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知识总结

教育概论知识总结
教育概论知识总结

1.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它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1.2初等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课程,是完成小学教育类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必修课程,担负着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任务,是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

1.3我国古代时期教育著作

《学记》、《大学》、《师说》等。《学记》战国时成书,集中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堪称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1.4西方历史上前教育时期

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法(产婆术)。柏拉图: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美学,艺术和哲学观。亚里士多德:分阶段教育。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1.5初等教育学的创立

①培根“现代科学之父”,首次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提出“教育学”成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

②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大教育论》是近代教育学独立的开端,班级授课制度。

③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把教育研究与师资培养结合起来。

④洛克绅士教育,出版了《教育漫话》,白板说。

⑤卢梭(法)1762出版了《爱弥儿》,自然主义。

⑥杜威(美)民主主义色彩,《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

⑦康德,大学讲台教育。裴斯泰洛,第一个在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2.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学校—苏美尔学校。

(1)在教育目的上,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功用性的实用目的不被重视。(2)在教育内容上,经过精心编排和组织的典籍等成为主要的课程。

(3)在教育方法上,格外重视识记和背诵,具有刻板性和专制性。

(4)在教育权利上,统治阶级大权在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总结说来:学校教育与生产教育严重脱离;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宗教性和等级性;教育制度和方法以纪律约束和体罚为主,强调师道尊严;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2.2近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2、近代西方小学教育的特点

(1)小学教育的基础化

(2)小学教育的公立化和法制化

(3)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4)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5)小学课程设置学科化

书上总的来说:近代小学教育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宗教性和慈善性;二是名族性和国民性;三是义务性和普及性;四是科学化。

3.1教育的概念

1、外延不同的划分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

(3)特指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4)中义的教育,“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有组织的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它把“培训”、“校外教育”包括在内,而且既适合正规教育也适合非正规教育,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生和各个年龄组。

综上可以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2小学教育性质的制约因素(与各国教育不同的原因)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经济制约

2、政治制约

3、文化制约

(二)小学教育的内在规定性

3.3我国小学教育的当代特征(小学教育的性质)

①基础性

含义:有三层意识:国家学制的基础阶段;人生的启蒙教育,人生、知识、习惯、思维等一切的基础;小学教育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②全民性

含义:所谓小学教育全体性,指的是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适龄儿童的。

③平等性

含义:所有的适龄儿童享有接受平等、优质小学教育的机会。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④优先性

含义:小学教育都应一直居于恒久不变的优先发展地位,充分认识小学教育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2)全面性(3)基础性(4)主体性

4.1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经济功能(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决定了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专业的比例

关系。教育结构包括纵向层次结构、横向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部分教学内容。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③政治功能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3、促进政治民主化

②文化功能

(一)传递保存文化(文化的继承性)

(二)传播文化

(三)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凝聚力。(地域性)

(四)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五)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4.2教育的育人功能

①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4.3小学教育的本体功能

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

5.1小学教育目的依据与取向

小学教育目标的厘定,包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取、规格设计和结果认定,受到一系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客观依据

①社会因素

小学教育目标的厘定,首先要客观地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②人的因素

小学教育目标不仅要充分反映社会的特点和需要,而且要尊重人本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二)、小学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②社会本位论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的目的。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6.1小学教育内容的定义

教育内容是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内容,狭义上特指学校教育内容(本课程取其狭义)。

6.2小学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

(一)小学教育目标的直接规定

(二)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三)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四)教育科学理论及不同流派

(五)教师的学识水平、人格特征和价值观念

6.3小学教育内容的特点

①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

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主要发挥启蒙作用。

(1)在知识方面,小学教育内容定位于最基础的层面。

(2)在体育内容方面,小学教育主要在于增强儿童的体质,关心和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3)在技能与能力方面,小学教育的主要是促进儿童心智技能的发展,形成基本的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②全面性:相对专业性而言,全面涵盖。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

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1)小学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而保证儿童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尽可能地追求个人素养和能力等的方面发展。

(2)小学教育包括知识、体育、技能与能力以及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对儿童实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其能力,增强其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其身体心理素质。

③生活化(情景化):整体性,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6.4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夸美纽斯: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和宗教教育。洛克:教育应当重在“四件事情”,即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卢梭: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和德育,主张按照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施以不同内容的教育。斯宾塞:把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其他学者:“社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指的是,人们按照一定价值标准并通过一定途径加以选择而进入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所有知识。主要指教育加以传承的知识,即人们从科学领域、人文领域和生活领域选择出来,交由教育和学校加以传承的知识,主要表现为课程知识、教材知识和课堂知识。

