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llll

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llll
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llll

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以某市“风华天城”居住小区为例

魏海波

摘要: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规则既反映了居民心理最深层的需要,又反映人类的特点。居区户外空间设计要求了解这些空间支配规则、理解居住行为,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场所,顺应并引导居区活动的发生,营造鲜活的生活场景。

关键词:户外活动;步行空间;诱发活动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3-0048-03

1居民的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为人们轻松自然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户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随意的散步,在归家途中逛街,或者在门前的长椅上与人同坐;虽然每周购物一次或许更为实际,但每天购物也未尝不可。甚至不时朝窗外瞧上一眼,如果有幸看到点什么,也算如愿以偿。置身于人群之中,耳闻目睹众人的万端仪态,获得新鲜的感受与激情,比起孑然一身,确实是一种有益的体验。

丹麦著名的建筑大师,杨·盖尔将人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简化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

社会性活动是指那些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

听来感受他人。

2建立步行空间作为必要性与自发性活动的发生器

2.1建立步行空间的必要性

人们对步行有一种偏好,步行是一种便宜、低噪声、对环境友善的交通形式。步行不仅只是一种交通形态,它还意味着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和散步的机会。步行可以充满乐趣的,一边散步,一边环顾四周的人、商店的橱窗和发生的事情。步行时人们也可以驻足、改变方向和体验生活。这是一种灵活活动的方式,并且调动了全部的感官。步行综合了交通、锻炼身体、体验和休闲。

各种活动得以开展,交往得以进行,首要先决条件是相聚在同一空间。而人类自然的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其速度大约是每小时5km。人类的知觉器官很好地适应了这一条件,在这种速度下人能够最舒适的接受最大量的信息。所以良好的步行空间就是户外活动的发生器。

“风华天城”小区,追索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启示:利用城市道路,让小区车辆从外围进入地下车库,不让车辆从步行街穿越,给小区居民一个安全的步行天堂。居民可以在街上随心所欲的闲逛,不用四处张望,担心车来车往的威胁。

2.2 “风华天城”小区步行空间设计

2.2.1通达、序列化的步行系统

拒绝汽车不等于拒绝通达,通达是完成系列活动的必要条件。“风华天城”连通步行街、九曲清溪、组团道路,让居民在步行交通完成几乎所有户外活动,把居民送到家门口。通畅便利的步行交通让逛街、散步、观看橱窗和行人等自发性行为,在居民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购物、倒垃圾等这些必要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步行街的连通从空间距离和心理感觉上延长了步行线路,但是如果是漫长而笔直的路线反而会给人一种冰冷、单调枯燥和索然无味的感觉。具有变幻的街道空间和小型广场的步行网络常常能产生一种心理作用,使步行距离似乎变短了,步行的路程被自然地划分成若干很轻松就能走过的阶段。人们关注于从一个广场到另一广场的运动,而不是步行跨度究竟有多长。在“风华天城”我们把步行街融解在入口广场、灯光广场、休闲与商业广场、灯光广场这样的广场序列之中;并通过外向商业步行街连接二期工程,让前面的序列在这里变幻重复演绎:休闲广场、灯光广场、入口广场。形成韵律感强的步行景观节奏。

2.2.2精心的细部处理

从步行者的角度而言,步行空间的质量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最低要求:安全,能通行;基本要求:不过分拥挤和吵闹,比较清洁;中等要求:没有或较少视觉污染,便利,环境文明,有自在感;较高要求:尺度宜人,景观悦目,有亲切感和人情味,对行人具有吸引力。“风华天城”中心步行街设计,从步行者的心理感受出发,旨在营造各方面宜人的空间,从而诱发各种活动自然进行。设计把握以下原则:宜人的尺度

山体、建筑、植物围合景观空间,当景观仰角在18o以下时,视角涣散;18-27o之间景观效果最佳;27~45o空间逐渐走向封闭;45o后,空间就会显得压抑。“风华天城”中心步行街宽34~50m不等,而两边建筑6层高19m,景观仰角19~27o之间,使得中心步行空间既有一定的围合感,又开敞不压抑。二期步行街宽20m,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D/H≈1(达.芬奇研究成果),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关系。当街道空间有限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

