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视力表的介绍讲课稿

各种视力表的介绍讲课稿
各种视力表的介绍讲课稿

各种视力表的介绍

各种视力表的介绍

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兰氏(Landolt)环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

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所谓视角,就是外界物体的二点射入眼内相交时所引成盟角度,正常眼能看清最小物体的视角为1分视角,又称最小视角,小于此视角者,外界物体二点就无法辨认。

(1)国际标准视力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地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

(2)兰氏环形视力表兰氏环形视力表是采用7.5毫米正方形中有1.5毫米宽度的环,环上有1.5毫米宽的缺口,呈C字形。标准视力以小数记录为1.0。如视力为N,表示在5米处能看见兰氏环缺口是毫米方形中有毫米宽的缺口。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0.1、0.2……2.0,记录采用小数法。

(3)对数视力表对数远、近视力表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视标为E字或C 字、共14行。对数远视力表,是以5米距离测试,能辨第11行,为标准视力,记以5.0。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视标每增加倍,视力的对数就减小0.1。即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

近视力表是用以检查调节状态下视力及测量近点距离的图表。可了解调节力的程度,协助诊断屈光不正或眼病,近视力表除上面介绍的标准近视力表、兰氏环近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外,还有耶格(Jager)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转盘或自带光源近视力表是上海市海港医院眼科在徐氏近视力表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设计的。有光照稳定,显示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4)视力检查方法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米,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1.0(或对数视力表5.0)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照明度应当合适。检查视力一般是先右后左,两眼分别进行。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被检查者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斜视或歪头。

检查时由上而下指视标,如回答正确再指点下一行视标。辨认速度平均每字3~5秒钟。记录回答准确的最后一行视标旁的视力数值。如果在5米处不能看清0.1视标,则应向视力表逐渐走近,将最初能看清0.1视标的距离记下,按(D为0.1视标正常眼应看到的距离,d为被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计算被检查的视力。距视力表1米仍看不清0.1视标,可改用辨认眼前手指的方法来测定视力,由远而近按照最初能看到手指数的距离,记录视力、如靠近至5厘米仍不能看清手指数,则改为整手在眼前摆动,以30厘米到5厘米,记录能看清手摆动的距离。如不能辨别手动,则可在暗室用光投射于眼睛上,检查有无光感和能否判断光投射方向。如光感丧失为全盲。近视力的检查距离为30厘米,检查要求及条件同远视力检查法,如不能辨认时,可以将视力表移近或移远,记录视力数值时必须记录距离。

国际标准视力表有其不足之处,如视标增进率不均匀。从0.1到0.2为大一倍,从0.9到1.0仅大1/9。只能反映视力中的一部分,如光感、手动等只能用文字来表达,造成统计上的困难。因每行视标的差距不等,所以视力减退与屈光不正之间的程度,不能完全成正比。

对数视力表视标增进率相等,每行相差倍数相等。因采用5分制记录法表示视力的各个等级,0分表示无光感,1分表示光感,2分表示手动,3分以上才不算盲,4分以上为视力表测得的视力,5.0为正常视力。视力减退与病变或屈光不正的程度成正比,便于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统计分析。由于对数视力表有以上特点,故目前在防治眼病的科研课题中较多使用。

第一节视力表和视标设计一、视角和视力(一)视角外界物体两个点在眼结点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视网膜黄斑部有感觉影像的锥体细胞,每个锥体细胞的直径约为0.004mm。眼要分辨外界物体距离最小的两个点必须刺激两个不同的锥体细胞兴奋,且两个兴奋的锥体细胞必须间隔一个没受刺激的锥体细胞。

1852年Koller测得锥体细胞直径为0.0045mm,以眼的后焦距为33.78mm计算,在结点处所夹角定位1分视角,故人类最小视角的单位是1分视角。

(二)视力视力(vision),即视敏度(visualacuity)是评价人眼视觉功能的重要检查指标,即视网膜中心凹处形觉的视锐度,是指人眼分辨外界两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可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

视网膜视觉细胞能分辨的最近距离的两点对眼的最小夹角即最小视角。视力常用视角的倒数来表达,即,视力=1/视角。

视力的好坏是衡量视机能是否正常的一项指标,也是辨别诊病的重要依据。临床诊断一般以矫正视力为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TO)规定两眼中较好眼的矫正视力低于0.3为低视力,低于0.05为盲。

二、视标设计视标的设计原理是根据视角原理设计的,视角原理:测量视力是用视力表上的字形作为标准,每个字形的构造都是根据视角来计算的。视角是指物体两端在眼内节点(此节点位于晶体后部,射入眼内光线通过节点,不发生屈折)处所夹的角。视网膜能辨认某一物体(或更具体地说区分两个点)时,必须在眼内形成一定的视角。正常眼能辨别最小物体(或区分最近的两个点)的视角叫最小视角,大多数正常眼的最小视角为1分视角。

