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整理

名词解释

质粒

环状DNA分子,它的分子量较小,可以自由地进入细菌细胞,还能独立自主地复制,具有一套与细胞核染色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

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粒,病毒颗粒,病毒体(virion).

新显病毒

新显病毒是指那些以往局部低水平感染的病毒或具有种间屏障的病毒,将其寄主范围扩大到了别的物种,引起了大范围的人类传染性疾病.

细菌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带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须物质,芽孢形成以后,菌体即成为空壳,有些芽孢可以从菌体脱落游出.

营养缺陷型菌株

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相应的野生型菌株称为原养型(prototroph).

基因

基因是一切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它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碱基顺序,即核苷酸顺序的片断.

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外毒素

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

干扰素

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α,β,γ三组.

干扰素诱变剂作用下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免疫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即食品在原料生产,加工或制造直至最后消费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是安全的,符合卫生的和有益健康的.食品不能含有营养成分以外的,人为添加的,污染的或天然固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或杂质.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经24h能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其中包括有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和一些中间类型的细菌.这群细苗能在含有胆盐的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总数

细菌总数是指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数,平皿菌落计数法测定食品中的活菌数,一般以1g或 1ml食品所含的细菌数来表示.

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实质上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作用下分界变化,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人体因食用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化学性有害物质而出现的非传染性的中毒.

碳氮比

碳氮比(C/N)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及代谢物的形成与积累,故常作为考察培养基组成时的一个重要指标.

C/N比值=碳源中的碳原子的mol数/氮源中的氮原子的mol数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又称为遗传重组,它是指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过程.

感受态细胞

感受态的细菌:

②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

②感受态细菌一般出现在对数生长期的后期(维持几分钟至3~4h).

细菌的感受态可用人工诱导的转化程序形成.人工感受态的转化系统最适用于质粒和噬菌体的DNA.

共生

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离的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拮抗

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简答

科赫法则

1.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巴斯德曲颈瓶试验

1.向瓶中倒入为灭菌的液体.

2.用火焰稍弯瓶颈.

3.加热灭菌液体.

4.灰尘和微生物滞留在弯处,液体渐渐变色.

5.长时间后,液体在数年中保持无菌状态.

6.将瓶倾倒,带有微生物的灰尘与液体接触.

7.短时间内液体中长满微生物.

正常菌群

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

变化情况: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

寄居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复制周期

1.吸附.(随机碰撞或特异性结合)

2.侵入.(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3.脱壳.(脱壳是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的过程.脱壳是病毒基因组进行功能表达所必需的感染事件.)

4.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5.装配与释放.(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成熟的子代病毒颗粒然后依一定途径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释放,标志病毒复制周期结束)

病毒结构蛋白的四大功能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因子的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

3.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4.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延滞期:生长速率等于零.细胞合成新的成分,补充消耗的材料,适应新的培养基或别的培养条件,细胞形态变大或变长,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调整代谢,适应期)

对数期:生长速率最快,细胞呈对数增长.生长速率恒定.代谢旺盛,细胞成分平衡发展.群体的生理特性较一致.

稳定期: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细胞生长速率为零.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G+染色发生变化.

衰亡期: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有时细胞死亡速率降低是由于抗性细胞的积累.细胞变形退化,有的发生自溶,G+染色发生变化.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1.基因来源.

2.基因工程载体.

3.基因工程工具酶.

4.基因克隆的宿主.

5.基因表达的生物反应器.

6.基因工程理论研究.

证明遗传物质基础是DNA或RNA的3个实验

经典转化实验

1.用活的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称光滑型菌株(S)]注射入小白鼠中,结果小白鼠的败血症死亡.

2.用活的无荚膜的菌株[称粗糙型菌株(S)]注射入小白鼠中,结果小白鼠未死.

3.将S型菌高温杀死后再注入小白鼠中,结果小白鼠健康活着.

4.在高温杀死的S型军中加入活的R型菌后,再注入小白鼠中,不仅小白鼠死亡,而且还能从尸体内分离出活的有荚膜的S型菌种.

