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杨松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左派”。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认为形式与内容要辩证统一、文学艺术是一种商品(艺术生产理论)。这本书从几个部分阐述了他的文学理论观点。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文学和历史,第二部分是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第三部分是作家和他们的使命,第四部分是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第一章文学和历史

在第一部分,特里.伊格尔顿阐述了普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认为文学是无意义的,相反除了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的本质无情地揭露以外,他们也对文学做了深入的探究。马克思本身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的创作。比如创作过抒情诗,写过戏剧和喜剧小说,筹划办一本戏剧批评期刊,而且还研究过欧洲的美学。

马克思对文学的研究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所谓的“sociology of literature ”, 不仅仅关注文学在特殊的社会中,其生产方式,流通,交换,出版,作家和读者的社会构成,文学水平,社会品味等方面的内容;还审视了文本中与阶级社会有关的文学成分,从而提炼出社会历史学家感兴趣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并不仅仅是社会学的批评,它不仅关注小说如何被出版的,作品中是否提到了工人阶级;它的目的是要全面的解释文学作品,关注文学的形式,风格,意义。

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概念。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的意识形态,反之则不成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物质生产的方式决定的。封建社会的地主和雇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一系列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宗教、伦理、美学等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ideology ”. 它赋予了统治阶级的合法权利,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便是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这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批评机械地从文本转移到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分析。文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基础。

在文学和上层建筑这一章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最终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这并不是说经济是唯一的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而各种各样的上层建筑的成分,如阶级斗争的形式,成功革命后获胜的阶级建立的宪法,法律形式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都会影响历史斗争。

恩格斯否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直接存在机械的对应,而上层建筑却影响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否认艺术改变历史进程,却承认艺术是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成分,并认为历史和艺术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有些艺术形式却只能在不发达的社会中产生。

作者用希腊发达的艺术文明作为其佐证。希腊文明产生于不发达的社会之中。理解的难点不是希腊艺术和社会形式的联系,而是为什么这种艺术至今仍然能给我们带来愉悦,这种文明至今仍被看做典范而无从被高度发达的社会文艺超越。马克思给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答案:我们对希腊文明的热爱,只是如人对童年流逝时光的一种怀旧,是一种和物质无关的感伤主义。

在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作给出了他们的观点。恩格斯认为艺术远比

政治和经济理论要复杂,不透明的多,它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并不是一整套的学说,他指明了人在阶级社会中生活的方式,价值观,他们在社会功能中的意识和形象,从而阻碍他们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真正的社会知识。比如《荒原》便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作品,他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被剥夺了认识社会的方式的一种经历。

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其时代意识形态的表达。是错误意识的囚犯,不是对真相的认识。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反意识形态的,它总是超越时代意识形态的限制,让我们洞察到现实的真相。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斯阿尔塞都认为艺术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它与艺术形态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用一种虚构的方式经历现实的世界,艺术不是被动的反应经验,它在意识形态之内,又试图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

科学和艺术的区别不是因为他们处理不同的对象,而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对象。科学给我们提供观念性的东西,而艺术给我们提供了经验。艺术可以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

第二章形式和内容

马克思和黑格尔在美学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形式要和内容统一。如果形式没有内容,那它就没有价值。内容只有在获得了其形式之后,才能得到感性的表现,才能有艺术内容;形式只是为艺术内容服务,是艺术内容本质的表现。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才是完美的艺术形式美。

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不重视艺术的形式美,相反,马克思承认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认为作家应该重视艺术形式美。马克思甚至不能容忍艺术作品的粗制滥造,认为那些没有美感的作品是“粗俗作品”。

马克思反对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这是从革命的角度考虑的。因为他认为文艺应该是认识生活,改造生活的;应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形式主义脱了了生活和时代的发展。如果为了形式美而脱离客观世界,那是不能接受的。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辨证的。形式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变化。如现实主义转化成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为什么说文学形式是意识形态的呢?利昂托洛茨基在他的著作《文学和革命》中指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由一个事实确定的,那就是新的形式在内部需求的压力下被发现,接受,演变,是一种集体的心理需求,有其社会根源。文学形式的变化源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它体现了用新的方式认识社会现实以及艺术家和读者的新型关系。

而我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纯粹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东西应该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我们认为它有意义的话。艺术的功能之一是改变重塑人的思想和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有独到的认识和间接。如果只有纯粹的形式美,并不能打动读者,不能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印迹。如辞藻华丽的汉赋,如今能有多少被我们记住呢。而那些语言朴实而思想意义丰富的作品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库中的瑰宝。

第三章作家和他们对艺术的贡献

艺术和无产阶级这一部分,我们不得不简单地回顾发生在苏联的事情。在斯大林时期要求文艺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应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后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清肃一切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文化,从而创造出完全纯洁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布尔什维克把这种行为成为“摧毁过去的艺术,烧掉拉斐尔。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一连串的文化禁令和盲目的乐观主义,一成不变的情节,致使文学走到了低谷。著名剧作家梅耶荷德因为公开宣称“这种可怜的没

