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_竖直角与经纬仪视距三角高程测量

实验_竖直角与经纬仪视距三角高程测量
实验_竖直角与经纬仪视距三角高程测量

竖直角与经纬仪视距三角高程测量实验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竖直角观测、记录及计算的方法,熟悉仪器高的量取位置。

2) 掌握用经纬仪望远镜视距丝(上、下丝)读取标尺读数并计算视距和三角高差的方法。

3) 同一测站观测标尺的不同高度时,竖盘指标差互差不得超过±25″,计算出的三角高差互差不得超过±2cm。

二、准备工作

在建筑物的一面墙上,固定一把3m水准标尺,标尺的零端为B点;在距离水准标尺约40~50m处选择一点做为测站点A。

三、仪器和工具

DJ6级光学经纬仪1台(含三脚架),小钢尺1把,fx-5800P计算器1台(已传输好P4-2程序),记录板1块,测伞1把。

四、人员组织

每组4人,观测、记录计算轮换操作。

五、实验步骤

1) 在A点安置经纬仪,使用小钢尺量取仪器高i。

2) 盘左瞄准B目标竖立的标尺,用十字丝横丝切于标尺2m分划处,读出上、下丝读数a,b,并记入下列实验表格的相应位置;旋转竖盘指标管水准器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管水准气泡居中(仪器有竖盘指标自动归零补偿器时,应打开补偿器开关)。读取竖盘读数L,并记入实验表格的相应位置。

3) 盘右瞄准B目标上的标尺,用十字丝横丝切于标尺2m分划处,同法观测,读取盘右的竖盘读数R,并记入实验表格的相应位置。

六、计算公式与程序

1) 计算盘左竖直角:αL =90°-L

2) 计算盘右竖直角:αR =R-270°

3) 计算竖盘指标差:x=(αR-αL)/2。

4) 计算竖直角的平均值:α=(αR+αL)/2。

5) 视距测量平距公式:D AB=100(b-a)cos2α

6) 视距测量高差公式:h AB=D AB tanα+i-(a+b)/2

其中的平距D AB与高差h AB,用下列fx-5800P程序计算。

fx-5800P计算程序:P4-2

"STADIA SUR P4?2"显示程序标题

Deg:Fix 3设置角度单位与数值显示格式

"i(m)="?I输入仪器高

Lbl 0:"a(m),<0END="? A输入上丝读数

A<0Goto E上丝读数为负数结束程序

"b(m)="? B输入下丝读数

"α(Deg)="? W输入竖直角

100Abs(B?A)cos(W)2 D计算测站至标尺的平距

Dtan(W)+I?(A+B)÷2 G计算测站至标尺的高差

"Dp(m)=":D◢显示平距

"hp(m)=":G◢显示高差

Goto 0:Lbl E:"P4?2END"

七、竖直角与经纬仪视距三角高程测量记录手簿

班级组号组长(签名) 仪器编号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5.9 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由测站向照准点所观测的垂直角(或天顶距)和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故适用于测定三角点的高程。三角点的高程主要是作为各种比例尺测图的高程控制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在一定密度的水准网控制下,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三角点的高程。 5.9.1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 1.基本公式 关于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计算高差的基本公式,在测量学中已有过讨论,但公式的推导是以水平面作为依据的。在控制测量中,由于距离较长,所以必须以椭球面为依据来推导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 如图5-35所示。设0s 为B A 、两点间的实测水 平距离。仪器置于A 点,仪器高度为1i 。B 为照准 点,砚标高度为2v ,R 为参考椭球面上B A ''的曲率半径。AF PE 、分别为过P 点和A 点的水准面。PC 是PE 在P 点的切线,PN 为光程曲线。当位于P 点的望远镜指向与 PN 图5-35

