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教材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教材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教材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声调变化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

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

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

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如“抱”“厚”“鲍”“上”“伴”。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

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

⑴主要演变:

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

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 演变成零声母。这一音变在反切上造成了许多类隔切。如:

阪,扶板切;蔓,无贩切;扁,方典切;遍,方见切;飘,扶招切;苗,武瀌切;

第二,知组、章组、庄组合并成卷舌音t 、t 、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也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展,知演切;碾,尼展切;赏,书两切;昌,尺良切;夷,以脂切;书,伤鱼切;

第三,疑母、喻母、微母、日母开口三等字辅音声母脱落,与影母合并为零声母。其中日母止摄三等字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er音节,现代汉语er音节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这一音变也

造成了许多类隔切。如:

而,如之切;儿,汝移切;迤,移尔切;柔,耳由切;

第四,日母演变成卷舌音r(止摄开口三等字除外),现代汉语声母r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这一音变在反切中也形成许多类隔切。如:

孺,而遇切;乳,而主切;辱,而蜀切;忍,如轸切;绕,而昭切;

第五,由精组(z、c、s)和见组(g、k、h)声母分化出舌面音j、q、x。分化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韵母为洪音(开口呼、合口呼)的仍然念z、c、s和g、k、h,韵母为细音(齐齿呼、撮口呼)的演变成j、q、x,此外,部分古代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演变成了j、q、x。这一音在反切中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

鸡,古溪切;餐,七(清)安切;坚,古贤切;牵,苦坚切;千,苍先切;倩,仓甸切;

孝,呼教切;笑,私妙切;

“分尖团”“不分尖团”是与音变有关的一对术语。这里“尖”指尖音,“团”指团音。音韵学上将

j、q、x与i、y相拼的音节叫团音,将z、c、s与i、y相拼的叫尖音;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古代z、c、s 与i、y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j、q、x了,称作不分尖团;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在京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j、q、x,称作分尖团。

从发音方法上分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最明显变化是“浊音清化”,这里的“浊”指全浊声母,古代的“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全部演变成清声母,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古代全浊塞音、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件进行清化:声调为平声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调为仄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如並母演变成b、p两个声母,平声字演变成p,如“旁”“庞”等,仄声字演变成b,如,“棒”“抱”等字。其它的情况是(略)。这类音变在反切中造成了大量的类隔切,如:

诞,徒旱切;但,徒案切;庞,薄江切;庖,薄交切

第二,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⑵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

现代汉语22个声母有的来源比较简单,如n,有

的比较复杂,如卷舌音、舌面音和零声母,可以分为以下几情况:

第一,来源比较单一的。m、n、l、r和零声母中的er音节属于这一类。m来源于明母;n来源于泥母,有少数字来源于疑母,如“牛”;l来自来母;r来自日母,有少数韵母为ong的字来自喻母,如“荣”“融”及“容”和以“容”充当声符的字。er音节的字全部来自古代的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

第二,来比第一类复杂的。

唇音类:

①b:来自古代的帮母p和並母b。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帮母;如“帮”“巴”“把”“兵”“柄”“板”。去声字则帮母、並母都有。

②p:来自古代的滂母和並母。其中阳平字来自並母,如“旁”“袍”“盆”;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③f:来自古代非、敷、奉三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古代的奉母,如“凡”“坟”,其它的字三个声母都有。

舌尖中音:

①t:来自古代的端母和定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端母;如“当”“东”“打”“等”“刀”“岛”。去声字则端母、定母都有。

②t:来自古代的透母和定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定母,如“同”“徒”“唐”“谈”;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舌根音:

①g: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群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如“高”“干”“钢”“敢”“狗”“梗”“管”。去声字则见母、群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溪母和群母。其中阳平字来自群母,如“狂”“扛”;其它的字来自溪母。

③h:来自古代晓、匣二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如“蒿”“鼾”“欢”,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匣母,如“红”“豪”“痕”“还”,其它的字两个声母都有。

第三,来自非常复杂的,舌面音、舌尖前音、卷舌音、零声母属于这一类。

舌面音:

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腭化而来,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①j:来自古代的精、从、见、群四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如“居”“精”“经”“竟”“井”“紧”“搅”。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清、从、溪、群四母。其中阳平字主

