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90万t

采矿毕业设计90万t
采矿毕业设计90万t

摘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是鹤煤八矿矿井0.9Mt/a新井设计。全篇共分为十章: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和储量、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与运输、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鹤煤八矿井田走向长约4.6km,倾向长约2.5km,井田总面积为9.8km2。主采煤层为二1煤,平均倾角为24°,煤层平均总厚为6.2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制。矿井的采煤方法主要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矿井开拓方式为双立井开拓方式。

矿井布置一个工作面生产,一个工作面备用,年生产能力为90万t/a,工作面长度为150 m。运输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大巷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运输材料和矸石。矿井采用两翼对角式的通风方式。

翻译部分的英文题目为“Horizontal slice method of analysis”。

关键词:综放工作面服务年限含煤地层储量顶板采出率

ABSTRACT

This design includes of three parts: the general part, special subject part and translation part.

The general part is the new mine design of HeiMei BaKuang with the capacity of 0.9 million tons per year. is divided into 10 chapters : Overview of mine and mine geology, mine realm and reserves, the system of mine,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service life, mine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method-panel design, mining methods,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Mine Hoist and transport, mine ventilation and mine safety and the major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dex.

HeiMei BaKuang mine’s run of the minefield is 4.6 km ,the width is about 2.5km,the area is 9.8㎞2.The two is the main coal seam, and its dip angle is 24 degree. The thickness of the mine is about 6.2m in all.

“three-ei ght” working system is adopted. Mining methods is fully mechanized long wall top coal caving mining. The mine is explored with double shafts.

There are a working face and a reserved face, an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0.9 million tons per year.The length of face is 150 m.The big lane of transportation uses the adhesive tape to transport the coal, and the big lane assistance transportation uses the electric locomotive to transport material and the gangue. The way for roadway auxiliary is central compound ventilates..

The English topic of translation part is “Horizontal slice method of analysi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caving face; Service life; Coal-bearing sequences; Reserve;

Roof; Recovery

目录

一般部分 (1)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2)

1.1 矿区概述 (2)

1.1.1矿井位置和矿区地形 (2)

1.1.2交通条件 (2)

1.1.3矿区气候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3)

1.2.1井田勘探程度 (3)

1.2.2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3)

1.2.3地层概况 (4)

1.2.4井田地质构造 (7)

1.2.5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8)

1.3煤层及煤质 (9)

1.3.1可采煤层特征 (9)

1.3.2煤的特征 (9)

1.3.3煤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10)

1.3.4煤的可选性 (11)

1.3.5瓦斯 (11)

1.3.6煤尘 (12)

1.3.7煤的自燃 (12)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3)

2.1 井田境界 (13)

2.2 矿井地质资源量 (13)

2.3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14)

2.4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15)

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16)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

3.1 矿井工作制度 (18)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

4 井田开拓 (20)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 (20)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 (22)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带区划分 (22)

4.1.4主要开拓巷道 (22)

4.1.5方案比较 (22)

4.2矿井基本巷道 (28)

4.2.1井筒 (28)

4.2.2井底车场及硐室 (29)

4.2.3主要开拓巷道 (30)

5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37)

5.1煤层地质特征 (37)

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7)

5.2.8 采区采出率 (42)

5.3采区车场及主要硐室 (42)

6采煤方法 (45)

6.1采煤工艺方式 (45)

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5)

6.1.2 采煤方法确定 (45)

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45)

6.1.4 回采工艺及其设备 (46)

6.1.5 工作面运输方式及运输机械 (47)

6.1.6 工作面支护方式及支架选型 (49)

6.1.7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51)

6.1.8 采煤工艺 (52)

6.1.9 各工艺流程注意事项 (53)

6.1.10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 (55)

6.1.11 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56)

6.2回采巷道布置 (58)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8)

6.2.2 回采巷道参数 (58)

7.1 概述 (61)

7.1.1 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 (61)

7.1.2 煤层及煤质 (61)

7.1.3 矿井运输系统 (61)

7.1.4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2)

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62)

7.2.1 设备选型原则 (62)

7.2.2 采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63)

7.2.3 采区辅助运输 (65)

7.3.3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66)

8 矿井提升 (68)

8.1 矿井提升概述 (68)

8.2 主副井提升 (68)

8.2.1 主井提升 (68)

8.2.2 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69)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71)

9.1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1)

9.1.1 矿井概况 (71)

9.1.2 选择矿井通风系统原则 (71)

9.1.3 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的确定 (72)

9.1.4 确定矿井的通风方式及方案比较 (72)

9.1.5 采区通风 (74)

9.1.6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 (75)

9.2 采区及全矿井所需风量 (76)

9.2.1 回采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76)

9.2.2 备用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77)

9.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77)

9.2.4 硐室需风量 (78)

9.2.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79)

9.2.6 矿井总风量计算 (79)

9.2.7 矿井风量分配及风速验算 (79)

9.3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81)

9.3.1 矿井通风阻力 (81)

9.3.2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和通风网络图 (82)

9.3.3 矿井总风阻、等积孔计算 (87)

9.4 矿井主要通风机选型 (87)

9.4.1 矿井自然风压 (87)

9.4.2 主要通风机选型 (89)

9.4.3 电动机选型 (91)

9.4.4 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配置及要求 (92)

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93)

9.6 避灾线路 (94)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5)

参考文献 (96)

专题部分 (97)

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98)

1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意义重大 (98)

2矿井瓦斯的危害 (99)

3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99)

3.1采前预抽技术方案 (99)

3.1.1地面钻孔瓦斯抽放技术 (99)

3.1.2顶板岩巷预抽煤层瓦斯技术 (103)

3.1.3煤层网格抽放技术 (107)

3.1.4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技术 (107)

3.2边采边抽技术方案 (109)

3.2.1卸压带钻孔边采边抽技术 (109)

3.2.2高位钻孔抽放技术 (110)

3.3 采空区瓦斯抽放 (113)

4抽采钻孔带压注浆封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13)

4.1 带压注浆封孔技术 (114)

4.1.1 赛瑞封孔剂性能研究 (114)

4.1.2带压注浆设备的研制 (114)

4.1.3 基本原理 (115)

4.2 现场应用 (116)

4.2.1 矿井概况 (116)

4.2.2 带压注浆技术应用 (116)

翻译部分 (118)

英文原文 (119)

英文译文 (128)

致谢 (136)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矿井位置和矿区地形

八矿位于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北起小庄村,南到柴厂村,其地理坐标为:

北纬35°50′16″~35°53′00″

东径114°11′09″~114°12′42″

1.1.2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便利,铁路,本矿向北可直达汤鹤线。汤鹤线在汤阴与京广线接轨,铁路运输方便。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市区至九矿的大白线二级公路从本井田内通过,本矿至新市区16 km。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均从新市区经过,交通十分便利。此外尚有汤(阴)鹤(壁)公路、安(阳)鹤(壁)公路、鹤(壁)林州公路等。

