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55 巴纳姆效应

一顶戴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我们姑且不说算命先生里是不是真有能掐会算之人,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算命先生的话总会让不理智的人感觉很灵验,会心悦诚服地点头说:“真准。”其实,冷静地观察一下,理智地想一想,你会发现算命先生给每个人做的结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无关痛痒的话。比如对操南方口音的人他们会说:你办事周全、谨小慎微;对操北方口音的人他们会说:你勇敢、讲义气,能得贵人相助等。而这类普遍的道理对于适合这个道理的听者而言当然就会显得比较准确了,所以,才会有人乐此不疲地让算命先生们给自己预测未来。

这种现象——一种笼统的、一般的,甚至是虚假的人格描述被认为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被人们称为巴纳姆效应。肖曼·巴纳姆是一名著名的杂技师,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他能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这是不是和算命先生的手法如出一辙?

用“一顶戴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来形容巴纳姆效应是比较恰当的。既然是戴在谁的脑袋上都合适,那这顶帽子也就没有什么稀罕之处了。可悲的是人们偏偏还意识不到这一点,还总是在这种并不准确的描述和评价面前沾沾自喜。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人们都傻了不成?

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一个心理上“认识自己”的问题。勿庸置疑,认识自己很难,要不怎么会从古希腊伊始,人们就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所以,人们就希望借助于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比如,星座判断、算命先生等等。但是,殊不知,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我们在拥有共性的同时还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因此,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想准确地了解自己,还要靠自己和朋友来进行判断,那些只能作为参考。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躁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

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曾经有心理学家用这段笼统、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很准确。

有位心理学家在给一个群体的人做完性格测试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绝大多数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提醒我们:当心心理暗示的作用,别让它蒙蔽了你认识自己的眼睛;尤其是在你情绪低落、处于失意状态的时候,更要谨慎对待外来的暗示。

认识你自己

27岁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的原一平,现在已经成了日本保险业的泰斗。但在他刚开始推销的时候,他可以说是穷困潦倒,甚至连饭都快吃不起了,并且还要露宿公园。但他却一直坚持推销,一点儿都不气馁,他坚信自己能成功。可是有一天,当他向一位老和尚介绍完自己所卖的险种后,老和尚却说:“你的话说得一点都没意思,丝毫不能引起我投保的意愿。”

原一平毕恭毕敬地问:“那我该怎么说呢?”老和尚说:“你和别人相对而坐的时候,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别再推销了。”

原一平还是毕恭毕敬地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老和尚说:“努力改造自己!但在改造自己之前必须先认识自己,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渴望成功的人,认识自己是第一重要的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或“自知”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弱势在哪里?你的兴趣在哪里?哪

些领域是适合你的?哪些人能够助你成功?哪些积习是成功的大敌?

哪些地方哪些人是你应该避之不及的?你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认识

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认识自己,才能走向成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就是我们一生中要努力追寻的目标。

巴纳姆效应的主旨就是要引导人们发现真正的自我,从而在合适的舞台展露它。巴拉姆效应希望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要多通过自我反省,或将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看自己,这样的认识才是比较理性的,而不要借助于外界信息的认知,或通过具有大众性的、一般性的特点的星座判断、风水先生占卜,因为,这些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你的问题。同样,我们在正确认识自己之后,还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如果自我评价远高于实力,其结果必然是失败。

战国时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受父亲影响,读了许多兵书,不但可以倒背如流,还能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谈论军事战略战术。因为这个,赵括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夸奖。可是,赵括并不谦虚,每当听到别人的赞赏,就会大言不惭地说:“打仗很简单,没什么了不起。”赵王听说了赵括的本事,就派他为大将军去抵御秦军的进攻。赵括来到前线,按照兵书上的条文,重新部署兵力,改变了廉颇的全部做法。结果,不久赵军就被秦军围困,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全部覆灭。

赵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所以他注定是要失败的。做企业和做人一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有个了解自己能力、了解企业实力的企业家;而一个失败的企业,领导人大都有盲目自大、华而不实、急于

求成的毛病。这些都是人格修炼不到位的表现:偶然搞成了,或借助社会关系搞成了一件事,就自认为本领大的不得了,想把摊子摆大,什么不相干的领域都想插一脚,结果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低了头。

自大是个人和企业发展中的暗礁。只有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对客观条件的利弊有清楚的评价,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要给予别人正确的评价

从前,英国有一位年轻诗人,虽然他才华横溢,产量极高,但是他的诗却不太受人们的欢迎。他感到很郁闷,就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

他对老钟表匠说:“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我的诗?难道是我写得不够好吗?”

