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3.3.6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出生于美

国盐湖城,哈佛商学院教授,任职于哈佛商学院总经理及技术

与运营管理部,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克里斯滕森是“颠

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坦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让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进行颠覆性创新。而这些新技术最终使公司的业务遭到淘汰。

克里斯坦森在《滑向未来利润源》中写道:“

破坏性技术模型把技术进步的速度同客户利用这种进步的能力作了对照。根据这一模型,每个市场中都存在两种性能轨迹。阴影区域所描绘的那一条轨迹显示了在一段时间内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有多少能被客户吸纳。另一条用实线表示的轨迹描述了行业创新者在推出新型改良产品时性能的提高幅度。

第二条轨迹反映的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它几乎总是会超越某一特定市场层级上客户的吸纳能力。这就为创新型公司凭借“破坏性技术”——价格更低,功能更简单,使用更方便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下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而大多数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总是太过于热衷于在高端市场搞创新来满足他们最老练,最有利可图的客户,结果却错失了破坏性创新的机会。破坏性技术导致许多曾经最成功的公司陷入危机和失败。”

1

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其实讲的是客户需求的转移。一件产品会同时具有若干属性,而这些属性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当第一属性已经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客户就不会再重点关注这一属性,而此时第二属性的重要性就会增加,而更受到关注;而当第二属性也已经能满足客户需求时,第三属性的重要性就会提升,以此类推。而许多企业只关注或更关注产品的第一属性,当产品的性能已经超过主流客户需求时,此性能客户已不关注,而超出的性能并不能为客户带来利益。并且更高的性能一般都伴随更高的价格。当性能超过主流客户需求时,性能的提高不能带来消费者利益的提高,而产品的价格提高了,则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价格)降低了,所以更高的性能如果降低了消费者的盈余,销售量会下降。

产品的功能性一般为产品的第一属性,如能打电话是电话的第一属性;其次下来一般为可靠性,便利性和价格等。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写道硬盘的例子。对于硬盘来说,存储容量是硬盘的第一属性。而容量更小,体积更小的硬盘就是破坏性技术,虽然开始它的容量很小,占有市场很少,但随技术的进步,容量逐渐增大,在第一属性上的差距与体积大的硬盘差距变小,而体积小的优势的重要性变大,后逐

渐取代了体积大硬盘所占领的主流市场。

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代价

消费者盈余决定销售量,价格决定最低消费者层次。

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利益包括产品的所有属性,是产品所有属性所带来利益之和。比如体积更小,容量更小的硬盘虽然在容量这个属性上提供的消费者利益不如体积大的硬盘提供的多,但体积更小这个属性又带来了新的消费者利益,并且如果它的价格较低的话,消费者盈余是增加的。企业过分注重产品的第一属性时,产品的第一属性超过了主流客户的需求,那么超出的属性并不能创造消费者利益,并且更高的性能意味着更高的价格,这样就将低端的消费者排除在外了,因为价格决定消费者的最低层次。此时一些破坏性厂商通过降低性能而降低产品价格进入低端市场,消费者盈余不一定就是减少的,因为价格和消费者利益都在减少。而当低端市场的厂商可以使消费者利益的增长超过价格的增长时,消费者盈余在扩大,则销售量在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扩大,最后侵蚀到高端市场。

当消费者的需求焦点发生转移时,企业的竞争焦点也应该随之转移。当然还有第二种方法,当消费者的需求发生转移时,通过营销等方式,将消费者的需求焦点拉回到产品的性能上。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焦点从产品的性能向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过渡,所以导致企业的竞争焦点的转移,破坏性创新的本质是广义动量定理中的力的作用点的转移。

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摩尔定律说每18个月芯片的性能会提高一倍或价格降低一半。而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芯片的性能提高速度很可能会超出消费者的需求,而此时消费者的关注点可能会转移到价格上。当有许多厂商的CPU的性能都能达到消费者的需求时,消费者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价格上,会引起CPU厂商的价格战,而价格战胜出的厂商不是CPU性能最好,研发能力最强的厂商,而是成本控制最好的厂商。此时,intel可能就被打败了。所以,在个人电脑市场中,intel等厂商通过营销等方式,将消费者的关注点吸引到CPU 的性能上。在微软推出Window XP的多年后,硬件厂商的产品性能有超越消费者需求的趋势,所以intel,硬盘,PC兼容机等厂商迫切的希望微软能推出新的

操作系统,此操作系统必须需要更高的硬件配置来支持,这样就会又将消费者的主要需求拉回到产品的性能上,也会促使消费者的更新硬件,使硬件厂商产生新的销售。甚至于许多硬件厂商的产品都不支持XP操作系统,或者使该硬件在运行XP操作系统时的性能会降低很多,迫使消费者产生新一轮的追求硬件性能的需求。而在微软方面,也放弃了对XP系统的技术支持,迫使XP消费者使用新的操作系统。这样微软会增加销售额,intel等厂商会增加销售额,PC 兼容机厂商也会增加销售额。

消费者利益有上限,成本有下限。消费者利益的上限通常较难达到,而一旦达到消费者上限,很容易促发价格战。成本有下限,成本越降,进一步下降的难度越大,而成本的极限是0,但不可能降到0。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破坏性创新是消费者的需求转移,消费者的关注重点从功能性向可靠性,便利性和价格转移;从企业的角度看是企业竞争焦点的转移,其本质是广义动量定理中的作用点的转移。在市场初期,消费者的关注重点是产品的功能,此时市场胜利的衡量标准是性能,所以市场初期的胜利者都是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而市场后期,产品的性能已过度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的关注重点从功能性转向价格,市场的胜利标准也转向了价格,此时的市场胜出者不是功能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而是成本控制最好而价格最低的企业。在电脑市场,最初的胜利者是研发能力最强的IBM,而后期的胜利者则是依靠直销降低成本的DELL。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的本质是竞争焦点的转移;从广义动量定理