相切的PM 方向时,由于大气折光的影响,由N 点出射的光线正好落在望远镜的横丝上。这就是说,仪器置于A 点测得M P 、间的垂直角为2,1a 。 由图5-35可明显地看出,B A 、 两地面点间的高差为 NB MN EF CE MC BF h --++==2,1 (5-54) 式中,EF 为仪器高NB i ;1为照准点的觇标高度2v ;而CE 和MN 分别为地球曲率和折光影响。由 2 021s R CE = 2021s R MN ' = 式中R '为光程曲线PN 在N 点的曲率半径。设 ,K R R =' 则 2 0202.21S R K S R R R MN ='= K 称为大气垂直折光系数。 由于B A 、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0s 与曲率半径R 之比值很小(当km s 100=时,0s 所对的圆心角仅5'多一点),故可认为PC 近似垂直于OM ,即认为 90≈PCM ,这样PCM ?可视为直角三角形。则(5-54)式中的MC 为 2,10tan αs MC = 将各项代入(5-54)式,则B A 、两地面点的高差为 2 12 02,1022 01202,102,121tan 221tan v i s R K s v s R K i s R s h -+-+=--++ =αα 令式中 C C R K ,21=-一般称为球气差系数,则上式可写成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应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高程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较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较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麻烦而且增加了误差来源。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一、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 如图一所示,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两点。已知A点高程H A, 只要知道A 点对B点的高差H AB 即可由H B =H A +H AB 得到B点的高程H B。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а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

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t为棱镜高 HA为A点高程,HB为B点高程。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а) 首先我们假设A,B两点相距不太远,可以将水准面看成水准面,也不考虑大气 折光的影响。为了确定高差h AB ,可在A点架设全站仪,在B点竖立跟踪杆,观测垂直角а,并直接量取仪器高i和棱镜高t,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 则h AB =V+i-t 故H B =H A +Dtanа+i-t (1) 这就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但它是以水平面为基准面和视线成直线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当A,B两点间的距离很短时,才比较准确。当A,B两点距离较远时,就必须考虑地球弯曲和大气折光的影响了。这里不叙述如何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只就三角高程测量新法的一般原理进行阐述。我们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全站仪必须架设在已知高程点上 2、要测出待测点的高程,必须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如果我们能将全站仪象水准仪一样任意置点,而不是将它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同时又在不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情况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的高程,那么施测的速度将更快。如图一,假设B点的高程已知,A点的高程为未知,这里要通过全站仪测定其它待测点的高程。首先由(1)式可知: H A =H B -(Dtanа+i-t) (2) 上式除了Dtanа即V的值可以用仪器直接测出外,i,t都是未知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仪器一旦置好,i值也将随之不变,同时选取跟踪杆作为反射棱镜,假定t值也固定不变。从(2)可知: H A +i-t=H B -Dtanа=W(3) 由(3)可知,基于上面的假设,H A +i-t在任一测站上也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可以计算出它的值W。 这一新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 1、仪器任一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点通视。 2、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V的值,并算出W的值。(此时与仪

视距测量方法

方法简介 视距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水准仪的望远镜内十字丝分划板上的视距丝在视距尺(水准尺)上读数,根据光学和几何学原理,同时测定仪器到地面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不受地面起伏变化的影响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碎部测量中。但其测距精度低,约为:1/200-1/300。 一、视距测量原理 1.视线水平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 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可在A点安置经纬仪,B 点立视距尺,设望远镜视线水平,瞄准B点视距尺,此时视线与视距尺垂直。求得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上,下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隔。 2.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 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的,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 二、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施测时,安置仪器于A点,量出仪器高i,转动照准部瞄准B点视距尺,分别渎取上、下、中三丝的读数,计算视距间隔。再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如为竖盘指标自动补偿装置的经纬仪则无此项操作),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竖直角。用计算器计算出水平距离和高差。 三、视距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 1.视距测量的误差 读数误差用视距丝在视距尺上读数的误差,与尺子最小分划的宽度、水平距离的远近和望远镜放大倍率等因素有关,因此读数误差的大小,视使用的仪器,作业条件而定。 垂直折光影响祝距尺不同部分的光线是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到达望远镜的,越接近地面的光线受折光影响越显著。经验证明,当视线接近地面在视距尺上读数时,垂直折光引起的误差较大,并且这种误差与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加。 视距尺倾斜所引起的误差视距尺倾斜误差的影响与竖直角有关,尺身倾斜对视距精度的影响很大。