噬菌体感染实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进行示踪T2噬菌体.这种T2噬菌体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后,经测定只有32P-DNA注射入菌体内,而35S-蛋白质外壳则留在菌体之外.

病毒重建试验

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 在没有蛋白质包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

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拆分取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1)RNA(TMV)-蛋白质(HRV). (2)RNA(HRV)-蛋白质(TMV).

用两种杂合病毒感染寄主:(1)表现TMV的典型症状并分离到正常TMV粒子. (2)表现HRV的典型症状并分离到正常HRV粒子.

病毒的8大特点

1.形态及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

3.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以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5.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和产能系统,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的现成代谢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力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的核酸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以原病毒形式存在.

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

1.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天然杀伤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

2.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如促进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等.

3.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

新显病毒的产生与预防

产生原因: 1.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关.2.与现代交通,旅游发展和人类大规模地迁居有关.3.病毒基因的突变,改变了宿主范围或致病力.4.与人和动物的密切接触有关.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2.研究如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而提供科学依据.

5.食品开发----单细胞蛋白质,功能性食品基料(利用微生物制造新的食品原料,产品).

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几种方式

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引起蔬菜和乳类及其它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体中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等.

酵母在面包中的几种作用

1.使面包结构膨松.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能使面包疏松多孔,呈海绵状.

2.改善面包的风味.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和其它物质,与面团中的有机酸在烘烤中形成特有的香味.

3.增加面包的营养价值.酵母细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菌体残留在面包中,因而提高了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

污染食品中的来源和防范措施

污染来源:

1.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

2.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防范措施:

1.加强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

2.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3.注意贮藏,运输和销售卫生.

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微生物的生长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一节细菌的个体生长 个体生长:微生物细胞个体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原生质与细胞组分的增加;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的增加。可以用重量、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由于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所以常用群体生长来反映个体生长的状况) 染色体DNA的复制与分离; 细胞壁扩增; 细菌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生长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里细菌数量的变化,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可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衰亡期 迟缓期 现象:活菌数没增加,曲线平行于横轴; 产生的原因:是细胞为了适应新环境需要进行调整,缺乏足够的能量或生长因子,或接种时造成损伤等。有时可见到接种群体大部分死亡;如果接种用的是饥饿的细胞或新培养基营养不丰富,则该时期延长; 特点:细菌细胞不立即增殖 细胞内代谢旺盛 细胞体积增大 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措施有:

①接种龄:采用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 ②增加接种量;一般来说,接种量增大可缩短甚至消除延迟期(发酵工业上一般采用1/10的接种量);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当丰富,且发酵培养基成分尽量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接近。 认识延迟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发酵工业上需尽量缩短该期,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对数生长期 现象: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其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特点:菌体代谢活跃,消耗营养物质多,生长速率快,菌体数目显著增多。 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细胞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处于该期的细胞对理化因素较敏感 酶系活跃,代谢最旺盛; 稳定生长期 特点:细胞生长速率动态平衡 细胞分裂速度下降,开始积累代谢产物 产生原因: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不合适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 物化条件(pH、氧化还原势等)不合适 衰亡期 特点:细胞死亡数增加,死亡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的细胞数,群体中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负生长”,(R<0 )。 细胞内颗粒更明显,细胞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形,芽孢开始释放; >>>有的微生物合成或释放对人类有益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 因菌体本身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的作用,使菌体死亡、自溶等,发生自溶的菌生长曲线表现为向下跌落的趋势。 产生原因: 生长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使细胞内的分解代谢大大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是一类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命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1.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形态多样,常见形式有球形、 棒状和螺旋状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根据其细胞壁 的特性来进行分类。 2.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单核菌和多核菌两大类。真菌体 内含有细胞壁和细胞膜,能够通过孢子繁殖。真菌对于分解有机物质和维 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3.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包裹的核酸构成, 无自主生殖能力。病毒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病毒感染可 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第二部分: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1.细菌的生命周期:细菌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即生长期和静止期。细菌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分裂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数 以亿计的细菌。 2.真菌的生命周期:真菌的生命周期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真菌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可以通过风、水和动物传播,形成新的 真菌体。