有任何前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艺术没有任何关系”而锒铛入狱,丧命黄泉。

列宁倡导一种公开的带有政党阶级性质的文学,他指出文学是民主机器的钝齿和螺丝。立场中立是不可能的。列宁对文化的态度比较宽容,他反对将无产阶级文学抽象化,他认为电影是很好的艺术形式;无产阶级文化只能是建立在过去的文化基础之上,应当保留资产阶级的文化,而不是像后来斯大林时代那样完全否定资产阶级文化。

托洛茨基和列宁的美学观点有很相似的地方。他反对未来主义者抛弃传统的观点,主张吸取资产阶级艺术中的优秀成果来满足无产阶级文化的需要;用灵活的政策对待文化审查制度,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是现实的,现实主义既不是革命的也不是反动的。他认为艺术形式是社会内容的产物,把它归因于高度的自治。艺术作品应该首先由它本领域的法则来判断。

这些观点,在那个政治高压的情况下,显得很宝贵。即使在今天,这些观点也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政治不能决定文艺,政治也不可能领导文艺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作为生产的艺术

在前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文学的形式,政治,意识形态,意识等角度进行了阐述,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学也是一个产业。作者给出了很多的例子加以说明:书籍不仅仅是思想的表达,它还是印刷商生产的商品,是要在市场出售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戏剧同样也雇佣了大批的演员,导演,剧务。文学批评家同样要受雇于政府。所以说,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并非是文本,而是一种社会活动。

接着以具体的理论家的观点加以说明。瓦尔特本雅明和布莱希特。他们都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实践,都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这一点是符合马克思的文艺批判观点的。作家不仅是创造者,要关注艺术的目的,同时也要关注艺术生产的工具。

而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自然主义的戏剧。打破了它对现实所造成的幻想。

这就是他的“距离效果”也就是说。戏剧制造幻想,让观众沉溺其中,与剧中人物同悲欢。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是一样的。重视观众的评判和论说。

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心得体会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政教处推荐我们班主任研读美国教育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完本书,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这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沟通技巧,尤其是创设的实用对话场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的漫画插图,为我们提供了面对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所应采取的正确方法。这本书让我联想到自己当班主任时遇到的种种具体困难。以前,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用自己惯有的方式去批评、指责他们,而且往往深陷其中,难以反思、自拔。当我接触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是多么愚蠢,我总是陷入自己处理方法的思维定势中,难得

站在超越事件的高度做出理性地分析与解决。于是从《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解决棘手问题的方法,我迫不及待地将它应用于我的教育实践中,真的,我发现书中推荐的新方法往往既实用又灵验,我还体会到了跟孩子沟通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很多和孩子沟通的小技巧,我的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更加得心应手了。 首先,我认识到孩子情绪的重要性。以前我虽然知道孩子是有情绪的,但我从未体谅过他们的情绪,只知道你错了,就要接受批评,还必须得虚心,否则我就一直说教,直到你“虚心”接受为止。其实现在想来,孩子未必就是真正的接受,也许是不胜其烦妥协罢了,所谓的“口服心不服”而已。当我读了本书,我觉得非常对不住孩子,我更觉得羞愧,因为我根本不是一名有教育智慧和能力的老师。所以现在,当我面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时,我总是身同感受地说出他们的感受,并且表示我的理解和接纳,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心得体会800字闲来无事,心里有些慌,便想着将想做的事付之于行动,随便挑了一本自己书架的上书看了起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看书让我的心境平静,也给我带来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每看完一个对话,便会对这个世界的疑虑多加一分,不得不说,真本书真的让我通过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有四位的空间,有女人统治世界的警告,有现实中的闭关冥想(我都想试试),有天才生物学家等等。其实精神病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是逻辑又那么清晰,让你无法反驳,不由自主的想质疑自己,是不是自己才是疯子,而他们才是正常的。正如其中一个病人所说的,他们并没有疯,只是我们的文化不够理解不了他们的世界观,还没达到他的层次。其中第一篇讲的就是一个病人讲自己独处在一个房间里,拉了电闸,关了手机,拉上窗帘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冥想,他做到了忘我境界,一次‘闭关’仅仅吃馒头喝淡水,坚持了长达一个月之久,才被其他人发现。文中写出来他的感受,我都有点为之痴迷。我也尝试过,开始时很兴奋,但是当进行半个小时的时候,开始坐立不安,会想怎么还不到时间,会胡思乱想,有没有人在找我,最后慢慢的反而会感到平和,总之还是很享受的,到了时间后,发现手机也并没有什么提示消息,这里想想之前总会担心有没人找自己的想法有点可笑,多余。

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呢?看完之后,我发现其实我们所谓的疯子并不是真正的想象中的疯疯癫癫,有的睿智,智商超群,他们大多数都是对未知的事物产生的莫大的兴趣,然后费心钻研,最终找出了世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观点,所以才本众人定义成了疯子。他们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会疯。虽然不能深想,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体验他们别致的思考方式。(杨小白)

