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期末整理

国际政治期末整理

考试形式:闭卷

题型:名词解释(5题每题6分)简答题(3题每题10分)论述题(2题每题20分)

名词解释

世界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有其边界、结构、成员团体、合法性规则及凝聚性。它的生命由各种相冲突的力量构成,它们以张力聚合之,又随着各团体试图为己重塑这套体系而拆解之。它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为在其生命期中有些特征在某些方面改变了,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保持稳定。人们可以按照它功能的内在逻辑,定义其结构在不同时间的强或弱。

摩根索:(1904~1980),古典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1937年,摩根索辗转至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与爱德华·卡尔成为同事。1948年出版了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在书中他提出政治现实主义的六个原则,强调权力界定的利益,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影响美国二战后外交思想范式转型。

基辛格:(1923至今),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1938年,为了逃避希特勒迫害举家移居到纽约市,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后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再后来又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尤其在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代表作有《大外交》等。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拥有118个成员国和20个观察员国的松散国际组织。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并定期举行首脑会议。产生:二战后,为摆脱大国控制,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20世纪50年代,由南斯拉

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并倡导。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宗旨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用以取代国际联盟。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下设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众多机构,到2012年为止,联合国共193个成员国。其基本宗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国家外交纲领性政策,由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在访问印度时提出,并于1954年成为指导中印,以及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后来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主要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民族自决权: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说。是指每个民族都有在不受任何外力支配的情况下,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成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也指各民族有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也是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零和游戏:又称零和游戏或零和赛局,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零和博弈表示所有博弈方的利益之和为零或一个常数,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在零和博弈中,博弈各方是不合作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把权力博弈看作一种零和游戏,因而在这种游戏中,国家必须持续不断地把权力最大化,而这只能以牺牲他国权力为代价才能实现。

集体安全:是在预防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也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集体安全概念的假设是,国家将放弃使用武力或是以武力为威胁以求达成国家利益及目标,所有国家对为违反此原则的侵略国家进行集体制裁,以维持国际和平及秩序。集体安全是国联和联合国的主要宗旨之一,代表人物为克劳德。

国际格局: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战略关系——行为主体彼此之间发生相当程度的交往;

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即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主权可以买卖让渡,但必须是两国的中央政府之间。主权高于所有权。

民主和平论:是一种国际关系、政治学、和哲学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更正确的说,所有自由民主制国家)不会或极少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发生战争。康德很早便在《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了民主和平论的概念,但一直要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理论才开始受到学术界重视。

马汉的海权论:19世纪末期创立的,是一种关于海军的战略理论,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强调海权比陆权更重要,要大力发展海军。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位置、地形、国土之大小、人口数量、国民性、政府的政策。

门罗主义:1823年,当欧洲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经济互相依存:一般是指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原因而使得政治关系趋于和平,各国权衡利弊,考虑得失之后从大局出发,弱化或者避免政治军事冲突。它是伴随着相互依存理论的发展而得出了。相互依存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形成于60年代后期,主要代表有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从70年代开始,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和国际社会行为者之间相互依存成了相互依存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即经济互相依存论,格哈特·马利把相互依存分为四大类:安全相互依存、生态相互依存、经济相互依存和政治组织相互依存。由此,经济相互依存正式产生。

简答题

简述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答:(1)创立:1915年中到1916年下半年,列宁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2)对帝国主义的定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3)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4)主要观点:①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阶段,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遏制的世界体系。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帝国主义时代必然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相互矛盾,并进一步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③帝国主义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领土分割完毕,重新瓜分的斗争不可避免。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而这种政策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④帝国主义时代,整个世界划分为两大对立的营垒,即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民族的区分,使世界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加快了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简述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思想

答:(1)概念:就是指威尔逊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严格讲来,它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些愿望、信念和标准,以及由此重建国际秩序的计划,它具体体现在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十四点计划”的演说中。

(2)基本主张:①道德主义,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不能把战争的根源归结为人性,提倡国际道德,主张通过道德规则和国际舆论的制约,来扼制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②民主和平,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爱好和平的,世界基本上是调和的,由此衍生出的民主国家一定是爱好和平的,一旦全世界各民族都享受到和平与民主的福祉,就必然会团结起来共同保卫民主与和平;③集体安全,深信世界各国对和平均享有同样的利益,因此会联合起来惩罚破坏和平者,于是他提议由爱好和平者的道德共识来保卫国际秩序,他倡议设立国际联盟,在这一世

