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学区:邵阳

姓名:李红坤

导师:唐世月教授

专业:法律

年级:二○○六级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和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党校系统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8年12月22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党校系统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授权湖南省委党校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8年12月22日

作者指导教师签名:日期:2008年12月22日

论文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构建途径。一方面,作为一种以西方法治为范式建设起来的法治体系,我们需要充分吸收西方法治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年传统法律历史的国家,我们更要充分利用传统法文化中的本土资源、挖掘其中的现代价值,进而实现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法文化的共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提高,法治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工作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对法治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二是西方法治的移植缺乏亲和力;三是传统普法教育方式有所偏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有:一是借鉴和吸收适合的西方先进法治思想理念;二是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三是强化和创新对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宣传手段;四是重视和加大对社会公民的法律信仰培育。

关键词

法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统法文化法律信仰

论文目录

引言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概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1、法治文化的含义

一是"要素说"

二是"结构说"

三是"综合说"

四是"精神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民族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现代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开放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法治文化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与精髓。

2、法治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支持。

3、法治文化是塑造和谐社会主体法律素质的途径。(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文化推动

2、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1、法治文化有助于提高法治的理解力

2、法治文化有助于增强法治的规范力

3、法治文化有助于加强法治的推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

1、“权大于法”的传统人治观念阻挠了法律地位的提升

2、“重礼德轻法刑”的人治意识抑制了法律作用的发挥

3、特权等级观念严重破坏了“法律平等”观念的树立(二)传统普法教育方式有所偏差

1、传统普法运动缺乏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2、传统普法运动缺乏对公民法治理念的培养

3、传统普法运动缺乏对公民主体意识的教育

(三)西方法治的移植缺乏亲和力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一)借鉴和吸收适合的西方先进法治思想理念

1、借鉴西方法治文化的优秀成果

2、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西方法治的“中国化”

(二)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1、提炼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2、挖掘传统法文化中的道德价值

3、弘扬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三)强化和创新对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宣传手段

1、重视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队伍

2、继续推进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3、加强法治文艺创作,努力创造良好法治氛围

(四)重视和加大对社会公民的法律信仰培育

1、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

2、将法治精神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努力在国民心目中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

4、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教育结语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引言

法治是一种文化,因为法治的内涵不仅远远超越制度范畴,同时也远非思想、理念、观念等范畴所能容纳,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并逐渐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法治被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理解和实现程度如何,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法治足以承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重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法治文化亦足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与观念保障。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必然。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纲领性文件形式,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问题,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十七大报告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强调,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认识上的深化,对今后我国民主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文化自身的特点,它不像制度一样在短期内能建构起来,必须经过长期的全民族文化的培育与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至今尚未在社会上形成完整的法治文化体系,也没有培育出浓厚的社会法治文化氛围。从我国法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有所建树,但从总体来看,

还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在借鉴吸收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现代法治文化的内涵、特点和要求入手,重点探讨当前我国法治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希望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概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1、法治文化的含义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所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深入研究法治与文化的关系,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法治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而文化又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其定义达260种之多,由此导致法治文化概念界定的困难和多样性。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法治文化的理解、阐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要素说"。它从文化的组成要素入手来解释法治文化。认为法治文化是由技术性和精神性法律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技术性法律文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性、传统性、习惯性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等。另一方面是法律现象精神部分的法律文化,即指具有历史性、传统性、习惯性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心理、法律价值体系、法律思想体系等等。

二是"结构说"。认为法治文化是显型结构法治文化与隐型结构法治文化的统一。在显型结构层面上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与显型法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有机构成、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

三是"综合说"。该观点从法治的运作环节来考察法治文化。认为法治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并不是指法制新闻、法制文学、法制文艺、法制网络等某项具体的文化活动,也不是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某种具体形式和手段,它与和谐文化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社会法制文明活动的综合体现。

四是"精神说"。认为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法律现象中区别于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设施、法制运行等外显实体要素的内在精神部分,主要包括人们对现行法律所具有的思想、意识、感情、信仰、知识、理论等内容。

笔者认为,要准确定义法治文化的含义,首先还是应该要从文化的定义入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大类,他认为,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是显型文化,无形的是隐型文化。参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我们可将法