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

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中讲述了很多个细小、平凡而不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的案例,这些案例或许你不做心理医生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本文是小编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心得体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心得体会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

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

《催眠师手记》读书心得

《催眠师手记》读书心得 现象级畅销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后,2013年起,高铭持续深入催眠诊所、心理诊所,经过整理一手资料后,推出《催眠师手记》,用一个个真实案例,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 高铭曾说自己是客观的“社会观察者”,《天才疯子》和《催眠师手记》两部作品便是他对这个社会两个不同群体的观察记录。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前者写的大多都是精神病患,大多都在医院、看护所、公安机构,过着局势隔绝的生活,对于大多读者而言,你很难见到他们,而后者中的主角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无处不在。 高铭曾讲过:“他希望每个人要学会像精神病人一样思考,打破我们用“正常”和“不正常”的简单标准去划分人群的思维”。在《催眠师手记》系列,这种观点得以延续并深化,透过这些正常人的案例,可以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们以为的那样,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人的精神深处,同海洋一样深广,如宇宙一般神秘。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要用来多看看自己。”通过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作者发现,在这个所有行业都钻研并企图影响受众心理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令我们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避自己的内心。

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戴上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让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虚伪不真实,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很多人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后,便从中不能自拔,渐渐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以当这种“疾病”蔓延开来的时候,还清醒的人便呼喊大家还原真实,展现自我。 《催眠师手记》这本讲述催眠案例的书,就是希望写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紧张,还原现代人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困惑和煎熬,引发我们去思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希望读者看了之后,能多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好好看看。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好好谈谈。有些事情钻不钻牛角尖,较不较真,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不要和自己和解。所以,催眠不是让人沉睡,催眠的目的是把人唤醒,唤醒之后和自己好好谈谈。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封面的时候,原本想着这又是一个励志畅销书,毒鸡汤之类,什么我的一个朋友,我的一个表妹等等如何悔悟后改变变成一个个成功人士的故事,但是当我决定翻开看一看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内容深深的吸引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是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另外一个世界,通过作者的视角,他和这些人的亲自访谈得到的一手资料,可能有很多所谓的常人不理解的东西吧,但是不妨碍他们的世界,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书,作者高铭先生不是心理学家,不是精神病专家,不是催眠医师,源于他的好奇心,说更好点就是兴趣。刚开始只是因为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看过很多的书籍,从唐诗起步,开始了解诗词作者,之后开始研究时代背景,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从人文延伸到经济,从经济延伸到社会机构,从社会机构延伸到政治,从政治延伸到哲学,从哲学延伸到心理学,从心理学延伸到医学。慢慢发现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接着就是一轮更加风疯狂的扫荡式阅读。后来,看得越多,质疑就越多,后来,接触精神病人。使得自己更加的迷茫,

不知所措,后来的一个精神病人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然后,作者看懂了。 谈起精神病人,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这个群体的特征,大家偶尔也会谈起大概就是一笑而过吧。在这本书里,重新打开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和这些所谓的“精神病患者”访谈,显得更加的公正,我们有去关注这个群体吗,我们是不是还在固执己见呢?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精神病的潜质吧。 每个人都有一种矛盾,那就是一种孤独感,虽然那种孤独感让我们痛苦不堪,但是我们又尽力维护者那种孤独感。经常处于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就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地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 哪怕会后悔,也是继续坚持着抗拒,并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些精神病患者,大多都因为专研,就是我们说的死心眼,专研。一门心思在上面,而且有很多的观点都是现代科技所不能解释的,很多的精神病患者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懂得很多东西,像什么“泡沫量子学”,“黑洞中和”,“广义相对论”,“哲学”,“量子理论”,“四维空间”,“四维生物”等等这样的名词,或许有的人会说他们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是你能找到理论来反驳他们的观点吗?读后感·很多专家,物理学家都不能否定这样的东西,因为他们很多的确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推广的。看不见的,未必就