界组织监督之下,权力将臣服于道德之下,武力将受民意指挥;④民族自决,认为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是不让各民族自决。他主张“和平应该建立在经过考验的政治自由的基础上”,包括各族人民有不可剥夺的自决权,有权宣布独立、自治或政府的组成形式。

简述摩根索的现实主义思想

答:(1)摩根索提出现实主义的理论中心就是权力和国家利益,权力所在是利益所在,利益所在是权力所在。他的权力观念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国际关系实践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将现实主义理论推向了鼎盛,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在《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中,他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①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而且可以被人们所认识;②政治家以权力为利益进行思考和行动,权力是国家利益的核心;③以权力为利益是政治的本质,但权力和其他利益一样,其内涵和行使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政治和文化环境。如果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国际暴力冲突的可能性会降低;④政治必然包含道德,但政治行动的最高道德是谨慎,而不是普遍的道德原则;⑤特定国家的道德不等于普世的道德法则;⑥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真实而深刻地”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活动,所以政治学独立于其他学科。

简述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

答:(1)是一种以地理位置为主要根据,以划分地缘政治地带为主要内容进行国际政治战略分析的学说。

(2)基本观点:①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的组合及富源与天然通道的组合,事实上有助于各帝国的成长,并最终也有助于单一的世界帝国的成长”;②世界分为三个区域,一是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区域,二是位于边缘的“内新月形地带”,三是近海岛屿、美洲、澳大利亚构成的“外新月形地带”,而欧亚大陆中心那片被内陆水系覆盖的地区是世界政治的“心脏地带”;③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在欧亚大陆(即“世界岛”),而对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一片广袤的内陆区域(即“心脏地带”)的控制则又是统治整个欧亚大陆的关键。

(3)二战的进程表明,欧洲的势力均衡对世界的重要性。麦金德亦对心脏地带概念作了修改,承认边缘地区的重要性,承认了英、美、俄为防止德国扩张而进行合作的必要性。二战后,心脏地带说开始衰落。

简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说

答:(1)产生:斯皮克曼教授是美国40年代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二战时期,他发表著作和作了大量的讲演。他死后,他的同事们根据斯他生前的著作与讲演稿进行整理编写的《和平地理学》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边缘地带理论。

(2)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理论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相反的理论,是在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与战争的形势发展不相符合之时,而且在美国以其巨大优势参与战争情况下形成的学说。

(3)边缘地带是指被麦金德分为三块:欧洲沿海地区;阿拉伯中东沙漠地带;亚洲季风区,斯氏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边缘地带的特征是处于心脏与海权的边缘。夹在海陆强权之间,边缘地带必须自卫,因而有根本的自身安全问题。由于世界上的人口和资源主要集中在这里,因而边缘地带是围堵心脏地带的关键。

(4)边缘地带学说的主要观点:①世界权力中心既不在海上世界也不在陆上世界,而是在位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地带”,谁能支配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掌握世界的命运;

②将来一个大国控制整个边缘地带是可能的,美国必须与陆上强国苏联和海上强国英国一道方能阻止德国控制边缘地带,否则十分危险;③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威胁,战后美国必须在追求实力的基础上,既维持大国安全合作制度,又建立前沿军事基地,参与边缘地带的安全事务。

简述核武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1)影响和制约着战争。核武器的发展使世界大战变为毁灭性战争,在可以预见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2)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威望,增加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博弈的筹码。如1964年我国成功引爆第一颗核弹的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的斗志,震惊了西方社会。

(3)核威慑与核讹诈,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由于核武器巨大的威力,使得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能够在国际斗争中,对无核武器国家进行战略、战术的威慑和讹诈。如二战后,1950朝鲜战争和1958年炮击金门中美国几次对中国的核威慑与核讹诈。

(4)均衡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安全。国家间的和平建立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之上。核武器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证。因此,一些大国想借核器均衡实力。一些中等强国由于安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而发展核武器,如以色列。还有些国家出于安全恐惧,也通过核武研发来掌握国家的主动权,如朝鲜。