人性化设计“风华天城”步行街除了为居民考虑其步行安全性,景观使用与观赏的宜人尺度外,300m的步行街,600m的风雨长廊,使得居民全天候逛街成为可能,免受淋漓之苦。结合树池设计的补偿座登,作为正式座椅的补充,使步行者随时随地的静坐休憩或观看成为可能;相邻而坐,使交往成为可能;树池座凳的多种朝向,使“人看人”这种最丰富的观景活动成为可能。另外,也不致使步行街在没有人的时候,显得空旷枯竭。步行街上琳琅满目的广告灯箱、阳伞座椅、遮天绿荫则渲染了街市景观的繁华,提供多种形式的休憩设施,也免去夏天烈日的烤炙。落叶树种的选择,在冬季又会吸引那些享受阳光的人来此逛逛或静坐。广场上的喷泉和水池,为孩子们提供了游戏的场所,行走和静坐的人们,视线有了依托,也会因此而觉得有东西耐看。“风华天城”的步行街已经不再只是纯粹的购物场所,它在满足这一传统功能的同时,已经有了新的时代意义,为小区居民提供散步、驻足观望等自发性活动场所,成为社区活动,鲜活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

立面的处理杨·盖尔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一书中总结,最没有吸引力的底层临街立面有如下特征:

很少有甚至几乎没有门的大单元

功能上没有明显变化

封闭或是消极立面

单调的立面

缺少细部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风华天城”步行街避免出现上述空间失误:临街店面上没有大而无当的单元,多是让人觉得亲切的小门面;功能上从服装店,书店,影碟屋到咖啡厅变化丰富;门前地面材质有粗糙或光滑的石材,也有轻盈古朴的木料。

另外,在相邻空间的立面处理上,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渡。分界线若过于生硬就会致阻碍各区的接触。“风华天城”步行街由四个广场组成,利用柱廊划分几个广场空间,既界定了各广场的相对独立性,也使空间割而不断。而600m风雨长廊则衔接店面与街道广场,缓解公共与半公共过渡的唐突,并使店面的室内空间与室外街道广场空间互相渗透。

3建立自然系统引导自发性活动,诱发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徜徉、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

3.1可视并易于到达的带形空间

能够目睹公共空间中随时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吸引人的要素。如果小孩能从他们的家中看到街道或游戏场,他们就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发现外面有人玩耍。激起他们出去参与的机会就会大增。即便是成人,目睹的机会与参与的愿望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有临街窗户的青年俱乐部和社区中心就比在地下室的俱乐部拥有更多的成员。商人们也都知道必须将商店设于人们路过的地方,并使展示橱窗朝向大街。

在“风华天城”我们设计了一条自然环境优美的带形山水空间,蜿蜒于住宅楼之间,住宅里的人们,不时朝窗外看一眼就会发现有同伴在游戏场上玩耍,有熟人在散步聊天。尤其对于孩子们,如果发现同伴在做自己喜爱的游戏或运动,那可能是一种狂奔式地加入。

公共空间的吸引力还同设施之间的跨度、道路的质量和交通方式有重要的关系。儿童很少走离家门太远,他们更多与邻居的小孩一起游戏。家庭一般也是经常与住在附近的朋友见面,而见到住得较远的熟人的机会就少得多。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分析带状公园的优缺点时指出:与广场或矩形公园相比,带状公园的边界提供了更多的进入

机会。“风华天城”的带形山水空间,全长480m,双“L”形拼置,使得居区八个组团中有七个与之邻近并都获得较好的视野。

3.2 集中和参与诱发活动

户外活动却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瑞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等于三”,即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这个结论在丹麦通过对儿童游戏模式的研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联排住区内每英亩(4000m2)的儿童“密度”是较分散的独户住宅区的两倍,在有两倍数目的儿童的地区,游戏活动水平要比独户住宅高出四倍。许多新宅,尽管有不少事情发生,但由于人及其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过于分散,几乎每个单项都没有相互交汇,以形成更大、更有意义和更富于激情的一系列活动,以致新区空寂、缺少生气。这就产生了一种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鉴于此,我们提出“融解休闲”的概念:尝试将儿童游戏场和大孩子活动场邻近布置,期望一种正效应叠加。用座椅对两边加以分隔。在活动场边放置一定量的座椅,为看护人提供休息和交谈场所。而在自然空间里我们不仅安置了各种年龄的游戏与活动场,还特地设计了一些参与性活动区。譬如:用木栈桥、木平台围合成浅池,池内种植:慈菇、芋头、茭白、菖蒲、菱角、芡实、荸荠等水生观赏与食用植物。根据成熟的季节向儿童开放,让其自行挖掘。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进来,在这里结识自己的社区伙伴,不再做“光杆司令”。

4组团空间营造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作为必要性和社会性活动发生器

4.1 树立居民安全感、认同感、信任感、归属感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某一集体活动特征,并为这一集体所控制(占有)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对集体中的个体讲,具有所属集体公共占有的特点,而相对外界讲,又具有为集体所占有的私密性特点。这种兼有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场所可称为集体的,半私密性的活动场所(领域)。研究表明,这一场所的私密性程度如何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是场所得以维护,集体活动秩序井然,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

