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进步主义

美国进步主义反对传统教育的“进步”精神最早可见之于古代罗马教育。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学生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反对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谨慎地、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给学生以奖赏或惩罚,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研究学生的成长我。”

对美国进步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欧洲的自然主义,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善的,而到了人手里便变为丑恶的”,所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而只应受到自然的惩罚。

进步教育始于1875年,帕克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当时,“进步教育”只是泛指一切针对传统主义教育的教育,凡是反对教育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为未来生活上的成功做好准备。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

而教师的机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的人都被称为进步派。杜威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学校,这些新型学校一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一是它们相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康乐,而且认为智力的增长与身体发育和体力活动有重要关系。二是所有的学校都包括活动课程,儿童们通过这些课程从实际经验中学习,因而使他们感到置身于“复演现实生活状况”的情境之中。尤其重要的是,活动课程的教育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心,对于智力和道德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而有益的办法。三是在选择学生的作业及完成作业的方式时,兴趣是主要的准则。四是学校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民主价值观与民主作风的义务。

这个时期的进步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反对传统教育的精神。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儿童自由的和自然的发展,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然而,这种“过正”的矫枉,虽然没有完全排斥社会,但表现出了极端个人主诳和儿童中心的倾向,受到了来自进步教育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声音。

——要克服进步主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缺乏秩序和失之过宽的现象,必须正确地理解和分析知识和理智的方法和价值。人并非生来就是自由的,只有掌握了那种使人能够控制

自己命运的理智的工具,人才能得到自由。所谓理智的工具,就是过去经验的知识和理智的方法。因此,要使儿童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使儿童学习经过检验的过去的知识或经验,并掌握理智的方法。

——多数人认为,学生感兴趣只是教育或教学方法的原则,而不是组织课程的原则。学校工作计划的安排不能围绕学生直接感觉到和直接表达出的兴趣,因为可能存在着个人没觉察到的严重问题和个人没有意识到的重大需要。

——胡克指出,感觉到的需要和兴趣同贩需要是有区别的。他认为,需要不仅是个人的,而且也是社会的。从本质上讲,需要和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关。如果客观的、社会的需要变成儿童意识到的需要,那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个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得到强化。如果它们变成“理智上”所感觉到的需要,那么个人在决定他的教育经验的质量和方向方面则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且满足需要的内驱力就变成自愿克服障碍的持久力量,从中可以产生一种纪律,而这种纪律比任何外部的报偿或处罚所造成的纪律更得人心、更加可靠。

——决定需要的因素有自然的结构、社会的制度和理智的运用。在儿童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能完全由儿童来决定他们的教育需要。

进步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对教育的根本看法

1、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进步教育认为,儿童不是个小成人,而且绝不可单纯地把他当做一个书生对待,这是有充分的心理学根据的。卢梭是最早唤起我们注意这一事实的人之一。卢梭说过:期望还未达到推理年龄的儿童去学习抽象理论,是毫无益处的。反之,儿童应当学习通过他的亲自发现所能理解的事物。卢梭的信徒们敦促教师把儿童在学校学的东西同家里及在本地社会中将要经历的东西结合起来。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应该充实儿童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在内容上应该配合儿童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方法则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有及实际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的生活场所。

2、教育即生长

生长表现为习惯。习惯除了指动作上的流利,经济与效率的增加外,也指理智与感情倾向的养成。无论什么习惯,都要表示一种意志的趋向。此外,习惯还指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这种主动的习惯包括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它构成了继续不断的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要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它具有教育的意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对所从事的种种活动相互关系和连续性有认识。这同盲目的活动是有区别的,盲目的活动不知道它干什么,也就是说,不知道它和其它活动有什么相互的作用。而“一个具有教育或教学意义的活动,能使人认识到过去未曾感觉到的某种联系”。所以,只有将人对环境的动作和动作的结果联系起来,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比如:伸手指与被火烧痛之间的联系。

二、教育的目的观

目的的三个功用:一是可以使我们对目前的情境审时度势,发现进行中的障碍,寻求达到预见的结局的方法;二是使我们能够对方法的应用知道先后缓急,作出经济的选择和安排;三是有助于行动方针的选择。

良好的目的有三个特征:一是良好的目的应该产生于活动之中,而不是外部的权威强加的,并且各项活动的目的是连续的。二是目的要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使之足以指导我们的行动。目的带有实验的性质,目的的价值要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是我们所定的目的,必须能使活动自由。