图1—1—1交通位置图

1.1.3矿区气候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型气候。据鹤壁市气象站观测资料:

1、气温:据1958年~1981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最高年份15.3℃(1961年),最低年份13.1℃(1964年),一般为14.5℃左右。气温极值,最高42.3℃(1967年6月4日),最低-15.5℃

(1967年1月15日)。

2、湿度:据1958年~1981年观测资料,年平均绝对湿度11.63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

3、降雨量:据1959年~1999年共41年观测资料,年最大降雨量1394.1毫米(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266.6毫米(1965年)。年平均降雨量649.55毫米,雨期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4、蒸发量:本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据1959年~1999年,36年(缺五年数据)的统计资料,年平均蒸发量2091.79毫米,年蒸发量最大值为2698毫米(1965年),最小值为1637.4毫米(1990年)。

5、风向和风速:本区每年8月至来年2月北风频率最高,最大风速为23米/秒;每年3月南风频率最高,最大风速14米/秒。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勘探程度

1、钻探工程量:

矿井范围内,1956年至1992年,共施工勘探钻孔222个,历次施工钻孔数及进尺见表2-2-1

1.2.2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本区的含煤地层为石炭一二迭系煤系地层,包括石炭系中统本溪群、上统太原群,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煤系地层厚920米。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群和山西组。太原群为一煤组含煤3—12层,煤层总厚5.32米,其中部分可采者2层,(一、一),平均厚度1.68米,含煤系数4.5%。山西组为二煤组,含煤1~3层,平均总厚6.79米,其中二1煤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厚1.9~14.1米,平均厚6.75米,含煤系数7.6%。

1.2.3地层概况

八矿井田为全掩盖区,地表为第四系及第三系。现将被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

马家沟组灰岩为含煤建造沉积之基底。井田内无出露,西山出露良好,研究较细。其岩性可分七个岩性段,其中第一段为贾旺页岩,第二、第四、第六段为角砾状灰岩,第三、第五、第七段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巨厚层之纯质石灰岩,含角石及松旋螺等化石,全厚450米左右。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群(C2):

底部为浅灰紫色鲕状豆状铝质泥岩;下部为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中夹透镜状灰岩;中部为灰色细—巨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上部为深灰及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铝质,具鲕状结构,产植物化石碎片,偶夹薄煤。煤层发育不稳定,亦不可采。灰岩中含化石,与其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15~28米,一般厚23~25米。

2)上统太原群(C3):

太原群地层由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及煤层所组成。

砂岩:下部砂岩灰色,粉粒—细粒—中粒结构,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中部砂岩灰色及灰色微发褐,细—中粒结构,矿场成份以石英为主,胶结物以泥质为主,上部灰色发褐,细—中粒结构,顶部以石英、长石为主,含菱铁质凝块,底部含长石较多。胶结物以钙泥质为主。

砂质泥岩及泥岩:下部砂质泥岩及泥岩,深灰、灰黑至黑色,底部为浅灰色,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底部富铝质,偶具鲕状结构。C3L3灰岩底板为黑色浅海相钙质泥岩,含大量动物化石。中部砂质泥岩及泥岩,深灰色、灰黑至黑色,致密性脆,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上部砂质泥岩及泥岩为深灰—灰黑色、致密性脆,局部夹碳酸钙质鲕粒及透镜状菱铁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碎片。

石灰岩:太原群含石灰岩9层,自下而上为C3L1至C3L9。其中C3L8、C3L5、C3L3、C3L2四层发育较好,C3L9、C3L4、C3L1三层灰岩发育次之:以C3L7及C3L6石灰岩发育最差,仅个别钻孔所揭露。据钻孔资料C3L8、C3L5、C3L3、C3L2诸层灰岩的平均厚度分别为5.74米、1.65米、2.57米及7.19米。在井田西南角浅部。75-10孔至77-22孔一带,C3L8灰岩受河流同生冲蚀,被河床粗砂岩替代,缺失C3L8灰岩。

灰岩为为深灰—灰黑色。其中C3L1 、C3L3 下部、C3L5 下分层、C3L6、C3L7及C3L9 均含泥质,含燧石结核的有C3L2 、C3L3 、C3L4 、C3L5 、C3L8 等层石灰岩,其中C3L2 含燧石结核最多,C3L2 、C3L5 及C3L8等层石灰岩常驻具缝合线构造,缝合面上常含碳质。灰岩中产丰富的蜓科、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

煤层:太原群所含煤层为一煤组,共含煤八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一1、一2、一4、一5、一6、一7、一8、及一9煤,即除去C3L3灰岩不压煤外,其它各层灰岩均压煤,在八层煤中,发育较好的为一1煤。

在煤层顶底板附近的泥岩、砂质泥岩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为鳞木、羊齿、轮叶及植物根化石。

本群以一煤底浅灰色铝质泥岩为底界面,与本溪群呈整合接触。厚101.67米~151.48米,平均厚118米。

3、二迭第(P):

1)下统山西组(P)

山西组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所组成。

砂岩:本组含砂岩四层,从下而上为S9、S10、S11 、S12。上中部砂岩为灰及灰褐色,局部微发绿色,中至巨粒结构,向下颗粒逐渐变细。矿物成份以石英及长石为主,唯二1煤顶板S10砂岩含长石较多。山西组砂岩的特点为黑褐色菱铁质凝块,沿层面富含大白云母片,胶结物多为钙泥质。

泥岩及砂质泥岩:

多为深灰至灰黑色,唯顶部偶具紫斑,微含铝质,具鲕状结构。其顶为A层铝土岩。泥岩及砂质泥岩中,偶见硅质结核,常富含植物化石。

煤层:山西组所含煤层为二煤组,下部含煤1~3层,底部的二1煤层为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较稳定,井田内厚1.9(13041工作面)~14.0米(11041四横川),平均厚6.75米。除二1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山西组产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有细羊齿、翅羊齿、羊齿、苛达叶、芦木、轮木、瓣轮木及楔叶等完整的植物化石及碎片。

本组以S9砂岩底与下伏太原群分界,为整合接触,厚73~134米,平均厚89米。

2)下统下石盒子组(P)

下石盒子组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所组成。砂岩灰至灰绿色,细~粗粒结构,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含量较多,其它为绿色、暗色矿物及棕云母片。具波状层理及斜层理,胶结物以泥质及钙质为主。砂质泥岩及泥岩多为灰及青灰色夹紫斑,含铁质结核,产植物化石。

本组以S13层砂岩底与下伏山西组分界,层厚90~104米,平均厚97米。

3)上统上石盒子组(P)

由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砂岩多为灰白、灰及灰绿色,细至粗粒结构,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胶结物为钙质、硅质及泥质等。下部有S15、S16砂岩,顶部为平顶山砂岩。在砂岩之间为青灰色、紫色、灰紫色、灰绿色的砂质泥岩及泥岩,泥岩中偶含鲕粒、铁质结核及植物化石碎片。