全站仪高程测量新方法

全站仪高程测量新方法 [导读]:使用棱镜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局限性。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 摘要:使用棱镜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局限性。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意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毎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该法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进度更快。 关键词:全站仪测量三角高程新方法 1引言 在长江下游丘陵地区测量过程中,全站仪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也得到普遍应用。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校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校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校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校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比校繁锁,而且增加了误差来源。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棱镜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径显示出了局限性。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意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该方法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并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2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 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两点。已知A点高程HA,只要知道A点对B点的高差HAB即可由HB=HA+HAB得到B点的高程HB。 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α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t为棱镜高;HA 为A点高程,HB为B点高程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α); 首先我们假设A、B两点相距不太远,可以将水准面看成水平面,也不考虑大气折光的影。为了确定高差HAB,可在A点架设全站仪、在B点竖立棱镜,观测垂直角α,并直接量取仪器高i和棱镜高t,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则HAB=V+i-t,故 HB=HA+Dtanα+i-t(1) 这就是三角高程测量基本公式,但它是以水平面为基准和视线成直线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当A、B两点间的距离很短时,才比较准确。当A、B两点距离较远时,就必须考虑地球弯曲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这里不叙述如何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只就三角高程测量新方法的一般原理进行闸述。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a全站仪必须架设在已知高程点上;b要测出待测点的高程,必须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3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如果我们能将全站仪像水准仪一样任意置点,而不是将它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同时又,在不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情况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的高程,那么施测的速度将更快。如图所示,假设B点的高程为已知,A点的高程为未知,这里要通过全站仪测定其他待测点的高程。首先由式(1)可知:HA=HB-(Dtanα+i-t)(2) 上式除了Dtanα即V的值可以用仪器直接测出外,i、t都是未知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仪器一旦置好,i值也将随之不变,同时选取棱镜作为反射,假定t值也固定不变。从式(2)可知: HA+i-t=HB-Dtanα=W(3) 由式(3)可知,基于上面的假设,HA+i-t在任一测站上也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可以计算出它的值W。 这一新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 a、仪器任意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点通视。 b、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V的值,并算出W的值(此时与仪器高程测定有关的常数如测站点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为任意什值。施测前不必设定)。 c、将仪器测站点高程重新设定为W、仪器高和棱镜高设为0即可。 d、照准待测点测出其高程。

工程测量中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及解决方法.doc

---------------------------------------------------------------最新资料推荐------------------------------------------------------ 工程测量中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及解决方 法.doc 工程测量中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及解决方法摘要:通过对三角高程测量公式的分析,发现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因子,引进当下较为先进的设备与方法,从而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使其可以替代几何水准测量。 该方法的实现可以弥补几何水准受地形条件等因素限制使工作效率慢,测绘成本高,人身、设备安全无法保障等缺点。 关键词: 三角高程测量;几何水准;误差分析;大气折光系数 1 引言一直以来,为保证精度,高等级高程测量都采用几何水准的方法。 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几何水准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地形等条件因素影响较大!鉴于几何水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无法进行的问题,探讨如何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以保证其测量成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使得三角高程测量成果足以替代几何水准。 随着高精度全站仪的问世,结合合理的方式、方法,运用三角高程替代几何水准测量是切实可行的。 三角高程代替几何水准可以解决跨河水准及高边坡、危险地段无法进行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难题,保障危险地段测量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测量成本。 2 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分析常见的三角高程测量有单向 1 / 6

观测法、中间法和对象观测法,对向观测法可以消除部分误差,故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较为广泛。 对向观测法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公式为: 式中: D 为两点问的距离;a 为垂直角;(k2-k1)为往返测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差;i 为仪器高;v 为目标高;R 为地球曲率半径(6370km);为垂线偏差非线性变化量;令。 对式(1)微分,则由误差传播定律可得高差中误差: (2)由式(2)可知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主要有: 1.竖直角(或天顶距)、 2.距离、 3.仪器高、 4.目标高、 5.球气差。 第 1、2 项可以通过试验观测数据分析选择精度合适的仪器及其配套的反光棱镜、温度计、气压表等,我们选择的是徕卡 TCA2003 及其配套的单棱镜、国产机械通风干湿温度计、盒式气压计;第 3、4 项,一般要求建立稳定的观测墩和强制对中装置,采用游标卡尺在基座 3 个方向量取,使 3 个方向量取的校差小于 0.2mm,并在测前、测后进行 2 次量测;第 5 项球气差也就是大气折光差,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3 减弱大气折光差的方法和措施大气折光差: 是电磁波经过大气层时,由于传播路径产生弯曲及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而引起观测方向或距离的误差。 大气折光对距离的影响,表现在电磁波测距中影响的量值相对较

