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

词类活用

名词得特殊用法

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其规律就是:

(1)后跟作宾语得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得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得名词(副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得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得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得人"得)“者”字得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瞧门”.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得一个名词。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得前后,表示动作得,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得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得规律:

(1)替代式,以相应得动词替代。如:①朝服衣冠。(穿戴)②赵王鼓瑟。(弹奏)

(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得动词。如:①遂命酒。(摆酒)②歌以赠之.(写歌)

(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得动词。如:怀其璧,从径道亡。(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得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得动词。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注意点】

(1)两个名词连用,究竟哪一个作动词,要瞧上下文得具体情况.如:①令赵王为秦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上文有“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

奏瑟!’"得内容,故此句必就是“瑟"前得“鼓”作动词“弹奏"解,前后形成动宾结构。②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此句就是苏轼实地考察,发现水波进入石穴罅,发出“如钟”得声音,以此来否定“敲击说”得,故就是后面得“鼓”作动词“敲”解。

(2)就是用“替代式"还就是用“名+动”式,也要瞧上下文得文意来确定。如:

①怀其璧,从径道亡。(怀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藏"还就是“怀藏”?上文写到“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就是设计,要求再“斋戒五日”后“乃敢上璧",蔺相如就是“使其从者衣褐”,单身独人偷偷走得,当然不可能带用以藏璧得行李,故只能就是“怀藏”.②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就是“杀"还就是“用刀杀”?上文就是秦王不肯按相如要求击缻,相如决定“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危急之时,秦王得左右急得就是立即制服相如,当然就是想立即上去杀死相如以保护秦王,怎么可能在心里盘算就是用什么武器,故尽管“刃”就是与刀相关得,但这里不必译成“用刀杀”。

(3)“名作动”中第四种“把……当作”(“介+名+动"式)与意动用法得区别:“名作动”中“把……当作/瞧作"就是“把自己(这名词)当作/瞧作”;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瞧成/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中得“师”即为“把(之)当作老师”。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得名词可直接作状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得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从词类活用得角度瞧这种现象,其实这个作状语得名词,此时已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得介宾短语,只就是介词不出现而已。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得特征与状态,可译为“像……似得”。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得”;“[斗]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得”。

(2)表示对人或事物得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把……当作……”或“按照……”。如“吾得[兄]事之",译为“像对待哥哥一样”或“把她当作哥哥”。

(3)表示工具或方式,可译为“用(按照)……”。如“[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应译作“用畚箕”;“失期,[法]当斩”,应译为“按照法令”;“好事者[船]载以入",应译为“用船".

(4)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上)"或“向……”或“从……”等.如“童子[隅]坐而执烛”,应译为“在墙角”;“卒[廷]见相如”,应译为“在朝廷(上)"。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在动词谓语前,通常译为“每……”,如“[日]积[月]累”,应译为“每天"、“每月" 。在形容词谓语前,一般译为“一……比……”或“一……地"。如“[日]新[月]异”,应译作“一天比一天”或“一月月地”等。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可译为“向(朝/往)……"或“在……”,如“孔雀[东南]飞”,应译为“向东南”;“[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译为“在外”、“在内”.

名词作状语解释得规律:

(1)“介+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得介词.如:顺水东流而行。(《秋水》)向东.

(2)“动+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得动词。如: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乘船.

(3)“名+名"式,重复此名词.如:小鸟时来啄食.(《项脊轩志》)时时。

【注意点】

(1)有时粗瞧就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但实际后面得那个动词就是作名词用得,前面得名词就不应视为“名作状”.如: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缚”就是“解”得宾语,就是名词,故“棕”就就是“缚”得定语,译为“解开那棕绳捆绑得束缚”。

(2)有时名词用在名词前,实际上后面得名词作动词了,那前面得名词就就是名作状了。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指南录〉后序》)“歌”就是“唱歌”,“楚”应就是名作状“用楚语”。