若居住环境四周空旷寂静的,受外界干扰较大,邻里之间无联系,生人频繁出没,心理自然产生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的心理必然会使居民对外防范心理增强,并导致消极的人际回避。这表现在居民尽量排除和邻里之间的联系,封闭自己的私密性空间,

相应的社会交往减少,居民活动潜在的分离性就会加剧,并以相互回避,关系淡漠的方式表现出来。少于往来,彼此陌生的邻里关系之间缺少集体感和相互帮助的责任义务感。这也使得居住环境的整体防卫能力降低,破坏和犯罪行为加剧。

风华天城对于组团,设立单独的门卫系统,居民刷卡方能进入。这就保证了组团空间对于组团内居民的私密性和共有性,从而对这个私密性的公共空间有了认同感,也就对邻里产生了信任感,把回家的感觉(归属感)扩大到进入组团大门的那一刻起。如果每个人都把这种区域视为住宅和居住环境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就扩大了实际的住宅范围。这本身就会导致更多地使用公共空间。例如父母会允许更小的孩子在户外玩耍,而在通常情况下他们是不放心的。

4.2营造活动发生的亚空间

在传统院落式居住环境中,密切的邻里关系常依赖以院落为中心水平展开的住户分布方式。而目前的居住区大多缺少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的半私密性空间。宅前一般只能保证邻里的穿越性活动,而无交往的空间与环境。

而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实证研究指出:一个笔直的边界与许多凹凸变化的边界相比,所能满足的用途相对较少;公共空间的边界越丰富,边界上的停驻者就越多。这种柔性边界是有着丰富小尺度变化的理想边界。在风华天城组团内部我们结合进出道路创造出丰富变化的边界,让组团空间不仅仅是进出的功能,在出门回家的途中发生诸如打招呼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

空间交往尺度方面,爱德华·T·霍尔在《隐藏的图4 边界丰富的组团空间尺度》中定义了一系列社会距离: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最后的公共距离(>3.75m)。“风华天城”在距道路4m范围内设计凹形空间,供组团内居民休息,小坐,观看。布莱恩·劳森在《空间的语言》中指出,当人被迫处于这样的距离时,很难被忽略,陌生人一般会彼此认同,交往就发生了。

参考文献:

[1](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著.俞孔坚译.人性场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英) 布莱恩·劳森著. 空间的语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梁雪肖连望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浅析居住区老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3

浅析居住区老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 ——以郑州“银基王朝”为例

调研概况: 调研地点:银基王朝小区 调查对象:内5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天气情况:阴天气温人体感觉较寒冷 调查方式:自发观察、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 目录大纲: 一、文献综述 1.1外国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1.2国内典型社区发展现状 二、调研居住区概述 2.1社区社会情况 2.2社区自然情况 三、调研报告及分析 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社区基本服务分析 3.3医疗卫生设施分析 3.4体育健身设施分析 3.5福利设施分析 3.6休闲文化活动设施分析 四、总结评价 五、建议 5.1规划设计方面 5.2社区管理层次 六、附表调查问卷 一、文献综述 老龄化作为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应对的挑战。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3.26%。经过多年的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421”的家庭人口组成模式日益普遍。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父母的生

活照料中。而社区养老植根于社区之中,无论对政府、老人还是其家庭,无疑都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养老模式。因此,居住区中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1外国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是养老服务提供的先行者。联邦政府致力于改变资助体系结构、州政府致力于落实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扩大社区服务类型及享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数量的方式,在各个试点中集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推广。美国的老年住宅主要分为独立生活住宅、集中生活住宅、生活辅助住宅、护理住宅和特殊照顾性住宅五种。此外,还有一些退休老人到弗洛里达、凤凰城、夏威夷等地购房长期安居。这些地方规划设置有大型老年社区和低密度住宅,并配有完善的医疗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 英国的老年社区建筑规模很大,对老年人采取社区生活照料、物质援助、心理支持。设置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具有完善的配套住宅和功能区划分,集合了居住、商业服务、度假疗养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 荷兰的养老体系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推行“推行先家庭、再社区、后保险机构”的原则。其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体现呈现“三个支柱”,即普遍保障的国家养老金、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年金私人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服务组织提供住房、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改造,政策上鼓励老年人就业并改革卫生医疗体系来缓解压力。 日本的养老服务主要以家庭护理为前提、居家养老为核心、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服务作为补充,提供无障碍设施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区内的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和能和家人工具的住宅产品。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家庭帮助服务事业、白天服务视野、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事业、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及“老年人俱乐部”等。 1.2国内典型社区发展现状 浙江金华提出了社区内照顾和兰荫社区模式,该市的经济开发区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中建有南苑综合楼,内含大家庭食堂、老年人接待室、日托休息室、港府修炼中心、阅览室、棋牌室、谈心室、体舞中心、老年电大教室等。同时还开设有社区医疗、家政服务、上门送餐等10项服务。 重庆渝北古路镇将该地区的红枫温泉景区打造成老年养生社区。此项目依托全国第一大红枫林,发掘独具特色的温泉资源和山地生态景观。设置有专门的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院落区。结合天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安排组织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还应用了低碳规划和节能建筑的设计。成为我国老年服务社区建设领域先进理念的第一标杆。