用枪射击兔子:这个活动的目标不是“兔子”,而是“击中兔子”。

良好教育的目的有三个特征:一是它必须要考虑到受教育者

特定的个人固有的活动的需要。因为一切知识都要是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所以,既要反对不顾受教育者的能力,把遥远的成就和职责作为目的地的倾向,又要反对无视个人特殊能力和需要的倾向。二是它必须能转化为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教育目的一定要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而且这些程序又能检验、校正,并扩充这个目的。三是它必须不是一种抽象的和终极的目的。

三、课程观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卢梭是最早将注意力放在儿童内部发展上的人。他认为,儿童既反映了自然的次序,又反映了课程的次序。所以,不应使儿童服从课程,而应让课程服从儿童。20世纪初,许多进步学校完全抛弃了传统教材,而主要由观察、游戏、故事和手工作业来组织课程。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杜威和进步主义的观点相一致,主张学校应鼓励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求得知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说法,即“从做中学”。

在杜威看来,所有的学习都要要涉及“做”,只有通过“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并且杜威并不排斥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

所谓问题教学法或科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去探究或探索,以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智慧,另一个是探究。它与传统学校的“静听”的方法相对立,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经验”,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有五个步骤:

一是学生必须要意识到一个困难,最好的情况是,他必须在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感受到了障碍,这样引起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

二是在学生意识到问题以后,他必须随着探索并清楚地界定这个问题。

三是一旦对情境作过透彻的检查和分析,就会产生诸如一个人原告进行的活动怎样才能继续下去,或怎样将的活动改选为比较适当的形式等提示。

四是,然后,学生就要推论出这些提示的含义,他要在头脑中想象,如果每一个提示去行动,结果各是什么。

五是,最后,他要对通过活动最可能实现他目的的提示、假设或理论加以检验。

五、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建议劝告。他本人要具有民主作风、尊重所有人,当然包括学生的自然权力,他要运用

心理的方法来组织教材,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灌输知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设一个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该能够使儿童沉浸在知识探究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并把它引向认识的渠道。二是老师必须认识到,兴趣是探究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责任是去“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发现学生已有的兴趣。

三是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组织课程的基础是鼓励智慧的探究,所以课程的内容必须包括有学生的活动。既要有思想的活动,又要有身体的外显的活动。

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进行心智训练。

第一、心智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它必须要凭借具体的内容来完成,因此,任何学校都必须审慎地计划和安排包含有实质内容的教材。

第二、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于心智训练,甚至厌恶它,所以,心智训练不能凭借进步主义提倡的兴趣原则。心智训练乃是对儿童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效的智慧、情感方面的陶冶。只有经过心智训练的人,才能够理智地分析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

具体要求是:

1、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而且往往要强迫自己专心致志。要素主义根据其保守哲学,认为人性中的兽性方面,往往导致学生在“想要”的东西和“应该”的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冲突。然而,“应该”的东西无论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就其内容来说,不可能所遥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至于心智训练,更要求学生以理智来抑制学生本能的冲动和情感。所以,就学习的改天换地来说,它必须要求刻苦学习,强迫自己专心致志。

在兴趣的问题上,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还表现在如何看待儿童的兴趣上,要素主义坚决否定的是儿童眼前的、直接的兴趣。要素主义认为,较高级或较持久的兴趣并非一开始就能感觉到,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刻苦努力才能产生的。无论是外语还是其它学科的学习,在开始时,人们很难发现它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即时的价值,往往会感到索然无味。然而,如果学生能坚持努力,一旦掌握了某一门学科,情况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的兴趣就会成为他继续努力的意志力。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他还要改造学生的兴趣。要素主义相信:学生们的兴趣和目的必须经过教师的熟练技巧加以改造。

2、要严格学业标准。要素主义要求学习要有系统性和循序

性,因为一些重要的事实、原则和技能,并不是等到需要时走进工具间就能拿到的工具。所以,它强调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严格的考试。

3、不排除灌输。要素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是不可避免的。

要素主义的学生观

要素主义主张教师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拥有较大的权威,而对学生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服从。