观《铁西区》有感_心得体会

观《铁西区》有感_心得体会 原创:郑希亮荆棘鸟 铁西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建制于1938年1月1日,因位于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一五"期间,沈阳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是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有3项在铁西区。 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开始建设,共建有5个建筑群72幢三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99012平方米,工人村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在全国率先引导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 1984年铁西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典型特征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在改革企业管理机制上开始了探索和尝试,并从1986年开始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但从9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严重问题,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下岗潮。 王兵导演拍摄于2003年的记录片《铁西区》,耗时18个月拍摄,素材带有300个小时。片中,导演站在镜头后面,不加任何评论,不与拍摄对象互动,用DV以最原始的方式,记录了1999年至2001年间铁西区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没落。 《铁西区》正片长达9个小时,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部分,时而琐碎时而连贯,不能说扣人心弦但却充满震撼。 这部记录片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看豆瓣上的评分,观看的人数不多;但在国外,对这部记录片的评价很高,2003年获得法国马塞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2003年获得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20XX年,英国电影学会与全球200多位评论家、影展人和制作人,共同评选出了影史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铁西区》排名第17,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假期的时候,我差不多利用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记录片。因为是用DV拍摄于十多年前,只找到了清晰度一般的版本,我看的据说是根据法国DVD版压制的,虽说有中文字幕,但质量一般,好在片中说的都是东北话,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说,听着毫无障碍且倍感亲切,而且片中的一切曾经那么熟悉又亲切,感谢导演记录了一群人曾如此这般的活着! 这部片子是否在国内公开发行或上映过,从公开渠道无法查询到,但基于你懂的的原因,我不想写过多的评价。而片子的内容有些冗长,充斥着大量的空镜头、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不可分辨的对白,个人感觉,超长的篇幅对影片的內容和思想实在是裨益无多。加之这应该算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吧,内容有些灰暗压抑,所以,也不推荐朋友们找来观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片三部分的内容,相关内容大多来自网络,应该不会犯错误。 第一部分《工厂》长达近四小时,记录该重工业区三家大型工厂最后阶段的正常工作和拆除,中间大段的是工人的劳动、休息、争斗、洗浴、疗养、娱乐、嘱托、抱怨、彷徨、愤怒、热情、无奈、绝望、焦虑、感伤。 影片直接从车间内休息的场面开始,接着是洗浴、争斗,他们谈论的内容主要是喝酒和赌钱。严肃的话题是哪一家工厂又黄了、那家厂的工人的出路。然后是漫长的工作场面。从一个庞大的厂区掠过,到另一个厂区,又是漫长而费解的工作场面。金属泡在酸性溶液中,空气中漂浮着蒸汽,工人手中拿着些现在早已不多见的工具。 间歇时,有个小班组开会的场面,班组长对大家说:今天是最后一天上班,大家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注意安全问题。

《催眠师手记》读书心得.doc

《催眠师手记》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现象级畅销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后,2013年起,高铭持续深入催眠诊所、心理诊所,经过整理一手资料后,推出《催眠师手记》,用一个个真实案例,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 高铭曾说自己是客观的“社会观察者”,《天才疯子》和《催眠师手记》两部作品便是他对这个社会两个不同群体的观察记录。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前者写的大多都是精神病患,大多都在医院、看护所、公安机构,过着局势隔绝的生活,对于大多读者而言,你很难见到他们,而后者中的主角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无处不在。 高铭曾讲过:“他希望每个人要学会像精神病人一样思考,打破我们用“正常”和“不正常”的简单标准去划分人群的思维”。在《催眠师手记》系列,这种观点得以延续并深化,透过这些正常人的案例,可以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们以为的那样,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人的精神深处,同海洋一样深广,如宇宙一般神秘。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要用来多看看自己。”通过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作者发现,在这个所有行业都钻研并企图影响受众心理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令我们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避自己的内心。 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戴上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让

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虚伪不真实,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很多人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后,便从中不能自拔,渐渐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以当这种“疾病”蔓延开来的时候,还清醒的人便呼喊大家还原真实,展现自我。 《催眠师手记》这本讲述催眠案例的书,就是希望写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紧张,还原现代人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困惑和煎熬,引发我们去思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希望读者看了之后,能多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好好看看。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好好谈谈。有些事情钻不钻牛角尖,较不较真,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不要和自己和解。所以,催眠不是让人沉睡,催眠的目的是把人唤醒,唤醒之后和自己好好谈谈。 《挫折》读书心得 今天,我读了《挫折》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对农村夫妇对儿子宠爱有加,因此使孩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气,为了让儿子改掉这个毛病,一次,父亲在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设了许多的障碍?在路上断断续续地挖了十几道缺口,然后用木棍搭乘了一座座小桥。放学的时候,儿子一

读《离开前请叫醒我》有感_心得体会

读《离开前请叫醒我》有感 《离开前请叫醒我》这本书的作者是卢思浩,不得不说卢思浩是一个很会写故事的作者,也是个很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人,整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而成,每个小故事都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而作者总能从故事中悟出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也深深触动了我。 这本书的序中写到“多年之后,愿你我都能过得更像自己”看到这句话后,其实内心挺有触动的,这也是我内心一直想对我自己和我最好的朋友说的一句话。作者在序中写到,“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然后踏上了自己选择的路”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但面对枯燥而又琐碎的医学知识,我内心是没有底气去面对未来的,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医学技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有时候就会在想多年之后,我能过的更像自己吗?但我知道我们都不是被上天挑中的那类人,也不能保证自己天赋异禀,偏偏又贪心的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于是我们都在彷徨中咬牙向前走。好在这个时候我还可以有一群好的朋友,我们都在相同的困境中奋斗想要找到希望,正因为有这些人,让我有理由的相信,未来一定会变好的,多年之后,我们也许会过得更像自己。 本书每章节题目正如书名般独特,由一个个短句子来担任。每章题目都与内容息息相关,每章后续又总会配上图片和语录,便总结了这章,也总结了我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章右下角总会有适合