Fαt=MV的角度来看,是作用点的转移。作用点发生变化,成果MV也会不同。

破坏性创新读后感

破坏性创新读后感 “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于1997年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让大家觉得错愕的答案:让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进行颠覆性创新。而这些新技术最终使公司的业务遭到淘汰。他认为,讨好既有客户的路数,只是些“维持性创新”,这使得公司的成长性有限,唯有颠覆目前的主流科技,在现有的顾客之外制造新的市场,进行“破坏性创新”,才能有机会重新席卷市场。他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这种矛盾,命名为“管理者的窘境”。 这个观念一经提出,立即轰动企业界,他的书《创新者的窘境》推出当年,便被《金融时报》评为当年的最佳商业图书,后来,还被《福布斯》选入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名单。也因此,克里斯坦森被誉为“创新之父”。 克里斯坦森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但他并非只是一个待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他于1979年在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MBA学位后,便在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和项目经理;1984年,他与几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共同创办了CPS,这是一家高科技制造公司,克里斯坦森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达8年之久,1992年,他觉得更喜欢学术研究,于是重返哈佛商学院,在获得DBA学位之后,留校担任教

职。他教过的课程包括科技与运营管理、工商管理学及运营策略等,其中,创新管理这门学科是由他首创的。 因为克里斯坦森曾经从事过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因此,他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与创新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笔下,科技创新不再像过去那些讨论管理的人们笔下的点缀,而是变成了生存的必需。很多新崛起的公司,都是靠创新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例如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但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 克里斯坦森的观点无疑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乔布斯的极力推崇,这本书不仅对乔布斯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了苹果的文化。在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出版十年之后,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iPhone就是典型的颠覆性(破坏性)创新,它不仅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概念,甚至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iPhone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一大批维持性创新优秀手机企业的陨落,如诺基亚、黑莓等等。这些曾经非常优秀的手机品牌,在iPhone推出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便陆续被市场淘汰,非常残酷。 iPhone式的创新,或者说苹果式(iPod、iPad、iTunes等)的创新,是在原有的市场之外,颠覆性(破坏性)地创造出了前所未有

小米科技--破坏性创新者

小米科技—破坏性的创新者 小米是全球第一家用互联网成就的手机品牌,这是Google两年前想干没有干成的事情。2010年4月,小米正式成立。发展到今天,用雷军的话说,增长速度超预期。从2011年10月20日发货开始,不过半年小米销量已经超200万台。而最初小米的规划是,一年内卖出30万台。小米的成功来源于基于中国市场情况所采取的独特的创新。这种创新,在业界被称为是“破坏性创新”或者“颠覆性创新”[1]。本文以小米科技的主打产品—小米手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小米手机的破坏性创新属性。 本文的结构框架如下:1基础理论。2根据理论、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论证。3陈述总结。 1.基础理论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荷兰人熊彼特在1912年最早提出的。他把创新视为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他还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创新就是让过去的固定资产设备和资本投资过时、无效,或者贬值,通过创新产生大量新的资本(利润)来弥补这些贬值和无效。 近百年后,克里斯坦森再次清晰的提出破坏性创新,并弥补和改进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破坏就是找到一种新路径,而这个破坏并不等同于便宜、不够好。唯有在和过去成功的事业模式、产品比较时,才可以说破坏就是便宜、不够好。破坏并不是突破的意思,突破和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突破性的技术通常是维持型的技术。 克里斯坦森将破坏性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两种基本模式。新市场破坏并不会正面侵犯主流市场,而是与非消费者竞争,这些非消费者有对某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的价格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最初这些非消费者除了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别无选择,但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原来对产品性能比较挑剔的主流消费者也逐渐脱离原来的价值网络,进入这个从最不挑剔的市场层级发展起来的新网络,因为这个新市场的产品更加便利。低端破坏

Chrome OS 的破坏性创新

Chrome OS 的破坏性创新 By 百事可乐 [核心提示] 目前而言,Chrome OS 并非一个完美的系统,但是它却能够胜任你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与娱乐,另外随着云端软件的越来越丰富,这种趋势会将 Chrome OS 送上巅峰。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 Chrome OS 是什么 Chrome OS 是 Google 近几年开发的基于 Linux 内核的云端操作系统,该系统内的所有操作都基于以 Chrome 浏览器为核心的 WEB 应用。它有自己的 webstore,用户可以从中选择安装各种 WEB 应用。这些应用绝大部分是基于网络的,但也有一部分允许离线使用。总的来说,Chrome OS 是轻量级的、本地应用受限的、极端依赖网络的,从而在本质上异于传统桌面操作系统如 Windows、Linux 和 MAC OS X。 依托该操作系统,Goolge 联合硬件厂商开发了若干搭载该系统的硬件产品,包括一体机、小主机、用于连接外部显示设备的 Chromecast 和广受关注的笔记本产品(称之为Chromebook)。其中三星的一款Chromebook在很长的时间里高居美国 Amazon 低价笔记本销售冠军位置。 假设你现在正在使用这台三星 Chromebook(正是我现在使用的那一款)。因为 Chrome OS 核心就是 Chrome 浏览器,所以所有基于浏览器的工作都可以在 Chromebook 上完成。 这包括所有基于浏览器的在线视频,基于浏览器的在线音乐,基于浏览器的在线图片; 和Google Drive所能完成的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文字、图表、绘图等任务(这些功能离线可用),当然还有很多专为 Chrome OS 开发的各种应用。总的来说,所有轻量级的在线应用使用 Chromebook 都可以完成;而它所受限的地方是专业、大型的本地软件。 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破坏性创新 缺少对专业、大型软件的本地支持使得 Chromebook 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如果你需要使用 Photoshop 或者 Matlab,那还是找传统的桌面操作系统吧。但假如你并没有任何的专业需求,一台 Chromebook 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很好的满足你。 这应该也是微软需要担心的地方。Chrome OS 跟 Windows 在功能上没有可比性,前者的所有功能在后者上都可以轻松完成(只要安装 Chrome 浏览器就好了)。然而 Chrome

