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南北朝时期的称呼(一)

【考据】:南北朝时期的称呼(一)
【考据】:南北朝时期的称呼(一)

【考据】:南北朝时期的称呼(一)

\ 【考据】:南北朝时期的称呼(一)2013-02-20 15:55阅读:4,373 一、一般称呼

1、男子称呼为:

①阿X (X指:男性的名、字、小字)

《梁书孝绰传》: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融每言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阿士】,孝绰小字也。

《宋书敬宣传》:敬宣,字【万寿】,城人,汉楚元王交后也。……遣使呈长民书,高祖谓王诞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北齐书尉景传》:使暹谓文襄曰:「语【阿惠】儿,富贵欲杀我耶!」神武闻之泣,诣阙曰:「臣非尉景,无以至今日。」三请,帝乃许之。(高澄,字子惠)

②X(X指姓)郎

《宋书裕本纪》:宋武帝居在丹徒,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帝入室,饮于盎侧,醉卧地。时司徒王谧有门生居在丹徒,还家,亦至此逆旅。逆旅妪曰:“【郎】在室,可入共饮酒。”

《隋书瓒传》:瓒贵公子,又尚公主,美姿容,好书爱士,甚有当时誉,时人号曰【三郎】。

《隋书长晟传》: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2、女子称呼为:阿X(X指姓)

《伽蓝记》:英闻梁氏嫁,白日来归,乘马将数人至于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也?”

《隋书勇传》: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夭逝。注:勇妾云氏(云定兴女)

《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爱妾杜氏,上送金钗镊二十枚,手敕曰“饷周公【阿杜】”。转太子左率。改授持节,军主如故。

3、称男子为“郎君”“小郎”

《南史袁粲传》:粲小儿数岁,乳母将投粲门生狄灵庆。灵庆曰:“吾闻出【郎君】者有厚赏,今袁氏已灭,汝匿之尚谁为乎?”遂抱以首。乳母号泣呼天曰:“公昔于汝有恩,故冒难归汝,奈何欲杀郎君以求小利。若天地鬼神有知,我见汝灭门。”

《北齐书列传六》:永乐弟长弼,小名阿伽。性粗武,出入城市,好殴击行路,时人皆呼为阿伽【郎君】。以宗室封广武王。

《书甄琛传》: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加载中...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

《世说新语》: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儋粪。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

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

注释一:

公子:一般是指出身高贵的年轻男子。

《周书宇文觉本纪》:时有善相者史元华见帝,退谓所亲曰:「此【公子】有至贵之相,但恨其寿不足以称之耳。」

《周书蔡佑传》:世宗即位,拜小司马,少保如故。帝之为【公子】也,与佑特相友昵,至是礼遇弥隆。

注释二:对年长的男子称呼为“阿翁”

《周书陆腾传》:普泰初,迁朱衣直合。尚安平主,即东莱王贵平女也。孝武幸贵平第,见腾,与语悦之,谓贵平曰:「【阿翁】真得好婿。」

《书元绍传》帝责绍不重闻,绍曰:“修奸佞甚于董贤,臣若不因衅除之,恐陛下复被哀帝之名。”以其言正,遂不罪焉。及出,广平王怀拜绍,贺曰:“【阿翁】乃皇家之正直,虽朱云、汲黯何以仰过!”

4、称呼女子为“娘子”“女郎”

《搜神记》:即有一人提一幞新衣,曰:'府君以此遗郎。'充便着讫,进见少府。展。酒炙数行。谓充曰:'尊府君不以仆门鄙陋,近得书,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便以书示充。充,父亡时虽小,然已识父手迹,即欷歔无复辞免。便敕:'卢郎已来,可令【女郎】妆严。'且语充云:'君可就东廊,及至黄昏。'白:'女郎妆严已毕。'充既至东廊,女已下车,立席头,却共拜。

《搜神记》:有一人乘马看戏,将三四人,至岑村饮酒,小醉,暮还时,炎热,因下马,入水中枕石眠。马断走归,从人悉追马,至暮不返。眠觉,日已向晡,不见人马。见一妇来,年可十六七,云:'【女郎】再拜,日既向暮,此间大可畏,君作何计?'因问:'【女郎】何姓?那得忽相闻?'

