼中他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然后有一次我在跟他的家长聊天的时候,我就说那你的孩子很优秀,他的爸爸就告诉我,他说他现在放假回家什么活都不干,就在家里玩游戏、玩电脑,然后还恶补欧美的一些音乐,为什么要恶补这些音乐呢?就是怕跟自己以前小学的同学脱节,没有共同语言了。

陈老师:欧美流行歌曲?

班主任:对,还有现在他奶奶都在质疑这种教育了,这是他爸爸亲口跟我说的。陈老师:每天背经典八个小时、十个小时,这个孩子他受到一种什么教育?这就是人生,正确的人生,如果不正确你们怎么能这么教我呢?正确的就是每天就是背书。那好了,现在到开饭的时候了,背吧,背书,饭菜来吗?所以说自古以来传统文化教育是两项,摆在头一位的是生活教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先别说饭菜,这屋你能不能收拾干净了?咱们像猪圈似的、像狗窝似的行不行?那不是人过的日子,先得收拾屋子,黎明就得起来,谁干呢?这些小孩子干。他们那个挑水、劈柴的不都是天天干?做饭的。所以说让他知道什么叫生活、什么叫过日子、什么叫正常的人道。正常人道不是十个小时背经典,那是不食人间烟火。这两天有个新闻,美国,从美国回来了,好像是听说遣送回来一个中国的女博士生,双博士,双料博士,还不是一个,是双料博士,她在美国生活不下去,我听说,为什么活不下去?她说我只会读书,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在美国活不下去了,这成为今天的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我看你这孩子也差不多,你说的这个,就知道背书,背了几十万字,然后呢?那谁养着你?你说你是传统文化老师,也没你这样的老师,传统文化老师都会生活,都会教给人柴米油盐酱醋茶,教给人洒扫应对,教给人生活课。你这个什么都不会,还得人家伺候你,你这不是废物吗?所以他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他奶奶看着不对,肯定学错了,这为什么?没人教给他生活教育。你说他跟那个教授学,那个教授的理念如果要是这样,他真的要承担因果责任。一定要有起码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把经典落实。背书,你看我们明白了经典里讲什么,「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边呢,就是你这背书是背这个吧,那这边生活黎明你得起来呀,天亮了你得起来,「洒扫庭除内外整洁」你得做到。经典是背的,生活当中你把这一个字、一句话都把它字字句句做到,这叫传统文化学校,其实不难,很简单。这两样你只做一样都不行。你说我不学经典只是去做,

【弟子规】里讲怎么样?

班主任:「任己见昧理真」。

陈老师:什么叫「昧理真」?不明理,就知道在那傻干,所以你不受教育不行。受教育不干怎么样?

班主任:「长浮华成何人」。

陈老师:不力行嘛,他只知道这些东西那能行吗?说我明理,我能给你背,那是假的,那根本就没明理,没做到就是没明理。所以你刚才举这个例子这孩子就完蛋了。还在那听欧美流行歌曲,你说这个孩子连起码的开蒙教育都没有,人道起码的教育都没有,你背那么半天有什么用?最后他还是一个让家长看着头疼,没准将来能出大问题的这么个学生。这全部跟大家讲都不是传统文化,都不知道是哪些专家、教授自己发明创造的,害了多少人。我们也听说有的学校讲是跟某某著名的教授学的,只管背经典不要去落实,我说这话他也真敢说,哪部传下来的经典上说的?要依法不依人。这话你也敢相信?哪部书上说了孩子不要做,只让他背书?你给我拿出来,你背的那个经典里边就是让你做,那你怎么不做?你分明是违背经典嘛。另外,我们很快要开一个课程【幼童教学法】,这孩子三岁、两岁怎么教?我们给大家讲。讲的都是什么呀?唐宋元明清之前汉、周一直传到清的古法经典,给大家看看,给大家读读,我们按照这个来做,你的孩子准能成就,这才如法。你不能自己一拍脑门咱们来吧,我们背很多外国经典、中国经典都背,这真的叫发明创造。古法古书上没有,这不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你得有传、得有统,你没有学统、没有师传怎么叫传统文化?它没有道理嘛。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这么学、都在这么教,出不来人才。我们知道在早些年,好像台湾有一位教授王财贵教授,还有一位(温金海),这两个人一块到香港去请教师父老人家,我们看到那个讲稿,答问的讲稿在那个书里边,有本书我们看到了,王财贵教授去请教师父什么问题呢?现在这个读经确实用这个方法,但是出来个什么问题?这孩子不尊敬父母,看不起父母,这怎么办?所以师父在那篇答问当中那个文章我们就看到,师父开宗明义就讲错在哪里呢?一定要落实,你没有落实,只让他背、只让他读,这个不管用。所以说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在用各种方法在教孩子,在一开始兴致勃勃,最后结果出来的不好,结果出来不好他还不跟大家说,毁了很多孩子谁也不知道,后边的人还往上上呢,还往那沟里跳呢。今天我们借这机会跟大家讲讲,经典只背,在生活当中根本就不教给他洒扫应对这些起码的生活教育,生活常识不让他知道,小小的孩子不让他做,这是完全错的。因为你看我们那个【幼童教学法】就知道,自古以来稍微有点行为能力的就让他去做事,这是历朝历代都这样,从来没改变过。怎么敢说只让他背经典、背书,什么都不让他做,那这孩子真