中国企业如何做颠覆性创新

中国企业如何做颠覆性创新 杨光:非常高兴在这样的第一天和各位嘉宾探讨这样的话题,我论坛致辞中说现在身处颠覆时代,我们都在颠覆时代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都是谁,这个谁是颠覆别人的谁,还是面临被颠覆的谁,以及我们认清自己的处境做出有效的应对。这是大而化之的说法。具体到不同行业情况不同,具体到不同企业冷暖自知。今天有请不同行业的佼佼者和我们一起90分钟时间探讨今天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今天前面的内容非常精彩,量非常大时间有一点延长,我们后面讨论希望各位嘉宾时候时间更精炼,每位不超过5分钟表达观点。 开始探讨时候今天主题是在颠覆时代下新的传统行业的情况,刚才马先生和嘉宾演讲,颠覆是一个有利的颠覆,我们在颠覆时代下看传统行业的领导力,这里两个关键词,第一颠覆,第二是领导力,我们分开来谈,先谈颠覆。 我首先想问一下王冬雷总,照明是非常传统行业,爱迪生发明灯泡到现在,灯泡没有本质大变化,这样一个100多年一个多世纪没有太多变化行业到今天这个时代,您觉得现阶段这个行业里有没有存在一种颠覆性力量?像安东开场说的突然间门外冒出一个人,这个力量会是谁?在哪里? 王冬雷:照明行业确实面临着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就是LED技术,半导体技术对传统照明技术的颠覆,我的一个董事长是做LED,照明行业的人看是什么?跨界,这是一种我们叫颠覆性技术对行业的颠覆,今天作为传统照明雷士,它的LED销售今年4成左右,应该在2017到2018年基本达到9成以上,整个传统照明被LED颠覆。这是一个点。 另一个颠覆是什么?商业模型的颠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型颠覆。比如雷士在全国3千多家专卖店将会面临着移动互联O2O技术的改造,必须走这步路。这是两个颠覆。 主持人:您提到技术颠覆,灯泡原理和爱迪生时候大不一样,您恰恰用新力量颠覆照明行业传统力量,这是技术颠覆。您提到刚才可能大家更感兴趣更关注是商业环境商业模式上的颠覆,确实您提到,我也想问您,我们雷士照明能够成为行业里翘楚,很大程度和线下渠道有很大关系。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于O2O时代这种对线下渠道依赖会不会成为雷士的隐忧,您进一步改造这个局面时候,原来这些可以说肝胆相照的线下渠道商会成为您的包袱? 王冬雷:不管什么时代,互联时代,平台电商时代等等,实际上零售业,零售业占雷士销售一半,零售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看清楚,所以对于雷士3000家店未来出路O2O改造其核心是抓住零售业。我们在十几年前,当每个公司有个标志的时候开始,今天做O2O了,作为企业家第一把握先机,看准方向,第二要有定力,也就是要看准零售业盒子,由此利用各种工具来完善改造一个产业。 主持人:谢谢王总。下面问徐总,徐总行业和照明行业相对差别比较大,大的范畴IT领域,IT领域相对比起我们其它的传统行业相对离新行业近点,也不是这么简单。现在管理软件,也可能在IT领域又有点传统味道,现在新浪已经是传统媒体一样。最近您这边动静不小。最近我很受刺激的画面,您站在高台上把笔记本电脑,应该挺贵的,高级电脑这么扔到垃圾箱里。我特别想知道什么力量让您不心疼您的电脑。您觉得要把它扔下去一瞬间是扮演颠覆者的宣誓还是被颠覆者的抗争或者救赎? 徐少春:其实金蝶转型适应移动互联网转型,我们早在4年前开始,比如今年我们孵化出来的面向个人的记帐软件随手记,这是中国目前排第一的。在全国手机,在安卓市场几个人财务连续4年第一位。还有中国最大快递查询服务,快速100,还有云端的ERP做了很多部署。但是转型到今天,特别是转型变革深入

破坏性创新理论及启示

破坏性创新理论及启示 【摘要】本文对克理斯藤森创立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给出了破坏性创新的三组衡量标准,对阻碍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六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带给我国企业的启示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企业启示 许多公司在面对技术和市场结构的突破性变化时垮掉了。而导致失败的决策几乎都是在这些公司跻身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之列时做出的。大公司为什么会被小公司打败?这就是“在位公司追求新增长的努力为什么会导致失败”这一著名的“亚力山大难题”。以哈佛大学的克理斯藤森为主要代表的创新专家,经过潜心研究,终于找到破解“亚力山大难题”的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阐明了成熟的大公司由于对待创新问题的失误导致失败的机理,同时就应对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当适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赶超的发展态势,急需合适的创新理论指导。本文对克理斯藤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介绍,总结破坏性创新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一、破坏性创新理论 1、持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企业竞争中,表面看来,实力雄厚的公司往往在竞争中会处在明显优势地位;但小企业有时也以短小精悍、船小好调头获得胜利。小企业除了具有灵活、束缚少的优势外,更容易把创新的点子付诸行动,从而击败力量悬殊的企业。部分成功大企业及小企业的另一个成功的法宝就是克理斯藤森所界定的破坏性创新。克理斯藤森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他以环境为基础把创新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类——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持续性创新是指对现有市场上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客户更挑剔的要求;而突破性创新针对的不是主流用户,突破性创新的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上已定型的产品要差,但是它们具有主流市场之外、相对不重要的或新客户喜欢的特性。比如,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使用。两种创新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到。如牙膏生产商使牙膏具有以前没有的增白、固齿、保健的功能等,从而满足现有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此谓持续性创

