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

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

四、授课过程

(一)、前言介绍

地理三是在学习了地理一和地理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共分三章,其中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而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学习第二章的基础。

(二)、新课导入

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区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平原、东非高原、喜马拉雅山),引入新课。

(三)、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区域的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答: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2、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3、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区别: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地域比城镇地域要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头作用。

4、提问空间分布形式有哪些?

答: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变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5、引导学生做P4活动,分析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五)、区域产业结构

1、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提问我国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答: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4、引导学生做P7页的活动。

(六)、随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

2、主要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分类

4、空间分布形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教师归纳】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函数的概念学案

函数的概念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进一步巩固初中常见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 3、理解区间的概念,能准确地利用区间表示数集 4、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符号y=f(x)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问题1、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我们就接触过函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函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请大家举出以前学习过的几个具体的函数 问题2、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函数 二、结合刚才的问题,阅读课本实例(1)、(2)、(3),进一步体会函数的概念问题3、在实例(1)、(2)中是怎样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你能仿照描述一下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之间的关系吗? 问题4、分析、归纳上述三个实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有什么共同点呢? 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设、是,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中的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与的值相对应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 问题5、在实例(2)中,按照图中的曲线,从集合B到集合A能不能构成一个函数呢?请说明理由 练习1、 1、在下列从集合到集合的对应关系中,不可以确定是的函数的是()(1),对应关系 (2),对应关系 (3),对应关系 (4),对应关系 2、下图中,可表示函数的图像只能是() 三、区间的概念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2)记住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记住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说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记住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学习重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学习的重难点,精读教材,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各小组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四、知识链接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特征表现界线有虚有实内部一致差异明显有一定特色区域之间联系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文)区域之间自然界线: 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800mm400mm200mm 2、气候区域界线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 3、水文界线内外流区域长江与黄河长江与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线渤海与黄海黄海与东海东海与南海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形成是的结果影响因素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或者小)产业活动联系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形状结论农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我国三个产业划分:产业内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产业比重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区域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 3、区域结构的变化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中期晚期 五、达标训练 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题目: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备课人:任丽娟 审批人:许德峰 备课日期:2014.8.16 授课日期:2014.8.20 [学习目标]: 1.结合事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增减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划分及其界限 2.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知识链接] 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 。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 2-7页,完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A] 1.区域类型 材料一 由于各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不同,各区域的空间结构不同。下面为“长江沿 岸某区域图 ”。 材料二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 由区域核心(中心城市)、网络系统(交通网络等)、外围空间(相对于区域核心)三部分组成的。下图所示为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1..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和产 业结构有何不同?将探究结果填入下表。 2.区域发展早期、中期、晚期,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不同?

[自主学习]:(学生背诵) 1.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条件区呈岛状 2.[B]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 [达标训练] 1.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 ) A .农业 B .城市和工业 C .城市群和工业区 D .交通运输线路 3.读“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 B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D .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二、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 7月1日特区扩容正式实 施,宝安区、龙岗区等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由395平方公里扩容至1 948平方公里,深圳由此进入“大特区”时代。 材料二 2010年深圳市产业结构分布状况表 (1)深圳在30A .区域经济受中心城市的带动 B .区域集聚作用加强,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阶段 C .区域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开始起步 D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 (2)深圳扩容表明其区域空间结构范围扩大,试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3)试分析深圳设立特区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的基本含义》word精品学案2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 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3、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重点 1、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三、学习难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预习导学】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 2、、、资源配置状况、等。 3、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结构的差异 三次产业占的比重 〈1〉表现三次产业的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 〈2〉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 〈3〉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重呈现“”格局 【合作探究及活动题解析】 1、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综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3、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课内训练巩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据中央电视台记者报道,浙江省某乡历时5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环境治理整体方案 A.淡水养殖业 B.林业 C.旅游业 D.食品加工业

08辅导班基本概念学案

专题一、基本概念学案 一、化学基本概念考点及例题分析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 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例题1]: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2]: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通过探针拨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上述操作中没有任何变化 B.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C.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此技术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 「例题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变色⑤无水硫酸铜吸水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变成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⑨丁达尔现象⑩发光 A、①④⑨ B、⑥⑧⑩ C、②⑥⑦ D、③⑤⑦⑧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混合物,后两种是纯净物的是 A、蓝矾玻璃无色的刚玉 B、汽油液氯醋酸 C、石蜡纯盐酸王水 D、干冰铝热剂铁触媒 (4) 了解同位素等概念。 [例题5]: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 A .He B.He C .He D .He (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例题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2. 化学用语