的就毁了,你要不要拿这些孩子做试验?

班主任:老师,今天听这位老师分享这些遇到的教学情况。

陈老师:好多个学校,不止一所是吧?

班主任:确实。我有个什么感受呢?老师,就是说讲的这些学校不是传统文化学校,它不是传统文化,所以家长我觉得首先你要能够明确你把孩子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我们前段时间开了个课程叫做【家塾教学法】,【家塾教学法】里面其中有一篇就叫做择明师(【尊师择师之法】),我觉得这个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就是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老师的时候你要怎么选择,选择完老师之后不是说把孩子扔给老师之后你就不管了,那最后的培养方向又是什么样的,整个学校的教学理念你要清清楚楚才可以,而不是说冲着名或者说冲着传统文化把孩子扔在那边就不负责任了。另外确实,老师,我觉得传统文化的这些老师,我觉得首先自己要明因果才行,听这位老师刚才讲了这么多传统文化学校的这些案例,说实话我们自己直冒冷汗,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教法教下去,老师,那就代表好多孩子都教毁了,将来你说他世间传统文化该学的知识他没学到,传统文化学校该学的智慧他也没有,那这个孩子将来他怎么办呢?他生活能力没有,他什么能力他都没有,我想最后的结果肯定不是老师也肯定不是家长要的。

陈老师:其实教育最重要的什么呢?正统。你是不是正、有没有在学统当中,这两样我们都没概念,有个地方有点热情,咱们来吧,家长们也愿意,双方一拍即合,把孩子放这了,你不知道就把孩子毁了。这个东西不是开玩笑的,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把孩子的一生耽误了。所以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着急,我们到什么什么传统文化去了,家长们要先明理,多听网站的课程,要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都不懂你辨别不出来他教得好坏高低,你看不出来。你这不是拿孩子开玩笑吗?家长说我们也学不明白,你爱心不够,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他怎么学不明白?你说我赚钱重要,是钱重要还是孩子一生重要?你赚那点钱都不够你这孩子糟践的,所以说一定要分得清轻重缓急。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今天这个乱象,这么多学校都在办私塾,真是一百个学校两百个样,你不感到害怕吗?所以说一切都要小心谨慎,这是第一美德。你看那个大操大办、什么事都敢干的,顺了家长的心,顺了孩子的意,最后教出来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很感恩这个义工老师在全国走了这么多学校、看了这么多的见闻,一块分享,我们愿意把这些讨论给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我们没有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古大德、古圣先贤、师承所传这才敢,这才可以。师承不是迷信某一个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师承说你就是迷信老法师、迷信朱夫子,不对。是不是大家迷信孔子呢?万世师表,皇上写的,是不是呢?不是。

