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测量学与纳米探测技术

纳米测量学与纳米探测技术
纳米测量学与纳米探测技术

第十五章纳米测量学与纳米探测技术

纳米测量学是纳米科技完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内涵涉及纳米尺度的评价,成份、微结构和物性的纳米尺度测量等。

一、现状和展望

二、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

(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

一、现状和展望

1. 纳米测量学面临的任务

如何评价纳米材料的颗粒度及分布、比表面和微结构?如何评价超薄薄膜表面的平整度和起伏?

如何测量纳米尺度的多层膜中单层膜的厚度?

如何评价纳米器件?等等

2. 纳米测量学发展的途径

(1) 创造新的纳米测量技术,建立新原理、新方法。

纳米科技发展与1981年Binnig和Rohrer研制成功STM有很大关系。以STM为基础,人类可在纳米级乃至原子级水平上研究物质表面原子、分子的几何结构及与电子行为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已发展了一些微细加工技术和相关的学科。

如“针尖化学”:研究在STM的针尖上单个原子和分子是如何反应的。

是纳米测量的核心技术,它的诞生促进了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

(2) 对常规技术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纳米测量的需要。

(离子束、光子束、电子束三束微束分析手段)

提高它们的横向、纵向分辨率

电子显微技术

TEM:电子束?可见光;磁场?透镜。

TEM、STEM:达0.2-0.1nm的分辨率

(电子能量高达400keV以上,电子的波长短)

U (kV) 100 200 300 400 500 λ (?) 0.0370 0.0251 0.0197 0.0164 0.0142

电子束波长比光波波长小几百倍,使TEM的分辨率大大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放大倍数已超过一千万倍。3.纳米测量技术的展望

(1) 超薄膜及横向纳米结构的分析技术

基于SPM技术,既可作为“眼”(纳米分析工艺),确定原子和亚微米尺寸范围内的层面的几何排列和电子排列;又可作为“手”(纳米加工工具),用于层面的修整(移动原子等)。

其未来的发展应着眼于:

i) 探针多样化:电子、离子等微束与SPM结合。

ii) 对新型材料表面(陶瓷、聚合物膜、纳米成份膜)和超光滑表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定量化。

iii) 纳米粒度的定位、加工和(原位)控制。

(2) 电子与光子束分析(能谱分析)技术

i) Auger电子能谱(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AES:表面显微分析、深度剖面分析(溅射剥层)

XPS:表面化学成分分析、表面电子态(化学键)分析ii) 能量(波长)扩展X-ray分析法EDX (WDX) Energy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纳米微区的化学成份和价电子结构信息、

电子结构(物相分析)

还有紫外光电子谱UPS、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等

(3) 质谱分析技术

二次离子质谱SIMS:灵敏度高(百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横向分辨率高达100-200nm

二次中性质谱SNMS:横向分辨率达100-10nm

激光显微质谱分析法LAMMA:用于纳米测量的工业化应用(激光剥离+ 质谱分析)

(4) 显微分析技术

i) 电子显微技术

TEM (Tunnel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TEM:达0.2-0.1nm的分辨率

(能量高达400keV以上,电子的波长小)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i) X射线显微技术:不需高真空,可用于生物样品

iii) 光电子散射显微技术PEEM:表面电子散射成像低能电子显微法LEEM:表面上二次电子、电子

反射、散射成像

(5) 纳米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已达0.01nm)

机械法:超高精度画针测量技术、STM、AFM 等

干涉法:各类激光干涉测量仪

二、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

1.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1981年,美国IBM公司在瑞士的苏黎世实验室的G.Binnig和H.Rohrer博士发明了STM,1986年即获得Noble物理奖。[G.Binnig, H.Rohrer, C.Gerber et al., Appl.Phys.Lett., 40(1982), 178.]

(1) 工作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对样品表面进行分析观察的。

?隧道:隧道效应是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即在电子能量低于它要穿过的势垒高度时,电子由于具有波动性而具有一定的穿过势垒的几率。

将一个探针(其尖端可制成只有一个原子大小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足够接近(通常小于1nm)、以致于针尖与样品表面的电子云有些微重叠时,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加上一定的偏压,就会有一种被称作为隧道电流的电子流流过探针,这种隧道电流的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如果距离减小0.1nm,电流将增加一个数量级。

?扫描:在压电材料棒制成的支架上装有极细的金属探针,电压控制探针作高精度的移动。

通过控制压电陶瓷驱动探针在物体表面作精确的二维扫描(其扫描精度可达几分之一纳米),由于样品表面高低不平而使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距离的变化又引起隧道电流的变化;控制和记录各扫描点(x,y)隧道电流的变化(z的反映),并把信号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重建后,就获得反映物体表面形貌的高分辨率的直观图像。

?由于隧道电流(nA级)随距离而剧烈变化,让针尖与样品表面保持恒定距离而移动(扫描),记录每点上的电流值。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原子造成的电流变化,通过计算机处理,便能在显示屏上绘出材料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并达到空前的高分辨率(横向可达0.1nm,纵向可达0.01nm)。

?放大倍数可达上亿倍(1?10-10 m ? 108 = 1?10-2 m)。

STM工作时,通过监测样品上每一点的隧道电流,样品表面的电子图形就被实时保存下来。

其工作模式一般有两种:当针尖与样品的间距保持不变时,每点上的电流值就被记录,我们把这种操作称为恒高模式(CHM);相应的,扫描样品时如果隧道电流保持不变的话,此模式为恒流模式(CCM)。

每种模式都有它自己的优势,恒高模式主要用来研究样品的电特性(光谱学);而恒流模式是最普通的一种,它可以复制样品的表面图象。

为看清一个个原子,STM的探针针尖也应该细到原子尺度,这靠机械打磨是办不到的。实际上是在探针尖和材料之间加以高压,从材料表面吸起一个个原子,附着在针尖上。

此方法便带来了STM的另一用途—实现原子、分子的直接操纵!

