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TOP10高校毕业生去向大盘点

全国TOP10高校毕业生去向大盘点
全国TOP10高校毕业生去向大盘点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前,大学毕业生成为各省市使出浑身解数争抢的对象,他们选择就业时都去了哪些地区?

全国TOP10高校2018毕业生去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取了“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单中位列前十的高校,梳理了2018年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这十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并列第七)、中山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总体而言,毕业生大多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或者去邻近的发达省市,但在优质就业机会的吸引下,大学生们也会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倾向。

把就业选择从地区缩小到企业来看,广东表现最出色。在中国的TOP10高校里,其中8所高校毕业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华为。2018年,华为给这8所高校的毕业生派发了1682份offer。

上海“坐收”长三角学子

纵观十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有一个并不意外的发现,毕业生要么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要么愿意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这一现象在上海、广东体现得尤为明显。上海交大、复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都在70%以上;浙江大学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59.69%。

上海除了留住了最多的本地毕业生之外,也成为了“收割”长三角学子的大赢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首选留在本地,其次最热衷于去上海。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22.2%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为广东省(26.74%)、湖北省(25.56%)、上海市(10.05%)。研究生的相关数据未具体披露,仅笼统指出,研究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为主,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湖北省。

记者查询了2019年软科排名位于第12名的武汉大学的就业情况,2018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为27.36%,同样超过了留在湖北的

24.14%,相比之下,去向为北京和上海的比例仅分别为5.84%和5.93%。

从教育资源来看,武汉独占7所211高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在校研究生13.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96.9万人。

这座有着百万大学生的城市,却一直为留不住年轻人而苦恼。

2017年起,武汉大手笔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希望留下更多人才。

不过,从就业报告以省份为单位的统计口径来看,问题可能更出在“湖北为何留不住大学生”。除了武汉之外,湖北几乎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2018年,武汉GDP为1.48万亿元,但排名第二的城市襄阳GDP仅为4309.8亿元。

另一个高教资源丰富的新一线城市是南京,2018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2.16万人,研究生13万人。同年,南京GDP为1.28万亿元,低于武汉,这一成绩仅位列江苏第二,苏州GDP为1.85万亿元,全省超过5000亿元的还有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和泰州。

从数据来看,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留在江苏省内的占据了绝对优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占比分别为44.13%、50.15%和56.66%,都远超过去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就业的比例。

到广东去,到广东企业去!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情况来看,武汉的大学生为何更多地选择了广东,而不是去差不多同等距离的北京,或者距离更近的长三角?

这首先与生源有一定关联,作为中部地区的高教“龙头”之城,武汉吸引了诸多该地区的学子。再从广东的高校情况来看,仅有4所211高校,与广东经济体量相差最小的江苏省有11所,北京和上海则分别有26所和10所。

与经济实力相比,广东或许称得上高校大学生“洼地”,这与武汉的百万大学生资源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供需对接”。

另一方面,武汉众多的理工科高校以及专业,恰与广东的电子信息以及各类制造产业相匹配。

广东吸引的不止是武汉的大学生。以北京大学为例,2014年本科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仅占10.43%,2017年和2018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33.59%和32.62%;2014年,硕士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仅为11.57%,2017年和2018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25.34%和25.25%。

为何广东的吸引力在上升?当然,首先是广东的大企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的TOP10高校里,其中8所的毕业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一家广东企业——华为。这8所学校分别为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和哈工大,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并未披露完整的具体数据。

在这10所高校里,华为在浙江大学的招聘人数最多,达到444人,排在二至六位的网易、浙江大学、国家电网、海康威视、阿里巴巴在浙大招聘的总人数相加也仅为563人。

除华为外,其他广东企业的表现也很出色。上海交大2018年就业人数10人以上的单位(非医疗)中,前六分别是华为、上汽集团、腾讯、招商银行、上海交大和中兴通讯,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占据4席。