应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应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摘要:使用对中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关键词: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新方法 一、前言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高程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较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较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麻烦并且增加了误差来源。特别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对中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意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二、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如图1所示,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两点。已知A点高程HA,只要知道A点对B点的高差HAB即可由HB=HA+HAB得到B点的高程HB。 图(1) 图(1)中: 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а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 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t为棱镜高 HA为A点高程,HB为B点高程。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 nа) 首先我们假设A,B两点相距不太远,可以将水准面看成水平面,也不考虑

三角高程测量

§4-6 三角高程测量 一、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及公式 在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测定地面点高程时,采用水准测量进行高程测量一般难以进行,故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施测。 传统的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如图4-12所示,设A点高程及AB两点间的距离已知,求B点高程。方法是,先在A点架设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在B点竖立觇标(标杆), 并量取觇标高L,用经纬仪横丝瞄准其顶端,测定竖直角δ,则AB两点间的高差计算公式为: 故(4-11) 式中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图4-12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当A、B两点距离大于3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的影响,所加的改正 数简称为两差改正: 设c为地球曲率改正,R为地球半径,则c的近似计算公式为: 设g为大气折光改正,则g的近似计算公式为: 因此两差改正为:,恒为正值。 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测量方式,要比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精度高,因此目前生产中的三角高程测量多采用光电法。

采用光电测距仪测定两点的斜距S,则B点的高程计算公式为: (4-12) 为了消除一些外界误差对三角高程测量的影响,通常在两点间进行对向观测,即测定hAB 和hBA,最后取其平均值,由于hAB和hBA反号,因此可以抵销。 实际工作中,光电三角高程测量视距长度不应超过1km,垂直角不得超过15°。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已证实,在地面坡度不超过8度,距离在1.5km以内,采取一定的措施,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可以替代三、四等水准测量。当已知地面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或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时,垂直角的观测精度是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主要因素。 二、光电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光电三角高程测量需要依据规范要求进行,如《公路勘测规范》中光电三角高程测量具体要求见表4-6。 表4-6 光电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往返各 注:表4-6中为光电测距边长度。 对于单点的光电高程测量,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和可靠性,一般在两个以上的已知高程点上设站对待测点进行观测,最后取高程的平均值作为所求点的高程。这种方法测量上称为独立交会光电高程测量。 光电三角高程测量也可采用路线测量方式,其布设形式同水准测量路线完全一样。 1.垂直角观测 垂直角观测应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进行,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两小时内不宜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给仪器打伞遮阳。垂直角观测方法有中丝法和三丝法。其中丝观测法记录和计算见表4-7。表4-7 中丝法垂直角观测表 点名泰山等级四等 天气晴观测吴明 成像清晰稳定仪器Laica 702 全站仪记录李平 仪器至标石面高1.553m 1.554 平均值1.554m 日期2006.3.1

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精密三角高程测量 一、 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如图1,为了测量点A 到点B 的高差,在O 处安置全站仪、A 处安置棱镜,测得OA 的距离A S 和垂直角A α,从而计算O 点处全站仪中心的高程O H o H =A H +A L -A h ? (1) 然后再在过度点1I 处安置棱镜,测得O 1I 的距离1S 和垂直角1α,从而计算1I 点处高程1H 1 H =0H +1h ?-1L (2) 点A 和点1I 高差为1o h 1o h =0H +1h ?-1L -(o H -A L +A h ?) =1h ?-A h ?+A L -1L (3) 图 1