克里斯滕森的创新理论

克里斯滕森的创新理论 自从克里斯滕森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之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比尔?盖茨克里斯滕森的创新理论源于一个悖论:很多一直以来非常成功的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遭受惨败。对这种现象,多数人认为,原因在于这些公司的管理层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与此不同,克里斯滕森没有就此止步,他认识到,只有少数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管理水平的下降,而其中的多数公司并非如此,相反,这些公司的管理层一直遵循着良好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细致的市场分析、预测市场需求、了解消赞者的意愿等等。那么这些公司失败的原因何在?“好的管理本身就是根本原因!”克里斯滕森解释道:“关键的决策和资源分配过程也是拒绝破坏性技术的同一 过程:细心听取用户意见、细心跟踪竞争者的行为以及投入资源设计并制造能产生更高利润的性能更好、质量更高的产品。这些就是强大的公司在面临破坏性技术变化时受挫或者失败的原因。” 表面看来,克里斯滕森的解释有些令人费解。好的管理导致失败,那么企业要成功,不再需要好的管理吗?显然并非如此。实际上,克里斯滕森对公司失败的解释,基于对三组概念的界定。

首先,界定维持性技术与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technology)。克里斯滕森认为:“大多数新的技术改进了产品的性能。我把它们称为维持性技术(亦译为持久性技术)。……所有维持性技术的共同点是它们按照主要市场中大多数用户历来重视的那些方面来改进已定型产品的性能,某一行业中大多数技术的进步都具有维持性的特点。”而破坏性技术(亦译为突破性技术),“给市场带来的价值,截然不同于以前。一般地说,破坏性技术的性能比主流市场已定型的产品要差,但是它们具有少数激进的用户喜欢的其他特性,因为破坏性技术的产品一般比较便宜、简单,比较小,并且通常更便于使用。” 其次,界定市场需要与技术改进的轨道。可里斯滕森指出,一般而言,主流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提高的速度比较慢。而厂家之间,由于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会竞相提高产品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厂家通过提高产品性能进行竞争,在产品投放市场初期,是竞争胜利的不二法门。然而,随着产品的整体性能越来越强大,逐步超出了主流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是市场中存在着“过分满足”的消费者,这就为进行破坏性创新的企业从市场底部入侵创造了机会。 再次,界定破坏性技术与合理的投资。破坏性技术因为立足于新市场,所以市场规模、消费者倾向、获利点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建立起成熟的管理体系的公

值得关注的6大颠覆性创新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8876639.html, 值得关注的6大颠覆性创新技术 作者: 来源:《计算机世界》2015年第10期 量子计算、游戏化、响应式编程、增强现实、瞬态电子和命名数据网络,每一项技术都足以产生颠覆性的力量,来重塑一个行业或者产业。 技术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新技术不断被发明,进行商业化,然后在企业中落地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新动力,然后普及推广,最后被新技术取代而淡出市场,这就是技术的演进周期,这一周期也构成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最新一批值得关注并有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技术就包括量子计算、游戏化、响应式编程(Reactive programming)、增强现实、瞬态电子(Transient electronics)和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 在这六个新技术中,响应式编程和游戏化最可能接近商用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商用,而增强现实还要等待更好的硬件出现,瞬态电子和命名数据网络距离商用最为遥远,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至于量子计算,则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的看法是要投入商用还有不小距离。 量子计算 对量子计算的前景专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会成为主流,未来一代的计算机可能基于量子力学而不是电子理论,而另一种看法认为量子计算将来可能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特别是考虑到量子世界的特殊性。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位或者量子比特(qubit)。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计算研究所副所长米歇尔·莫斯解释说,传统计算机中每一个比特位可以是0或者1,而在量子理论中由于有一种独特的“叠加特性”,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是1或0个,因此可以代表两位。这使一个量子比特可以代表的数可从2个增至数个。 由于无需将数据与数据集包含的所有值进行比较,因而可以很快提取到量子位所代表的数据。“对于某些问题这种速度的提升是惊人的,而另一些其速度的提升也可以是指数级的。”莫斯卡提醒说,“不过,对于少部分问题已经有非常快的经典算法,你可能看不到速度的明显提升。” 莫斯卡预计,通过结合量子比特与量子逻辑门,很有可能在来10~15年将会有通用的量子计算机推出。莫斯卡说,对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他颇有担心,因为一个有可能从量子计算机速度提升方面受益的应用是某些加密算法的解密,这使得那些过去看来很安全的数据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就像是一本打开的书,里边的内容唾手可得。他补充说,现在安全官员需要开始寻找“量子安全”级的加密方法。

破坏式创新─实战篇

破壞式創新─實戰篇 科技小奇兵創新需求搶第一 當台灣科技業「成吉思汗」征戰全球市場,為自己建起一個個千億企業,也為台灣打下眾多電腦相關的「第一王國」時,他們的背後,有一群「小成吉思汗」,同樣以閃電的速度、嚴謹的紀律和旺盛的企圖心,鞏固電腦王國的各塊疆土。 他們是誰?吳宗、宋福祥、葉寅夫、王本然、梁公偉……,你可能沒聽過這些人,或是聽過但並不熟悉。但是你所熟悉的郭台銘、林百里、李焜耀……,沒有這些人日子可能很難過。 這些人更默默隱身在你日常接觸的事物中:手機散發的藍色冷光、按鍵按下時的淡淡白光、紅綠燈、捷運列車進站時地上的警示燈……。他們是現代人追求豐富生活的推手。 這群「小成吉思汗」做的是包藏在機殼內、不醒目的零組件,營業額不若千億企業那樣奪目,卻也一點一滴累積出數十億元的規模。他們同樣要征逐世界,但過的是和千億CEO全然不同的生活。 進入台北縣三重曲折狹小的巷道,一座不起眼的工廠連聲巨響嚇得人心臟要跳出來。 這裡你聽不到人說話,因為幾萬根銅管正在經過重擊壓縮、抽真空,還必須放進攝氏400度高溫烤爐燒36小時,才能把雜質全部濾掉。 這是全球第一大筆記型電腦散熱模組廠超眾,由五十八歲董事長吳宗領導。他的家就在工廠樓上。 新鮮出爐的零雜質熱導管,加上自行研發的散熱片,最後裝上小如拇指般的風扇,這樣一個模組平均僅300元台幣,卻融合傳統的加工技術與高科技的研發,也決定筆記型電腦CPU「能不能跑得快,會不會因為太熱而燒掉」。 穿著樸素的夾克,戴著厚片黑框大眼鏡,來自嘉義的吳宗只有初中畢業,但現在超眾才300多人,就有超過60個專利,產品全球市佔率高達18%,相當每五台筆記型電腦,就有一個來自超眾散熱模組,廣達、仁寶、戴爾全部是客戶。也因為舉足輕重的地位,吳宗每年都會被英特爾請去美國開會兩次,讓他了解英特爾CPU的佈局,以配合研發。 台南擔仔麵也能世界第一 來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疾風呼號,產業西移使得碩大園區更顯荒涼。一座新穎、光潔的廠房令人眼睛一亮,是兩年來聲名鵲起的瑞儀光電,專攻LCD面板的背光模組。 對動輒百億投資的TFT廠而言,沒有小小的背光模組也是枉然。若不是背光模組結合導光板、冷陰極管等,把燈光打出來,一塊LCD面板永遠不會發亮,只是一塊很貴的玻璃。