复旦大学毕业生赴重点单位签约的前十名单位里,广东企业同样占了5席,分别为华为、腾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和招商银行。

安徽报考指南是安徽专业的高校报考指导平台,汇聚了各大高校招生办老师的专业智慧,只为让你为高考全力以赴时,一分也不浪费,将最适合你的大学带到你面前,开启不一样的人生。想了解更多高校报考详情可以直接电话咨询。

20xx全国大学生人数统计分析

20xx全国大学生人数统计分析全国31省市2017年高考报名正在进行中,各省市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正在陆续公布,高考的开始也意味着大学人群又会有新一轮换血,那么2017年大学人数如何,就业形式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2017以及往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情况,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做好职业规划。历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人;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人;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

资料图韦亮摄 报告称过半毕业生接受今年就业形势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56万人,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问题着实引人关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会如何呢? 智联招聘给中新网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尚可接受。上述报告显示,就业心态乐观一方面因今年高校毕业生还尚未真正踏入社会,没有真切感受到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因为90后大多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年代,生存压力相对较小。 西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孙田田(化名)对就业持乐观态度,她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爱好再加上自身努力一定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多份招聘网站报告也指出,对于90后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某知名招聘网站 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低于5000元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就是薪资问题。对于首份工作的薪资,孙田田期望是每月5000元左右,不过梳理一些机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很多毕业生的期望薪资都低于这个数字。 如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的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学位论文文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现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打印作如下规定: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成果,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为内容撰写成的学术论文或调查研究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观点和研究方法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它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即不阅读学位论文全文也可以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独立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包括中、外文两部分,外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全文翻译。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印制和装订要求 (一)用纸规格及装订要求 1、学位论文封面用纸规格:A3纸大小,由研究生院统一印制。 2、学位论文内页及摘要用纸规格:A4纸(210×297mm),博士学位论文及摘要双面印刷,硕士学位论文及摘要单面印刷。 3、学位论文装订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按封面、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版权页(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图表索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封底的顺序装订。

(二)版式与字型标准 1、学位论文封面与书脊式样(如下图所示) 注:硕士学位论文可不打印书脊。 2、学位论文扉页:扉页中所有需打印字体均用三号仿宋体,论文主题词用“;”号间隔。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1(1)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 学校:吕梁电大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姓名:刘改平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 一.社会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但是很多大型公司、跨国企业却普遍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合企业的大学生是我国教育机构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为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工作及社会适应状况,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课题组特意组织了该次调查。 一、社会调查的过程 我国每年有数十万大学本科生毕业,投入社会。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他们能否胜任工作?碰到了哪些问题?用人单位对他们评价怎样……?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我们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最好的实践检查,也是极其宝贵的信息反馈。本次社会调查对2003年毕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调查,具体过程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2009年6月30日,吕梁市劳动就业中心,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份,收回2份。 (三)调查的内容 的设计,问卷分为针对本科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两版,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最前沿、最准确的调查信息,再通过对所得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本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时