本组以S15底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分界,整合接触。

地层厚591米。

4)上统石千峰组(P)

由紫色、暗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所组成。砂质泥岩中偶夹薄层石膏及泥灰岩。地层厚度大于1000米,与上石合子组平顶山砂岩顶部整合接触。

4、新第三系(N)

井田内仅出露有新第三系(N)鹤壁组,其岩性主要为土黄色、黄褐色粘土,黄褐色、灰白色粉质粘土,黄色~灰色~中粒泥质砂岩、浅灰色~灰白色淡水湖泊相泥灰岩、钙质粘土,薄~厚层状砾岩等。

鹤壁组地层厚度,钻孔揭露厚度103.25~222.80米,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加大。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5、第四系(Q)

主要由次生黄土状砂土、褐黄色粉质粘土、褐红色粘土及砾石等组成,厚度发育不稳定,变化在0~32米之间。

1.2.4井田地质构造

八矿位于鹤壁矿区的南部,总体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近SN,倾向E

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20°~36°。沿走向发育了轴向NE~NEE宽缓的向、背斜褶曲构造,NE及NEE向断表明发育。

1、褶曲

经勘探和采掘实际控制的褶曲有三个向斜和三个背斜。

1)张庄向斜:位于677—22、77—1、76—13、687—1钻孔一线,向斜轴为八矿与六矿的井田分界线。延伸长度2800米。轴在-350米以浅为SEE,在-350米以深为NEE,向E倾伏。向斜轴在-300米左右被F51断层切割错位。南翼地层走向130°~170°,倾向40°~80°,倾角20°~30°,北翼地层走向30°~50°,倾向120°~140°,倾向26°~34°。该向斜已经被1406、1408工作面和六矿的多个工作面及十多个钻孔严密控制。

2)鹿楼背斜:位于76—20、52—2钻孔一线,延伸长度2km,轴向NEE,向东倾伏,倾伏角24°。南翼地层走向175°~195°,倾角24°北翼地层走向340°~350°,倾角24°。该背斜两翼对称,已经为12021、12041、12101、12121、12141、2401等工作面以及76—20、52—2等钻孔控制,控制严密。

3)桐家庄向斜:位于71—3、72—8、鹿60、78—12等钻孔一线,延伸长度1.8km、轴向NE60°,深部转成EW向,向NE倾伏。该向斜褶皱舒缓,南翼地层走向170°左右,北翼地层走向350°~20°,对称性差,有的地段褶皱不明显。

4)扒厂向斜:位于78—24、78—36、78—57等钻孔一线,延伸长度2.0km。轴向NE60°,向NE倾伏。倾伏角22°南翼地层走向150°~180°。北翼地层走向350°~10°。褶皱宽缓,向斜南翼受F53、F53-1等大断层破坏。该向斜浅部由煤层露头、13011、13031、23011、23051工作面以及78—38、78—57、92—2等孔控制,控制严密。-400米以下缺乏控制。

5)柴厂背斜:位于78—51、78—52钻孔一线,延伸长度1.9km。轴向NE70°,向NE倾伏,倾伏角22°。南翼地层向180°~190°,北翼地层走向340°~355°。此背斜在二1煤层露头附近被F53、F53-1断层破坏,-350米以上痛斜形态不太明显,但-350米之下形态明显。该背斜控制程度差,-400米之下缺乏控制。

2 断层

八矿井田实见断层统计表

1.2.5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在八矿范围内,由于第三系砾岩含水层底部沉积了有一定厚度,沉积广泛、连续、稳定的粘土隔水层,其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但大大减小了第三系砾岩含水层对八矿浅部煤层开采的直接威胁,而且切断了太原群二层灰岩、八层灰岩和二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通过煤系地层露头接受大气降水和砾岩水补给的通道,对八矿井田范围内充水含水层的边界条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八矿砾岩含水层涌水量历年变化情况统计表

3

二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向深部裂隙逐渐减少,含水量逐渐减小。由于煤系地层露头被第三系底部粘土隔水层所覆盖,浅部缺少补给来源,富水性很弱,以消耗静储量为主,并随着二1煤层的开采逐渐被疏干。

自1961年到现在,二1煤层顶板砂岩突水17次,最大突水量18.0m3/h,最小0.3m3/h。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突水量逐渐减小。

1.3煤层及煤质

1.3.1可采煤层特征

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为二1煤层,其次为局部可采煤层一煤及一煤。

1、二1煤层

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底部,层位稳定。在-400米以上,据分布比较均匀的379个见煤点统计,煤厚1.9~14.0米,平均煤厚6.15米,变异系数25.7%,可采性指数为1,属较稳定煤层。煤厚分布范围主要在4.01~9.0米之间,在此范围的煤厚占83.7%。

井田范围内,煤厚变化规律是北翼煤层较厚,南翼煤层较薄(南翼与北翼以中央进风井分界)分述如下:

北翼据216个见煤点统计,煤厚2.5米(12101下顺槽)~14.0米(11041横川),平均煤厚7.43米,变异系数21.13%,可采性指数为1,属稳定煤层。煤厚分布范围主要在6.01~9.0米区间,占78.5%。

南翼据163个见煤点统计,煤厚1.9米(13041工作面)~10.42米(78—13孔),平均煤厚5.87米,变异系数26.23%,可采性指数为1,属较稳定煤层。煤厚分布范围主要在3.01~8.0米区间,占91.97%。

二1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地段下部含夹矸1~2层,夹矸为黑色泥岩,厚0.02~1.4米。

二1煤层的伪顶为黑色泥岩,厚0~1米,一般厚0.2~0.3米,直接顶为6米左右的灰黑色砂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局部为砂岩(S10)。老顶为褐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S10),厚1.0~39.5米,平均厚9.81米。底板为灰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厚0~10.95米,平均4米,富含植物根部化石。其下为灰黑色中细粒砂岩,其上部在时相变为砂岩与泥岩互层,平均厚13.95米,采面的中间运输巷多布置在此层位中。

2、一煤层

一煤层位于太原群底部,上距二1煤层105.10~157.80米,平均131米。煤厚0~1.87米,局部可采。含夹石1~3层,厚0.02~0.43米,为结构中等复杂的煤层。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富含黄铁矿结核。底板为灰黑~灰色砂质泥岩,向下渐变为鲕状铝质泥岩。一煤层上距C3L2灰岩10米左右。

3、一煤层

一煤层位于一煤层上,与二1煤间距95.90米~149.50米,平均123.77米。煤厚0~0.79米,厚度不稳定,绝大部分不可采,不含夹石。其直接顶板为C3L2灰岩,富含蜓科及腕足类化石,含燧石结核,底板为黑色泥岩。