②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

(1)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它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形态。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陈述的是经过价值解释、理解和选择的事实,是被意义化和价值化了的客观事实。

(2)科学知识是人们采取科学手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表现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1)显性知识:能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达的知识。

(2)隐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④社会知识和个人知识

(1) 社会知识: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具有普遍客观性的知识。

(2) 个人知识:社群中每一个体具有的知识。

⑤常识、科学知识与现象学知识

(1)人们感官可以触及和感知的事实。

(2)通过一定人为性科学操作步骤进行“科学还原”而获得的事实。

(3)通过“现象学还原”而获得的纯粹直观内容

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 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

等的反映。

(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 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

它的特点是“反思性”和“元认知”。。

6.5体育内容

广义的体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体育。主要包括有关卫生保健知识,合理的卫生保健制度,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6.6技能与能力

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关涉人的整个身心活动及其发展,既涉及外部动作活动,也涉及内部心智思维活动。包括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实践能力。1、动作技能是指为顺利完成某种操作活动而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肢体动作系统。2、心智技能是指为了顺利完成某种认知活动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智力动作系统。3、实践能力是技能师能力的基础,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都需向实践能力发展与升华。

6.7态度与价值观

1、态度

态度指的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态度具有“对象性”、“习得性”、“意向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评价和选择意识”,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表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导向性”、“历史性”等特点。等特点。

6.8小学教育内容的结构与更新

①、小学教育内容结构构建的原则

1、综合性。

针对分科课程的弊端,尽量多的设置综合课程,如交叉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现在小学8门课程中有4门综合课程。

2、选择性。

为适应地方、学校、个体的差异,全面实现课程选修制。

3、均衡性。

课程体系中的科目结构均衡,以达到培养“全人”或“完整的人”。语文由24%降至20%--22%;数学由16%降至13%--15%。综合实践课程6%--8%,地方与校本课程10%--12%。

6.9小学教育内容更新的原则

1、现代化原则。

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充实基础学科或改组基础学科。

2、生活化原则。

强调课程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3、基础性原则。

教给学生最基础、最一般、最通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

6.10我国小学教育内容的形式结构—课程

7.1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学制

1.双轨型:一轨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也包括中

学预备班);一轨从下而上,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是双轨学。

2.单轨型: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实践证明,

单轨制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美国的学制曾是单轨学制。

3.分支型:前段单轨,后段分叉,介于单双轨之间,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

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畅。苏联的学制曾是分支型学制。

美国学制的特色:单轨学制

英国的学制特点:不完全的单轨制(双轨)

德国学制的特征:仍然有双轨制性质(双轨)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六三三)

7.2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

1.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2. 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时间长;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蔡元培修订。

4.壬戌学制:1922年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又称新学制;时间缩短。

7.3现代学制的发展和趋势

①学校类型结构不断向分支型、单轨制方向发展

②学制层次结构不断向一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③现代教育制度由制度化、机构化不断向非制度化、终身化方向发展

8.1学校的性质

①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学校具有公益性,它与企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设置目的不同(2)调节手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

2、学校的公益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体现教育公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8.2班级管理的方法

(1)培养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

(2)建立班级规则;

(3)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4)引导班级内非正式组织

9.1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

1.教师职业的非专业化阶段

2.教师职业的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阶段9.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当体现

(1)专业知能: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能力;

(2)专业道德:服务社会的教育信念、从事专业活动的伦理规范和专业精神;

(3)专业训练:长时间的系统专门职业训练和不断进修学习的机会;

(4)专业发展:通过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在实践和反思中实现不断的专业成长和提升;

(5)专业自主: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6)专业组织

9.3教师专业化,两个相互依存的基本方面:

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即在教师群体的努力和国家、社会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使教师职业符合专业标准、获得专业地位,从而由普通职业发展和提升为专门职业的过程。;

二是教师个体(教师从业者)的专业化,即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能力、道德,实施专业自主,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9.4、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

①作为“普通人”的教师

(1)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

(2)教师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劳动者

(3)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处在以“教育者”为核心的角色丛之中,

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

1、教学的和行政的角色

(1)教学角色。(2)教育角色。(3)行政角色。

2、心理定向的角色

(1)人际关系的协调者。(2)社会心理学家。(3)心理催化剂。(4)临床医师。

3、自我定向(或自我表现)的角色

(1)帮助者。(2)学习者与学者。(3)父母形象。(4)寻求权力者。(5)寻求安全者。

9.5小学教师角色的转换

由“教育者”的单面角色向“教育者”与“普通人”双重统一的角色转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这种转型的关键,是确立教师作为“普通人”,使教师在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正确定位。从而使教师走下“圣坛”,使教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单向的“师——生”关系还原成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人”关系。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促进者。