扫描隧道显微镜使人们对单个原子、分子的直接操纵成为现实,由此引发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纳米加工。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纵原理是:在针尖上加一个很微弱的电流,这个电流产生一个电场,当两个物体非常接近的时候,会有排斥力,但到一定程度它又会有吸引力,在吸引力的范围内(一般在几个埃的时候),把针尖提上来,原子就吸附在针尖上,然后移动针尖到指定的位置撤去电流,原子即被放置在表面上的新位置。利用这种方法人们可直接操纵吸附在表面的原子、分子,制造新产品。

1989年,IBM公司阿尔玛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Donald Eigler与同事在实验里第一次使用原子发生了位移。他们用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测量和操纵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上的探针),在一块镍晶体基板上缓慢、巧妙地移动36个氙原子、使其按自己的意志组合成“IBM”三个字母,这3个字母拼在一起的整个宽度在3个纳米以内。尽管这次移动原子是在极低温度下的真空室内实现的,但毕竟实现了显微操作,实现了费曼40多年前的设想。从而也打开了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2) STM的发展

大气STM

?真空STM[信息来自表面原子,须有清洁而真实的样品表面(无吸附、氧化)]

需无油、无震的真空系统!

?低温STM:

低温下工作,LN2温度下观察高Tc超导材料

?电解质STM:蒸馏水、盐水、电解液环境下研究不同物质的表面结构

(3) STM的特色和优势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继透射电镜和场离子显微镜之后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新一代显微镜,与以往的各种显微镜和分析仪器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STM具有空前的空间分辨率。在平行和垂直于表面方向的横向与纵向分辨率已分别达到0.1nm和0.01nm,完全可分辨单个原子(原子的典型尺寸为0.2-0.3纳米),这是一般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都难以达到的。

STM可实时地得到在实空间中的真实样品表面的三维高分辨率图像,而不同于某些分析仪器是通过间接的或计算的方法来推算样品的表面结构,即STM得到的是实空间的直观图象,无需用试差模体进行对比计算,非常有利于对表面反应、扩散等动态过程的实时观测研究。

STM可得到表面单原子层的局域结构图像,可用于研究具有周期性或不具备周期性的表面结构,这对于研究局部的表面缺陷、表面重构和表面吸附物质的位置及形貌极其有效。

STM的使用环境宽松,既可以在真空中工作,又可以在大气中(低温、常温、高温)、甚至在溶液中使用,在各种工作环境下都能保持很高的分辨率,从而可以实现近自然条件下对样品表面的观测,这为生物样品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STM对样品几乎无损伤,不要求特别的样品制备技术,而且样品需求量很小(毫微克),这为观测珍稀样品提供了便利。

在超高真空条件下,STM不仅可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图像,还可通过扫描隧道谱(STS)研究表面的电子结构。这对表面物理的研究很有用。

STM的价格相对于电子显微镜等大型仪器来讲是较低的,这对于STM的推广很有好处。

纳米科技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就是因为在1982年发明了费恩曼所期望的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STM的问世,使人们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背景,被科学界公认为是表面科学和表面现象分析的一次革命。

著名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曾这样抱怨过:“表面是魔鬼发明的”God made solids, but surfaces were the work of the devil ! 由于物体表面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外界环境与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使得物体的表面性质变得极为复杂,这种复杂一直妨碍着人们进行精确的实验探索以及理论描述。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以类似技术为基础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问世,笼罩在物体表面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扫描探针显微镜也因此成为探索物体表面结构的最强有力的工具。

?正如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样,STM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STM工作时要监测针尖和样品之间隧道电流的变化,故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如果要观察非导电材料,就要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导电膜,而导电膜的存在往往掩盖了样品表面的结构细节,使STM能在原子级水平研究表面结构的优点不复存在。然而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多是不导电的,于是STM在应用上就有较大的局限性。

2.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1986年,G.Binnig在Stanford大学与C.F.Quate、C.Gerber研制成功AFM。[G.Binnig, C.F.Quate and C.Gerber, Phys.Rev.Lett., 56(1986), 930.]

AFM技术由STM派生出来,在STM基础上发展起来(两者各有异同)。可用来研究导体、半导体,特别是用来分析那些用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达到原子水平分析的材料(如绝缘体)。

(1) 工作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AFM),或称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SFM),跟所有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一样,使用一个极细的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光栅扫描,探针位于一悬臂的末端顶部,该悬臂可对针尖和样品间的作用力作出反应。

当悬臂弯曲时,激光器发出的光将被反射到探测器上,于是在悬臂上的弯曲变化值就可以得到了。因为悬

臂在小位移范围内符合库克定律,于是在针尖和样品间

的作用力可以得到测量。针尖和样品的相对运动用极为精确的定位系统来控制,这种设备多是用表现为扫描管的压电陶瓷制成的,扫描管可以在X、Y、Z各个方向上精确定位到亚埃级(Z轴通常是垂直于样品的)。因此原子力显微镜是通过探测原子间的近距离相互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而非隧道电流来获取物体表面信息的,是一种对非导电试样也敏感的扫描探针显微镜,这使得AFM在材料领域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只是目前其分辨率还没有STM高。

i) 探针行为:

一个对微弱力极其敏感的微悬臂的一端有一微小针尖,当针尖与样品轻轻接触(即接近到原子级间距),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存在极其微弱的作用力(10-8-10-6 N),通过扫描时控制这种力的恒定,带有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针尖与样品表面的原子间作用力的等势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的方向起伏运动。微悬臂的(Z方向上)形变是对针尖-样品相互作用的直接测量,由此可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ii) 微悬臂运动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光学方法和电学方法光学方法是通过测量激光束在微悬臂背面的反射来测量其起伏运动的。即使小于0.01nm的微悬臂形变也可检测(反射后变成3-10nm的激光点位移)