《续齐谐记》:会稽文韶,为东宫扶侍,坐清溪中桥,与尚书王叔卿家隔一巷,相去二百步许。秋夜嘉月,怅然思归,倚门唱《西夜乌飞》,其声甚哀怨。忽有青衣婢,年十五六,前曰:“王家【娘子】白扶侍,闻君歌声,有门人逐月游戏,遣相闻耳。”时未息,文韶不之疑,委曲答之,亟邀相过。须臾,女到,年十八九,行步容色可怜,犹将两婢自随。

注释一:可按家中排行成为“姓+N+娘”

《南史孝绰》:其三妹,一适琅邪王叔英,一适吴郡嵊,一适东海徐悱,并有才学。悱妻文尤清拔,所谓【三娘】者也。

注释二:南北朝时期没有“小姐”一词。

“小姐”一词广泛应用于宋朝,多指宫女、姬妾、艺妓。一般不用来形容官宦富家女子。

二、家庭称呼:

1、称呼哥哥:“阿兄”

《北齐书高俨传》:俨常患喉,使医下针,目不瞬。又言于帝曰:“【阿兄】懦,何能率左右?”

(高纬、高俨兄弟)

《南史瑰传》:从弟融闻之,与瑰书曰:“吴郡何晚,何须王反,闻之嗟惊,乃是【阿兄】。”

《南史萧纪传》:上谓圆正闻问悲感,必应自杀,频看知不能死,又付廷尉狱。及见圆照曰:“【阿兄】,何乃乱人骨肉,使酷痛如此。”圆照更无所言,唯云计误。

(萧圆照、萧圆正兄弟)

鲜卑称呼哥哥为“阿干”

《宋书吐谷浑传》:后廆追思浑,作《阿干之歌》。鲜卑呼兄为“阿干”。廆子窃号,以此歌为辇后大曲。

注:兄弟之间可按排行称呼

《南史萧宏传》:帝始知非仗,大悦,谓曰:“【阿六】,汝生活大可。”方更剧饮,至夜举烛而还。兄弟情方更敦睦。(萧衍、萧宏兄弟)

《隋书瓒传》:及受禅,立为滕王。后拜雍州牧。上数与同

坐,呼为【阿三】。后坐事去牧,以王就第。

(坚、瓒兄弟)

《北齐书高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今因酒败德,朝臣无敢谏者,大敌未灭,吾甚以为忧,欲乘驿至邺面谏,不知用吾不。」

(高洋、高浚兄弟)

注释一:为了区分哥哥之间的排序,排行第一的哥哥称为“大兄”

《北齐书高涣传》:文襄之遇贼,涣年尚幼,在西学,闻宫中哗,惊曰:「【大兄】必遭难矣!」弯弓而出。

《世说新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二:兄弟按出生顺序排,N+兄、N+郎

《北齐书高浟传》:城景思王浟,字子深,神武第五子也。元象二年,拜通直散骑常侍,封长乐郡公。博士毅教浟书,见浟笔迹未工,戏浟曰:「【五郎】书画如此,忽为常侍开国,今日后宜更用心。」

《北齐书高延宗传》:王芒山凯捷,自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

《宋书顾觊之传》:觊之家门雍睦,为州乡所重。五子:约、缉、绰、缜、绲。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责,觊之每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7、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8、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9、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10、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

浅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镇江

浅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镇江 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可见诸史籍记载或文物证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到了春秋时改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而每一次城市名称的变化毫无例外地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特定文化气息,也伴生了精彩的故事或传说。 在这漫长的3000多年历史中,六朝时代是古镇江最为辉煌时期,三国时,东吴孙权看中镇江地势险要,迁都此地,筑城池铁瓮城,谓之京城,那时的镇江,江面宽阔,地处长江入海口,又是南北交通重要渡口,故称镇江为京口。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乱,晋室南迁建邺,东晋王朝南迁后,北方许多士绅家族和百姓人口追随晋室,纷纷南迁,他们从广陵—京口这条航线南渡,看中地处建邺之侧的京口,这里江河交汇、交通便利,成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选之地。时为晋室权臣的徐州刺史郗鉴寄治于京口,在花山湾筑晋陵郡城,并辖17郡63县,安置侨民22万人,成为一时大州。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传播到了镇江,同时许多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各朝大批军政重臣都选择在京口居住,东晋时期就有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以及徐邈、郗鉴等名臣大将居住在京口,书圣王羲之在此成了郗鉴的东床快婿,还有像刘裕、檀道济、祖冲之、萧衍、刘勰、宝志、王恭、徐广、刘牢之等一大批著名人物的家族祖辈