要来自群母和从母,如“桥”“求”“钱”“强”“前”;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③x:来自古代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如“心”“先”“仙”“宣”,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如“贤”“悬”“祥”“徐”,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舌面音虽然来源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如谐声关系推测它们在古代的声母。如“居”字,阴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见母和清母,但该字从“古”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古”字同类,由此推断该字古代的声母属于见母。又如“咸”,阳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邪母和匣母,但该字是“感”字的声符,声母应该与“感”字同类,属于喉牙音,由此推断应该属于古代的匣母。

②舌尖前音:

舌尖前音来自古代精组和庄组,来源比较复杂。

③卷舌音:

卷舌音zh、ch、sh来自古代知组、章组和庄组部分字。

④零声母:

现代汉语的零声母来源相当复杂,分别来自古代的影母字、喻母字、微母字、疑母和部分日母字。虽

然来源复杂,但部分零声母的来源还有可以识别的。

第一,阴平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影母,如“衣”

“安”“烟”“弯”。

第二,er音节零声母字全部来自日母。

第三,与b、p、m、f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微母。如“问”字,从“门”谐声,古

代声母应该与“门”字同类,属于微母。

第四,与d、t声母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来自古代的喻母,如“谕”“喻”“渝”字与“偷”

字同声符,属于古代的喻母。

㈡韵母演变

由中古汉语的142个声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38个声母,中间虽然也有古代一个韵母分化为现代汉语几个韵母的情况,如中古的a分化为现代汉语的a、e、ie三个韵母,但总体上看,基本上走的简化合流的演变道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介音和主要元音简化。如介音系统,中古汉语有i、u、w、iu、iw、i 、i u、i w等介音,到现代汉语简化成i、u、y三个介音了。简化的结果是韵母系统由古代汉语的二呼四等格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

的四呼格局,大体情况是:古代的开口一、二等韵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开口呼;合口一、二等演变成现代的合口呼;开口三、四等韵母演变成现代的齐齿呼;合口三、四等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撮口呼。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变趋势,中间有大量的例外存在。

第二,韵尾大大简化了。中古汉语的辅音韵尾有-m、-n、- 三个鼻辅音韵和-p、-t、-k三个塞音韵尾,演变到现代汉语,-p、-t、-k三个入声韵尾完全脱落,中古的入声韵与原来的阴声韵合流了;中古的-m韵尾演变成-n尾,中古汉语的咸摄和深摄是两个收-m尾的韵摄,演变到现代汉语,咸摄与收-n尾的山摄合流,深摄与收-n尾的臻摄合流。如“南”由n 演变成nan;“森”由 演变成 en。

㈢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

i:

支、脂、之的三韵的开合三等字,微韵的合口三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陌韵、昔韵、锡韵开合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祭韵、废韵开口三等字,齐韵开口四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

u:

模韵合口一等,鱼韵合口二等,虞韵合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尤韵开口三等,幽韵开口四等(阴声韵)

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屋韵、沃韵合口一三等。

ü:

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

德韵合口一等,职韵合口三等。屋韵、沃韵合口三等。

er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

ou

主要来自尤韵开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屋韵合口三等。其中ou与g、k、h、d、t、n、l、p相拼的字及零声母字来源于侯韵开口一等(“都”来自模韵开口一等除外),与zh、ch、sh、r、m、f相拼的字来自尤韵开口三等(“肉”“轴”“妯”“粥”来自屋

韵合口三等除外。

uen

魂韵合口一等,谆韵合口、文韵合口三等。其中读gun、kun、hun、zun、cun、dun、tun来源于魂韵合口一等(“荤”文韵合口三等、“吞”属痕韵开口一等除外);读zhun、chun、shun、run的字来源于谆韵合口三等。

ang

唐韵开口一等,阳韵开口三等、合口三等,江韵开口二等。其中ang与g、k、h、z、c、s、d、t、n、l 的字以及零声母字来自唐韵开口一等(gang音节阴平字除外)。ang与f相拼的字都来自阳韵合口三等。ang 与zh、ch、sh、r相拼的字都来自阳韵开口三等。iang

来自阳韵开口三等,江韵开口二等。其中“江”“腔”“项”“讲”“降”“绛”来自江韵开口二等,其它韵母为iang的字都来自阳韵开口三等。

思考与练习

*㈠写出下列四字在《广韵》中的声母、等、开合口、韵。

*㈡请注出以下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㈢写出下列六字在《广韵》中的声母、等、开合口。