然后在下一个转点1O I 处架设仪器,将原A 点的棱镜架设到2I ,1I 处的棱镜旋转与1O 处的全站仪对准。同理可计算出1I 和2I 两点高差12h 12h =2h ?-' ?1h +1L -2L (4) 同理可得第I 点与B 点的高差为iB h iB h =B h ?-' ?i h +i L -B L (5) 点A 和点B 高差AB ?H 为 AB ?H =1o h +12h +…+iB h =1h ?-A h ?+2h ?-'?1h +…+B h ?-'?i h +A L -B L (6) 从上式可看出,欲求的点A 和点B 的高差中已消去了个转点棱镜高, 并且与仪器高无关,也就不存在量取仪器高,只需精确量取起点和终点的棱镜高。从而大大减小了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而引起的误差。 二、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分析 1.单向观测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计算公式为 v i R s k s -+?-+=?2cos )1(sin h 22α α (7) 式中,h ?为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s 为仪器到棱镜的斜距; α为垂直角,k 为大气垂直折光系数,k=1.14,R 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R = 6 370 km; i 为仪器高;v 为规牌高或棱镜高。 三、单向观测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误差公式为 222 2 22222cos )(sin v i k s h m m m R s m s m m ++???????+????? ?+=?ρααα (8)

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分析报告(精)

三角高程测量 1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三角高程测量是通过观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天顶距(或高度角)求定两点间的高差的方法。它观测方法简单,不受地形条件限制,是测定大地控制点高程的基本方法。目前,由于水准测量方法的发展,它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但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依然被广泛采用。 在三角高程测量中,我们需要使用全站仪或者经纬仪测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水平距离或者斜距和高度角,以及测量时的仪器高和棱镜高,然后根据三角高程测量的公式推算出待测点的高程。三角高程测量 由图中各个观测量的表示方法,AB两点间高差的公式为: H=S0tanα+i1-i2① 但是,在实际的三角高程测量中,地球曲率、大气折光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精度的影响非常大,必须纳入考虑分析的范围。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主要分为:单向观测法,对向观测法,以及中间观测法。 1.1 单向观测法 单向观测法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它直接在已知点对待测点进行观测,然后在①式的基础上加上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改正,就得到待测点的高程。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改正不便计算,因而精度相对较低。 1.2 对向观测法 对向观测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对向观测法同样要在A点设站进行观测,不同的是在此同时,还在B点设站,在A架设棱镜进行对向观测。从而 就可以得到两个观测量:直觇:

h AB= S往tanα往+i往-v往+c往+r往② 反觇: h BA= S返tanα返+i返-v返+c返+r返③ S——A、B间的水平距离; α——观测时的高度角; i——仪器高; v——棱镜高; c——地球曲率改正; r——大气折光改正。 然后对两次观测所得高差的结果取平均值,就可以得到A、B两点之间的高差值。由于是在同时进行的对向观测,而观测时的路径也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认为在观测过程中,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往返两次观测的影响相同。所以在对向观测法中可以将它们消除掉。 h=0.5(hAB- hBA =0.5[( S往tanα往+i往-v往+c往+r往-( S返tanα返+i返-v返+c返+r返] =0.5(S 往tanα往-S返tanα返+i往-i返+v返-v往④ 与单向观测法相比,对向观测法不用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所测得的高差也比单向观测法精确。 1.3 中间观测法 中间观测法是模拟水准测量而来的一种方法,它像水准测量一样,在两个待测点之间架设仪器,分别照准待测点上的棱镜,再根据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类似于水准测量进行两待测点之间的高差计算。此种方法要求将全站仪尽量架设在两个待测点的中间位置,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在偶数站上施测控制点,从而有效地消除大气折光误差和前后棱镜不等高的零点差,这样就可以像水准测量一样将地球曲率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这种方法可以不需要测量仪器高,这样在观测时可以相对简单些,而且减少了一个误差的来源,提高观测的精度。全站仪中间观测法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应选择硬地面作转点,用对中脚架支撑对中杆棱镜,棱镜上安装觇牌,保持两棱镜等高,并轮流作为前镜和后镜,同时将测段设成偶数站,以消除两棱镜不等高而产生的残余误差影响。

三角高程测量的经典总结

2.4三角高程 2.4.1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1、原理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由测站向照准点所观测的垂直角(或天顶距)和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故适用于测定三角点的高程。三角点的高程主要是作为各种比例尺测图的高程控制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在一定密度的水准网控制下,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三角点的高程。 如下图: 现在计划测量A、B间高差,在A点架设仪器,B点立标尺。量取仪器高,使 望远镜瞄准B上一点M,它距B点的高度为目标高,测出水平和倾斜视线的夹角α,若A、B水平距离S已知,则: 注意:上式中α可根据仰角或俯角有正负值之分,当取仪器高=目标高时,计算就方便了。在已知点架站测的高差叫直占、反之为反战。 2、地球曲率与大气对测量的影响