他老人家所教所传的代代相传,用这个方法都成功了,都成就了,没有贻害,这才称其为万世师表。表,表率;师,你可以跟他学。他不在了,经典在,讲理啊,不是迷信。这么多人听了我们的课程感慨、感动、回头,受益了,这是我们编造出来的吗?这是我们对老法师的迷信吗?不是,他真受益了。就像你说的,你们看到了那么多传统文化学校那些学生要不就很愚痴,要不就什么都不会,要不然就是姑奶奶,要不然就是少爷,一个个娇生惯养,这个结果出来了你们还不知道反省吗?还往下走吗?还往下教吗?你不相信因果,那你相信自己的良心吧,你看到孩子都变成这样了,你于心何忍?我们今天这个节目就到这里,希望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够依照经典、依照我们的良心来办学,有条件就办,没条件不要勉强,不要攀缘,那你把孩子们糟践了,误人子弟,罪过太重,为什么呢?那孩子再恢复恢复不了了,他已经有深深的印记,你怎么办?我们这个节目总是提醒大家,我们好心提醒大家,希望我们教学都能够成功,培养的人才,圣人、贤人、君子,最低是君子,这才可以。上完学之后成小人了,成败家子了,那你可要结这个帐,这帐都算在你头上。好,今天我们到这里,谢谢大家。

班主任:感恩老师。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 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 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 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这个孩子在背书的时候当时能记住,其实不要等两年,

对联的练习题训练及答案(老师)

对联练习答案(老师)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 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 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 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C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1下面是一副励志联,上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请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A、望梅止渴,何苦煎熬自己 B、守株待兔,还是丰衣足食 C、走马观花,胜若行云流水 D、隔岸观火,莫若前与帮忙 解析:D。平仄与意义。可以考虑与上联意思的联系,在意境等方面进行区别。由此可知,除了加强对对联知识的积累外,还须加强对生活的感悟。 2、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 ,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A、一生坎坷知冷暖 B、世事艰辛识人心 C、一生坎坷晓高低 D、人事沧桑见冷暖 解析:C。四个备选项从对联的知识来考虑,一眼可以排除A项,因其犯了重字 的错误,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重字。B项犯了词性错误,同位置词语词类和结构都要相同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人心”是名词,与远近结构也不同。D项对仗工整,对联音律讲究仄超平收,然“暖”为仄,不妥,且语意也没有C项衔接之自然。 3、以“近月江楼听水韵”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写它组成对偶句?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临水楼台听涛声 B、逢春枯木又发芽 C、临风野陌醉花香 D、临日山崖观海潮 解析:Co C项属于工对,野是田野,陌是小路。与“江楼”对得上。A项犯重字,B项“又”与“听”字词性对不上;D “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重复了。 4、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蝶恋花丛舞步欢 B、蜂鸣花间叫声欢 C、燕舞杨枝倩影赞 D、虎鸣山澜发雄姿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内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 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

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秦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中考语文作文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素材

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 2012年9月29日,一代禅宗大德,文化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无数人为之哀恸。南怀瑾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被视作一代宗师,是现代中国文化“引路人”。 1918年,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为求深研佛法,南怀瑾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闭关批阅佛教经典<大藏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刚开始,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湾的第一部巨着<禅海蠡测>。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69年,他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0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吸引了各方人士。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素材运用:其实,不仅是大师需要闭关,我们平常人也都需要闭关。当你心情烦躁时,当你事业困顿时,当你运道不顺时,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万缘,澄心凝虑,对自己的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应对的策略。如此,当你出关之后,必能比以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私塾先生(高中阅读)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篇一 历史沿革:1959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中专区行署批准,晋中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在祁县成立,后定名为晋中专区戏剧学校。1960年至1965年,根据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政策,结合1962年省政府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压缩编制、减少经费、适当补贴”的原则办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了第一批学生,1965年学校撤销。1975年9月,经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重新组建,更名为晋中地区“五七”艺术学校。学校重建初期,坚持边教学边建设,先后借居于榆次市郊聂村、车辋、省轻工业纺织学校等地,1977年初择校址于榆次市安宁村南(即现址迎宾街282号)。1978年6月,学校新校址正式落成,同年,学校更名为山西省戏曲学校“晋中文艺班”,学生编制纳入省统一招生计划,办学经费有了保障,学校业务活动受省文化厅统一指导。1981年,学校归属晋中地区,更名为“晋中地区文艺班”。1984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山西省晋中地区艺术学校,1985年4月,晋中地区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县处级建制,校党支部升格为校党委,学校各项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2021年随着晋中地区撤地设市,学校更名为山西省晋中市艺术学校,面对国家招生并轨政策,学校实行“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培养和造就实用型中等艺术人才”的办学方向。