1.3.2煤的特征

1、煤的物理性质

1)二1煤层:黑色,金钢光泽,条痕黑色徽带浅灰色,均一状和条带状结构,硬度小,松散易碎,块煤较小。

2)一煤层:黑色,金钢光泽,含黄铁矿结核,具硫臭,粉煤较多。一煤与一煤相似。

2、宏观煤岩特征

1)二1煤层:

上部和下部多为半亮煤型,中部以半亮型煤为主,但夹有暗淡型和半暗型煤。

2)一煤层:为暗淡煤型

1.3.3煤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1、煤的化学性质:

1、根据勘探钻孔和井下开采资料,煤质分析成果,见煤质分析成果表,表5-2-1。

2、1989年~2002年,在上仓皮带取的二1煤层煤样,其化验结果见表5-2-2。

2、煤中有害元素及元素组成

1)有害元素:

煤中的有害元素主要为硫及磷,八矿二1煤为特低硫和特低磷煤,其分析成果如表5-2-3。

2)煤的元素组成:

煤的元素组成见表5-2-4

煤质分析成果表

3、工艺性能

1)发热量

由表5-2-1表5-2-2可知,二1煤层煤芯煤样的两极值为:26.47~32.79MJ/Kg,平均29.46MJ/Kg,煤层煤样21.87~32.74MJ/Kg,平均30.22MJ/Kg,1989~2002年上仓皮带原煤的两极值为25.33~27.67MJ/Kg,二1煤层属于中高~高热值煤。

2)粘结性与结焦性

据盆场~许家沟勘探区地质报告及最近几年的煤质分析资料,二1煤的挥发分Vdaf为:10.27~18.69%,胶质层Y值均为O,曲线为平滑下降型,粘结性指数为>5~20,说明本矿二1煤的粘结性及结焦性均差。

1.3.4煤的可选性

1、二1煤的筛选性能

据1989年矿井地质报告,1962、1963、1965年,八矿东西井混合试样,筛分结果为:>25mm占23.77%,0~25mm占76.23%

1985、1986、1987年,三年的筛分结果为:大于100mm占4.6%,100~50mm占8.5%,50~0mm占86.9%。

在提交冷泉精查补勘报告时,于1980年9月在本矿二水平11071第二横川采了生产大样,进行了筛选试验和浮沉试验。试验中采用了1.3、1.4、1.5、1.6、1.8五种比重液。浮沉试验的结果表明,分选比得液用1.4~1.8时,中煤含量为25.84%+10.55%+6.5%=42.89%,属于很难选煤。如果分选比重液用1.5~1.8时,中煤含量为10.55%+6.5%=17.05%,属于中等可选煤。浮沉试验结果见浮沉综合表,表5-4-1。

2、煤的工业用途

综上所述,本矿二1煤层为中灰特低硫特低磷贫瘦煤,中高—高热值发热量,其工业用途为优质动力用煤。

+

1.3.5瓦斯

1、瓦斯相对涌出量概况

八矿从1961年到2002年,全矿井年平均瓦斯相对涌出量10.37m3/吨·日。一水平从1961年到1988年,矿井年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9.14m3/吨·日;二水平从1989年到2002年,年平均瓦斯相对涌出量13.05m3/吨·日,属于高沼气矿井。

2、煤与瓦斯突出概况:

八矿自1997年至2002年,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八次,突煤量最多为92吨(1997年11月3日),突瓦斯量最多为140万m3(1977年2月4日),2002年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3、瓦斯涌出基本规律:

总的来讲,八矿瓦斯涌出的基本规律是北翼大,南翼小,深部大,浅部小。但不同的时间,相对瓦斯涌出量并不均衡,它是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相对瓦斯涌出量量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这之间,也有个别年份偏高、偏低的情况,也有标高高的工作面比标高低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的情况,例如:12061煤柱工作面标高-35m,相对瓦斯涌出量6.13m3/吨·日,而12101工作面标高-85m,相对瓦斯涌出量仅4.64m3/吨·日;12121工作面标高-135m,相对瓦斯涌出量19.5m3/吨·日,而12141工作面标高-170m,相对瓦斯涌出量仅为10.83m3/

吨·日。相对瓦斯涌出量的大小除与煤中瓦斯含量、工作面周围的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之外,还与采煤方法、开采的顺序、产量、工作面回采率等因素有关。

历年瓦斯鉴定成果汇总表

1.3.6煤尘

本矿在1962~1964年取煤尘样5个,1980年取煤坐样3个,1982~1987年取煤坐样6个,其结果见二1煤煤尘爆炸试验成果表,表7-3-1。

由表7-3-1可知,本矿煤尘爆炸试验,火苗长度5~4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20~65%,煤尘爆炸指数均大于10%,煤尘具有传导性爆炸危险,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

1.3.7煤的自燃

据矿务局安监局1978~1979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八矿二1煤的自燃发火期3~6个月,从1989~2000年,作过7次测定,自燃发火期3~6个月至6~12个月。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2.1 井田境界

井田边界:西北以F45断层与鹿楼乡小庄桥煤矿为界,北以张庄向斜轴与六矿为邻;南以F53-1和F49分别与柴厂矿和十矿为界;西至二1煤层露头线;深部边界原为-400米等高线,本次修编报告将深部边界扩大至-960等高线。

2.2 矿井地质资源量

采用地质块断法计算矿井地质资源量,地质块段法就是根据一定的地质勘探或开采特征,将矿体划分为若干块段,在圈定的块段法范围内可用算术平均法求得每个块段的储量。煤层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每个块段内至少应有一个以上的钻孔。煤层储量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2-2-1)

式中:

1Q 、2Q ……n Q ——分别为各块段的储量,万t ; 1S 、2S ….. n S ——分别为各块段的面积,m 2;

M 1、M

2…..M n ——分别为各块段内煤层的平均厚度;

1γ、2γ……n γ——分别为各块段内煤层的容重,取1.4 t/m 3(1988年局中心化验室) 根据地质勘探情况,将矿体划分为5个块段。

1

111

Q S M γ=??2222Q S M γ=??n

n n n Q S M γ

=??123.....n Q Q Q Q Q =++++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任务书 毕业生姓名许鹏飞专业采矿工程 指 导 教 师 姓名蔡永乐类别 学号0504121001 班级05采本职称副教授外聘、√本校 一、毕业设计题目黄龙煤矿矿井初步设计 二、毕业设计提供的原始数据资料 1、井田地质报告 2、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3、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及图纸 4、矿井延伸设计说明书及图纸 5、矿井储量计算资料 6、采掘工程平面图 7、底层综合柱状图 8、矿井井巷断面图册 9、各类巷道掘进速度及单位成本表 10、采区设计说明书 11、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12、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 13、采煤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14、井底车场布置图 15、全矿运输系统图 16、矿井通风系统图 17、通风安全措施 18、劳动定额手册 三、毕业设计应完成主要内容: 1、毕业设计说明书: 黄龙煤矿位于安泽县唐城镇上庄村与下庄村间,行政区划属唐城镇所辖,位于安泽县西北部,东南距安泽县城37km本井田面积:13.43平方公里。井田范围内1号、2号煤层全层可采,煤层赋存条件较好,顶底板条件良好。1号煤层平均厚3.15米,2号煤层平均厚4.41米! 2、设计的主要特点 设计要密切结合本矿的实际及地方煤矿的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矿井现有井巷工程,提高矿井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及煤炭资源回收率,以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使该矿建设成工艺新、投资少、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以增强矿井的市场竞争能力。