我们在水准测量中知道,高程的测量受地球曲率的影响,仪器架在中间可以消除,三角高程也能这样,但是对于一些独立交会点就不行了。三角高程还受大气折射的影响。如图: 加设A点的高程为,在A点架设仪器测量求出B点的高程。如图可以得出 但如图有两个影响: 1)、地球曲率,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曲率改正 2)、大气折射不易确定,一般测量中把折射曲线近似看作圆弧,其平均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7倍,则: ,在这里r就是图上的f2。 通常,我们令 下面求,如图,在三角形中:

,当测量范围在20km以内,可以用S代替L,然后对公式做一适当的改正,进行计算。 2.4.2竖盘的构造及竖角的测定 1、竖盘构造 1)、构造 有竖盘指标水准管,如图: 竖盘与望远镜连在一起,转动望远镜是竖盘一起跟着转动;但是竖盘指标和指标水准管在一起,他们不动,只有调节竖盘水准管微动螺旋式才会移动。通常让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进行读数。 竖盘自动归零装置 2)、竖盘的注记形式 主要有顺时针和逆时针 望远镜水平,读数为90度的倍数角度。 3)、竖角的表示形式

经纬仪视距法测距

经纬仪视距法测距 视距法测距所用的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利用经纬仪望远镜中十字丝的上下两根短横丝,在视距尺上读得的上下两数之差以及其他一些数据,即可算出安置仪器点到立尺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一、视距法测距原理 若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条边和一个角为已知,就可以推算出另一条边长,这便是视距法测距的简单工作原理。 二、视距计算公式 (一)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公式 如图,mn p =为视距丝间隔,MFN ∠为定角,F 为物镜前焦点,f 为焦距,s 为物镜离仪器中心的距离,'''N M t =为尺间隔,d’为焦点到视距尺的距离,D’为AB 之间的水平距离。 由图可以看出:MFN ?≌mFn ?,所以有: p f t d =' ',即''t p f d ?= 因 )(''s f d D ++=,故有)(''s f t p f D ++?=。设 p f C =,s f Q +=,则上式改写为:Q t C D +?='' C ——视距乘常数。制造仪器时,一般将C 设计为100。 Q ——视距加常数。对于内调焦望远镜,其加常数接近于0,可忽略不计。 (二)视准轴倾斜时的视距公式 1、水平距离公式

若两点高差很大,则不可能用水平 视线进行视距测量,必须把望远镜视准轴 放在倾斜位置,如尺子仍竖直立着,则视 准轴不与尺面垂直,上面推导的公式就不 适用了。若要把视距尺与望远镜视准轴垂 直,那是办不到的。因此在推导水平距离 的公式时,必须导入两项改正:(1)对于 视距尺不垂直于视准轴的改正;(2)视线 倾斜的改正。水平距离公式为: δ2 S其中:δ为竖角。 =D cos ? 2、高差公式 + ? L h- =δ其中:i为仪器高,L为目标高。 i tg D 三、视距法测距的作业方法 1、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对中、整平; 2、量仪器高i(量至厘米); 3、将视距尺立于待测点上,用望远镜瞄准视距尺,分别读出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再读取竖盘读数,并将所有读得的数据记入视距测量手簿中。 4、根据上、下丝视距读数,算出尺间隔t,把竖盘读数换算为竖角,再计算测站到测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2021年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新方法】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新方法】 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摘要: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新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关键词:全站仪三角高程新方法精度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高程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较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较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麻烦而且增加了误差。这种新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一、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如图所示,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两点。已知A点高程HA,只要知道A点对B点的高差HAB即可由HB=HA HAB得到B点的高程HB。

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а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 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t为棱镜高 HA为A点高程,HB为B点高程。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а)首先我们假设A,B两点相距不太远,可以将水准面看成水平面,也不考虑大气折光的影响。为了确定高差hAB,可在A点架设全站仪,在B点竖立跟踪杆,观测垂直角а,并直接量取仪器高i和棱镜高t,若A,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则hAB=V+ i-t 故 HB=HA+Dtanа+i-t (1)这就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但它是以水平面为基准面和视线成直线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当A,B两点间的距离很短时,才比较准确。当A,B两点距离较远时,就必须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这里不叙述如何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只就三角高程测量新法的一般原理进行阐述。我们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中可以看出,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全站仪必须架设在已知高程点上 2、要测出待测点的高程,必须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如果我们能将全站仪象水准仪一样任意置点,而不是将它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同时又在不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情况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的高程,那么施测的速度将更快。如上图,假设B点的高程已知,A点的高程为,