(2)教师由既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执行者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由知识的拥有者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4)由特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传递者、示范者发展成为儿童道德发展和价值信念的引导者和推介者。

9.6小学教师素质

一、小学教师素质的自然制约性与后天习得性;

二、小学教师素质的社会制约性与主体建构性。

三、小学教师素质的结构性与过程性

(一)教师素质的结构

(1)职业道德。

(2)教育观念。

(3)专业知识。①本体性知识。②文化知识。③条件性知识。④实践性知识。

(4)专业能力。①教育能力。②教学能力。③教育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亦即教师素质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提升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主体与其专业生活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总通过教师主体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实现的。“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9.7小学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以特定的方式结成的复杂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显示出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的态度。

2.师生关系的意义:(1)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2)师生关系的生命意义。(3)师生关系的文化意义。

3.小学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建立

①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的过程中,缔结成特定的代际关系、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等。

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③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4.小学师生互动

①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发生和存在的背景。包括一种物质的背景,如一定的

时间、人物、场合等,也包括一种心理的或文化的背景,如双方的认识、期待、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等。还有制度性的因素,如班级纪律、课堂规则等。

②互动过程——师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发生和存在的过程,这包括各自的认知、情感

和行为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互动的动因、内容、方式、性质、双方参与的程度来进行考察。

③互动的结果——师生对互动结果的认识、情感体验、满意程度以及互动中问题解决的

效果等。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数学教育概论考试大纲设计

数学教育概论复习大纲 第二章 1. 数学观的变化 (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 (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 (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 2. 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3. 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数学教改实验(P38)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 情景-问题数学学习模式 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 4.作为社会文化的数学教育 数学史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

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 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 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5.21世纪之后,中国的数学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数学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弗赖登塔尔简介: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曾经是荷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和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李群和拓扑学。1960年以后研究重心转向数学教育。在1967年1970年期间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席。在他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代表作《作为数学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数学教育再探》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倡导数学教育研究要像研究数学一样,以科学论文的形式交流研究心得,并有详细文献支持,因而使数学教育研究不再只停留在经验交流的水平上。 2. 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 (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乔治?波利亚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他有著名的三本书:《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与猜想》(1961)。其中《怎样解题》一书被译成17种文字。 波利亚提供的“怎样解题”表(第48-49页) 分四步:1.了解问题;2.拟订计划;3.实行计划;4.回顾。 弗赖登塔尔认识的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 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些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数学化: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和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再创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核心过程是数学过程再现。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挑战 答:高中的新课程标准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些望而生畏,他们感到许 多选修课的内容他们并没有学过,许多课程他们没法开设。比如,高

中选修课系列3涉及高等数学,包括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许多使教师感到难堪,有的他们没法回答,有的他们回答不清楚。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经验;3.间接数学活动经验;3.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4.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 基础教育部分 一.“标准”有哪些改革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教育目标方面:培养爱国精神和“四有新人”等。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方面。 6.课程评价方面。 7.课程管理方面。 二.数学内容上的改革(教材内容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第158页 1.划分新的数学学习领域:将内容分为“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数学教育概论总结

数学教育概论总结 数学教育概论(1) 一、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活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 2、数学活动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思维的能力 3、数学活动应该关注真实的活动; 二、数学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构成学生的数学现实,它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完成设计教师需要考虑的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 2、形成设计意图; 3、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数学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也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1、远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2、近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 3、过程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六、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民、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 教学的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老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习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旧知识不牢固造成的。 教学的关键: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葳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中学数学教育概论》

《中学数学教育概论》 根据保山学院王边疆、郑继刚老师的教材整理的知识点 1.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 2.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课标、应用教材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一种复杂的控制过程,它包含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和传输; 3.数学是一种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思维活动,中学数学教学法需要从数与形的关系来揭示其规律和本质; 4.数学活动就是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模式化后变成数学理论; 5.中学数学教学法要回答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的;(2)教学对象;(3)教学内容;(4)教学评价 6.新课程教学目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7.数学特点:(1)逻辑的严密性;(2)高度抽象性;(3)应用广泛性 8.学习教学法的意义:(1)中学数学教学法可以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2)中学数学教学法可以指导数学的研究; 9.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10.数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1)学生为什么学数学;(2)学生应学哪些数学内容;(3)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11.总体目标体现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对的总体目标要求与期望,是数学教材编写、数学教学活动和数学教育评价与管理的总依据,是数学课程的核心; 12.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

