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网络分析论文 国际物流学论文

物流学网络分析论文国际物流学论文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物流学合作网络分析摘要:文章以我国CSSCI和EI物流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网络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近五年来国内物流学领域的合作网络,发现我国物流学合作网络是无标度尺度网络,但合作关系较松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学术团体和强有力的学术中心,建议发挥桥梁学者的纽带作用,加强各研究团体间的学术交流,革新学术评价制度和研究资助政策,全面提升学科合作研究的水平。

关键词:物流学者;合作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

一、引言

科学合作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成果产出能力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物流学研究的深入,合作逐渐成为研究学科复杂课题的必然选择,合著论文是反映科研合作成果的主要指标,目前国内对物流学相关领域论文作者合著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如胡一竑、朱道立(2009)在对1990年~2007年中国期刊网管理学重要期刊和国际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主题为供应链管理或物流的论文统计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作者合作网络的各种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刘则渊陈立新((2010)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物流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展示了国际物流领域的重要文献、著名学术人物和主要研究内容。以

上研究缺乏从微观层面,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物流学科高产作者合作网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包括多元统计分析、词频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其中社会网络分析能深层次挖掘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展示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信息和结构。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我国物流学领域学者间的合作关系,绘制物流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及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我国物流学合作网络的构建

1. 数据来源。考虑到物流研究是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运输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综合领域,本文数据来源包括:(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学术论文,涉及《中国流通经济》、《统计与决策》、《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管理科学》、《华东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2)《工程索引》(EI)数据库期刊论文,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工程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搜索时间为2006年~2010年,以“物流”为主题检索词,共录得我国物流学论文2 364篇,3 659名作者。

2. 高产作者的提取。通过对检索到的3 659名作者进行词频分析,

提取出频数大于3次(含3次)的作者,即发表大于等于3篇论文的作者,共提取274名,占作者总数的7.49%,考虑到物流学研究属于小范围的专业领域,重名概率比较小,可以认为我国物流领域包括274名高产作者。

3. 合作关系的认定。如有两位学者公开发表共同署名的论文,则视他们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本文没有考虑合作关系的方向性,即合著作者在论文中的署名顺序,作者间的合作是相互的;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多位(大于等于3位)作者时,认为他们之间都存在合作关系。

4. 科研合作网络的构建。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和内容挖掘软件,生成提取274名高产作者的合作网络。网络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节点间连线代表学者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没有考虑不同作者的署名顺序,合作次数为作者间连线的权值,因此,这里构建的科研合作网络是无向的、对称的和有权值的。

三、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与分析

1. 社会网络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在一个三维空间上直观地展示我国物流学领域274位高产作者的合作关系(见图1)。其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学者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越多的学者,意味着该学者的度中心性越大,其节点也越大;连线的粗细代表了学者间的合作次数,合作次数

越多,则节点间的连线越粗。

2. 合作网络中心性的分析。为准确揭示作者在合作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我们利用Pajek软件测算每位作者的中心性数值(见表1)。节点中心性分为度值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种,取值在0和1之间。度值中心性反映了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该值越大,则说明与其他作者合作的频率越高,越接近网络的核心;中间中心度侧量网络中节点对资源控制的能力,其值越高,起到的“中介”作用就越重要;接近中心度衡量网络中的某节点不受其它节点控制的能力,其数值越大,说明某作者越不容易与其它作者合作;由于本合作网络不是强连接网络,软件不能计算出网络节点的接近中心度值,在表1中只列出前两种中心性排名在前20位的作者。

3. 网络节点的度分布。一个节点的度值中心度越大,意味着该节点在网络中拥有众多与之相连的节点。网络度分布揭示了网络中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连接数量分布规律,是网络结构的主要几何特征,网络节点度分布可以用分布函数p(k)来表示,即一个节点恰好有k 条边的概率,也等于度数为k的节点个数占网络节点总数的比值。BARABASI等发现很多现实网络的度分布已被证明符合幂函数,本研究的节度点分布曲线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拟合到幂函数的拟合度为0.842,该幂函数为:y=cxb=-2.727,C=0.669。说明我国物流高产作者合作网络的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是无标度网络。