电学方法主要包括:

隧道电流检测法:(第一台AFM:在微悬臂针尖的上方有一个STM装置,通过STM针尖与微悬臂之间产生的隧道电流的变化可检测由于原子间相互作用力令微悬臂产生的形变,分辨率可达原子级水平。可见,微悬臂实际上充当了STM的样品,借助它间接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任意性质材料表面的形貌信息。)

电容检测法:微悬臂形变时,与参考电极间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即电容发生变化,测量此电容的变化量就可测量微悬臂的起伏运动位移。

iii) 微悬臂的起伏运动情况

针尖与样品的相互作用过程有点类似于电唱机的针尖在接触唱片时,针尖随唱片表面沟槽的深浅而起伏运动,从而“感觉”出唱片上存储的音乐信息。所不同的是AFM中针尖对样品表面的接触作用力要小得多,否则会破坏样品的表面。

?由于AFM不需要在针尖与样品间形成(电子)回路,突破了样品要具有导电性的限制,因而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2) 工作模式

当AFM的微悬臂与样品表面原子相互作用时,通常有几种力同时作用于微悬臂,其中最主要的是范德华力。

当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它们将相互吸引;随着原子间距继续减小,两个原子的电子排斥力将开始抵消引力,直到两个原子的间距为几个?(约为分子键长时),两个力达到平衡;间距进一步减小时,范德华力由负变正(排斥力)。利用此力的性质,让针尖与样品处于不同的间距,可使AFM具有三种不同的常用操作模式。

i) 接触模式(contact mode)

当针尖与样品间的范德华力处于在排斥力区时,两者的间距小于0.03nm,基本上是紧密接触的,故称为接触模式。此时针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发生重迭,排斥力将平衡几乎所有可能使两个原子接近的力,微悬臂弯曲也不可能使针尖原子与表面原子靠得更近。悬臂的弯曲较方便地被检测,使仪器的分辨率极高,可达原子级水平,且产生的图像很稳定。

接触模式是AFM工作的最普通模式,在扫描中针尖和样品始终保持近距离的“接触”,意味着我们以排斥模式得到分子作用力曲线。运用此模式,可测量原子间的近程相互斥力,所测最小力可达10-9 N;也可用来测定针尖与样品间的摩擦力,最小检测极限可达10-10 N(纳米摩擦学)。

?保持与样品的接触带来一个缺点,就是当样品较软时,针尖-样品间产生的压缩力和剪切力很容易使样品发生变形,从而降低图像的质量。

ii) 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非接触模式是AFM工作的另一种模式:针尖与样品间的范氏力在吸引力区,针尖与样品的间距较远,通常在几百nm之间,始终不与样品表面接触。

在工作时,悬臂必须在样品表面上部振动。由压电陶瓷作用使微悬臂在其固有频率(约200-300kHz)下振荡,振幅约几个nm。针尖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将引起振动频率或振幅的变化,据此就可知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此法检测的是范氏吸引力和静电力等对成像样品没有破坏的长程作用力,由于针尖与样品间距相对较长,相互作用力的敏感度较弱,导致该模式工作的AFM图像横向分辨率比接触模式要低,达不到原子级水平。

针尖和样品的距离不再属于分子作用力曲线的排斥模式,对于AFM而言这是在一般环境下极难进行的一种工作模式。样品表面存在的一层水雾将在针尖和样品间不断形成一个毛细桥,这导致针尖从非接触式转为“接触式”。

iii) 轻敲模式(tapping mode)

这种模式类似于非接触模式,但微悬臂以共振频率振荡的振幅较大,约100nm。从而针尖能在振荡的底部间断地点击样品的极小一点,所以叫轻敲模式(点击模式) 。是AFM工作的又一普通模式。

同接触模式一样这也需要接触样品,但是接触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意味着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侧面摩擦力极大地减少了。当图像很难稳定下来或样品很软时,点击模式是比接触模式更好的一种选择。

由于针尖同样品有接触,分辨率通常几乎同接触式一样好;但因为接触是非常短暂的,剪切力(侧向摩擦力)引起的破坏几乎完全消失,样品表面不易损坏;而且针尖的垂直作用力比水的毛细张力大得多,使针尖可以在表面水层中进出自如,适用于液体成像,它对液体环境中生物分子成像的应用研究正不断增多。

(3) AFM的应用

i) 物质结构

由于AFM和STM相比的最大优点是不要求样品具有导电性,因而AFM在研究绝缘体和非良导体样品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弥补了STM在这方面的不足。用AFM已获得了包括导体和绝缘体在内的不同材料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如层状化合物的石墨、MoS2和BN;大气环境下的LiF等离子晶体,大气和水覆盖下的云母、激光唱盘等。

ii) 磁结构

如果把AFM的探针由金刚石等非磁性材料(AFM 的发明者最初使用的针尖是在几张铝箔上沾上钻石制成的)换成Fe、Ni等磁性材料,运行时采用非接触模式,它就可探测样品表面的磁力场分布,这就是所谓的磁力显微镜(MFM–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

材料磁畴的磁力梯度一般在10-7-10-11 N/nm的范围内,与范德华力(10-8-10-6 N/nm)差不多,所以由AFM改进而成的MFM测量磁性材料十分有效。可用于研究磁性数据存储器件(磁场尺寸范围是纳米级)和分析表面磁力分布状况(形貌、磁畴分布以及一些化学信息)。

iii) 静电结构

让微悬臂的针尖带有电荷,当针尖在样品表面以非接触模式扫描时,其振动振幅受样品表面电荷静电力的影响,以这种方式来成像的显微镜叫静电力显微镜(EFM –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

