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杭州?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杭州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杭州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杭州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杭州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 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课堂知识小结

四、作业布置: 1、作业本46---50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建德的小报

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概念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社会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

开放度

核心城市

低较高

农业为主,工业少工业为主,三产快速

发展

线少,分布稀疏

线多,稠密

封闭开放程度较大

无核心城市有核心城市

以传统农业为主

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

发展阶段

三产为主,高科

技成为区域发

展的主导

运输与信息

网络形成

更加开放

区域差异缩小

比较项目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杭州2004年的经济增长情况

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

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

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

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

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

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

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杭州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

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地

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

国开放的门户,

基础设施最好,

城市化、科技水

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

业区,交通尤其海

运便利,城市化、

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

足,环境污染严

重,江河下游洪涝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

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

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

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

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

担负承东启西

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

区,有色金属重工

业发达,对俄罗斯

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

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

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

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位于西部边远

地区、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

于沿边贸易;能源、

矿产、旅游资源前

景可观;西南水利

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

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

展水利、交通、通信、电

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

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

和能力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 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

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

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

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

(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4、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

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

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另一方面,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包括两方面: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问答问题:

1、阅读P

25

问题:山西省的煤炭开采有何有利影响?四小条

问题:开采煤又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此负而影响?另: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一个问题(资源开发的后期城市转型问题)

思考: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国经济强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经济调的发展战略,根据山西煤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山西变为强济强省?

战略:发挥煤优势,但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西电东输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跨区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带来的用水紧张问题。

南方北调:中国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分布不均,水资源地区差异大。

问题:除去南水北调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

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原因:水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造成的用水差异。

问题: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调出区与调入区两方面考虑)

学生答:

有利:

不利:不合理运用(灌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

3、生物资源利用:

阅读:

问题:生物资源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不利:

森林的过度砍伐

乱砍滥伐导致物种减少(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利:

利用新技术改良了很多农产品

有目的的植树造林等,可以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总结: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面的与负面的

对自然的影响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资源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三大产业是怎么划分的?——名词链接

世界银行在统计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时总是统计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什么?——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阅读]图1-3-7。

美国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样的产业结构的呢?产业转移(包括产业升级和产业移出)

产业升级:P28,第二段: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同时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

产业移出: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降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为落后产业的接受地。

1、产业转移的条件

产业升级的条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差异,即制造业比农业收入高,服务业比制造业收入高。

产业转移的条件: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所以较低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至欠发达地区。

2、产业转移的方向:

劳动力: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较低产业: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动经济欠发达地区。

3、转移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就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一二产业比重下降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例:珠江三角洲:

[阅读]填表:

第一次转移第二次转移时间改革开放初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由香港转向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参与国际分工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产业结构

优化

对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加重环境质量好转

通过这个案例,同位之间相互讨论,填写图1-3-10:

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减轻环境污染

提高环境质量

加重环境污染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加快产业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案例:怎样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阅读并回答问题:减少环境压力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具体怎样实施?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垃圾分类回收等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 基本含义(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 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 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 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 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 济区、贸易区等。 E 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练习

专题9.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热点考向预测] 考向一区域产业结构 (2015·成都二诊)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0年产业结构表(下表)。据表回答1~2题。 1. A.城市职能B.交通运输条件 C.劳动力素质D.矿产资源条件 解析:选A。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必然发达,故城市职能决定其产业结构不同于其他省市。2.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D.技术力量雄厚 解析:选B。环渤海区域铁矿、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所以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考向二区域发展阶段 (2015·山西考前质测)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3~4题。 3.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政策 C.人才D.市场 解析:选C。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4.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选B。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5.(2015·山东德州二模)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都沿长江分布。(2)两地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的河流流经而水源丰富、水运便利;两地都是人口稠密地区而市场广阔。 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第1题。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本节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及产液结构出发,让学生对区域的基本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1.业结构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3 【教学难点】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概念及其主要动力。 ◆课前准备 ◆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在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通过观看“中国区域划分图”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板书:区域的基本含义 提问: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地域空间。那么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 提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提问: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含义是什么?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新疆长绒棉基地。 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优势、特色与功能,如北京的政治文化功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色。 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承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看到课本第4页的活动1,请同学们从交通

《区域的基本含义》拓展提升B

《区域的基本含义》高考通关题组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该方案中,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这说明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地理条件 B.城市化水平 C.区域的开放程度 D.区域的对外联系 2.从总体上看,该城镇()。 ①没有农业活动 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是周围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④带动了周围乡村地域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2019年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图(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大于美国 B.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美国

C.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大于中国 D.美国的产业结构更合理 4.与美国相比,中国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 C.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D.工业基础雄厚 读某年我国①②③④四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下图),回答5—6题。 5.该年某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0.1:55.3:40.6,图中与该地区产业结构最类似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陆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受此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产值迅速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第三产业不会受任何影响 D.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7—9题。 7.澳大利亚相邻气候区()。