4. 最大连通子网络。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物流学合作网络不是

完全连通网络,有些高频作者之间无合作关系,成为孤立节点。科研作者形成的不同研究群体之间,也产生了互不连通的现象。国内物流科研合作网络151个(见表2),有大量的独立节点,说明有的作者独立发表作者,或者合作次数少于3次的合作伙伴居多,也有少量较大的连通网络,研究者之间频繁合作,构成了互相连通的研究群体,发表论文数较多,是我国物流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力量。有两个最大的连通子网络,分别包含了11个高频作者,包括了国内物流研究方向的一些知名学者和研究团队。2个网络中点度最大的为刘伟华,其他点度较大的作者包括刘秉镰、达庆利、马祖军和张晓萍(见图3和图4)。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合作网络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我国物流学领域合作网络的内部关系和结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科研合作网络符合无标度尺度网络的特征。我国物流高产作者合作网络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说明该网络为无标度网络,意味着有些学者是作为“集散节点”存在的,使网络呈现集聚的趋势。体现了在知识创新速度和可持续性上,对少数权威学者的依赖性。刘伟华、刘秉镰、达庆利、马祖军和张晓萍等学者对物流知识的可持续创造和创新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物流学领域合作网络松散。通过Ucient 6 计算得出合作网络的密度为0.0088,数值偏低,反映了学者之间合作和交流很少,研究力量分散,缺乏强有力的合作中心和学术团队。从最大连通子网络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出国内物流领域高产作者之间合作规模小,没有形成大范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社团,通过深入分析发现,物流学领域合作模式倾向于同一学校或师生之间的合作,不同学校、不同师承或者高产作者之间的强强合作较少,这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传播,亟待改善。

3. 存在三个相对较大的合作团队。

(1)由刘伟华、刘秉镰等组成的团队具有较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员包括刘伟华、刘秉镰、刘彦平、季建华、余小川、刘士新、唐加福、肖建华、刘勇、王茂林、张涛,分别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东北大学,其中有5名学者来自于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刘秉镰和王茂林之间的连线最粗,表明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紧密,季建华、余小川、张涛之间与刘士新、唐加福之间的连线也较粗,从总体来看,该团队具有较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在团队内部有较高度值中心度的刘伟华、刘秉镰作为团队合作网络的枢纽,在团队内部知识整合上具有支配的作用。

(2)由张晓萍、缪立新等组成的团队具有较复杂的合作网络,成员包括张晓萍、缪立新、史峰、毛海军、李旭宏、陶经辉、乔均、

金汉信、刘龙青、张国庆、谈贵军,分别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代物流研究所)、浙江林学院、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这说明该团队内部存在大量和高效的知识互动和共享,学术氛围较活跃。

(3)由赵泉午、蒲云等组成的团队具有较薄弱的合作关系,成员包括黄庆、卜祥智、赵泉午、蒲云、卜雷、尹传忠、王青、王述英,分别来自西南交通大学、汕头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其中4名学者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泉午、蒲云之间的合作是其他成员联系合作的桥梁,他们将三个子网络联系在一起,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较少,这是具有较薄弱合作关系的团队。

从以上分析中还发现,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合作网络并不紧密,诸如达庆利、马祖军等学者的合作网络主要是合作对的形式,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学术团体,多数是“老师—学生”型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迅速开展科研合作,但合作网络主要依赖于权威学者,网络具有脆弱性。

本研究基于我国CSSCI和EI核心期刊,建立高产作者合作网络,来绘制作网络科学知识图谱,发现国内物流学合作网络是无标度尺度网络,合作关系较松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学术团体和学术中心,不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展开和物流学科知识的创造积累,建议具有较高中心度的学者要利用自己具有的地位优势,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不同研究团体之间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物流学领域的学者还应

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寻找合适的科研合作伙伴,挖掘知识创新的潜力,壮大物流学科研力量和优化合作网络,相关职能部门应搭建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和研究资助政策,增进我国物流学学者的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学科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一竑,朱道立,张建同,陈克东.中外科研合作网络对比研究.管理学报,2009,6(10):1323-1329.

2. 刘则渊,陈立新.国际物流研究领域的知识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4):140-14

3.

3.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1-38.

4. 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10,(2):14-19.

5.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应用.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97.

6. 邱均平,李佳靓.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作者合作网络对比研究.情报杂志,2010,11(11):1-5.

7. BARABASI A 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 ling in Random Networks.Science,1999,(208):509- 512.

8. 龚玉环,卜琳华.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创新能力分析.科

技管理研究,20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