老钟表匠听了他的话后什么也没说,把他领到了一间小屋。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名贵钟表,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会发出鸟叫声,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乐..老人费了很大劲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小盒,并把它交给了诗人。诗人打开小盒,发现里面是一只造型极精美的金壳怀表。这只怀表不仅能清楚地显示出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和日期。

诗人爱不释手,就对老钟表匠说:“把这只表卖给我吧。”老人笑了一下说:“不用卖给你,我可以用它换你手腕上那只普普通通的手表。”

诗人高兴极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诗人感觉极其别扭,因为这块漂亮的怀表并不能告诉他时间,于是他回到老钟表匠那里,对老钟表匠说:“这块表对我来说毫无用途,把我的表换给我吧。”

老钟表匠微微一笑,把表换给了诗人。然后,他拿起诗人的诗集说:“你现在应该知道对别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东西了吧。”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从心底里深深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个故事对于理解巴纳姆效应也是很有用的,那就是要给予别人有用的东西正确的评价,这样会有利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对他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

评价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往往能对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评价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评价的激励机制,就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严重者还会对员工造成伤害。因为,激励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没有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和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员工起到促进作用的,还会让员工一头雾水——我好像没有这么好啊!具体地说,作为一个企业,要确定一个职位的价值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就事不就人——职位评价针对的是工作的职位而不是目前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人。

* 评价标准要一致——所有职位必须通过同一套评价因素进行评价。* 全面评价——不能根据个别方面进行评价。

学校教育也是一样,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客观、公正、有的放矢,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这是一节小学美术公开课,课题是《春天来了..》。整节课上,李老师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设计合理、语言优美、示范到位..可是,在最后评价作业的环节,李老师却出现了偏差:她把所有学生的作业都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画。第一幅作业画的是:春天到了,花儿开了,画上一个穿裙子的女孩正在草地上放风筝。李老师给这幅画贴了一个五角星,这说明这幅画是被老师认可的好画。

第二幅作业画的是:春天到了,一个长着绿头发的小男孩坐在一棵开满鲜花的树上吃冰棍。这幅画的作者一见该轮到自己了,就把手举得高高的。可是李老师却拍了拍他的肩,示意他要注意纪律。这个学生立刻就把脑袋趴在了桌子上。这时,李老师给这幅画贴上了一个三角星,这说明这个作业是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的。

..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就不必说了。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李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评价方式的不科学之处:

1.以传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业,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学生作业的好坏,势必会极大地抹煞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2.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不及格”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3.照抄照搬老师的范画,可以受表扬,辛辛苦苦动脑筋画的却被批评,这明摆着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懒惰”思想。

试想,如果教师都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我们的教育还谈何发展?我们的学生还有什么个性?

别太在意外界的评价

生活中有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因而随波逐流。因此,巴纳姆效应提醒我们:一旦发现了自我,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是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无数事实证明,太注重迎合别人,就会迫不得已地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行为通常是不会受到青睐的。1964年,美国出版业经过统计发现,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有三种:关于林肯的,与医生有关的,与狗有关的。于是,有出版商产生了投机心理,决定出一本名为《林肯医生的狗》的书,结果一本都没卖出去,成了当年最差的“畅销书”。

这个出版商之所以会有投机心理,就是因为他太在意迎合读者的口味了。像他这样刻意追求外界赞许的人实际上是在对自己施加心理折磨,因为别人的喜好是飘忽不定、难以琢磨和把握的,如果你非要投其所好,势必会对努力的结果产生一种紧张的期待状态,这样就会使自己产生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和压力感,长久这样持续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张鹏如今已经是个大学生了,可是中学时的荣耀还经常闪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不时地为自己的优秀而感到自豪。中学期间,张鹏一直是班级里的尖子,经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他几乎就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走进大学校门的。可是,进了大学后,张鹏再也感受不到中学时