治文化分为显型法治文化和隐型法治文化两大类。隐型结构层面上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显型结构层面上的法治文化则由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等构成。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治文化应当是显型层面上的法治文化与隐型层面上的法治文化的协调统一,即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与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协调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以克鲁克洪的文化分类说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应该是一种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法治文化。它在显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它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

从总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种内容有机构成、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其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本质所在;而围绕这一本质展开的各项条件、措施和效果,即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则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

纵观西方法治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法治文化的

产生主要依赖于社会内在的力量,即其自身传统社会文明成果的积累,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产生却与此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生成实际上属于一种“后发混合式”的模式。这种混合式既不同于现代化起步较早、主要依靠其内部社会经济等要素发育而成的“内生”模式;也不同于现代化起步较晚、主要在外来文明因素刺激下进入法治现代化的“外生”模式。从其生成的动力来讲既有外在动力也有内在动力。一方面,其生成依赖于中国社会的内在力量,这些内在力量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民主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体需求的转向等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外来法治文化的刺激,特别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刺激,这种刺激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这种“后发混合式”的模式使得中国的法治文化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经世代相传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形成了一种“超稳定形态”,即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它也会坚守自己的阵地,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法律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并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性格,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法律心理、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是高扬民族精神的典范。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

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现代性表现在它能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伴而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市场经济呼唤法治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法治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法治文化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WTO的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才能挤身到国际竞争中,走上赶超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它从不固步自封,善于吸收人类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别表现在对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论的移植和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法律趋同化现象的出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西方的法治文化必将互相融合并存,整个人类社会将向“大同法治世界”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

严、权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国家法治体制的完善,还是公民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增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得到切实的保障为前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

宪法和法律既是规范体系,也是价值体系。宪法与法律的价值性决定了法治不仅仅是服从法律的治理,而且是服从良法的治理。所谓良法,是指能促进一个社会中全体成员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实现的法律,是能使每个人与其他人在社会共同体中和谐相处的法律,即体现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法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笔者认为,这一概括高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蕴涵的价值,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共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取向,也构成判断法律良善与否的重要标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综观法治文化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法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发现人”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显现的过程。近代意义的法治文化,是在否定神性、崇尚人性,否定神权、崇尚人权,否定神格、崇尚人格的文艺复兴运动中逐

渐成熟的。到了现代,围绕在法周围的神秘主义光环彻底隐去,人成为法的唯一目的,“以人为本”也成为法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提出和确立,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表征政治文明先进与否的标志。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用人的思想思考世界,以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然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好、保障好广大人民在宪法和法律上的权利。保障人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的核心价值。宪法和法律中的各项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而是否有效保障人民权利,则是衡量宪法和法律良恶的重要指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和保障人权开辟了新路径,是权利得以彰显的文化。法治之所以备受推崇,并非单纯地在于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而在于它通过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意义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生成,也不会自然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法治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法治文化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与精髓。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有物质基础方面的硬件指标,更要有软件精神文化的力量作为其存在的根本。而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法治文化,必然成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取向。这一点,可以从和谐社会的内涵要义中把"民主法治"放在首位,而且也将法治文化精神蕴含在了其他各项要件之中这一事实中得到印证。

2、法治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支持。法治文化,不但作为精神意识构成和谐社会的根本,而且作为规范制度形态,更具有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长久的制度保障。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要件的每一方面都需要良好的制度性安排,都需要纳入法治化轨道来使之和谐而有序地发展。

3、法治文化是塑造和谐社会主体法律素质的途径。法治文化不仅仅表现为社会的精神理念和规范制度,还更要将这种精神理念和规范制度转化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由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人不但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承载者。因此,文化涵养着人的素质,素质体现着人的文化;又由于社会一切方面的现代化最终都将取决于人本身素质的现代化,因此,由法治文化涵养、塑造而成的现代公民法律素质,将是保证我国社会法制现代化与和谐社会构建成功的一个基础性、决定性因素。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是与当代的市场经济建设相伴而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中国经济现代化要求加快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用法律和规则来维系市场经济,重构一种法律主治的新文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文化推动。市场经济呼唤法治文化,并对传统的错误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市场经济影响我们生活的各方面,对我国法律文化也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法治文化应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更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失误,都是由畸形的法律价值观念造成的。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必须更新法律价值观念,良好的法律价值观念是制定良法的先导、正确执法的保障、严格守法的必须、防止法律失效的屏障、校正恶法的准则。法治文化是强化法律和法律理性的重要途径,突破法律悖论,推动法律进步的精神依据。