(5)促进在国际反恐问题上的合作。核武器世人皆知的巨大破坏力,恐怖组织不遗余力想造出或是购买到核武器。制造核武的浓缩铀是一种稀缺资源,价值特别高。一些人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走私浓缩铀,使恐怖组织有机会得到制造核武器的原料。因而,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合作反走私和恐怖主义。

简述马汉的海权论

答:(1)1890年,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o~1783)》一书,正式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与另外两部著作《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合称马汉海权论三部曲。

(2)马汉认为海权的发展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

(3)马汉从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立国”的观点出发,认为生产、海洋运输、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重要环节。(马汉曾指出:“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需的;海运,是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的据点来保护海运。”)

(4)马汉提出海上军事力量(海军、商船队)、殖民地与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权的构成要素。

(5)马汉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主要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政府的特点和政策。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海权建立的首要因素;自然结构决定一个国家追求海权的意向和动力;领土范围,马汉认为,“发展海权不在于国家版图大小,

而在于国家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特征”;人口和领土范围一样,是海权发展的基础;民族特点,喜欢贸易是一个国家发展海权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民族特点;政府的特点,马汉认为“政府的形式与统治者的性格,对于发展海权具有极显著的影响”

简述主权国家的基本内涵

答:(1)主权国家指拥有独立主权的独立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其统治和管理的权力由该国家或组织的人持有,不受他方影响。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平等权,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自卫权,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4)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什么是民族

答:(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等。

(2)民族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统一的政治意愿。而地理、种族、语言、文化、肤色、宗教信仰等客观实在因素则都是政治意愿用以构造民族共同体的原材料。

(3)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4)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论述题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学派比较

答案一(详细版):

(1)产生与背景:理想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迅速普遍流行于欧美地区,成为20世纪20—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而现实主义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获得很大发展,到50年代已在国际政治中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2)不同点:①思想渊源不同:理想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为但丁提出建立世界国家的思想、法国法律家杜布瓦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思想、格劳秀斯、第德罗、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自然状态、自然法思想、边沁提出的将维持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道德力量上的思想、康德的关于和平问题的学说。而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为马基雅弗利提出的国家间关系的自然状态论点、托马斯·霍布斯的将自然状态和权力观点统一起来的思想。

②对人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主张人性善,认为人类固有的自然状态的性质是和谐的,人的本性不是恶的。国家间之所以会发生战争和冲突是因为人的良知误入歧途的缘故,但是可以通过好的环境的限制和作用、通过教育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消除人们之间的误解,使得国际社会和谐友善。现实主义主张人性恶。认为由于人都是自私的,通过教育是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所以,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追求权力会不择手段,由此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作为人的集合体的国家同样会有这些特点。因此,冲突和斗争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特征。

③对战争的看法不同:正是基于对人性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认为战争可以避免,后者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理想主义认为战争主要是由于不完善的国际政治体制、由于教育的不发达导致人类文明进步的不足所引起的。由此得出结论,只要国际政治体制得以完善,人类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战争就不会发生。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总是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由此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最后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战争。

④维持国际和平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维持国际和平,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以及公众舆论来实现。在他们看来,出现战争的原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不健全,而要健全国际政治体系,主要的问题就是机制性问题。建立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理论

的一大实践,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机构,世界和平才能得以维持。同时,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只要按照国际法和国际公约行事世界和平的维持就有希望。现实主义则认为维持世界和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均势。他们认为只要存在均势,世界和平就能维持。关于如何实现均势,他们大都主张通过结盟来实现力量均势。他们的佐证就是维也纳会议后出现的“百年和平”,在他们看来,这是均势作用的结果。

⑤对国家利益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和国家闯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在对外关系中,他们强调所谓的国际主义,而不强调国家利益,认为若强调国家利益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现实主义则与之相反,认为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精髓,是分析国家行为的一把钥匙,十分看重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⑥对权力的认识不同:理想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矛盾的根源,看重的是道德和国际法及国际公约在维持和平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只有这些才是世界和平的可靠保证。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际政治的精髓。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只要拥有权力,就有了和平,就有了国家利益。现实主义者认为权力决定了一个国家所能获得国家利益的多寡,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⑦对国际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信奉理性原则,认为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也即强调世界的“应然”,对世界持乐观主义的态度;现实主义则信奉实证原则,认为研究国际政治要强调客观世界“现状如何”,也即强调客观世界的“是然”,对社会和世界一般是持悲观主义态度。

