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b.失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b.失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b.失业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又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长期均衡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 ) 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 对自然失业率的诠释 自然失业率是一个长期均衡的状态,工资及物价处于均衡,通胀率处于固定。如果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厂商为了请更多劳工,而把工资提高,推高产品价值,形成通胀。因此可以视自然失业率为一个可没有通胀压力之下,最大限度的失业率。 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工资有下降压力; 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工资有上升压力; 在 Phillips Curve 中,自然失业率是: 当预期通胀( Expected Inflation ) = 实际通胀( Actual Inflation )。 π= Eπ-ε(u-u*) π = 通胀率 Eπ = 预料通胀率 u = 失业率 u* = 自然失业率 如果π = Eπ 0 = ε(u - u* )

GDP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Analysing the terms of trade effect on GDP and employment in the presence of low real unit labour costs Xichuan (Mark) Zhang Stuart Gourley Franklin Soriano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Outlin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Descriptive and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VECM exploratory analysis !Remarks

Background & motivation

Background & motivation

Descrip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analysis !The terms of trade effect, real gross domestic income (RDGI) and domestic final demand (DFD) ?Relative price change not directly reflected in volume measure of GDP ?Increased real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 ?Boost to real incomes ?Flow on to domestic demand

2021年全国两会解读: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标释放三大信号

xx年全国两会解读: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 标释放三大信号 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今年工作预期目标的指标之一,这一变化背后释放了三大信号。 信号一:感受真实“温度”精准制定政策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为人所熟知,但城镇调查失业率直到xx年才与公众见面,两者在统计的对象范围、数据口径等方面均有不同。 例如,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是由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主动申报失业登记而形成,统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由统计部门主动调查城镇常住居民而形成。 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依赖城镇户籍居民主动申报登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对象仅为城镇户籍人员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可见,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感受就业市场“温度”而准确反映就业状况,更能体现就业跟随经济波动的变化,更能突出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更能精准制定就业政策,由此,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谓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是首次出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并行使用是为了实现平稳过渡。 信号二:接轨国际引导预期 目前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采用调查失业率来衡量本国的就业

状况。在过去五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作为宏观经济运行重要的参考坐标之一,中国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可比性,准确引导了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 信号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统计保障 当下中国正迎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作为指引?需要什么作为参考系? 答案是高质量的统计和统计指标。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为了聚焦高质量,统计部门研究建立能全面客观反映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统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长由“量”转“质”,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正是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新参考。 从数年前,国家统计局建立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制度,到xx年开始增点、扩面、提质,建立全国所有城市的劳动力调查制度,再到此番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的预期目标,中国失业率统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在稳步推进。 xx年底,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各地的绿色发展指数,xx年,调查失业率的预期目标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一个更加适应新时代,服务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已经呼之欲出。 内容仅供参考