2、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WTO的加入,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文化,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才能挤身到国际竞争中,走上赶超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法律文化建设能否与时俱进,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坚持与时俱进,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赋予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要步入法治化轨道,建成法治国家,不仅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理解、信仰与尊重。前者可以说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则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有再多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事实上,正是大众的法律文化才赋予法律以强大的生命力,使法律深植于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深植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并成为这个民族肌体活的灵魂。

1、法治文化有助于提高法治的理解力。法律一般都以官方文件的方式加以公布,法律能否为人们所理解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制定的法律是否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即是否良法;另一方面取决人们能否理解法的内容并成为自觉行动。法治文化的建设,是推动和提高人们对法治的理解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个成文法国

家, 每一部法律都体现为一种制度上的统计和安排, 也就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运转制度化、规范化。人们如何理解它、解读它, 直接影响到对它的执行, 影响到按照这种秩序生活的规范程度。法治文化首先要在人们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领会上起到推动和强化作用, 才能保证每个公民的法律素养的提高, 保证法律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成为社会的公共行为规范和准则。

2、法治文化有助于增强法治的规范力。文化使人们确立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使人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作为法治文化而言,其在社会规范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法律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 必须通过人们理念上的自觉接受, 外加社会公共约束力才能完成。社会公共约束力有两个层次, 一是来自国家机器的外力约束, 如政府的依法行政、司法机构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另一个来自包括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内的文化约束力。后者作为法治文化的特殊功能, 不断地把守法的观念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 又将这种个体思想汇聚成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潮流, 反过来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法治文化培育的重中之重, 就是发挥这种特殊的约束力, 同国家机器外力约束共同构成法治进程强大的推动力。

3、法治文化有助于加强法治的推动力。人们的每一社会行为都是在文化的指令下展开,法律行为也不例外。法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积极地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工作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整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对法治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在我国传统社会形态中产生并世代传承的关于法的观念、意识、情感等, 是我国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其本质是“人治”文化。近代以前,中国一直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为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的发展十分微弱;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的宗法专制统治,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毫无民主可言; 只有家长、族长统治的有着严格等级制度和繁多清规戒律的乡土社会, 而没有形成平等交往、自由交易的市民社会;在如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以伦理思想为哲学根据,以氏族、家族或国家为本位, 以“无讼”为价值趋向, 以惩罚为功能选择, 具有明显的伦理色彩。进而导致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的工具主义观念、道德教化观念、重调解轻诉讼观念等传统法律观念融化于国民的血液和骨髓里,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消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大于法”的传统人治观念阻挠了法律地位的提升

首先,在国家的治理方略上。人治观点认为不是靠法律、制度,而是靠人,即所谓的“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体现出贤人政治思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得依靠贤人,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但是,贤人又不常有,所以中国传统政治始终强调为政者要“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次,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人治观点认为权力至上,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基于在专制政体下君主对国家政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贤人”是千世一出,故先秦法家针对儒家的“人治”曾提出“法治”的政治主张。这个“法治”,只是把法作为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基础上的法治含义不同,中国古代的法律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限制君权,反而体现了君主的意志,巩固和强化了君主专制。古代的“法治”也从来没有限制“人治”,而是为“人治”服务的一种手段。因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始终存在。这种“人大于法”、“权大于法”、专制的传统仍存在于现代人的观念之中,与形成中的法治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2、“重礼德轻法刑”的人治意识抑制了法律作用的发挥

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治人”。其方式和手段不外乎礼、法、德、刑四种,于是制度建设也包括这四个方面,制度建设的基础是其中的“礼”。这四种手段的价值关系是德礼为主,法刑为辅。在法律实践中有种种具体表现:(1)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礼的调整范

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一)法治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精神支柱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与法治具有内在统一性,真正的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为民主创造稳定运行的空间,引领民主走向理性轨道,保障民主健康发展。没有法治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民主政治就无法立足,甚至会走向反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具有规范力,可以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定