也从北方迁居落户于京口。接下来值得称道的是,南朝宋开国之君武帝刘裕、其子文帝刘义隆及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出自平民或寒门的帝王们,在其执政的一个多世纪里,较为昌明的政治和颇为强盛的国力有力地推动了镇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正是这个时期,镇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演变成具有全国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大都会。到了南朝(公元420-589年),古镇江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南朝四个朝代中,有宋、齐、梁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出自镇江地区,陈朝皇帝也与镇江有亲,在此期间,镇江一共出了20位皇帝,京口成为皇亲国戚、朝中大臣聚居的地方,享有种种特殊待遇。 在军事上,这里“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镜,似河内郡,内镇优重。”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京口有坚不可摧的铁瓮城,有战无不胜的北府军,还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北府将领,使镇江成为稳定朝政的中流砥柱。 在经济上,虽然在南朝之前,镇江即已是江南大运河的出江通道,但真正确立镇江水运交通枢纽地位是在南朝,南朝时期镇江港口型经济基本成形并已经相当发达,隋唐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镇江成为漕运主要起始地,进一步凸现了镇江作为江、海、河运输枢纽的地位,成为沟通富庶发达的江南地区和北方朝廷的咽喉要地。南宋的刘裕父子都注重经济发展,刘裕在位时即已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到了宋文帝刘义隆时生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 魏晋南北朝文学 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所 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 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 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 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 时的审美理想。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 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名词解释 糖糖韩

考研复习资料 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建安七子:指建安时期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祯七位作家,他们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王粲的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曹丕《典论·论文》)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曹刘: 指建安诗人曹植和刘祯。因他们都以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故后人将其并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七步诗:相传是曹植所作。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称为《七步诗》。 五言《悲愤诗》:五言《悲愤诗》为汉末女诗人蔡琰所作。它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长达108句,540字。这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叙述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被乱军所掠,辗转流于南匈奴,后被赎还乡,见家园残破,心情凄怆。作品通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骚体《悲愤诗》: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但艺术成就不如五言《悲愤诗》。其中的有些内容与蔡琰的生平不符,故后代多有人疑是伪作。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稽康、山涛、向秀、阮咸、王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Section Five Crafts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陶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瓷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白瓷的产生,为瓷器向丰富多彩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仅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此外,绍兴西面的肖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造青瓷。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董、德清戴家山、余姚鳌唇山、金华五珠堂,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烧造青瓷。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如临河三孔岙,丽水吕步坑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而且相当密集。江浙之外,湖北、河南、四川、广州等广大地区也都有青瓷器出土。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瓷为主,且发展不大。东魏、北齐是中原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瓷有明显不同。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这批早期的白瓷有明显的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士。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青瓷和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 青瓷虎子三国吴高15.7,长20.9,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 一、基本知识