微创新与颠覆性创新

微创新与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与微创新的区别,并不在于改变的地方有多少,而是在于这个创新是否涉及到事物的本质。 顺丰微创新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段时间,本人有幸参加了七月份的创新之星评选,虽然落选但仍感慨颇深。特写此文与更多同事分享自己对创新的感受,同时希望抛砖引玉,推动大家对公司创新进行思考与探讨。微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差异 第一次听到微创新的概念是2011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移动 战略发展论坛时周鸿祎提出的。我对微创新的理解是不改变本质的改良型创新。举个例子,为了跑得更快,给马喂更好的饲料,安个好的马鞍,合理安排马匹的作息等等,这些都是微创新。这些创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让马跑得更快的目的。而另一种创新——颠覆性创新,不是去一点一滴地改良马匹,而是直接发明汽车,同样也能达到跑得更快的目标。颠覆性创新与微创新的区别,并不在于改变的地方有多少,而是在于这个创新是否涉及到事物的本质。例如国内不少的ROM企业,宣称自己的产品对安卓系统有几百项甚至上千 项的创新与改进。但是这些创新都还是基于安卓系统,其本质没有改变,因此就只能算是微创新,谈不上颠覆性创新。不论微创新有多少量的积累,只要不涉及到事物本质的改变,

就不是颠覆性创新。 显而易见,微创新这种改良型的创新,脱离不了产品或者模式本身的限制,马匹再怎么改良都还是马匹,改进的空间有限。而颠覆性的创新则脱离了原有产品和模式本身的限制,改进的空间更大。如果仅从效果来说,很显然颠覆性创新比微创新更有效,就好像汽车比马跑得快是同一个道理。两种创新模式谁更好 既然颠覆性创新的效果更为显著,那么是不是颠覆性创新就一定比微创新更好呢?其实未必。对于创新的价值判断,效果和力度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更多的时候要看哪个更合适,这就要我们视具体的情况来定。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到底是改良好还是革命好,需要看内部、外部的情况。颠覆性创新在可能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往往难度更大,风险更大,成本也更高。比如,在工厂里要解决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改进产品质量的问题,可以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有时候只是增加一些零部件,另一种做法是重新设计制造一条新的生产线。这两种方式就分别是微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那么,企业到底采取哪种创新方式,需要其综合考虑成本、风险和收益等多种因素来确定适合自身的方式。 微创新与颠覆性创新不仅仅是面临成本与风险的不同,对于企业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创新决定因素还是企业自身的需求。

什么样的破坏性创新才能让企业长久生存

什么样的破坏性创新才能真的成功 (课程论文) 1. 引言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主要是针对新组织提出的,新组织可以使用相对简单、便利、低成本的创新创造增长和成功,超越强大的在位者。通过破坏性创新的方式取得成功的案例非常非常多,这里面有非常多我们熟悉的案例,沃尔玛(Wal-Mart)的折扣零售店、戴尔(Dell)的直销商业模式、苹果的个性产品……。通过破坏性创新取得一时成功的案例那就更多,比如目前炒得很热的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曾经辉煌的TCL的钻石手机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破坏性创新尚未得到广泛的商业推广和应用“胎死腹中”,成为商业世界的反面教材,比如:惠普推出的名为“基蒂霍克”的全世界最小的硬盘驱动器项目,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移动通信系统。 破坏性创新问题出在何处?破坏性创新如何能让成功持久一些?本文以苹 果iPod 、iPhone的破坏性创新为主线,并比较几个一时成功、没有成功的案例来讨论消费品行业如何取得破坏性创新的成功。 2. 几个案例的综述 2.1苹果的破坏性创新盛宴 在破坏性创新的范畴里,乔布斯和苹果计算机是绝佳范例,1999年乔布斯重回他一手创办的苹果计算机后,推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市场频传佳绩,近年以iPod系列抢攻数字音乐领域,以iPhone迅速颠覆移动电话领域,苹果近十年来一直在享用着破坏性创新盛宴。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在于很多时候它不按牌理出牌。

