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一、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简介

1、概念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又称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主要有崩塌、滑坡,其次有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隐蔽性和突发性强, 破坏性大等特点。

2、含义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含两方面特征: 一是导致这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因是地震,而不是其他原因,如暴雨洪水引起的滑坡、崩塌或采空引起的地裂缝等; 二是这些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链的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其他地震灾害,特别是房屋等工程

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崩坍、滑坡和泥石流。

1、崩塌、滑坡活动的地质地貌条件

( 1) 岩土类型及性质。岩土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崩塌、滑坡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据典型实例统计分析,地震崩塌主要发生在黄土发育地区,部分发生在节理裂隙发育的砂岩、白云岩等比较坚硬的岩石发育地区。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黄土、堆积土、片岩和千枚岩、页岩、泥岩、构造岩等发育地区。

( 2) 地形地貌。据调查统计,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中山地区最发育,其次为高山、高原( 主要是黄土高原) (表 1) 。从局部地形看,崩塌、滑坡活动与地形坡度、斜坡高度或相对高差以及切割程度密切相关。据典型地区调查统计资料,崩塌多发生在高度 40m 以上、坡度 30°~ 70°的斜坡,其分布比率约占 65% ; 滑坡多发生在坡高 20 ~ 150m、坡度 20°~ 50°的斜坡,其分布比率约占 70% 。

( 3) 地质构造。地震崩塌、滑坡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在大型活动断裂构造带,崩塌、滑坡不但密度高,而且规模大。这是因为断裂构造不仅使斜坡岩土体发育大量裂隙,甚至使斜坡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强化了斜坡岩土体的风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动,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增加了崩塌、滑坡活动的可能。

2、塌陷形成的地质条件伴随地震活动发生的地面塌陷,除少量为黄土塌陷外,主要是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主要受可溶岩发育程度、覆盖层特征等条件影响。(1)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的决定因素。中国发生地震塌陷活动的可溶岩除部分地区为晚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富含膏盐芒硝或钙质的砂泥岩、灰质砾岩及盐岩外,主要为古

生界的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的岩溶类型分为裸露型、覆盖型

和埋藏型 3 种。据统计,地震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少量

发生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除可溶岩岩性和岩溶类型外,岩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地震塌陷的

活动程度。一般情况下,可溶岩的岩溶越发育,岩溶洞隙的开启性越好,岩溶塌陷越严重。

可溶岩岩溶发育程度主要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影响。一般情况下,断裂构

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雨量充沛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岩石结构比

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溶蚀、潜蚀作用强烈,最容易发生地震岩溶塌陷。

(2)覆盖层厚度、结构、性质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区的地震塌陷,不仅是覆盖在第四系

松散堆积物下面的可溶岩洞穴的陷落,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塌陷是由于溶洞和上覆土层中土

洞陷落造成的。此外,覆盖层情况还影响了地下水活动,对岩溶塌陷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覆盖层是影响岩溶塌陷的重要因素。覆盖层厚度对岩溶塌陷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统计

资料,覆盖层厚度< 10m 时塌陷发生的机会最多; 10 ~ 30m 可发生少量塌陷; 30m 以

上仅发生零星塌陷。覆盖层岩性结构对岩溶塌陷也具有一定作用。一般情况下,覆盖层为比

较均一的砂性土最容易发生塌陷; 夹砂砾石的层状非均质土、均一的黏土或者覆盖层底部

发育稳定层状黏性土的非均质土,发生塌陷的机会较少。此外,覆盖层中有土洞时,容易发

生塌陷。土洞越发育,塌陷越严重。

3、地裂缝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地震地裂缝与岩土类型有密切关系。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地

震地裂缝很少发生在基岩裸露的地区,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分布区。在各种类型的第四系沉积

区中,均有地震地裂缝活动,但以黄土、黄土状土以及冲积层、冲洪积层、湖积层发育区尤

为严重。由于不同沉积层所形成的地貌不同,因此地震地裂缝又与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历史地震地裂缝主要发育在黄土高原、山间谷地或山间盆地、山前冲洪积扇、沿海平原

中的古河道与古湖泊等地。

4、砂土液化形成的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引起的砂土液化发生在松散砂土层中,但并不是所有

的砂土均会发生液化; 能否发生液化以及液化程度与砂土性质及其埋藏条件、成因类型密

切相关。容易发生液化的砂土岩性主要为黏粒含量少、孔隙比大、相对密度低、渗透性差、

饱和度高、塑性指数小的粉细砂,其成因类型主要为冲积层,形成时代主要为全新世和现代

沉积。

三、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以都汶公路为例)

1、地震裂度效应。

都汶公路的次生地质灾害密图与地震烈度分区图进行叠加,可见,总的来说裂度越高地质

灾害点分布密度也越大。次生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集中分布在Ⅹ度、Ⅺ度裂度区。3 处特大