的荣耀了,因为大学里从不公开宣读考分。没有了老师的评价,张鹏感到不知所措了,于是,四处打听同学们的考分,但当他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再名列前茅时,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焦虑。

很明显,如果张鹏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不把外界的赞许之声看作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他完全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要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也就是说,管别人怎么说,我自有我的一定之规,只要我走得正,行得正,就不会偏离自己的人生轨道。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假如当初他们非常在乎外界的意见,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颂、称道而努力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过,只要是个正常人,在日常行为中都会或多或少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关键是看怎样利用其中合理的部分来辅助自己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做到:

* 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不以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充分体验做事时的乐趣,不必为旁人可能指手划脚地评议而苦恼。* 愉快地接纳自己,就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能让自己发挥得更出色。

请记住卡耐基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处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所造就的你,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核心理念:人们常常认为笼统的、一般的甚至是虚假的人格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

应用要诀:充分认识自己,冷静对待外界评价。

应用领域:社会生活、组织管理。

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上海市心理学会编

目录 第一章晕轮效应与知觉错误 一、晕轮效应 二、其他社会知觉错误 三、错觉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章从众效应与社会影响 一、从众效应 二、其他社会影响现象 第三章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暗示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安慰剂效应 三、暗示效应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巴纳姆效应与伪心理学 一、巴纳姆效应 二、伪心理学 三、伪心理学利用的其他心理效应

第一章晕轮效应与知觉错误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人看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个人的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看后让人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普遍想象成一个友善的好人。然后把卡片上的“热情”一词换成“冷酷”,顺序变成: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再让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是人们普遍推翻了原来的结论,把原先的“好人”变成了可怕的“坏人”。 为什么仅仅是一种品质的改变,却造成对一个人整体印象的改变? 答案是因为人们在对他人的知觉判断中存在着晕轮效应,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晕轮效应以及其他对人、对物认知过程中常见的知觉错误现象。 小知识: 知觉(Perception)是人们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 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是纯心理性的,一个人的知觉和客观现实的 差距可能很大,普遍存在着知觉错误现象。 一、晕轮效应 (一)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 人们在认识结交朋友时,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 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 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 上面的实验中,“热情”和“冷酷这两 个品质就产生了掩盖其他品质的晕轮 效应。俗语中“一俊遮百丑”、“情人眼 里出西施”和“爱屋及乌”,都可以看 作是晕轮效应的通俗说法。在各种“追 星族”现象中往往也存在晕轮效应,比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 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巴纳姆 的名字将伯特伦·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马戏团应该有能力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星座对杀人狂搞笑的预测[1] 同样的道理,巴纳姆效应还能说明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星座性格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学文教育温馨提示:各位考生在考前练习做题的同时,要注意学习好答案解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夜场被称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 RobertRosenthal )的人 , 在 1966 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 , 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 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 , 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 : 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 , 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 , 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 , 一组是十分聪明的 , 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 , 而大学生们都相信 , 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 , 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 , “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 ? 他推测说 , 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 , 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 ,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 , 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 , 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 lateblooming )者 , 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 ,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 , 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 , 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 , 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 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 , 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 , 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 ? 罗森塔尔认为 , 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 , 开始崭露头角 , 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 , 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曾有一位著名的马戏艺人,名叫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表示他受欢迎的秘诀就在于“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即他的节目里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能让每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相关研究。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做实验对象,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是对的;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认为它也同样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人们非常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如在电影院或剧场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大声地咳嗽,他身边也会有人忍不住咳嗽起来,这些人咳嗽并非由于他们的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暗示,而那些没有咳嗽的人常常是受暗示性弱的人。那么,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在这里,心理学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办法。 首先,让被测试者伸出双手,举至与肩同高,掌心朝上,闭上眼睛。然后对他(她)说,现在他(她)的右手上系了一只氢气球,一直往上飘;左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一直往下坠。3分钟之后,若他(她)感觉自己双手间的差距愈大,就表示他的受暗示性愈强;相反,受暗示性就愈弱。 在心理学上,认识自己被称为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既不可能时刻进行自我反省,也无法做到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所以,个体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受到外界信息对个人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许多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之后,设计了两份测试结果,其中一份是被试者本人的结果,另外一份是大部分人的平均结果。他让被试者判断哪份是自己的结果,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被试者居然都觉得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甚至连后面的人也停下了脚步,努力地抬头向人群里观望……从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疯抢“板蓝根”到前段时间发生核泄露后的“盐荒”,从全民炒股到今天的房价问题,都真实的反映出“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