它可测出10-10N的静电力,用于研究微电子电路在极小尺度上的电特性。例如微电子工业中使用的Si片,由于掺杂原子的分布及其浓度对芯片的性能影响很大,利用EFM可以进行电容扫描显微(SCM),可观察半导体或绝缘体中掺杂材料和掺杂量的分布状况,其定位分辨率约为200nm,最小可探测出3个电子。

iv) 摩擦学

在接触模式的AFM中,针尖与样品的作用时,因样品表面摩擦力的变化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微悬臂除了会在纵向产生弯曲外,还会使其平面发生横向位移(扭曲)。利用这个性质,可以通过增加探测装置,测量微悬臂在成像过程中的弯曲和扭曲,测量表面力和摩擦力。

这种扩充了功能的AFM叫做横向力显微器(LFM –Lateral Force Microscope)或摩擦力显微器(FFM –Friction Force Microscope) ,其比传统的AFM多一组位置灵敏光探测器(PSPD),可同时地、独立地采集形貌图像和有关摩擦力的数据信息,其在纳米摩擦学(nanotribology)的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v) 生物医学

轻敲模式的AFM可应用于对液体环境中生物分子成像,这种技术的发展很受生物工作者的欢迎。利用AFM对单链、双链、三螺旋DNA,甚至对DNA-蛋白复合物的研究表明,采用了可靠的样品制备和成像方法,AFM研究可得到与电镜观察相比较的高分辨率、可重复性的结果。

随着液体中的AFM成像技术的发展,在生理条件下,DNA分子可在丙醇或丁醇、干燥空气、水或一些缓冲液中成像,测量得到的DNA宽度一般是5-9nm。

还可有效地对染色体、癌细胞的表面成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有效工具。

AFM作为SPM家族里的重要一员,是广泛而有效的实验技术,它在固体材料、有机物和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以其独特的优点,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3. 其它SPM

基于探针与目标表面的接触力、电子交换以及外部相互激励反应原理,把显微世界与纳米世界结合起来,将近场与远场技术结合起来。

例如:激光显微镜(LFM)、扫描热显微镜、扫描隧道电位仪(STP)、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扫描超声显微镜,等等。

激光力显微镜:激光(原子)力显微镜通过让一根钨探针或硅探针在距样品表面几纳米的高度上反复移动来探测固体表面的情况。样品通常是微电子器件。

探针尖端在工作时处于受迫振动状态,其频率接近

于探针的共振频率。探针尖端在受样品原子的范得瓦尔斯吸引力作用时,其共振频率会发生变化,振幅也随之改变。据此可探知样品表面的原子起伏情况。

为了跟踪探针尖端的振幅情况,将一束激光分为两束,其中一束通过棱镜反射,另一束从探针背面反射回来,这两束光重新会合后发生干涉,干涉的情况给出了探针振幅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激光(原子)力显微镜显微镜可检测出小至5nm的表面起伏变化。用于检查制作微电路用硅基片的表面质量和微电路成品。

不同类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诸多功能,使得它们在物体表面结构的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它们为探索物质表面或界面的特性,如表面不同部位的磁场、静电场、热量损失、离子流量、表面摩擦力,以及扩大可测量样品的范围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扫描探针纳米加工技术

20世纪80年代,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的发明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深入到了原子、分子层次。由于SPM的针尖曲率半径小,且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很近(<1 nm),在针尖与样品之间可以产生一个高度局域化的场,包括力、电、磁、光等。该场会在针尖所对应的样品表面微小区域产生结构性缺陷、相变、化学反应、吸附质移位等干扰,并诱导化学沉积和腐蚀,这正是利用SPM进行纳米加工的客观依据。同时也说明,SPM不是简单用来成像的显微镜,而是可以用于在原子、分子尺度进行加工和操作的工具。

现在,利用SPM进行纳米刻蚀和纳米加工的方法层出不穷,加工的材料和加工所需的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扫描探针纳米加工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纳米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下面对机械刻蚀、电致刻蚀、光致刻蚀、热致刻蚀和浸笔印刷术等重要的扫描探针纳米加工技术进行介绍。

(1) 机械刻蚀

机械刻蚀是指利用SPM的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样品表面刮擦、压痕、提拉或推挤粒子产生纳米尺度的结构。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机械刻蚀可归纳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机械刮擦,主要利用SPM的探针机械压力搬移样品表面材料。该方式要求针尖材料的硬度大于样品,使其不致于磨损严重。另一种为机械操纵,类似于原子操纵,利用SPM的针尖移动在样品表面上弱吸附的粒子,从而达到构筑表面纳米结构的目的。(2) 电致刻蚀

电致刻蚀主要由一个施加在样品与表面间短的偏压脉冲引起,当所加电压超过阈值时,暴露在电场下的样品表面会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这些变化或者可逆或者不可逆,其机理可以直接归因于电场效应,高度局域化的强电场可以诱导原子的场蒸发,也可以由电流焦耳热或原子电迁移引起样品表面的变化。

(3) 光致刻蚀

典型的光致刻蚀方法为近场光刻/光写,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SNOM)产生的超高分辨光束,进行线度为纳米级的光刻/光写。

对于SNOM的发展来说,还可以结合光镊技术,同步实现微操纵和微成像。激光技术制成的光镊依据光辐射压原理,利用激光与物质间进行动量传递时的力学效应形成三维光学势阱。

