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病理学技术条件下特殊染色的应用价值

现代病理学技术条件下特殊染色的应用价值
现代病理学技术条件下特殊染色的应用价值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

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关心和重视社会上的那些特殊群体------残疾人。近年来,各级各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条件、办学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残疾人融入社会、走出自卑、自力更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落后地区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相对滞后,有的地区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当前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农村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儿童成了留守儿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残疾儿童也能享受到教育。 在我十几年工作走过的学校中,偶尔才会遇到一个残疾儿童。但是今年我所任教的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残疾儿童,特别是六年级二十几个同学就有三个残疾。我们学前班有三十二个学生,就有二十几个留守儿童和一名残疾儿童,梅桃笑是一名残疾儿童,而且是福利院的。她今年已经8岁,在去年的学习中,福利院派一个人来给梅桃笑陪读,因为她走路不稳,话说不清楚需要有人扶上学和上厕所。话说得不太清楚,笔也拿不稳。在今年的学习中,她能独立上学了,但在下课时每节课我都提醒她要不要上厕所。在学习写字和画画时,她也能拿出笔在本子上划,当她在本子上划出了一个椭圆形时马上拿给我看,我给她点头微笑。她就高兴的跳了起来,证明了她的成绩。通过对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学前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残疾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对残疾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极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价值。学前教育是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残疾儿童要回归主流、融入社会,必须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以及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感叹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双重残疾的“双残生”。心理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落后地区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太薄弱了,有的甚至为零。 二、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同时,残疾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残疾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残疾儿童的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残疾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残疾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的残疾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残疾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残疾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残疾儿童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残疾儿童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

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细胞组织的是适应和损伤 五、简答题 1.什么叫适应?在形态上有哪些表现形式? 细胞、组织和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什么叫萎缩,病理性萎缩分哪几类?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数量的减少.。病理性萎缩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5种类型。 3.什么叫化生?临床上常见哪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及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或骨等。 4.什么叫细胞死亡、凋亡?与自溶有什么区别?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即死亡,死亡细胞表现为质膜破坏.往往伴发急性炎症反应;凋亡是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其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自溶可表现为组织或细胞的死亡,但无炎症反应。 5.坏死的结局及后果是什么? 坏死的结局是:(1)细胞坏死后发生自溶,在坏死局部引发炎症反应:(2)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4)机化:(5)包裹。后果依据:(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2)坏死细胞的数量的不同。(3)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差异:(4)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代偿能力的不同有关。 六、论述题 1.试述常见类型变性的镜下形态特点; 常见的变性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镜下特点: (1).细胞水肿:水肿的细胞由于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故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核亦增大,淡染。轻度水肿时胞质内出现颗粒状物,电镜下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进一步发展细胞体积增大,线粒体、内质网解体,发生空泡变,即胞浆疏松化。当细胞肿大变圆时称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胞质内出现异常增多的大小不等的脂滴圆形空泡,可被苏丹Ⅲ染成桔红色。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可发生于血管壁、结缔组织和细胞内,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4).淀粉样变: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时,HE染色示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类似玻变。用淀粉样呈色反应显示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磺时,由棕色变为深蓝色。 (5).粘液样变性:主要为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沉积。表现为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基质中。 2.三种基本类型坏死的形态特征是什么;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液化性坏死中又有溶解坏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着。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者 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学复习资料