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

“跟风”现象中的羊群效应探析

“跟风”现象中的“羊群效应”探析 摘要:“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跟风”现象在本质上是与群体行动有关,在参照群体行动的基础上,个人丧失了自主判断的能力而选择服从群体行动和思想,容易遭遇失败和危险。如何规避“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需要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从媒介因素、传统观念等方面来探讨,分析心理层面、社会学层面的原因,达到辩证看待“跟风”现象,从而正确的决定个人行为策略。本文列举了突发事件、日常行为、商业活动、消费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并通过社会学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找到规避“羊群效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从众心理网络改编媒介宣传消费行为辩证 引言:当下“跟风”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掀起的各种各样的抢购热潮;2015年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改编热,荧屏上相亲节目、真人秀节目、选秀节目席卷荧幕;此外还有买房热、股票基金、养生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跟风”现象到底是理性的,还是盲从,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也有越演越烈之势。如何客观辩证的看待“跟风”现象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跟风现象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本文力求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学理论知识,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找到正确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跟风现象的方法。 突发事件中的“羊群效应” 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容易三人成虎,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非典时抢购板蓝根,日本核危机时抢购食盐,甲流时期抢购大蒜等抢购风暴如出一辙,都是由从众心理而引发的消费行为,在思考这些行为的非理性下,我们看出的是大众媒介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导向作用的缺位。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大家盲目抢购囤积碘盐,而作为大众媒介却没有及时的引导,以致谣言滋生,群众只有通过小道消息来确保的自身利益。而事实上,食盐对防辐射根本没什么作用,而我们的食用盐90%是矿盐,每年出产的盐量远远大于国人需要的,担心食盐短缺也是毫无必要的,大众媒介没有第一时间来辟谣,是抢购热爆发的原因之一。人们抢购另一原因则是群体的示范效应,人数多无疑是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说日本核泄漏会污染中国近海的食盐,食盐可以防辐射,及时使是明白食盐不能防辐射的人也肯定会担心食盐短缺,而这些食盐的成本也不高,趋利避害是人本性,当然会为了规避风险去抢购。在抢购热的背后是人们面对现实不确定因素时,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相对保险的做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就如无意识的羊一样一拥而上,因此闹了不少笑话,大众媒介此时应当肩负起舆论导向的职责,及时传播正确的信息,传播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知识和科学处理的方法,才能有效避免“羊群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

到底哪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什么叫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详细阅读 ?什么是“晕轮效应” ?恋爱中出现严重晕轮效应的名家还有哪些? 第一印象效应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 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什么是墨菲定律? 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人生哲学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 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处世原理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 目录 1定义 2产生原因 3历史故事 4实验 5避免途径 ?学会面对自己 ?培养敏锐判断力 6以人为镜 ?认识自己

定义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 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 产生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会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历史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 巴纳姆效应 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这个效应是以一位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魔术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魔术本来就是用来蒙蔽观众眼球的,但是观众却都愿意看,而且对魔术师还很崇拜,自始至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有时也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真正含义。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别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奋斗目标的参照,甚至是判断事务对错的参照,因而导致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谈一谈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简单地以别人为参照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可是,父母一提醒他学习,他就会说,朋友们不都不学习吗?父亲为了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面,我在后面。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小河里洗了又洗。其实,我身上没有很多烟灰。杰克见我钻出烟囱时比较干净,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便