型和 16 处大型次生地质灾害点均发生在Ⅹ度、Ⅺ度烈度区,其次生地质灾

害数量占沿线次生地质灾害总量的 69. 4% ,表明地震裂度区越大,地震波对坡体的冲击作用越为强烈,就越容易触发大型以上的次生地质灾害。

2、错列和转折部位效应。

将都汶公路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地层断裂、公路走向、河流走向相叠加 (图 11B) ,

可见,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不仅与地层断裂和地震裂度有关,而且在断裂

带与公路线、河道相交或转折部位密切相关,尤其在茂汶断裂与公路羊店段转折处、彭灌复

背斜与公路银杏段错列处、映秀-北川断裂与公路映秀镇段错列处、岷江漩口拐弯段与彭

灌断裂错列处,次生地质灾害尤为集中,更是对应了内动力和外动力耦合作用在这些“锁

固段”的强烈表现,这些断裂与地形地貌的错列和转折部位在地震过程中,由于断层整体的错动而被进一步的剪断、破裂,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产生局部更为强烈

的震动,形成次生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区。

3、岩性与坡高效应。

研究区岩性可以概括为覆盖

层、千枚岩夹结晶灰岩、闪长

岩和角闪岩、砂砾岩和泥岩等 4 大

类,将次生地质灾害类型与

岩性图层进行空间统计分

析 ( 表1) ,可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在各类岩层中均有发育,但

角闪岩和闪长岩等硬岩地

层中次生地质灾害更为发育,砂板

岩和泥页岩、千枚岩夹结晶灰岩等软岩

次之。都汶公路岩性地层中通常发生的

是崩塌,而滑坡全部发生在覆

盖土层中。主要由于硬岩受

地震力作用更易于碎裂,引起

崩塌,而软岩有一定的“减压”作

用。

四、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

1、沿河流水系线状分布

研究区内,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在卫星遥感解译图像上表现的十分直观(图 1)。实地调查的结果亦表明,绝大部分的地震

地质灾害都是沿白龙江和白水江等深切河谷及其支流的两岸发生的,说明地质灾害的发育受

水系的控制。研究区地质地质灾害沿水系分布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河流水系两岸不对称分布,尤其是文县境内的白水江和白水江,白龙江、白水江左岸(南岸)发育的次生地质灾害

远较右岸(北岸)为多,这在遥感影像图上表现的很明显,如图 1 是解译出来白龙江在文

县某段地质灾害发育的情况,截取的这一段是比较突出的南北岸灾害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据

不完全统计,研究区内白龙江、白水江全段南岸的次生地质灾害数量是北岸的 3~4 倍。

研究区内主要有白龙江、白水江横穿而过,从解译结果看,地质灾害沿河流分布的规律比较

明显,但是,水系的影响范围到底有多远呢?本文利用 Arc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在水系周

围设置一定半径的缓冲区,从 100 m 作为起始点,统计落在该区域的次生灾害面积。如图

2 所示,在水系周围 500 m,次生灾害的面积平稳上升,600~800 m 的起伏度不大,基本

趋于平滑,说明水系的影响范围最远大概在 500 m 左右,大于此距离,水系的影响作用就

不太显著了。

才3.2 2、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强度,简单地说就是地震影响与破坏的程度。地震滑坡和崩塌的活动与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根据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多发生在Ⅶ度及以上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Ⅵ度区发生滑坡和崩塌。在烈度Ⅷ度以上区域,如果地质条件不良,崩塌、滑坡就会很密集。研究区涉及 3 个地震烈度:Ⅶ~Ⅸ度,不同地震烈度区内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如图 3 所示,Ⅸ度区、Ⅷ度区内地质灾害较为密集,Ⅶ度区内地质灾害点大部分集中在国道 212 沿线。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地震的原因以外,这一地区原本就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区之一,Ⅶ度区内国道 212 又主要沿白龙江展布,河谷一侧本来就存在临空面,有利于崩

塌、滑坡的发生,再就是由于修建公路,人工削坡Z使边坡卸载,其稳定性相对较差。

五、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1、区域性活动构造的不稳定 ,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动力源。

在活动构造的变形中 ,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次生地质灾害 ,同时活动构造直接影响微地貌形态 ,直接决定着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形成的断层崖等结构是次生地质灾害易于发生的区域。

以彭州干溪沟泥石流为例,干溪沟属于湔江的支流,大地构造上位于龙门山断褶带中段前缘,即位于巨大的复合型推覆构造带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内的前缘推覆构造带的中段,龙门山逆掩断裂带主边界断裂( 通常称江油—灌县断裂) 中段的灌县二王庙断裂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穿过区域。区内至少有 5 次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震活动频繁,据资料记载:

1966 ~ 1970 年,曾经发生 ML≥2. 5 级地震 5 次,最大达到 4 级; 1971 ~ 1985 年发生过 212 次 ML≥1 级的地震,其中 43 次 ML≥2. 5级,震感较强的有 5 次,震级最大一次是 4. 5 级。本区 50a 超过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度为Ⅶ度。2008年 5·12 汶川大地震时,建设场地所在的花溪村和黄村震感强烈,受灾严重。

2、地层岩性和结构决定着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与密度。

结构松散的砂岩、砂泥岩以及砂岩、页岩和泥岩的互层地层 , 岩性软弱 ,在构造作用、水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等其他作用下 ,易形成土状或者泥状的软弱层。北川的志留系地层岩石较为软弱 ,且普遍具有崩解特性 ,在地震作用下 ,易于发生地质灾害 ,因而沿着该地层发育着大量的大中型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

以彭州干溪沟泥石流为例,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地质调查结果,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

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T3x)的灰色中厚层粉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不等

厚互层,夹深灰色中厚层钙质岩屑砂岩、煤线以及 C、P、T1 灰岩( 主要为区域内的滑覆体( 飞来峰) 和第四系覆盖的黏性土、碎石土、含砂的卵砾石和漂石。第四系覆盖层主要分布

在山前斜坡地带、沟谷地带和平原地带,以冲洪积和残坡积为主,残破积物厚度约 2 ~ 3m,岩性主要为黏性土和碎石土;冲洪积沉积层主要为含砂卵砾石、漂石及黏性土,厚度约为

5 ~ 15m。

3.地形坡度以及水系对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坡度尤其是坡度变化大的区域 ,属于次生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高发、多发区 ,河流

水系河谷形态和河床坡降 ,它们直接影响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运动状态和持续时间 ,造

成较强的破坏力。

以汶川地震为例,坡度分布坡度对滑坡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坡体的临空面是否能

成为有效临空面[6],与坡体的坡度的关系极大。斜坡的坡度与可能转化为滑动面的坡体

结构面倾角决定了坡体的临空面能否成为滑坡发育的有效临空面。斜坡的坡度一直被认为是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几何特征上决定了滑坡的分布; 同时,坡度直接决定斜坡的

应力分布,控制着滑坡的稳定性。地震时,斜坡上的振动幅度随着高度有所提高,主要是水

平分量变化大。变化的性质取决于振动频率、振动传来的方向和斜坡的坡度等。地形坡度越

陡则越容易引发滑坡、崩塌。就滑坡而言,在某一地区条件下存在着一个容易触发的角度范围,若大于该角度范围,则容易引起崩塌。在不同的地震区域,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条

件的影响,地震滑坡发育的优势坡度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 1) 。汶川地震与炉霍地震、

昭通地震、松潘-平武地震诱发滑坡的优势坡度范围为 30 ~50°[7 - 9],黄土地

震滑坡的优势坡度范围较小,为 10 ~ 30°[10]

水系影响以彭州干溪沟泥石流为例,该地区降雨量丰富,河谷、河流较发育,干溪沟由南向北贯穿,且发育多条规模不等的冲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潜水主要赋存于场地表层第四系松散堆积黏性土、砂卵砾石层中,土质较疏松,透水性较好; 地下水埋藏较浅,与周围河水连通较好;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粉砂质泥岩和炭质页岩的节理裂隙中,一般不存在统一连续的地下水位。

4、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有重要影响。

人工开采矿石、烧砖、农田开垦、果树种植、修建房屋等直接或间接破坏当地植被,形成多处欠稳定的人工堆积体,加剧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破坏该地区的环境地质条件。

5、地震加速度的主要作用方向和最大水平加速度的方向控制(云南宁洱地震为例)

从(1) 式中可发现,当斜坡坡度大于 45°后,随着坡度进一步增加,附加垂向加速度将导致稳定系数迅速降低。在(1) 式中,需强调说明的是,震动加速度不仅仅是峰值加速度对斜坡物体稳定性的影响,野外调查中发现,斜坡上不稳定块体与稳定块体存在点、面接触,受波形加速度影响,不稳定块体受稳定块体的反作用力,转为沿斜面向下的力。这也解释了陡崖区危岩的抛掷现象。地震产生的是震动加速度,在软弱结构面和破裂面形成应力集中,对结构面形成撕裂。垂向加速度作用下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和塌陷。

宁洱地震测到的最大加速度值是德化站东西向水平加速度 431. 2gal,为了分析水平加速度方向对崩塌、滑坡是否有影响,选取地震引发的 78 处崩塌、滑坡的运动方向进行统计 ( 图 2) 。崩塌、滑坡的主滑方向大体以东西向为主,与最大水平加速度方向基本一致。