(4) 热致刻蚀

扫描热显微镜的发展为热致刻蚀提供了技术保证,在针尖局域热场作用下,针尖下样品可以熔化、分解,形成纳米结构。

(5) 浸笔印刷术

美国西北大学的Mirkin研究小组开发的浸笔印刷术(dip-pen nanolithography,DPN)用AFM的针尖作“笔”,固态基底作“纸”,能与基底有化学作用力的分子作“墨水”,分子通过凝结在针尖与基底间的水滴的毛细作用直接“书写”到基底表面。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取决于纳米结构的获得状况,人类永无止境地追求加工的精度和器件的细度,才有了今天的信息膨胀和经济繁荣,同时也给常规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SPM的出现,最早是为了原子尺度的成像要求,但今天已发现它们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建立在SPM技术之上的纳米加工工艺研究、纳米结构理化性能表征、材料和器件纳米尺度形貌分析、高密度存储技术,等等,都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的前沿领域。

由于SPM能集成像、性能表征于一体,是现代科技的完美结晶,它与FIM(场离子显微镜)、LEED、激光表面干涉等其它表面分析手段相结合,不仅为纳米测量学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促进了纳米科技的发展,为纳米科技在新世纪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如果没有扫描探针显微镜,就没有今天的纳米科技!

现代材料测试技术期末测试题汇总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思考题 1.电子束与固体物质作用可以产生哪些主要的检测信号?这些信号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1)电子束与固体物质产生的检测信号有:特征X射线、阴极荧光、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俄歇电子、吸收电子等。 (2)信号产生的原理:电子束与物质电子和原子核形成的电场间相互作用。 (3)特征和用途: ①背散射电子:特点:电子能量较大,分辨率低。用途:确定晶体的取向,晶体间夹角,晶粒度及晶界类型,重位点阵晶界分布,织 构分析以及相鉴定等。 ②二次电子:特点:能量较低,分辨率高。用途:样品表面成像。 ③吸收电子:特点:被物质样品吸收,带负电。用途:样品吸收电子成像,定性微区成分分析。 ④透射电子:特点:穿透薄试样的入射电子。用途:微区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 ⑤特征X射线:特点:实物性弱,具有特征能量和波长,并取决于被激发物质原子能及结构,是物质固有的特征。用途:微区元素定 性分析。 ⑥俄歇电子:特点:实物性强,具有特征能量。用途:表层化学成分分析。 ⑦阴极荧光:特点:能量小,可见光。用途:观察晶体内部缺陷。 ①电子散射:当高速运动的电子穿过固体物质时,会受到原子中的电子作用,或受到原子核及周围电子形成的库伦电场的作用,从而 改变了电子的运动方向的现象叫电子散射 ②相干弹性散射:一束单一波长的电子垂直穿透一晶体薄膜样品时,由于原子排列的规律性,入射电子波与各原子的弹性散射波不但 波长相同,而且有一定的相位关系,相互干涉。 ③不相干弹性散射:一束单一波长的电子垂直穿透一单一元素的非晶样品时,发生的相互无关的、随机的散射。 ④电子衍射的成像基础是弹性散射。 3.电子束与固体物质作用所产生的非弹性散射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非弹性散射作用机制有:单电子激发、等离子激发、声子发射、轫致辐射 ①单电子激发:样品内的核外电子在收到入射电子轰击时,有可能被激发到较高的空能级甚至被电离,这叫单电子激发。 ②等离子激发:高能电子入射晶体时,会瞬时地破坏入射区域的电中性,引起价电子云的集体振荡,这叫等离子激发。 ③声子发射:入射电子激发或吸收声子后,使入射电子发生大角度散射,这叫声子发射。 ④轫致辐射:带负电的电子在受到减速作用的同时,在其周围的电磁场将发生急剧的变化,将产生一个电磁波脉冲,这种现象叫做轫 致辐射。 1)二次电子产生:单电子激发过程中,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原子的核外电子。应用:样品表面成像,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形貌观察等 2)背散射电子:受到原子核弹性与非弹性散射或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散射后被反射回来的入射电子。应用:确定晶体的取向,晶体间夹角,晶粒度及晶界类型,重位点阵晶界分布,织构分析以及相鉴定等。 3)成像的相同点:都能用于材料形貌分析成像的不同点:二次电子成像特点:(1)分辨率高(2)景深大,立体感强(3)主要反应形貌衬度。背散射电子成像特点:(1)分辨率低(2)背散射电子检测效率低,衬度小(3)主要反应原子序数衬度。 5.特征X射线是如何产生的,其波长和能量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的应用? 特征X-Ray产生:当入射电子激发试样原子的内层电子,使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不稳定的激发态状态,外层的电子会迅速填补到内层电子空位上,并辐射释放一种具有特征能量和波长的射线,使原子体系的能量降低、趋向较稳定状,这种射线即特征X射线。 波长的特点:不受管压、电流的影响,只决定于阳极靶材元素的原子序。 应用:物质样品微区元素定性分析

工程测量学

1.工程测量学定义: 定义一: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 定义二:工程测量学主要研究在工程、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资源开发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地形和有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研究对测量和工程有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的学科,它是测绘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 定义三: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包括地面、地下、水下、空中)中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按工程建设阶段划分 ? 工程测量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三个阶段分为“工程勘测”、施工测量”和“安全监测”。 ? 规划设计阶段:主要是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另外还要为工程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以及水文测验等进行测量。对于重要的工程区的稳定性监测。 ?建设施工阶段:建立施工控制网,工程建筑物定线放样,施工质量控制,开挖与建筑方量测绘,工程竣工测量、变形观测以及设备的安装测量等。 ? 运营管理阶段: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水平位移、沉陷、倾斜以及摆动等定期或持续监测。建立工程进管理、维护信息系统。 主要内容:模拟或数字的地形资料的获取与表达;工程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建筑物的施工放样;大型精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测量;工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工程变形及与工程有关的各种灾害的监测分析与预报;工程测量专用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工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 3.结构体系: 特殊与一般、纵向与横向处理相结合 特殊:每一工程的特殊性 一般:指各种工程的共性 纵向处理:是指按工程建设的三个阶段阐述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横向处理:按典型工程分别进行讲述。 4.工程施工建设阶段的测量工作: 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是按设计要求将设计的建构筑物位置、形状、大小及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以便进行施工;另一方面作为施工质量的监督,还需进行工程质量监理。 施工测量工作: 不同的施工的对象,其施工测量工作程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的测量工作有: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施工放样、竣工测量。 施工放样的原则与工作程序:“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 施工放样的主要内容: ?放样依据的选择,即放样已知点的选择 ?选择放样方法 ?计算放样元素 监理测量工作: ?在正式施工开始时,对控制网进行全面复测、检查 ?验收承包人的施工定线 ?验收承包人测定的原始地面高程 ?对桥梁施工还需进行桥梁下、上部结构的施工放样的检测