以现代企业重视专业分工为例,苹果却是什么都要自己来。它自己开发、制造苹果计算机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连应用软件也不假手他人;为了切入数字音乐市场,它设计、制造自己的MP3播放器iPod,跨足消费性电子产品,更进一步进军流通服务业,经营起自己的网络音乐商店。“时代杂志”说,苹果形同集微软、戴尔、与新力三大企业于一身。 高辩识度也是破坏性创新产物的一大特点,虽然现在的苹果笔记本已经用了intel的芯片,虽然无数厂商早已模仿了苹果产品的外观,但是,无论怎样,消费者还是很容易辨别出苹果的产品。不为别的,只为它有一个人人得到的苹果,即使今天同样价位的笔记本产品,苹果依然带有它独特的贵族气质。而同样的,苹果iPhone、iPod分别在手机以及移动音乐领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都是因为苹果具备破坏性创新的属性,并他这种属性优势发挥到极致。 近来,苹果“ishow”虽然只是概念上的炒做或者说是传播,但仍然得到了苹果迷及伪苹果迷的高度关注。从设计图的细节上可以看出,苹果“ishow”属于超便携投影机,主要是用来和iPhone、iPod等设备连接一起使用,以便将这些产品中的图片和视频与更多人分享。苹果“ishow”充分体现了概念产品的特殊性,美观且外观特别,满足了人们对投影产品的移动需求,同时又将“眼球”吸引到了自己身上,同苹果其他产品线的产品一样,“苹果制造”意味着创新与高新科技。 2.2昙花一现的TCL手机与五谷道场 TCL 1999年TCL就以破坏性创新者的姿态高调进入手机市场,它一反当时国产手机低端路线,将市场战略定位在高端产品上。在有效的市场宣传的推动下,2001年TCL售出150万部手机,利润超过3个亿;2001年1月TCL移动推出全球第一款钻石手机后,虽然其零售价达万元以上,但销售情况亦相当可观。到2003年,TCL手机业务达到顶峰,TCL通信的销售收入达到82亿元,TCL销售的手机中的90%是中高档产品,由此搏得的利润超过10亿人民币,远远胜出

破坏性创新——制胜之道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广东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企业创新》 课程主讲人:江波教授 课程开设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论文题目: __ 破坏性创新——制胜之道_ __ 系别: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 专业:经济学 姓名:陈达成学号 071041017 姓名:李毅璧学号 091041179 姓名:张亦涛学号 091041462 姓名:刘徳军学号 091041236 指导老师: 二010 年 5 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1 一、应当进行破坏性创新 1 二、破坏性创新的来源与特征 2 三、破坏性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2 四、广东企业在破坏性创新的行为 4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6

破坏性创新——制胜之道 摘要 本文借鉴破坏性创新理论,结合广东工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一些行为个案进行解析,提出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破坏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扩大市场的有效路径是以降低成本尽快获得较大规模市场份额,并结合市场实际需求状况,使创新达到足够好的市场反应,然后再争取和强化技术领先地位。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技术跨越广东企业创新模式 有人说,有突破有特色才能胜出,在创新这两个字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创新一边创造着成功,一边创造着奇迹。广东中小企业大多属于行业的新进入者和弱小者,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实现发展壮大是一个难题。 一、应当进行破坏性创新 广东的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挑战,并非完全源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之前,广东工业在结构失衡问题已较突出【1】:1、是区域结构上高度依赖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2、是行业结构上高度依赖轻型、外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也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增值水平低;三是在企业主体结构方面,高度依赖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制度创新仍在探索、实践之中,民营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实力还不是很强;3、是在资金投入结构上高度依赖外资和银行贷款,受盈利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资本积聚能力不够强; 4、是在企业用工方面,高度依赖于低成本、低素质、低技能和流动性极大的外来工,劳动力队伍在结构、素质等方面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5、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上高度依赖于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与提升产业层次的要求不相适应; 6、是在产品结构上高度依赖于中低档产品,市场拓展难、盈利能力弱; 7、是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高度依赖于外省调入或进口,高成本压力较大; 8、是产品销售高度依赖于出口,国际贸易环境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工业经济运行影响极大; 9、是出口高度依赖于美国、欧盟等贸易磨擦较多的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有理论认为,小企业应沿着成功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采取跟随和模仿创新战略,以发挥后发优势。然而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姑且不论企业后发优势的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试图在竞争对手所擅长的领域通过模仿实现赶超的思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逻辑矛盾。而且,当一个企业的战略是为了追赶对手而制定时,它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也就失去了建立竞争优势的前提。因此,真正能够通过模仿或跟随战略来击败行业领头羊的小企业,实属凤毛麟角。 由此,我们提出应当进行破坏性创新。 二、破坏性创新的来源与特征

颠覆性创新读后感

《颠覆式创新》读后感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有关要求和集团组织部门的具体部署,本人选读了《颠覆式创新》一书。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力求对此书的认识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阔。通过读书的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形成粗浅体会如下: 一、关于颠覆式创新的源和流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Innosight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一词。 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出现而“亡”的公司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去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只专注于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那些大公司的领导者一直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

了大门。这一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臵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这一设计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市场面。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然一新的消费群体),现有企业便立马瘫痪。为此,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是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防御这些新技术、固守低端市场,然而,颠覆性创新不断发展进步,一步步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产品的统治地位。 二、颠覆式创新的主要特征 (1)非竞争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无论是新市场的破坏还是低端市场的破坏)并不是与现有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主流产品的“非消费者”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当破坏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产品的性能提高就会吸引现有主流市场的顾客。这种破坏性创新不会侵犯现有主流市场,而是使顾客脱离这个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 (2)初始阶段的低端性。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立足的市场基础大不相同,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据以立足的是低端市场,而维持性创新占据的往往是高端市场。这一点反映Ir破坏性创新的本质,它是由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所决定的,如果破坏性创新一开始就立足于现有的主流市场,那么这种创新就变成了维持性的了,即维持现有市场在位者的创新。也正因为其低端性,才使得它被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 【摘要】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使传统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为新企业的成功和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简要介绍了维持性创新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生命周期 由于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多数公司的经营者都倾向于采取维持性创新模式。但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许多在维持性创新取得成功的大公司经常陷入创新的困境——面对一些新技术,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不能奏效,企业往往不知所措,这样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减少,甚至还可能表现为公司倒闭。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背景,介绍了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研究,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以环境为基础把创新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类——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维持性创新是指对现有市场上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客户更挑剔的要求。“渐进性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破坏性创新是指改变了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创新,它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足够好,但又具有不为主流市场用户看重的性能的新产品。破坏性创新产品一般价格便宜、结构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对于处于边缘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又将破坏性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new- market disruptions)和低端破坏(low- end disruptions)。 新市场破坏是为了满足这种顾客的需求,他们由于缺钱或缺乏技能而无法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新市场破坏与“非消费”竞争,新市场破坏产品价格更适宜,使