宁洱地震沿不同方向产生的加速度不同,地震波的衰减在不同方向、不同地段也不一致。宁洱地震产生的加速度由强到弱的方向为北、西、南、东。由地震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调查可看出( 图 1) ,次生地质灾害有呈南北向、北北西向带状分布的特点。震中以北的地质灾害点 61 处,以南的20 处;震中以西的地质

灾害点 69 处,以东的 12 处。震中北西至北方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25km 范围,震中以南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 13km 范围。叠加地震烈度分区( 图 1) ,可看出,虽然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Ⅷ、Ⅶ度区,但灾害点主体上沿北西至北方向展布,与地震产生的加速度最强方向一致。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 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工程活动可以诱发地震,诸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人工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都能引起当地出现异常的地震活动,这类地震活动统称为诱发地震。其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该区的地质条件、地应力状态和有待释放的应变能积累程度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工程行为是否改变了一定范围内应力场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2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情况 2.1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增强 ? 2.1.1 卡里巴—科列马斯塔型 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变化主要发生在1963年6月水库蓄水位超 出正常高水位之后,尤以1963年8月库水位超出正常高水位2.9m之后为最强烈,此时水头增值仅为2%,以此作为地震活动性强烈变化的诱因是缺乏说服力的。可是在正常高水位附近,水位波动几米库容变化却很大,显然库底岩石所承受的水库附加荷载以及附加荷载的影响深度都随之产生较大变化,水库底部承受附加应力超出一定值的岩石的体积也会产生很大变化。 2.1.2 科因纳—新丰江型 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 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就在于它是迄 今为止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0.5级,地震序列中大于5.0级的达15

次),而又是产生在构造迹象最不明显、岩层产状基本水平、近200 a 附近没有明显地层活动的印度地盾德干高原之上。 库、坝区均位于厚达1500m、产状水平、自古至始新世喷发的 玄武岩层之上,由致密块状玄武岩与凝灰岩及气孔状玄武岩互层,凝灰岩中央有红色粘土,渗透性不良(图6—7)。 2.2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减弱 3 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 从以上典型实例描述可知,水库诱发地震不同类型虽各有其特性,但概括起来它们却有很多共性。这主要是这类地层的产生空间和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与水库所在空间和水库水位或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表示介质品质的地震序列有其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应力场与同一地区产生天然地震的应力场基本相同。 3.1地震活动与水库的空间联系 3.1.1 震中密集于库坝附近 通常主要是密集分布于水库边岸几km到十几km范围之内。 或是密集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卡里巴、科因纳), 或是位于水库主体两侧的峡谷区(新丰江见图6—12,丹江口如图6—25)。 如库区及附近有断裂,则精确定位的震中往往沿断裂分布。 有的水库诱发地层初期距水库较远而随后逐渐向水库集中(丹江口、苏联的努列克)。 3.1.2 震源极浅、震源体小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水库诱发地震资料

过去,世界各国建设水库大坝工程,都是尽量避免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建设,更不会建 造在会发生强烈地震的断裂带上。许多断裂带都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发现的。 过去的经验总结是:在弱震地区或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大型水库大坝会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强度可以超过历史上所记录的最大地震强度。 下面介绍世界上几个著名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案例: 1.印度科依纳水库诱发地震 印度科依纳(KOYNA)水库位于印度孟买城以南二百三十公里的地方,库容量 27.8亿立方米,水库面积116平方公里.科依纳水库于1954年开工建造,1963年完工。 科依纳水库大坝高103米,大坝体积130万立方米,大坝为粗石混凝土重力坝。印度 科依纳水库不但大坝底下的地基十分理想,而且水库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完整,从地质板 块学的观点来看米,这座水库是建造在印度板块上,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一部份。于几百年万前就已经形成。人们认为这种地质结构是最稳定的,即所谓的无震区,而且在水库 建造之前,也没有地震的记载。大坝位于前寒武纪地质带上,地质条件非常优越. 但是就在这里发生了至今为止记录在案的强度最大的地震。1963年科依纳水库竣工并 当即蓄水启用。在这之后,附近地区就小震不断,在1964年和1965年之间,最高一周地 震次数达四十多次。水库在1965年蓄满水,之后地震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到1967年, 一周地震次数竟高达320次地震。在1967年9月13日发生了一次震级 5.5级的地震,1967年12月11日在大坝附近发生了为震级6.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 这次地震的震源就在水库大坝附近离地面9-23公里的地方。这次地震影响的范围很大,整个印度半岛的西半部份都能感觉到该次地震。由于水库诱发地震而直接死亡人数约为 177人,受伤人数超过1700人。该地区大批房屋倒塌或是受到严重损坏,成千上万的人无 家可归。科依纳水库的大坝虽然没有因地震而倒塌,但受到严重损坏,水泥大坝两面出现 了多处裂缝,有几处水都从裂缝处渗透出来。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补救。科依纳水库的发 电机组和涡轮机受到严重的损坏。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课题:自然灾害 第四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一、课标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预设 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习新】 〖知识点一〗地震灾害 1.概念 (1)地震: (2)相关概念 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⑥烈度⑦等震线 2.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频发地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5.地震的避防 政府和社会层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预警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个人层面:①在室内迅速关闭电源、煤气,选择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远离窗户、镜子,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被子、枕头、坐垫等保护头部。②在室外徒步选择空旷地带避难,远离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大型广告牌。③在野外远离山崖、陡坡和高压线。④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冷静,保存体力,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适时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叫、敲击物体等。 〖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4.我国的多发地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5.滑坡与泥石流的避防