出生缺陷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结构、功能、代谢或行为异常的一类疾病。 致畸原也称为“致畸因子”,是指妊娠前双亲或母亲妊娠期间接触到的,或者发育个 体的直接接触到的能引起胚胎和发育个体的结构或功能畸形的物质。简而言之,可导致 各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 接触与宫内接触接触指人体及其他生物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可经各种接触途径(如呼吸、接入、皮肤吸收等)进入人体或者作用于人体; 宫内接触指的是胚胎或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所接触的某些环境因素。 生长和生长迟缓生长是指发育过程中胚胎器官、组织或个体在大小和体积方面的成长变化,常用来衡量发育中的器官或者个体的成熟程度. 发育中的器官或个体的生长低于正 常生长速度就称为生长迟缓。 发育与发育迟缓一般指器官分化和功能的形成,包括精神、智力、情绪以及其他对外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发育。发育期内上述诸方面的功能或者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时就称为发育迟缓 儿童天致畸的基本原理 一、胚胎及发育个体对致畸作用的易感染性取决于胚胎和发育个体的遗传基因型;出生缺 陷的表现类型,发生频率受母体、胚胎及发育个体的遗传基因调控,也受环境致畸原的影响,是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致畸原致畸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出生缺陷的表现型及发生率取 决于致畸原作用于胚胎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某器官的形成期(原基阶段)是致畸原起作 用敏感期。简言之,致畸作用存在敏感期,大多集中在妊娠的3~8周。 三、致畸原能否进入胚胎组织并起致畸作用,取决于致畸原本身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 以及它们在母体和胚胎中的动力学特征,比如宫内接触的浓度、作用时间等。 四、致畸原引起的胚胎发育异常基本符合剂量—效应关系。 五、致畸原对母体和胚胎产生毒性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有的致畸原选择性对胚胎有较大的 毒性作用,对母体毒性较小,有的对两者的毒性相当。前者称为非共效应致畸,后者称为 共效应致畸。 儿童先天出生缺陷的发生机制 一、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三、致畸原干扰胚胎的正常分化 过程;四、母体胚胎自稳功能紊乱;五、非特异性胚胎和发育毒性;六、先天致畸的其它 机制。 环境致残 一、药物与出生缺陷 常见的致畸药物(一)安定、镇静、抗惊厥(二)兴奋剂和毒品(三)应激激素、性激素、避孕药(四)抗生素、维生素药物(五)抗凝血、麻醉剂(六)抗肿瘤、化学解毒剂(七)食品添加剂 二、工业化学品与出生缺陷

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大纲(苏小七)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儿童异常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限选课程,共36学时,2学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儿童异常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是认识心理障碍的本质,动态地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展变化过程,弄清心理障碍同个体心身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心理病理机制。这些知识有助于制定更加完善和合理的预防策略和方案,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系统,以提高诊断水平,提高对于儿童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程强调应用的学科特点,课程考查要求设为四个层次了解、识记、理解和应用。了解:儿童异常心理的流行与病程有比较完整的了解;识记:对儿童异常心理的行为心理特征能够较准确的描述;理解:对儿童异常的病理原因能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应用:指将“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基础知识、治疗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理论,解释、论述和分析问题。一般通过课程论文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这几个层次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是一门方法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本课程的性质,涉及其他相关基础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为主。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心理学研究科研实践,并在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心理学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

病理学名词解释(3)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 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 1 页共 1 页作者:胡洪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与病理生物学》复习资料 总共45题共100分 一、(共45题,共100分) 1. 烧、烫伤的水泡(2分) A.以血浆渗出为主的炎症 B.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的炎症 C.以疏松组织内广泛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为主的炎症 D.以局限性化脓为主的炎症 E.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 ★标准答案:A 2. Ⅲ型梅毒发生的坏死(2分) A.干酪样坏死 B.脂肪坏死 C.坏疽 D.纤维素样坏死 E.液化性坏死 . ★标准答案:A 3. 下列病变哪一项是正确的(2分) A.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 B.磷中毒时肝脂肪变性主要位于小叶中心 C.白喉杆菌外毒素引起心肌脂肪变性,乳头肌常呈红黄相间 D.贫血时心肌脂肪变呈弥漫分布 E.脂性肾病时,远曲小管上皮脂肪变最明显 . ★标准答案:A 4. 引起肺褐色硬化的最常见疾病是(2分) A.二尖瓣狭窄 B.肺动脉瓣狭窄 C.三尖瓣狭窄 D.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E.肺动脉栓塞 . ★标准答案:A 5. 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脂滴其主要成分是(2分) A.脂蛋白 B.类脂 C.胆固醇 D.脂褐素 E.中性脂肪 . ★标准答案:E 6. 电镜下,肝细胞脂肪变的脂滴形成于(2分) A.胞浆基质内 B.线粒体内 C.内质网内 D.高尔基体内 E.溶酶体内 . ★标准答案:C 7. 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2分) A.肥大 B.增生 C.萎缩 D.变性 E.化生 . ★标准答案:D 8. 侧支循环建立(2分) A.心房纤颤时脑软化 B.肝硬化时食管静脉曲张 C.雷诺病 D.槟榔肝 E.急性阑尾炎 . ★标准答案:B