2021年更名为晋中市艺术学校至今,简称“晋中艺校”,是一所全额事业单位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66平方米。 学校现状:晋中艺校是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管理“四星级”学校,戏曲表演专业为“全省重点示范专业”。学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艺术人才”的办学理念,秉承“自立、自爱、勤学、苦练”的校训,沿着“以人才求突破,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路径,坚持“遵循办学规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思路,按照“思想围绕学校转,工作围绕教学转,教职工围绕学生转”的工作方法,朝着“努力把艺校打造成为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园地、传承革命文化的熔炉、发展先进文化的窗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艺术潜质、技能过硬、素质优良、德艺双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篇二 琴潭实验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重建、合校的多次变革,依然屹立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城市中不倒。她的前身分别为祝圣庵私塾和秀峰农中,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学校于2021年合并,取名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她在曲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1)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引言: 最近,几次走进小学,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而学生诵读的不是课本上的文章,而是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等。 感叹之余,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现将几个思考不成熟的问题显摆这里,与同行、家长及坛友们相互学习、探讨,以求能为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 说明:本文参阅了很多书籍和文章,这里就不一一注明了。 一、为什么今天的学校里重现了封建社会私塾教育的学习内容?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关键是应该弄懂“国学”这一概念。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古代蒙学属于国学的范畴。让今天的孩子学习封建社会私塾的教育内容,这不但是顺应国学教育从孩子开始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古代蒙学的价值以及对古代蒙学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诵读古代蒙学教材和文化经典,似乎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热情,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古代蒙学进入我们的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对中国古代蒙学的初步认识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古代蒙学。 第一、教材。最早出现的蒙学教材是南朝梁代的《千字文》,由周兴嗣所撰。以后有南宋初钱氏所著《百家姓》;南宋王玉麟所撰《三字经》;明朝萧有良撰《龙文鞭影》;明未清初程登吉撰《幼学琼林》。其它还有《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千金裘》……等。“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这些教材最惊人之处就是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千字文》使用了千年,而其它教材也用了五六百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这并不是政府编写,颁发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而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统一教材。更惊人的是朝代在不断地更替,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教材却一如既往地沿用。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的,科举考的四书五经历代也是统一的,正由于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全国的学子处于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科举考试中,穷乡僻壤的学子也有金榜题名的可能,这也是华夏文化得传播到边远地区的根本原因。 第二、教育方式。中国古代没有师范教育,但文化教育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

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书院是为我国历史中教学机构,培养了诸多的精英,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套机制完善的传统私学模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中国传统教育有三个部分,一是官学,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直接开办和管辖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二是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进入官学教育机构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三是书院,是私塾毕业之后进入的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有固定场所,形成了固定的学制,有名师讲学,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成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历史上私人讲学是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而书院则是高级别讲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名宿大儒就是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文人的精神特性。 1、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私学与官学相对立存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私学教育主要产生于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孔子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语文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

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萧梁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2、书院的千余年发展 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六年(718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一年(723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丽水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甲]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中国已与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余份“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协议。[乙]协议的主要内容分为8个部分: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双方积极行动、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共创美好未来,然而,美国总统却在国会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丙]同时大事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评头论足 B . 截至 C . 大事 D . 给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B . 15日上午7时18分,在溪边下游发现了伤痕累累的、没有了生命特征的周炳耀,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人们伤心不已。