学生之服从有两层含义。第一,学生要服从老师的指导,服从学校的纪律。要素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在自己的日后生活中取得成功,他要发展自我控制、自立、自戒的能力。虽然人有兽性的一面,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能够使自己眼前的欲望服从于长远的目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儿童的这种能力是通过艰苦的努力自己学习得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它是外部纪律约束的结果,所以,学生应该理解权威和成人指导的价值,自愿而明智地服从教师强加的纪律。第二,理智上的服从。学生必须明白,世界的运行有其自己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必须服从这个规律。儿童之所以入学,其目的就在于如实地认识世界,以便宜使自己有资格日后在成人社会中占有适当的地位。学生还必须明白,学校传递给他们的知识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上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真理,他的首要

任务就是吸收它们。只有在吸收了规定的教材之后,他才能有效地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永恒主义

由于进步主义和要素主义都不太重视对于人文学科所包括的价值、理论的理解,都强调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教育的本来意义未得到充分显现。永恒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对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起到渊源作用的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回忆说”就是他们提出来的。

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1、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对教育的性质的看法有两个前提:一是世界受真、善、美原则的控制,并且它独立于时间和空间;二是人性是不变的。

人的本性中具有各种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才能引发出来,而这种适当的条件就是适合人的本性的教育。

2、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

二、教学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将现成的、成体系的知识向学生灌输,也不是学生的心灵吸收这些知识的过

程。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智慧、道德、精神方面的训练,正确把握永恒的原则。因此,教学的过程乃是理智训练的过程,而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使人之潜在的理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展开。

在永恒主义看来,教师不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既不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文化遗产或历史传统的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正如艾德勒说的“当教师努力扮演着传授知识的主角时,学生只是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受到影响的仅仅是记忆力,而不是他的智力,在学习结束时,学生的智力并不比开始提高多少。”

永恒主义对学习的本质是这样理解的:

学习需要学习者自我的积极活动,其中主要的是灵魂的积极活动。

如果将教学活动同医生治疗病人的活动进行比较的话,阿奎那认为,医生并不能治愈病人身体里的病患。医生的治疗手段仅仅能够增强病人的身体,实际上病人的患疾是由被医生增强了的身体治愈的。他认为,身体具有一些保持健康之平衡的自然的潜力,而医生所激发的下是这些潜力。教师的教也是如此。教师只能帮助儿童运用他自己的、自然的学习潜力。所以,教育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而只能引发儿童发挥存在于他自身之内的潜力。

学习者本人的积极活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而且,亚里士多德认为,学习是伴随着痛苦的。教学的艺术恰恰恰在于要给儿童吃一些辛苦。

智力的发展总是主要由学习者本人的智力活动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地协助仅处于次要地位。

教师必须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那么,他们就曲解了自己的作用。教师充其量不过是学习的辅助性因素。主要原因永远是,也只能是学生的智力活动。当这个主要原因不起作用时,真正的学习就不会发生。当教师认为自己是将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往学生脑子里灌的时候,其结果是一种记忆,而不是智力的发展。

艾德勒在《为教育哲学辩护》一文中,把教育看作是“合作的艺术”。要理解教育属于哪种艺术事业,人们必须理解操作的艺术和合作的艺术之间的差别。操作艺术的产品,如一双鞋子,一座雕像,如果没有人类的参与,在自然的进程中是不会产生的。换言之,操作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是生产的。合作的艺术不完全是生产的,合作的艺术“仅仅是帮助自然完成它目的所在的产品。例如,受精生产就是合作的艺术,因为如果没有人参与,土地也生长植物。所以,对植物的生长来说,农民不是绝对必需的。但是,如果人和自然合作,那就可能性获得所期望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

往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和环境下完成的。教育艺术显然是合作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就是培育人的艺术,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具有自然的倾向于发展的能力,人只有与这种自然的能力合作,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这意味着通过“自然”,人也会学习,也能形成任何良好的习惯。然而,这丝毫不贬低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为教学活动可以促进这个自然的过程。只有教学的技能、技巧与人的自然倾向相合作并形成良好习惯或美德,才能说是人教育自己,“凡是没有艺术介入的地方,我们就不能正确地称之为教育”。——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同人的自然发展相合作,而这种合作也可以是“帮助”、“促进”人的发展,无所谓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

作为一个社会人,即使没有进入任何学校,他的发展也不完全是自然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艺术”的产品。

改造主义

改造主义,也称为“新进步主义”,在改造主义看来,进步主义教育实际上成了帮助人“适应”而不是“改变”社会的工具。改造主义认为,教育固然需要帮助人们适应社会,但这绝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直接促进社会持续不断地改造。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其产生与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