3.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感染和复制两个阶段。病毒 通过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最终导致宿 主细胞死亡。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作用和应用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维持土壤健康等。 2.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酵母菌在面包和啤酒的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3.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疫苗的制备、 抗生素的研发和微生物检测等。 4.微生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包括基因工程、发 酵工程和环境修复等。 第四部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人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致病菌。益生菌对维持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而致病菌可能导致各种 疾病的发生。 2.传染病和微生物: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如流感、结核病和艾滋病等。 3.抗生素的应用和抗药性:抗生素是用于治疗感染病的药物,然而, 由于滥用和不正确使用,导致了抗药性微生物的出现。 4.微生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如水体和 土壤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和疾病的发生。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细菌: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形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2.发酵:发酵是以有机物为基质,并以其降解的中间产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过程。 3.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4.培养基:培养基是通过人工配置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5.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6.细菌L型: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7.凝固酶: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8.结核菌素实验: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实验,48-72时间后检查局部皮肤红肿和硬结的大小 9.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单一核算,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0.HBsAg:HBsAg具有抗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性HBs,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11.质粒:是一种染色体DNA遗传物质,呈双链,超螺旋,闭环装能进行自主复制。 12.转化: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二.选择题 1.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含有外毒素(蛋白质),革兰阴性菌有外膜含有内毒素(LPS脂多糖) 2.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区别是五肽交联桥不同。 3.磷壁酸可储存磷元素,构成重要抗原成分,作为吸附的特异性受体,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4.LPS由脂质,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具有抗热的作用。 5.青霉素破坏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干扰DAP与四肽侧链丙氨酸的连接,阳性菌对青霉素更敏感。 6.L型细菌需要在高渗培养基培养 7.荚膜,芽胞,鞭毛,菌毛是细菌的特殊结构,不是所有细菌都有。 8.细菌生长繁殖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绪论 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 答:巴斯德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曲颈瓶实验)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柯赫贡献: (1)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 (2)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3)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4)创立了病原微生物的柯赫法则:一、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二、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三、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四、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整理

基础微生物整理 绪论 1.微生物的特性: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的贡献: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消毒法;提出了胚种学说,彻底推翻了自然学说 3.科赫的贡献: ①发明了“细菌纯培养法”; 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③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1.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病毒、亚病毒属于非细胞结构微生物。 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有无真核,原核没有,真核有。 ▲有无细胞器,原核没有,真核有。 ▲核糖体,原核生物的为70S,而真核生物的为80S。 3.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三域特性的比较 三域:三域指的是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一)细菌 1.细菌的形态:球形(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形、螺旋形 2.细菌的大小: 球形0.5 ~ 1μm (直径) 杆形0.2~ 1μm (直径)× 1~ 80μm(长度) 螺旋形0.3~ 1μm(直径)× 1~ 50μm(长度)(长度是菌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而非实际长度)