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摘要:“邻里交往”是近年来建筑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增进居住社区之间的邻里交往,建筑界已经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与方法,但事实上根据这些观点设计的居住社区并未能明显的增加居住区的亲和感。一些休闲设施、景观小品相对完善的高档小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其户外公共空间交往、活动的参与度,还不如环境条件相去甚远的普通住区。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区的邻里交往活跃度,并不仅仅是由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决定的。居住区的人际互动更是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关键字:空间环境绿化率社区人车分流 传统中国建筑中,邻里交往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传统的家族式的四合院、单位大院、以至于混杂的街巷。在这些空间里,它们的人际交往活跃度是现在的市场化的商品房无法比拟的。这些居住模式曾经都是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居住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由房地产商集中开发面向市场出售的商品化住宅成为我国城市居住组织的主要模式。这种住宅模式是在开发商更关注经济效益、指标的达标以及空间的充分利用下生成的,其中必然滋生了邻里交往问题。他们关注的是一些可以表现出来的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小区绿化绿,配套设施的完善度等等,而忽略了住在其中人民在心理上的诉求。 下面我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下影响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联系的方式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年轻人中产生了一大批宅男、宅女。 第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出行都以汽车代步,大大减少了与社区居民的见面交流的机会。 第三,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生活圈子过于狭小,工作压力徒增,极少人拥有多余的时间用于邻里交往。 第四,商品住宅的出现其实更像是人类的第二个工厂,不能很好的提供人类合适的交流空间,邻里之间缺乏一个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 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邻里交往的问题,不单单是我们建筑师所能解决的,但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为解决邻里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活载体,只有在这种物

国内外经典的儿童户外空间案例

儿童活动空间,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游戏、交往、步行等活动的区域。孩子可能会喜欢身边有个特别的东西,未必是用最昂贵的材料建造的,甚至可能很粗糙,但是他用心,有别致的样子和独特的心情,可能是一个洞穴,或是一个玩具,或是一个活动的部件。 研究表明,孩子们从事户外活动或与同伴们交往可以增强与同伴之间凝聚力。这对儿童户外空间的要求也会逐渐提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这些国内外经典的儿童户外案例,大家可对儿童户外空间有最新的认识。 悉尼Wulaba公园

地点:澳大利亚悉尼 面积:4000多平方米 Wulaba公园是悉尼市中心南部绿色广场区众多新建公园中的1个。这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公园由著名景观建筑设计团队Sturt Noble设计,其中包含了多个独特的游乐区。其中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设计1壹座多层游乐塔,该塔由Fleetwood Urban事务所设计建造,包含一个巨型滑梯、绳索结合的攀登装置、其他滑梯、秋千、天然游乐设施以及爬行隧道。其中鲜明的色彩搭配方案——那些强烈、明亮的色彩——是由公共艺术家NuhaSaad.设计搭配。 Escola游乐园

此乐园场地如同一个被施了魔法的森林,场地中间是百年老树。绿色的橡胶地面反映了森林的绿色和它的灵活性。围绕着现有的,创造的山丘,唤醒了孩子们的冒险精神。而另一边的隧道激起了孩子们的自然好奇心,同时也是一个躲猫猫的好地方,在有限的空间内,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波兰儿童水上乐园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智能化的游乐区,并成为波兰此类项目的优秀案例。

第一个区域内有许多隐秘的休息区域、台阶、攀爬网、两个开放的滑梯和一个隧道滑梯;第二个区域包含一个隐蔽的咖啡馆。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杨伟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

户外活动的要求

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其类型有很多种: 1、游戏活动:大型户外玩具、自由活动、体育活动、水上游戏等。 2、集体教育活动:节日联欢、参观、演出、游览、访问等,到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安全性、教育性。 3、活动区活动:是指户外活动区。 4、远足:广泛的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社会风貌的美。 幼儿园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活动量的渐进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从少量到大量、从轻缓到逐步加强、从相对安静进入到运动状态。运动量的合理安排,运动后身体微出汗最为合适。 2、经常性原则:每天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3、动静交替的原则: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运动要合理搭配进行。使幼儿动静交替的进行地进行不同性质的活动,能预防神经系统的疲劳,保持身心愉快的情绪,并起到全面锻炼身体的作用。如: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活动量较大的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孩子们玩的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这时老师就可以带孩子们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体育休息,让幼儿在原地做一些活动小的运动,这样就能控制和调节幼儿的运动量,更好的组织和指导幼儿活动。 ..