性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必须通过环境的偶合和行为的强化加以说明。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实现行为目的。他们强调教育目的必须用个体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来阐述。换言之,教育目的首先要转化成各门学科和学习者生活其它领域中诸如读、写、算,负责的公民等能力的具体目标,并以具体的行为改变来加经界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明确地指导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它也为教与学的过程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在教育领域,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事实上,控制始终在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往往通过目光、分数或体罚学生使学生坐正、保持安静等,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控制,而在于是否在正确的、适当的控制,将学生向什么方向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活动更为根本。在斯金纳看来,如果学生不学,那么即使建立更多的学校,培养更多的教师,

设计出更好的教学器材,都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条件。人们可以设想许多学生学习的理由,如具有学习的愿望、具有内在的求知冲动和探究的欲望、热爱智慧、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或由于某种绵性格特征等等,然则,尽管人们对学生的学习作了上述那么多的说明,介教学并未因此而得到改进,学生的逃学、退学问题仍是突出的,其原因何在?

问题的实质是,当学生学习时,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什么东西的强化。因此,要使教育办得更加完善,要全学生的学习更有成交,只有弄清那些表明诸如“学习的欲望”“探究的欲望”“热爱智慧”等性格特征的行为,然后才能发现改变这些行为的条件。

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学生学习的发生不是由于某种原因外部的灌输,而是由于行为受到了强化,只有学习者主动地独自作出类似的行为,才能说出现了学习。一个勤奋的学生能够长时间的学习,并跟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不是因为他具有勤奋的特性,或者对他的教育抱有的积极的态度,而是因为他受到了有效的强化”。

教育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适当的强化手段上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量地使用人为的消极强化。它造成的结果是,儿童的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避免或躲避惩罚。

2、缺乏即时强化。一方面间隔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学习目标过高过远。

3、缺乏一个通过一系列递进的近似结果向所要求的最终复杂行为前进的巧妙程序。斯金纳认为,要使有机体形成最终的复杂行为,需要有一长串的强化,然而,教师很难在这一长串强化的每一个步子上都要给予强化,因为他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处理学生的反应。

4、强化的次数少。

什么是“教”?教,就是安排控制学生学的那些强化的偶合。教师的教不是学生学的原因,所谓教师的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学的条件,以加速学生的学。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教师的都不是给学生传授教师自己的行为,而是帮助学生建构适合某种环境的行为。

什么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乃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在教学领域

内直接的运用。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系统地加以编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自动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目的地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强化物,以建立、保持并生的期望的反应。在程序教学过程中,影响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因素乃是对于正确反应的强化,以及对于学习材料所做的细致的、合乎逻辑的安排。

程序教学的特点

积极反应。斯金纳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他不同意将知识和动作或将知与做分开的看法。程序教学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既要动脉,也要动手。如果学生不作出积极反应,学习的过程就会中止。

即时反馈。

可以测量的目标。学习就是控制、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所以,知识必须转化成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程序教材必须围绕可以陈述的行为目标加以组织。那种宽泛、模糊的目标如“懂得”“鉴别”“理解”等应该废除,而代之以具体的行为的说明。换言之,只有可以观察,可以辨别,可以测量的明显的行为变化才算是学习。所以,程序教学要从学习者的行为方面去分析教材,因为只有行为的表现才是可以测量的目标。

按小步子的逻辑顺序呈现材料。对复杂的行为的学习来说,必须把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个个比较简单,学生自己能够作出反应的单元或步子。

程序的编制

程序编制都要必须要认真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想要达到目的什么目的?二是儿童目前的水平如何?对这两个问题的回

答必须具体。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具体地指出儿童能够做的一些事情。如能拼写什么音讯;能够在词典里查到什么词,通史在地图上找到什么时候国家等。对第二个问题的

回答同样如此,如儿童会拿钢笔吗?会写字母吗?会看地图吗?