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4.数学中四个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四个部分目标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对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数额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5.积极的情感体验:(1)对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来说,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对自我成功的体验;二,数学的应用;(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6.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删除了陈旧的知识,增加了反映时代的内容,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17.注重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18.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评价:(1)数与代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2)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函数[函数概率] 19.数学的应用性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培养应用意识就是理解数学的本质; 20.数学应用对数学教育的意义(1)数学应用为数学思维活动创设情境(2)数学应用提高了人们对数学的价值评价,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3)在数学教育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仍然很重要。 21.确定数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就是从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的;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完整版)大学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1.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数学教育数学理论,是数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的综合。 3.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4.教学目标:一级目标:教育方针。(制订者——国家)二级目标: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三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 5.教案 详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学情分析。 4.教材分析。 5.课型。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2)判定定理;(3)运用定理,问题研究;(4)总结[板书设计][课后记] 简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6.数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7.弗雷登塔尔的教学原则:1.“数学现实”原则。2.“数学化”原则。3.“再创造”原则。4.“严谨性”原则 波利亚解题表:1.理解题目—必要前提。2.拟定计划—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3.实现计划—逻辑配置。4.回顾—有远见做法 皮亚杰: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1.同化:指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事件过程 2.顺应:当旧有方式探究世界不能奏效时,儿童会根据新消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过程叫顺应。 3.平衡作用:指产生顺应情况下的不平衡状态。 4.理论主张:发展先于学习。 5.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关系:儿童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教学观。(创建一个良好,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及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师生观。(教师使命:学生自主学习一个最有利,有力的 “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 放任自流学习时,起最大的限制 和控制作用。学生使命:自主学 习,借助帮助,利用学习资料加 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对话。构 建自己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5. 学习环境。6.评价观 双基:含义:(1)数学基本知识 (2)数学基本技能 8.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 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 的基本框架结构。 类型:1.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探究式教 学模式(流程:1.教师创设问题 情景2.观察猜想3.推理论证4.验 证应用 5.总结反思)。3.启发式。 4.合作学习。 5.自主探究。 6.尝试 指导。 9.教学概念:(1)意义:反映数 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 数学概念。概念的组成:概念的 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 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概 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 映对象的总和。 10.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思想理 性认识。(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 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 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 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11.数学教学原则:1.严谨性与量 力性相结合的原则。2.具体与抽象 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12.课程实施原则:1.全面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 前瞻性原则。 13.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的教学活动方式。应用于上课之 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 新段落的教学之中。 类型:直接,旧知识,悬念,事 例,趣味,实验,创设情境 目的:1.引起学生注意。2.激发 学习兴趣。3.唤起学生思考。4. 明确学习目的。5.强化师生关系。 功能:1.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 关注,进入学习准备状态;2.激 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3. 明确学习目的,传达教学意图; 4.承上启下,建立新旧知识间联 系;5.创设意境,激发情志; 原则:1.针对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 趣味性原则。4.直观性 原则。5.适度性原则。 注意:1.导入方法的选择要有针 对性。2. 导入方法的选择要具有 多样性。3.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2]讲解技能:讲解技能中的一类 教学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 是“以语言讲述为主”的方式;在 教学功能上的特点是:传授知识 和方法、启发思维、表达思想感 情”。 目的: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2.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3.提高思想 认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因素。 原则: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 则。3.计划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3]演示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 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 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 料,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 数学问题,传递数学教学信息的 教学行为方式。 注意:1.演示的媒体要恰当。2. 演示的媒体要使用。3.演示的时机 要恰当。4.演示必须与讲解技能相 结合。 [4]结束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 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 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 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 进行及时地巩固、概括、运用, 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 识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 认识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 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类型:提纲挈领,娱乐激趣,图 表对比,悬念引申,质疑讨论, 练习巩固,学生汇报 注意: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语言精炼,紧扣中心。 3.内外沟 通,立疑开拓。 14.体态语言:(1)在课堂调控上 1.精神抖擞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维护课 堂秩序,优化课堂教学4.具有活 泼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2)在传授知识上 1.帮助学生理 解数量关系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 于理解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 —手势答案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在师生互动中 1.读懂学生的 眉目语2.读懂学生的表情语3.读 懂学生的手势语4.读懂学生的坐 姿语 15.如何评价一节课:1.教学目的 如何。是否全面、具体、明确。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2.重点 难点是否突出并处理得当。3.教学 程序上,设计是否合理,思路是 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是否因 材施教,是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是否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4.教学 方法上,是否灵活多样,符合实 际,是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 段等。5.是否注意情感教育,即课 堂气氛是否和谐,是否注重学生 学习动机,兴趣,信心等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6.教学基本功是否扎 实。如普通话语言是否规范、生 动形象;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大方;板书是否工整、美观、清 楚,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等。7.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率, 学生受益情况等。8.教学特色如何。 即教学的个人特点,教师的教学 风格。 16.课程的改革: 《标准1》的基本理念:1.突出体 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3. 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4. 倡导师生角色观。5.提倡主体多元 化和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6.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 学中的作用。 《标准2》的基本理念:1.构建共 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 样的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 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 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 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 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 科学的评价体系。 17.数学核心概念: 数感:通俗地说,就是人对于数 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 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灵活 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 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 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 意识。 符号感:就是人们对各种符号的 理解与感受。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 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18.数学教育评价的定义:全面收 集和处理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 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做出价 值判断,改进教学决策的过程。 要素:1.教师行为。2.学生行为。 3.教学内容。(1,2为核心要素) 主体:学生 19.难度: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 数量指标。P越大,难度越小。 信度:指实测值与真实值相差的 程度,是一种反映试题的稳定性、 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 平的区分程度的数量指标。D越 大,区分度越大。 效度:是一种反映测试能否达到 所欲测试的特征值或功能程度的 数量指标,使其反映测验正确性 的程度。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文学的超越性就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特点。 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间接性 1、文学的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2、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首先,形象性就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其次,文学形象就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文学的间接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人的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她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革,所以,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1)认识性。认识性就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精神世界的特性。首先,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的真谛。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 (2)倾向性。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与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3)实践性。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首先,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与观念间接实现。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与超越性。 (1)情感性。情感性就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数学教育概论