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政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法治文化是推进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根本保障 法律与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美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法治文化体现个人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造成了法治基础相对薄弱。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刍议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摘要: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建立相配套的主导文化体系,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因此对法治文化进一步思考,研究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法治;文化;建设 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法治是其重要的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1]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所谓法治文化,学术界有多种解释。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为和法治保障四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法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法治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影响,任何法律的实施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解读、文化认同。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法治的公平和正义。[2]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法治文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求。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与行为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相当薄弱,而与法治文化相对立的人治文化则根深蒂固。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不正常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人治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逐步消除人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需要先进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铺垫;法律知识的普及

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摘要]法治文化从其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显型结构和隐型结构两个层面,即制度性文化和理念性文化。理念性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认真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的内涵,吸收西方法治文化的精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从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法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高校法治化水平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法治法治文化 高校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法治人才的主渠道,是构建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法治文化是高校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高校法治建设效果。只有深刻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概念,把握高校法治文化内涵,关注高校法治实践问题,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才能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 一、法治及法治文化 法治的概念最早由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揭示。作为现代意义的法治是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政治体制之中的治国方略,它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它表达了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所谓法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治文化最早产生在西方,探讨法治文化首先要研究西方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具有法律主治性与范式性,其法律主治性表现在西方的法律文化就是法治文化。“法治”是西方法的传统精神,“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正是在“正义”价值目标的引导下西方社会主体形成了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文化,这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也取向于“正义”,当代中国也正在培育和促使社会大众主体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正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

法治宣传教育校园文化主题月活动实施方案

法治宣传教育校园文化主题月活动实 施方案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校园文化主题月”活 动实施方案 学校各处室、系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落实依法治校方略,切实加强学校普法工作,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经学校研究决定,在12月开展以“12·4国家宪法日”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活动主题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扎实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法律进学校”工作为主题,教育全校师生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宪法和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二、活动对象:全校师生员工 三、活动时间: 12月1日至12月31日 四、活动对象和要求 1、我校“法律进校园”活动的对象都要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努力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学习宣传《宪

法》(中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国体和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知识教育)。同时,各班还能够选择性学习宣传《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禁毒法》、《保守国家秘密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并以此作为“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基本教材。 2、学校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法》、《国防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环境保护法》、《禁毒禁赌条例》,以及与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条例、规程和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在学法、用法和守法、护法中发挥表率作用。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依法治校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立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进程。 3、各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律和其它相关法律,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学校。要重点掌握《教育法》、《教师法》、《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教育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依法从

最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通过有重点、多层面、全方位地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增强干部职工群众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全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努力实现冲刺全国百强、建成中等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六五”普法工作结束时,使全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设施更加完善、载体更加优化、产品更加丰富,法治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及公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产品和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我市的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市先进行列。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和政府理国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和集中反映,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

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公民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普遍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真正使法治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有利于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创造具有浓郁特色,体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强化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法治建设论坛建立举办机制,组织引导理论界和法律工作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探索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改进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法治文化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快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加强各类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画廊、法治文化街区及法治文化景观等法治文化阵地。全市将统筹协调,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建设四个法制教育基地、一个法治文化公园、一条法治文化街。每个镇(街道)建设一个法治文化长廊,每个村建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将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要利用办公楼大厅、走廊、服务窗口等公用区域,精心打造法治

法制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法制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特定的民族、种族适应特定地理和人文环境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内涵自然包括了这些民族和种族关于法律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法律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当下意义。中国有着深厚的法治文化传统,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社会能够持续维持几千年而保持基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不变,自然有其在社会治理和纠纷解决方式上的独特之处。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实施追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礼乐政刑综合为治等,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梁漱溟曾说过,“未来之世界文化,将为中国文化之复兴”。这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的自我超越与复兴。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是对中国传统“法治”的简单继承。它源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又植根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它也不是对西方外来“法治”的全盘移植,而是对西方优秀法律文化与本土法律文化创造性结合和转换的成果。 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法治文化建设应围绕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展开。公平正义是人类普遍认为的崇高价值,也是现代法治文化的精髓所在。现代法治承载着宣示公平正义的行为规范、通过执法和司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任务。只有公平正义的法治,才能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和剧烈的社会冲突,才能形成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 文化强国必然是一个法治强国。当今世界,法治发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拥有一个现代法律体系,以及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有法可循、依法治理是国家“软实力”的

重要指标。当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增强国家法治”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良好的法律规则、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保障。 感谢您的阅读!