C .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实施诈骗,他们采用的诈骗手段包括假链接、假客服、弹出窗口、网络诈骗等。 D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的实体书店、网络书店以及电子书三种销售形态中,实体书店销售额始终占据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 B . 所谓诗学,就是将生活中可以成为诗的原料融合、升华、提炼到诗的境界,使之陶冶、熔铸、炼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手段。 C . 由于文化断层已久,传统私塾教育失传,导致民间各种“读经教育”由于缺乏引导和规范,甚至带有愚昧的宗教色彩。最流行的“弟子规”、“老实大量纯读经”等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荒唐野蛮的愚民“读经教育”。 D .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的高水平决定了供给能力大小,创新不仅体现在研发上,还体现在营销方式及产品质量追溯和售后上。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

三耙子难倒游学先生

三耙子难倒游学先生 武汉江夏胡学金一.引子 百年前,农村没有公立学校,只有私塾。先生办个学馆,也就带几个学生,主要教学生识字,吟诗作对。收点学费(主要是粮食)维持生计。这是好的职业。有的读书人找不到好的职业,怀才不遇,就到处游学,遇到相中的私塾,就跟先生比试,若先生不如他,自觉走人,游学者就成了私塾先生。有更有学问的先生教孩子,家长当然高兴。二.故亊 故事发生在某农村,有兄弟二人,兄为人老实,读过书有文化,故办了一个私塾,以教书为生。弟弟没文化,以种田为生,但非常聪明灵活。 一天,弟弟农作回家,看见哥哥呆在家里,唉声叹气,问哥怎么回事,哥哥吿诉他,自已学问不如别人,我的位置被游学先生占了。弟弟跟哥哥讲,不要紧,我明天就去跟你弄回来。 第二天中午,弟弟回家,高兴地跟哥哥说,游学先生不如我走了,你继续去教书吧。哥哥感到奇怪,我都不如那人,你一个黑肚子汉,怎么胜了他,弟弟说简单,我走去三耙子就把他耙住了,学问不如我只得走人。哥哥说,怎样三耙子

说我听听。弟弟就把故事讲了出了。 笫一耙,如下图: 这本来是以前用来打草鞋的耙子(现在某些旅游景点为了制作草鞋还在用)。我说丁字头上长三点,是什么?他答不上来。 笫二耙,如下图这本来是农民用来平整田地的土地用的耙, (很多农村现在还在用,用牛拉)我说两橫四直, 前七后八,七八一十五点,点点如刀。他又 答不上来(认识这个耙的就知道有多形象和 具体) 笫三耙,如下图这是农村农民用来拾粪用的耙,可 惜现在基本没人拾粪了,耙子可能也没 了。这位老弟在一次拾粪时,看见一只猪仔掉 进粪池里,用此耙捞了起来。所以他的笫三 耙是:朱文公生九子一子落水,得亏了何人 搭救?他更是答不上来。 就这样,游学先生自愧不如,只好走了。 听完老弟讲完故事,哥哥叹息道,老弟真聪明灵活,哥枉读了这些年书,哥不如你。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