4、全面锻炼的原则:保证各个部位、各种技能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幼儿的劲、胸、腰、上肢、下肢等身体部位,都要协调发展。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都要得到全面锻炼。 5、个别对待的原则:活动容的设计要考虑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幼儿要相对的提高要难度,好让他们“玩的有劲”;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则降低动作要求,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材,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1、体育活动设计的步骤: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 2、幼儿阶段,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生理、和动作特点进行设计。幼儿的心理、生理、动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可供大家参考: 小班:易掌握一些单一的动作,而技巧性动作难以接受;喜欢玩同一类游戏尤其是喜欢角色化游戏容,不喜欢玩角逐、竞赛、运动量大的活动,以独立运动为主。 中班:能掌握简单的不同的动作,而创造性的大动作仍有困难;喜欢机体游戏,对合作性游戏有兴趣,而竞赛性的游戏只注重过程,目的性不强。 ..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几个环境行为实例,进而探索研究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以促进建筑师改进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1]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背景简介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位于北京西三环南路,总用地面积13.86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户数3322户,居住人口10630人。居民主要为当地及市区拆迁的居民、卫戍区军属(整栋购买) 、市自来水公司家属(整栋购买)及少部分零散缺房市民。下面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小区环境、居民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 三.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 1.小区居民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们通过每日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演绎着无限丰富的多彩生活。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西区)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表(2007年11月3日周六) 居民类型时间段主要活动类型活动人数主活动地点 老年居民早晨6:00~8:00打太极拳剑、抖空竹18 绿化带树下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 那么今天凯司建筑设计公司的小编就和大家一块来看看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该注意什么? 一、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注意要点: *满足儿童行为及心理需求。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与成年人不同, 设计师设计之前应该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揣摩和分析, 包括游戏器械、游戏内容、游戏路线等对儿童的作用以及道路宽度、建筑小品大小、植物高度、游戏器具尺寸, 要满足儿童的年龄尺度和心理标准。此外, 应该清楚他们的需要, 即: 阳光、空气、大地、绿色; 透明人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分担; 被无拘无束地对待。因此, 设计师应优化活动场地, 提高儿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提高创意性。设计师的目标是给儿童一个富有创意的游戏场地, 即使儿童在游戏中能充分地发挥其艺术天分和激励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要避免以下几种设计: 为了孩子的攀、爬、跳而构置那些毫无生气的游戏器械; 为了让孩子能充分感受

自然将游戏器械搬到户外;为了增加器械的变化性而构建沙坑或是水池。需要开动脑筋,为儿童创造能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场所。 *加强安全认识。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过分安全的环境缺少有意义的游戏应有的最重要的元素, 包括变化、复杂、挑战和适应, 对儿童来说并不是好事。相关研究表明, 适当的冒险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潜力, 增强儿童的技能和自信心。但儿童自身有好动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特点,因此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又必须是安全的, 即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景观材料应具有无毒、无怪味、无污染、不易燃烧的特点。如道路和活动场地应采用柔性、弹性的地面, 防止摔伤。 2、尺度安全。沙坑的面积按每个儿童1㎡左右设置,深度以0. 3 m 为宜。水体应有严格的深度限制, 如儿童戏水池的深度15~ 30 cm 为宜。有喷泉或涌泉的还要注意水花的大小、喷泉孔的大小和水体喷出时产生的压力是否对儿童有潜在危险。 3、所有的建筑小品、游戏设施应该有足够的稳定性、牢固性及无锋利的棱角出现。 二、儿童活动的行为心理特征:

史上最全的团队户外活动小游戏(附图)

史上最全的团队户外活动小游戏(附图) 无敌风火轮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二、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三、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四、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五、详细游戏玩法:12-15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六、活动目的: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信任背摔 一、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

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 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 安全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 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 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二、游戏人数:12-16人 三、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四、需要器材:束手绳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 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

齐眉棍 一、游戏简介:全体分为两队,相向站立,共同用手指将一根棍子放到地上,手离开棍子即失败,这是一个考察团队是否同心协力的体验。在所有学员手指上的同心杆将按照培训师的要求,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此活动深刻揭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之问题。 二、游戏人数:10-15人