《数学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 1,数学发展史上的四个高峰: ①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的公理化数学(公元前700-300)(严密性); ②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17-18世纪中叶)(有用性); ③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形式化); ④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20世纪中叶-今天) 2,四个数学发展阶段,显示出“数学应用”和严密的“公理化”这两种思潮是交互出现的: ①古希腊“公理化”时期; ②牛顿的不严密的无穷小算法时期; ③希尔伯特的严密的现代公理化时期; ④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算法时期。 3,核心数学的发展趋势至少有以下特点: ①从线性到非线性,混沌、分形、动力系统等研究迅速发展; ②从交换到非交换,矩阵、算子的乘法都是不可交换的; ③从一维数学到高维数学,特别是四维和无穷维; ④随机数学和确定性数学、离散和连续、局部性质和整体性质间的对立与整合。 4,数学观的变化: ①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 ②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 ③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 5,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②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③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试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④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第三章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1,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1)弗赖登塔尔所认识的数学教育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②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④“互动”是主要学习方式; ⑤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概括: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2)现实: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教育即是现实的数学教育。 3)在运用“现实的数学”进行教学时必须明确什么? 第一、数学的概念,数学的运算、法则,以及数学的命题,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 第二、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同一类食物或抽象而成的量化模式。 第三、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

文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河南大学

文学概论 2014年1月10号 14:30—16:30 填空 1*20 20 选择 2*20 40 名词解释4*4 16 简答题 2*8 16 论述题 14*2 28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 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 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 ——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 的形式” “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 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 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 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考点_百度文库

数学教育概论 Top Secret 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所有行为。 数学的主要特点:1、数学对象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2、数学体系的特点——逻辑的严谨性; 3、数学应用的特点——广泛的适用性。 中学数学的教育目标:1、知识认知目标:奠定知识基础;2、观念形态目标:树立数学观念; 3、智能发展目标:培养数学能力; 4、情感教育目标:进行品德教育。 初中数学课程教育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高中数学课程的课程框架: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个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新课程标准的特点: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程体系,实现: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化就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其规律 的过程。简单地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弗赖登塔尔的思想:“数学化、再创造、数学实现”。根据他的理论,将数学划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弄清问题: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拟定计划: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 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采用辅助方法。你应该最终得到一个求解的计划;实施计划:第三,实现你的计划;回顾: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中国“双基”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记忆通向理解;2、速度赢得效率; 3、严谨形成理性; 4、重复依靠变式。 讲解法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与分析,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汇编

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 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 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 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