(3)可以两个名词甚至三个名词作同一动词得状语。如: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都作“钞录”得状语,译为“在路途中亲自动手抄录”。

(4)不要将主谓结构作为“名作状"。如:身死国灭。(《屈原列传》)此句写楚怀王“人死了国灭了”,不要误将“身"“国”当作状语。

(5)不要把动词前得用作动词得名词当作用如状语.如《促织》中“笼归,举家庆贺”得“笼”就是名词,“归”就是动词,与名词作状语得结构相同。但在这里“笼”、“归”都就是作为谓语,就是表示主语得两个连续得动态。“笼”活用如动词,而不就是修饰动词“归"作状语成分。

3、名词得使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得特殊用法"。)

4、名词得意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得特殊用法"。)

形容词得特殊用法

1.活用为名词。一般指,用该形容词去代替与此词性质、状态、特征有关得人物或事物。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得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如“圣益圣,愚益愚”,

解释为“圣人"与“愚人”。

(2)处在句中宾语位置得形容词,一般也活用为名词。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解释为“轻锐得部队”;“避实击虚”,解释为“有实力得地方"、“虚弱得地方”。

(3)“其(之)+形容词",如“不知其浅深”,应译为“深度”(“浅”不表意);)“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组成偏正结构,“其”就是“贤”得定语,所以中心词“贤"用如名词,作“贤能得品德”解。

(4)用在数词后用作名词。例如:四美俱,二难并(《滕王阁序》)指美时、美景、美情、美事.

形容词作名词得解释规律:

(1)“形+名”式,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得名词。如“贤”解释为“贤能得品德”;

(2)替代式,用一相关得词来替换活用得形容词。如“旧”以“老交情"替代。

2. 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后面带有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得形容词。如“天下苦秦久矣”,解释为“痛恨”;“尔安敢轻吴射”,解释为“轻视”;“京中有善口技者",解释为“擅长”。

(2)放在“所”字后面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贵”、“尊”都就是“瞧重”得意思;“贱”、“卑"得意思都就是“轻视".②“将略平生非所长",应译为“擅长”。

(3)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逼迫”得意思。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面得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就是“远离”得意思;“稍出近之”,解释为“靠近”.

(5)形容词用“而”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谓语,用作动词.如:“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原就是表示惊怒声得象声形容词,这里用“而”与动词“视”连接,作连动谓语,“发出惊怒得声音”。

形容词作动词得解释规律:

(1)“动+形”式,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得“轻"作“瞧轻”解;

(2)替代式,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得动词.如“私臣”得“私”,译为“偏爱"。

【注意点】

“令五人者得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老”带补语“于户牖之下",用作动词,“老"解释为“老死".因为形容词作谓语时同样可带补语,所以不能肯定所有带补语得形容词都用作动词。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认真推敲文意,才能正

确地解答。

3、形容词得使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得特殊用法”.)

4、形容词得意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得特殊用法”.)

动词得特殊用法

1、活用为名词就是指用某个动词去代替与该动作行为有关得人物或事物得活用现象。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得动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应释为“射术”,即“射箭得技术"。

(2)处于句中宾语位置得动词(动词+动词//介词+动词),如“设酒杀鸡作食”,解释为“食品";“惧有伏焉”,解释为“伏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解释为“奔马".

(3)“其(之)+动词”,“其(之)”起限定作用。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解释为“到达那里得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解释为“收藏、经营得财宝".