(全文)纳米测量仪器和纳米加工技术

2003年1月第5卷第1期 中国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 Jan.2003Vol 15No 11 院士论坛 [收稿日期] 2002-07-18;修回日期 2002-07-29 [作者简介] 姚骏恩(1932-),男,上海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研究员 纳米测量仪器和纳米加工技术 姚骏恩 (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北京 100080) [摘要] 纳米科技是当今国际上的一个热点。文章对纳米科技作了简要介绍,纳米测量和加工是纳米科技中 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了发展纳米测量和纳米加工技术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发展传统技术,主要是电子显微术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聚焦离子束(FIB )-电子束数控加工中心;二是创造新的测量仪器,建立新原理和新方法,介绍了国内外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这两类纳米测量分析仪器的发展、应用和生产现状。指出我国电子显微仪器和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开发和生产面临困境,应尽快建立和加强自己的电子显微仪器和扫描探针显微镜等纳米测量和纳米加工设备制造产业,并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关键词]  纳米科技;纳米测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聚焦离子束-电子束装置;仪器生产[中图分类号]TN16;TN405;T B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03)01-0033-05 1 纳米科技是当今国际上的一个热点 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 兴科学技术。一个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已接近原子尺度(012~013nm )。纳米科技涉及的尺度通常是100nm 以下,直到原子尺寸。在这种尺度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处理的科学技术称为纳米科技。纳米科技实质上就是一种从原子、分子开始制造材料和产品的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在1~100nm 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是一个前沿基础学科和高技术融为一体的完整体系。钱学森早在1991年就指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目前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对纳米科技的研究、开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试图抢占这一21世纪战略制高点,它可给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 2 当今高技术的核心乃是半导体芯片 技术 当今高技术的核心乃是半导体芯片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微型化。元件的尺寸由毫米到微米仍可用传统的科学和技术;从微米到纳米功能元件,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即由有限个原子构成基本功能元件,再由这类新元件组成更复杂的器件,表征这种纳米功能元件的参量具有显著的量子效应和统计涨落特性,就必须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材料。于是纳米电子学就应运而生。芯片的集成度以每18个月硅片上功能元件数增加1倍的速度增加。元件的尺寸越小,芯片的功能越强。商用芯片的线宽在2001年达到0113~0110μm ,现已开始0110μm 的竞争,估计2004年大部分半导体制造企业都会采用0110μm 以下的制造工艺[1]。 3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现今生命科学已经从描述性、实验性科学向定量科学过渡,研究的焦点是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

(完整版)大学测量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何谓水准面?何谓大地水准面?它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静止的水面称为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而形成的,是一个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并且是一个重力场的等位面。 与平均海水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何谓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何谓高差? 答: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海拔。 假定一个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地面点至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某点的经度为118°45′ ,试计算它所在6°带及3°带的带号,以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 答:N=INT(118°45′/6+1)=20 L=20*6-3=117° n=INT(118°45′/3+1)=40 l=40*3=120° 测量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测量工作中,为了防止测量误差的逐渐传递而累计增大到不能容许的程度,要求测量工作遵循在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次序上“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 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测角、量距、测高差。 第二章 水准测量 设A 为后视点,B 为前视点;A 点高程是20.016m 。当后视读数为1.124m ,前视读数为1.428m ,问A 、B 两点高差是多少?B 点比A 点高还是低?B 点的高程是多少?并绘图说明。 答:m h AB 304.0428.1124.1-=-= m H B 712.19304.0016.20=-= B 点比A 点低 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 答: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像有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目标成像的平面和十字丝平面不重合。消除的方法是重新仔细地进行物镜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为止。 水准测量时,注意前、后视距离相等;它可消除哪几项误差? 答:水准测量时,注意前、后视距离相等,可以消除视准轴和水准管轴不平行引起的仪器误差对观测的影响,还可以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等外界环境对观测的影响。 7、调整表2-3中附合路线等外水准测量观测成果,并求出各点的高程。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试卷(答案)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 X射线管主要由阳极、阴极、和窗口构成。 2. X射线透过物质时产生的物理效应有:散射、光电效应、透射X射线、和热。 3. 德拜照相法中的底片安装方法有:正装、反装和偏装三种。 4. X射线物相分析方法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测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直接比较法就属于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5.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受衍射效应和像差两因素影响。 6. 今天复型技术主要应用于萃取复型来揭取第二相微小颗粒进行分析。 7. 电子探针包括波谱仪和能谱仪成分分析仪器。 8. 扫描电子显微镜常用的信号是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 二、选择题:(8分,每题一分) 1. X射线衍射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b )。 a.劳厄法;b.粉末多晶法;c.周转晶体法。 2. 已知X光管是铜靶,应选择的滤波片材料是(b)。 a.Co ;b. Ni ;c. Fe。 3. 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方法中有三种索引,如果已知物质名时可以采用(c )。 a.哈氏无机数值索引;b. 芬克无机数值索引;c. 戴维无机字母索引。4. 能提高透射电镜成像衬度的可动光阑是(b)。 a.第二聚光镜光阑;b. 物镜光阑;c. 选区光阑。 5.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可以消除的像差是( b )。 a.球差;b. 像散;c. 色差。 6. 可以帮助我们估计样品厚度的复杂衍射花样是(a)。 a.高阶劳厄斑点;b. 超结构斑点;c. 二次衍射斑点。 7.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信号中可用于分析1nm厚表层成分的信号是(b)。 a.背散射电子;b.俄歇电子;c. 特征X射线。 8. 中心暗场像的成像操作方法是(c)。 a.以物镜光栏套住透射斑;b.以物镜光栏套住衍射斑;c.将衍射斑移至中心并以物镜光栏套住透射斑。 三、问答题:(24分,每题8分) 1.X射线衍射仪法中对粉末多晶样品的要求是什么 答:X射线衍射仪法中样品是块状粉末样品,首先要求粉末粒度要大小 适中,在1um-5um之间;其次粉末不能有应力和织构;最后是样品有一 个最佳厚度(t =