程序编制者在具体编制程序时要考虑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下一步你要他做什么,再下一步、再下一步;你每次是怎样促使他去做的;你怎样肯定他继续按这种方式做事,而且没有匆忙地滑过去。这要求步子之间的幅度适当,步子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锁链体系。作必要的提示;及时强化学生的每一个正确的反应等。其目的是将学生开始的行为逐步引向作为教学目标的终端行为。

主要的程序模式

直线型程序。

直线选答型程序。它是在程序中提供一些不正确的反应,将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几种可供选择的分枝都呈现在学生面前

任其选择。每一种反应都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路线,如果学生的每个反应都正确,那么他就是循着该程序的主要路线前进。如果学生作出了错误的反应,那他还要继续选择,直到正确为止。

衍枝型程序。

存在主义

人的存在和生活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美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混乱、腐化堕落、

厚颜无耻等行径,人最先体验到的是绝望情绪,人饱尝一切,又厌倦一切,肥到情绪的控制。

二是伦理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对于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理解,在自己对生活趔的选择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承担生活的责任,然而,道德在责任总要与美学的生活相冲突,这将使人感到痛苦。这个阶段是理性人的生活。三是宗教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既摆脱了美学阶段的感性的束缚,又摆脱了伦理学的更改的束缚,他只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他面对着的只是上帝。然而,在上帝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沟堑,而这个沟堑的弥合只有凭借信仰。

如果说美学阶段和偷学阶段分别表示“在物前”“在人前”的话,那么,宗教阶段就是“在神前”,宗教阶段是人的存在的最高级阶段,只有“在神前”,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找到到真正的自我。

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万物的基原,是自然办和社会的决定力量。所谓权力意志就是追求权力、要求统治一切事物,征服所有妨碍“自我扩张”的东西的意志。权力意志就是生活意志,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要具有权力意志,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掠夺、伤害、压迫,就是把自己的倾向强加于人。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

教育哲学对小学教师的意义

『教师』[教育新闻]石中英呼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精神资源(转载) 访问数:810 回复数:6 楼主作者:yulinyuxu发表日期:2007-4-23 11:03:38 石中英呼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精神资源 近日,教育哲学领域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呼吁,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 什么东西是好的?教育哲学为教育提供了价值判断 记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教育是由无数琐碎的小事构成的一种具体行动,而哲学则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教育真的需要哲学吗? 石中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的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这里面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包括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者具体教育问题的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我们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比如说一个老师打学生了,这是个具体问题吧?以前我们说老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学不好,老师就是要打,这就涉及很复杂的一些问题。老师打学生的目的,如果排除了泄私愤的情况而言,一般都有一种教训的味道,教训的目的是让他变好,那么从这个动机来讲并不坏。从经验层面上来看,有的学生可能真的打好了。今天我们一贯地反对体罚,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一个从动机来讲,一个从目的来讲,一个从效果来讲,甚至可以从手段本身的道德不道德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的分析就涉及怎么看待学生、怎么看待老师、怎么看待师生关系的本质。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和伦理学啊,和哲学啊,和人性论啊结合到一块儿。比如说有这种说法,叫“孩子不打不成才”,甚至还有个比喻,说你看看小树苗,你要不修枝剪枝它就长不大,它就乱长一气。这种比喻实际上就是一种哲学假设,把孩子看成是自然的树木。树木生长本身是有内在秩序的,我们要让它结出好的果实,确实是要修枝剪枝。可是问题就在于,人是不是树木?你有没有把握修掉剪掉的就是没有价值的?陶行知讲:棍棒之下出孝子,但你的棍棒可能打掉一个爱迪生,可能打掉一个瓦特,打掉一个牛顿。我们怎么判断这个小孩子哪些倾向是值得鼓励的,哪些倾向是不值得鼓励的,哪些是需要禁止的,哪些是不需要禁止的?它涉及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涉及一个判断的工具问题。所以,最藐视哲学的人都在实践一种哲学。教育的问题就和人生的问题一样,有一个态度问题,他认为这样好,你认为那样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进行辩护,这个辩护的过程就是哲学。所以,教育没有哲学是不行的。 教育哲学无法用一般哲学代替 记者: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教师多多少少会接触到一些哲学,比如福柯、尼采等人的哲学。那么,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一般的哲学与教育哲学有什么区别? 石中英:所谓一般哲学,也叫普通哲学,英文里叫General Philosophy。一般哲学是探究哲学的一般问题的,不是局限于哪一个领域的,它是就一些一般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哲学很重视学术性的工作,不重视对实践性的回答。还有一种哲学叫应用哲学(Applied Philosophy),我们说的教育哲学属于应用哲学。一般哲学家可能不关心应用问题,比如说当代很多哲学家哈贝马斯啊,福柯啊,他们很少关心教育问题,很少关心学校里边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哲学都是建构自己的一个体系。教育哲学就像法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一样,把哲学的这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领域里面来。所以教育哲学实际上应该说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教育哲学主要是针对教育问题的,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很完整、很系统、很集中,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有的一般哲学不好读,(教师)可能读不懂。教育哲学的工作是把一些哲学资源进行筛选、再组织,使之应用于教育问题,我们读起来,就会觉得很直接。 记者:那么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有哪些?这些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者说这些研究能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石中英: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很多领域,比如说涉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学生观、教师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高等教育问题……它回答的问题很多,仅举个例子,比如说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就是一个心理的实体,不管是个体的也好群体的也好,他是一个心理的单位,他有他的心理活动,他有独特的心理个性,什么认知啊,情感啊,意识啊。社会学看学生呢,就是个角色,角色是由一系列义务、权利、职责所构成的,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要按时上课,这就是社会学问题,这是角色所承担的啊。经济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就是一个教育消费者,他是一个掏钱来上学的人,他是一个教育服务的享用者。那法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是一个权利主体,学生有学习权啊、有受教育权啊、有人身权利啊、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权利啊。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论教育哲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5108677.html, 论教育哲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作者:陈影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第06期 [摘要] 如今的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哲学是理论学科,只是适合指导实践,可有可无,并 没有认识到教育哲学的实践性。本文通过论述教育哲学的概念以及特点,以明确教育哲学的性质,从而明确教育哲学对教师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对教育哲学的重视,从而更好服务教育事业。 [关键词] 教育哲学;教师;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32-02 一概念界定 (一)教育哲学 1 教育哲学的概念 教育哲学的概念有很多也存在着歧义,但是如黄济先生所说的“大家公认的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王坤庆在其书中将教育哲学定义为:“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道德基本问题,或者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在本文中笔者运用的是王坤庆对哲学的定义。 2 教育哲学的特点 第一,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所谓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服务,也要为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服务。因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受到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制约,所以也要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服务。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教育生活。 第二,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它既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也不会增加人们的认识,它的作用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 (二)教师 1 教师的含义

