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点精华总汇

哲学知识点精华总汇
哲学知识点精华总汇

哲学知识点精华总汇

哲学和马克思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及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家学说。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片面、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方法论。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是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成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庸俗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把意识也作为物质的一部分。

物质和运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能够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家范畴。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形态的存在方式。

规律和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静止和相对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在特定条件下某种特殊运动形式停止了或保持自身性质不变。静止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在特定条件下的局部状态、暂时状态,是有条件的,因而具有相对性,即相对静止。

意识和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联系与系统: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系统是世界联系的普遍形式。系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的观点与辩证联系的观点是一致的。

发展和新事物:发展是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质、量、度:质是使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他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统一的哲学家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

度和关节点: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它两端的极限收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种事物。

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是不显著的、微小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新的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矛盾与实践:矛盾即对立统一,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包含着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是对立的统一。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侧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具体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主要矛盾是在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每一具体矛盾中,对立面双方的地位不平衡。

扬弃与否定方面: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它物的方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对因果范畴的进一步深化。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要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信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表现为: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把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1.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表现在: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掌握这一原理对科学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必然性,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而,要认识必然性,必须注意研究偶然性,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具有预见性、自觉性;同时,人们只有重视对偶然性的研究,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避免和削弱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质和现象:现象和本质是提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第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原则地区别,不能混同;第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本质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

形式与内容:形式和内容是揭示事物的内在在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第二,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第三,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第四,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度、相互转化;第五,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

可能性与现实性:这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二者关系: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在对立的。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现实性是展开、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怕现实性;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假象与错觉:假象是事物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和真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而错觉是一个主观范畴,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而造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者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真理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是指产生真理性认识的基础——实践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就真理的正确性而言,只要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即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就真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言,只要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正确地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必然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量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阶级和国家: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由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机构演变而来,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自由和必然:自由与受限制相对立,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必然是一种外在限制,是一种确定不移的趋势。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第一,自由不排斥必然,以承认必然为前提,以认识、改造必然为内容和目的;第二,必然不敌视自由,对必然进行认识和改造可获得自由。

社会进步和社会革命: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革命是指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社会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能够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其根本特点是什么?有实践性和阶级性。其根本特点是实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辩证法是用联系、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静止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及其政党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理论来源: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人类的生活实践反复证明,客观现实世界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和行动。社会历史阶级根源: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或社会势力要求正视现实,发展生产力。唯心主义认识根源:采取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把复杂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绝对化。社会历史阶级根源:最初产生于愚昧,错误认识因有利于腐朽反动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而得以巩固发展。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反映、摄影。它的理论意义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了只有客观实在才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则是生的,这就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肯定客观实在是可以感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缺陷。它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一

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提供了哲学基础。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区别、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它们各自的特点什么: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它的三维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为什么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内容是客观的,因而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到的源泉。意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不断加工制作,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在哪里?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从根本上上说,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具体表现为:第一,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二,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其实现的途径是实践。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在于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及其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新的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什么是度?认识事物的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度是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畴,是不同质态或两个事物之间的界限。认识事物的度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坚持“适度”原则。严防“过”与“不过”,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怎样理解发展是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统一:发展中的不断性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量的积累阶段;间断性,或飞跃,是事物质变的阶段,是旧质转化为新质的时刻可时期。发展就是这两个互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结的形式和阶段——不间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1.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孕育着破坏旧的同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规定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在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打破平衡,为事物的质变作准备;在事物发展的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实现事物的质变,促使旧的矛盾同一体分解和新的统一体的产生。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它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主要表现在哪里: 辩证的否

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主要表现:唯物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它要求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片面性。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是彻底抛弃,是简单的消灭。因而,它对事物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2)掌握上述原理的意义:第一,承认因果辩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第二,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预见后果,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实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基本形式有哪些?1.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践三种。其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实践。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具有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而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惟一桥梁,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一方面,它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是主观意识指导下的客观物质活动;另一方面,它能够使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正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这一特点,使它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为什么说在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第一,我国具备较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物质前提。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相对于某些发达国家而言,还处于落后的地位,但我国的物质文明的性质已属于近代和现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第二,我国具备建设较高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我国三十多年来建立的牢固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建立较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靠的物质保证。虽然,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但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属于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等表现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方面不是由物质文明的一个因素所决定的,它们是由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三,我国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有几千年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借鉴,这是我国建立较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有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为我们继承和发展一切先进的社会意识,建设较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可能。

试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一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建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保护和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可能是进步的,也可能是反动的,其关键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2.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的规律,是无