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爱因斯坦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其实,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不够科学的。有些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看红绿灯,而是看其他人怎么走。人家走自己也跟着走。如果恰巧赶上人家走过去的时候,红灯亮了,你再跟着走就闯红灯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里的人太多了,全是石油大亨,以至于连个空座位都没有。于是,他心生一计说:“地狱里发现石油了!”结果,呼啦一下,那些石油大亨全奔向地狱了。这时,天堂的这个房间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这时他也在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要不然这些人怎么都去了呢?如此一想,他也撒腿奔向地狱。 怎样避免盲目参照别人而导致贻误自己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凡事问个为什么。当你自己寻找不到确切答案时,可以听一下有见识的人的想法,以免茫然随波逐流。智者的意见加上自己的判断,要远远比盲目的参照合理。 启示之二:正确认识你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行为金融学论文我国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学》论文 我国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摘要 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拟现象的结果,是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的股市发展迅猛,但由于证券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大部分时间股市的变化不能正常反应经济发展。研究表明,股市中存在严重的羊群效应。本文首先对羊群行为的概念做了介绍,分析了其在股市中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降低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羊群行为;股票市场;投资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不科学的“羊群行为( Herding Behavior)”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往往是金融市场整体情绪和市场泡沫的主要推动力,对市场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刚刚起步,所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确存在羊群行为,而且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更为严重。其实,通过观察仍然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投资者的一致性极为明显。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而且表现在单个股票上。在一些所谓强势股中,不乏股票在狂热的气氛中连上台阶,股价连续七、八个涨停板也不罕见。在一些所谓弱势股中,也不乏股票在跌停板的卖单超过可流通筹码的90%。必须指出,上述极端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信息并未发生丝毫改变,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只能说明投资者有着极高的羊群行为倾向。羊群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市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羊群行为应该引起股市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对羊群行为的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羊群效应的概念及渊源 羊群行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通俗的说,也就是“随大流”。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行为主体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就被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1] 羊群效应的提出要追溯到凯恩斯的“选美论”。凯恩斯将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作选美比赛。他认为,当竞争者被要求从100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6张, 获奖者往往不是那些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6张的人,而是那些选出最能吸引其他竞争者的那6张照片的人,这使得竞争者尽可能的猜测别的竞争者可能的选择,并模仿这种选择,不论自己是否真地认为当选者漂亮,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此外,他还表达了对长期投资者能够预测市场趋势,进而做出有效投资决策的说法的置疑。他认为,如果专业基金经理在意人们对他们的决策能力的评价,他们最好的选择是羊群行为。之后的相关学者还发现,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羊群效应的不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从羊群效应的角度对股价偏离的系统性提出了新的解释。 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小投资者会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利润—成本理论”在任何场合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盲目跟从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搜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一条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当时我的鲁莽没有争取到什么,反而更使对方那一对儿感情更深,以后要慎重行事!) 2、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需要从众以保护自我) 3、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显而意见,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我崇拜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美国的职业摔跤手。) 4、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这是个经济学领域能够用上的小故事,记得金红老师提过) 5、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现实中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酸葡萄心理—— 当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是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也可理解为丑化得不到的东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与之相对应的“甜柠檬心理”—美化已经得到的东西。 毛毛虫效应—— (约翰法伯)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去转向,觅食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成为“毛毛虫效应”。两种心 理:习惯惰性和盲目从众。约翰逊效应——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得名于一名叫约 翰逊的运动员)。 习得性无助心理——当个体感觉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功能固着心理——人们受到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的影响难以发现它的其他新用途,因而束缚自己的思维,妨碍问题的解决。 投射心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态度、情绪、性格、观念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征。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趋向于更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 己的行为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偏差。齐加尼克效应—— 因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简言之就是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会左右对以后获得新信息的的解释。 布里丹毛驴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 的现象。名片效应——两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缩 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同你接近结成良好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向对方表明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介绍给对方。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一个人某一方面的优点或是别人对他的某方面的好印象像月晕似的 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让人觉得其他方面也很完美。(爱屋及乌) 马太效应 “让有的变得更富有,没有得更加一无所有”,源自《圣经马太福音》,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时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登门槛效应 又叫留面子效应,指的是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