【注意点】

从动词出现得环境来判断。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例如:

(1)两个同义得词联合组成并列结构。如《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谗谄”作名词“进谗言得小人"解。

(2)动词分别出现在几个相同得位置上,组成对偶、排比式得并列结构。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其中得“出”、“入"都用如名词,作“出产得东西”,“收入得东西”解。

(3)分别作两个动词得宾语,组成并列结构。如《史记·吴世家》中“哀死事生”得“死”与“生”,都用如名词,表示“死了得人"与“活着得人”。

这三种判断方法,常常就是交织在一起得。例句中“故其蓄积足恃”得“蓄积”一词,在句中不仅受“其”得修饰、限制,又充当句子得主语,而且还就是同义词联合组成得并列结构,因此,具体运用中,有时应综合考虑。

2、动词作状语活用语境就是“动词+动词",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得动作行为不就是先后关系,而就是同时发生得,那么前面得动词就作状语,表示伴随状态,一般可译为“……着”。如“涕泣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得“涕泣”,表示“谋"得情状就是“哭着"而非其她。又如“儿惧,啼告母”(《促织》),解释为“哭着”.

3、使动用法就是指该动词与后面紧跟得人物或事物(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并非支配与被支配(即“动宾”)关系;而就是含有“使(让)……怎么样”得意思。

1、不及物动词得使动用法。如:①“项伯杀人,臣活之”,可译作“使(她)活下来”.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

蛇者说》) “已"就是“使……止", “去”就是“使……去”。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殚”“竭”都就是“使……尽”。④“又数刀,毙之。”(《狼》)“毙”就是“使……毙”.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解释为“使……生”。

2、及物动词得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她得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3、活用为动词得名词得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意思就是“使……成为王".又如“生死人而肉白骨”,应理解为“使(白骨)长肉”。

4、活用为动词得形容词得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就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得性质与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得使动用法。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意思就是“使(长安君得地位)尊贵"。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使……强固”。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就是“使……苦";“劳”就是“使……劳”;“空”就是“使……空乏”。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绿"就是“使……绿"。⑤“会盟而谋弱秦”,应译为“使秦国变弱”。

【注意点】

要注意一些动词后省略了宾语得使动用法。如: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硕茂”合用一个宾语“之”,“使……硕大”、“使……茂盛”。

4、意动用法就是指动词对它后面得人或事物,也并非一般得动宾关系;而就是含有“认为……怎样”或“把……当作什么”得意思。

1、活用为动词得形容词得意动用法。形容词得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得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得具有这种性状,只就是一种主观得认为.一般采用前一种译法。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就是“认为……奇怪”。②“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就是“认为……痛苦".③“邑人奇之”,译作“认为(她)奇特”。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解释为“以……为小”.

2、活用为动词得名词作意动词,即“名词得意动用法”。名词得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瞧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得人或物,也就是一种主观认为。一般采用前述后一种译法,例如: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就是“以……为客”或“把……当作客”.②“稍稍宾客其父”,解释为“把(其父)当作宾客。”

3、表示心理活动得动词作意动词。由于所谓“意动”,就是指意念上得活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动”;因此,除了少数表示心理活动(即“意动”)得动词外,其她动词一般都不能作意动。如“庸人尚羞之",理解为“以(之)为

羞辱”。

【注意点】

有得动词带得宾语较长,就是一件事情。故不要以为意动得对象总就是一个词。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得宾语为“屈原之从容辞令”,译为“都以屈原委婉含蓄得文辞为师祖”。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得区别: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得内容,就是存于意念得想法或瞧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5、为动用法就是指该动词所表示得动作行为,就是为后面得宾语而发生得。如“等死,死国可乎”中得后一个“死”,既不能把它与后面得“国"瞧成一般动宾关系,译为“死掉国家";又不能把它当作使动词,译成“使(国家)死掉”;也不能把它视为意动词,译作“认为(国家)死了”,或“把(国家)当作死了”。

为动用法得一般翻译格式就是:“为……而死”;以此去对译上句中得“死国”,即“为(国家)而死”,才完全符合原意.