3.细菌细胞的构造 基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 特殊构造:荚膜、鞭毛、纤毛、芽孢、饱囊等 4.细胞壁:是细胞膜外面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壁套。主要化学成分为肽聚糖 ★5.革兰氏染色:一种鉴别染色法,当用脱色剂处理时,根据保留或失去原始着色剂(结晶紫)与否,细菌被划分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 ①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 ②碘溶液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③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 ④沙黄或番红复染 结果:菌体呈紫色者为G+(革兰氏阳性细菌) 菌体呈红色者为G-(革兰氏阴性细菌) 6.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细胞壁厚为20到80nm,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其中肽聚糖单位包括三部分:双糖单位、四肽链和肽桥 7.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分为内壁层和外壁层。内壁层紧贴细胞膜,由肽聚糖组成;外壁层由脂多糖和脂蛋白组成。 8.周质空间又称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 9.L型细菌: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无细胞壁缺陷菌株 10.原生质体:指细菌被溶酶菌或青霉素分子处理后所形成的无壁、只由细胞膜包围,对渗透压敏感的球形细胞。 11.细胞质膜:主要由脂类(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12.细胞质内含物:异染粒、聚β-羟基丁酸颗粒、糖原、硫滴等 异染粒:以无机偏磷酸盐聚合为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储备物。 聚β-羟基丁酸颗粒:它为细菌所特有的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 13.细胞拟核:细菌细胞的拟核位于细胞之内,无核膜、无核仁。 ★14.荚膜:细菌的细胞壁向外分泌出一层黏性多糖。荚膜可作为外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质,并能保护细胞免受干燥影响,同时能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 ★15.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伸出细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化学组成为蛋白质,仅有少量多糖或脂类。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6.纤毛:很多革兰氏阴性菌及少数阳性菌的细胞表面有一些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体结构。 ★17.芽孢:某些细菌在细胞内形成一个球形或椭球形、壁厚、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18.异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为异形裂殖。 19.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 20.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内即可由1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聚集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21.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称之。 22.细菌菌落形态:小而突起,透明或稍透明,颜色多样,边缘一般看不到细胞,表面润湿。(二)放线菌 1.放线菌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少数寄生,多数为腐生菌。弗兰克氏菌能与植物共生,进行固氮。放线菌为单细胞。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的特点: A.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B.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C. 代类型多,代能力强 D. 生长繁殖快,培养容易 E. 容易发生变异,适应能力强 2微生物根据进化水平和细胞结构的不同,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具有核膜包被的真正细胞核、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的微小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 原体和螺旋体。 真核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 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含物、核区和质粒 特殊结构: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及其他休眠组织、菌鞘、附器 3、革兰氏染色

步骤:A初染:结晶紫B媒染:碘液C脱色:乙醇D复染:番红 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网孔小,乙醇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且不含类脂,故不会因为乙醇处理而出现孔壁,结果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存留在细胞壁,使之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壁薄,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小,网孔大,乙醇脱色时肽聚糖收缩不明显,且类脂含量高,被乙醇溶解使壁出现较大的孔隙,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洗去,复染时染上番红的红色 4、细菌的繁殖方式:裂殖 5、菌落: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6、放线菌:以孢子进行繁殖,分为基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为什么属于原核生物? ①放线菌的菌丝体为单细胞,菌丝直径比真菌细,与细菌接近;②无核膜、核仁和线粒体等,核糖体为70S,属原核生物; ③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染色阳性; ④对环境pH值的要近中性或微偏碱,这与细菌相近而不同于真菌 (一般偏酸性);⑤凡能抑制细菌的抗生素也能