水库诱发地震简述

水库诱发地震简述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会引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人工湖在蓄水初期出现的、与当地天然地震活动特征明显不同的地震现象,亦简称为水库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具有多种成因,其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水库诱发地震是涉及地震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结构抗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的134座水库被报道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其中得到较普遍承认的超过90处。有4例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他们是中国的新丰江(1962年,6.1级)、赞比亚─津巴布韦的卡里巴(Kariba,1963年,6.1级)、希腊的克瑞马斯塔(Kremasta,1966年,6.3级)、和印度的柯依纳(Koyna,1967年,6.5级)。 发生在坝址附近的强震和中强震,有可能对大坝和其它水工建筑物造成直接损害。已知挡水建筑物遭受损害的有两个震例(表1),尚未发生过大坝因水库地震而溃垮或严重破坏的情况。水库诱发地震对库区及邻近地区居民点的影响则更为常见,强震和中强震会给库区造成人员伤亡,带来重大物质损失。即使一般的弱震微震,也会对震中区造成一定危害,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是库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我国迄今已报道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有25例,其中得到公认的有17 例(见表2),是世界上水库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高坝大库中出现诱发地震的比例明显偏高。我国(含香港和台湾)已建成的百米以上大坝32座,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0座,发震比例超过31%;其中1979年以后蓄水的17座百米以上大坝中有8座发生水库地震,发震比例高达4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水库诱发地震的强度来看,全球发生6.0级以上强烈地震的仅占3%, 5.9—4.5级中等强度的占27%,发生4.4—3.0级弱震和3.0级以下微震的占到70%(分别为32%和38%)。在我国这一比例相应为4%、16%和80%。但是水库诱发地震往往出现在历史地震较平静的地区,强烈和中强水库地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当地历史记载的最大地震,许多发生弱震和有感微震的情况,也是当地居民记忆中未曾有过的重大事件。 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由回顾性研究逐渐转变为前瞻性研究。近20年来,几乎全部拟建的大(1)型和多数大(2)型水利水电工程,对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作出前期论证,数十个重大工程在蓄水前提出过正式预测意见。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始终紧密结合工程建设和工程抗震安全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成因机制、判别标志、评价和预测准则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特别在研究和确定工程的抗震对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表2 中国水库诱发地震震例基本情况一览表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 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能够运用资料,判断自然灾害 的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常见自然 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 水平3: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典型地区 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4:能够运用资料,分析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是自然灾害加剧的 重要原因。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 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说明常见自然灾 害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 自然灾害,说明其特点、成 因及危害。 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判断正误。 (1)自然灾害的形成只有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2)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带。(√)

2.导致山体滑坡的因素包括( ) ①岩体或土体松软、破碎②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大 ③地表植被固定力下降④人为锚定岩体土体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岩体或土体重量大,若是松软、破碎的岩体或土体,在缺少地表植被固定力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滑坡。人为锚定岩体、土体,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3.为什么地震之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大? 提示地震之后,土体与岩体之间、岩层与岩层之间更容易发生滑动,山石破碎、松软容易在重力影响下自然下滑,所以地震之后的滑坡可能性更大。 二、主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干旱不会发生在湿润区。(×) (2)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2.台风破坏力主要取决于( ) ①强风②暴雨③巨浪④闪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地震

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地震? 2008年汶川5.12地震后,社会上有些人将地震的发生归咎于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到底什么是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的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水库区以及库水影响所及的邻近地区新出现的地震现象。世界上首次有关水库诱发地震的报道是美国的胡佛大坝。1939年春,胡佛水库水位上升至运行水位后不久,出现地震高潮,最大震级达到5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坝高大于15米的水库大约有3万座,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不足0.3%且分布在29个国家;全世界大于6.0级的水库诱发地震有4起,分别是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地震(1962年3月19日,6.1级),赞比亚—津巴布韦边界的卡里巴(Kariba)水库地震(1963年9月23日,6.1级),希腊的克里马斯塔(Kremasta)水库地震(1965年2月5日,6.2级),印度的柯依那(Koyna)水库地震(1967年12月10日,6.3级)。我国坝高大于15米的水库约有1.9万多座,而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约5700座,自从新丰江水库发生6.1级水库诱发地震至今,比较公认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有33个,除新丰江以外,震级均在5级以下。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最多的国家,也是对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最深入的国家。我国学者根据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把水