村法治文化建设方案

XXXX村法治文化建设方案 XXX村位于XX县XXX乡,因一条两岸长满麻柳树的小溪纵贯全村而得名,当地村民大多沿河而居。全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365户,1286人,少数民族占98%以上,是XX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XX族村民聚居地。共有耕地面积1137亩,其中茶园1650亩,林地24816亩。茶叶、旅游为主要经济来源。 XX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三面环山,小流域气候特性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3℃,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1136毫米,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麻柳溪至小村公路线村中穿过,交通便利。 全村有普法对象11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95%。这里乡风文明,人民朴实善良。 "六五"普法以来,XX村在XXX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创建工作的同时,开展法制宣传、法治文化创建活动,实现村级社会管理和法治建设双丰收。 一是培养普法宣传骨干,掌握好与农村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能力,引领广大村民学法、守法、用法、知法,推进法治村建设工作。二是编排法治文艺节目,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用健康有益的文体

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地防止黄、赌、毒等不良风气的侵袭。三是建起了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扶贫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无吸毒、贩毒、赌博人员及其他治安案件发生。形成了村民平时学法,遇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村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逐渐成为风气。 通过几年的努力,麻柳溪村获得了"XX省十佳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全村实现了无信访上访案件,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绝大部分的家庭达到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努力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从而形成一个公平公正、文明向上、和谐一致、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法治宣传牌 (一)法治宣传展版 1、安置地点:村广场 2、数量:14块 3、制作要求:规格:版面(长X高)200X110CM,材质,不锈钢架,铝塑板背板,户外写真。 4、版面安排: 第一版:麻柳溪村简介,(文字、图片)

工作总结:XX市上半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XX市上半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七五”普法规划,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核心,以满足社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服务法治XX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如下: 一、强化目标管理 年初,根据中央及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及时已市委办名义出台下发了《XX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要举措201X年工作要点》,法治办也下发了《XX市201X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要点》,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对照“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全年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等进行了统一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区县(市)及各部门、行业也针对各自特点,进一步确定完善了年度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 二、加强普法平台建设 市、区县(市)法治建设工作部门针对实际,进一步加强了普法平台建设,强化了信息考核制度。市本级利用电视台“法治先锋”、“和为贵”栏目,XX广电联盟“法治时间”和“法治XX”网站进行普法宣传;还建立了“法治XX”微信平台,加大了“法治手机报”的普发率,使群众时刻都能接受法治的熏陶。 三、组织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调研围绕法治文化建设这一法治建设工作的重点,我们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委政法委等单位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县区、乡镇、村社区及

部分市直单位采取看现场、听介绍、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5月,市人大副主任王XX再一次带领市人大内司委、市政协群团委、市政府办、省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委法治办相关人员前往湖北襄阳学习法治襄阳建设工作经验。市办多次组织区县一起学习考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四、加强国家公务员普法教育 我们组织了普法讲师团成员到各区县和市直各部门开展十九大宣讲,将法治教育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各类培训,坚持了中心组学法和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组织全市副科以上公务员参加“法治XX专题培训班”学习。据统计上半年普法讲师团成员进行专题辅导60余堂次。 五、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 年初,我们得知今年省农委“法治进乡村、培育新农民”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安排我市资阳区承办,我们抓住契机,做好结合文章,将此次活动列入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的主要内容,4月初,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召集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委、市公安局、市国土局、市民政局、市水务局、市质监局、市司法局、市工商局、市信访局、市委法治办等部门的分管领导就如何搞好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协调分工,强调各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积极参加印发资料、送法下乡、宣讲培训等具体活动,特别是市委法治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的职能作用,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送法下乡”、“送法入户”活动,并做到有声势、有实效。我们还积极向省办汇报,争取了全省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在我市启动。5月12日上午,由中共XX省委法治办、省司法厅、省农业委员会主办的201X年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暨“法治进乡村、培育新农民”活动在赤江咀村正式启动。省委