3、毕业设计主要内容 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2)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3)井田开拓 4)准备方式 5)矿井运输、提升、排水及采区供电 6)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 7)矿山环保 8)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4、毕业设计图纸: 1)矿井开拓平、剖面图 2)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3)采煤方法图 4)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设备配备图 5)矿井通风系统示意图与通风网络图 四、毕业生应提交的毕业设计资料要求 1、毕业设计说明书:简述编制毕业设计的依据、主要技术原则,对设计的简要评价。 2、毕业设计图纸: 1)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1∶2000或1∶5000)(急斜煤层附“井田 开拓方式立面图”); 2)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1∶2000或1∶5000); 3)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设备配备图(1∶1000或1∶2000); 4)矿井通风系统示意图与通风网络图(说明书插图); 5)采区设备布置图(说明书插图); 五、设计进度安排(从第五周起) 序 号 时间周次设计任务完成的内容及质量要求 1 3月23日~3月29 日 第5周 根据地质资料确定矿井的产量和服务 年限等 2 3月30日~4月 5 日 第6周 应用方案比较法选择井田开拓方案 3 4月 6日~4月12第7周绘制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及平面图等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开拓方案的确定 一、方案的提出 根据本矿井田境界及工业场地的选择,秉着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初步提出两个方案。 方案一:(方案一开拓平、剖面图如图所示) 本方案采用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的开拓方式。主斜井井口标高+1147m,倾角16°,一水平斜长301m,二水平斜长421m,井筒为半圆拱形,净断面积14.22m,铺设带宽1200mm的钢绳芯强力胶带输送机担负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井口标高+1145m,一水平斜长681m,二水平斜长952m,倾角7°,井筒为半圆拱形,净断面积14.2㎡,回风立井采用圆形断面,井口标高+1147m,一水平标高+1064m,二水平标高+1031m,断面直径4.0m。三个井筒均采用混凝土砌碹永久支护。 巷道布置上,本方案沿煤层掘进胶带运输巷及辅助运输巷直达井田边界,胶带运输大巷沿煤层顶板布置,轨道运输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利用副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

方案二:(方案二开拓平、剖面图如图所示) 本方案大巷布置方式及回风井与方案一相同,主井、副井采用立井的开拓方式。主立井井口标高+1147m,井口标高+1147m,一水平标高+1064m,采用圆形断面,断面直径6m,井筒长83-116m,副立井井口标高、井底标高以及断面形状与主立井相同,其断面直径为6.5m。主立井与副立井各通过一段750m 长的石门与大巷连接。 二、方案比较 1.技术比较,方案技术比较如表3-1所示。 表3-1 技术比较 方案 优缺点 方案一方案二 优点1.斜井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准备时间短; 2.斜井可直接作为安全出口,十分方便; 3.井筒内安装设备简单; 4.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实现了运输的连 续性; 5.实现了辅助运输从地面到工作面的一 条龙服务。 1.井筒较斜井短,管缆铺设短。 2.井筒为圆形,结构合理维护条件好, 有效断面大,风阻小,通风条件好; 3.提升费用较斜井要省。 缺点1.斜井的井筒较长,维护费用和提升费用 较高; 1.井筒的掘进施工困难; 2.井底马头门巷道的施工设计复杂,工 程量大。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井田开拓 学 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专 业 采矿工程 姓 名 朱 强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O一二 年 三 月 学校代码: 学号: 10128

井田开拓 摘要: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 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 化回采工艺。 关键词:立井开拓立式矿井地质构造倾斜长壁 Abstract: This design introduces pioneering vertical mine features, after a series of proof comparison of plan, choose the suitable for vertical mine development, min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mainly runs through the minefield that day bin syncline, on the first level of choice of shaft development scheme, the first mining area of the mining method of inclined long wall mining,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min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mine development, mine geological structure, vertical, inclined long wall

采矿工程的毕业论文

采矿工程的毕业论文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论文题目矿井开采研究与分析专业名称煤矿开采技术 姓名范利军 学号 完成日期 2015 年5月15日

目录 4 4 4 5 (一)、井田地质、老窑及水文对开采的影响 (5) 6 9 10 10 11 12 六、13 七、14 八、15

论文摘要: 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煤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转载,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矿井一水平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关键字:立井开拓;条带式;单一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两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开采研究与分析 一、概述矿井开采 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技术分类,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我们采煤就要注意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井的开拓可以分成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主井和运输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护,可以采用砌碹支护,架拱支护,架蓬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

采矿毕业设计论文小结

xx县xx钨矿年产量30万吨开拓设计概述 xxx (xxxx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xx xxxx xxx00) 摘要:本设计为xx县xx钨矿矿体进行开采设计,年产量为30万吨,日产量在900t。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矿区地形地质条件及矿山开采技术条件,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确定了开拓方案采用平硐与盲竖井联合开拓;设计阶段高度为50m;中央对角式通风系统。 关键词:地下开采;平硐与盲竖井联合开拓;中央对角式通风 A Tungsten mine in xx County xx ore body mining design overview of 300kt / a xxxx Abstract:This design for tungsten ore mining design xx mining nissan undressed ore 900t.According to the complicated burring conditions and mining technology conditions, the underground mining way, determined the pioneering scheme using flat adit and blind shaft joint development; design phase height is 50 m; The central diagonal type ventilation system. Key words:Underground mining; the adit blind shaft to open up the joint; central diagonal ventilation 作者简介:xxx(1989—),男,xxxx大学采矿工程本科生。

采矿毕业设计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函授站):山东资环学院(沂南站) 年级专业: 2010级采矿工程 层次:本科 学号: 020 姓名:赵云龙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2010 年月日~月日

摘要 本次设计对象为山东黄金矿业(沂南)有限公司金场分矿井下-330至-150的排水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金场分矿开拓系统说明、金场分矿采矿方法简介、金场分矿通风系统说明、金场分矿排水系统设计说明、确定排水方式和排水系统的一般原则、排水设备选择计算、确定水泵房型式及水泵房平面布置、水仓等。 关键词:系统,通风,水仓,泵房,井下排水 I