工程测量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内容: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任务与作用;理解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地理坐标系(大地、天文)、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和高差的概念;了解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测量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程序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重点:测量上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笛卡尔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异同;测量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程序。 难点:大地水准面、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地面上点位的确定方法。 § 1.1 测量学的发展、学习意义及要求 一、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古代测量学的成就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 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测量工作开始得很早,在测量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举出以下几例。 (1)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长沙国地图——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军用地图。 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在古巴比伦北部的加苏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内)发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图。图上绘有古巴比伦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大约是公元前 2500 年刻制的,距今大约四千余年了。 (2)北宋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 (3)清朝康熙年间, 1718 年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图之一《皇与全图》。 在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的先后主持下,自康熙十七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即 1708 年至 1760 年的五十余年间,是中国大地测量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绘制全国地图、省区地图和各项专门地图最多的兴盛时期,亦是世界测绘史上首创中外人士合作先例,在一千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陆上完成了大规模三角测量的宏伟业绩。 2、目前测量学发展状况及展望 (1)全站仪的测量室内外一体化。

(2)全球定位系统 GPS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发展。 (3)遥感 RS ( Remote sense )的发展。

测量学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高差、相对高程、绝对高程、测定、测设 2、知识点: (1)测量学的重要任务是什么?(测定、测设) (2)铅垂线、大地水准面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基准线、基准面) (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异同。 (4)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高程起算面是否有关?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与绝对高程的高程起算面分别是什么? (5)高程系统 (6)测量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7)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一、名词解释: 1.简单: 铅垂线:铅垂线是指重力的方向线。 1.水准面:设想将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水准面。 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地物:测量上将地面上人造或天然的固定物体称为地物。 地貌:将地面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貌。 地形: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2.中等: 测量学: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测定即测绘:是指使用测量仪器与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测设又称施工放样,是把图纸上规划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特征点:特征点是指在地物的平面位置和地貌的轮廓线上选择一些能表现其特征的点。 3.偏难: 变形观测:变形观测是指对地表沉降、滑动和位移现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面上建筑物的变形、倾斜和开裂等现象进行精密的、定期的动态观测,它对于地震预报、大型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和安全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水准面:由于水面可高可低,因此水准面有无穷多个,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高程:地面点的高程是从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用H表示,如A点的高称记为H A。 高差:地面上两点间高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 绝对高程 H :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简称高程、海拨、正高。 相对高程 H′: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假定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测量工作的基本步骤:技术设计、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检查和验 收测绘成果 二、填空题 1.地面点到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对高程;地面点到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大地水准面,假定水准面 2.通过海水面的称为大地水准面。平均,水准面 3.测量工作的基本要素是、和高程。距离,角度 4.测量使用的平面直角坐标是以中央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为坐标原点,中央子午线为x轴,向为正,以赤

工程测量学考试参考复习资料

问答题: 1.已知一右转铁路曲线,设其转向角为,曲线半径为R ,缓和曲线长为l 0,试绘出其曲线平面图,并在图上标出: ① 交点JD ,转向角,曲线各主点; ② 缓和曲线常数β0、m 、x 0、y 0 ③ 缓和曲线长l 0,主切线T ,外矢距E 0,曲线全长L 。 2.为什么要进行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它包括哪些内容,哪些方面? 答:为了时隧道在相向施工时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按设计位置修建,而不侵入建筑界限。它包括洞外和洞内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3.定测中桩高程测量的目的是什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测定中线上各控制桩、百米桩、加桩处的地面高程。为绘制线路总断面图提供资料,中桩高程应起闭于线路水准点上,并把直线上转点,曲线上起终点及曲线长度大于500米的曲中点作为转点,其余的点可作为中视点。 4.简述工程控制网的建网步骤。 5.试比较拨角法放线和支距法放线的优缺点。 答:拨角放线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放线速度较快,缺点是:误差累积,需要每隔一定距离与初测导线进行联测,并对放线误差做处理。 支距法放线的优点是每一直线段均独立放出,误差不会积累,缺点是程序较繁多,速度较慢。 6. 在初测导线成果计算时,什么情况下要进行两化改正?什么是两化改正? 答:当初测导线与国家(大地)控制点联测时,需要进行两化改正。首先是将坐标增量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 7.为提高隧道的横向贯通精度,在洞外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或三角网布网时,都必须注意哪两条基本要求?为什么? 答:为减弱测角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应尽量减少导线边数或三角形个数;为减弱测边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应使导线环或三角网的延伸方向尽量与贯通方向垂直。 8.基本的测设工作有哪些?总的来说,精密的测设方与一般测设方法间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本的测设工作有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已知高程的测设、已知平面位置(坐标)的测设。 精密的测设方法是在一般测设方法的基础上,再重新精确测定该放样点点的位置,根据精确测定的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差值来计算该点位的偏移量,最后将该点位改正到正确位置上。 ZH E 0 QZ YH HZ HY JD P m α βR β0 βT 2βα-0 δ b