视距测量计算公式

如图8-5所示,如果我们把竖立在B点上视距尺的尺间隔MN,化算成与视线相垂直的尺间隔M′N′,就可用式(8-2)计算出倾斜距离L。然后再根据L和垂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和高差h。 图8-5 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原理 从图8-5可知,在△EM′M和△EN′N中,由于φ角很小(约34′),可把∠EM′M和∠EN′N视为直角。

而∠MEM ′=∠NEN ′=α,因此 ααααcos cos )(cos cos MN EN ME EN ME N E E M N M =+=+='+'='' 式中M ′N ′就是假设视距尺与视线相垂直的尺间隔l ′,MN 是尺间隔l ,所以 αcos l l =' 将上式代入式(8-2),得倾斜距离L αcos Kl l K L ='= 因此,A 、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αα2 cos cos Kl L D == (8-4) 式(8-4)为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 由图8-5可以看出,A 、B 两点间的高差h 为: v i h h -+'= 式中 h ′——高差主值(也称初算高差)。 α ααα2sin 21 sin cos sin Kl Kl L h ==='

(8-5) 所以 1 sin v i =α2 + h- Kl 2 (8-6) 式(8-6)为视线倾斜时高差的计算公式。 二、视距测量的施测与计算 1.视距测量的施测 (1)如图8-5所示,在A点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在B点竖立视距尺。 (2)盘左(或盘右)位置,转动照准部瞄准B 点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算出尺间隔l。 (3)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垂直角α。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新方法

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摘要: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新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关键词:全站仪三角高程新方法精度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高程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较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较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麻烦而且增加了误差来源。这种新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一、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 如图所示,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两点。已知A点高程H A,只要知道A点对B点的高差 H A B即可由H B=H A H A B得到B点的高程H B。 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а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 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t为棱镜高 H A为A点高程,H B为B点高程。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 tanа) 首先我们假设A,B两点相距不太远,可以将水准面看成水平面,也不考虑大气折光的影响。为了确定高差

hAB,可在A点架设全站仪,在B点竖立跟踪杆,观测垂直角а,并直接量取仪器高i和棱镜高t,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则hAB=V+ i-t 故 H B=H A+Dtanа+i-t (1) 这就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但它是以水平面为基准面和视线成直线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当A,B两点间的距离很短时,才比较准确。当A,B两点距离较远时,就必须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这里不叙述如何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只就三角高程测量新法的一般原理进行阐述。我们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中可以看出,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全站仪必须架设在已知高程点上 2、要测出待测点的高程,必须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如果我们能将全站仪象水准仪一样任意置点,而不是将它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同时又在不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情况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的高程,那么施测的速度将更快。如上图,假设B点的高程已知,A点的高程为未知,这里要通过全站仪测定其它待测点的高程。首先由(1)式可知: H A=H B-(Dtanа+i-t) (2) 上式除了Dtanа=V的值可以用仪器直接测出外,i,t都是未知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仪器一旦置好,i值也将随之不变,同时选取跟踪杆作为反射棱镜,假定t值也固定不变。从(2)可知: H A+i-t=H B-Dtanа=W?(3) 由(3)可知,基于上面的假设,HA +i-t在任一测站上也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可以计算出它的值W。 这一新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 1、仪器任一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点通视。 2、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V(V值可以直接读出)的值,并算出W的值。(此时与仪器高程测定有关的常数如测站点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为任一值。施测前不必设定。) 3、将仪器测站点高程重新设定为W,仪器高和棱镜高设为0即可。 4、照准待测点测出其高程。