最新现代西方哲学考试要点.优选

P51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理论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把只是当做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只是是依靠理性思维获得的,这样理性就被认为是万能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支配者。人的直觉和本能却被忽略、甚至被完全否定了。 尼采认为这意味着苏格拉底侧地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着,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想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们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概念。 你才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任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他把酒神同日神当做艺术的象征,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他认为狄俄尼索斯精神比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P196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在詹姆士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做了一个与整体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 五个特征: 1、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史无法证明的。就各个个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总是连成一气;但就各人之间说,他们的意识是不相通的。你的思想只属于你,我的思想只属于我。詹姆士据此反对那种把思想、意识当做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的观点,这无疑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各个个人的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都是对存在的反应,从而存在共同之处,是可以相通的。 2、思想永远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 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教育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四年级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适用学生:本科三年级(小学教育专业) Designed for: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Majored in Primary Education 学分:2, Credit: 2 学时:32, Class hour: 32 二、课程简介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本科四年制)是运用哲学的观念、思维方法分析、阐释小学教育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从教育实践出发以培养教师的教育人格与教育智慧为宗旨。课程引导小学教育师范生思考儿童,思考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思考教师的教育身份与人格,思考教育行动的伦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以卓越的教育美德和教育智慧为基础的教师人格品质。课程以哲学理论与现实教育问题的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哲学的反思、对话、辩理、讨论、叙事分析,引导师范生学会反思、审视、判断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其探讨的主要议题有:教育目的是什么;儿童是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经验与教学;儿童与课程;小学教师是谁;小学教师的伦理与情感;小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做热爱智慧的教育者,等等。 The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applie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thought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issues and problems within primary education. It aims to foster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ractical wisdom to complete the duty of education. It will help the student-teacher to think about the childhood and to deliberate the ideals and values of education, and to think over about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 educational life. The course will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help them to form their concep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creeds of education and what the good teacher should be. It will use som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minar discussion, team dialogues, narrative writing, cases valuing, interviews with the outstanding exemplary teachers and help the student teachers to form their ow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三、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哲学》课程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品格,通过引导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现代西方哲学考试真题及答案要点

1?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理性主义传统的肇始者加以批判,在什么意义上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恰当的?(20分) 2?分析杜威的有用就是真理”的思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20分) 3.试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20分) 4?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性质和意义的不同理解。(20分) 5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说明我们和传统文化的关系。(20分) 答案要点: 1.答:尼采指出传统理性主义消极的意义:把某种外在的权威绝对化,苏格拉底以来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忘记了或有意识掩盖了它们也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把它们当成世界自身的本质,造成对生命本身的敌视而不是提升生活。为理性所支配的思想和文化使人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变成一架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0分)尼采并不是提倡非理性主义,而是让人们认识到知识或理性的限度,