关于开展“校园法治文化”活动方案

关于开展“校园法治文化”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结合我校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实际,经研究在全校组织开展“校园法治文化”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普及法律常识、共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校园法治文化”活动为载体,掀起校园法制宣传教育的热潮,不断增强法制教育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广大师生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工作水平,促进我校依法治教工作上新台阶。 二、活动主题 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共建和谐法治校园。 三、活动时间 “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安排在11月15日至12月15日。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对师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国家制度的认知和公民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自觉明辨是非,崇礼守法; (二)学习教育宣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三)学习教育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和保障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学习教育宣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义务教育法》、《禁毒法》、《教师法》、《教育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知识。 五、活动形式 (一)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国旗下遵纪守法宣誓仪式(誓词见附件1); (二)举办一次“崇尚法治,追求和谐”为主题的法制手抄报征集评比活动(活动方案见附件2); (三)举办一期法制讲座,可邀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担任主讲; (四)举办一次法制图片展览。法制图片由区人民检察院编制,届时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时间,巡回到各学校展览; (五)观看一次《少年口角之争酿祸害》法制专题片。该专题片是区普法办联合法院、检察院和电视台拍摄的刑事法庭审判过程制作而成,由区教育局将专题片发放到各学校,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六、活动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校园法治文化”活动作为今年德育教育的重点来抓,认真谋划,科学统筹,精心组织,各学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以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实施。 (二)打造法制教育品牌,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各学校要根据全校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要明确专人负责,按照通知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求形成自身特色,打造具各校风格的法制教育品牌,促进形成优良校风学风。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及时宣传报道“校园法治文化”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凡积极参加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嘉奖,推广经验做法,以促进学校法制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

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全面部署,这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决定》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充分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纪检监察的一项重要工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是培养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全民法律水平,形成遵纪守法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纪检机关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承担重大责任,并且有着其他国家机关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1、法治文化建设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 2、法治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求。 3、法治文化建设,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内在要求。 4、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地方人大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关非常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法治文化建设仍然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发展的新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纪检监察机关进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 2、——突出重点,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中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元素,彰显人大工作的特色。 3、——增强文化色彩,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鄱阳街小学关于“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调研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渗透其间,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建设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无论是影响力、渗透力,文化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而作为文化种类之一的法治文化,就成为了传播法治精神和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法治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阻力,其原因是复杂的,但法治文化的缺失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务之急必须加快培养公民法制意识,培育社会法治文化,以此来推进法治化进程,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 一、认清法治文化中的文化特质是建设和弘扬法治文化的基本要求。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由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构成的。这种传统的法律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本位和义务本位,缺乏法律至上的思想渊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定势必然是"情、理、法"的人治思维,而不是按照"法、理、情"的法治思维来作为。这种文化背景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要培养全体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和心态,使之成为大众的法治文化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培养的。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文化决定法治,是法治之源,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法治状态。对于法治文化来说,它所具有文化的这种品质和功能,公民在创造它的同时,又会将其渗入自己的血液之中,内化和积淀于自己的法律素质中,决定和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因此认清法治文化中的文化特质,对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改进法制宣传教育方法,更好地服务法治文化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法治文化建设活动计划

法治文化建设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法治文化建设,着力开展…法治局党委?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创建法治市政局”为主题,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理念,扎实推进依法治理。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局工作大局,整合资源优势,把法治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促进法治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法制文化阵地建设更加完善,法治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理念,树立法治风尚,努力将市政局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法治文化氛围的法治局。 三、活动安排 (一)法治文化建设宣传活动 (二)制作法制宣传板报 (三)设置服务承诺和回访反馈等公示专栏 四、活动步骤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2日-4月6日) 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9日-11月30日) 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按照活动内容和要求,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组织各项法治文化活动,积极宣传法治文化建设典型。 (三)考核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对法治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法治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加大创建,确保我局“法治文化在身边”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形成整体合力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协作,各尽其职,进一步凝聚法治文化建设的强大社会合力,共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三)加强监督,强化保障 法治股将随时监督各单位各部门法治文化建设活动进展情况,对工作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法治文化建设方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法治文化建设方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法治文化建设方案 为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打牢夯实“法治”建设根基,提升法治建设水平,按照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要求,县残联制定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长吉图规划纲要》,以“推进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为主题,以普法教育、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为载体,增强我县残疾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二、总体目标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提升残疾人法治意识,着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努力使广大残疾人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法治教育和熏陶,形成敬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由一把手主抓,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组宣科具体负责日常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及时报送相关工作信息。 2、严格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对不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建设工作而发生严重问题的,追究一把手责任;对领导和组织不力造成工作失误或工作中发生严重问题的,追究分管领导责任。 3、县残联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法治文化建设工 第 2 页共 6 页