1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堪,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劳,鲁刀切,苗,武瀌切;

2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

诸良切;许良切;古顽切;知鱼切;莫袍切;都寒切;苏前切;胡田切;苦坚切;古电切;

3根据下列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推测这些在古汉语中的声母。

寒、端、高、烤、日、而、旁、亡、完、同、如、空、倒、老、怒、红、短、版

问答题:

1简述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的主要演变及条件。

2简述“风”字由上古到中古时期的读音变化。

3简述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的演变及条件。

4简述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浊音清化”的条件。

5简述古代精组和见组声母腭化舌面音的条件。

*6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在规律。

*7古代的入声在今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声,请举例说明具体情况以及其中的演变规律。

名词解释:

1、平分阴阳;2、浊上变去;3入派三声;*4尖团音、分尖团。

第八讲,《广韵》以后的韵书

《广韵》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韵书,主要有《集韵》《平水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韵略易通》《类音》等,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韵书简介

《集韵》

宋人丁度奉诏编撰,全书分为十卷,其中平声四卷,上、去、入三声各两卷,分206韵,代表仍然是《切韵》音系,与《广韵》相比较,有以下不同,一是收字增加了,收字53525字;二是对206韵作了

“同用”“独用”规定;三是增加了“又音”,这些“又音”很多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读音,四是对《广韵》的反切作了一些改动,这些改动也反映了当时语音变化,该书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和词汇的重要资料。

《平水韵》

是一系列分107或106韵的韵书的通称。宋代平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该书根据《广韵》韵目所注的“同用”“独用”将206韵合并成107韵。金代王文郁《平水韵略》进一步合并作106韵。平水韵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比较大,它是文人作诗的标准,同时清代许多重要的辞书如《佩文韵府》《经籍篹诂》都是按“平水韵”106韵编排的。

《中原音韵》

又名《中州音韵》,元代周德清著。分19韵部,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近代汉语语音的代表性韵书。

《洪武正韵》

明代乐绍凤等于洪武八年编著。全书76韵,平、上、去、入四声,31个声母,保留有全浊声母,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

《韵略易通》

明代兰茂著,全书分20韵部,并附有“早梅诗”一首,代表当时的20个声母:

东t风f破p 早ts梅m

向x暖n一 枝t 开k

冰p雪s无v人 看k

春t 从ts 天t 上 来l

除了舌面音尚未从舌尖前音和舌根音分化出来、尚保留唇齿擦v以外,这个声母系统与现代汉语已经差别不大了。

《类音》

清代潘耒著,该韵书首次提出开、齐、合、撮四呼的概念。

二,《中原音韵》音系简介

㈠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分“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与《广韵》音系相比较,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平分阴阳”二是“浊上变去”,三是“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在《中原音韵》中的归属与现代汉语入派三声不同,其中全浊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入声字归去声,这是《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清声母入声字在《中原音韵》归入上声,而在现代汉语却归入到阴阳上去四声,这虽两者不同之处。详见下表:

㈡声母系统:

《中原音韵》究竟有多少个声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唐作藩先生认为有25个声母:

唇音:p p m f v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语音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 课程简介 ◇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必修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有关课程 ◇教学目的 ?全面了解对外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的特点、内容、教学目标、教 学原则与方法 ?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 学四个组成部分 ?系统介绍语言要素教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内容、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 原则、方法和技巧 ?通过教学实例,使学生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并具 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多种类型的汉语教学实践做准备,并为今后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第一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 内容—— ?介绍汉语语音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教什么 ?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怎么教 要求—— ?掌握必要的理论,熟悉基础知识 ?掌握汉语语音学习的难点、问题和纠音正调的方法 参考书目 ?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宗济主编(1991)《现代汉语语音概要》,华语教学出版社