库诱发地震分为塌陷型、卸荷型和构造型三种类型。前两者是水库诱发地震中最常见的类型,震例较多,但震级一般不超过3级;而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极低,但其震级较高,有的可达中强震水平。 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特征是:在时间上,诱发地震的产生和活动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开始发震时间70%发生在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期间;在空间上,水库地震的震中大多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5公里范围内,且相对集中在一特定范围;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很浅,震源深度小于5公里。由于震源浅,水库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均较同震级天然地震高,但影响范围较天然地震小很多。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相对小,对坝址区的影响烈度一般均小于地震基本烈度。因此,水库诱发地震一般不会对大坝产生危害,但可能会对临界稳定状态的滑坡体和未经抗震设防的民居产生影响。 工程实践使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多为高坝大库。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烈度绝大多数均小于场地地震基本烈度,更小于大坝的抗震设计烈度,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很小。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及地震主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水电行业的相关规程规范中,也对水库地震的监测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坝高大于100米,且水库库容大于5亿立方米的水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GB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GB21075-2007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 hazard assessment 前言 本标准的第4章、5.1、5.2为强制性条文,其他的技术内容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清源、胡毓良、汪雍熙、薄景山、胡平、苏恺之、李安然、陈献程、冯义钧。 引言 本标准中水库诱发地震(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是指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当前有使用水库诱发地震和水库触发地震(reservoir-triggered earthquake)的称谓以区别引发地震成因机制上的不同。前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原始地壳应力不一定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而后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地壳应力已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破坏临界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本标准只规范对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的相关问题,并不涉及引发地震的成因,因此采用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做法,将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定义为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部分。国家标准GB 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没有对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相关内容作出规定,而且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不能完全涵盖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全部技术内容。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是在水库修建之前根据水库影响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可能发震库段和最大震级进行评价以及水库蓄水之后一定时期内的跟踪监测工作。 我国是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已知发震水库有20多例。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水库,并造成了严重的水库诱发地震灾害。我国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地震系统和水利水电等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因能源、防洪、供水等方面的需求,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建设许多高坝大库工程,对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制本标准有助于规范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增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意识,促进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影响区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计、工程选址和水库影响区的防震减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17知识讲解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考点解读 地震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________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________或________,使长期积累的________急剧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________有关,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_烈度。烈度与________大小、震源深浅、________、地质构造和________等有密切关系。 3.分布:板块的________地壳________,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参考答案 1.地应力地应力断裂错位能量地震波 2.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一个影响多个震级震中距地面建筑 3.交界处不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的形成机制 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地震波特点对人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影响 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地 面上下颠簸震动 使人先感到上下颠簸使建筑物上下震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使物体 产生前后水平晃动 使人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 后感到水平晃动 使建筑物水平晃动,是造成 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要点二:震级与烈度【高清课堂: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366378 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 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 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第六章 水库诱发地震(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六章 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分析 4.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 4.1水库蓄水的基本效应 (1)水的物理化学效应 ①软化、泥化--天然河谷下断裂一般含水,这种效应通常不起作用; ②石膏软化膨胀—诱因,但充塞导水裂隙而隔水; ③应力腐蚀--增加水份缩短破坏时间、固定压力加速裂隙扩展,蓄水后水压增大,水可进入裂隙→应力腐蚀; (2)水库的荷载效应 在岩体中产生附加应力,恶化断裂的应力条件。 ①影响深度与荷载作用面积有关—大型水库; ②荷载效应与岩体结构有关—陡倾软弱结构面; (3)空隙水压力效应 τ=(σn -P W )tg φ+C 只有在地壳岩体天然应力场中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差相当大的情况下,水库的荷载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才能起到有效的诱发作用。 4.2水库地震的诱震机制 设定:水库无限延伸,则: ①水体荷载在岩体中的垂直附加应力:⊿σV =γh 水平附加应力:⊿σh =(μ/1-μ)γh=0.43 γh