作;每个月听取一次部门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及时解决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 4、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做好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杜绝残疾人集体越级上访,不发生残疾人群体围堵铁路、公路和冲击党政机关及要害部位以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群体性事件;敏感时期做好管控工作,不发生赴省进京集访事件和因矛盾激化造成自杀、自残恶劣影响事件。 5、积极协调司法局,完善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体系,维权示范岗继续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残疾人的正当权益。 6、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年内组织干部职工集中普法学习不少于2次;针对残疾人群体,年内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学习宣传活动不少于3次。 7、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参加全县组织的“12.4”全国法治宣传日活动。 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方案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各乡镇文广站: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结合我县“六五”普法和“农家书屋”法治文化建设及“法律六进”活动的要求,决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文化法治惠民工程,具体方案如下: 第 3 页共 6 页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案

XX县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项目情况表

XX县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案 一、设计要求 (一)艺术性:突出艺术欣赏性和视觉感染力,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融合,达到知识性、教育性、文化性、娱乐性于一体。 (二)实用性:材质绿色环保,简约大气,部分内容能够方便更换。 (三)宣传性:通过文字、图片展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以及法治法典、法治名人、法治格言等相关内容。 二、设计理念 根据不同受众,因地制宜,突出宣传法治文化内涵,深入浅出表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制运作的各个环节,全面普及现代法治精神。将法治意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依法治国精神、法治观念植根于群众思想意识深处,使法治思想内化于心、法治精神外化于形。 三、建设内容 (一)育英路法治文化长廊建设 有利条件:XX路为县一中所在地,常年汇聚着4000多名青年学生,是法治文化宣传重要阵地之一。 建设内容:项目区自XX大道红绿灯起,止于县法院门侧,总长约800M。主要依托县一中、县电信公司、县联通公司、

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民政局、县法院铁艺护栏,依据区位、景观、人流量等特点,在不改变原有特质的前提下,双边设置162块标准法治文化宣传展示牌,宣传内容以法治进程、部门法规为主。在右侧起点至县地税局、左侧县电信公司至县一中没有护栏的空白处,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栏。 建设方式:县直普法依法治理单位筹资共建。 (二)XX法治文化广场建设 有利条件:XX广场是城区几个重要的市民休闲、活动聚集区之一,紧临XX路法治文化街,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电视台大型LED屏也设置在广场,是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多得的传媒工具。 建设内容:广场花坛、空地植入一定的宣传牌、宣传小贴士;制作供LED屏播出的法治宣传短片、公益广告等。 (三)XX法治文化示范村建设 有利条件:XX村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底蕴丰厚、特色鲜明,有很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法治文化示范村建设将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相得益彰。 建设内容:沿溪河设置一定的法治宣传牌、宣传小贴士,开阔处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栏;利用现有小广场打造法治文化广场;书写法治文化楹联;建一个藏法律图书300册以上的图书室;包装编排一台法治文艺剧。 (四)县电视台法治文化广告片、飞字广告 有利条件:有线电视连通千家万户,具有信息高度集中、高度浓缩、生动活泼的特点,通过生动、富有成效的宣传,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7期) Total No .297 收稿日期:2012—04—20 作者简介:朱崇坤(1969—),男,山东临沂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法部,博士生,研究方向:法政治学。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朱崇坤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自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确立以来,理论界对如何在中国实现法治提出了不同观点。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是目前呼声最强烈的措施。本文认为,实现法治最重要的是首先在我国建设以人本主义、平等主义、理性主义、权利本位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法治文化。法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塑造法治所需要的文化观念绝非朝夕之功。当前在积极进行制度变革以及制度设计的同时,更应当加强现代法治文化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改造并扬弃传统法律文化,建设并弘扬现代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地改造人们观念,推进现代法治建设。 关键词:法治;法治文化;建设路径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42—03 自从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 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确立以来,理论界对如何在中国实现法治提出了不同观点。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是目前呼声最强烈的措施。但笔者认为,实现法治最重要的还是首先在我国建设以人本主义、平等主义、理性主义、权利本位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法治文化。 近百年以来,多少仁义志士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经历了血与火的斗争,进行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但是不管我们建设新制度的理想有多么高远,不管我们的决心有多少强大。法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塑造法治所需要的文化观念绝非朝夕之功。因此,当前我们在积极进行制度变革以及制度设计的同时,更应当加强现代法治文化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改造并扬弃传统法律文化,建设并弘扬现代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地改造人们观念,推进现代法治建设。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能有所裨益。 一、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并夯实法治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是法治生长和发育的客观基础,这已 成为共识。我国目前提倡的市场经济发展, 主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作用及其所具备的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无法创造法治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促进我国法治文化的发展。 1.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培养社会成员的平等及独立意识 我国传统上是自然经济一统天下,即使今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地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是产品不需要交换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在以人的依赖关系所组成的单位内独立进行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人要依附于其所依属的集团(家族、国家、社会),才有生存的必要和价值。个人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分工与社会交换,社会主体之间不具有相互制约性,无法建立平等意识。为培养社会成员的独立与平等意识,我们必须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发展以社会成员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化的经济活动中,产生了社会分工,不同经济主体,生产不同的能够满意社会需要的产品及服务,并加以交换。此种经济活动凸显了各个 2 41