实验证明,正常人在0.5~1分视角下看清物体时,其在视网膜上的物象约等于0.002~0.004毫米,大致相当于锥体的直径。由此推知,分辨两个点在视网膜上单独存在的主要条件是两个感光单位(锥体)的兴奋,而在这两个锥体间至少要被一个不兴奋的锥体所隔开。如果点的象落在邻近两个锥体时,这个象就会重合而不能分辨了。

1分视标为基本视标。根据上述原理,各种视力表的标记都是1分视角的五倍(五分视角)作为面积而制成的。规定线条的宽度、缺口与大小都是一分视角。如国际标准视力表及标准对数视力表上“E”形字的线条宽度和线条间距,Landolt氏视力表上“C”形字的线条与缺口大小都为一分角。视力表上的大小标记是在五分视角下,依据距离眼的远近分别制定

的,如国际标准视力表上端最大标记(0.1行)是在五分视角下,50米距离制定的,第十行标记(1.0行)是在五分视角下,五米距离制定的,其他各行也都在五分视角下依不同距离而制定的(图2-2)。

Bailey-Lovie视力表包含了一张视力表必备的大部分要求,主要特征包括:

logMAR增率、每行视标数目相同(5个),各字母的识别难度相近(英国标准)。但是由于视力表尺寸的限制,最大视标为6/38(在一张视力表上一行设置5个20大小的视标并不现实),没有应用干扰条。该视力表现广泛应用于远、近视力的检查中。

如视力表上1.0行的E形视标是根据5m距离(在欧洲一些国家定在6m)与眼成1分视角设计的,每条边线与线条间距的宽度是1分角,故整个E字是5分视角H=tan(5/60)×5000=7.27mm(H基本视标的高度,5m=5000mm指检查距离)

三、常见视标的类型1、Landolt环Landolt环是一个带缺口的环。环的外直径是画粗的五倍,因此内直径就是画粗的三倍。缺口为一个画粗宽度。大部分Landolt环视力检查中,缺口呈现于四个方位——上、下、左、右。有时也会有八个方位的缺口(四个主要方向,四个斜向)。被检者的任务是辨别出每个所呈现的Landolt环缺口的方位。与其他视标不同,Landolt环的界定标准定义是很精确的,那就是环的缺口为1分视角。

2、字母视标视力表中的大部分字母是以格子数的方式设计的,字母高5个单位,宽4、5或有时6个单位。字母画粗通常是1/5高度,临近

两画的空缺处与画粗等宽,这是Snellen于1862年设计的,该视标主要笔画宽度为1/5字母高度,衬线就是加在字母笔画末端的小短线。而现代的更多视力表用的是非衬线(或者是无衬线)字母。现在应用较广泛的两种非衬线字母是10Sloan字母(Sloan,1959)和10英式字母(BritishStandard4274,1968),前者是基于5×5格子设计的,后者是基于5×4格子设计的。

常用的字母分为“英式”和“Sloan”字母,各有10个字母。英式字母为D、E、F、N、H、P、R、U、V、Z;Sloan字母为:C、D、H、K、N、O、R、S、V、Z。

3、翻滚E翻滚E也叫文盲E,是基于5×5格子设计的,每个字母E 含有等长的三画。E可以出现在各个朝向上,患者只需辨认出E的笔画的朝向。常用的四个方位:上、下、右、左。而有些测试中会有八个方位。在检测儿童或不会读字母的患者时,翻滚E是最常用的。

4、数字和画图还有一些数字和画图的视标,主要用于儿童和文盲人群的视力检测(Fern&Manny,1986)。

四、视力表的种类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Landolt环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

(一)国际标准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几何级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

(二)Landolt环形视力表兰氏环形视力表是采用7.5毫米正方形中有1.5毫米宽度的环,环上有1.5毫米宽的缺口,呈C字形。标准视力以小数记录为1.0。如视力为N,表示在5米处能看见兰氏环缺口是毫米方形中有毫米宽的缺口。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0.1、

0.2……2.0,记录采用小数法。

(三)对数视力表对数远、近视力表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视标为E字或C 字、共14行。对数远视力表,是以5米距离测试,能辨第11行,为标准视力,记以5.0。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视标每增加10√10即1.2589倍,视力的对数就减小0.1。即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

近视力表是用以检查调节状态下视力及测量近点距离的图表。可了解调节力的程度,协助诊断屈光不正或眼病,近视力表除上面介绍的标准近视力表、兰氏环(Landolt环)近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外,还有耶格(Jager)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

五、视力表的设计(一)Snellen视力表1862年Snellen提出由笔画粗细相似的字母组成测试视力的表格,即字母视力表。目前最常用的是E 字母视力表,视标笔画宽度约为1分视角,字母高度、水平宽度均为5分视角,水平字母之间的宽度为4~6分视角。