魏晋南北朝皇帝列表

魏晋南北朝皇帝列传 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整理 魏国皇帝列表:三国曹魏(220年——266年) 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 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操、丕。葬高平陵。 魏哀帝曹芳(232年——274年),240年—254年在位15年,年号:正始(240—254),嘉平(249年—254年) 魏哀帝曹芳,字兰卿,为魏明帝曹叡之养子。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为曹彰之孙、曹操之曾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谥号为厉公。 魏废帝曹髦(241年——260年)254年—260年在位,年号:正元(254年—260年),甘露(256年—260年) 魏废帝曹髦,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在司马昭谋士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魏元帝曹奂(246年——302年),260-265年在位5年,年号: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咸熙:(264年五月—265年)魏元帝,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265年,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三国蜀汉(221年——263年) 蜀汉,又称季汉,三国之一。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先主刘备(161年——223年)221年—223年在位,年号:章武(221年-223年)先主刘备,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汉怀帝刘禅(207年——271年)223年—263年在位40年,年号:建兴(223年—237年)延熙(238年—257年)景耀(258年—263年)炎兴263年汉怀帝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223年—263年在位。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谥号:怀皇帝,庙号:仁宗。 三国孙吴(229年——280年5月1日) 孙吴(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而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5min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从建安元年至魏初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被称为建安为学,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诗人。建安文学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风格慷慨悲凉,刚健遒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 建安七子:由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提出,指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七位著名作家,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王粲是七子之首。建安七子的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作品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之杰:“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钟嵘《诗品》。曹植,字子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曹植诗歌以曹操之死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后期多表现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曹植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三曹:“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诗歌多用四言乐府古题记实事、抒壮怀,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开启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丕对七言诗发展贡献重大,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著有文论著作《典论·论文》。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对五言诗发展贡献重大。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成就最大。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盛行形式主义文风,讲究形式,称为“太康诗风”。代表作家陆机、潘岳。“太康诗风”在内容上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形式上“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刚健诗人:西晋少数诗人舍弃追求华美与技巧,注重内心真实感情的抒发,形成一种不事雕琢、慷慨悲歌的刚健诗风,是建安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被称作“刚健诗人”。代表诗人有左思、刘琨。 左思风力: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引用历史典故以抒发时愤,刚健有力。钟嵘的《诗品》称之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他的诗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充溢着对门阀制度的批判。 游仙诗:游仙诗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种类,渊源可上溯到先秦,《离骚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游仙诗》。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继承秦汉以来游仙诗的传统,以描写神仙生活为主,表达对神仙长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一类有所寄托,借游仙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怀抱与感慨,如郭璞的《游仙诗》。郭诗感情真实,坎凛咏怀,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诗品》称其“中兴第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基本知识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 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2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句出刘桢《赠从弟》诗。 22.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其名句为“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23.阮蠫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24.被钟惺《古诗归》评为“婉笃有十九首风骨”的是徐干的《室思》。 25.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作《悲愤诗》反映汉末苦难的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悲惨的人生经历。其史诗般的效果,后人如杜甫的《北征》等诗均受其影响。 26.玄言诗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27.阮籍诗歌的成就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28.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蠫之子。 29.阮籍以才高自居,登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30.阮籍的诗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31.阮籍的《咏怀》诗,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2.嵇康,字叔夜,“人以为龙章凤姿”,“拜中散大夫”。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碑已毁。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4、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它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为百官朝见的方便,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长70米,群臣即由此而上。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称为龙尾道。龙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成为年边大臣朝见之畏途。含元殿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5、号墓为陵:唐代高级贵族墓葬。“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仅有熬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这3 3 3 座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 6、克孜尔石窟: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

魏晋南北朝称呼(二)

称女子:女郎,小娘子(注意,千万别用“小姐”一语!!!后来的北宋南宋才出现,而且是指三陪) “女郎” 从《搜神记》可判断晋代已经有“女郎”一词 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 便敕内:“卢郎已来,可令女郎妆严。”且语充云:“君可就东廊,及至黄昏。”内白:“女郎妆严已毕。”《搜神记》 婢女对外人也称呼自家主人的女儿为女郎。她们不会说“我家小姐如何”,而是说“女郎如何”在《搜神记》好像只第三人称。《太平广记》里唐朝有当面称呼为女郎的例子: 翱因问曰:“女郎何为者?得不为他怪乎?”美人笑不答 "小娘子"(娘子当时意思为姑娘,不是某人老婆) 《太平广记》((刘)宋文帝元嘉三年八月,忽有一女子,衣青罗之衣,绝美,云:“王尚书小娘子,欲来访君”。文昭问其所以,答曰:“小娘子闻君歌咏,有怨旷之心,著清凉之恨,故来愿荐枕席。”言讫而至,姿容绝世。(出《八朝穷怪录》)) 称男子: 郎君,某郎,阿郎 "郎君"(《陈书》寄字次安,少聪敏。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因嘲之曰:“郎君姓虞,必当无智。”) "某郎"(姓或者名+郎,比如独孤郎) "阿郎"(《南史》萧梁时代:法和收太子圆照兄弟三人,问圆照曰:“阿郎何以至此?”),"小郎"指小叔子(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王献之与客谈义不胜,道韫遣婢白曰:“请与小郎解围。”(出《独异志》)),但我在《太平广记》里看到唐朝有用“小郎”指代某家小兄弟,小男孩的意思。“况小郎娘子魂识已随足下,慕足下深矣。” 称主人:郎主 "郎主"(《宋史》 奴客与符伍交接,有所藏蔽,可以得知,是以罪及奴客。自是客身犯愆,非代郎主受罪也。”) 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儿子:郎君(当时有公子一词,但当面一般不直接称呼公子,而是郎君。公子多数用于第三人称) 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女儿:女郎,娘子 总之,南北朝“郎君”“女郎”和后来“公子”“小姐”的用途是一样的。 称皇帝:陛下(第二人称),官,官家,主上(第三人称) 官家(《南史》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 妃子对皇帝的自称:妾(不是臣妾) 称王爷:大王,殿下 "大王"(《晋书》楚王玮将害汝南王亮等也。公孙宏说玮曰:大王今举非常事) "殿下"(《晋书》颖召志计事,志曰:“赵王无道,肆行篡逆,四海人神,莫不愤怒。今殿下总率三军)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 (注:红色的为书上出现的。) 皇家园林 1.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 铜雀台大门内建有浮雕壁画墙,分别为魏武雄风、齐桓公筑邺、西门豹投巫、曹操筑三台、铜雀宴乐、文姬归汉等具有代表性的邺城成语典故。曹操塑像高9.5米,象征着曹操九五之尊的地位,其手握佩剑,虎视中原,一派霸王之相。 2.华林园:课本P73左下。 3.芸林苑:课本P73左上。 私家园林 1.北魏张伦宅园:“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

