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认真地学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就科学而言,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猜想过程、实验的验证过程和小组讨论等,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肯定、鼓励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就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只要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一定能学好。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引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被课堂内容吸引,从而激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如我在上“月球”这节课时,先播放了一段“神舟七号”升天的录像,然后问学生:“神舟七号”飞向的目标是哪里?学生说飞向月球,我又问:你们对月球了解吗?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你们想到月球上去探究一下月球的奥秘吗?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月球奥秘的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

二、增加感情投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为基础。教师热爱、关心学生,经常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鼓励、理解和信任,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班有位学生叫陶自晨,文化课基础薄弱,平时上课爱开小差,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撒谎说忘在家里。有次上科学课,当我走过陶自晨的身边时,他突然拿出一幅画说:“柯老师,送给你。”我拿过来一看,只见上面画了一个人,额头上还在滴汗水,旁边还有一句话:柯老师,您辛苦了!我当时是又好气又好笑,我正想批评他几句,我一看,画得倒是还可以,心想批评他已经不起多大作用了,于是我就表扬他画得不错,并说他有画画的潜力,他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趁机引导他:上课画画会影响听课的效率,是不是应该选个合适的时间画画呀?他听后立即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画画了。之后,我发现他上课认真多了,再没有在上课时间画过画,成绩也有所提高,我很欣慰。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一种“自

我监控、自我导向、自我激励”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帮助、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常见的动物”的教学中,讲到哺乳动物时,我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1)白鳍豚和鲸生活在水中,它们也长毛吗?(2)白鳍豚就是海豚吗?(3)白鳍豚生活在海水里吗?(4)鸭嘴兽是卵生的,为什么也是哺乳动物?(5)课本图片中的这七种动物都是哺乳动物吗?等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其深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他们,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哺乳动物的有关知识。

四、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后进生来讲,教师的鼓励和他们自身自信心的重建十分重要,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后进生的进步,哪怕再不起眼或在别人看来即使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师都应及时肯定、鼓励,让他觉得:原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班有一名叫潘晨的同学,上课懒散,学习不用功,课后还曾经与别的同学打架斗狠,科学成绩经常在及格边缘徘徊,他个子虽然不高,但体育成绩突出,在上次秋季校运动会上,打破了男子1500米的校纪录,为班级争得了荣誉。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让同学们在这一方面向他学习,也让同学们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学习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的标志。( ) 正确 错误 2.在历史发展中,科学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最重要的社会建制。( ) 正确 错误 3.阅读和写作科学容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科学素养。( ) 正确 错误 4.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仅有研究不写论文等于没研究。( ) 正确 错误 5.引《诗经·召南·采蘩》中的“夙夜在公”表达他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后为民服 务、为国尽力的决心。( ) 正确 错误 6.荀子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 正确

错误 7.先生是近代革命家。( ) 正确 错误 8.王守仁认识论的中心命题是“致良知”。( ) 正确 错误 9.礼仪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 正确 错误 10.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 正确 错误 11.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的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 正确 错误 12.六朝瓷器,标志着中国制瓷业的成熟。( ) 正确 错误 13.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是孟子所创立的。( ) 正确

错误 14.“法”是道家的核心概念,其最初含义就是人行之路。( ) 正确 错误 15.宋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 正确 错误 16.词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 正确 错误 17.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礼仪也是不同的。( ) 正确 错误 18.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尊者,后介绍位卑者,使位卑者先了解位尊者的情况。( ) 正确 错误 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把握时代成为德语小说的最强音。( ) 正确 错误 20.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

一、判断题(每题 2 分)
1.阅读和写作科学内容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科学素养。( ) 正确 错误 2.据中国科协调查表明,中国公民与美国公民在科学知识的理解方面相差无几, 但在对科学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差距很大。( ) 正确 错误 3.怀疑精神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 ) 正确 错误 4.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草书、行书。( ) 正确 错误 5.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 ) 正确 错误 6.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汉末魏初,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 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慷慨任气”的“建安文学”的辉煌。( ) 正确 错误 7.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共和时期、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对欧洲文学的发展 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正确 错误 8.交谈中要注意观察主人的举止表情,适可而止,当主人有不耐烦以及为难的表 现时,应转换话题或口气,当主人有结束会见的表示时,应立即起身告辞。( )