Snellen视力测试是一种测量“最小阅读力”形式的视力检测方法,经典的Snellen分数表达法为最小分辨角的倒数。

制作视力表(一)[

十七课时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视力表中数学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极其相似比等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探索数据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视力表中的奥秘的发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CD两个缺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第93页的表.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

[师]观察上表,大家讨论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视力为0.1时,a =72 mm,b =72 mm,d =1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0.2时,a =36 mm,b =36 mm,d =7.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2 72=36,215=7.5. 视力为0.3时,a =24 mm,b =24 mm,d =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 372=24,3 15=5. 视力为0.4时,a =18 mm,b =18 mm,d =3.8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4 72=18,415=3.7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415≈3.8.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0.5时,a =572=14.5 mm,b =5 72=14.5 mm,d =515=3 mm. 视力为0.8时,a =772=9 mm,b =9 mm,d =815=1.9 mm.

制作视力表

“制作视力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后的课题学习。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开设是本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内容与本章的第一节线段的比、第五节相似三角形、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的内容都有关系,是本章内容的一个综合运用。与图形的平移、数据的测量、统计与物理学科中的凸透镜成像、视角等内容都发生着关系。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练习巩固以上的数学、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对视力表的观察、充分挖掘视力表中所蕴含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丰富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生活、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经历对l、l、b、b数据的测量、分析、统计、观察、对比,经历图形1212“E”的形状、大小、位置、平衡、旋转的过程,充分感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从所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比、相似图形与位似图形的概念,对相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一个较强的感性认识。本节作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题研究,是对本章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应用。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对比、统计、归纳的能力和一定的阜新意识,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愿望,这些对本节

内容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但包括数学中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一次考查,如果没有物理知识作铺垫,将较难理解大“E”与小“E”为何因为测试距离的不同而可以同时衡量同一视力。所以就本节内容,学生在用b/l来刻画视力的理解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视力表中的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有关内容。(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制作0.1与0.2的“E”,测量l、1l、b、b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讨论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数学212知识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 1 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难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指导探索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

眼睛视力标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眼睛视力标准介绍 导语:对眼睛要进行全面保护,眼睛很容易受到损害,常见就是近视,近视对自身视力影响很大,而且治疗上也是比较复杂,眼睛视力标准是什么呢,也是 对眼睛要进行全面保护,眼睛很容易受到损害,常见就是近视,近视对自身视力影响很大,而且治疗上也是比较复杂,眼睛视力标准是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眼睛视力标准也是有它自己的要求,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眼睛视力标准有一些认识,出现异常表现能够及时发现。 眼睛视力标准: 标准视力表换算度数,我们所见的国际视力表上每一行会有相关数字标记,比如1.0的正常视力记为5.0,而将视角为10分度时的视力记为4.0,其间相当于视力4.1、4.2直至4.9的E图形,各比上一排形成的视角小1.259倍,而log值为0.1;这样,视力表上不论原视力为何值,改善程度的数值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视力表换算,配镜前专业验光的时候,眼科医生常常会根据国际标准视力表才判断屈光不正人士具体的视力情况。标准视力表换算度数,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母为标准测试,验光者站在距视力表5米处,左右单眼分别配镜测试,一般以视力矫正到1.0为正常标准。标准视力表换算度数,有些朋友视力的确很糟糕,他们在5米内还是看不清0.1处E字缺口。此时可让其走近直到能看清为止,这时他的视力为:视力=0.1×距离(米)/5。如果在半米内仍然看不清视力表上的E字缺口,那么就要测试者辨认指数,测手动、光感等。 在对眼睛视力标准认识后,眼睛在进行检查的时候,都是要积极配合,而自身出现眼睛问题的时候,治疗过程中都是配合医生治疗方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在线视力测试表,测试近视、散光

在线视力测试表,测试近视、散光 眼睛是我们人类心灵的窗户,是我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器官,有超过90%的信息来源于眼睛。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用眼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各种屈光问题,近视、远视、散光等。 目前,许多医院都在开展激光手术,针对屈光不正实施激光治疗,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大部分患者会把术后视力作为检验手术的唯一标准,但专家指出,同样是术后视力1.0的患者,他们所看到景物的清晰度并不完全一样,因为视物的清晰度还跟球差、离焦、散光、彗差等有关。 目前,较为传统近视手术方式也仅能矫正低阶像差。并且在手术后人眼总体像差比术前增加明显,术后仅仅通过视力表检查矫正结果是远远不能判断视觉质量的优劣的,因为视力表只是提供了眼球屈光准确程度的粗略信息,更多的细节被忽略了。同样是两个矫正视力达到1.0的人,他们真正的视觉质量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虽然他们都能分辨出字母“E”的开口方向,但字母“E”在他们眼里可能一个是清晰的、边界分明的,另一个是模糊的,边界是雾化的。 下面一张图可以帮你测试是否患有近视:

●近视眼患者看到的图是个戴眼镜,齐耳短发的女人 ●非近视眼患者看到的则只是竖条,视力好的还可以看出阴影 测试是否散光 ●当配戴矫正眼镜的眼或不戴眼镜看散光表各向线条粗细均匀时,证实被检眼散光已充分矫正或表明无散光现象。 ●当被检眼发现散光表中某一线条黑而清晰,说明有散光的可能。 视力测试

◇请保持1.5米距离单眼测试。 ◇所能辨认的最小行视标的视力记录值,即为您被测眼的视力测试值。 ◇辨认正确的视标数应超过该行总数的一半。 色盲测试 上图中的A读不出为红色色盲。上图中的C读不出来是绿色色盲。

视力表

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兰氏(Landolt)环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所谓视角,就是外界物体的二点射入眼内相交时所引成盟角度,正常眼能看清最小物体的视角为1分视角,又称最小视角,小于此视角者,外界物体二点就无法辨认。 (1)国际标准视力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地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 (2)兰氏环形视力表兰氏环形视力表是采用7.5毫米正方形中有1.5毫米宽度的环,环上有1.5毫米宽的缺口,呈C字形。标准视力以小数记录为1.0。如视力为N,表示在5米处能看见兰氏环缺口是毫米方形中有毫米宽的缺口。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0.1、0.2……2.0,记录采用小数法。 (3)对数视力表对数远、近视力表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视标为E字或C字、共14行。对数远视力表,是以5米距离测试,能辨第11行,为标准视力,记以5.0。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视标每增加倍,视力的对数就减小0.1。即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 近视力表是用以检查调节状态下视力及测量近点距离的图表。可了解调节力的程度,协助诊断屈光不正或眼病,近视力表除上面介绍的标准近视力表、兰氏环近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外,还有耶格(Jager)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转盘或自带光源近视力表是上海市海港医院眼科在徐氏近视力表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设计的。有光照稳定,显示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4)视力检查方法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米,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1.0(或对数视力表5.0)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照明度应当合适。检查视力一般是先右后左,两眼分别进行。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被检查者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斜视或歪头。检查时由上而下指视标,如回答正确再指点下一行视标。辨认速度平均每字3~5秒钟。记录回答准确的最后一行视标旁的视力数值。如果在5米处不能看清0.1视标,则应向视力表逐渐走近,将最初能看清0.1视标的距离记下,按(D为0.1视标正常眼应看到的距离,d为被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计算被检查的视力。距视力表1米仍看不清0.1视标,可改用辨认眼前手指的方法来测定视力,由远而近按照最初能看到手指数的距离,记录视力、如靠近至5厘米仍不能看清手指数,则改为整手在眼前摆动,以30厘米到5厘米,记录能看清手摆动的距离。如不能辨别手动,则可在暗室用光投射于眼睛上,检查有无光感和能否判断光投射方向。如光感丧失为全盲。近视力的检查距离为30厘米,检查要求及条件同远视力检查法,如不能辨认时,可以将视力表移近或移远,记录视力数值时必须记录距离。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1)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 “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 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度量” 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 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视力和视力检测共章

视力和视力检测 掌握视角的概念、视力表制作原理及远、近视力表正确使用方法,能够准确测得裸眼及矫正视力。 知识要求 一、视角和视力 1.视角和视力的概念 (1)视角 外界物体两个点在眼结点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视网膜黄斑部有感觉影像的锥体细胞,每个锥体细胞的直径约为0.004 mm。眼要分辨外界物体距离最小的两个点,必须刺激两个不同的锥体细胞兴奋,且两个兴奋的锥体细胞必须间隔一个没受刺激的锥体细胞。 1852年kollir测得锥体细胞直径为0.004 5 mm,以眼的后焦距为22.78 mm计算,在结点处所夹角定为1分视角,故人类最小视角的单位是1分视角(见图2-1). (2)视力 视力是评价人眼视觉功能的重要检查指标,即视网膜中心凹处形觉的视锐度,是指人眼分辨外界两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网膜视觉细胞能分辨的最近距离的两点对眼的最小夹角即最小视角。视力检查就是检测该眼视网膜可分辨出的最小视角,视力常用视角的倒数来表达,即 视力=1/视角 2.视角与视标设计 通常使用视角单位来设计视标,视标设计的基本单位是1分视角。视标每边线条宽度与线条间距都是根据视角设计的。1分视角的视标为基本视标。 如视力表上1.0行的E形视标是根据5 m距离(在欧洲一些国家定在6 m)与眼成 1分视角设计的,每条边线与线条间距的宽度是1分视角,故整个E字是5分视角(见图2—2)。