这章的背景音乐,配着音乐品味文章,也是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方法了吧。 本书看似平淡的一个个故事,却总能引我共鸣。不知道文字触动了我,还是文字中作者的感情触动了我。“那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根本就没有高冷的人,在你面前沉默寡言的人,在另一个人面前说不定会变成话痨,大多数人都可以在高冷和逗比中切换毫不费力,区别在于你面对的是谁。”作者这话,不知你有没有过相同的感受,或是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面对那些厌恶的人,我们总是不耐烦,总带着嫌弃的眼神或面无表情,但面对亲近的人,我们又总会面带微笑,对于某个人的态度取决于这个人是谁,没有绝对的爱与恨,有的只是心里的感觉罢了。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心里想的都会在表面让人一览无余,而我们心里对于这个人的看法,用于表情上,便成为“高冷”或“逗比”。 “他们看起来是在关心你,其实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这篇文章中写到“随着年龄的增大,身边渐渐出现了一类人:你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发些感慨,他们就会说这不算什么;你说起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他们就会说很一般;你发了一张照片,他们就会说你就知道玩乐;你准备做一件事,他们就会说你坚持不下去的”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为了别人好,说话开始肆无忌惮,变本加厉。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你的故事,他们也不在意你是否乐在其中,他们只看结果。最可怕的是往往结果还没出来,你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他们就会给你盖棺论定。他们看起来在关心你,却又在期待着你跌倒、期待着

2020关于学习身边榜样心得体会

2020关于学习身边榜样心得体会 榜样心得体会1 呀!挤死人了。“公交车上一大堆人,如一堆乱麻,我无可奈何地挤上车去。 那是一个炎热的假日。我和家人来到南宁旅游。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挤上公交车,穿过拥挤的人群,挪一步,停一步。过了好半天,才在过道上勉强抓着扶手找到了个落脚的地方。这时,我已经浑身是汗,被挤得动弹不了,连呼吸都很难受。车子左摇右摆,车上的人们也跟着摆动起来。我也一样,一会儿左摇撞到了头,一会儿右摆被人踩了脚。我想连坐个公交车都那么难受,来旅游真是来找罪受。我是第一次尝到了身不由己的滋味。 骄阳似火,它无情地烘烤着大地。在快要烤焦了的车厢内,我已经汗流浃背了。马路上人流拥挤,车子不由停了下来。偶尔的一阵凉风,使我感到凉爽至极。可是好景不长,车子突然刹车,我抓不稳扶手,狠狠地摔了个跟头。膝盖被摔伤了一处,我疼痛难忍地蹲在地上,委屈的泪水不争气地溢出眼眶。 ”小妹妹,来!过这边来!“耳边传来了亲切的声音。只见一位大姐姐挤过人群把我扶起,带我来到了她的座位。心有余悸的我打量了一下那位姐姐,她看似个高中生,乌黑的直发披在肩上,一张标准的瓜子脸上,有着一双充满灵性的眼睛。我感动极了,她让我在炎热夏日里体会到了如春雨般

无私的沁人心脾的关爱。我第一次感觉到我说的这声”谢谢“是那么的情不自禁。 乐于助人,一个简单的词语,寥寥几笔,脱口而出,却很难有人做到,而那位姐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词,让我感受到它的无穷力量。她就是我心中的榜样,在不久后的另一辆公交车上,我用行动的方式体会了那份给予的快乐。 榜样心得体会2 今天,老师叫我们写“我的榜样”,我就深深的沉浸在我的回忆里了。上个月我在美术课上看见了梵高,就回家上网查了他的资料,就一直以来很欣赏他。他栩栩如生的线条,与众不同的会画方法,坚持不懈的执着,这足以让他成为我的榜样。 梵高开始绘画时已有27岁,出身于1853年,死于1890年。她的名画有《向日葵》、《鸢尾花》、《星夜》、《夜晚的咖啡馆》、《麦田上的乌鸦》、《加歇医生像》《奥威尔教堂》等等。可惜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毕加索曾说:“梵高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梵高小时候沉默寡言,坚持不懈的走自己的路。我们应学习他坚持不懈的执着。就是他的执着胜利了,他没有被众人的指责、辱骂所改变,他去世47年后,人们才发现他却也是一位哲学家,作品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就是我的榜样——梵高。 榜样心得体会3 他,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头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何时添了几缕白色。他,知识多,又幽默。他——我的爸爸,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而精神病人及各种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其实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恐怖。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或许颠覆了这个世界,违背了科学的客观事实,但是总能让人从他们眼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来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于寻常人的世界观。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

