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体血管瘤mri表现(20200727010223)

熬夜总结系列之腰椎MRI图文详解

熬夜总结系列之腰椎MRI详解 如果没有腰椎的定位图,对“外行人”来说几乎无法分清腰部的5个椎间盘的不同。定位图就象路线图一样告诉我们腰椎每个扫描层的具体扫描部位,所以即使对于很有经验的医师定位图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张定位图从矢状面观标出了腰部脊柱的20个MRI切片层。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通过该平面所拍的MRI图像。这张片子中的图像层只涵盖了L3, L4, 及L5三节。例如,层11 (标为红色的第10层上的一层)正好穿过L4椎间盘。如果你L4椎间盘有问题,就看此层图像。图层18信息也非常有用,它对应着L3椎间盘。对于椎间盘很薄的病人,层的厚度应最好更薄一点(6mm),以便保证其正好穿过变薄的椎间盘。所以,如果你现在再去看自己的磁共振或者腰椎CT片子,就已经学会了怎样通过“定位图”找到它。在许多MRI片上,每个大的图像都附上一个小的定位图,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知道正在看的哪个椎间盘。 <第二课完>第三课,学会看腰椎MRI/CT片子轴状面观。

图(一)及图(二)是L5椎间盘的轴状面观。此病人虽有中等程度的腰椎间盘退变(在片子上看到黑色的椎间盘)和小的非压迫性4mm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中央管”,可以很好地表现轴向核磁共振解剖。椎间盘的髓核在这两个图像中看不到,一是因为椎间盘脱水太严重,不能将纤维环及髓核区分开,另外这些图像为T1加权象(更高分辨率),所以不能将含水多的髓核与较干燥的纤维环区分开。但在一个正常的,非退化性椎间盘T2加权像上,很容易看清髓核区及纤椎环区T2加权图像(见图三)。“后部神经结构”包括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Nerve Roots)、硬膜囊(Thecal Sac)及发出神经根(Exiting Nerve Roots)。发出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看图中IVF粉红色区)内,在此图像中看不到。如果你发挥点想象力,你可以在图中找到一个象“米老鼠”样的图像,硬膜囊是米老鼠的头,两个过往神经根是米老鼠的耳朵。再重复以下,虽然此椎间盘有4mm的突出,但此病人的过往神经根S1和突出物之间没有接触。大部分情况下,椎间盘突出物或疤痕组织将遮挡住其中的一个过往神经根(米老鼠耳朵),这通常是神经根受压的象征。

脊椎血管瘤的MRI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5660657.html, 脊椎血管瘤的MRI表现 作者:高永伟 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脊椎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搜集的23例病例共52个脊椎血管瘤病灶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所显示的52个病灶中,49个病灶为短T1长T2信号,3个为稍长T1长T2信号。STIR抑脂序列52个病灶信号均有减低,其中43个信号明显衰减,呈低信号,9例呈稍低信号。37个病灶冠状位及矢状位表现为典型的“栅栏状”改变,轴位表现为网眼状改变;11个病灶表现不典型,4个病灶累及椎弓根。结论脊椎血管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加之STIR序列的联合应用,对脊椎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3(b)-0175-01 脊椎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amas,VHs)是一种常见的骨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尸检占脊椎肿瘤的11%。然而,以往所报道的X线及CT检出病例远远低于该病的实际发病率,随着MR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对23例病例52个病灶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6年9月至2011年10月经临床观察、随访及病理证实的VHs病灶23例病例共52个,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9~71岁(平均42.7岁),其中以椎间盘突出相关症状就诊15例,外伤检查偶然发现6例,腰背部疼痛2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行MRI检查,采用GE 1.5Signa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层厚4mm,间隔1mm,常规行SE序列T1WI及T2WI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并加扫STIR抑脂序列。 2 结果 (1)全部23例患者受累椎体52个,其中颈椎5例,受累椎体8个;胸椎11例,受累椎体27个; 腰椎5例,受累椎体13个;骶椎2例,受累椎体4个。