H=tan(5/60)×5000=7.27 mm 式中 H——基本视标的高度;。 5 m(5000 mm)——检测距离。 3.视标的类型 (1)字母视标 以字母为视标的视力表所测视力,不仅取决于字母基划宽度的视角,而且与被检者认读字母的能力及字母自身的结构有关。所测得视力并非测量分开两点的最小可分视力,而是最小可认视力。 Snellen于1862年提出用字母作为视标,如常用字母E。字母每条线宽度及间隔均为1分视角,字母高度为5分视角。 (2)landolt环 此类型视标是一个带缺口的C环,C环缺口的宽度为1分视角,环的直径为缺口宽度的5倍。当标准检查距离为5 m时,C环缺口的宽度为1.5 mm,环的直径为7.5 mm。缺口对应视角的倒数,即为被检者的最小可分视力,视力正常者能辨认1分视角。 1909年国际眼科学会通过landolt环形视标为国际通用视标。与字母视标相比较,landolt环辨认有一定难度,但受被测者主观因素影响小,检查结果更准确、客观。在我国常用于新兵体检。 (3)数字和图画视标 数字和图画视标也是按视角原理设计的,主要用于儿童和没有文化人群的视力检测。 4.视力的记录方法 视力表的视力记录方法主要有分数和小数两种方法。 (1)分数表示法 Snellen视力表记录法以分数形式表达。视力表测试的标准距离作为分母,被检者实际测试距离作为分子。 表达公式:视力=实际测试距离/对应5分视角字母的标准距离 如20/200,20/20。在美国,距离以ft为单位,临床测试距离为20 ft。 20/200表示测试距离为20 ft,能够读出最小字母的距离在200 ft,在20 ft 处该字母视角大小为50分视角。 20/20表示在20 ft处,该字母视角为5分。目前,在美国视力表设计逐渐转向

示范教案一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示范教案一课题学习制 作视力表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 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 指导探索法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结果. ●教具准备 视力表一张 三角板一个 硬纸板若干张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 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Ⅱ.新课讲解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CD两个缺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标准对数视力表与小数记录视力表的换算 查自己视力最简单

标准对数视力表与小数记录视力表的换算查自己视力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视力 表。以前视力1.5就是最好了,对一些概念比较根深蒂固的人来说,对于现在的视力表记录方法感到不太直观,需要进行视力表的换算。现在的视力表不再采用0.1-1.5这样的小数记录方法,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视力5.0、4.0之类,这种新的方法叫做标准对数记录法。这两种视力表换算规则如下: 旧新度数 0.1---------4.0----------650 0.12--------4.1 ---------550~600 0.15--------4.2 ---------500 0.2---------4.3 ---------450 0.25--------4.4 ---------400 0.3---------4.5 ---------300~350 0.4---------4.6 ---------250 0.5---------4.7 ---------200 0.6---------4.8----------150 0.8---------4.9 ---------100 1.0---------5.0 1.2---------5.1 1.5---------5.2 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设计的。所谓视角就是由外界两点发出的光线,经眼内结点所形成的夹角。正常情况下,人眼能分辨出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所形成的视角为最小视角,即一分视角。视力表就是以一分视角为单位进行设计的。使用视力 表测量视力时,被测者应距视力表5米(如不满可利用镜面反射),1.0及以上是正常视力。一般是从视力表较低的水平往高水平辨别,直到不能辨认这样来测定;不过实际操作时由于整个群体的视力水平还算不错,为了节省时间会有一些施测者喜欢从最难的开始让测试者辨别,说到这里小编就想起一件趣事。有些朋友视力的确很糟糕,他们在5米内还是看不清0.1处E字缺口。此时可让其走近直到能看清为止,这时他的视力为:视力=0.1×距离(米)/5。如果在半米内仍然看不清视力表上的E字缺口,那么就要测试者辨认指数,测手动、光感等。按检查情况记录视力。视力表上的数值与屈光度的换算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屈光度的概念。人们口中的近视度数与屈光度关系密切。1屈光度被定义为光线在通过镜片在镜片后一米处形成焦点。以D表示,f表示焦距就有公式D=1/f。距离如果镜片焦距是0.5米那么这个镜片的屈光度就是1/0.5=2,习惯上人们喜欢把这个叫做200度。很多朋友想搞清视力表上的视力跟屈光度(近视度数)的关系,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准确的换算关系。一般来说屈光不正的人视力都不太好,屈光度数越高,裸眼视力也就越低。但这也不绝对,有人屈光度不高,但是视力缺很低,因为影响视力好坏的不只屈光度一个因素。如果眼睛有其他疾病或网膜成像功能、视神经功能受损等也会使视力下 降。而屈光度不变不表示视力不能改变,所以近视的朋友们不必太过灰心,及时使用合理的干预,慢慢积累的成果就会让你摆脱框架镜的烦恼啦。青少年朋友长期使用还能有效控制近视增长,让近视度数不会快速加深

八下制作视力表

《制作视力表》教案 开发区实验中学张文敏 一、学情分析 “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 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

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 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