法治文化建设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司法、教育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检查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路径四:立足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先进、革新自我、注重建设。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径。所谓立足现实,我们法治文化建设,要从实情出发。离开现实,谈法治文化建设,显然是毫无益处的。继承传统,一个历史深厚的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如果否定自己的传统,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传承的血脉又从哪里流动到我们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转型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精华,但是也有糟粕。所以要革新自我。注重建设,对于法治文化来说,破坏是次要的,建设是更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所有对传统文化的批评,除了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保存之外,我们还要

注意,这个民族将怎么走向未来,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与世界的其他民族共存,一起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这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此刻,中国社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我们必须自己去创造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去确定现代中国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建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重建。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不能够确知最后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应当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守法的国家,也需要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更需要无数享有自由与尊严的个人。为此,我们既需要法治,也需要民主。法治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也是文化重建的制度基础;而通过推行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新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使理性的精神融入整个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多元的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目标。

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XX市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也是建设法治宜兴的重要载体和治本之策。近年来,随着法治创建和“五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遇事找法、办事循法、平时学法”的风尚正逐步形成。但从全市情况来看,法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是缺少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和载体,离上级要求的法治创建考核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根据省、无锡市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全面加强我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动员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力量,应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司法局在各地、各部门上报项目的基础上,现制定2011年度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核心,以建成全国、全省“法治县(市、区)为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相适应,吸收、融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国外现代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反映时代主旋律,着力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营造法治环境,增进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弘扬守法精神,形成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为建设法治宜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二、总体目标 结合“六五”普法宣传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开阔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广场(主题公园)”、“法治文化一条街(一面墙)”、“法治画廊”、“法治文化机关”、“法治文化社区”、“法治文化超市”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载体,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积极争创全省和无锡市“法治文化精品工程”和“法治文化示范点”,努力扩大法治宜兴的影响力。 三、主要项目和责任单位 1、宜兴市青少年法制教育乐园。依托无锡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宜兴市青少年法制教育乐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互动性多媒体手段,让青少年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法律知识,在互动参与中重塑自我,尊重他人,热爱生命,保护环境,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质,增强法律保护意识,养成正确而严肃的法律观念与人生价值观,远离犯罪。(责任单位:市司法局) 2、社保法治文化阵地。根据群众办事特点和维权诉求,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普法宣传,在办事集中的服务大厅、工作场所,悬挂和张贴法律知识、温馨提示和服务承诺等文字图片,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促进群众办事和维权更便利。(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