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

古代私塾经验

古代私塾经验 私塾一般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亦称社学)、义塾、散馆。前四者都是由组织者(如族长、约长)延请教师。唯散馆是教师自行开馆,接纳学生。就今天的私塾复兴来看,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许多私塾都是一位家长教子读经,周围邻里积极响应筹办,然后又对外招生,可谓由家塾而村塾而散馆。但总体而言,私塾的存在,不论是因为家长的责任感,还是民间团体的职责,还是教师自身的生存需要……其产生皆来自民间。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郑注:“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疏:“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按宋以前,民皆居于闾中,没有市肆林立的街道。闾中出入,皆由闾两侧的大门。《汉书?食货志》载“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可见原本村塾的教育,是针对大众的,且以宣化德行为主。然后,闾中俊选,升于党之庠,再选而入遂之序,再选而入国学,与世子及公卿大夫世子同学。正是这些散落闾里的私塾,与国家抡才大选一起,构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选举社会。 唐宋以降,人们所以把民间普遍的教育组织称为“塾”,一方面是因为“家有塾”的教化渊源。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从《仪礼》看,士之外门、庙门皆有两塾;由《尚书?顾命》知天子路门亦有两塾。可见古时门侧大都有塾,自天子达于庶人。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塾”既是进入朝廷的最基层教育单位,同时又是各家各户,里甲厢坊力所能及的风化之源。 私塾的开办,与尊师之礼。 大明黄佐《泰泉乡礼》具体记载了社学(就组织看,实际是乡约组织下的村塾)的建立,及礼仪:众共推择学行兼备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选,以为教读。约正率钱具礼,于正月望后择日开学。预期,遣人赍[jī,同赍]书聘之。届期,乃躬迎之。约正率钱,凡有子弟愿入学者,人各不过五十文,多则纱一疋,侑以羊酒,少则布一疋,侑以鹅酒。书式曰:“乡侍生某姓名顿首启硕德某先生道丈执事:侧闻先生学行纯懿,里闬[hàn]钦仰之日久矣。古者士大夫居乡,则推尊以为父师,子弟从之游,而孝弟忠信之俗兴焉。兹某择某月日,敢以乡校教事见屈。盖欲一乡童蒙观感,弗纳于邪,启其聪明,养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于某也。倘不遐弃,则某荣幸之至。敬因执事者以闻。某年月日,某再拜启。”择子弟能供事者赍赴其家,再拜敬请。教读固辞。复再拜以请。俟诺,乃复命。除在城大馆外,俱用儒士,不许罢闲吏役及非儒流出身之官或丁忧生员及因行止有亏黜退者。其四方流寓于此者,踪迹无常,恐或梗化,尤当精择。届期,约正会各父兄躬诣其家,再拜迎之。退,乃各盛服候于社学门外,诸生候而前至门,让主人入而右,教读入而左。至阶,让主人升自东阶,教读升自西阶。至堂,让主人东向,教读西向,行再拜礼。师席南向。主人各前布席。席定,诸生行四拜礼,以次献茶具饭。毕,辞而退,就馆,入便室。若有司备礼延聘在城大馆,亦令附近乡约约正帅各父兄主其事。 值月于前一日,列诸生长少之序挂于门内东西两壁。质明,生徒至,依序立于两阶下。约正、约副入,与教读誓戒,社祝致辞,出。乃就坐开馆。馆堂设先圣位。约正、约副入,与教读上香,行四拜礼。毕,社祝抗声致辞曰:“凡预此会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不在此位。”教读拱手应曰:“诺。”社祝复抗声致辞曰:“凡预此会者,以立教、明伦、敬身为本。其闻善不相告,闻恶不相警,礼俗不相交,患难不相恤,阳善阴恶,二三其德者,不在此位。”约正、约副皆拱手应曰:“诺。谨受教。”相与揖逊而出。俟先生就坐,诸生以次执事赞礼,乃升堂侍教。其未冠者,从俗总角。已冠者,平头巾,服绢布青圆领,或直领,不许用纻丝纱罗及违制服色。出入不许驺从舆马。侍于先生,虽富贵,冬毋炉,夏毋扇,坐毋用脚凳。坐必依齿序。若有贵贱相远者,亦当更处,以存大体。若先生起居及客至,俱一体执事。 古代,塾师称为西席,这是源于《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周朝室中以西席为尊,故师者居之。若是后代无堂室之别,则通以南面为尊,故拜师礼上,塾师皆南面。 所以,古代即便末世风俗凋敝,对于师长的尊敬,至少在表面上是从来不曾少过的。比如《明史》记载海瑞公“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朝教谕未入流。御史虽正七品,而在地方,权高于布政使,以品官相见礼,当在下位再拜。然而海公抗礼,御史亦无可奈何。可见古人皆知师道尊贵,虽达官,不敢以富贵加也。