微生物整理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固体培养基:是用琼脂或其他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未加任何凝固剂的培养基。 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常用的纯培养的方法: 1、涂布平板法 2、稀释倒平板法 3、平板划线法 4、稀释摇管法 细菌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支原体: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形态多变 霉菌形态:“丝状真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酵母菌形态:为单细胞真核,通常用芽殖和裂殖进行无性繁殖。形态:因种而异,多呈圆形,卵圆形,圆柱形。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定菌体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壁主要功能: 1、保护细胞、维持菌形 2、具有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3、为细胞生长、分裂所必需 4、与胞膜一起完成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5、鞭毛运动的支点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度大,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肽有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而成,呈长链骨架状。 磷壁酸的生理功能: 1、提高细胞周围镁离子浓度,提高活性 2、对宿主细胞黏连 3、赋予革兰氏阳性菌特异的表面抗原 4、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隙缝,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仍保留紫色。 步骤: 1、涂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min,水洗,甩干。(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1min,水洗,甩干。(3)脱色:用95%乙醇滴洗至刚刚无紫色液滴为止,约 20-30秒,水洗,甩干。 (4)复染:用沙黄染2min,水洗,干燥。 3、镜检:低倍—高倍—油镜 结果判定:G+菌:紫色 G-菌:红色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结构:除水外,主要是多糖(包括同型多糖和异型多糖),此外还有多肽,蛋白质,糖蛋白等。 功能::①保护作用:抗干燥,抗吞噬②贮藏养料③具有致病性,抗原性④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⑤表面附着作用⑥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⑦堆积代谢废物 鞭毛:某些微生物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波曲的结构。 结构:由鞭毛丝.鞭毛钩.基体组成 G–菌:L环、P环、S环、M环 G+菌:S环,M环 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生物。 具有细胞壁的真核微生物主要是真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和蕈菌)和藻类。 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组成。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 线粒体:一种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重要细胞器。功能是把蕴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潜能转化成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外形囊状,由内外层膜包裹,囊内充满液态基质。叶绿体:是一种由双层膜包裹,能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颗粒状细胞器,只存在于绿色植物的细胞中。由叶绿体膜,类囊体和基质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五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碳源定义: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种类:无机含碳化合物:如CO2和碳酸盐等;有机含碳化合物:糖与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功能: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 氮源定义: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种类: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尿素、氨、N2等;有机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 功能: 1)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 2)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无机盐定义: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共给 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有: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以及含有钠、钾、镁、铁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是一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生物体,它们通常无法用肉眼直 接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研究。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 和原生动物等多个类群。以下是对微生物的知识点进行经典整理: 一、细菌 1.细菌的结构:细菌通常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酸、质粒和多种细胞器等结构。 2.细菌的分类:根据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条件和营养特性等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和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革兰氏染色 阴性细菌等多个类群。 3.细菌的繁殖:细菌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和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4.细菌的代谢:细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能源代谢来获得能量, 并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 5.细菌的作用:细菌在自然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参与有机 物的分解、氮循环、产生抗生素等。 二、真菌 1.真菌的结构:真菌通常为多细胞生物,具有菌丝体、菌丝和孢子等 结构。 2.真菌的分类:根据真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特性等不同,可以将真菌 分为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和糖霉菌等多个类群。

3.真菌的生活方式:真菌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营养,它们可以通过产 生酶分解有机物,然后吸收分解产物来获取能量。 4.真菌的作用:真菌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参与生物降解、食物发酵、肉类加工和药物合成等。 三、病毒 1.病毒的结构:病毒通常为非细胞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可以 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 2.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外壳形态和寄生范围等特征, 可以将病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裸病毒和包膜病毒等多个类群。 3.病毒的寄生方式:病毒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 复制。它们可以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释放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制 来复制自身。 4.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破坏宿主细胞的功能,导 致宿主细胞受损甚至死亡,从而引发疾病。 四、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的结构:原生动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膜、细胞核、溶液质和纤毛等结构。 2.原生动物的分类:根据原生动物的形态、生活方式和营养方式等特征,可以将原生动物分为鞭毛虫、纤毛虫、阿米巴虫和孢子虫等多个类群。 3.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原生动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营养,它们可 以通过摄食、吞噬或迅速吸附溶解物质来获取能量。

微生物整理资料

1.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具RNA,不具蛋白质。 1、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为蛋白质衣壳。由于衣壳粒的排列组合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构型:立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蛋白质的功能:保护病毒使其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使病毒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病毒可牢固的附着在敏感细胞上。病毒蛋白质还有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动物病毒有的含DNA,有的含RNA。植物病毒大多数含RNA,少数含DNA。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病毒核酸的功能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3、被膜(囊膜):痘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具有被膜,它们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有类脂质,其中50%~60%为磷脂,其余为胆固醇。痘病毒含糖脂和糖蛋白,多数病毒不具酶,少数病毒含核