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讲授】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 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依据课本图1-5、1-6、1-7明确区域的划分,并且完成课本P7活动2题。 3.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总结出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知道三大产业的内容,产业结构的概念;明确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 【学习内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A级) 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所表述的区域主要特征的正误。(用“ⅴ”或“ⅹ”表示,B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河南省有明确的省界()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错落有致的山区()我国温带草原区由于降水的减少,草越来越矮、越稀()3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级) 2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B级) 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 4.阅读课本上图1-8,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完成活动1。(C级)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A级) 2.我国三次产业如何划分?(A级)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级) 4.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不同,例如:(A级) (1)传统的农业区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____________所占比重较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5.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转移的过程是什么呢?(A级) 6.目前中国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级) 解释: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 【达标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级)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西气东输工程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B级)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3.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级)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 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课时数列的基本概念学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1课时 数列的基本概念学案 【课本导读】 1.数列的概念 按 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a n }的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 n =f (n )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已知S n ,则a n =? ???? n =, n 3.数列与函数 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 (或它的有限子集{1,2,…,n })的函数,当自变量 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它的图像是 . 4.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可分为 、 . (2)按照数列的每一项随序号变化的情况可分为: ①递增数列;②递减数列;③摆动数列;④常数列. 5.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或前几项),任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 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教材回归】 1.(课本习题改编)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n 2 -5n -14,n ∈N +,则: (1)这个数列的第4项是__________; (2)52是这个数列的第__________项; (3)这个数列的第__________项最小; (4)这个数列前__________项的和最小. 2.已知数列{a n }的前4项为1,3,7,15,写出数列{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a n =__________. 3.(2014·高考调研原创题)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2,若?n ∈N * ,a n ·a n +1=-2,则a n =________. 4.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 ,则a 7+a 8的值为______. 5.观察下列各图,并阅读图形下面的文字.像这样,10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是( ) A .40个 B .45个 C .50个 D .55个 【授人以渔】 题型一 归纳通项公式 例1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7,-13,19,… (2)0.8,0.88,0.888,… (3)1,0,13,0,15,0,17,0,… (4)32,1,710,9 17 ,…