正确 错误 9.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或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脱手套, 而男士无论 何时都不能在握手时戴着手套。( ) 正确 错误 10.送客时,如果在家里,可让客人自己开门,主人开门似乎在下逐客令,不合 时宜。( ) 正确 错误 11.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 一种基本力量。( ) 正确 错误 12.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 构。( ) 正确 错误 13.傣家人住竹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正确 错误 14.六朝瓷器,标志着中国制瓷业的成熟。( ) 正确 错误 15.日常交往中,东方见面礼节有作揖礼、鞠躬礼、合十礼三种。其中合十礼, 也称合掌礼,即双手十指相合为礼。( )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作者:张红霞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但科学素养教育是包含创新教育在内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从国际上看,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本土化诠释、以及对我国目前科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素养教育应成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自80年代初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目 前科教界有面临着怎样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 教育界也开始注意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本 文简称为科学素养教育)。本文从国际对比和科学素养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两 个主要论点,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第二,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在实践层次上可操作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本土化诠释的初步方案,并对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忠、孝、仁、义”四个字,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忠、孝、仁、义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这是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在近代,虽然“忠、孝、仁、义”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放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心转化为以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为中心。相应的教育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敢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①。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这一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模拟考试题

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模拟考试题

————————————————————————————————作者:————————————————————————————————日期:

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模拟考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所有的科学观点都是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结果,而不是任凭人或者神“悟”出的结果。( ) 正确 错误 2.怀疑精神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 ) 正确 错误 3.从广义上说,科学的直接目的是对客观世界做理论表达。( ) 正确 错误 4.对联“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中提到的人物是诸葛亮,他的事迹妇孺皆知,比如: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 ) 正确 错误 5.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于前人思维成果和高尚精神的再现,应当具有历史性、延伸性、发展性、现代性、国家性。( ) 正确 错误 6.国学经部——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 ) 正确 错误 7.《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 正确 错误 8.没有读者,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就无从确证,作者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

正确 错误 9.孙中山先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 ) 正确 错误 10.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或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脱手套,而男士无论何时都不能在握手时戴着手套。( ) 正确 错误 11.东汉永平十年建的洛阳白马寺木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塔。( ) 正确 错误 12.福建民居中的土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 正确 错误 13.浪漫主义文学善于描绘大自然景色,描写理想,书法强烈的个人感情,着重描写作家个人的主观世界及对事物的内心感受。( ) 正确 错误 14.作为公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着装方面应注意“五忌”:忌露、忌透、忌紧、忌乱、忌异。( ) 正确 错误 15.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正确 错误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寿县政务中心冯庚 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和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是科学技术知识内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是保证我们成功的前提。在学习中读些高级科普、科学技术史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简单有效的途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求真。求真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创新是人类理性走向这一目标的唯一道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切实解决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科学知识基本了解 在科学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从内涵来看,科学素养方面的精神包括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放精神。作为普及化获得有效科学知识的手段,数理逻辑推演和实证操作检验已经并继续给我们提供着认识世界和改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

一般研究方法是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的使用。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它广泛适用于一切科学。例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方法论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如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可见科学范围之广,所研之细之深。提高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的实际产出,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了解 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现代是电脑的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的电脑知识,工作起来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例如,统计类的表格、文件的梳理、工作流程精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宜宾市2017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题库

1.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 正确 错误 2.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于前人思维成果和高尚精神的再现,应当具有历史性、延伸性、发展性、现代性、国家性。( ) 正确 错误 3.故事片是运用影像和声音的手段进行叙事的电影作品。( ) 正确 错误 4.《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内容非常丰富。( ) 正确 错误 5.《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 正确 错误 6.宋明理学亦称为“道学”。( ) 正确 错误 7.《道德经》就是《老子》。( ) 正确 错误 8.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在思想上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制约和影响,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表现了特定阶层的生活趣味和审美趣味。( ) 正确 错误 9.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共和时期、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正确 错误 10.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用左手递物是失礼的。( ) 正确 错误 11.节日都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纪念性和警世性、庄严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 正确 错误 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家。( ) 正确 错误 13.蒙古族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 ) 正确 错误 14.古典型文学是侧重于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主观理想的一种文学形态。( ) 正确

错误 15.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是孟子所创立的。( ) 正确 错误 16.以艺术性与爱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四个类型: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 ) 正确 错误 17.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女士,后介绍男士。( ) 正确 错误 18.“适度”是礼仪的情感基础。( ) 正确 错误 19.在100个人眼里,就有100部《红楼梦》,其意指读者参与了文学作品作者的创作过程。() 正确 错误 20.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中庸之道”是()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但它更是汉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 A.道家 B.儒家 C.诗人 D.法家 22.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但其主张各自不同。 A.以上都不对 B.人天合一 C.以和为贵 D.天下太平 23.“( )”的意思是养生的要领,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 A.养生学 B.养生主 C.养生精 D.生命学 24.文学活动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A.物质 B.世界 C.意识 D.人文 25.中国画分为几大类?()。 A.三大类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本文拟采用因素分析法揭示12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一个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定义 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科学素养的12种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有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研究者给出的,有经过梳理分析得来的,也有通过对报刊杂志的统计得来的,还有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和用于测试调查的。 佩拉等的理解早在1960年代,佩拉(M.O.Pella)和他的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了1946年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索了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科学素养的“参照物”,并归结出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肖瓦尔特的描述性定义肖瓦尔特(V.M.Showalter)在总结1950年代末到1 970年代初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提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科学教育进行的反思,就强调今后的科学教育应该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广泛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扩展到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要比过去更强调要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相互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就涉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才能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素养和人文的内涵. 一、何谓“科学素养” 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大词典》对“素养”(1iteracy)一词的解释是:an abili.ty to read a short simple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it(阅读-小段简单文字并能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etionary,1976).可见,“素养”的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要求人不仅要能够读、写简单的书信文字,而且要能够读懂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列车时刻表、合同协议书之类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普通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素养”概念很自然被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由于其中赋予了“对科学与技术的最起码的理解”这样的内涵,于是就有了“科学素养”的说法.又因为,当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施加影响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原有的文化习俗,进而共同创造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形式.所以“科学素养”概念包括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 1.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长官詹姆斯·卢瑟福提出2061计划,旨在为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科学教育改革规划一个长期的、规模宏大的前景.其核心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维度来理解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概念