②水位升高所产生的空隙水压力:⊿P w =γh (1)潜在正断型应力状态 ①水库的荷载效应: a.由于水库荷载σV 与垂向最大主应力迭加,则 σ1→σ1/=σ1+⊿σV =σ1+γh b.侧压力效应使水平向最小主应力增值仅为 σ3→σ3/=σ3+⊿σh =σ3+(μ/1-μ)γh=σ3+0.43γh 莫尔圆增大并稍向右移,稳定条件有所恶化; ②空隙水压力效应: σ1/→σ1//=σ1/-⊿P w =σ1+γh-γh =σ1 σ3/→σ3//=σ3/-⊿P w =σ3+0.43γh-γh =σ3-0.57γh 空隙水压力同时减小最大、最小主应力,莫尔圆左移接近强度包络线。显然,荷载与空隙水压力效应最终导致震源岩体稳定状况强烈恶化。 (2)潜在走滑型应力状态 ①水库的荷载效应: σ1→σ1/=σ1+⊿σh =σ1+0.43γh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 1. 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 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 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 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 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 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 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 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有哪些 1、发生地多位于水库附近 —般仅发生在水库及其周边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范围内,或发生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时间上与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一般发生于水库蓄水后不久,在最高蓄水位的第一、二个周期内可能发生较大的地震。影响水库地震频率的因素除地质和构造因素外,还与水位增长速率、荷载持续时间、最高水位、高水位持续时间等有关。 3、震源较浅,震源体小 震源深度较浅,一般在地表下10 km以内,个别达20 km,以4km~7 km居多,且有初期浅,后逐渐加深之趋势。震源体小,地震影响范围不大,等震线衰减快,影响范围多属局部性。 4、地震的类型 主要分为震群型和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震群型水库地震与水库水位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诱发地震的分布与库基地型与水体形状有一定的关系,他们的形成还受浅层库基内小断裂网络的影响,而与大型活动断层关系不明显。 前震一主震_余震型水库地震是在水库蓄水以后,一段时间内诱发一系列微小地震,经过持续的地震活动后出现主震,最后发展成为缓慢衰减的余震活动。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对这次地震的成因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沿着龙门山断裂带逆冲而发生强烈地震。然而,还有一些声音总是把这次地震的发生归咎于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那么,水电建设形成的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的地震呢?诱发地震的危害很大吗? 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是指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现象。世界上记录到的第一例水库诱发地震是希腊的马拉松水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坝高大于15m的水库大约有3万多座,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约有120例(分布在29个国家);我国坝高大于15m的水库约有19000多座,产生诱发地震仅22例(包括有争议的8座),约占0.1%,诱发地震的比例极小。全球范围内大于M6.0级的水库诱发地震共有4起,大于5.0级的有12起,其余震级均较小。 从确认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分析,其有如下特点:第一,发震时间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70%左右发生在蓄水后1年内;第二,震中大多分布在水库及其附近,且相对密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三,震源深度一般很浅,多数在几km范围内,使得水库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均较同震级天然地震高;第四,震级多为弱震~微震,只有个别震级较高,其中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水库;第五,发生水库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多为高坝大库(如坝高超过100m,库容超过5亿m3),一般水库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性较小。鉴于上述种种特征,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到坝址的地震烈度绝大多数均小于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更小于大坝的抗震设防烈度,对水电水利工程本身几乎构不成威胁,全世界范围内至今没有一起因为地震造成的垮坝事故发生。 目前对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机理的研究仍处于资料积累和理论探索阶段。水库诱发地震有时也称为水库触发地震,两者在引发地震成因机制上有所不同。前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原始地壳应力不一定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后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地壳应力已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破坏临界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根据库区地质条件和成因,水库诱发地震可分为岩溶塌陷或气爆型、地表卸荷型(又称裂隙型)和构造型等(夏其发,2000)。我国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三峡库区诱发地震分析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探讨 王儒述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加大,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根据最大历 史地震震级并适当加权,确定库区最大可信地震为 6级左右。在仙女山和九湾溪断裂一带(距坝址为18 km)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震级MS=5.0~5.8 级。对坝址所受影响烈度为Ⅵ度,不会对按烈度Ⅶ度设防的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地震频次与强度虽有所增加,但地震活动仍保持在三峡地区原有弱地震活动状态。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探讨,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关键词: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探讨 中图分类号:TV697.2+4 文献标识码:A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工程于1993年开工,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加大,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1 世界地震概况

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500 万次大、小及微弱地震,其中构造地震约占90%,火山地震约占7%。 近百年来世界大地震(ML≥6.0)见表1。

2 水库诱发地震 2.1 地震特点 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水库诱发地震与一般天然地震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2.1.1 分布范围 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5 km 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 km以内,很少超过10 km。震源深度与水库库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库容愈大,震源愈深。 国家地震部门曾对水库诱发地震明确界定:“大坝上下游两岸,方圆10 km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非此范围地震,不算水库诱发地震。” 2.1.2 发震时间 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如我国湖南的南冲水库,1964年夏蓄水,随即发震;而美国哥伦比亚河大古力水电站,1941年蓄水发电,至今已66年,迄未发现较大地震。 2.1.3 发震趋势 由于水库蓄水引起内外条件变化,水库蓄水初期发震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得到调整后趋于平衡。因而地震频度和强度将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 2.1.4 地震特点 水库诱发地震以弱震和微震为主,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6.0~6.5级强震仅有4例,占4%,即印度的柯依纳6.4级(1967 12 10),希腊的克里马斯塔6.3级(1966 02 05),赞比亚的卡里巴6.1级(1963 09 23)和我国的新丰江6.1级(1962 03 18)。诱发地震中5.0~5.9级中强震占14%,4.0~4.9级中强震占24%,3.0~3.9级地震占25%,小于3.0级弱震和微震占32%.