9. 有一年青妇女,在分娩过程中突然呼吸困难,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而亡。尸检肺血管内有角化上皮等物,此患者死因是下列哪一种(2分) A.血栓栓塞 B.气体栓塞 C.脂肪栓塞 D.羊水栓塞 E.瘤细胞栓塞 . ★标准答案:D 10. 组织损伤后,由其邻近的健康细胞分裂增生完成修复的过程(2分) A.化生 B.机化 C.分化 D.再生 E.增生 . ★标准答案:D 11. 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的栓子来源于(2分) A.二尖瓣的疣状血栓 B.主动脉瓣的赘生物 C.体静脉和右心房的血栓 D.动脉及左心房的血栓 E.左心室附壁血栓 . ★标准答案:C 12. 脂肪栓塞病人死亡原因常见于下列哪一种情况(2分) A.急性右心衰竭 B.急性左心衰竭 C.肾功能衰竭 D.脑出血 E.心肌梗死 . ★标准答案:A 13. 细胞坏死镜下主要形态表现是(2分) A.核浓缩,核膜破裂,胞浆浓缩 B.核溶解,胞浆浓缩,核膜破裂 C.核破裂,胞浆浓缩,胞核破裂 D.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E.核碎裂,胞浆浓缩,核膜破裂 . ★标准答案:D 14. 一患者主诉心悸气短,两下肢浮肿入院,查体:颈静脉怒张,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肝肋缘下3cm,轻度压痛,AFP正常。患者的肝脏可能出现下列哪一种病变(2分) A.肝细胞癌 B.慢性肝淤血 C.肝脂肪变性 D.慢性肝炎 E.以上都不是 . ★标准答案:B 15. 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发生气体栓塞(2分) A.颈部外伤和手术 B.胸部外伤和手术 C.锁骨下静脉外伤 D.胎盘早期剥离 E.大隐静脉插管输液 . ★标准答案:E 16. 有关血栓形成,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2分) A.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B.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C.静脉内多为混合血栓 D.心脏内多为红色血栓 E.毛细血管内多为纤维素血栓 . ★标准答案:D 17. 下列哪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2分) A.心脏 B.肺脏 C.肝脏 D.脾脏 E.肾脏 . ★标准答案:C 18. 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器官是(2分)

超微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课程主要内容 超微结构病理学(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简称超微病理学,它是在超微水平或分子水平上观察研究病理状态下细胞的超微变化,在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随着现代化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基础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利用细胞超微病变方法来认识、观察某些器官和组织的超微结构和超微病变,并根据需要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电镜技术是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它是当今分子病理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因此人们把它喻为超微观世界(或分子世界)的眼睛。超微病理学等新学科的出现,标志着病理学已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从分子水平、以及人类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去认识疾病,发现疾病的起因。超微病理学就是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以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探索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和病变,进而了解掌握细胞和重要器官常见病超微病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理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科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好基础。 本课程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原理、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肝脏超微病理学、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肾脏超微病理学、神经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电镜生物样本制作等8个主要的学习内容。 电子显微镜原理是介绍了超微病理学的发展史、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区别、电子显微镜的常见类型、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是讲述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基本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常见的超微病理变化。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是讲述正常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肝脏超微病理学是介绍肝细胞、肝窦状隙和窦周隙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病变;

《特殊儿童动作康复》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动作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儿童动作康复12011315 课程学分与学时:2分/ 32 学时(16周/每周2学时)(课堂讲授 12学时,实验实践20学时,自主学习 0 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特殊儿童病理学;特殊儿童康复概论 适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特殊儿童动作康复》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课,课程主要围绕特殊儿童动作能力评定及医疗康复中运动康复的常用技术,结合特殊儿童动作问题,通过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掌握适宜于不同障碍特殊儿童的动作康复评估和训练方法。 2、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门课程的目的旨在让学生能基于特殊儿童动作问题,选择适宜的评定方法完成动作专项或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宜的动作康复训练方案。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让学生掌握特殊儿童动作问题评估的主要方法、原则及康复训练技术的原理技术等。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概述(2学时) 一、康复 二、现代康复技术与动作康复 1.现代康复技术 2.动作康复