三、场地要求:开阔的场地一块 四、需要器材:3米长的轻棍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的:在团队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出现了问题,很多 人马上会找到别人的不足,却很少发现自己的问题。队员间的 抱怨、指责、不理解对于团队的危害…… 这个项目将告诉大家:“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提高队员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统一的指挥+所有队员共同努力对 于团队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驿站传书 一、游戏类型:团队协作型 二、游戏目的:使学员强烈意识到,充分沟通对团队目标实现 的重要意义;制度规则的建立与修正。 三、游戏介绍:全队成员排成一列,你们每个人这时候就相当 于一个驿站,到时候培训师会把一个带有7位数以内的数字信息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论文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摘要:如何评价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居住于此 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待它的态度。通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找出真正适用性、具有滞留性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找出其适用的空间特性,使居住区外部空间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年龄段居住区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more important is to see people live in this in use process treat it attitude. through the use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demands, find out the real applicability, have sex residential area external space stranded. and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group, and find out the suitabl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real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behavior demand outer space age residential area 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人类的需求 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17-11-30T13:29:13.7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7期作者:高阳 [导读] 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能够为儿童提供锻炼的重要场所。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6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由于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建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城市的用地紧缺,从而导致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越来越少。儿童的户外活动对儿童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由于周边环境的变化,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大部分是在居住小区内,所以,如何做好居住小区内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当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儿童户外活动;园林景观;空间 1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能够为儿童提供锻炼的重要场所,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特别大的帮助;(2)经专业的园林设计手法创造出来的儿童活动空间,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与爱护;(3)较多的儿童在园林景观环境下一起玩耍,可以为儿童之间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交往互动的能力;(4)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现阶段有些幼儿园和教育机构会选择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举办儿童互动的教育和拓展活动。 2 儿童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需求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主要的使用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0岁~13岁的儿童可以分为4个阶段: (1)0岁~3岁的儿童不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的陪伴下才能参与游戏活动。所以,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相对独立,活动设施选用活动量适中的智力型、体力型的,例如木质平台、转盘、沙坑、摇摇椅等; (2)3岁~6岁儿童是能够有一点意识控制自己的活动,可是还不能将自己的所有活动行为进行控制,活动空间可以进行半封闭设计,可以在场地设计基本的游乐设施,例如滑梯、绳索、旋转木马、跷跷板等游乐设施,能够提高儿童的平衡感与团结协作能力; (3)6岁~10岁的儿童具有了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加强体能活动,有意识的参加多种户外活动,可以合理地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活动空间增加景观设计,提高场地趣味性、挑战性,可以设置蹦床、轮滑场; (4)10岁~13岁儿童勇于挑战一些新活动。在场地的设计中考虑增加趣味运动场地,能够很好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适当设计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单双杠等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 3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 3.1园林空间规划布局 (1)空间布局趣味性强。儿童喜欢多变化的空间,这样他们可以得到探索和发现过程的乐趣。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的合理运用能够增加空间趣味性。通过比例、韵律、对称、均衡等方式的组合变化,可以将道路、建筑、设施、广场等进行分开;经竖向设计,可以将水面、硬质地面、绿地、树木等景观要素合理分布,而且随着四季变化,能够创造不一样的环境。 (2)活动空间必须充足。儿童的户外活动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这样儿童可以追逐,嬉戏,攀爬,跳跃,扑蝴蝶,捉蜻蜓等等,这些户外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空间要大,具体设计中还需要调研具体户外空间的服务范围,这样有利于决定活动空间尺度。 (3)设置专区。由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需求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计专区可以提高儿童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 1)晒太阳专区。“晒太阳”能够增加钙的吸收,可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可以对儿童活动较多的公园或游乐园设置儿童晒太阳专区,同时可以考虑景观设计,增加采光。特别是幼儿,有些不会走路或者走路还不太稳的幼儿,与较大的儿童一起活动不太合适,所以,开辟专区对0~3岁的儿童有很大的帮助。空间可以不用太大,但要独立。 2)学步专区。学步专区主要是对学步的儿童设计,必须设置防滑的铺地空间,选择合格的塑胶材料铺地,摔倒也不会受伤;同时配置高度适宜的扶手。 3)轮滑专区。5岁左右的儿童则需要可以适当地进行滑板,轮滑专区用时间段来进行划分,可以在放学后一段时间作为轮滑场,在晚上还可以作为成人“广场舞”“健身操”的提供场地。 3.2 园林景观设计 (1)景观节点精细,植物配置丰富。景观节点设计的精细主要有3点: a.安全性,因为儿童没有什么生活经验,所以设置的活动空间需要非常安全。 b.充满童趣,通过色彩、材质、造型的设计,可以引起儿童热情和兴趣。例如儿童在户外空间看到卡通形象,会特别开心; c.有知识性,例如经典故事图文兼备的呈现在壁画上,通过成人对儿童讲解,可以提高儿童的接收教育能力。 植物配置多种多样,种类可以是乔灌草搭配,观赏要素可以是花叶果交替,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画面,从而具有四季常绿的效果,充满吸引力。 (2)景观细节设计需要确保儿童安全性与舒适性。在景观细节的设计过程中,提高儿童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亲水驳岸需要安全牢固;台阶尺度适宜;水体深度适宜;水池能否嬉戏需要标明,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沙坑的深度和铺沙的深度需要适宜等。 3.3 配套设施 (1)危险因素的提前预防。有危险的地方和设施,一定要设置警示设施提示。例如: 禁止游泳,有高压电,防止滑坡,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等。