间为2009年7月30日,调查地点为北京,对于本次的社会调查方式,我们首先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精确而得出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质量及相关体会、建议。 1.针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个人基本情况;就业与工作状况;综合素质与作用;本科教育状况;本科教育改革建议。 2.针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毕业生的专业精神;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毕业生的沟通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高校培养的建议和希望 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工作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于本次的社会调查,从本科毕业生所进行的调查问卷中第一部分的毕业生基本情况显示出,毕业生的自身总体质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50%的毕业生都曾经在校期间担当过学生干部或社团领导,并且全部学生在校期间都获得过奖学金,拥有英语四级和计算机证书,这些因素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都起到正面的作用,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都比较良好,50%的毕业生都有过更换工作的经历,自主创业的人数比重为零,这一结果显示出2003年毕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还没有近几年激烈,绝大部分基础素质较高的学生均成功就业,且工作情况良好。 同时,从事职业与本科所学的关联比较对口,50%的毕业生都在从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和印制要求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学位论文文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现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打印作如下规定: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撰写要求 1.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成果,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为内容撰写成的学术论文或调查研究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观点和研究方法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由封面、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版权页(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说明)、论文摘要、目录、图表索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封底等部分组成。 2.学位论文摘要 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它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即不阅读学位论文全文也可以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独立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包括中、外文两部分,外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全文翻译。学位论文摘要无须单独装订,须装订在版权页(独创性声明)后。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印制要求 1用纸规格及印制要求 ①学位论文封面:A3纸大小,由研究生院统一印制。 ②学位论文内页:A4纸(210×297mm)。博士学位论文双面印刷,硕士学位论文单面印刷。 2版式与字型标准 ①学位论文封面与书脊式样(如下图所示) 注:硕士学位论文可不打印书脊。 学位论文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已印刷) 论文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 (英文)(小二号黑体) 作者(小二号黑体) 指导教师(小二号黑体) 年月日(小二号黑体) ②学位论文扉页:扉页中所有需打印字体均用三号仿宋体,论文主题词用“;”号间隔。 3学位论文摘要 ①论文摘要四个字要居中并需打印小三号黑体 ②版心同正文打印格式,宋体小四号 ③凡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计划”资助的博士研究生须在标题“论文摘要” 处以脚注形式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计划”资助。 4学位论文目录 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中国历年高校毕业人数

中国历年高校毕业人数(1949-2017) 中国历年高校毕业人数(包括统计由新中国到现在每年高校毕业人数) 1949年,人才十分缺乏,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6.5万人。 197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5万人。 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4.7万人。 198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4万人。 198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45.7万人,比上年增加31.7万人。 说明:这是因为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同时在1982毕业。 198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2万人。 说明:比上年减少是由于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同时在1982年毕业。198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28.7万人。 198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1.6万人。 198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9.3万人。 198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3.2万人。 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5.4万人。 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7.62万人。 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1.36万人。 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1.43万人。 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0.42万人。

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7.07万人。 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3.74万人。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0.54万人。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3.86万人。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2.91万人。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2.98万人。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4.76万人。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94.98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03.63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33.73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87.75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239.1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06.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77.47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447.79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12.0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31.1万人。 说明:199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在100万左右。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500万。仅仅十年间,中国大学毕业人数就翻了5倍之多。速度之快,实在是令世人惊叹!

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格式

中国人民大学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 标题(黑体,28,加粗,居中) ——副标题(黑体,20,加粗,居中) 作者: 专业: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日期: (所填内容需置于下划线中部)

提要内容使用12号宋体字。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

关键词: 例如:新闻学传播学新闻自由(段首空两格,词间空三格) 第一级标题(黑体,小二,加粗,居中) 一二级标题(黑体,三号,加粗,标题序数顶格放置,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末尾不加标点) (一)三级标题(黑体,四号) 1 四级标题(黑体,小四,加粗) (第三、四级标题格式如上,均空两格放置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 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放置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 正文: 按照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一般使用12号宋体字,重点文句加粗。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1)(2)(3)…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文中各级序号不得混用。 文中公式一般居中设置,有编号的公式顶格放置,编号需加圆括号标在公式右边居右放置,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下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注:”,后书写说明。 文中的表格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表名。表内内容应对齐,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数字使用同一计量单位时,可将该单位从表中提出并置于圆括号内。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文中的附图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图名。 文中图表需在表的上方、图的下方排印表号、表名、表注或图号、图名、图注。 文中一般不应有勾划涂抹。 作者签名:(亲笔签名,手写)