酸多聚酶。 2、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1、球菌:有单球菌(脲微球菌),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排列不规则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个球菌垒叠成立方体的有甲烷八叠球菌。链状的有乳链球菌。 2、杆菌:有单杆菌,其中有长杆菌和短杆菌(或近似球形)。产芽孢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梭状的芽孢杆菌有溶纤维梭菌等。还有双杆菌和链杆菌之分。 3、螺旋菌呈螺旋卷曲状,厌氧污泥中有紫硫螺旋菌、红螺旋菌属和绿螺旋菌属。螺纹不满一周的叫弧菌,如:脱硫弧菌。呈逗号型的如:逗号弧菌,霍乱弧菌是其中的一直被那个。弧菌可弧线连接成螺旋形。螺纹满一周的叫螺旋菌。 4、丝状菌:分布在水生环境,潮湿土壤和活性污泥中。有铁细菌如:富有球衣菌、泉发菌属即原铁细菌属及纤发菌属。丝状菌属如: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透明颤菌属、亮发菌属等多重丝状菌。丝状体是丝状菌分类的特征。 【附】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细菌的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培养基的化学组成、浓度、培养温度、pH、培养时间等的变化,会引起细菌的形态改变。或死亡,或细胞破裂,或出现畸形。有些细菌则是多形态的,有周期性的生活史,如粘细菌可形成无细胞壁的营养细胞和子实体。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microorganisms)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动物体内等,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关于微生物的一些知识点整理。 1. 细菌(Bacteria)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存在于几乎所有环境中。细菌有多种形状,如球状(球菌)、棒状(杆菌)、螺旋状等。细菌具有单细胞结构,可以独立进行代谢和繁殖。有些细菌可以对人体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和产生维生素,但也有一些会引起疾病,如结核杆菌和沙门菌等。 2. 真菌(Fungi)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与植物和动物有一定的区别。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子囊菌等。真菌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几丁质,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真菌在自然界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质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但也会引起一些疾病,如念珠菌感染和霉菌感染等。 3. 病毒(Virus)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病毒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外包膜(有些病毒没有外包膜)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侵入细胞内部并利用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病毒引起许多人类和动物疾病,如流感、艾滋病和狂犬病等。 4. 古菌(Archaea)是一类与细菌相似的单细胞微生物,但与细菌在遗传物质、代谢路径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有所不同。古菌广泛存在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高温泉、高盐度湖泊和深海热液口等。古菌对地球生态系

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研究。 5. 原生动物(Protozoa)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被认为是动物界的最早分支。原生动物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有些也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原生动物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原生动物对食物链的稳定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6.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多种多样,如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生长、维护消化道健康等。微生物也可以被利用于工业生产和生物技术领域,如制作酸奶、酒精发酵和生物农药等。 7.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复杂。一方面,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感冒、腹泻和肺炎等。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抗生素来抵御病原体感染,如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此外,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于消化、免疫和代谢等方面的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关于微生物的一些知识点整理,仅涵盖了部分内容。微生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还有很多未被探索和研究的内容,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

微生物整理

名词解释 质粒 环状DNA分子,它的分子量较小,可以自由地进入细菌细胞,还能独立自主地复制,具有一套与细胞核染色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 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粒,病毒颗粒,病毒体(virion). 新显病毒 新显病毒是指那些以往局部低水平感染的病毒或具有种间屏障的病毒,将其寄主范围扩大到了别的物种,引起了大范围的人类传染性疾病. 细菌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带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须物质,芽孢形成以后,菌体即成为空壳,有些芽孢可以从菌体脱落游出. 营养缺陷型菌株 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相应的野生型菌株称为原养型(prototroph). 基因 基因是一切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它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碱基顺序,即核苷酸顺序的片断. 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外毒素 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微生物 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磷壁酸:是一种核糖醇或甘油的多聚物,并带有一些氨基酸或糖,约30个或更多的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行于肽聚糖层中。 微生物: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以单个细胞形式存在,肉眼看不到,只有通过显微镜才可以看到,若以群体形式存在时可以用肉眼看到,体积小分布广,繁殖快作用大,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少数以出芽方式繁殖 2、细胞质:细胞膜内包围的除核体以外,所有物质无色透明胶装。主要成分有:水,蛋白质,脂类,多糖,核糖核酸,少量无机盐 3、芽孢: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弧菌和螺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在的孢子称之为芽孢. 4、单纯扩散:也叫被动扩散,溶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不需要能量也不需要载体,主要靠细胞内外浓度进行扩散,如o2co2水乙醇甘油等小分子及某些离子等。 5、自养菌:完全在无机环境中生存,以co2碳酸盐为c源。以铵盐和硝酸盐为n源来合成细胞质的微生物。 6、诱导酶:在诱导物存在下,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酶类。(大肠杆菌的半乳糖苷酶)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内,它对一种dna可以识别,并能将其咋一定的碱基部位切割,是一种dna断裂。