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还是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苹果 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但是在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里,他是拿着预先准备好的苹果,一步一步的品尝着,陶醉地回味苹果的滋味。他心有坚持,偏执成瘾,但我们又何曾有过他那样的用心去感知事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充满了敬畏,因为他们创新了我们看到事物的方式,他们教会我们凡事要充满好奇心,这样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在我们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很多我们所做的所遵循的工作都来自于前辈们的经验总结,我们中的很多习惯于一味地接受并且运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忘了去创新我们的工作方式,没有积极地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那么在往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原本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努

对老师的感言3篇

对老师的感言3篇 篇一:对老师的感言3篇 对老师的感言3篇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二十年了,老师你还好吗?老师,我想对你说: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至今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一切,都如同昨日历历在目。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你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你给了我发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你给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你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那么沉迷下去;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老师,我想对你说:感谢你风雨之中为我的遮挡;感谢你冰天雪地之时给予我温暖;感谢你对我的培育之恩;感谢你对我的知遇之情。老师,我想对你说:新年到了,祝愿你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地度过每天!好人一生平安!! 对老师的感言(2): 老师,你会说英语、会有情感地朗读文章,会唱动听的歌曲,会画画,还会算难度很高的数学题,会&&但你有一样不怎么会,而且是

最重要的一点笑。你每天扳着脸走上讲台,我们刚下课玩后的愉快心情又被破坏了。这时我多么希望你能笑一笑啊!开始上课了,你一直眉头紧锁,忽然叫起一个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个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答得牛头不对马嘴。老师顿时火冒三丈,问他怎么回事。后面的同学告诉我的,他解释道,全班哄堂大笑,但老师不笑,仍然眉头深锁,用箭一样的目光盯着我们,我们只好马上闭上嘴巴,正襟危坐。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老师你也能笑一笑啊!这样,你的不快、同学们的不认真,也许就会在一笑之中飘然而去,我们与你的距离会因这一笑而变得亲近起来。下课了,有很多同学跑上讲台,想跟你谈谈话,可一头忙碌的你一句:什么事?正欲张嘴的我们不好意思开口了。那时,我们多想你笑着与我们放松地聊一聊啊!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学习会更好;笑一笑,真轻松,苦恼、伤心抛脑后。我以前也写过这样的儿歌或小诗,但都没敢唱,什么时候能在你面前开心地唱一唱呢?老师,我们知道你严厉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经常会惹你生气,但如果你时时刻刻都调整好心情的话,这点小事你不会在意的。今后,我们会好好地学习,拿出良好的表现和最好的成绩给老师看,让老师开心,让老师微笑! 对老师的感言(3): 你说红苹果是果树,吹出的泡泡是一颗颗彩色的小太阳。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魔术师,你托起了一个神奇的梦想。 你说孩子头上的蝴蝶结是会转的螺旋桨。于是那个爱美的小姑

读书心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 体会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你会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的话用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我是今年过完年开始每周六周日回家看的书籍,但是直到这周才坐下来写这本书的心得体会,突然发现里面有些内容都已经忘了,但仍然记得看这本书的惊艳的感觉和一些精彩片段。这本书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与寻常人的世界观。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事例,我记忆犹新。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他说:“人们是一条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

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时间段结束。而每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思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因后果。”或许这是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是这个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只是我们习惯于这是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我们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苹果,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但是在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里,他是拿着预先准备好的苹果,一步一步的品尝着,陶醉地回味苹果的滋味,他心有坚持,偏执成瘾,但是我们又何曾又过他那样的用心去感知事物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充满了敬畏,因为他们创新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他们

《影响力》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影响力》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影响力》读后感800字 小蔡 又是一本关于心里学方面的经典书,一直在想为啥美国出了这么多心里学方面书,猜想可能是因为人种构成比较复杂,文化、思想、传统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之前读心里学方面的书比较少,卫子看到发的朋友圈说你看的书都是经济、历史方面的,应该也读下心里方面的,推荐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潜意识》等书,由于种种原因,这两本书还没看,但是看了好几本其他心里方面的的,感觉心里学方面的书挺有意思的,对以前一些不了解的行为,看了心里学方面的解释感觉有的可以理解了。 还听说之前高中同学本科专业报了心理学,刚开学老师就说你们以后工作的方向是精神病院,医院,监狱等,导致同学听完之后就立马回高中复读。可见有许多人对心理学也存在偏见,或者更准确的说可能对看心里医生存在偏见。 来谈谈本书的一些内容,刚开始,作者从动物世界鸡对声音的应激性,只要模仿出鸡宝宝的声音,那怕是鸡的敌人,鸡也会对其表现出友好的态度,然后提出人是否也会这样?可能我们会想,我们才没那么愚蠢,可是书中用了大量的例子证明,我们人类也会对某些东西由此应激性。而这些应激性往往被商家、宗教等利用。 本书提到的影响力有六点: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关于互惠,里面有一则例子讲的是一个宗教小团体集体自杀的故事,其中有个妇女却没有自杀,()采访她时,她说他没有自杀是因为前段时间没有接受宗教方面的帮助,而其他自杀的教徒都或多或少得到过教会的帮助。当然也有信仰的问题导致他们自杀。关于社会认同,一个例子是:当你站在马路边抬头看,路过的人可能不理你,假如有两个人或者三个人都抬头看一个地方,那么可能路边就会有很多人停下来抬头看那个地方,尽管那个地方什么也没有发生。书中举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其中好多是商家经常利用的(建议做销售的人看)。 当然书中在每一章的最后都给出了破解每种影响力的方法,也说明了人类为什么会有这种应激性。是因为这个社会信息太多,我们做决定的依据太少,而依据这些影响力大部分时候能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会被一些人利用,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做选择的时候。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两篇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1 大约十天前,公司要求学习观看《公司的力量》,并要求拟写观后感,交流心得体会,作为一项任务,我见缝插针的利用茶余酒后的零星时间,合计约30小时,比较完整的品味、学习、观看了纪录片,共十集,好不容易才看完,终于算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任务。现将观后感公布之,与各位网友分享、交流。 ——王仁松,2011年5月1日凌晨0时55分,西安 文化、创新及身为公司一员的骄傲 ——学习观看《公司的力量》之感受