区域教育学

区域教育学 一、概念界定 区域的基本含义是指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按自然地理特征而划分的地域单元,该地域单元在内部构成上总是具有均质性。 与“区域”有关的含义都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区域是按照同质性和内聚性,或按照某类特征来划分的;二是“区域”和“地区”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三是区域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差异性;四是区域分析是一种空间分析。 与区域教育研究直接相关的划分概念是“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根据“文化型式”)的不同而区分的地域。同一文化区的不同地方尽管还会存在其他一些差异,但却具有大量共同的文化特质。一般来讲,文化区内部都有文化高峰,即文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强度较大的文化是那种文化特征清楚、制度和关系明确的文化。一种文化的高峰是该文化区内的中心,这个中心向四周释放影响,一直达到该区的边缘,而强度也逐步减弱。文化的强度可以通过计算社会群体中离散的文化要素的数目来测定,要素数量越多,强度越高;反之,则强度越低。 1、区域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发展的,按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国际教育、国民教育和区域教育三个层次。 国际教育是在世界教育资源的范围内,由各个国家分别实施和控制的教育。 国民教育是以一国的领土为界,一个主权国家对本国国民实施的教育。 区域教育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之内,各个区域在国家教育制度约束和中央政府干预之下对本区域实施的教育,或者是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所形成的有着某种共同特征的教育。 在国民教育研究中,区域教育是一个个的质点。国民教育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利益和发展规律,并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 区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区域政府的特殊影响及其对上级政府的对策行为,有着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区域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区域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通过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同时,把国民教育视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调动区域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教育制度化的一个代表,学校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的规范程度和水平。因此,学校的设立和分布状况,就可以成为评价特定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物,并且也是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的一项指标。 但当学校教育在制度的保障下推广于国家范围的时候,对教育区域分化所进行的研究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活动之形式上的设施(如学校的设置),而更要关注这种制度形式在该地区被推广时所受到的限制或影响。 区域教育的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梯度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和模式,区域经济迅速形成和发展。受其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比如教育的结构和发展的规模、效益等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差异分析是研究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的核心。 各区域内部的教育发展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在最初的区域划分上,就只能预先假定某些或某类特征较有可能显示和区分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从而据以划分出一些研究领域。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就是以一定空间的区域教育为对象的研究。 目前,“区域教育”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因素的考虑: 一是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因素;二是学校网络覆盖范围的因素;三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管理权限的因素; 四是东、中、西部的传统因素; 区域教育:以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为依据的、以一定行政区划为空间范围的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教育。 区域教育存在两大矛盾运动。 一是区域内部的发展间题,即区域内教育与其它社会部门,如经济、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内部矛盾运动可能推动区域内教育发展走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 二是区域外部矛盾运动。包括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民教育与区域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外部矛盾运动的可能导致区域教育差异化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及区际三种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规模或量的增长,这种增长是教育线性累积的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体现为教育结构、教育功能质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中观教育结构与功能的空间优化过程; ?在变革动力的推动下,区域教育空间结构与功能不断衍化直至推动微观革新,形成有效的区域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生漂移,从而在区域间形成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二、区域教育研究的特征 1、整体性 从研究对象来说,区域教育研究是将某个区域的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与之相关的要素。当今社会科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配套学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事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思维活动】 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⑥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⑦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⑧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⑨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⑩岛状。 【思维活动】 2.农业区域、工业区域以及城市区域的景观特征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农业区域的景观特征是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幅田园风光;工业区域的聚落规模较大,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城市区域的建筑物高大密集,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4.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思维活动】 3.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 答案不是。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活动】读“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考复习基本概念梳理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声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中传播又比气体快。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人耳朵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 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t≥2×17/340 t≥0.1秒)。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 其中时间t是声音单程传播的时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6.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30~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20 分贝。 6. 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中减弱; (3)在接收处减弱。 7. 人耳所能听见的声波频率:20Hz~2×104Hz; 次声波频率:f≤20Hz; 超声波频率f≥2×104Hz。 超声波的应用:测距、测速、成像、清洗、焊接、碎石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 1 ℃。 4.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 35 ℃至 42 ℃,每一小格是 0.1 ℃。 6.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液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 平。 二、熔化和凝固 7.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8.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9.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10.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 1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本节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及产液结构出发,让学生对区域的基本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1.业结构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3 【教学难点】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概念及其主要动力。 ◆课前准备 ◆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在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通过观看“中国区域划分图”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板书:区域的基本含义 提问: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地域空间。那么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 提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提问: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含义是什么?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新疆长绒棉基地。 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优势、特色与功能,如北京的政治文化功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色。 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承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看到课本第4页的活动1,请同学们从交通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材分析:?“区域”就是地理学最常用得基本概念之一,也就是地理学得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就是地理学得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得历史一样久远。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就是讲述具体得某一区域得地理环境特征,而就是从“区域”得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得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得影响,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得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得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 ?了解区域得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得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得影响。?课时安排 第一节区域得基本含义(2课时)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 备课笔记: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得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得概念与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得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得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与分析教材中得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得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得旅行,描述在 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得主要地理景观与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得主要生 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得地理环境与学生得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得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得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得合作意识与与人共事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得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得划分及其演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得主要特征 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与地区、各种地形区与气候区、农业区与工业区等等,

《区域的基本含义》拓展提升B

《区域的基本含义》高考通关题组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该方案中,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这说明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地理条件 B.城市化水平 C.区域的开放程度 D.区域的对外联系 2.从总体上看,该城镇()。 ①没有农业活动 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是周围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④带动了周围乡村地域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2019年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图(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大于美国 B.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美国

C.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大于中国 D.美国的产业结构更合理 4.与美国相比,中国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 C.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D.工业基础雄厚 读某年我国①②③④四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下图),回答5—6题。 5.该年某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0.1:55.3:40.6,图中与该地区产业结构最类似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陆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受此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产值迅速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第三产业不会受任何影响 D.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7—9题。 7.澳大利亚相邻气候区()。

①界线是明确的②界线是模糊的③表现出明显相似性④具有显著差异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从空间分布形式看,悉尼在区域中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状()。 A.面 B.网络 C.点 D.岛 9.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中一般表现为岛状的是()。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路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④② C.③① D.③④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 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1.区域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分类。 2.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差异。 3.学会利用各种统计图表比较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发展变化特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界线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的是明确的,也有的是模糊的 异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主要类型 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农业交通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 形式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内容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1)含义: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主要表现???? ?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2)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 产业比重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1)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结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深化] 1.理解区域特征 特征 作用 备 注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 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实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 虚 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 植被区等 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 依据 不同区域之间也有相似性,区域内部也有差 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