视距测量

经纬仪视距法测距 视距法测距所用的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利用经纬仪望远镜中十字丝的上下两根短横丝,在视距尺上读得的上下两数之差以及其他一些数据,即可算出安置仪器点到立尺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一、视距法测距原理 若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条边和一个角为已知,就可以推算出另一条边长,这便是视距法测距的简单工作原理。 二、视距计算公式 (一)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公式 如图,mn p =为视距丝间隔,MFN ∠为定角,F 为物镜前焦点,f 为焦距,s 为物镜离仪器中心的距离,'''N M t =为尺间隔,d ’为焦点到视距尺的距离,D ’为AB 之间的水平距离。 由图可以看出:MFN ?≌mFn ?,所以有: p f t d ='',即 ''t p f d ?= 因)(''s f d D ++=,故有 )(''s f t p f D ++?=。设 p f C =,s f Q +=,则上式改写为:Q t C D +?=''

C——视距乘常数。制造仪器时,一般将C设计为100。 Q——视距加常数。对于内调焦望远镜,其加常数接近于0,可忽略不计。 (二)视准轴倾斜时的视距公式 1、水平距离公式 若两点高差很大,则不可能用水平视线进行视距测量,必须把望远镜视准轴放在倾斜位置,如尺子仍竖直立着,则视准轴不与尺 面垂直,上面推导的公式就不 适用了。若要把视距尺与望远 镜视准轴垂直,那是办不到 的。因此在推导水平距离的公 式时,必须导入两项改正:(1) 对于视距尺不垂直于视准轴 的改正;(2)视线倾斜的改正。水平距离公式为: δ2 =D S其中:δ为竖角。 cos ? 2、高差公式 + ? =δ其中:i为仪器高,L为目标高。 h- i D L tg 三、视距法测距的作业方法 1、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对中、整平;

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与精度分析

南昌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 水利与生态工程系(院)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与误差分析 学生姓名倪忠利 班级07测绘工程 学号2007101191 指导教师陈伟 完成日期2010年06月17 日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与误差分析 Total Station trigonometric leveling method and error analysis 总计毕业设计(论文) 25 页 表格 2 个 插图 3 幅

本文介绍了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以及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不同方法,对于每种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进行分析。在相同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高差精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所能达到的测量精度等级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针对不同的精度要求和具体的客观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关键词:三角高程测量单向观测对向观测中间自由设站精度分析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suring principle and triangular elevation of trigonal height measurement method for each different, the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can be analyzed.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used different methods, the influence of accuracy of elevation is different, can achieve the measurement precision level requirement is different.Thus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application can be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accuracy 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specific select different measuring methods Key word: trigonometric levelling ;One-way observation ;Two-way observation ;Free among set up observation;Precision analysi

视距测量实验记录表

仪器水准仪水准尺观测者 日期2012.6.24 记录者 视距测量记录 测站:A 测站高程:仪器高: 照准点号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l 竖盘读数 L 垂直角 α 水平距 离 D 高差 h 高程 H I 2349 2500 2°8’40”30.16 2651 302 B 2354 2500 2°28’50”29.54 2650 296 测站:B 测站高程:仪器高: 照准点号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l 竖盘读数 L 垂直角 α 水平距 离 D 高差 h 高程 H A 2353 2500 1°7’30”29.59 2649 296 C 2319 2500 1°54’27”34.06 2660 341 班级小组三姓名 11工管测量实习

仪器水准尺观测者 日期记录者 视距测量记录 测站:C 测站高程:仪器高: 照准点号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l 竖盘读数 L 垂直角 α 水平距 离 D 高差 h 高程 H B 2320 2500 1°47’20”34.27 2663 343 D 2417 2500 3°6’50”16.95 2587 170 测站:D 测站高程:仪器高: 照准点号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l 竖盘读数 L 垂直角 α 水平距 离 D 高差 h 高程 H C 2408 2500 3°57’30”17.11 2580 172 E 2380 2500 2°36’40”22.85 2609 229 班级小组姓名

仪器水准尺观测者 日期记录者 视距测量记录 测站:E 测站高程:仪器高: 照准点号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l 竖盘读数 L 垂直角 α 水平距 离 D 高差 h 高程 H D 2381 2500 2°6’16”22.75 2609 228 F 2399 2500 2°15’20”20.17 2601 202 测站:F 测站高程:仪器高: 照准点号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l 竖盘读数 L 垂直角 α 水平距 离 D 高差 h 高程 H E 2401 2500 2°9’00”19.97 2601 200 G 2320 2500 1°47’30”35.77 2678 358 班级小组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