教书不简单 读书心得

《教书不简单》读书心得 在青山绿树环绕的小岗上,背书包的孩子们嬉笑着簇拥着一个高出他们不少的男青年,从孩子们跟他说话的语气,分明是带着尊敬,可从举止来看,又毫不客气,就像面对邻家早已熟识的兄长。男青年弯下腰,随手摘下山路边的青草,含在嘴里,青涩而略带点甜味的草汁弥漫在齿间——也许,这就是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滋味。 《教书,不简单》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烂漫的生活画卷。清新朴实的农村生活,在教书育人的场景中一幕幕展现。随着作者一步步走上乡村小学的讲台,走进普通农村学生的家庭生活,读者的心已经伴随着这位年轻乡村教师深入到小坌的山水之间,同那些生活艰苦,朴实善良的孩子们在一起。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学习老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在放学路上追逐玩水,还一起在家常里短酱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中走各自的成长之路。此情,此景,此境,已经远不止是一位乡村教师的生活回忆,更是对现实农村家庭生活的侧面素描。 老师,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崇高的称呼。老师是明灯,给在黑夜中蹒跚前行的孩子们以希望和光明。对我就是这样,从入学时的班级倒数几名,到毕业时的前十名;从“朽木不可雕”的英语差生,到获得留英双硕士学位,都是因为当年班主任陈老师给了我充分的方法论教育。不仅如此,他更身体力行,课程教与学的各个细节都被逻辑化的组织,就连学校劳动中的擦窗工作都能请同学总结出最佳的擦窗方法。这样的明灯,对于我这个在泥泞现实中挣扎的孩子,只要亮一亮,就足够了。这温暖的光亮一直支持着我的前进。在2004年,在最艰难的时候,我蜷缩在伦敦城中一个阴冷潮湿的朝北小屋,守着一个供热不足的电暖器,彻夜读书。面对窘迫的生活费用压力和繁重的课题研究,支持我的一直有这股温暖:无论困难如何,一定有好方法解决。在人生漫漫路上,支撑自己前行的明灯,每个孩子都需要。这样的明灯应该能在苦难中给人以信心和希望,在成功时给人以愿望和善良,在别人需要时,还能够亲手传递给他。 乡村孩子的明灯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现在真是不敢问,在这社会现实中,我们这些70后,充分接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的一代,还有些许改变社会的和推动进步的愿望,也逐渐找到了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新世纪的孩子们还是否能接受怎样的理想,是否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找到能支持自己的动力和方法。如果教育不能给乡村孩子们以发展的希望,如何谈社会的未来,如果社会不能给乡村孩子们发展的机会,如何谈国家的兴旺。吾国吾土吾民,前途未来莫大于此。 现实中,这个社会给了乡村孩子怎样的明灯?我们能给乡村孩子怎样的明灯?我回答不上来,只知教育了孩子们知识,没有教育出完整的心灵,而所谓的知识,已不能带来生活的幸福和心灵的满足。我只是希望,在将来,能看到这个社会不再划分“穷X代”;而每个中国孩子,无论是来自黄土累路的乡村还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明灯,都有自己璀璨的“中国梦想”,。 见仁,见智,见义,面对这同样的乡村画卷,万般读者对会有万般的读法。可惜,我只是个一般的读者,在掩卷沉思时,回荡在脑海中的只有嬉戏的孩童和和蔼亲切的老师,却没有梦。 得师如此,人生之幸 ——读《教书,不简单》