失业的利与弊

失业的益处和坏处 在经济学中对失业的研究主要是自然失业,而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动起作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失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失业的益处: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失业率增加也就意味着失业人数增多,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做相同工作量的工作人数减少,工作量大,从而迫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就业者的压力增大。失业率增加使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的关系进一步加剧,使工作岗位的竞争压力增大,从而加大就业者的压力。 3.促进就业者素质的整体提高。失业率增加,失业人数增多,使得更多失业者进入“蓄水池”,不断地参加培训,积累知识,提高劳动素质,以实现在就业,从而使就业者的劳动素质整体提高。 失业的坏处: 1.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失业人数增多,使得大量的社会人力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不能够使社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财政负担增加。失业人数增多,使得国家必须拿出大量的钱用来保障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水平,从而使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继而财政负担增加。 3.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失业率增加,失业人数增多,使得社会无业游民增多,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4.使的收入减少。失业率增加,失业人数增多,使得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没有了,从而使收入大幅减少,继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增加。 解决失业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就业机构。政府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优良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公正的竞争环境。 2.加大对失业者的培训。政府要鼓励失业者参加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以实现在就业。 3.取消行业对进入的限制。政府要利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进入转出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流通自由。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一、中国失业率的衡量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此定义下的失业人员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换句话说,凡是没有非农业户口,或者有非农业户口,但是没有进行求职登记的都不算失业者。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忽略了隐性失业人口,排除了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而这两者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因而结果偏低,因此这种统计方法是不合理的。近年我国正在试点采取更加科学的调查失业率,以使失业率更加更反映中国人的失业状况。 二、中国失业率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近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上处于小幅攀升态势。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之后的几年里,失业率处于小幅下降状态,2007年金融风暴后,失业率又开始上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但同时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经济优化升级,必然导致工人结构性失业,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自然失业率本身就比较高;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住处转型时期,科技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导致一些人的失业,其中很多失业人口素质低下,无法实现失业人口充分再就业;最低工资的提高,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供给减少,非自愿失业更加严重;但由于我国近10年左右的经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高速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加上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得失业率虽然总体上升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总结来说,失业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上升,这种现象叫做奥肯定律。经济增长时,企业对未来预期高因此对人员的需求也大,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也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形势好,人们乐于消费使得内需扩大,经济发展更好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衰退时,反之企业裁员,内需小,大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高,失业率就会下降。同时,失业率不仅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因而现阶段我国要降低失业率,应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和内需,增加投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之,降低失业率,还是要立足经济周期,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分析及对策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分析及对策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它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一、西方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有着直观表述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 失业率便会下降; 而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 失业率会上升。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他们把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修正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使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又一次修正,即短期内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长期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 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否会影响失业率呢?这种相关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又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中国的失业和通胀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总体平均数,也就是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国际上通常使用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2010年至今。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作用关系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3433518.html,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作用关系探析 作者:昌烨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4期 摘要:我国正大踏步迈进于走向经济社会生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的工作需要稳步推进。几十年以来,经济的较快增长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和尊严,同时也给了大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利用历史展望未来是十分有意义的,可见,我国政府对待经济增长的态度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正是统筹大局、放眼长远的高明之举。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奥肯定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18-02 1、引言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就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为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打下物质基础,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开始备受关注,经济增长开始成为政府最终重视的事情。国内生产总值,即GDP,通常被作为对经济运行状态的最好的衡 量指标。计算它是为了用一个单一明了的数字来概括某一给定时期经济活动的价值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在更好的指标替代GDP之前,它的作用依然很大。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则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不仅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刻画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第一,我国经济的基础差,起步晚;同时人口众多,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实现国家的强大。第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文化需要日益提高。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人民的幸福。第三,我国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只有较快的经济增长,这些问题才能以得到有效解决,实现社会的发展。 长期性的速度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其有着特别的意义,就是保就业、保稳定。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失业率也在同步增长。这明显是违背“奥肯定律”的。下面我们对GDP与失业率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国失业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真实关系,为探索降低失业率、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佳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业率、国内生产总值、奥肯定律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Okun,A),在担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收益匪浅,便根据美国55个季度(1947—1960年)的失业率和实际GNP的变化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水平(4%)时,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将损失3%。其方程式为:Y=1-3X。式中Y为实际GNP的变化率(%),X为失业率的季度变化率(%)。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 近年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态势。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3年一季度末为4。1%,全年目标控制在4。5%。就业与失业标准的重新界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失业率。据《人民日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就业与失业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按照新的标准,“失业人员”指男在16—60岁、女在16—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反观中国的GDP,却一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但就业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下表我们列出了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GDP与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表一:

如何降低失业率

如何降低失业率 我国目前失业问题的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此外,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形失业等类型也存在。关于如何降低失业率,针对我国国情,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才能减少失业。我国的失业主要是 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同社会劳动力的需求相矛盾造成的,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降低失业率的关键。所以,要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要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居民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强税制改革配合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此外,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外贸战略是降低我国失业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就业培训。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现有的教育 资源,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为更多下岗工人打开再就业的通道。现目前更要把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作为重点,提高就业技能,降低失业率。此外,延长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既是减缓劳动力供给的有效办法,又是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最佳途径,也能够有效避免结构性失业的产生。 三、控制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要继续深化人口政策,控制