对科学素养的收获 在经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方法的网课的学习后,我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知道了科研远不止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如今这个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大家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正如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用二分法对这个世界上的学科进行划分,例如,将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 古典的认知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寻求秩序,将未知化已知。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可以分解成各种零件,通过无数次计算和测量组装而成,这正对应着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而浪漫的认知在我们的理解里就相像于人文科学,浪漫的认知最主要的是情感,依赖于情感,直觉和美学。如上这些因素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分裂的主要问题根源,人们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作为现今的大学生,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与消化的问题。无论是只有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只单一存在,都是十分危险的。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母体,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手足。互相都是彼此不可缺少的存在,如果只学习自然科学,也会让人觉得死板而又呆滞,不懂得变通,变成一个沉重灰暗的人。如果只学习人文科学,就会让人觉得轻浮而没有理性,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变成一个肤浅的人。 那如何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呢?通过网课的学习,我的理解是按照人文科学的思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有人情味的科研,例如,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也要坚持学术态度端正,坚持自己当初选择科研的初心,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不断追求科学本身的价值。比如,在科研过程中最不可原谅的就是学术不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文科学的思想,不顾曾学过的仁义礼智信,不顾人性,不顾良心,做出这些危害民生百姓的勾当。再比如,在科研过程中,重量而不重质,只顾着发出所谓具有论文名头的文章,而不在乎文章是否对世界有用或者说文章内容是否真的配得上这论文的名头。 在未来追寻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常思考,思考很多方面。思考科学的利弊两方面因素,思考科学的价值,思考我们为之努力钻研的核心动力,思考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科学的人文关怀。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要坚持拥有好奇心,坚持探索,尊重科学,并学会自主探究,学会稳妥的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渡向知识的彼岸,实现自己不负的初心。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见面课之答案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见面课之答案 见面课:研究性学习 1、问题:以下有关学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A:学习不局限于在课堂上获取知识 B:学习在《论语》中已经合成一个词语 C:学习是人类传承先人经验、知识和理念的途径 D:学习的绩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学习在《论语》中已经合成一个词语】 2、问题:本课程建立的学习模型是()。 选项: A:一般学习模型 B:狭义学习模型 C:自主学习模型

D:关联学习模型 答案: 【关联学习模型】 3、问题:()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选项: A:广义学习 B:狭义学习 C:创新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答案: 【广义学习】 4、问题:学习的重要性包括()。 选项: A:学习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B: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C:学习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D:学习要结识合适的同伴

答案: 【学习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习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5、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 选项: A:基于问题的探究 B:止于结果的评价 C:源自过程的体验 D:注重个性化培养 答案: 【基于问题的探究,源自过程的体验,注重个性化培养】 6、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 选项: A:部分探究与完全探究 B: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 C:接受式探究与发现性探究 D:知识探究与创新研究 答案: 【部分探究与完全探究,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接受式探究

与发现性探究,知识探究与创新研究】 7、问题: 学习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行动。()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8、问题: 狭义研究性学习又称创新性学习。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9、问题:从学校毕业后,就不需要继续学习。 选项: A:对 B:错

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培育

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培育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党和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增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的目标,旨在改变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下的窘况。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基础,要实现科技创新,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尤其是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则至关重要。 一、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科学素养,又称科学素质或科学技术素养,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都是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基本任务,它所培养的师范生也应该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应该能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为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作出贡献。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就是摆在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高师院校中,化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化学类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化学或科学教师。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是指“不但传授化学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化学教学在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师院校化学专业的师范生,是一名准教师,毕业后将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又要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化学专业师范生,亟待更新观点和方法,既要具有前瞻性的广阔眼界,又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努力使自己适合当今基础教育中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 二、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内容 1966年,美国学者根据调查,揭示了科学素质的六个范畴:即概念性知识,科学的理智,科学的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但是,科学素质的内涵也在发展,1996年,美国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素质包含以下内容:(1)概念性知识;(2)科学的研究方法;(3)科学的精神或态度;(4)科学与人文的关系;(5)科学与社会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由此,现代西方学者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