目录 摘要........................................................... I 目录.. (Ⅱ) 前言 (1) 1.矿山地质概况 (3) 1.1金场分矿的地层 (3) 1.2金场分矿的构造 (4) 1.3岩浆岩 (5) 2.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8) 2.1接触变质作用 (8) 2.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矽卡岩化 (8) 2.3金场分矿能形成矽卡岩的层位,产出标高,矽卡岩类型 (8) 2.4矽卡岩体的规模及矽卡岩与矿体关系 (9) 3.矿床地质特征 (10) 3.1矿体的空间分布 (10) 3.2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 (10) 3.3矿石类型 (10) 3.4矿石结构 (11) 3.5矿石构造 (12) 3.6矿石矿物成分 (15) 4.金场分矿开拓系统说明 (19) 4.1金场分矿开拓系统情况 (19) 4.2金场分矿排水系统简介 (19) 5.金场分矿采矿方法简介 (20) 5.1金场分矿矿段介绍 (20) 5.2金场分矿采矿方法简介 (20) II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采矿工程企业面临着诸多人力成本、财务成本剧烈波动上升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国家产能过剩的加剧影响,我国涉矿企业的产能和市场化运作受到冲击越来越加明显。如何在新常态下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是采矿工程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采矿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是未来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升级。 【关键词】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人;人才建设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掌握并且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并由核心能力衍生出企业的优势就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塑造,也需要企业投入成本,不断巩固,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步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能力息息相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式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光靠一个因素是无法形成的。而这企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得到业界认可的就是人才因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需要抓住这一要点。 1.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 采矿工程企业的所处行业属于资源行业,其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资源禀赋、企业运作、技术能力存在很大的关联性。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成果。 1.1企业资源禀赋 企业的资源禀赋是指企业在初始阶段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之所以将资源禀赋摆在第一位乃是因为采矿企业是资源的主要生命线,没有资源就没有一切,因此资源数量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生存是否能够持续。企业资源的数量多,则企业未来发展基础就牢固,企业资源数量少,则发展会受到很大限

采矿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摘要完美版

摘要 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般部分和专题部分。 一般部分为五阳二矿5Mt新井设计,共分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4.井田开拓;5.采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潞安集团五阳煤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境内,矿区五阳铁路专线和太焦、邯长铁路线相接,交通十分便利。井田南北长平均约5.8km,东西长平均约8.8 km,井田面积为51.57km2,平均倾角9°,共两层煤分别为3号、15号煤,总厚约10m。井田工业储量为722Mt,可采储量560Mt,矿井服务年限为80 a。井田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0m3/h,最大涌水量为340 m3/h;煤层硬度系数f=2.3,煤质牌号为焦煤43;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9.143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2.915 m3/t,为低瓦斯矿井,该矿井煤层有自燃倾向性,煤尘有爆炸性。 矿井采用立井两水平开拓,通风方式采用中央边界式。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全部垮落法。煤炭运输采用钢丝绳芯胶带,辅助运输采用轨道运输。 矿井年工作日为300 d,每天净提升时间14h。矿井工作制度实行“三八”制。 专题部分题目是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立井;采区;综合机械化长壁采煤法;中央边界式

ABSTRACT This de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general design and monographic study. The general design is about a 5 Mt/a new underground mine design ofWuyang coal mine. It contains ten chapters: 1.overview and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mining field; 2.boundary and reserves of the mining field; 3.working system and designed mine capacity; 4.development of mining field; 5.preparation in mining area; 6.coal mining method; 7.underground conveying; 8.mine exaltation; 9.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technology; 10.the bas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ex. Wuyang coal mine of Lu’an Group lies in Xiangyuan County, Changzhi Municipality, Shanxi province. Wuyang railway of coal mine convergence Taijiao railway line and Hanchang railway line, the traffic is very convenient. It’s about 5.8 km along north-south direction and 8.8 km along the direction,with the 51.57 km2 total area. Two coal seams of this mine is 3and 15 with total thickness of 10 m and an average dip of 9°. 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is coal mine are 722 Mt and the minable reserves are 560 Mt, with a mine life of 80 a.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ine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normal mine inflow is 120 m3/h and the maximum mine inflow is 340 m3/h. It is bituminous coal 43. gas emission in absolute is 9.143m3/min and the relative volume of gas emission is 2.915 m3/t. It is a coal mine with low gas emission rate an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A nd it’s a coal seam liable to dust explosion. This mine adopts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with two mining level and exhaust ventilation, centralized juxtapose earlier and radial later. The adopted coal winning method is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in longwall mining with top-coal caving. The belt conveyor is applied to transport coal and rail transport is used in the auxiliary conveying. We work 300 days per year ,and exaltate 14 hours one day .The “three–eight”working system is applied for coal mining . The monographic study is the utilization of coal gangue.

采矿工程的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矿井开采研究与分析专业名称煤矿开采技术 姓名范利军 学号 完成日期 2015 年5月15日

目录 4 4 4 5 (一)、井田地质、老窑及水文对开采的影响 (5) 6 9 10 10 11 12 六、13 七、14 八、15

论文摘要: 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煤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转载,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矿井一水平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 关键字:立井开拓;条带式;单一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两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开采研究与分析 一、概述矿井开采 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技术分类,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我们采煤就要注意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井的开拓可以分成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主井和运输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护,可以采用砌碹支护,架拱支护,架蓬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

采矿工程本科论文汇总

山东科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协庄煤矿矿井-850水平采区设计学院:山东科技大学 专业:采矿工程 姓名: 学号: 联系方式: 邮箱: 指导教师: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论文摘要 摘要 本设计为协庄井田初步设计,内容包括:1)井田地质条件;2)井田境界及储量;3)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矿井基本巷道;6)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7)井下运输及矿井提升;8)矿井通风与安全;9)基本经济技术指标。 本井田为一简单单斜构造,煤岩层倾角自东向西从160—350。共含煤层19层,可采6层,2、4、6划分为前组,11、13、15划分为后组。除6层为薄煤层外,其余均为中厚煤层,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井田面积约30Km2,可采储量21769万吨,生产能力240万吨/年,服务年限65年。 本矿井第一水平采用斜井开拓,水平标高-200m,第二水平主斜副立,水平标高-530m,各水平均为上下山开采。采用集中大巷布置,大巷位于4煤底板,以采区石门与后组采区相联系。采区划分尽量以自然断层为界,划分为18个采区。为改善大巷及上下山压力状况,尽量采取跨大巷、跨上下山开采,并考虑大巷煤柱的回收。 矿井基本巷道的主副井及井底车场为半圆拱形断面料石砌喧,风井为圆形断面混凝土支护,其余均为圆弧拱形断面光爆锚喷支护。井底车场为折反式。 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全部跨落采煤法,综采主要2、4层,其余均为高档普采。每一采区设两条上下山即运煤和轨道上下山。采石门联系上山和下山顺槽。 大巷采用架线式电机车—5吨底卸式矿车运输。主井采用1.2m钢丝绳胶带输送机运煤。两副斜井均为串车提升。辅助提升(运输)均为1.5吨矿车。轨距均为900mm。 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初期为对角式通风。风井井口安装轴流式风机进行抽出式通风,并制定了安全技术措施。 关键词:协庄煤矿井田初步设计。