第二章动作康复的基本原理(4学时) 第一节运动学基础(2学时) 一、肌肉概述 1.结构 2.肌力 3.肌张力 二、全身肌肉的分布 1.头颈 2.躯干 3.四肢 第二节发育学基础(2学时) 一、发育的理论基础 1.发育的神经生理机制 2.皮亚杰感知运动发展理论 3.凯伯知觉动作发展理论 二、粗大动作发育 三、精细动作发育 第三章动作康复的评估技术(2学时) 第一节动作康复的专项评估(1学时) 一、肌张力的评估 1.肌张力的分级评价 2.主要肌肉张力的手法检查 二、平衡能力的评估 1.平衡功能分级 2.平衡反应的评定 3.Berg平衡量表 第二节动作康复的综合评估(1学时)

病理学问答题及病案分析(附答案)

病理学问答题及病案分析 (一档在手万考不愁) 整理:下载 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 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 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⑴肉眼1)体积或实质缩小;2)外形变化可以不明显;3)重量减轻;4)颜色变深;5)质地变硬。 ⑵光镜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2)间质增生。 ⑶电镜1)细胞器退化、减少;2)自噬小体增多;3)脂褐素。 试以肾盂积水为例,说明萎缩的发生常是综合性因素所致,并简述肾盂积水的病理变化。⑴综合性因素肾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失用 ↑↓ 肾盂积水→肾实质受压→萎缩 ↓↑ 血管受累→营养不良

病理学名词解释、填空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凋亡: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 细胞主动性死亡,其发生机制、生化特征及形态学变化都与细胞坏死不同。 2.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3.肺褐色硬化: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心衰细胞,故 肺组织质地变硬,肉眼观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4.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 湿细胞及伴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 5.软化灶: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 6.假小叶: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 肝细胞团,为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 7.大红肾(蚤咬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双侧肾脏肿大,肾表面充血, 有的可见散在的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8.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性,常见于肝细胞。 9.结核瘤: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常位于肺上叶。 10.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是由趋化因子引起的。 11.鳞状细胞化生:非鳞状上皮细胞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化为鳞状上皮,增强局部抵抗力。 1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刺激时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13.早期肝癌: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 肝癌。 14.膨胀性生长:肿瘤生长推挤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的可形成纤 维包膜,多为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15.细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为细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 僵硬,官腔缩小。 16.Primary complex:肺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征,由原发病灶,淋巴管 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17.Spotty necrosis:点状坏死,为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18.Granuloma:肉芽肿,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 节状病灶。 19.Nephrotic syndrome: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和高脂 血症。 20.Pseudoutubercle:假结核结节,血吸虫感染时形成的慢性虫卵结节,由坏死物质、类 上皮细胞及异物巨细胞等组成,形态上类似结核性肉芽肿,称为假结核结节。 21.红色梗死:常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 官,并伴有严重淤血的基础上发生,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呈红色,故称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 22.渗出物:验证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做渗出,而这些渗出的成分称为渗出物。 23.肿瘤的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道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 位继续生长,称为肿瘤的转移。 24.角化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镜下可在癌巢中央见层状角化物,称角化珠或爱 珠。 25.向心性肥大:高血压病时,左心室壁肥厚,心脏体积增大,但心腔扩大不明显。 26.脑软化:类似软化灶。

2020最新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2020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主要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让特殊需要的儿童怎样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怎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怎样发现,培养天才儿童,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范畴。 主干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解剖生理学、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病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专业解析 什么是特殊教育专业? 顾名思义,特殊教育是对特殊人群(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人群)开展的教育。特殊教育是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以达到使他们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 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是必需的,特殊教育专业也就随之产生。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刘全礼教授介绍,所谓特殊教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而设置的一个教育学专业下的二级专业。我国的特殊教育专业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特殊教育学什么? 特殊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是教育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因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三类课程。一是教育学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类课程),二是特殊教育的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导论、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等),三是特殊教育的方法课程(如教学法课程、手语、盲文等)。

病理学全册各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二、名词解释 1.病理学 2.疾病 3.植物人 4.不完全康复 5.健康 四、简答题 1.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如何? 2.活体组织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何种作用? 3.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是怎样的? 五、论述题 1.以外伤性失血为例,论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2.为什么对于临床死亡期的病人必须进行积极抢救?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1.答: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答: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3.答:有些患者大脑皮层功能已不可逆,仅在人工呼吸和人工起搏的条件下处于皮层下生存状态,称为植物人。 4.答: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但体内仍遗留一定的病理状态。 5.答:是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同时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保持协调,维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四、简答题 1.答:病理学属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必要基础,为临床各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2.答: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得出疾病诊断;可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对手术中患者,选用快速冰