介绍一种利用ETDRS视力表测定Snellen视力的简单方法

介绍一种利用ETDRS视力表测定Snellen视力的简单方法胡运韬马志中 很多西文杂志发表的文章中视力的表达多采用Snellen视力,而国内由于普遍采用的小数视力表和对数视力表,因此习惯使用小数或对数视力来表达。这两种视力表与Snellen视力表没有行与行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勉强把小数(或对数)视力表测得的视力近似地换算成Snellen视力会产生误差,也缺乏科学性。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研究的视力表是糖尿 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arlytreatmentdiabeticretinopathystudy,ETDRS)设计的视力表[1],即ETDRS视力表。尤其是对那些视力损害严重的疾病的研究均采用该视力表。在我国的眼科临床相关研究中采用的也越来越多。应用ETDRS视力表可以直接测得Snellen视力。因为在ETDRS视力表上每行视标后直接标注着相当的Snellen视力。当在4米距离所测的视力≥20/200 (0.1)直到20/20(1.0)时,可以直接在ETDRS表上直接读取Snellen视力结果。但当患者视力<20/200时,即患者在距离4米远不能识别视力表最上一行3个以上视标时,就要让患者缩短检查距离。于是就产生了换算上的问题(因为此时表上没有标注4米以内检查距离的相应Snellen视力)。死记硬背既不方便,又容易记错。我们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中遇到此问题,想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供读者参考。ETDRS表是4米距离视力表,此表的最上一行是4/40(0.1),即Snellen视力的20/200(0.1)。不难看出,Snellen视力就是把ETDRS表分子和分母都扩大5倍的记录(比值不变)。如果用ETDRS视力记录,在3米看到第一行的视力是3/40(0.075),在2米看的视力是2/40(0.05),在1米看的视力是1/40(0.025),在0.5米看的视力是0.5/40(0.0125)。从这一组数据可总结出一个规律:在缩短距离时用ETDRS 表记录的视力是变分子。但Snellen视力的要求是分子不变(分子总是20)而要改变分母,因此,只要把分母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得到与ETDRS视力比值相同对应的结果。比如在3米看20/200的一行,视力结果应当是20/200× 4/3=20/266.7(0.075);在2米看20/200的一行,视力是20/200×4/2=20/400(0.05);在1米看的视力是20/200×4/1=20/800(0.025);在0.5米看的视力是20/200× 4/0.5=20/1600(0.0125)。不难看出两种记录方法的比值是同样的。如果把变化的测定距离用X代替,就会得到一个简单的公式。在缩短检查距离时,只要把20/200的分母200×4/X,算得的结果就是在不到4米测得的 作者单位: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眼科中心通信作者:马志中,Email:puh3_yk@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36642.html, Snellen视力,式中X代表患者实际读取视力表的距离,即3(米)、2(米)、1(米)和0.5(米)。分子的4代表的是4米的视力表。例如一患者在2米处读取视力表,即X取值2,则算式是20/200×4/2=20/400。如果把该算式用一句话来描述,其涵义是:该患者在2米距离能识别4米视力表的最上一行,其Snellen的视力是20/400(0.05)。在实际应用中不必记住这些推导过程,只记住把分母乘上4/X就够了。另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从以上说明知道,X只有4个固定值:3、2、1、0.5。Snellen视力分子总是20,这个不用记。只记住4个距离的分母值就行了。例如:3米测的分母是266.7,2米测的是400,1米测的是800,0.5米测的是1600。有的研究把数指视力规定为20/3200[2]。除3米的分母266.7不太好记,其余均是整数的倍数,很容易记,不必用公式去每个计算。公式只是在忘记时起提示作用。有的研究为了更容易掌握,干脆把3米测试也不要[2]。直接测2米、1米和0.5米的视力,更为简单。有人会问,既然ETDRS视力表上每行都有对应的Snellen视力值,而且该表的每行都是有5个视标,索性把ETDRS表得分数除以5不就轻易得出Snellen视力了吗?其实不然。原因是,虽是同用一张表,但两种视力检查的规则和记录方法不一样,而且两者反映问题的角度也不一致。ET-DRS视力表开始就是为能定量运算而设计的。因此为统计方便,是用计分的方式来记录的,而且计分的方式每个研究都有各自标准,检查的规则是按在整个视力表中读对的视标个数来记录分数的,而Snellen视力检查不同,它是按我们通常遵守的规则,确定患者最好视力的那一行必须读出3个以上的视标,而且必须读满以上各行的全部视标。例如:ETDRS得分20,可能不全是来自上4行的视标,可能来自上6行的20个视标。而Snellen的20/50视力是必须读出4行至少18个视标。另外Snellen视力会给出一个通常习惯的视功能概念。视力减少或增加2行,一眼就能看出来。20/40的视力你马上就知道他的视力水平。ETDRS得分30你知道是怎样的概念?恐怕一时说不出来,只有比较后才能知道。所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1FerrisFL,KassoffA,BresnickGH,etal.Newvisualacuitycha rts forclinicalresearch.AmJOphthalmol,1982,94:91-96. [2HawkinsBS,BresslerNM,MiskalaPH,etal.Surgeryforsubf oveal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in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 ion:ophthalmicfindings.SSTreportno.11.Opbthalmology,200 4,111:1967-1980. (收稿日期:2009-09-14