【海归人才招聘会】最难就业季: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6万

海归求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257758.html,)-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海归人才招聘会】最难就业季: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达756万 5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据悉,今年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高达756万人,再加上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称为“最难就业季”也毫不夸张。 过半毕业生接受今年就业形势 90后大多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年代,生存压力较小,再加上他们还未真正踏入社会,所以对几年的就业形势尚可接受。 对于90后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低于5000元 对于首份工作的薪资,很多毕业生的期望薪资都低于5000元。据报告,2016年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据悉,也有不少大学生主动“降低身价”,这类人主要倾向于先实现就业,后续再做职业规划的可能性。 先就业再择业 受限于职业技能等因素,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今年大学生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先就业再择业。 大学生就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选择合适岗位,切勿眼高手低。在薪资方面,除了薪资,更要关注企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计划。 另外,在认清就业环境,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把握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多维度扶持政策,将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互联网和金融等行业吸纳毕业生多 在岗位的选择上,除行政、后勤类门槛较低的职位外,其他诸如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的一线技术岗位,与企业的招聘需求更贴合,也因此成为“最难就业季”最好就业的专业。 据悉,毕业生期望就业的三大类行业依次为IT/互联网/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海归求职网AceCareer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 夏鲁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值得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年~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为此,笔者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数据,对2003年第三季度、2008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1)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例方面,2003年为17.7%,2008年为22.7%,上升了5个百分

点。第三季度需求人数从47万人上升到100多万人,说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整个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比例方面,2003年为23.7%,2008年为28.4%,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求职人数从近70万人上升到近140万人,说明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与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同步增长。 (3)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比较。2003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进入劳动力市场 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0.65,本科生则为0.71,研究生为1.19;2008年三者分别为0.77、0.77和0.96。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对研究生而言,虽然比率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越大。2000年~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分别累计为366.81万人、

中国高校历年毕业人数一览(1978——2012)

中国高校历年毕业人数一览(1978—2012) 网易:纳兰容若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8.8万人,在校生2391.3万人,毕业生624.7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61.0万人,在校生2120.3万人,毕业生673.6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44.6万人,在校生2467.2万人,毕业生791.5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570.8万人,在校生4763.1万人,毕业生1660.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14.7万人,在校生9695.9万人,毕业生1641.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6万人,在校生37.9万人,毕业生4.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85.8万人。 ——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比上年增加3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51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比上年减少1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 全国招收研究生56.02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增长4.09%。其中,招收博士生6.56万人,招收硕士生49.46万人;在学研究生16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0.74万人,增长6.98%。其中,在学博士生27.13万人,在学硕士生137.46万人;毕业研究生43.00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增长 12.09%。其中,毕业博士生5.03万人,毕业硕士生37.9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在校生2308.51万人,比上年增加76.71万人,增长3.44%;毕业生608.16万人,比上年增加32.73万人,增长5.69%。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

附件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

2.院校代码表(教育部标准) 院校代码表将以电子版下发。 3.性别代码表(国家标准) 字段顺序:代码、名称 1 男 2 女 4.民族代码表(国家标准)

字段顺序:代码、名称 01 汉族 02 蒙古族 03 回族 04 藏族 05 维吾尔族 06 苗族 07 彝族 08 壮族 09 布依族 10 朝鲜族 11 满族 12 侗族 13 瑶族 14 白族 15 土家族 16 哈尼族 17 哈萨克族 18 傣族 19 黎族 20 傈僳族 21 佤族 22 畲族 23 高山族 24 拉祜族 25 水族 26 东乡族 27 纳西族 28 景颇族 29 柯尔克孜族 30 土族 31 达斡尔族 32 仫佬族 33 羌族 34 布朗族 35 撒拉族 36 毛南族 37 仡佬族 38 锡伯族 39 阿昌族 40 普米族 41 塔吉克族 42 怒族 43 乌孜别克族 44 俄罗斯族 45 鄂温克族 46 德昂族 47 保安族 48 裕固族 49 京族 50 塔塔尔族 51 独龙族 52 鄂伦春族 53 赫哲族 54 门巴族 55 珞巴族 56 基诺族 97 其它 98外国血统中国籍人士 5.政治面貌代码表(国家标准)