?赵金铭主编(1997)《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朱川主编(1997)《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 ?李明、石佩雯(1986)《汉语普通话语音辨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刘广徽编著(2002)《汉语普通话语音教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金晓达、刘广徽编著(2006)《汉语普通话语音图解课本(教师用书)》,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讲授知识和概念要准确, ?遵循和掌握教学规律, ?研究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实践性原则 ?理论指导下大量练习,实践 ?精讲多练,提高开口率 3 对比性原则 ?普通话和学生母语的比较 ?正确发音与错误发音的比较 ?普通话相近音的对比 4 直观性原则 ?对某些基本规则和理论的讲解,需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用图示方法形象化 5 趣味性原则 6 语音教学必须贯穿始终 二、语音教学的内容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 1、语音概况 2、语音教学的具体内容 (1)语音部分 ①汉语拼音字母与音节②声母③韵母④拼写规则⑤声调 ⑥变调⑦语气助词“啊”音变⑧轻声⑨儿化韵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隶书的演变和发展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文章摘要: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产生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 1、产生期 秦至汉初(大约在公元前——221—公元195年)为隶书的产生期,也称“隶变”期。此间的书体尚介于篆隶之间,称为“古隶”。我们从先后出土的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的《五行》篇、《战国纵横家》等书迹中,清楚地看到了古隶书的书写风貌: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改圆转为方折及点、横、波、磔等隶书的用笔特征。 2、成熟期 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此间的传世书迹如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等,字形已大都扁平方正,结构已较规范,用笔已有规律,笔势的左波右磔已相当成熟而固定,均已脱尽篆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 3、鼎盛期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 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方峻者如《礼器碑》,严整者如《衡方碑》,端庄都如《史晨碑》,秀润都如《曹全碑》古穆者如《张迁碑》等。处于黄金时代的东汉隶书作品有如琼山珍海,洋洋大观。 4、衰微期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规整严谨,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已表明隶书的发展走向了末路。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的风貌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字形整齐,用笔拘束,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都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等。它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预示着汉隶黄金岁月的逝去。 到了魏晋隋唐,隶书的正统地位被楷书所替代。此间虽有隶书作品,亦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忆,与汉隶不可比肩,完全失去往日的风采。即便是能给当时处于衰微的隶书艺术注入过少许新气息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如是,其书作《石台孝经》虽于端庄典雅中颇有夺人之气势,然过于规整刻板,过于装饰而几近“馆阁”。 唐以后隶书每况逾下,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艺术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 5、复兴期 清代,由于秦汉金石的不断发现及朴学的兴起,使中断了一千多年的汉隶书法艺 得以延续,且成就之高“直逼汉人”。 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中文电脑的汉语语音输入系统及其方法与制作流程

一种汉语语音输入系统及其方法,用以将任意文句的汉语语音直接转换成相应的中文文字,该系统及其方法包括声音处理过程及语言解码过程两大部分。其特征在于声音处理过程利用“段落统计模型” 计算输入汉语语音的各单音节及声调的机率,进而辨识之;语言解码过程针对声音处理过程送来的一连串音节利用“词类双连中文语言模型”找出对应的中文字。一种包含“智慧型学习技术”的汉语听写机,用本方法将语音输入转换成文字显示。 技术要求

1、一种汉语语音输入方法,用以将任意文句的汉语语音直接转换成相对应的中文文字,该方法包括声音处理过程以及语言解码过程两大部分,其特征在于,该声音处理过程利用“段落统计模型”计算输入汉语语音的每一音节以及声调的机率,进而辨识之;该语言解码过程针对该声音处理过程送来的一连串音节,以“马可夫中文语言模型”找出所对应的中文字。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马可夫中文语言模型”是以“词”为基础,但以“字”来计算机率的“马可夫中文语言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以“词”为基础,以“字”来计算机率的“马可夫中文语言模型”系将输入的音节串所对应的同音字一一分割为若干个词,但根据两两相连的词之间相连的词头字及词尾字相连出现的机率,并比较每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及前后文关系判断该音节的字。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段落统计模型”的训练方式包含下列步骤: (1)若某一单音节α的总长度为T个音框,则将该单音节分为N段,每一段含有T/N个音框; (2)使用者重覆念该单音节数次,长度虽不尽相同,但同样等分成N段; (3)将所有上述单音节的第一段音框的特征向量合在一起,训练成第一段的状态; (4)将所有上述单音节的第二段音框的特征向量混合在一起,训练成第二段的状态,依此类推,训练出N个状态; (5)上述每个状态以M个高斯机率混合来描述,以上述音框的特征向量训练各个高斯机率的参数;和 (6)上述M个状态即构成该音节α的“段落统计模型”。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教案