第一讲科学与技术关系

《科学技术史 纲要》 1990年,美国学者米勒首先提出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 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2.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了解。 与此同时,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提出了测试科学素养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 乔恩·米勒(JONMILLER),约68岁,美国人。在他长期的研究中,解决了在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标准的问题。 绪论 在米勒的体系中,科学素养首先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米勒认为:对一个公民而言,并不需要他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要知道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如果不知道DNA是与生物学有关,电脑软件绝不是电脑中很软的零件,那么这个公民就丧失了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他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第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和要求。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获取未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是真正理解科学的体现。科学严谨的、不容欺骗的本质,宽容和论证的风格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公正和平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强大,为了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一旦错用,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巨大;避免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就是把科学交给大众,让公众理解科学。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米勒体系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素质的把握是内在一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界定为“四科两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修饰与限定。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您认为“分子”是什么? 1.□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 2.□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提高科学素养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和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是科学技术知识内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是保证我们成功的前提。在学习中读些高级科普、科学技术史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简单有效的途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求真。求真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创新是人类理性走向这一目标的唯一道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切实解决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科学知识基本了解 在科学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从内涵来看,科学素养方面的精神包括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放精神。作为普及化获得有效科学知识的手段,数理逻辑推演和实证操作检验已经并继续给我们提供着认识世界和改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 一般研究方法是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

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的使用。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它广泛适用于一切科学。例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方法论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如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可见科学范围之广,所研之细之深。提高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的实际产出,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了解 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现代是电脑的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的电脑知识,工作起来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例如,统计类的表格、文件的梳理、工作流程精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科学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掌握了一般或是普通的科学知识,

科学素养概念界定

魏冰. 科学素养——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8. 05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2061计划”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出版了题为“科学美国人”(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研究人员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郭元婕. “科学素养”文概念辨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1 1966年,Pella及其同事对1946 -1964年之间发表的主题与科学素养有关的论文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控制科学家工作的伦理道德、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1974年,沙瓦尔特在佩拉的基础上对科学素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科学素养分为7个维度,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以下7个特征;①理解科学的本质;②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能准确运用恰当的科学概念、定律、原则、理论;③在解决问题、进行决策、进一步了解生存于其中的宇宙时能运用科学;④在探索宇宙的各个方面时能遵守构成科学基础的各种价值;⑤理解和欣赏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事业以及科技事业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⑥科学教 育的成果培养人具有更富有、更令人满意、令人兴奋的宇宙观,并在其一生不断拓展科学教育;⑦养成诸多与科技有关的操作技能。 1975年,申(Shen)在实践、公民、文化3个层面上界定科学素养。①申(Shen)认为“具有实践科学素养”( 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的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那类科学知识。②“公民科学素养”(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的目的是使公民清楚地了解科学和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使普通市民也能参与“健康、能源、自然资源、食物、环境等相关问题的”公共决策。 ③“文化科学素养”(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是基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而提出的。相对而言拥有文化科学素养的圈子较小,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团体中,但是这类科学素养却非常重要并具有影响力,因为这类素养会优先影响到当前和未来的决策者及思想观念的领导者。 1981年,布兰斯科姆(Branscomb)检验了“科学”(Science)和“素养”( Literacy)的拉T 文词根,将素养定义为“具有读、写和理解人类系统知识的能力”,并从不同作用和功能出发,将科学素养分成8种类别:①方法论科学素养(Method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②专业科学素养(Professional Science Literacy);③普遍科学素养;(Universal Science Literacy);④技术科学素养(Techn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 );⑤科学爱好者或业余爱好者的科学素养(Amateur science literacy);⑥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Journalistic Science Literacy );⑦科学政策素养(Science Policy Literacy);⑧公共科学政策素养(Public Science Policy Literacy)。 米勒对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科学素养定义进行分析,从当今科技社会的背景下提出了科学素养的3个维度:①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例如,何谓科学的本质);②对主要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理解(例如,科学知识);③认识并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为美国“2061计划”①出版的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在导论中写道:“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简称DECD)与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的表述就不尽相同。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体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该组织还认为,“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吴国盛认为目前“科学”存在三个层面上的定义:“第一种,把科学定义成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这种定义不大区别科学与技术,与文明相近。……第二种,把科学定义成由古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第三种,把科学定义为‘近代科学’,即在近代欧洲诞生的那样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并表明“科学定义”之争实质上是科学话语权之争,是中心—边缘之争。 张红霞.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