冻切片法,判断良、恶性病变,可帮助手术医生选择手术方式、决定手术范围。 3.答: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的停止。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包括:①不可逆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停止。 五、论述题 1.答:疾病时机体发生的变化受因果转化规律支配。如外伤大量出血、血压下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加深血液循环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可由机体代偿功能或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阻断上述恶性循环,促使疾病趋于好转。 2.答:临床死亡期是可逆的,一般为6分钟左右。这时细胞仍有最低水平的代谢,如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患者有复活的可能。除非在人工呼吸等一切抢救措施无效,进入脑死亡后,方可宣布死亡。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 学习要点 内容要点 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减少,也常继发间质增生而体积增大,即假性肥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其中鳞状上皮化生是最常见的一种化生。 变性: 1.细胞水肿 肉眼:病变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较苍白,混浊无光泽。 镜下:实质细胞肿大,胞浆稀疏淡染、出现许多微细的颗粒,H-E染色呈淡红染。 电镜:肉质网扩张、核蛋白体脱失、线粒体肿张、峭变短、变少甚至消失。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试题答案5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A 2.A 3.A 4.B 5.C 6.B 7.B 8.B 9.B 10.B 11.C 12.D 13.A 14.A 15.D 16.B 17.D 18.A 19.B 20.A 二、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 ×; 标记可能造成当事人永久性性的心理创伤。 22. ×; 观察法属于量化的研究方法。 23. √; 24. √; 25. ×; 超常儿童的IQ值为140以上 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26. 如果患者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症状,但又不完全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比如说症状出 现在三岁以后,而非三岁以前,或者症状不典型,则可以归类为非典型自闭症。 27.是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 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28.指当一个人停掉了某一长期使用的药物时产生的生理上的不快与情绪症状。 29.是指眼球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我们一般人的视野范围为上方60度,下 方75度,鼻侧60度,颞侧100度。 30.是指经过适当的检查、测验或其他方式把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区别出来,确定特殊儿童 的特异性。 五、简答题 (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31.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 (2)增加活动; (3)控制环境;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6)培养社会化技能; (注:每答到一点得1分,直到得满分) 32. (1)具体形象性原则。盲童对事物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多从其它感觉通道帮助盲童 感知事物,以补偿视觉形象得贫乏。(2分) (2)整体经验性原则。视觉很容易传达一个事物得总体性,盲童没有这个信息得输入,教师可以通过解释事物各个方面得关系,来帮助盲童获得“整体性”的观点。(1.5 分) (3)从做中学的原则。通过实际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盲童其它感觉通道地功能,以促进其发展。(1.5分) 33. 拜伦-科恩等人利用“莎丽与安的课题”对20名心理年龄超过四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测 验。在测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叫莎丽和安的两个玩具娃娃。莎丽有篮子、安有纸盒箱。 莎莉把自己的玻璃球放在篮子里后走开了。趁莎丽不在时,淘气的安把莎丽的玻璃球从篮子里挪到自己的纸盒箱后走开了。过了一会儿,莎丽回来了。被试看到故事的整个演示过程。最后问被试:“莎丽为了找自己的玻璃球,会找哪个地方?” (注:故事结构匹配得5分,不匹配0分)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 尸检. 活检. 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 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认识疾病的__、____,疾病过程中__________以及疾病的___,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面有关病理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现代病理学可分为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B.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偏重于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则侧重疾病的形态变化。 C.病理学以基础医学各学科为基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在两者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D.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均很强的学科,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 2. 有关细胞学检查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 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活检证实 D.多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普查 3. 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A.尸检 B.活检 C.动物实验线检查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健康. 疾病. 脑死亡 二、填空题: 1. 当疾病状态下,患者出现的各种主观感觉的异常称为___,临床检查发现的疾病的一些客观表现称为_____。 2.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_________。 3. 疾病的经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期。 4. 疾病转归期有三种结局即_____、______、____。 5. 脑死亡的判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 死亡传统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C.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 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变化 2. 下列关于死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 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 3.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发生的条件 C.疾病发生的诱因 D.疾病的外因 4. 整体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脑死亡 C.呼吸停止 D.脑电波处于零电位 5. 疾病发生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病理学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而采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兹将常用的方法简述如下: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数十年来陆续建立的还有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的的化学变化结合志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历来的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变进行形态的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这是以往的研究所难以实现的。 呼伦贝尔人事信息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b1620915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