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只有遵循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我们事业的前进。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对这一原理的正确运用。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克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改革是我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正确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4.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共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有自己的特点,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体现自己的特殊国情,这是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矛盾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丰富发展,在这个理论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把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怎样理解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相统一的重要哲学依据或基础: 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事物存在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根据和条件,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及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第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取国外一切有益经验,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是不断增强我们自力更生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正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闭关锁国没有出路。

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的意义: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事物的发展方向看,事物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前进运动;从事物的发展道路看,事物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走着周期性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因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2.意义;第一,掌握这一原理,可以有效地反对形而上学“循环论”与“直线论”,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这一原理对人们确立远

大革命理想,树立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曲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性与可能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何重大的指导意义?1.现实性和可能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性的东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展开、实现了的可能性;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防止坏的可能性实现,而力争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人的主观努力是促使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重要条件。

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的,即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第二,相对而言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即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过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客观真理,但它们也是绝对真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一方面,它们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所以具有绝对性,另一方面,它们并没有结束真理,它还需要继续向前发展,从这点上说,它又具有相对性。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它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坚持,然而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的,它们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个别原理有其适应的特定条件和范围,随着情况的改变,必然要为新的原理所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各个国家应用时,必须同各国的具体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在对待它们的态度上,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的观点,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的观点。否定它们的普遍原理是错误的,教条式地对待它们也是错误的。

试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由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这是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强调实践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用来指导实践才有意义。;“实事求是”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指明认识的任务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坚持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性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总之,党的思想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一致的。

试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1.理论是人们对实践中获得的一系列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概括、系统化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认识形式,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第一,理论依赖于实践;第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保证。2.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它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又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践的指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需要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的实践,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新的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的本领。

试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1.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是否承认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地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事物的不同联系和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2.联系实际说明我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加强与国际间经济合作交流的意义。第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间更处于普遍的紧密联系之中,这些联系构成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独立进行。发展国家间友好交往关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是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发展进出口贸易,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1.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它具有两种情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二是事物内部空间排列结构的变化。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也可以转化为新的量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个人的成长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努力进行量的积累,想一下子脱颖而出并有巨大的创造,只能是一种幻想。把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4.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原理的同时,我们要反对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的观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其意义是深远的;第一,它以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代替了旧哲学。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高居于具体科学研究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对象上的深刻的变革。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的哲学相反,它是创造性的科学,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它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何重要意义?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符合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性一方面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

办事。要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存在于事物内部,是事物的本质,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无法认识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的重要条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把新生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原则;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积极地探索、认识和把握规律,才能增强信心和勇气,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其基本观点包括:第一,肯定世界是一个无限多样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切意识现象都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二,肯定世界是遵循其自身固有规律运动发展着物质世界,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第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即要求人们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承认客观事物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认真分析客观事物,掌握其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基本原理的表现. (3)”一切从实际发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哲学就是世界观:错误。因为哲学的内容虽然是讲世界观的,但哲学并不等同于世界观。哲学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种建立在超自然的信仰之上,以幻想的形式反映现实的非理论的宗教世界观,或者人们自发形成的、朴素的世界观、常识、经验之谈,都不是哲学,因此,任何把哲学简单化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唯心主义是讲理想和情操并注重精神修养的。错误。因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离开了这一标准,从别的意义上去划分都是错误的,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理解为重理想和情操,注重精神享受,完全是望文生义或别有用心所得出的结论,其荒谬性显而易见的。

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确。因为,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皆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只不过是宗教是粗俗的唯心主义,它采取感性、通俗的形式来宣扬神灵和上帝的存在,唯心主义只是精致形式的宗教,它以理论的逻辑的形式来宣扬上帝和神灵的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能简单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存在这个概念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也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午的存在就是指精神。精神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也是存在的,世界统一于精神,这是不科学的。

别人的思想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错误。因为哲学上的物质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别人的思想,只是相对于我之外而存在的一种观念的东西,它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仍然属于意识现象,不能认为是物质的,这种说法抹杀了物质主意识的区别。

把运动状态绝对化与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不是一回事。正确。因为运动绝对性午的是物质

的运动是无条件的,不论在何种场合,物质都是运动着的。而把运动状态绝对化则是否认相对静止,而前者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是主观自生的: 错误。因为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可以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其原型,错误的思想也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外界事物错误的、歪曲的反映。

人的意识可直接作用于外界物质:错误。因为意识不能直接地作用于外界物质,而只能间接地作用于外界物质,只有物质的力量才能作用于物质,意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根本途径,才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作用于物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因为人们的认识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观念的形成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抽象的概括,加工制作的过程,是改造物质的过程,这一命题表述的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正确的思想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思想对物质没有能动的反作用:

错误。因为任何思想对物质都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对物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对物质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正确。因为质和量虽然都是事物的规定性,但它们有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本身,某物的质不存在了,某物就不存在而变为他物;而量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不会影响某物的存在,相同质的事物可以有量的区别,所以上述命题正确.