对外汉语语音教案 教学对象: 初级外国汉语学习者 根本任务: 教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会b,p,m,f四个声母和a,o,两个声母以及正确朗读声调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语音学习过程中以听说为主。让学习者多听老师的发音,并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 2、在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后,逐渐展开声调教学 教学重点: 1.学会b,p,m,f,四个声母和a,o ,两个韵母。 2.声调 教学方法: 1. 用房屋、雨伞、半圆的形状来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内容。 2.运用模仿法,演示法(板书演示)和简明的舌位图等教识声母、韵母和声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右下半圆bbb 右上半圆ppp 两扇大门mmm 伞柄朝上fff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入新课:

声母、韵母学习 (一) 声母b p m f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双唇紧闭,然后突然放开,软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 P:双唇、送气、清、塞音。发音时双唇紧闭,蓄积气流,然后突然放开,让强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 m:双唇、浊、鼻音。发音时双唇紧闭,软腭下垂,鼻腔畅通。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形成鼻音;阻碍解除时,余气冲破双唇的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 f: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上门齿轻轻接触下唇,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齿缝间挤出,摩擦成声。 (二)韵母a o a: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口形自然张大,可见上下齿,舌面中部(偏后隆起),舌位在单韵母中最低。 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开口度比a小,上齿或可见齿尖,下齿看不见。两唇收敛,略呈圆形,舌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位比a高。 a o b → ba bo p → pa po m → ma mo f → fa fo 板书演示b﹢a →ba p ﹢a → pa 老师先领读,引导学生自己组合,并指定2—3名学生上前演示书写和读音. 二.声调 āáǎà ōóǒò 领读2遍,学生练习后,指定学生读

(发展战略)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家族丧葬文化 三家族祭祀文化 四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家法族规 七家族教育 八族谱 九族人职业与家族经济 十分家与继承 十一家族、地域社会与国家 十二考试并提交全部作业 作业与考试 1、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提交一篇论文,最好是有关自己家庭或家族的。 2、每次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播放一些专题片。 3、第14周提交习题和论文。 4、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血缘性组织——家族。(2)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与趋势。由上层到下层,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成为新文化史和社会

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革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断裂——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软实力的建设(孔子学院、血缘纽带) 绪论——家族社会 ★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与家庭、宗族、姓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氏族社会到个体家庭:动物状态?a?a群居野处、杂乱性交?a?a血缘大家庭、同辈性交(一百多万年前)?a?a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指一群同辈姊妹和一群不包括她们兄弟在内的同辈男子,或一群同辈兄弟和一群不包括他们姊妹在内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这些女子之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之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a?a对偶婚(正妻和主夫可以同居,但与其他伙伴之间还是可以发生性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商周始祖的神话传说 ?天命玄鸟而生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a?a《诗经?¤商讼?¤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a?a《史记?¤殷本纪》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楚辞.九章.思美人》?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a?a《诗经?¤商讼》

(发展战略)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古声母;上古声母,近代声母;现代声母;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广韵》的声母系统大致代表六朝到初唐汉语音系的声母,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唐末的汉语音系的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北宋时期的声母。 《广韵》声母系统首先经过陈澧考定其反切上字系联为40声类,黄侃、钱玄同按反切下字的不同得41类,瑞典学者高本汉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出的是51个声类。如果不考虑反切下字的要求,将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就可以得出《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 知、彻、澄、娘舌上 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 照、穿、牀、审、禅正齿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唐末三十字母中“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审禅”,没有齿音章组全浊声母“船”,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也没有齿音照组全浊声母“牀”。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头多了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来六个。这种不同,最突出的是唇音一分为二。唐代的“不芳並明”相当于“帮滂並明”,多出来的“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以汉语拼音“h”为例的对泰汉语语音教学

155756 学科教育论文 以汉语拼音“h”为例的对泰汉语语音 教学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我们说的每一句外语都是通过发音完成的。在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时,我们同样可以说一些外语,就是通过简单的模仿来表达目的语。事实上,这种模仿并不等于我们会发目的语的音,我们已经用自己的母语来大致代替目的语的音,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听很多外国人说汉语的时候回会觉得他们说话洋腔洋调,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发音时,并没有按照汉语的语音系统,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去掌握语音的正确发音,而是用母语中相似的音进行的代替。我们把这一类语音上的洋腔洋调叫做“语音偏误”。 一、语音偏误 偏误伴随学习者学习全过程。现有的关于汉语和泰语的语音偏误,主要是两种语音系统中有明显差异的研究比较多,比如舌尖前音和舌尖中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辨别等等。在汉语和泰语辅音声母系统中,有一组音十分相