浅析水库诱发地震

浅析水库诱发地震 近年来,随着地壳运动的持续进行,地震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地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容易引发海啸,在大陆地区则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因此,国家和人民对地震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对于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库坝区、近岸范围发生的地震逐步开始重视并探讨;人们根据多次较大地震诱发的原因、地震的特征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针对水库诱发地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预测措施。本文主要是对水库地震诱发的原因、特征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浅层的探索研究。 标签:水库诱发地震诱发原因特征预防措施 1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 1.1地层岩性的影响 根据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的数据统计分析,碳酸盐岩地区的发震几率最高,占47%左右,其次为火成岩地区,发震几率约占22%,最后为碎屑岩地区,其发震几率最小。同时,区域岩体的强度往往决定了地震震级的大小,这说明岩石强度越高,当积聚了足够的能量后,应变积累接近于岩体破裂的临界值时,在有利于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的地段,其导致岩体内累积的应变能也越快释放从而产生地震,这样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例如我国湖北省的邓家桥水库、湖南省的黄石水库,这些水库每当水库的蓄水位将库尾的岩石淹没时就要诱发不同程度的地震。以上直接说明了地层岩性成为水库诱发地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1.2构造活动的影响 地质构造活动诱发的地震主要是岩体中的断裂在库水作用下发生错动引起的。张性断裂或张扭性断裂更利于库水向深部渗透,易于诱发地震。现代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由于活动断裂常常随地应力的局部集中,有利于诱发较强的水库地震。构造活动诱发的水库地震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其破坏性较强,多为中强震或强震。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共有约49例地震位于断陷盆地和褶皱带上或者直接位于活动断层附近,而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均与附近的小构造活动存在密切关系,例如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的6.1级水库地震。 1.3水库规模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我国现有坝高15 m以上的水库18000座,其中仅有13座发生过水库诱发地震,比例约占7.2/10000。随着水库坝高的增加,蓄水的增多,发生诱发地震的概率明显增大,其中库容大于100亿m3的大型水库发震概率大于1/10。 2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

浅谈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浅谈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统计数据阐述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地震特征和地震的成因机制,浅析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震;水库;库水荷载;孔隙水压力 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叫做水库诱发地震。自1931年希腊的马松水库首次诱发地震以来,到1986年底(1988年出版的《世界大坝登记》)的55年时间内,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建成库坝37 308座,其中已有29个国家报道了116座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详见表1),发震率为3.1‰。笔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资料对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与同行其商榷。 1 与水库诱发地震相关的因素 1.1 岩性 从52例统计数分析,诱发地震的水库可溶岩地区25例,占48.1%;火成岩地区12例,占23.1%;变质岩地区11例,占21.1%;碎屑岩地区4例,占7.7%。其中,近一半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可溶岩地区,说明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区岩石的渗透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我国湖北省的邓家桥水库,每当库水位淹没库左岸的溶洞口后,就会诱发一系列的微震;又如我国湖南的黄石水库,每当库水位到达库尾奥陶系灰岩区时都要诱发地震。6例5.5级以上的水库诱发地震中有4例发生在以花岗岩为主的火成岩地区,占66.7%,说明岩石强度与水库诱发地震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1.2 构造 从65例统计数分析,49例位于断陷盆地和褶皱带上或位于活动断层附近,而其余诱发地震的水库均与附近小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水库诱发地震离不开地应力相对集中的断裂构造,即离不开一般地震的机理。如1962年3月19日发生Ms6.1级主震的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位于断陷盆地边缘的北北西和北东东向断裂部位,1963年9月10日发生Ms4.0级主震的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处在新生代褶皱带上。 1.3 库水荷载 从理论上分析,库水荷载可以增大地下一定深度内断裂面的应力。根据J.B.Beck对美国奥鲁威尔库水荷载的计算,库水深200 m时地下1 km处的岩体因库水荷载增加的剪应力为3.4 kg/cm2,地下5~10 km处的岩体因库水荷载增加的剪应力为0.12 kg/cm2。

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汶川大地震震级里氏8.0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下列灾害的发生与地震无关的是( ) A.山体滑坡B.出现堰塞湖 C.暴雨D.泥石流 解析:1.D 2.C 第1题,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烈度最大的地点,震源是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较小的地震是没有破坏性的。第2题,地震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会形成堰塞湖。暴雨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3~4题。 3.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4.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3.D 4.D 第3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4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2019年3月,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召开会议研判2019年汛期天气形势,指出预计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