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从这些描述看来,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自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显然是以土石凭籍一定的技巧筑叠而成的土石山。园内高树成林,足见历史悠久,可能是利用前人废园的基址建成。蓄养多种的珍贵禽鸟,则尚保持着汉代遗风。此园具体规模不得而知,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坊里内建造私园,用地毕竟是有限的,一般当不可能太大。唯其小而又要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于“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也就是说,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2.茹法亮的私园:“(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刘武帝即位,为中书道士舍人……,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茹法亮传》);“广陵城旧有高楼,(徐)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宋书·徐堪之传》)。 3.南齐文惠太子的元圃:南齐的文惠太子于建康开拓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题 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七位当时领导文坛的人物: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建安七子。 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世称竹林七贤。 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庾信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陶渊明 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曹丕 《与吴质书》的作者是曹丕 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王粲《登楼赋>>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庾信 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芜城赋》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意在自神其教、人鬼乃皆实有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干宝的《搜神记》 《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干宝的《搜神记》 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出自《饮马長城窟行》此诗作者是 采缛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太康诗風 元嘉三大家顔延之、谢灵运、鲍照 以下成語中,出自《世说新語》的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所作七言诗。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的典故出处是(晋陶侃武昌种柳事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中空林色”应理解为(兰若的秀色空绝群芳 《咏怀诗》的作者是:①阮籍 建安诗风的特点是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洛神赋》的作者是③曹植 西晋诗风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②〈赠白马王彪〉 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诗〉 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左思 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郭子〉 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杂曲 〈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庾信 〈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嵇康 42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子山 .西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 .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晋宋 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鲍照。

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基础常识 一、官阶 1.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三公九卿制的设立可以远溯至夏朝。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秦不设三公。西汉武帝时,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后也有称司马、司空、司徒为三公。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武帝时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主要职能是治军领兵。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 户部: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掌管祭祀、典礼事务与贡举(包括番邦的贡纳和学校、科举等事务)等 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督察院)、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全国的工程建设。 3.地方官阶 刺史,职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 行中书省,中国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中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 内阁一词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组织。内阁在明朝时期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自雍正时期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时建立,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4.其他官阶 提刑按察司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后改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改称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

唐朝与魏晋南北朝法律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唐朝与魏晋南北朝法律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摘要: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着律、例、令等各种法律形式。历朝因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法律的发达程度存在差异,法律形式及其称谓也有所变化。本文拟对唐朝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唐朝与魏晋南北朝法律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唐朝;魏晋南北朝;法律形式;区别;联系 按照现代法学理论,所谓法律形式,又称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是指法律规范的存在或表现方式。对于法律形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确一个国家或朝代全部的法律范围,而且可以进一步为法律的适用指明方向,提供便利。①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法律形式为律、令、格、式、比,唐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其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一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 中华法系的法律形式很繁杂,有些称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发生变化。 先秦时期:夏朝的法律形式是誓,商朝除了誓外,还有诰和命等。西周在夏商法律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礼、遗训和殷彝。 秦朝:战国时,魏相李悝制定了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它所采取的篇章结构和编排体例为后世所接受,对后来的封建法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商鞅入秦为相,直接把《法经》带到秦国,他改法为律,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秦律,律自秦始,成为秦朝最基本的法律形式。秦朝的命、令、制、诏,在法律意义上没有原则性的区别,都是皇帝针对特定事项、特定的对象临时发布的命令、批示等。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也最早出现于秦。此外,秦朝的法律形式还有程、课、法律答问和廷行事。 汉代:法律形式除律、令之外,还有科(课)、比(决事比)。 南北朝时期:律是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科是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科的意思是断,所以依法断罪叫做科罪。比也是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是一种审判原则。如果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用相似 ①李玉生:《唐代法律形式宗论》,《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