7、兼性厌氧菌:需o2兼性厌氧,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均能生长,在高层振荡培养时,生长整个培养基。 8、发酵型呼吸:呼吸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受H体不是氧分子,而是其他无机物或有机物称之为厌氧呼吸或发酵。 9、虑过作用:液体或气体通过虑过作用出去其中所存在的细菌 10、烈性噬菌体:凡能使寄主细胞迅速裂解引起溶菌反应的噬菌体 11、显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多,而机体抵抗力低时侵入单飞病院菌生长繁殖,对机体产生损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12、点突变:是相应基因上的dna链中的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对的改变(置换转移: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的融合和转染) 13、毒力岛: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染色体内 14、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死白细胞和神经细胞毒害心肌细胞作用,分为对氧敏感性和对氧稳定性即O和S型 15·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中由脂多糖中的特异性多糖侧链组成。K抗原位于菌体表面的荚膜或被摸中。 16·v因子:是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耐热120c,30min不被破坏,是细菌分成细胞色素氧化酶,接触e,过氧化物酶的铺基:x因子:是细菌呼吸过程中引起传递氢的两种脱氢酶的铺酶。

微生物重点整理

微生物重点整理 1、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 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的作用规律。 2、人工主动免疫: 3、人工被动免疫: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 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 4、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5、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因它在活细 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6、外毒素: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主要是一些 革氏阳细菌。 7、消毒: 到消毒的作用。 8、灭菌: 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9、半数感染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 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0. 诱变育种:使用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11.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稳定,一般可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12、生物制品:在人工免疫中,可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来自生物体的各种制剂 13、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既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14、特异性免疫:是相对非特异性免疫而言,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飞自身和自身抗原物质,并对他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证体内环境稳定状态。

15、沉淀实验;可溶性抗原在合适比例下和适当条件下与相应抗体反应,并且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称为沉淀实验。 16、凝集实验:是指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 17、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酶联法):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在载体上进行免疫酶染色,底物显色后用肉眼或酶联免疫测定仪判定结果的一种方法。 18、原生质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五、简答题 1、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2、简述药物敏感试验的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的特定位置,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一定区域琼脂内的药物浓度高于抑制测试菌所需的浓度时,则该区域内细菌不能生长,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抑菌圈愈大,说明该菌对此药物越敏感;抑菌圈的大小还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环境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1、病毒:没有细胞构造,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2、特点: ⑴个体极小,测量单位为nm; ⑵无细胞构造,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只含有一种核酸;⑶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不以横分裂法而是复制方式增殖; ⑷有感染性。 3、亚病毒: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包括: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 4、类病毒:只含独立侵染性的RNA组份,比病毒更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5、朊病毒:一种引起牛羊疾病只含单一蛋白质组份的感染因子。 6、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体。 7、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8、噬菌体的溶原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在许多代不发生裂解的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的存在,但他们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 9、细菌的细胞构造: 普通: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特殊: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衣鞘、光合作用层片。 10、内含物:多聚磷酸盐颗粒〔P源〕、聚β-羟基丁酸〔C源〕、硫粒〔S源〕。 11、是否含有鞭毛的判断:⑴菌落特征:有鞭毛的菌落边缘不齐且外表具有绒毛;⑵半固体试管穿刺培养,有鞭毛的能运动;⑶用鞭毛染色剂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12、菌胶团+吸附物=活性污泥。 13、革兰氏染色法: ⑴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染剂〕—镜检—①紫色—阳性菌,②红色—阴性菌; ⑵机制:①与细菌的等电点有关:革兰氏,阳性PH2~3,阴性4~5;②与细胞壁有关:阳性:壁厚,构造简单,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独含磷壁酸;阴性:壁薄,构造复杂,含极少量肽聚糖,脂质含量高,无磷壁酸。 14、蓝细菌的意义:在污水处理水体自净中起积极作用,可去除N、P,可做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 15、放线菌的生活史: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