理性主义可能本身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10分) 2.答:杜威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 它们的真理性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杜威认为任何 思想、概念、理论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是理性发明的解决疑难困境的方式和工具。工具无所谓真假,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不经济之分。如果它们对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10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强调行动、实践、注重功效是实用主义的显著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等价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把获得最实用、最现实的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的实用主义被人们接纳和认同,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实用主义盲目追求“实际”、“务实”,把关注的焦点落到了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上,致使一些人从个人私利出发,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10分) 3.答:自为的存在,其本质不是既定的,没有什么先定的本性。人的存在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取决于他主观上的设计、筹划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谋划和自我造就的存在物。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塑造自己, 成为他愿意是的那种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遭遇他们 自身,出现于世界之中,然后界定他们自己,成为他们自己所创 造的东西。(10分) 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说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人是自由的,人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

西方哲学史复习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哲学教师的自我评价(完整版)

哲学教师的自我评价 哲学教师的自我评价 第一篇: 教师自我评价怎么写 教师自我评价怎么写 教师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和进入角色,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密切校方与教师的关系。 第 二,可提高教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有时候,仅仅根据学生、学生家长或他人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来判断一位教师的工作表现难免有失公正。课堂听课获得的信息又往往是局部的。在这种情况下,向评价对象提供自我画像的评价机会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 三,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和知识的增长。 第 四,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可以要求评价对象采取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从工作的各个方面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阐明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第五,为了帮助评价对象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工作表现、扩大评价对象的思路、明确评价的范围、保证教师评价的系统性,可以事先向评价对象提供参考提纲。 第二篇: 年末教师自我评价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绝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另外,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亲身实践,按职业道德方向去做,促进自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省自检,注重个人的语言,仪表等方面的规范和端正,并不断的自我反省,更好的履行为人师表的标准。 第三篇: 教师的工作自我评价

西方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10分)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开始从人的现实生活考察人的精神活动,提出了()。 A.人格结构理论B.精神结构理论C.自我意识结构理论D.生命结构理论2.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哈贝马斯继承了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关于()理论,成为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A.晚期资本主义B.早期资本主义C.中期资本主义D.中后期资本主义 3.()可以说是杜威实用主义的方法论。A.实践主义 B.实验主义 C.工具主义D.实证主义 4.海德格尔认为,()才是通向真正存在的入口处。A.烦恼 B.畏惧 C.死亡D.游戏 5.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最真实的本性是()。A.理性 B.自由 C.物质性D.生命冲动 6.近代欧洲哲学的主题是()。A.人 B.自由 C.理性D.非理性 7.尼采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是“未定型”的动物B.生产劳动C.思维D.道德 8.最早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是()。A.尼采B.柏拉图C.海德格尔D.康德 9.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著的()一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A.《社会哲学研究》B.《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C.《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D.《启蒙辩证法》 10.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是)。A逻各斯中心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D人本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10分)(每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的部分相关理论。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卢卡奇D.狄尔泰E.叔本华 2.弗洛姆对非创造性性格的划分种类包括()。A.接受型B.剥削型C.囤积型D.买卖型E.尸恋型 3.叔本华认为真正摆脱痛苦的途径是 A.从事哲学研究B.自杀C.从事艺术创造D.信仰宗教E.沉思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缺,06, 1998 现代西方哲学 1、简述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基本观点 2、嘉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观点 3、试析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4、福科关于“认识型”的结构主义学说 5、尼采关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及其意义 1999 现代西方哲学六选五 1、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2、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此在)的思想 3、克尔凯郭尔所讲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4、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5、关于罗素“模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6、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2000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及其问题。 二、分析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形式”的学说。 三、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罗蒂对于“基础主义”的批判。 五、萨特关于“意识”的学说。 六、分析柏格森关于“绵延”的思想 2001年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外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唯意志主义 3、詹姆士讲的纯粹经验 4、摹状词 5、加谬的“荒谬” 6、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问题论述 7选4, 20分 1、穆勒关于个人和权利的关系的观点 2、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路与叔本华思想的关系 3、试析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所包含的不同方法论倾向 4、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关系 5、试析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及它与康德的时间观的关系 6、简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7、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