各种视力表的介绍

各种视力表的介绍 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兰氏(Landolt)环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 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所谓视角,就是外界物体的二点射入眼内相交时所引成盟角度,正常眼能看清最小物体的视角为1分视角,又称最小视角,小于此视角者,外界物体二点就无法辨认。 (1)国际标准视力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地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以小数记录。 (2)兰氏环形视力表兰氏环形视力表是采用毫米正方形中有毫米宽度的环,环上有毫米宽的缺口,呈C字形。标准视力以小数记录为。如视力为N,表示在5米处能看见兰氏环缺口是毫米方形中有毫米宽的缺口。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记录采用小数法。 (3)对数视力表对数远、近视力表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视标为E字或C字、共14行。对数远视力表,是以5米距离测试,能辨第11行,为标准视力,记以。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视标每增加倍,视力的对数就减小。即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 近视力表是用以检查调节状态下视力及测量近点距离的图表。可了解

调节力的程度,协助诊断屈光不正或眼病,近视力表除上面介绍的标准近视力表、兰氏环近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外,还有耶格(Jager)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转盘或自带光源近视力表是上海市海港医院眼科在徐氏近视力表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设计的。有光照稳定,显示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4)视力检查方法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米,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或对数视力表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照明度应当合适。检查视力一般是先右后左,两眼分别进行。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被检查者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斜视或歪头。 检查时由上而下指视标,如回答正确再指点下一行视标。辨认速度平均每字3~5秒钟。记录回答准确的最后一行视标旁的视力数值。如果在5米处不能看清视标,则应向视力表逐渐走近,将最初能看清视标的距离记下,按(D为视标正常眼应看到的距离,d为被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计算被检查的视力。距视力表1米仍看不清视标,可改用辨认眼前手指的方法来测定视力,由远而近按照最初能看到手指数的距离,记录视力、如靠近至5厘米仍不能看清手指数,则改为整手在眼前摆动,以30厘米到5厘米,记录能看清手摆动的距离。如不能辨别手动,则可在暗室用光投射于眼睛上,检查有无光感和能否判断光投射方向。如光感丧失为全盲。近视力的检查距离为30厘米,检查要求及条件同远视力检查法,如不能辨认时,可以将视力表移近或移远,记录视力数值时必须记录距离。 国际标准视力表有其不足之处,如视标增进率不均匀。从到为大一倍,从到仅大1/9。只能反映视力中的一部分,如光感、手动等只能用文字来

学校标准对数视力表使用标准

学校标准对数视力表使用标准 一、使用器材:标准对数视力表。悬挂高度应使视力表5.0行视标与多数受检者的双眼呈水平位置。视力表的照度约300~500勒克斯。 二、检查方法: 1、受检者在距视力表5米处站立,用遮眼板将左眼轻轻遮上,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均为裸眼视力。 2、可先从5.0一行视标认起。如果看不清再逐行上查,如辨认无误则逐行下查。要求对每个视标的识别时间不超过5秒。规定4.0~4.5各行视标中每行不能认错1个;4.6~5.0各行视标中每行不能认错2个;5.1~5.3各行中每行不能认错3个。超过这一规定就不再往下检查,而以本行的上一行记为该受检者的视力。 3、如5米处不能辨认视力表最上一行视标时,令受检者站立于距视力表2.5米处或l米处进行检查。所得视力值应分别减去校正数值0.3或0.7后,记为该受检者的视力。 4、凡视力小于5.0者即为视力低下。其中,小于5.0大于4.8,为轻度视力低下;4.6~4.8,为中度视力低下;4.5及4.5以下,为重度视力低下。 5、视力记录方式:将受检者的左、右眼裸眼视力分别记录下来,以便对比。 三、注意事项: 1、检查视力前,应向受检者讲解检查视力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他们的配合。配戴眼镜者应摘去眼镜(包括隐形眼镜),检查裸眼视力。 2、检查如采用自然光线,应选择晴天,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以便前后对比。 3、检查前不要揉眼,检查时不要眯眼或斜着看。检测人员应随时注意监督。 4、用遮眼板时,检测人员要提醒受检者不要压迫眼球,以免影响视力。 5、不宜在长时间用眼、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后即刻检查视力。至少要休息10分钟以后再做检查。检查若在室内进行,受检者从室外进入后也应有15分钟以上的适应时间。