①界线是明确的②界线是模糊的③表现出明显相似性④具有显著差异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从空间分布形式看,悉尼在区域中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状()。 A.面 B.网络 C.点 D.岛 9.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中一般表现为岛状的是()。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路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④② C.③① D.③④

高二地理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 ? ? ? ?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 ?? ? ?? 种植业 ?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 2.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 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名校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讲授】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 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二十七)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

考点集训(二十七) 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对应学生用书p293 一、选择题 都市圈区(是)指由其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它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山东都市圈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山东省都市圈(区)的形成,得益于(D) A.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B.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C.跨区域的人口迁移 D.快速化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 [解析]由都市圈(区)的涵义可知,都市圈(区)内的各个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信息、资金、人口、物质流动交换频繁,得益于快速化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和发展。选项D正确。 2.山东省六大都市圈(区)的形成,有利于(A) A.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分工与协作 B.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郊区城市化 C.减轻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有效遏制环境恶化 D.中小城市服务等级提高,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网络 [解析]都市圈(区)的最大特点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存在产业分工与合作。选项A正确。 武汉享有“江城”的雅名。“江城”出处可以追溯到唐朝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长江将武汉分割成南北,汉水将江北分成了汉阳与汉口。下图示意武汉市交通概况。读图完成3~4题。 3.汉水两侧的汉阳和汉口(C) A.按综合指标划分B.没有明确的界线 C.地形以平原为主D.为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汉水两侧的汉阳和汉口是按行政指标划分的,有明确的界线,处于江汉平原,故汉阳和汉口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 4.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体现了长江对武昌和江北(B) A.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B.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C.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D.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解析]桥梁起沟通作用,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说明武昌和江北间因长江阻隔,联系不便,故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体现了长江对武昌和江北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并不是对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自然地理分异是指自然要素的差异变化,武昌和江北自然地理环境有诸多相似之处,故该建设不能体现长江对武昌和江北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地域文化差异因多种因素形成,武昌和江北的地域文化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这并非仅仅因长江的阻隔而成,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会促进两地间文化的融合,并不体现长江对武昌和江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故选B。 读全球石化产业扩散模式图(图中带阴影的圆的大小表示对应量所占比例的大小),完成5~6题。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 【学生回答】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

最新11区域的基本含义汇总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区域的基本含义、主要特征;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区域的空间结构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和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能力。 2.自主学习,能够独立完成本节的预习自测,自我检查预习效果,总结知识和能力缺漏,学会运用趋于对比的方法分析区域问题。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学习内容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2、熟练掌握区域的基本含义、主要特征基础知识,区域的空间结构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和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注意扩展记忆。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要求:利用课前1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填空,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区域是指。 2.说出区域的主要特征。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关系和形式。 说出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是指; 2、请说出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读课本图1-10,说出我国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1.关于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 B.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 C.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限的是 A .行政区域 B.文化区域 C.植被区域 D.气候区域 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的大 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 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4.下列产业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 .旅游业 B .林业 C .建筑业 D .商业 【我的疑问】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高二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Region )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新-课-标-第- 一-网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等 2、区域( Region ) 的主要特征 (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小结:区域界线有虚有实;内部相对一致,之间差异明显;区域具有一定特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思考并完成:教材第3页的活动题的第2、3题 方法点拨:如何归纳、描述区域的地理特征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2. 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地形(地势)、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水能蕴藏)、土壤、植被。 3. 人文经济特征:工业和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域特点、城市 交通、人口、资源和能源类型、特点、分布。 练一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某旅行者骑山地车进行非洲探险游。下面所述是该旅行者在途 中遇到的情况,请判断其说法是否可信: A.6月份,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出发时(图中①),当地 烈日炎炎,晴朗少雨。() B.7月份行进在撒哈拉沙漠中(图中②),时常能看到波巴布树。 () C.来到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图中③)遇到多雨天气,几乎每天下 午两三点天空即阴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X k

区域地理的基本含义

绥化七中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导学案编制人:王影审核人:张国荣 授课日期:月日姓名:班级:编号:第周号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掌握: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学会:划分我国三次产业的 学习重点与难点: 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与差异 【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3)区域具有一定的、和。(4)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读教材P2-3页图,说出四幅图所在省区、气候类型。 2.观察教材P4图5-7,分析三地在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方面的差异。 【合作探究二】: 阅读教材P4-5页图8-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并谈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三、区域产业结构【重点】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难点】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 (2)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合作探究三】:总结教材P7表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 ) A.相对一致差异 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 3.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 ) A.真实性 B.区域性 C.季节性 D.整体性 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三、学习难点 1、区域的划分及其界线。 2、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3、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有显著的。 4、区域具有一定的。 5、区域之间是。 二、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和等。 3、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状有:、、、和。 5、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和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状。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3、完成P4活动题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完成P5活动题2: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一、单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