人口增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倡优生优育。同时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保制度,解除独生子女户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劳动人口走出不良循环的轨道。 四、加强失业监控,制定失业预警机制。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的 特殊时期,许多对失业因素未呈现出规律性反应,对失业人员的地区构成、规模构成、时间构成、年龄构成、素质构成等资料掌握也不健全。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的高低,对劳动力失业的威胁越来越大,为此,未雨绸缪,做好失业监控,完善预警机制,不仅能解决周期性失业,同时对降低失业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解决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关键在于深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体制的改革,而对于不同失业的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一、自然失业率概念的提出 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它是相对于市场失业率来说的。弗里德曼所说的市场失业率是 指市场上实际存有的失业率,而自然失业率则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 情况下,让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 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在任何时候,都存有着 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合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这种处于均衡状态 的失业率,也就是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模型可用下图表示。在下图中,横轴为劳动数量,纵轴为实际工资水平。Ld为劳动需求曲线,Ls0为劳动供给曲线。设市场不存有任何功能障碍和缺陷,市场机制充分作用能够出清劳动力市场,均衡点 E0反映了这个机制。但因为市场存有某些功能障碍和缺陷,如信息不畅,部门之间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性较强,劳动力培训成本高等,实际的劳动 供给曲线为Ls1,实际均衡点为E1,实际工资水平为W1。在W1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为L2,也就是说有意愿参加工作的人的数量为 L2,而实际上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仅为L1,所以实际工资水平的提升使数量为L1L2的劳动人口相对于Ls0来说成为非自愿失业人口。这种非自愿失业按定义属于自然失业,不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不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当过高的实际工资具有刚性时,这种非自愿 失业就成为一种持续的经济现象。这种工资刚性可能是因为制度性因 素或者效率工资等原因造成的。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场的功能障碍多种多样,其引起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的机制也多种多样。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机制实行研究,形成了诸多的解释模型如效率工资模型, 隐含合同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内部人———外部人模型等。 二、自然失业率是不能控制和消除的

最新2020年全国两会解读: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标释放三大信号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今年工作预期目标的指标之一,这一变化背后释放了三大信号。 信号一:感受真实“温度”精准制定政策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为人所熟知,但城镇调查失业率直到2020年才与公众见面,两者在统计的对象范围、数据口径等方面均有不同。 例如,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是由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主动申报失业登记而形成,统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由统计部门主动调查城镇常住居民而形成。 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依赖城镇户籍居民主动申报登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对象仅为城镇户籍人员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可见,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感受就业市场“温度”而准确反映就业状况,更能体现就业跟随经济波动的变化,更能突出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更能精准制定就业政策,由此,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谓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是首次出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并行使用是为了实现平稳过渡。 信号二:接轨国际引导预期 目前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采用调查失业率来衡量本国的就业状况。在过去五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作为宏观经济运行重要的参考坐标之一,中国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可比性,准确引导了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 信号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统计保障 当下中国正迎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作为指引?需要什么作为参考系? 答案是高质量的统计和统计指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为了聚焦高质量,统计部门研究建立能全面客观反映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统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长由“量”转“质”,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正是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新参考。

第七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第七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3)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在西方不被看作是真正的失业。 (4)非自愿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因而这种失业是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而消除的那种失业,这种失业与需求不足型失业是一致的。 (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例2劳动力供给方程为: 100+2W/P 劳动力需求方程为: 200-8W/P 求解均衡状态下的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假定劳动力需求有所下降,其方程变为: 190-8W/P 问:均衡工资下降多少?就业减少多少?解释为什么工资下降的百分数要比就业下降的百分数大? 解:当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市场达到均衡,决定均衡工资和就业水平,即 100+2W/P=200-8W/P 可得: 实际工资W/P=10 代入劳动力需求方程可得均衡就业: 200-8(W/P)=200-8×10=120 当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实际工资及就业水平随之下降,在新的劳动力需求方程下: 100+2(W/P)=190-8(W/P) 实际工资(W/P)=9,均衡就业为: 190-8(W/P)=190-8×9=118 从上面可计算出,实际工资下降了10%,均衡就业下降了1.67%(2/120×100%)。 工资下降的百分数大于就业下降的百分数,是因为此模型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从而导致劳动供给对实际工资变动不敏感,也就是实际工资下降或上升很多时,就业减少或增加得不多。因此,当实际工资变动时,就业变动幅度就较小。