(本科)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

毕业设计指导书 采矿教研室 山东科技大学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2) 第二章矿井境界及储量 (3) 第三章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4) 第四章井田开拓 (5) 第五章首采区巷道布置 (18) 第六章采煤工艺设计 (27) 第七章开采顺序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 (31) 第八章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措施 (33) 第十章技术经济指标 (49)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矿区的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及行政隶属关系。矿区地形地貌,矿区内有关的主要企业单位。电源、水源及建筑材料的来源。矿区内贸易中心、火车站及其他主要场地的位置。矿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风向、风速,雨期及降雨量,冻结期及冻结深度等,综述矿区的开发条件。 第二节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 井田的地层层位关系、地质构造、含煤系及地层特征以井田地层柱状图说明,煤田的成因及生成年代、煤层的总数及可采层数,表土层及风化带的深度。 井田中的地质变动,最主要的破坏及其形式——断层、褶曲、火成岩侵入等,区域变质及侵入等,区域变质及侵入变质的程度,它们的分布及位置。 水文情况: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流量及洪水位,流沙层,含水层的厚度及分布,含水系数及渗透系数,溶洞水的静储量及水力联系,断层的透水性质及水力联系。 第三节煤层及煤质特征 井田的煤层及其埋藏条件:走向、倾向、倾角,可采层的厚度及层间距。各煤层的性质,顶底板岩石的性质。

煤层的瓦斯性,自燃及煤尘爆炸性,含水性。 煤的牌号,工业分析及工业用途。 第四节井田的勘探程度及对对勘探的要求。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是矿井设计基础资料。编写本章说明书时,应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广泛收集、弄清资料的基础上,扣紧指导教师下达的设计题目,按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进行。 本章应附图附表: 1、交通位置图(说明书插图,比例1∶500,000); 2、井田综合柱状图(说明书插图):该图可据“矿井综合柱状图”进行简化后编制,但简化后的“综合柱状图”地质年代、地层单位要连续,对开采有重要影响的地层不能省略,如煤层的顶板、底板、含水层等; 3、煤层特征表; 4、主要地质构造特征表; 第二章矿井境界及储量 第一节井田境界 井田境界应根据地质构造、储量、水文、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开拓方式及地貌、地物等因素,进行技术分析后确定。一般以下列情况为界: 1、以大断层、褶曲和煤层露头、老窑采空区为界; 2、以山谷、河流、铁路、较大的城镇或建筑物的保护煤柱为界; 3、以相邻矿井井田境界煤柱为界; 4、人为划分井田时:煤层倾角较小,特别是近水平煤层时,用一垂直面来划分井田境界;在倾斜或急倾斜煤层中,沿煤层倾斜方向,常以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为准的水平面划分井田。 说明书中应明确说明确定的井田范围、井田走向、倾向的最大、最小及平均尺寸,井田的面积(km2)。并把确定的井田范围标注在主采煤层(或指导教师指定的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和剖面图上。 第三节井田储量 一、矿井工业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之和,其中高级储

采矿工程设计论文2100字_采矿工程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采矿工程设计论文2100字_采矿工程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采矿工程设计论文2100字(一):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注意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资源,我国的高速发展更是离不开矿产资源,但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复杂又危险,各大开采地都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特 别是一些私人煤矿,更是经常出现塌方、地面塌陷、泄出瓦斯爆炸、水淹、自燃 以及吸入粉尘和各种有毒气体等,严重威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针对采 矿工程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安全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采矿工程设计;施工设计;安全施工 采矿工人是采矿工程的一线员工,其工作危险系数是最高的,在开采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出现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危险,这不仅给 工作人员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也给开采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采矿工 程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出了对应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 决方案。 1采矿工程技术特征

(1)复杂的地质情况,给开采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采矿工程是地质作业,所以开采地的地质条件和详细状况是开采工程技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并且井下作业受深度影响开采技术不适用出现安全问题,开采过程中缺乏安全技术保障。因此,企业在实施开采的时候,应实时关注开采进度和技术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问题,完善技术方案和设备,从而保证开采的安全性,让开采顺利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开采工人的安全,更可以加大企业的经济效益[1]。 (2)开采技术的多样性给开采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选择性。因地质情况复杂,开采工作也就受到影响,在开采的时候,企业也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对应合适的技术进行开采,这样既能保证工作效率,也能保证开采中少出现安全事故。比如,长臂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开采金属矿产时,使用此技术的几率就十分小。 2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采矿工程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造价人员在设计时应注重实际情况和及时沟通。开采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往往没有认真检查,设计稿中存在一些问题,或是并未跟业主及时沟通,导致设计中存在问题[2]。并且由于采矿工程的设计人员只是按照业主要求的预算及要求进行设计,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意识,并没有注意材料价格、施工条件等,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采区采煤系统设计)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批次、层次、专业 校外学习中心 学生姓名学号 一、设计(论文)题目磁器口煤矿二水平北一采区采煤系统设计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该采区位于磁器口煤矿二水平,开采5#煤层。 采区走向长4000m,倾斜长600m,煤层走向为东西向,煤层平均厚度 2.5m,层间距0m,倾角10~25o,煤的密度 1.40t/m3。采区瓦斯绝对涌出量 4.50 m3/min(掘进)及 3.50m3/min(采煤),采区正常涌水量50 m3/h,煤层自然发火期3~6个月,煤尘有爆炸性,煤质肥煤。 地面无需保护地物,邻近采空区对本采区开采无影响,井底车场位于采区之西侧,阶段回风大巷位于采区上部边界距3#煤层18m的岩层中(或煤层中),运输大巷位于采区下部边界距3#煤层18m的岩石中(或煤层中)。 主采煤层顶板:伪顶为0~0.15m的铝土质岩岩层,直接顶和基本顶为25m的泥岩及砂质泥岩。 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另附。采区设计年产量200万t/a。 备注:以上设计内容为学院统一提供,学生根据所设计的实际情况,按学院要求完善选择的设计题目,变更以上横线的红色内容,并将变更后的文档在选题确定后主动提交给指导教师,以方便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四、达到的技术指标及要求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内容如下:(具体内容请参见学院网站首页—下载专区—毕业设计栏—采区采煤系统毕业设计指导书)

(1)目录 (2)采区地质概况(第一章) (3)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第二章) (4)采区方案设计(第三章) (5)采区生产系统(第四章) 2、采煤系统图(标准图框参见学院网站首页—下载专区—毕业设计栏—毕业设计图框) (1)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1:1000或1:2000); (2)采区运输系统图(示意图); (3)采区排水系统图(示意图); (4)采区供电系统图(示意图); (5)采区通风防尘系统图(示意图); (6)采区管路系统图(示意图)。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煤矿开采方法》教材 2、采区采煤系统毕业设计指导书(具体内容请参见学院网站首页—下载专区—毕业设计栏—采区采煤系统毕业设计指导书) 六、格式要求 1、图纸 图纸一律使用标准图纸,格式如下:(标准图框已提供在学院首页—下载专区—毕业设计专栏下载)

中国矿大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中国矿大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篇一:中国矿大(标准版本)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 姓名:专业:题目:兴隆煤矿设计说明书目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5 1.1 矿区概述 ..................................... 5 1.2 井田地质特征 ................................. 6 1.3 煤层特征 ..................................... 9 2 井田境界及储量 .. (11) 2.1 井田境界 .................................... 11 2.2 矿井工业储量 ................................ 11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4 井田开拓......................................... 16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 30 6 采煤方法......................................... 36 7.