【注意点】

“为动”一就就是侧重讲“主语为谁而动”,故不就是讲主语有个什么认识、观点、判断。尤其在一些表情感与意念得动词有为动用法时,为动用法突出得就是主语实在有这个意念性得动作,而不就是仅作出一理智判断得意动。如:①吾非悲刖也。(《与氏》)“悲”就是“吾”现在正在进行得“为被砍足”而感到得悲痛。不能译为“我认为被砍足就是悲痛得",似乎自己没被砍足,只就是在作一理智得判断。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忧”就是用来表示作者处在这两种状况之下,就是确确实实会从内心产生“为其民担忧"、“为其君担忧"得感情得,而不就是讲“我居庙堂之高会认为百姓值得担忧”,那么这与作者真得处在担忧之中就是两回事。

数词得特殊用法

在古一汉语中,数词得特殊用法,一般就是指活用为动词.其活用规律,一般为:数词后带宾语,或数词前有状语,或数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数词处在谓语得位置而句中又无其她动词充当谓语.如“六王毕,四海一”中得“一”,充当“四海"得谓语,即活用为动词,解释“统一”。又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得“十一",因前有能愿动词“能”,故也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达到十分之一"。至于文言中得数词,有许多用法与现在不同,如: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相当于“又”,读yòu)联系;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一般不带量词;分数、虚数、倍数得特殊表示法等,只就是古今数词用法得差异,并非属于词类活用得范围。

词性活用与词得兼类

这就是一古汉语里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得语言现象。其区别在于:词性活用,也叫词类活用,一般就是指实词得特殊用法;而且所涉及到得每个词,其基本词性就是稳定得。所谓“活用”,只就是指在特定得语境中,临时改变一下词性,充当另一类词用;一旦脱离这个语境,其词性仍然属原来得类别。词得兼类,则主要指文言虚词(尽管其中有些能兼到实词领域,但终究以虚词为主);而且所谓“兼类",就是指一个词能兼属几个类别,这种兼类得词性,在任何语境里都就是稳定得。

量词得用法

文言实一词中得量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也很特殊。主要有两种情况:1、与数词结合,往往用在名词后面。如“我持白壁一双”,按现在得习惯说法,应就是“我带来一对白壁”。2、表示数目只有一个,一般只用量词,不用数词。如“片纸抛落”,按现在得规范说法,应就是“一张纸扔了出来”。但就是,这类量词得特殊用法,我们不能管它叫“词类活用”,因为其中量词得性质并没有改变,只就是古今量词用法得不同特点而已。

词类活用初级中学例子(适合高一新生)高等考试语文知识点

词类活用 ★考试时,往往要求“加点词的用法”或“词性”“词类活用”,是同一个意思。 ★翻译时一定不要生硬地套用词类活用,在直译的前提下,结合语境,看看前后文,确定是否是词类活用。秘诀: ①总的记住5 1、XX词活用为XX词: 2、名词用作状语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②后面的3种记住3---321: 后面的3个项依次又是321(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XX词活用为XX词 两个“XX词”,“XX词”是指的词性,前一个指的是翻译前的古文,后一个指的是翻译后的现代文。这里的词性指的是他们分别在现代文中的词性(最常用的词性)是什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 应该是:(公)一鼓,(士兵)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原句和名词后面没有谓语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矛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种植,培育) 会天大雨,道不通。大雨:下大雨 江水又东。东:向东流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亲近;远:疏远。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⑤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⑥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 ) 流至此回。中:在中间;东:向东 犬:像狗一样(其,《狼》中的狼)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 词类活用 名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其规律是: (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的一个名词。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的前后,表示动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的规律: (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如:①朝服衣冠。(穿戴)②赵王鼓瑟。(弹奏) (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如:①遂命酒。(摆酒)②歌以赠之。(写歌) (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如:怀其璧,从径道亡。(怀藏) (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广令诸骑曰:“前!” 即有急 用坚其意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得李广必生致之 汉下广吏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 南绝幕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齐桓公以霸 桓公北征山戎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管仲既任政相齐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蝉蜕与浊秽 莫不求忠以自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其后楚日以削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词类活用答案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名作动诱饵 广令诸骑曰:“前!”名作动前进 即有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的情况 用坚其意使动使坚定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 得李广必生致之使动,使。。。来 汉下广吏名作动,交付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使动,使。。。跟从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使动,使。。。停下 南绝幕名词作状语向南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为。。。而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使动,使。。。富强 贵轻重,慎权衡贵,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看轻 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桓公北征山戎名词作状语向北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美,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 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谗谄动词作名词说坏话的人;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邪曲和方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和端方正直的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蝉蜕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 莫不求忠以自为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反覆,使动,使。。。翻转过来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每天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轻,意动用法,认为。。。一样;以。。。为轻,看轻