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归纳

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归纳 微生物是指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我们在生物学的课本中都会学到微生物的知识内容,你想知道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归纳 1 一、微生物的定义 形体微小,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清它的个体的生物,只有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或几十万倍才能看清。人们称这些微小的生物为微生物微生物的一般特性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2、分布广、种类多 3、繁殖块 4、易于变异 5、易于培养 二、细菌 1、细菌形态 球状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叠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状 长杆菌、短杆菌、球杆菌、棒状杆菌 螺旋状 弧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特殊结构 芽孢、荚膜、鞭毛、纤毛 细胞壁:细胞最外层。起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屏障、耐受压力的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由粘肽(共有的)、蛋白质、脂类等组成 细胞膜:选择性渗透细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维持新陈代谢、参与呼吸作用。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由磷脂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组成。 细胞浆(质):是细胞膜包围着的部分,是细菌的基础物质、内在环境,是细菌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基础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 细胞核:位于细胞浆内,控制着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细菌的遗传变异信息。荚膜:某些在细胞壁外包一层粘性物质,相对稳定的附于细胞壁外。具有保护、能源供应的作用。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或多肽类。 鞭毛:菌体内长出的细长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少量糖类、脂类。 纤毛:比鞭毛更细、短、直、硬,数量更多的毛发状细物。功能:获得营养,由蛋白质亚单位组成。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的一定阶段,能在体内形成一个特殊的休眠体。 杀灭芽孢条件:121℃ 、20分钟,160℃ 、2小时。 判断灭菌是否彻底,一般以芽孢是否被杀灭作为标准。 3.微生物生长周期 1、滞留适应期(延迟期) 2、对数生长期 3、稳定期(最高生长期) 4、衰亡期 三、酵母菌的特征 1.形态结构:大部分为单细胞,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壁、膜、质、核)。基本形态有卵圆形、球形、椭圆形。菌体无鞭毛,不能游动。 2.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芽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一般9-10个/代。 3.菌落特征:菌落比细菌菌落大而厚,在固体培养基上呈乳白色,少数为红色湿润、粘性、易被挑起。 四、霉菌的特征

微生物重点整理

微生物 1.微生物的特点:a.形体微小b.结构简单c.种类繁多、数量大、分布广 d.繁殖迅速代谢旺盛、营养源多 e.容易变异 f.起源早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绝大多数微生物) 有害(少数微生物)eg :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 拉病毒3.微生物的分类: 4.观察细菌用光学显微镜,测量单位:纳米//病毒的测量单位:微米 5.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三种形态:球菌一葡萄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杆菌一大肠杆菌(G-)、棒状杆菌、炭疽杆菌(G+ 螺形菌一弧菌(一个弯曲)、螺菌(多个弯曲) 特殊结构: (1)荚膜 概念: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的物质, 厚度在0.2um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 普通显微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医学意义:a.抗吞噬作用;b.粘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 医学意义:a.运动器官;b.与致病性有关;c.鉴定、分类细菌 (3)菌毛 医学意义:普通菌毛一一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一一与遗传变异有关 (4)芽胞 概念:细菌脱水形成,为细菌休眠形式。 以杀死芽胞为灭菌效果的指标 医学意义:a.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加;b.可发芽形成繁殖体致病 c.鉴别细菌作用; d.以杀死芽胞为灭菌效果的指标 基本结构:•细胞壁--- 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特异性 抗原与细菌的血清型分类有关,某些成分与致病有关 G+菌和菌细胞壁共有组分:肽聚糖【G+ 50层;G? 1 2层】

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G潤细胞壁特殊组分: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外侧的外膜层, 包括脂多糖(LPS,习惯称为细菌内毒素,是热源质)、脂质双 层、脂蛋白三部分 •细胞膜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呼吸 •细胞质一一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质:由水、蛋白质、脂类、核酸 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组成; 细胞质内含有许多重要结构: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等 核糖体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能独立复制 •核质不成形,称为拟核 细菌核质为单倍体,化学组成为DNA RNA和组蛋白样蛋 白质 6.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