浅谈关于儿童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255891.html, 浅谈关于儿童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作者:杨明强薛波涛寇瑞超 来源:《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从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 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根据儿童活动特征,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铺地、健身器械、小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儿童的安全设计观点。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儿童安全 1 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 1.背景与现状:安全,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位基本需求。作为居住环境设计的三个原则,安全原则位列方便原则和舒适原则之前,被摆在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从过去简单的防火、防盗变的更加多元化、综合化。与成人相比,儿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其活动半径小,活动范围固定,居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活动最频繁的地方。而儿童并没有活动场地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有把任何身边的事物变成游戏对象的天赋。因此,居住区内的任意角落都有可能变成他们的游戏环境。 由于我国住宅市场化的时间不长,在居住区内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场地尚属于起步阶段,且存在着数量太少、使用率低等问题。儿童作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通常是与成人“共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这些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大部分成人活动的需求,但是对儿童活动的考虑却少之又少,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据调查显示,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伤害案例中,发生在居住区中的儿童伤害案例占40%以上。 研究意义:基于以上现状,从儿童安全的角度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充分了解儿童活动特征及其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创造出既能满足成人使用需要,同时又能兼顾儿童安全考虑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是建筑师们不容忽视的课题,对我国现阶段的居住区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定义 如果将住宅作为容纳室内居住生活的容器,那么社区物质环境则是容纳户外居住活动的空间载体。本文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既包括那些供居住区内居民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场所,也包括构成、围合、界定空间的建筑小品、装饰小品、游憩设施小品、铺地等。儿童的好奇心重,对于危险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在人行道施工工地、停车场角落、边界

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研究

户外活动场所: 城市住区的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是老年人日常活动中最重要的场所,对于满 足老年人日常居住生活,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住区老年 人户外活动场所是城市住区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宗旨是给老年人 创造安全、舒适、生动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给予老年人的 良好的活动环境,不仅使得城市住区环境更加完整,而且对促进城市尊老、爱老、 敬老的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末,我国已迈入老龄型国家的行列,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其中北京为8.36%,而上海则高达11.53%).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体现在与其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当中.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1998年联合国国际老年节的正式启动,“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已标着着老龄问题成为新世纪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 城市住区日常居住生活的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是老人日常居住生活一休息、交往、娱乐等的主要场所。因此,研究老年人日常居住生活的户外活动场所的相关内容就有了 很重要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良好的游憩空间环境,从而大大 提高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频率,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相互交往,能够满足城市住区 老年人活动交往的生理、心理等的需求,也是住区良好人居环境创造的基本要求。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户外活动场所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老 年人期望并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与既有设施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规划设 计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相互交往,能够满足城市住区老年人活动交往的生理、心 理等的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年人的生命潜力,使得老年人在有 生之年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欧洲: 1 英国老年人分散独立居住者占绝大多数。政府特别关注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明令规定了老年居住建筑的分类标准。 2 法国的老年人享有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和为老年人提供居住保障的福利设施。 3 德国倡议新建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住房,并为此举办了献计竞赛活动。 4 瑞典确保提供适合老年居住的各种住宅,并提供健全的社区服务,住宅由普通住宅和专用住宅两种。 北美:

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与理念分析

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与理念分析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住宅小区环境中合理配置和设计配套建筑,使其与小区环境有机结合,提高小区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能够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原则 一、住宅小区配套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配套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住宅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各式各样,但

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规模、档次、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配套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配套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4、休闲活动场所的设计。休闲场地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住宅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配套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二、住宅小区商业配套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配套设置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快速扩张后的城郊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儿童室外活动空间初探