市场营销典型案例 是创造性破坏还是破坏性创造

是创造性破坏还是破坏性创造? 一 早上6点35分。奇喜公司总部六楼的会议室里竟然亮着灯。 除董事长兼CEO凌岳的位置还空着外,公司高层和部门主管都已坐在会议桌前,尽管会议室里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异乎寻常的氛围让这些再熟识不过的人也彼此陌生起来。大家对坐着,似乎在相互注视又似乎在回避彼此的目光,都暗中盼着凌岳早点到来,好结束这种尴尬的场面。当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时,即使是背对门坐着的人也知道是凌岳来了。 所有的人都知道会议的议程。 一个多月前,公司推出了新一代绿色饮料“奇喜果蔬汁”。今天凌晨两点,市场部完成了对“奇喜果蔬汁”上市一个月的销售情况的调查统计。最后的结果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惨败”。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公司上下就已听到了来自消费者和媒体对“果蔬汁”的种种非议。对此,凌岳尽管忧心,但宁愿相信这属于任何新产品都可能引发的正常的“不适应症”。对于他来说,这最后的统计结果几近于“噩耗”。 二 “奇喜”曾经是国内名列前茅的饮料厂商。这家做果汁饮料起家的厂商在短短四、五年间迅速崛起,成为能生产果汁、酸奶、奶酪、矿泉水、可乐、面包的大型食品饮料企业,并开始向化妆品、房地产等领域扩张。奇喜的品牌价值一度被估算为10亿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奇喜公司逐渐感受到了“成长的上限”。国内外饮料厂商蚕食鲸吞了不少的市场份额,而且,公司在“头三脚”之后,产品的创新能力逐渐迟滞。自2000年以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号召力明显下降。去年8月,公司董事会聘请国际最著名的X饮料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凌岳任CEO。 凌岳的当务之急是阻止销售额的下滑。直觉告诉他,公司的首要问题出在品牌上,经营的亏损源于品牌自身的入不敷出。对于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来说,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困难的问题--奇喜是什么?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一切新举措都可能是无关宏旨的修修补补。所以他到任后一个星期就成立了一个由研发部和市场部骨干组成的对“奇喜”的“品牌解码和品牌重塑”项目小组,对奇喜的品牌进行“审计”和评估,分析产品的设计和包装,并着重对公司自建立以来所有的广告进行分析。 经过五个星期紧张工作,项目小组得出五个基本结论: 一、与中国的许多饮料、保健品一样,奇喜品牌的建立首先源于巨额的广告费用。建基于广告效应的品牌对于后来者(无论是进入到中国的老牌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新兴的饮料厂商)来说,其市场准入的门槛脆弱而单一,品牌忠诚度很低。 二、公司有意无意地把品牌忠诚度与品牌知名度高视为同一。对消费者来说,奇喜的市场能见度很高,但认知度很低。消费者知晓奇喜的产品,但对奇喜饮料的文化相当隔膜,更准确地说,奇喜公司本来也没有把一种文化和理念注入其品牌当中。 三、“奇喜”品牌尽管很出名,但其“品牌身份”相当模糊。在中国饮料市场上,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饮料品牌,名称听起来都有一种“家族类似”,“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乐百氏”……听起来总是离不开“乐”或“喜”。同样是做广告,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总是把诸如“青春”、“动感”、“梦想”等文化理念注入其品牌中,使饮料成为一种文化和体验的载体,但奇喜的“品牌配方”中成分单一,很多时候仅仅是把“奇喜”当作一种商标而不是当作一种品牌来推广。 四、“奇喜”在产品种类上有过度扩张之嫌,越来越让消费者分不清哪是奇喜的“旗舰产品”。

《颠覆性创新》书摘20140225

《颠覆性创新》书摘 目前,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在就如何领导员工、如何踏实工作、如何获得成功进行深刻“再思考”。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现状不容乐观。当所有人都用同一种方法寻求成功时,你要怎样杀出重围,进行全新的突破? 作者通过对25家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深入研究,了解它们是如何在艰难情况下寻求突破,取得显著成效的。这些公司和机构包括美捷步、斯沃琪、国际刑警组织、业绩快速增长的银行、股价飙升的航空公司等。这些实例,将回答各领域领导者面临的改革创新问题。 本书分为三个模块:企业转型、行业变革、自我挑战。分别从大型公司的改革创新、在一个拥有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里或者一个完全崭新的初创公司里创建一个新部门(新业务)或成立一个新公司;以及自我挑战方面予以阐述。 作者简介:威廉-泰勒,《快速公司》杂志共同创始人及创刊编辑。在他任职期间,该杂志赢得了许多奖项,包括全美杂志奖(NationalMagazineAwards),也赢得了专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推崇。 此外,他还在《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及CEO专访。曾著有畅销书《发明未来的企业》(MavericksatWork:WhytheMostOriginalMindsinBusinessWin。该书是《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迈阿密论坛报》年度最佳商业类好书,《商业周刊》创新设计类年度十大好书。 一个行业的常规方法也许会引领另外一个行业的空前大变革。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三个模块:企业转型、行业变革、自我挑战。分别从大型公司的改革创新、在一个拥有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里或者一个完全崭新的初创公司里创建一个新部门(新业务)或成立一个新公司;以及自我挑战方面予以阐述。 首先,有十个问题需要每个变革者回答: 1、你能看到竞争对手所忽略的机会吗? 2、你知道去哪里寻找新的想法和点子吗? 3、你是最优秀的吗? 4、如果你的的公司明天要破产,你认为谁会想念你?为什么? 5、你有认真考虑过利用公司的历史文化来帮助公司进行变革吗? 6、你有死心塌地的忠实顾客吗? 7、你的公司是否比竞争对手倾注了更多的关怀? 8、你公司大部分员工能否有最佳表现? 9、你的变革具有连续性吗?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3.3.6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出生于美 国盐湖城,哈佛商学院教授,任职于哈佛商学院总经理及技术 与运营管理部,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克里斯滕森是“颠 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坦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让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进行颠覆性创新。而这些新技术最终使公司的业务遭到淘汰。 克里斯坦森在《滑向未来利润源》中写道:“ 破坏性技术模型把技术进步的速度同客户利用这种进步的能力作了对照。根据这一模型,每个市场中都存在两种性能轨迹。阴影区域所描绘的那一条轨迹显示了在一段时间内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有多少能被客户吸纳。另一条用实线表示的轨迹描述了行业创新者在推出新型改良产品时性能的提高幅度。 第二条轨迹反映的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它几乎总是会超越某一特定市场层级上客户的吸纳能力。这就为创新型公司凭借“破坏性技术”——价格更低,功能更简单,使用更方便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下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而大多数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总是太过于热衷于在高端市场搞创新来满足他们最老练,最有利可图的客户,结果却错失了破坏性创新的机会。破坏性技术导致许多曾经最成功的公司陷入危机和失败。” 1