名词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 ——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词类活用这个高考考点。 2、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3、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基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总结名词活用的规律 2、掌握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的意思 不胫而走晨钟暮鼓车载斗量风餐露宿汗牛充栋祸国殃民游戏人生千金一刻二、名词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活用为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所”字结构中,“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二)名词用作状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课堂小结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四、课堂练习分析并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草木皆兵星罗棋布 大楚兴,陈胜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烈。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教案)

(教案)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重点。 2、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品格。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意动与使动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练习】读读下列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 1、你的脸色苍白极了,连那艳润如樱的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只有那美目清亮如星,暗淡了天上的星辰。 2、怎么样呢,在那个苦洼子里扑通了一辈子,闹了一肚子苦水,最后像一场梦。(浩然《金光大道》) 3、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 4、摘一片绿叶,点缀风雨的路途,扯一片云,轻盈奔波的脚步。 5、好的人生应该有山有水,有寂寞也有欢愉,那些流年物语,终是灿烂了过往,唯美了时光。 6、一曲缓缓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似一股清泉轻轻地掠过温热的梦床,倾听午夜星空的呢喃呓语,醉了往事,瘦了流年。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 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 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想一想】]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边邑 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既东封郑(封,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肆其西封(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作动,损害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使……听闻 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次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头发上指(上,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左右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断其坐股(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砍断 第6课《鸿门宴》 ①名词的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状语,像鸟翅那样

间至军中(间,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军,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道,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让…为王 ②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动,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破,作使动,使……破 ③形容词的活用 沛公今事有急(急,作名词,紧急情况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善,作动词,与……交好 必修二 第4课《诗经》两首 ①名词的活用 其黄而陨(黄,作动词,变黄 雨雪霏霏(雨,作动词,下 夙兴夜寐(夙、夜,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岂不日戒(日,作状语,天天 ②形容词的活用 三岁食贫(贫,形容词作名词,贫乏 ③数词的活用 士贰其行(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二、三,使动,使…三心二意 第5课《离骚》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授课教师:沈跃红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最新词类活用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定语)+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1】名词+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籍.吏民,封府库。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

古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古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 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欲+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代+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以+名,名词活用为动词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将+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意动用法,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意动用法,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 宝鸡中学樊宝玲 探究目标: (1)归纳、展示本课文言知识点。 (2)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重点: 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难点: 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方法: 诵读法、预习自学成果展示法、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死亡是千古以来人人都害怕面对的问题,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人迟早要面对人生终极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与其徒劳恐惧死亡,不如安心享受生存的时光,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劫难,让生,更精彩。 其实,庄子在《恶乎往而不可》当中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恶乎往而不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翻译: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带着问题,解读课文。 三、诵读、预习展示: 1、自由诵读,感知文意。 2、归纳展示文言知识点。 字音: 恶.乎往而不可()相与语.曰()句赘 ..()沴.()鸮.炙() 岂更.驾哉()镆铘 ..()蘧.然觉.()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颐隐于齐:“齐”通“脐”,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没有 予因以求时夜:“时”通“司” 县解之苦:“县”通“悬”悬挂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只 (2)特殊句式 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句 莫逆于心:状语后置 肩高于顶:状语后置 予何恶:宾语前置 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 唯命之从:宾语前置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判断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