井下运输 (52) 8 矿井提升......................................... 57 9 矿井通风 ......................................... 60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87 参考文献.. (89) 致 谢 (91) 摘要 本文根据对南屯煤矿资料的学习和研究,遵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兴隆庄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兴隆庄煤矿下组煤的开拓延伸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尽量做到危险最少,效益好,把南屯煤矿建成高产高效的矿井,为我国的煤炭生产作出贡献。 本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合理的选择开拓延深的方案 2.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和主要运输大巷的布置情况 3.合理确定延伸水平的开拓方式 4.确定首采区的巷道布置方式 5.井下设备的选型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设计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矿山持续生产为前提,科学规划、投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1)遵循“绿色循环持续,国内一流矿业”的现代矿业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2)充分依托已有生产、生活设施,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 (3)力求采用“四新”技术,对生产工艺、主要设备、主体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选择,做到先进、经济、适用、可靠; (4)引进数字矿山理念,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矿山,进一步提高矿山管理水平; (5)严格执行安全、环保“三同时”原则。 第一章一般部份 §1、矿山概况 XXX铜矿隶属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其主要采选联合生产矿山之一。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由原易门矿务局根据国家政策改革改制成立,集采选、地勘、矿山建设、矿冶研究、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矿业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玉溪市区,隶属于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XXX铜矿位于云南易门县六街镇小街乡,地处易门、双柏、禄丰三县交界。距易门县城51公里,距昆明市89公里,距成

昆铁路禄丰站52 公里,交通便利,见图1-1。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36″、北纬24°51′48″。 1.1、环境现状 XXX铜矿属高山河谷地带,位于绿汁江河谷以东,海拔1600~2100 m,相对高差一般400~500 m,坡度30~50 °,山坡及山顶成半园形。本区属红河水系支流绿汁江河流域的补给区。区内河流不发育,仅有少量近东西向的季节性冲沟,最终流入西侧的绿汁江。绿汁江在下普厂一带江面海拔标高约1308 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节尚分明,雨季一般为6~9月,由于位于绿汁江岸旁的山谷地带,夏秋季水份蒸发与降落急剧,时有急风骤雨,冬季偶降小雪,无冰冻和冻土。据易门县气象局统计资料,1996年至2005年十年间,年平均气温16.9 ℃,最高月平均气温30.5 ℃,最低月平均气温0.8 ℃,日极端最高气温35.5 ℃,日极端最低气温-4.6 ℃;年平均降水量912.9 mm,最大年降水量1151.4 mm,最小年降水量760.0 mm,最大月降水量273.6 mm,最小月降水量0 mm,最大日降水量96.1 mm;年平均蒸发量1735.1 mm,最大年蒸发量1834.7 mm,最小年蒸发量1628.3 mm;以南风和西南风为最多,风向频率8~15 %,年平均风速1.12 m/s,最大年平均风速1.4 m/s,最小年平均风速0.8 m/s 。 由于矿区为单一金属矿床,矿山开采没有对周围造成有害影响。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一、文献综述 就聚合物而言,聚丙烯树脂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物理机械特性,成型加工性及密度小等优点。特别是由于其价格低廉,及近年来随着其合成技术,化学,物理改性技术的不断提高,聚丙烯在建筑,电子电气机械,汽车等工业上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但由于聚丙烯的表面加工特性进行改良。如:(1)采用聚丙烯和其他极性单体共聚合,在聚丙烯中添加无机物或其他高分子材料进行复合,共混等;(2)在涂料中添加氯化聚丙烯而改变涂料对聚丙烯的粘着强度等;(3)对聚丙烯表面进行处理,如化学药品处理(如硫酸—重铬酸混液处理),电晕处理,极性单体的表面接枝处理,火焰处理,紫外线处理,等离子处理等.其中(1)法将引起聚丙烯物性的改变,(2)法只限于特殊的情况下有效,而(3)的表面处理的方法可以不改变聚丙烯本体材料的性质,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方法。 但这些方法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如成本,技术,设备,环境对策等问题。例如,目前被认为最先进的等离子法虽然可在聚丙烯表面简单地导如极性官能团,有效地改良聚丙烯的表面涂装性,却因其设备投资巨大且处理腔容量有限等原因,其工业化受到了很大限制。 与上述表面处理方法相比,臭氧氧化法由于具有臭氧的制取方法简单,氧化能力较强(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使聚丙烯的固体表面发生氧化),使用后的臭氧可简单地通过加热的方法还原为氧气,其本身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臭氧发生器一般价格低廉。且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投资等特点,因而更具特色,此种利用臭氧氧化法对聚合物表面进行改性也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建等采用臭氧氧化法在常温常压下对聚丙烯均聚物(JHH_G),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BJH_G,乙烯的含量9.0%)及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GFL_G,乙烯含量3.0%)进行了表面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改善聚合物表面性能方面,臭氧氧化和紫外线处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臭氧氧化和紫外线照射处理方面的应用 1.1.1臭氧在炭黑氧化上的应用 炭黑气相氧化是臭氧氧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代替液相(如硝酸等)氧化处理的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1)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历层次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3号黑体,论 文题目不得超 过25个汉字 所填内容为黑 体3号 固定内容为宋体3号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人类跨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之中,以高科技为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此同时,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所有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煤矿开采行业,是非常传统的重工业,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这些就成为了我们煤矿工作者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了,在煤矿开采中,其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煤矿开采技术,为此,为了能够提高其开采的效率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我们必须对其煤矿开采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本文就通过从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在论述过程中,对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以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性思路。分析了当前煤矿开采中开采技术的重要性,探讨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对矿井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分析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 then we humans enter the 21st centu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many areas being in the high-tech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 thus the same time, resources and has become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 facing all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 the coal mining industry is very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y , in order to be able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 to achieve a new century of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 which became mine workers we need to focus 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 in the coal mining , its most important core technology is coal mining technology , therefore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ts mining and extraction processes of security, we must keep to its coal min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 this article through from coal min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ssues in the coal mining process exists for a simple exposition and analysis, hope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mining technology and problem-solving existing off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dea .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al mining in the current mining technology to explore underground mining of key technical issues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mining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Coal mining technology;Development direction;Problems;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