似,就是汉语“h”和泰语“”,在发汉语“h”音时,由于两种语言发音极为近似,因此学生就用母语进行了替代。 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个音时,主要通过模仿来发音,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语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种理论上的发音指导,老师的外语水平也不足以跟学生解释发音方式。这种模仿就只能是一个大致的发音。相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无疑都用泰语进行了替代。以下这些常用词,我们很容易听出来,他们的发音是泰式汉语:泰语的发音描写: 属于擦音。舌身后移,气流通过声门时发生摩擦形成此音。其中是高辅音音调上扬,是低辅音音调平调。发这个音的时候,口张开,舌身后移,气流通过声门时有轻微摩擦其发音类似于ho的音,只是高低辅音音调上有别。 汉语h的发音: h属于擦音、舌根音:成阻:发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缝;持阻:发音器官紧张,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除阻:发音器官两部分完全离开,恢复原状。

浅谈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方法及声调教学

浅谈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方法及声调教学 摘要:语音教学是汉语教学的起点,也是汉语教学的基础。人类学习语言,必须从语音开始。全文围绕语音教学的方式、原则、方法及汉语语音声调教学展开论述,介绍了近代以来汉语语音教学的不同方式,现代语音教学的五项原则:以自觉模仿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语音理论知识的指点、从易入手,由易到难、突出难点,反复操作、音形结合,加深印象、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效率,以及语音教学应该采用六种方法:分析综合法、演示法、对比法、夸张法、录音法、模拟法,并且把声调教学单独提出,对其做了详细的论述,以强调这一难点。 关键词:语音教学;方式;原则;方法;声调教学 语音是有声的,语音是语言的本质,是人们“发送━传递━接受”信息,进行交际的物质材料。人类学习语言,必须从学习语音开始。因此,语言教学是汉语教学的起点,它居于其它教学之前,是汉语的基础。本文拟就语音教学的方式、原则、方法以及声调的教学的问题谈些看法。 (一)、关于语音教学的方式 汉语语音教学是教会学生汉语语音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汉语发音的教学。学生学习语音理论知识不是为了了解,而是为了应用与交际,即会听、会说、会念、会写。语音教学的任务是既要使学生懂得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声韵调和语调的训练形成技能,而后者更为重要。能否高标准地达到此目的,语音教学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近代以来使用的几种语音教学方式,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第一种方式。侧重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重视语音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语音理论知识先行,在教学过程中,以声、韵、调训练为主,语调训练为辅,强调声韵的准确。这种方式教出的学生,能基本正确地读出声韵调,也有一定的辨音和正音能力。但由于太偏重声韵调的单项训练,听说习惯和反应能力都比较差,加以选编的单词、句子又多服从声、韵、调训练的需要,与实际生活脱节,语音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在现代语音教学中,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二种方法。注重句子的整体训练,强调自觉模仿。反复实践。 这种方式强调句子的整体训练,强调通过句子学习语音,而掌握声韵调完全靠老师利用图表、实物、手势、板书等多种形象手段的演示、示范。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多次听辨、比较、分析、自觉模仿,直至“习惯成自然”。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的听说习惯和反映能力有所提高,学了就能说话,学习兴趣就浓。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教学文案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 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声调变化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 “风”“帮” “中”“知”,古 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 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 匆,仓红切。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 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 “定”“从” “邪”“床” “禅”“群” “匣”等声母,“去”指去声。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如“抱”“厚”“鲍”“上”“伴”。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 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 ⑴主要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 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精)

第二章语音 [教学目的]讲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以及汉语语音的分析方法等,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发音和分析语音的能力,能说普通话并使之成为交际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母、韵母、声调。难点:音位 [教学方法]以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讲授为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2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色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1、肺和气管2、喉头和声带3、口腔、鼻腔和咽腔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表意性。 二、语音单位 (一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元音辅音两者的区别 (二音节音节是构成语音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 (三声母、韵母、声调 (四音位