综上所述,理想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崇尚法律规范和伦理标准,强调国际事务中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相信国家利益的自然协调和“世界舆论法庭”实现和平的功能,认为“道德的原则”和“忠诚的原则”是重振世界秩序的法宝。而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重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川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一个学派(理想主义)相信,从普遍有效的抽象原则获得的理性和正义的政治秩序此时此地就能实现。它假定人类本性善良,并具有无限的适应性??另外一个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从理性观点看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它是人类本性中固有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要改善世界,人们必须利用这些力量,而不是排斥这些力量。在这样一个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世界上,道德原则从来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3)影响:这两大理论在西方国际政治中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成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

答案二(精简版):

(1)产生与背景:理想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迅速普遍流行于欧美地区,成为20世纪20—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而现实主义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获得很大发展,到50年代已在国际政治中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2)不同点:①思想渊源不同:但丁、杜布瓦等人的思想是理想主义理论的主要理论渊源,霍布斯、马基雅弗利等人的思想是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

②对人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人性善,现实主义主张人性恶。

③对战争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现实主义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④维持国际和平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来实现国际和平,现实主义认为均势是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手段。

⑤对国家利益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可以协调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不可以协调的。

⑥对权力的认识不同:理想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矛盾的根源,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际政治的精髓。

⑦对国际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认为,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现实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现状如何”。

总之,理想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崇尚法律规范和伦理标准,强调国际事务中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相信国家利益的自然协调和“世界舆论法庭”实现和平的功能,认为“道德的原则”和“忠诚的原则”是重振世界秩序的法宝。而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重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川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一个学派(理想主义)相信,从普遍有效的抽象原则获得的理性和正义的政治秩序此时此地就能实现。它假定人类本性善良,并具有无限的适应性??另外一个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从理性观点看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它是人类本性中固有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要改善世界,人们必须利用这些力量,而不是排斥这些力量。在这样一个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世界上,道德原则从来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3)影响:这两大理论在西方国际政治中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成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与斯皮克曼的地缘地带说的比较

答:相同点:①两者都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考察技术、组织、人口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对国际权势对比的各种潜在含义;②都是一种以地理位置为主要根据,以划分地缘政治地带为主要内容进行国际政治战略分析的学说,同属于地缘政治学说;③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一起,代表了20世纪西方地理战略思想的最高成就。

不同点:①理论的核心的不同: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的核心是认为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才是世界的核心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能控制世界,所关注的重点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以及两者间不断变动的力量平衡,尽管后期他也承认位于边缘地带的重要性,但这一地区在他的理论中始终居于一种从属地位。而斯皮克曼的地缘地带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仅仅控制心脏地带还不足以控制全球,如能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将足以遏制心脏地带国家的扩张。

②对地区的重要性认识不同:麦金德将世界分为三个区域,一是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区域,二是位于边缘的“内新月形地带”,三是近海岛屿、美洲、澳大利亚构成的“外新月形地带”,并认为欧亚大陆中心那片被内陆水系覆盖的地区是世界政治的“心脏地带”,因为这里有人口和资源的优势。而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的沿海地区和东亚的沿海地区,而这三大中心都处于大陆的边缘地带,并认为边缘地带都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③战略属性不同: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的战略属性是单一的,强调的是海洋强国与心脏地带强国的对抗;而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的战略属性是双重的,它有时是在海上强国和心脏地带强国间分裂的,有时海上强国和心脏地带强国则联手对抗边缘地带某个强国。

④权势对抗模式不同: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单纯地强调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认为这在历史上是压倒性的主题。而斯皮克曼地缘地带理论认为权势对抗模式有两种:一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即海洋国家及边缘地区盟友与心脏地带国家及边缘地区盟友的对抗;二是海洋国家与心脏地带国家联手同边缘地区强国的对抗,这其中究竟哪种模式占上风,则取决于边缘地区的权力分布状况。

其他(未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