儿童室外活动空间初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儿童数量增加,但是,儿童室外活动空间有限,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因此,要重视儿童室外活动空间要求的掌握,正视当前我国儿童室外活动空间发展状况,遵循空间设计原则,明确设计重点,在根本上为儿童活动提供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室外活动空间环境,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标签:生理;安全;尺度;多样性;快乐空间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儿童生活在城市当中。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当中,专门针对儿童的室外活动空间比较少,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均相对于成年人有劣势,而且受到传统思维和意识的影响,儿童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相对比较陈旧,适合于儿童活动的和游戏的空间也比较缺乏,所以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2、儿童对室外活动空间的特殊要求 2.1从儿童的生理角度进行思考 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在行动、看、说、听等等方面可能都不如成人,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比较低。因此,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是空间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儿童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應力比较差,应该尽量避免有噪音和有污染的地方,应该能够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晒太阳和活动身体。 2.2从儿童的心理角度进行思考 环境的形象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直接的刺激和影响。儿童喜欢丰富多样的、多姿多彩的、富于变化和想象力的空间。可以从视觉上、嗅觉上、听觉上和触觉上进行设计思考,使得儿童在活动空间当中,能感受得到童话般的奥妙。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使儿童的身心在游戏和活动当中慢慢健康成长。 2.3从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 儿童活动空间应该是社区的一部分,儿童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可以利用社区的设施,让儿童参与一些社区的活动,参与一部分公共服务活动,创造一些儿童喜欢的户外活动场所。 3、我国现有儿童室外活动空间现状 3.1活动场地混杂

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设计

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设计 一、概述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造就人一生的基础,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养的奠基工程。因此,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好坏,将对人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的建筑设计,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规范、指标和标准外,在园区总体布局,生活用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等的设计中,要充分照顾幼儿生理、心理发育德育特点和过程,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卫生、宜人的成长环境。(一)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 1.幼儿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及科学管理的要求决定了幼儿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设计要求。即满足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的要求;满足幼儿生理、心理、行为特征的需求;运用儿童行为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幼儿建筑环境及其设计要点。 2.创造舒适的睡眠和良好的室内、外活动环境以适应幼儿生活规律的要求。 3.创造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满足卫生、防疫要求的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 4.创造安全,利于防护的环境,以保障幼儿的安全。 5.适应幼儿园科学管理的需要。 (二)幼儿园的规模 幼儿园、托儿所是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机构。接纳三至六周岁幼儿的为幼儿园,接纳不足三周岁幼儿的为托儿所。 幼儿园规模及每班的容纳人数(班容量)是根据幼儿年龄的差异而反映出其生活处理能力的不同及保教人员的工作量决定的。幼儿园规模按3的倍数确定其班级数,一般以6~9个班规模为宜。幼儿园规模见表幼儿园规模划分及优缺点。 幼儿园根据幼儿岁数的不同,可分为小、中、大班,小班收托3~4岁以下的幼儿,每班20~25人,中班收托4~5岁以下的幼儿,每班26~30人,大班收托5~6岁以下的幼儿,每班31~35人。 (三)幼儿园的功能关系分析 幼儿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可分为幼儿活动区、服务区和供应区。其基本功能

简述住宅区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和设计

简述住宅区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和设计 目前, 人们所热衷议论的建筑主题多是居民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 它不仅是对建筑行业有所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人们不仅局限于建筑的技术和物质需求, 而且在考虑自身切身利益的同时满足更多的需求如色彩搭配、空气质量等, 为了满足许多居民的需要, 小区公共建筑将向人文、生态发展, 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1 居住小区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高速、高效发展, 但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 当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时, 他们在关注居住建筑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对软件设施提出来相应的要求, 如花园布局、居住地点、阳光照射等,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不管经济如何发展, 人类都是大自然的一员。因此, 考虑环境是人的本性和居民公共建筑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著名建筑师已得出结论:在20世纪, 50年代和60年代, 我国建筑节能;在70年代和80年代, 我们的建筑是经济实用, 90年代以来, 我国建筑主要看中实用性;在未来, 我们将人文与生态建筑定为发展主题。从上述中不难看出, 我国的建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

断创新发展, 在利弊取舍之后选择更为优秀的方向发展, 而发展的最终目的地, 是人文和生态, 这就是绿色环保、让人类回归“自然”的发展理念, 也是对华夏文化的历史传承。 每一座建筑都具有当代人文需求, 它是当代历史文化特征的反映。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 传承文化、维护多元文化设计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特别是对于建筑业来说, 建筑设计除了要达到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还需要有一定文化内涵, 这不仅是设计师的责任, 也是设计者的责任。居住建筑的生态要求应以绿色环保为重点。建筑材料的选择要注意无公害、无害化。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 排水系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高效的排水系统使用水的效率提高, 节约水资源。在园林进行设计时, 在关注整体设计的同时, 也要注意密度, 充分考虑植物的分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维护环境;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如何节省不可再生资源, 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和新技术的应用来减少能源污染。 2 公共建筑形态和外部空间设计 社区公共建筑的形式和外部空间设计应以社区环境建设为中心, 以满足居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为了适应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的发展应在人文、生态的设计考虑, 人类创造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生态方面应注重自然、合理的绿化, 住在完全创造视觉和思维的居民创造一个

中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明细】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以荔湾区大岗元小区为例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荔湾区大岗元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