三、记音符号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国际音标 第二节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依发音部位分类:双唇音b p m f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音j q x 舌根音g k h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1、依阻碍方式分类:塞音b p d t g k 擦音j h x sh r s 塞擦音j q zh ch z c 鼻音m n 边音l 2、依声带是否振动分为::送气音、不送气音。 3、依气流强弱分为:清音、浊音 二、声母辨正结合实例分析辨正。 第三节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 1、舌面元音韵母ɑ、o、e 、 ê、 i、u、ü 2、舌尖元音韵母 -i(前、-i(后 3、卷舌元音韵母 er (二复元音韵母 1、前响复元音韵母ɑi、ei、ɑo、ou 2、后响复元音韵母 iɑ、ie、uɑ、uo、üe 3、中响复元音韵母 iɑo、iou、uɑi、uei (三鼻韵母: 1、前鼻韵母ɑn、en、ün、in、ian、uɑn、üɑn、uen 2、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iɑnɡ、uɑnɡ、uenɡ、ionɡ 二、押韵和韵辙 (一韵母和押韵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这种情况就叫做押韵(或压韵。多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二十八韵和十三辙为了便于押韵,使做诗的人有所依据,就需要把同韵的,可以相押的字归在一起,建立若干个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言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三、韵母辨正结合实例分析辨正。 第四节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教案.doc

对外汉语复韵母教学 一、教学对象:零起点学生(已学过声母和单韵母) 二、教学内容:十三个复韵母 三、教学目标:通过大量模仿练习掌握复韵母的读音特点,简单的声韵配合 四、教学时间分配:分三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前响复韵母,第二课时后响复韵母,第三课时中响复韵母五、教学环节(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点名,问候。 2)复习检查: 复习六个基本单韵母的发音 (PPT展示,由学生快速认读) 3)学习新课 1、PPT展示出所有的十三个复韵母,先请学生看屏幕观察,由他们指出复 韵母是由2个或3个的单元音组成,先让学生对复韵母有个基本的认识。 2、今天先学习四个前响复韵母,PPT展示及其国际音标。

教师板书(ai ei ao ou )并领读,学生跟读。 3、分别讲解每个读音,并请学生注意老师的口型。 ai先发a的音,然后自然的滑向i,气流不中断,并请学生注意,a口型大,发得长而大声,而i发音短促。 ei发音方法与ai相同,只是嘴型不同,老师展示口型,嘴角向两边咧开可加手势,学生跟读,学生齐读。 ao先发a的音,从国际音标可以看出ao中的a口型比ai中a的口型大,紧接着o的读音此时要变成【u】,请学生做好重点记忆,老师展示口型,口型拢成圆形,学生跟读,学生齐读。 ou同样的发音方法,注意口型由大到小, 学生跟读,学生齐读。 4.复习读音 板书 a→i e→i a→o o→u 请学生起来,先分别念出复韵母中每个单元音的读音,接着再念复韵母(重点提醒ao的发音,注意学生的口型,口型变化,并适时纠正)。5、声韵配合,并学习几个简单汉字。 板书: ai ei ao ou kai fei gao tou 开飞高偷 讲解意思时,先不直接出示意思,而是通过展示图片或动作演示来引出意思,加深记忆。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异文。3(异文。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 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之中。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之中。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归泥母。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

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 ,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 ,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 ,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 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切韵》系统。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的用韵。形声偏旁。 3(形声偏旁。 叶音法, 叶音法,1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经?燕燕》朱熹:叶尼心反朱熹: (音nín) ) 叶, 音xié,同,和谐的意思。“协”,和谐的意思。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 叶音法,2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等,彻底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变化的。变化的。”,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 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

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疯狂攫取政治经济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殖民者梦寐以求的地方。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仁人志士一直都在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人是如何站起来的。 中国经济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式一个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清政府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由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建国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认识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言语义语法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学习和使用语言。但是对于语言的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人把语言理解为认知的工具,有人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的镜子,还有人把语言理解艺术媒介等。虽然语言的性质十分复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许多差异,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复杂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根据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来看,它主要是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但是,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功能,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语言的特征,而且需要从外延上把握语言的范围;不仅要了解语言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语言的历史。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认识一下汉语言的发展演变。 二、汉语言的发展概况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她“海纳百川”吸纳融入了国内外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成熟完美,汉文也得益于汉语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就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但是后来语言随着社会的动荡瓦解而分化,又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融合,所以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外,还有异族的语言交融。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经历了语言的交融和统一历史的过程。首先,汉族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的动荡分化、统一过程中许多华夏境内的诸族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汉族成了最大的民族。尽管历史上有四个朝代由少数民族(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