最低工资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 (浙江工商大学信息1202 1212100202 张晴晴) 摘要:众所周知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 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近一段 时间,随着我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普遍提高,有关最低工资制度与就业状况 关系的讨论成为一个热点。有人直接提出,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人为干涉劳 动力价格的表现,会引发更多人失业。也有人指出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不会 降低就业,却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促 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本文主要根据已有的论证与研究和一些观点与评论,对最低 工资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作出综合概述。 关键字:最低工资制度、失业率、影响、提高与完善 0引言 20世纪初,最低工资制度首先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诞生,目前,世界上80%的国家通过建立最低工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保障。我国政府于1993年发布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开始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市场是调节资源分配的最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市场是调节资源有效机制,同样,工资水平也应该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经验表明,政府对市场的干涉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结果事与愿违。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不应该对工资水平进行干预,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导致失业率提高,出口减少和社会无效率等后果。最低工资制度的正面效果和负面影响谁大谁小以及对失业率有着怎样的影响,就成了一个实证问题。 1.1最低工资制度对失业率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相关人士认为:失业问题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发达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得到最低工资与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转轨社会则不这么简单。在我国,很多研究和实践表明这一观点是荒谬的,在最低工资的当前效率损失与制度优化效果之间,后者更可能带来福利改善与长期效率。实践表明,1993年最低工资制

大学生失业率1

六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期望月薪一两千 人事部调查数据显示:6成应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期望月薪一两千相关评论:大学生就业为啥难?

截止到5月底,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半数以上未找到工作。有四成人认为,就业依靠“关系网”是最有效的途径。 今天上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特别策划:拯救大学毕业生 就业比例 半数人5月未签约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比例 (截至5月底) 27.25 % 没有找到工作 49.81 %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 15.02%不想马上就业 最新数据 北京六成已就业

今天上午11时公布的此次调查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率为60.3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影响就业因素 专业法学六成难就业 本次调查的学生专业可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调查显示,农学学生就业率高达78.38%,而法学专业仅为37.85%。按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而医学、教育学和法学则相对较低。 性别男生比女生吃香 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 有27.3%的用人单位承认招聘时偏向于男生,72.7%的单位表示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 区域东部地区好于西部 此次调查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要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学生占62.43%,中部地区为47.88%,西部地区为41.73%,东北地区为43.39%。 能力单位最重适应能力 调查显示,有24.14%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而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表现在自我表达能力(35.80%)、外语能力(32. 09%)、专业能力(31.88%)、人际交往能力(30.36%)等方面。 而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力(47.7%)和外语能力(25%)。

关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世界大范围的失业,与此同时带来了各国通货膨胀率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出台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又在慢慢的复苏,失业率也在稳步下降,通货膨胀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本文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 显著性检验 一、 问题的提出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短期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如果经济决策者的目标是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则会发现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目标往往是冲突的。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求解,假设决策者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达到低失业的目标,会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到更高产出和更高物价水平的一点上,这在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的同时,导致了较高的物价水平,较高的物价水平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反之,假设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缩减总需求,达到低通货膨胀的目标,则会导致较低的产出,较低的产出意味着较高的失业。在宏观经济学种,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种负相关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包括简单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中,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只是描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如下式所示: )(*--=μμεπ (1-1)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μ为失业率,* μ为自然失业率,ε为参数。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除考虑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外,还考虑了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如下式所示 )(*--=μμεππe (1-2) 其中,e 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无论简单菲利普斯曲线,还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都是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建立现行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这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性实证研究。 二、模型与数据 1. 模型设定 式(1-2)可化为 e πεμεμπ+-=* (2-1) 所以,可将模型设定为 μβββ+++= 22110X X Y (2-2) 其中,被解释变量Y 为“实际通货膨胀率”,解释变量X 1为“失业率”,解释变量X 2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2. 样本数据 与变量的选择相对应,选取我国1990~2008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预期通货膨胀率数据,如下表所示:

美国失业率怎么下降

美国失业率怎么下降 发表日期:2011-12-11 来源:沃尔得国际英语点击:11 The U.S. added 120,000 jobs in November, but the unemployment rate posted a huge drop to 8.6% from 9% and a broader unemployment rate fell even more to 15.6% from 16.2%. Why? The number of jobs added comes from a survey of establishment payrolls. The unemployment rate comes from a separate survey of U.S. households. The household survey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establishment survey, and as a result it can swing around a lot 岸and move the unemployment rate up and down when it does. That volatility is a big reason why economists usually, but not always,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report.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people who are without jobs, who are available to work and who have actively sought work in the prior four weeks. The ※actively looking for work§ definition is fairly broad, including people who contacted an employer, employment agency, job center or friends; sent out resumes or filled out applications; or answered or placed ad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rate is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at number by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labor force. In October, the household survey showed the number of people unemployed fell by 594,000, but the labor force 岸the number of people working or looking for work 岸fell by a little more than half that amount. That means that though the number of employed people rose, a large group just stopped looking for work. That could be due to discouragement of the long-term unemployed or by choice over retirement or child care. So the decline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to 8.6% was about half due to people finding jobs and half people dropping out. Meanwhile, the broader unemployment rate, known as the ※U-6∪for its data classification by the Labor Department, dropped by a 0.6 percentage point last month. The U-6 figure includes everyone in the official rate plus ※marginally attached workers§岸those who are neither working nor looking for work, but say they want a job and have looked for work recently; and people who are employed part-time for economic reasons, meaning they want full-time work but took a part-time schedule instead because that*s all they could find. The key to the drop in the broader unemployment rate was due to a 378,000 drop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employed part time but who would prefer full-time work, that comes on top of a big drop in that category last month. That number could reflect people having their hours increased or part-time workers moving on to full time work. 美国11月新增了12万个工作岗位,但失业率却从9%大幅回落至8.6%,而一项更广泛的失业率指标甚至从16.2%降至15.6%。原因何在?

失业与经济周期关系

失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2001年08月30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文/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陈乐 一西方学者认为,失业大体可分为季节性失业、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前三者属于自然失业。所谓自然失业是指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它源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因素,一般说来无法完全避免。与自然失业相对称的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一种失业,它随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动而变动:经济收缩阶段失业率上升,经济扩张阶段失业率下降。人们最为关注的失业就是这种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凯恩斯称之为“非自愿失业”。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然而就业率高度稳定,与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基本无任何关系。这时,不存在周期性失业。但是,80年代中期尤其是末期以来,失业率与经济周期的阶段出现基本吻合的趋势。特别是1995年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与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滑相吻合。失业率高低随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波动,表明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失业。失业与经济周期阶段的吻合,并不是偶合,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高增长率导致失业率下降,而低的或负的增长率伴随失业率的上升,奥肯定律表述的就是这种关系。奥肯定律将增长率和失业率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其实也为失业与经济周期阶段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该定律虽然并不是很精确,但它提供了由增长到失业的一种实用性的转换方法。

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要有高增长率与之相配合,也就是说低失业率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既然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像奥肯定律所说的那种转换关系,那么研究当前的失业,很有必要与经济周期阶段相结合。因此,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阶段进行跟踪研究。但是,科学区分周期的四个阶段,在实践中却十分困难。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位于周期的复苏阶段,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力度也很有限。 经济的回升,为当前我国巨大就业压力的缓和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前文所述的奥肯定律的体现)。因此,对于解决中国失业问题,降低失业率,我们要充满信心,万万不可自暴自弃。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回升,必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前我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加大复苏的力度,巩固复苏的基础,走向繁荣,从而在根本上寻求失业治理的对策,缓和失业的严峻局面,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还是必须依赖于内需,即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增加投资,舍此无其他更佳选择。扩大国内需求,有必要继续执行既有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宜轻易放弃或缩小力度,但是目前也不宜推出新的刺激需求的财政货币政策,宜“以静制动”。从一般的宏观政策角度而言,两大宏观政策工具已没有太多的调整余地。在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调整汇率对于改善宏观经济条件究竟能产生多大作用,也很难判断,值得怀疑。因此,当前不妨利用经济回升的有利条件和契机,深入推进各方面改革,为国内需求的扩大增强后劲。从消费来看,必须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使国民生产总值这块蛋糕的切法有利于城镇中低收入者和农民,切实为中低收入群体做些实事,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尽

中国历年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数据及图

中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表(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人均GDP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185 16500 20169 23708 25608 30015 35181 ————————《中国统计年鉴》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中国人均GDP 2000200120022003 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 20102011 785886229398 10542 12336 14185 16500 20169 23708 25608 30015 35181年份 人均GDP

中国失业率(%) 年份 1990 2005 2010 2011 失业率 2.5 4.2 4.1 4.1 ————————《中国统计年鉴》 00.511.522.533.544.512 34 中国失业率2.5 4.2 4.1 4.1 失业率

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率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增长率(%) 8.0 7.5 8.3 9.5 10.1 10.4 10.7 11.4 10.5 8.6 7.0 ————————————《中国经济报》 0246810121234567891011 增长率(%) 8 7.5 8.3 9.5 10.1 10.4 10.7 11.4 10.5 8.6 7 增长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