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产生的原因】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

为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唐代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就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分类】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二、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

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赏析】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近处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动静相衬: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6.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7.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赏析】《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诗句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思想内容】

(1)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2)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3)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4)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5)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艺术特点】

盛唐田园山水诗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来寄寓情感,其特点是:意境空灵,韵致高远,想象奇特,情丰意密,含蓄蕴藉,风格清新自然。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境:

1、离别意境:离别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诗人写离别很少用轻松、高昂的笔调,大都写得很沉重,在伤情之中引发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筵宴、长汀、寒蝉、秋雨、兰舟、白帆、去鸟、杨柳、残月等。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凄凉。

2、离乱意境: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裂。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的痛苦。诗人们会以一颗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们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个人的艰辛,感情深沉,思想深刻。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飞雁、暮雨等。离乱的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寂寥、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3、隐逸意境:古代文人或迫于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或清高自守,超然物外,最终选择了归隐。他们在诗词中创造了一种清幽明澈、物我交融的隐逸意境,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隐逸意境的主要意象有:草屋、空山、明月、田园、飞鸟等。隐逸意境的感情基调是:从容旷达、淡泊宁静、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等。

4、思乡意境:游子思乡是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举凡一切他乡风物、异域情调都可称为思乡的引线。

思乡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杨柳、归雁、宿鸟、晚风、明月、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哀愁、悲苦、无奈、温馨等。

****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意象)

2、诗中所写形象(意象)有什么特点/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4、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或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象中的“象”即托物言志的“物”和借景抒情的“景”;意即托物言志的“志”和借景抒情的“情”。意象组合成画面,画面彰显意境。

①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②辨析形象(意象)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③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诗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并概括意境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生机勃勃、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丽、悲壮慷慨、萧瑟凄凉、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

古诗词鉴赏(四)——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 一、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1)、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2)、借以表达对黑暗官场的不满 (3)、对劳动生活的歌颂 4、常用手法——白描,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5、风格——恬静淡雅,意境——隽永优美 二、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暮春归故上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2“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同样,诗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请你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三、《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后人对三、四句中的“侵”与“拂”推崇倍至,请你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四、《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是写下的。1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含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山中问答》

山水田园诗(简介练习)

(一)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三)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五)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六)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七)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华美的筵席。[2]琴瑟:比喻友情[3]长河:指银河 1、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八)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1(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山水田园诗大全

山水田园诗大全 篇一:山中寡妇作者: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 篇二:春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篇三:晚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一:山水田园诗 一、题材特征: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是指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热爱和流连,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田园诗是以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营造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常用意向及情感(更多内容参看《600分700分》) 1、①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内容情感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或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和乡居的乐趣,从而表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古典诗文 2010-01-20 0435 5d56b7b40100gd0g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孟浩然清淡。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此类诗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李白雄奇豪迈,杜甫早年英气豪迈。表现在描写对象上则通常是一些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二、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因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 0 1 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 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 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 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 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

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产生的原因】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 为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唐代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就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 【分类】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

二、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有哪些

山水田园诗有哪些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水田园诗有哪些 1、《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7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8、《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9、《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0、《野老歌》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1、《伤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2、《观田家》 唐·韦应物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 专题(一)——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劳动生活,歌颂民风勤劳、淳朴,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困苦,表达同情、愧疚之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黑暗腐败;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佛道思想的流露。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清新 四.常见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释:“白雪却嫌春色”其实是诗人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解释: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又”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虚实结合,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意象及特点: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茑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輿,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田园诗意象及特点:意象:炊烟、桑麻、桑椅、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因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言特色:清新、虞朴、自然,洗练。 |表现于法: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明暗,绘形、绘声、绘色,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插写|结合,对比,粗笔勾勒(白描),拟人、比喻修辞等。3.抒情方式:借亲抒情(情深交脓),富情于景(或物),乐景|衬衰情或哀景写乐情。 边塞征战诗: 意象: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地名:?西、轮台、龟兹、夜郎、黑河、楼兰、安西、天山、阴山、关山、受降城、阳关、玉门关、凉州、楼兰;民族:胡、羌、夷、安西、单于;用品一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铖、刀、 铩;音乐一羌管、羌笛、芦笛、胡笳、胡琴、提吧、角、鼓、《折柳西》《梅花落》《阳关曲》。 景物特点:雄奇,奇丽、辽阔、壮阔、广阔。 语古特色: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表现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衬托、 烘托、对比、比喻、今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 知人论世: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国运盛衰,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戊,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②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 ③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 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全国卷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húsù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

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

2010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精)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 (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1、《诗经》和《楚辞》 《诗经》山水田园诗的萌芽,从《诗经》到《楚辞》,山水田园诗向前跨了一大步。《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简单质朴,点到为止,主要是为了引出主题,而《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致,富有层次感,能呈现出景致的全貌。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草木鸟兽的简单描写,直观的表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也体现了中国古人与大自然之间特有的亲和关系。 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夕张。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在这里,秋风、湖水、树叶、花草、水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楚辞》对景物的描写深入到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内在品质的相似性;感情色彩浓烈,文字自由奔放;诗文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奇异华丽。 2、两汉时期 汉赋则是山水田园诗成熟前的准备和过度。赋是以“体物写志”为特征的,所谓“体物”即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再现。汉赋中对自然山水的大量描写是很普遍的,汉末建安时期的诗人,擅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铺陈描写,渲染悲壮的时代气氛,抒发慷慨的豪情壮志。 曹操的《观沧海》,境界壮阔,气韵沉雄、情感激荡。张衡的《归田赋》,自然流畅,格调清新。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 谢灵运写山水诗首先叙述游览的缘由,然后是描写景色,最后抒发感慨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 谢灵运山水诗从叙述山水里游览的缘起,到局部景物的细腻描写,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山水诗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并且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山水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特色可以总结为:淡、真、净。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歌远离世俗、自然清新,读后使人心灵顿时明亮起来,忘记了俗世的纷扰和名利攀比。全是表现了真性情,又淡泊自然,净化尘世污染的心。 4、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思想自由文学发展的比较快,也就是这个时候,山水田园诗打到高峰期。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提现了这个时代热情自由的风貌,诗人们游览大江南北,他们的诗洋溢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名族自豪感。唐代以后,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个社会转折期,山水田园诗失去了昔日的气韵风骨,随着道家的衰落,道法自然这一理论也随之淡漠,山水田园诗也开始衰微。这个时候的诗歌变成了诗人消愁解闷、品裳闲适生活的工具。: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