字段顺序:代码、名称 01 中共党员 02 中共预备党员 03 共青团员 04 民革会员 05 民盟盟员 06 民建会员 07 民进会员 08 农工党党员 09 致公党党员 10 九三学社社员 11 台盟盟员 12 无党派民主人士 13 群众 6.学历代码表(在原就业数据标准基础上修订) 字段顺序:代码、名称 01 博士生毕业 03 博士生结业 11 硕士生毕业 13 硕士生结业 25 二学位毕业 26 二学位结业 31 本科生毕业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报告

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的报告 一、社会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但是很多大型公司、跨国企业却普遍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合企业的大学生,是我国教育机构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为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工作及社会适应状况,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课题组特意组织了该次调查。 二、社会调查的过程 每年我国有几百万大学本科生毕业,投入社会,大学生们到底能否胜任工作?碰到了哪些问题?用人单位对他们评价怎样?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我们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最好的实践检查,也是极其宝贵的信息反馈。本次社会调查对 2003--2008年毕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调查,具体过程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2010年3月,浙江湖州市,方式为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7份,收回57份。 (二)调查的内容 我们首先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精确的设计,问卷分为针对本科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两版,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最前沿、最准确的调查信息,再通过对所得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质量及相关体会、建议。针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个人基本情况;就业与工作状况;综合素质与作用;本科教育状况;本科教育改革建议。针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毕业生的专业精神;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毕业生的沟通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高校培养的建议和希望。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工作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于本次的社会调查,从本科毕业生所进行的调查问卷中第一部分的毕业生基本情况显示出,毕业生的自身总体质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47.4%的毕业生都曾经在校期间担当过学生干部或社团领导,47.4%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获得过奖学金,63.2%的学生拥有英语四级和56.1%的学生拥有计算机证书,这些因素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都起到正面的作用,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高校历年招生人数一览

中国高校历年招生人数一览!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年表——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自此,中国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 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

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60万人。在大规模扩招的决定出台前,本来已经有一个扩招计划,即增扩普通高校22万人。 但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 (2)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 字段名称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拼音简称字段说明 院校代码字符型 5 Yxdm 考生号字符型18 Ksh 身份证号字符型18 Sfzh 姓名字符型40 Xm 性别代码字符型 1 Xbdm 民族代码字符型 2 Mzdm 政治面貌代码字符型 2 Zzmmdm 学历代码字符型 2 Xldm 专业代码字符型 6 Zydm 专业字符型50 Zy 教育部标准专业 专业方向字符型50 Zyfx 在教育部专业外另设的专业名称 培养方式代码字符型 1 Pyfsdm 生源所在地代码字符型 6 Syszddm 定向或委培单位字符型40 Dxhwpdw 学制字符型 3 Xz 填写数字,如2或2.5 入学时间字符型 6 Rxsj 入学年月 毕业时间字符型 6 Bysj 毕业年月,可区分春季毕业和秋季毕业困难生类别代码字符型 1 Knslbdm 师范生类别代码字符型 2 Sfslbdm 毕业去向代码字符型 2 Byqxdm 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字符型9 Dwzzjgdm 实际工作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唯一标识)单位名称字符型60 Dwmc 实际工作单位名称 单位性质代码字符型 2 Dwxzdm 实际工作单位性质代码 单位行业代码字符型 2 Dwhydm 实际工作单位行业代码 单位所在地代码字符型 6 Dwszddm 实际工作单位所在地代码 工作职位类别代码字符型 2 Gzzwlbdm 实际工作职位代码 报到证签发类别代码字符型 1 Bdzqflbdm 就业报到或回生源地报到 报到证签往单位名称字符型60 Bdzqwdwmc 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签往单位 签往单位所在地代码字符型 6 Qwdwszddm 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签往单位所在地代码 报到证编号字符型15 Bdzbh 4位(毕业年度)+ 5位(院校代码)+ 1位(学历层次,1研究生,2本科,3专科)+ 5位(顺序号)