职业教育课程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 A.家庭教育 B.私塾教育 C.学徒制 D.官府办学 2.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 A.集群式课程模式 B.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 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 C )。 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 B.多样性 C.共适性 D.应变性 5.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 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 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 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 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 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 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 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 D )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 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 B.点钞票 C.最优化策略 D. 经济学 9. 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私塾教育】 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有提到,孩子背书的方法,可以用这个读一百遍背一百遍。 陈老师:四门功课,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自己要能正体字默写,还能够把它讲解出来大意。 传统文化老师:有家长来信呢就讲到,说有一个学校,他们这个学习的方法叫做“一三七”学习计划,这“一”呢,是一天读十分钟,“三”呢,是读三种经典,“七”呢,是读七天,也就是说每一天读三种经典,每一种经典读十分钟,然后读七天,用这种方法。 陈老师:这个时间不够,如果说三种经典,每天都读十分钟的话,才半个小时啊,二十四小时其它时间做什么呢?这个时间远远不够啊;第二,三种经典在同一天来背诵,这个也不好,师父常常教给我们,这个经典哪,他还没记住,下一部又来了,下一部没记住,再下一部又来了,他脑子是糊的。 传统文化老师:那这个家长就问,像我们这种,一种经典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孩子会不会枯燥啊? 陈老师:孩子会不会枯燥,你通过实验就够看得出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想是应该站在这个成年人这个角度,孩子会不会枯燥啊?其实啊孩子的心呢,他很接近纯净纯善,当然现在的孩子那就另讲了,就像你们说的三岁都管不了,他那心里边脑子里都是糊的啊,那是另当别论,总的来说呀,孩子应该是心比较安定的,那么读一百遍背一百遍目的何在呢?让他保持他现在这种清净心,是这个意思,他小时候心清净啊,受污染少啊,让他保持住,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枯燥啊?不会!什么人会觉得枯燥呢?心里边杂念欲望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个枯燥,他本身就比较清净,本身比较清净哪里来的枯燥啊,古人一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污染的心、大人的心去揣度他,你那个教不好,你说这一天背三部经典,好像是不枯燥的,其实你把他的定力破坏了,背书为什么?这是最原始的问题呀,不是为了不枯燥啊,不枯燥是为什么?这讲不通嘛,所以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现代人的这些非常错误的观念,你去问很

朝花夕拾习题

《朝花夕拾》专项训练 1.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叙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他在文中提到了童年时的乐园,也就是他家的后花园,名称是,他童年时代就读的私塾,名称是(填写名称) 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句子中提到到“他”是鲁迅留学日本时遇到的老师,这个老师的名字是。 3.《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___家、思想家、___家。《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最初发表在《_______》上,其中你学过的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________》、《______》。 4.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题是,他记忆深刻的私塾先生是,在仙台学医时接触的一位恩师是。小时候高高兴兴要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却逼他背。结果背好后,也没了看会的兴致。 5.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其中父亲要求我“背诵《_________》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在这本文集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纯朴善良,但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令人尊敬的私塾先生。 6.“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脖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7.《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性_______集,其中,一些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欢乐生活,如《_______》中,对冬天里雪地捕鸟的回忆;还有一些作品,如《藤野先生》,在颇具讽刺意味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的厌恶与嘲讽。《朝花夕拾》中写了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他是;《父亲的病》中的庸医名叫。 8.读名作选段,填空。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间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这段话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的人。 9.《朝花夕拾》中的《》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鲁迅对封建孝道持的态度。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在相当长得时刻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进展时期,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 人类早期得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得综合艺术.在相当长得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然而,在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得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得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差不多得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得地位较为重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讲,人一辈子得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得美育称为乐教,要紧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得母体,且具有非常强得综合性.郭沫若讲:“中国旧时得所谓乐(岳),它得内容包含得非常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讲,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能够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欢乐,使人得感官能够得到享受得东西,都能够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得乐教形式具有鲜亮得情感和趣味性. 所以,古代得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得情感性,它得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得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得有意味得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得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然而它得趣味教育得核心则在于“仁”字,因此他又讲“里仁为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所关怀得也是人得道德境地得完善.因此,古代得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得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讲,“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得乐教,是一种以社会得道德关怀为内核得综合性得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得成分.格外令人关注得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得“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得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得“礼”,所以是不可分离得,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得逻辑学上得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得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得复杂得内在意义得逻辑形式. (二)美育是美术教育. 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得乐教得时候,美育得内容发生了全然得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得时刻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得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得.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全然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得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得乐教形态得情况下,西方得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得全面形成. 专门需要指出得是,在古今社会转换得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得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得,因此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差不多通用.这种现象出现得缘故要紧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得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得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得通常确实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得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得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习惯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得理解与运用.因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