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MRI诊断

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MRI诊断 发表时间:2015-11-23T13:43:20.470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朱龙刘署敏胡英改杨葛申岩李刚[导读] 河北省安国市医院 071200 EVH的MRI表现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可对EVH的侵袭性进行有效评价。 (河北省安国市医院 071200)【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脊柱血管瘤(EVH)的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EVH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征象,比较MRI及CT对EVH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结果:EVH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压脂序列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相应脊椎水平椎管有效矢状径变窄,脊髓、神经根受压。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等征象的检出率MRI高于CT(χ2=24.21、38.69、40.23、38.56,P<0.05),椎体及附件骨质膨胀扩大、椎管狭窄、不规则蜂窝征、椎体压缩等征象的检出率MRI与CT无差异(χ2=3.57、2.80、12.82、2.58,P>0.05),骨皮质破损CT的检出率高于MRI(χ2=34.76,P<0.05)。结论:EVH的MRI表现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可对EVH的侵袭性进行有效评价。【关键词】脊柱血管瘤;侵袭性血管瘤;诊断【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EVH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征象,比较MRI及CT对EVH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以探讨EVH的MRI影像学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36例EVH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两例因成像质量差而被排除在外,纳入研究的34例患者中男性为19例,女性为15例,平均年龄42.4岁(21岁~82岁),患者病程2月~31.6月,平均12.4月,所有病例均为术后病理证实。 1.2临床症状 34例患者均有局部疼痛症状,表现为相应患椎水平的疼痛及活动受限,体格检查棘突压痛,叩痛阳性;双上肢感觉正常24例、异常10例;双下肢感觉正常5例、异常29例;肌力、肌张力正常6例,24例出现局部疼痛伴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等脊髓、神经受损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其中神经根损害26例,脊髓损害21例,21例脊髓损害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13例,C级6例,D级2例。 1.3 MRI检查方法 MRI设备使用西门子公司1.5T Magnetom Avanto超导型MR扫描机,脊柱线圈,磁场强度1.5T,层厚(3.0~4.0)cm,层间距(3.3~5.2)mm。常规行TSE序列T1WI、T2WI以及T2WI/STIR的矢状面扫描和横断面扫描,其中T1 WI的TR为600ms、TE 为1lms,T2WI的TR为2800ms、TE为96ms,T2WI/STIR的TR为3000ms、TE为90ms。24例患者行矢状位、横轴位T2WI/STIR (TR500ms、TE9ms)的压脂增强扫描(Gd—DTPA) ,造影剂剂量为0.1 mmol/kg。CT检查使用飞利浦公司MX16 Slice螺旋CT扫描仪,120KV,250mA,层厚3mm,层间隔3mm,获取图像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以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窗宽窗位观察分析图像,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 1.4统计学分析方法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对两组的MRI及CT图像进行分析,得出一致意见,意见不一致时与另一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共同讨论决定。记录MRI和CT两种成像方式的EVH征象,使用SPSS14.0统计学分析软件,以χ2检验比较两种成像方式检出EVH相关征象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34例EVH患者共有患椎62个:单发为13例,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9例、腰椎3例;多发病变21例,其中16例连续累及胸腰椎,5例呈跳跃分布,本组研究未见骶椎病例。62个患椎中,最大径<10mm者8个(12.90%)、10~19 mm者39个(62.90%),>20 mm者15个(24.19%)。EVH的相关征象见表1:较大的血管瘤内可见增粗的纵行骨小梁,在T1WI和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可见部分或整个椎体及双侧椎弓受累,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相应水平椎管受压狭窄,有效矢状径变窄,肿瘤信号呈T1WI等低、T2WI及压脂高信号(图1-3);24例增强病例中,表现为整个肿瘤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62例患椎中,椎体、椎弓根、椎板两两受累24例,椎体、椎弓根和椎扳同时受累38例,椎间盘受累2例;62例EVH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骨小梁增粗57例,骨皮质不完整32例,周围骨质硬化18例,24例可见椎体变扁,椎体及附件内见长Tl、长短混杂T2异常信号(图1),压脂序列为高低混杂信号(图1);周围软组织肿胀,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相应部分骨皮质不连续,邻近软组织影增厚(图1)。 MRI和CT两种成像方式的EVH相关征象检出差异见表1,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等征象的检出率MRI高于CT(χ2=24.21、38.69、40.23、38.56,P<0.05),椎体及附件骨质膨胀扩大、椎管狭窄、不规则蜂窝征、椎体压缩等征象的检出率MRI与CT无差异(χ2=3.57、2.80、12.82、2.58,P>0.05),骨皮质破损CT的检出率高于MRI(χ2=34.76,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