全国TOP10高校毕业生去向大盘点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前,大学毕业生成为各省市使出浑身解数争抢的对象,他们选择就业时都去了哪些地区? 全国TOP10高校2018毕业生去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取了“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单中位列前十的高校,梳理了2018年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这十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并列第七)、中山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总体而言,毕业生大多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或者去邻近的发达省市,但在优质就业机会的吸引下,大学生们也会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倾向。 把就业选择从地区缩小到企业来看,广东表现最出色。在中国的TOP10高校里,其中8所高校毕业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华为。2018年,华为给这8所高校的毕业生派发了1682份offer。 上海“坐收”长三角学子

纵观十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有一个并不意外的发现,毕业生要么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要么愿意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这一现象在上海、广东体现得尤为明显。上海交大、复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都在70%以上;浙江大学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59.69%。 上海除了留住了最多的本地毕业生之外,也成为了“收割”长三角学子的大赢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首选留在本地,其次最热衷于去上海。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22.2%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为广东省(26.74%)、湖北省(25.56%)、上海市(10.05%)。研究生的相关数据未具体披露,仅笼统指出,研究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为主,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湖北省。 记者查询了2019年软科排名位于第12名的武汉大学的就业情况,2018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为27.36%,同样超过了留在湖北的 24.14%,相比之下,去向为北京和上海的比例仅分别为5.84%和5.93%。 从教育资源来看,武汉独占7所211高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在校研究生13.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96.9万人。 这座有着百万大学生的城市,却一直为留不住年轻人而苦恼。

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安徽省教育厅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2017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33.82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就业任务总量持续加大。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教育厅和高校紧紧围绕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基层就业,拓展就业渠道,举办校园就业市场,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以创业促就业,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扎实开展就业工作,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68%,(其中研究生86.92%,本科生90.32%,专科生89.33%)。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整体平稳。 一、2017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及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凸显毕业生就业首要位置。 ●我省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上首要位置,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采取各种有力举措强力推进。 ●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深化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统筹谋划推进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皖政〔2017〕111号)。 ●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在原有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在定期会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直报、统计分析、就业服务、创业服务、就业创业绩效评价、基层服务项目衔接、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等方面,加强对接沟通协调,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促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 ●全省高校不断深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内涵,全力做好做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拓展就业渠道,巩固校园就业招聘主体地位。 ●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发展战略,推进校地、校企、校所和国际交流对接合作,广泛拓展高校毕业

高校毕业人数

高校毕业人数 统计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5年比2004年增加126万,而2004年则比2003年增加145万人。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今年增加82万。 现在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让应届毕业生自己寻找挂靠单位或者制造假就业劳动合同,否则,就拒绝颁发毕业证。一旦教育部下达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目标,当然会对高校产生压力。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谁能保证高校不会采取不光彩的手段,在提高就业率问题上做手脚?结果呢,一方面是高校就业率的喜报频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隐性失业率的绝对增加,坑的不只是众多的假就业大学生,还包括炮制伪就业率的高校自己。 近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每年都要发布数据,宣称大学生就业率实现了预期目标,云云。我们自然不能毫无依据地指斥就业率的虚无,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媒体揭发出来的一些高校大搞就业率造假的问题。如果说,升学率是普通教育的指挥棒,GDP是官场指挥棒,那么毕业生的就业率正在成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将就业率与高等教育挂起钩来,最初的目的是要推动高校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提高毕业生素质。但是,造假行为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使教育主管部门的美好愿望化为乌有。这是其一。其二,浮肿的就业率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虚假繁荣,使大学生丧失了从公共政策倾斜中受益的可能。其三,指标造假毒害了求真、育人的大学精神。 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约占(包括私营和外资等)52%。同一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意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