殷亚敏-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训练方法--总结

殷亚敏-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训练方法--总结

作者: 日期: 2

“定诀耳舞”之训练 一、“定”之训练方法 (一)、笑定的训练 练习材料:“引”,yin。 练习方法:对着镜子练习;用耳语法练习;每天早晚各练习100遍。(二)、眼定的训练 1、睁眼法 在眼睛的前上方3—5米处找一个点(绿色最好,黑色也行。我选择“般若眼睛”作为目标点),睁眼看一秒钟,闭眼一秒钟,再睁再闭,早晚各100次。 2、看眼法 目不转睛,一直看着镜子中自己的眼睛说话;用耳语法说;每天早晚各练习100遍;说话内容是《四是四》(我选择儒释道经典之一) 3、兼顾观众法 一对一练习:两人面对面,一个人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你好” 20遍,然后再换过来练习;每天40遍。 一对二练习:一个人面对两个人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先看着左边人的眼睛说:“各位老师”,再看着右边人的眼睛说:“各位同学”,然后面向中间,眼睛兼顾两人说: “大家好!”三人轮换练习。每天40遍。 一对三练习:一个人面对三个人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先看着左边人的眼睛说:“各位老师”,再看着右边人的眼睛说:“各位同学”,然后面向中间的人,眼睛兼顾两人说:“大家好!”。 四人轮换练习。每天40遍。 明确要求:面带微笑练习;用耳语法练习;天天练习早晚各20 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为止。 (三)、站定的训练 1、站定练习方法: 面对镜子站直,天天站立三分钟,面带微笑,看着镜子中自己的眼睛。站定要求:站如松;腰要挺;腿并拢。

2、站稳练习方法: 先向左跨一步,默数“一、二、三”,开口说“早上好。” 再向右跨一步,默数“一、二、三”,开口说“早上好。” 或两人面对面站立,讲话者看着陪练人的眼睛,两人一起默数“一、二、三”,再开口说“早上好。” 站稳要求: 上台站稳,停三秒再开口(面对镜子站立,看着自己的眼睛,面带微笑,先默数“一、二、三”,再开口说“早上好”。反复练习20遍); 讲话每个段落停三秒; 讲话结束后停三秒再下台,做到善始善终。 (四)、循环式综合练胆法 循环式综合练胆法共分五步骤:走一停一说一停一走,方法如下: (1)、走:就是从台下走到台上的走姿训练。 行如风。两臂摆开,小碎步快步上台,从左侧上台; 眼睛侧面看观众; 微笑出场,并将微笑保持到下台之后。 (2)、停:走到台中央站好之后停顿训练。 上台者本人站定之后,心中默数“一、二、三”。 (3)、说:开口说11个字的开场白:“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先面向左边的观众说“各位老师”,再面向右边的观众说“各位同学”,再面向中间的观众说“大家好”; 看观众的眼光要虚不要实,即眼睛要看到一片人而不是一个人; 头动带眼动。就是看左边的观众时,头部明显转到左边;看右边的观众时,头部明显转到右边。 (4)、停:说完11个字的开场白后,再默念“一、二、三”,然后从容下台。 目的:练习善始善终,避免出现讲完话后拔腿就跑的坏毛病。(5)、走:讲完话停顿三秒后走下台。 结束后从右侧下台。按照上台时的走姿要求走下台。下台时,眼睛要看前方,不看观众。

读书心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心得 这是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评价颇好的一本书,便买下来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精神科,公安部门等诸多机构,得意和数百名非常态的人类直接接触,之后他以自己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其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关于这个书的评价有人不是很赞同作者其中的观点,还有的人还在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更多的人是肯定了它的价值,毕竟它的内容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多,更多的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接下来便是我把我平时看这本书写得读书笔记整理在了一起。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很多的怀疑,甚至上网查了好几遍才彻底的下定决心读下午的。先说说这个题目吧,本意是天才与疯子其实只在一念之间,看你怎么看了,每个人都是天才,每个天才其实也都是疯子,按精神分析,世上没有正常人了。不管怎么说,怎么看,都要看自己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事情。 再谈谈其中的内容吧,里面的内容都是以访谈每个病人为一小节的。在这里我想说说“第7节——女人的星球”。在第7节中这个精神病患者非常害怕女人,他认为“在男女的染色体中的最后一对,男的X/Y,女的X/X中,Y才包含了几十个基因,而X包含了好几千个基因,活动相当的频繁,Y对X几十对几千,女人比男人多了那么多了的信息基因,就是说女人比男人进化得高级得多了!”这样的科学术语让人费解,我自己的观点来看,没有多少男人能敢说了解女人,女人的心思比男人多得多。但从生活实际来看他的观点,其实也不过如此了,想想为什么在封建的几千年女人都在压迫当中?为什么现在不管在哪个领域男人总是要杰出一些?这些我只是特别的感兴趣,纯属爱好,没有太多的研究,这样的一个观点竟也得到了许多遗传学家的肯定,只是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呢?我有太多太多的疑惑。看了这本书,我越来越疑惑这个世界,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看来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我们人类似乎也太渺小,但是在我们看来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但是他们会做我们不能理解的事,会有我们从来没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他们给我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