量变对于事物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一切量变都可以引起质变: 错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和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并不是一切量变都可以引起质变,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度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错误。因为度是事物得以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一种界限、范围、而关节点则是度的两端的数量界限,所以度和关节点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节点是度的组成部分,度是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而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是不同质态或两个事物之间的界限,所以度并不等于关节点,它们之间是整体和边缘的关系。

质变优于量变:错误。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新的量变。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都是事物发展变化所不可缺少的两种形式和状态。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它强大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志:错误。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因为它能适应已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它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并不是因为它强大,事实上新生事物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往往是弱小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过时的东西,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经历一个困难而曲折的过程,最终才取得胜利。

是否承认事物变化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错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错误。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

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与上升的运动同质。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经验主义是强调经验的结果,教条主义是强调理论的结果错误。因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所谓经验主义不是因为强调经验的结果,而是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把局部经验绝对化,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所谓教条主义也不是因为强调理论的结果,而是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把一般理论原则绝对化,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论走在实践前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错误。因为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认识又积极地反作用于实践。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折作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更为明显。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就深刻地表明了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客观真理,但它仍然是一种认识,有它的相对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只能论证真理,而不能检验真理。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正确。因为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又分为真象和假象,所谓真象就是从正面反映事物的本质,所谓假象就是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属于客观的范畴。要把镅象和错觉区分开来,错觉则是人的主观感觉造成的,它属于主观的范畴。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补充和表现形式。科学的任务正是要通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这种把必然性与偶然性割裂开来的做法或观点是错误的。

形式对内容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它不是内容所固有的错误。因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形式对内容来说,不是某种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地固有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形式和内容都是事物内在地固有的东西。

凡是有原因的现象都是必然的,凡是没有原因的现象都是偶然的:错误。因为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是这种或哪种原因引起,没的原因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把原因和现象割裂起来是错误的。另外,这种说法把原因和结果与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这两对范畴是从不同的层次上来揭示事物的现象和发展的普遍本质的。原因和结果反映是事物现象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反映的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趋势和这种趋势的表现之间的关系,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辩证的否定就是对事物既不否定,也不肯定:错误。因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没有对旧事物的否定,就不会有事物的发展和前进。这种否定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吸取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的基础上产

生的,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它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和推陈出新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错误。因为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社会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起着历史上人民群众所不曾起过的重大作用。但是,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总是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历史,这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所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仍然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当然社会条件不是凝固来变的,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应该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阶级的划分只能以政治思想为标准错误。因为虽然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仅表现为在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政治上、思想上,但政治上、思想上的对立则是经济上阶级对立的集中表现、反映,所以阶级的划分只是经济标准,即按照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来划分。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错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是阶级斗争,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必须表现为阶级矛盾去解决,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最终动力。

不论生产力的状况如何,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总是越高越好。错误。因为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必须同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因此,不能抽象地说生产关系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而只有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是最好的。

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错误。因为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它不属于上层建筑。首先,从内容上说,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的反映,而自然科学不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不表现阶级观点,可以为任何阶级掌握和利用。其次,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说,也有自己的特点。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产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而自然科学不随着经济基础的灭亡而灭亡、变化而变化;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科学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所以自然科学虽然属于意识形式,但不属于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是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而存在的,因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错误。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领域,同自然界一样,是按其自身固有规律发展的客观过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以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社会规律,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因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 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 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 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 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 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理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五、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4届《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⑴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 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 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三)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P10 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整理 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 观念的东西不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 2、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 确定的趋势; 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7 它加速或延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归纳(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或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性的,又是普遍的 〖世界观〗:(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八、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部分: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 案,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世界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高考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2020备战高考——高中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⑤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 (应知应会、必记必背!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_。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 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 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_。①哲学就是给人智 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 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 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 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_________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 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 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 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 握了时代的脉 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 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 思想。②可以预见 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岀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 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 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 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 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 直接 理论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_____________ 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_。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 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 _现了实践基础 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_。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 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4、哲学派别一览表 C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Y 原唯心主更决定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是本原, 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