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其实讲的是客户需求的转移。一件产品会同时具有若干属性,而这些属性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当第一属性已经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客户就不会再重点关注这一属性,而此时第二属性的重要性就会增加,而更受到关注;而当第二属性也已经能满足客户需求时,第三属性的重要性就会提升,以此类推。而许多企业只关注或更关注产品的第一属性,当产品的性能已经超过主流客户需求时,此性能客户已不关注,而超出的性能并不能为客户带来利益。并且更高的性能一般都伴随更高的价格。当性能超过主流客户需求时,性能的提高不能带来消费者利益的提高,而产品的价格提高了,则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价格)降低了,所以更高的性能如果降低了消费者的盈余,销售量会下降。 产品的功能性一般为产品的第一属性,如能打电话是电话的第一属性;其次下来一般为可靠性,便利性和价格等。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写道硬盘的例子。对于硬盘来说,存储容量是硬盘的第一属性。而容量更小,体积更小的硬盘就是破坏性技术,虽然开始它的容量很小,占有市场很少,但随技术的进步,容量逐渐增大,在第一属性上的差距与体积大的硬盘差距变小,而体积小的优势的重要性变大,后逐

一个新企业破坏性创新选择的比较分析

一个新企业破坏性 创新选择的比较分析 郭士倜1,2,闵宗陶1 (1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47; 2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 710071) 摘 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然而不同企业在创新类型的选择上并不是随意的。维持性创新是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的贡献,而破坏性创新是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破坏性的创新行为。在比较分析了成熟企业与新企业在进行破坏性创新方面的不同特点后,认为成熟企业更适于维持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则是新企业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 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成熟企业;新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9)08-0044-03 一、引言 新企业往往是新成立不久的小企业,尤其是那些靠自有资金创建的小企业。它们常常要对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较小预期利润的未来产业充满不确定性的困扰,因此,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较成熟企业受到更多的束缚。按照熊彼特的创新导致增长的观点,新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战略来达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福斯特和卡普兰(2001)根据新奇度和规模不同把创新分为续增式创新、实质式创新和变形式创新三种类型。前两种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和市场基础上的改良和突破,后一种创新是对原有技术和市场的完全替代,其新奇度、规模及影响范围都是最大的,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但这种分类没有考虑到那些立足于低端市场的创新活动,这类创新往往是一些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新兴企业的选择,克里斯坦森(1997)把这种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把其他的称为维持性创新。根据阿玛尔?毕海德(2000)的研究,由于财务和组织的严重束缚,新企业在创新类型的选择上也具有不同于成熟企业的特征,新企业的活动往往集中在成熟企业不愿从事的投资少、技术水平低、利润低、风险高的领域,这类破坏性创新往往是新企业的最佳创新选择。 二、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及其特征 克里斯坦森(1997)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而将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破坏性的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这里的“破坏”是指对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规则和主流市场中在位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的“破坏”。 从创新与市场的关系看,破坏性创新具有以下特征:(1)非竞争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并不是与现有的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的主流产品的“非消费者”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当破坏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新产品”性能的提高就会吸引现有主流市场的顾客。这种破坏性创新不会侵犯现有主流市场,而是使顾客脱离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2)初始阶段的低端性。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立足的市场基础大不相同。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据以立足的是低端市场,而维持性创新往往占据的是高端市场。这一点反映了破坏性创新的本质,它是由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所决定的,如果破坏性创新一开始就立足于现有主流市场,那么这种创新就变成维持性的了,即维持现有市场在位者的创新。也正是因为其低端性,才使得它被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所忽略,采取破坏性创新的新进入者才能够避开现有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成长壮大。 (3)简便性。简便使得使用者变得更为广泛,并使产品的价格更为低廉,这为破坏性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同时,简便也使得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对破坏性创新不屑一顾。另外,简便性也为创新的市场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操作如果过于复杂将不利于创新在产业中的扩散。这一特点实际上指出了破坏性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 (4)顾客价值导向性。破坏性创新要能够帮助顾客更好地完成其所需要的工作。这表明了破坏性创新的价值所在,即帮助顾客增加附加价值,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缺少这一点,破坏性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三、成熟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制约因素 尽管成熟企业具有资本充足、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以及 收稿日期:2009-05-12 作者简介:郭士倜(1968—),女,湖北罗田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企业理论; 闵宗陶(1933—),男,北京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44  郭士倜,闵宗陶: 一个新企业破坏性创新选择的比较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