示范教案一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 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 指导探索法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结果. ●教具准备 视力表一张 三角板一个 硬纸板若干张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 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Ⅱ.新课讲解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CD两个缺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 课题学习B ) [师]观察上表,大家讨论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视力为时,a =72 mm,b =72 mm,d =1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时,a =36 mm,b =36 mm,d =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 2 72=36,215=. 视力为时,a =24 mm,b =24 mm,d =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372=24,3 15=5. 视力为时,a =18 mm,b =18 mm,d =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4 72=18,41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 mm,所以有4 15≈.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时,a =572= mm,b =5 72= mm,d =515=3 mm. 视力为时,a =772=9 mm,b =9 mm,d =815= mm. 视力为时,a =1072= mm,b = mm,d =1015= mm. 视力为时,a =2072= mm,b = mm,d =2015= mm.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时的”E ”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时的”E ”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 Ⅲ.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的”E ”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 mm ,求视力为,,,,,,,,,时”E ”的长、宽,空白缺口宽.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 ”形图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 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Ⅵ.活动与探究 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这一岸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河的对岸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在这岸离开岸边25米处看对岸,看到对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这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求河宽. 图3 解:根据题意画图: 可知DE =50 m,BC =20 m,AM =25 m. ∵BC ∥DE ∴△ABC ∽△ADE ∴ AN AM DE BC = 即AN 255020= ∴AN = (m ) ∴MN =AN -AM =-25= (m ) 答:河宽为 m.

制作视力表研究性学习报告

制作视力表研究性学习报告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研究了视力表的用途、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种类与功能和视力表的制作,还把国际视力表与中国视力表做对比。 简介 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兰氏环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 用途 目前所用视力表主要检查的是中心视力,即检查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视敏度,从而可简单迅速地了解到视功能的初步情况,对眼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工作原理 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设计的。所谓视角就是由外界两点发出的光线,经眼内结点所形成的夹角(就是外界物体的二点射入眼内相交时所引成盟角度)。正常情况下,人眼能分辨出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所形成的视角为最小视角,即一分视角。视力表就是以一分视角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操作方法 检查视力一般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两类,远视力多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此表为12行大小不同开口方向各异的“E”字所组成;测量从0.1-1.5(或从4.0-5.2);每行有标号,被检者的视线要与1.0的一行平行,距离视力表5米,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的距离必须正确固定,患者距表为5米。如室内距离不够5米长时,则应在2.5米处放置平面镜来反射视力表。进行检测先遮盖一眼,单眼自上而下辨认“E”字缺口方向,直到不能辨认为止,记录下来即可。正常视力应在1.0以上。若被测试者0.1也看不到时,要向前移动,直到能看到0.1为止,其视力则是“0.1×距离/5=视力”;若在半米内仍看不到0.1,可令被测试者辨认指数,测手动、光感等。按检查情况记录视力。近视力多用“J”近视力表,同样方法辨认“E”字缺口方向,直到不能辨认为止,近距离可自行调整,正常近视力在30厘米处看清1.0一行即可,近视力检查有助于屈光不正的诊断。 种类与功能 (1)国际标准视力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 普遍地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 (2)兰氏环形视力表兰氏环形视力表是采用7.5毫米正方形中有1.5毫米宽度的环,环上有1.5毫米宽的缺口,呈C字形。标准视力以小数记录为1.0。如视力为N,表示在5米处能看见兰氏环缺口是毫米方形中有毫米宽的缺口。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0.1、0.2……2.0,记录采用小数法。 (3)对数视力表对数远、近视力表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视标为E字或C字、共14行。对数远视力表,是以5米距离测试,能辨第11行,为标准视力,记以5.0。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视标每增加倍,视力的对数就减小0.1。即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近视力表是用以检查调节状态下视力及测量近点距离的图表。可了解调节力的程度,协助诊断屈光不正或眼病,近视力表除上面介绍的标准近视力表、兰氏环近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外,还有耶格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转盘或自带光源近视力表是上海市海港医院眼科在徐氏近视力表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设计的。有光照稳定,显示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制作视力表

“制作视力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后的课题学习。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开设是本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内容与本章的第一节线段的比、第五节相似三角形、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的内容都有关系,是本章内容的一个综合运用。与图形的平移、数据的测量、统计与物理学科中的凸透镜成像、视角等内容都发生着关系。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练习巩固以上的数学、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对视力表的观察、充分挖掘视力表中所蕴含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丰富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生活、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对l1、l2、b1、b2数据的测量、分析、统计、观察、对比,经历图形“E”的形状、大小、位置、平衡、旋转的过程,充分感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从所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比、相似图形与位似图形的概念,对相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一个较强的感性认识。本节作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题研究,是对本章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应用。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对比、统计、归纳的能力和一定的阜新意识,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愿望,这些对本节内容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但包括数学中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一次考查,如果没有物理知识作铺垫,将较难理解大“E”与小“E”为何因为测试距离的不同而可以同时衡量同一视力。所以就本节内容,学生在用b/l来刻画视力的理解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视力表中的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制作0.1与0.2的“E”,测量l1、l2、b1、b2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讨论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