测量学答案

《测量学》习题集答案 第九章没的4-9 4-10 没的 第一部分习题和作业 [题1-2] 熟悉和理解铅垂线、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面、法线的概念。 答:铅垂线——地表任意点万有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称重力,重力方向为铅垂线方向。 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 参考椭球面——为了解决投影计算问题,通常选择一个与大地水准面非常接近的、能用数学方程表示的椭球面作为投影的基准面,这个椭球面是由长半轴为a 、短半轴为b 的椭圆NESW 绕其短轴NS 旋转而成的旋转椭球面,旋转椭球又称为参考椭球,其表面称为参考椭球面。 法线——垂直于参考椭球面的直线。 [题1-5] 测量中所使用的高斯平面坐标系与数学上使用的笛卡尔坐标系有何区别? 答:x 与y 轴的位置互换,第Ⅰ象限位置相同,Ⅰ→Ⅱ→Ⅲ→Ⅳ象限顺指针编号,这样可以使在数学上使用的三角函数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照常使用。 [题1-14]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测量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前一不工作未做审核不得进行下一步”。 测量控制网应由高级向低级分级布设。如平面三角控制网是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5″、10″和图根网的级别布设,城市导线网是在国家一等、二等、三等或四等控制网下按一级、二级、三级和图根网的级别布设。一等网的精度最高,图根网的精度最低。控制网的等级越高,网点之间的距离就越大、点的密度也越稀、控制的范围就越大;控制网的等级越低,网点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点的密度也越密、控制的范围就越小。控制测量是先布设能控制大范围的高级网,再逐级布设次级网加密。 二、水准测量 [题2-1] 何谓视准轴?何谓管水准器轴?水准仪上的圆水准器和管水准器各起什么作用?答:视准轴——望远镜物镜中心(或光心)与十字丝中心点的连线。 管水准器轴——管水准器轴内圆弧中点的切线。 圆水准器的格值τ一般为8′,比较大,圆水准器用于粗略正平仪器。 管水准器的格值τ一般为20″,比较小,管水准器用于使望远镜视准轴精确水平。[题2-3] 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 答:物像没有准确地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人眼在目镜端观察的位置不同时,物像相对于十字丝分划板的位置也相应变化。 望远镜照准明亮背景,旋转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十分清晰;照准目标,旋转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像十分清晰。 [题2-8] 用两次变动仪器高法观测一条水准路线,其观测成果标注在图2-35 中,图中视线上方的数字为第二次仪器高的读数,试计算高差h AB。

工程测量学试题及答案

1、提高点位平面放样精度的措施有很多,请列举三种措施盘左盘右分中法、归化法放样,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 2、线路断链分为长链和短链两种类型,产生线路断链的基本原因主要有外业断链和内业 断链; 3、隧道贯通误差分为横向贯通误差,纵向贯通误差,高程贯通误差; 4、隧道洞内控制测量一般采用单导线、导线环、交叉导线(4、主副导线)等导线形式。1.导线控制点补测和位移方法可采用(交合法,导线测量法),位移和补测的导线点的高程 可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进行测定 2。当路基填挖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后,会出现导线点之间或导线点与线路中线之间不通视的情况,可以选择通视条件好的地势(自由设站)测站,测站坐标可以按(交合法)或 (导线测量法)确定。 3。隧道洞内施工时以(隧道中心)为依据进行的,因此需要根据(隧道中线)控制隧道掘进方向。 4。路基横断面的超高方式:(线路中线,分隔带边缘线,线路内测)等。 5。曲线隧道洞内施工时需要注意(线路中线)与隧道结构中心线的不同,因此需要根据(隧道结构中心 线)控制隧道掘进方向。 6。要建立路基三维模型,需要从(线路平面中心线,线路纵断面,线路横断面)等三个角度去建立。根据设计资料提供的(路基横断面、设计纵断面)等资料,并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可以绘制任意路基横断面设计线,再利用全站仪(对边测量)测量方法可以得到该路基横断面。 7。导线控制点的补测和位移方法可采用(交会法、导线法),移位和补测的导线点的高程 可用(水准测 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进行测定。 8。当路基填挖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后,会出现导线点之间或导线点与线路中线点之间不通视情况,可以选 择通视条件良好的地势(自由设站)测站,测站坐标可以按(交会法或导线法)方法确定。9。列出两种提高桥涵结构物平面点位放样精度的方法有(角度分中法放样、归化法放样)10。路基施工施工时,列出三种电位高程放样的方法(水准放样法、GPS 高程放样法、三 角高程放样法) 简答题 1。简述全站仪进行横断面地面线复测的方法: 自由设站,采集横断面地面线特征点三维坐标,路基横断面自动带帽。 2。简述线路断链产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路段分区段设计,线路改线。 3。简述计算机软件在路桥施工测量技术中作用和地位: 内业计算简单化,规范化,高效率,减少错误发生,内业计算的发展方向。 4。简述全站仪确定线路横断面方向的方法: (1)计算给定桩号的中桩坐标及距离为2 米的边桩坐标(2)将全站仪架设在横断面附近的某一控制点上(3)坐标放样法放样出中边桩,根据放样的中边桩可以确定横断面的方向

工程测量学的发展

工程测量学的发展 工程测量学的发展评述 摘要:本文对工程测量学重新进行了定义,指出了该学科的地位和研究应用领域;阐述了工程测量学领域通用和专用仪器的发展;在理论方法发展方面,重点对平差理论、工程网优化设计、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扼要地叙述了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测量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结合科研和开发实践,简介了地面控制与施工测量工程内外业数据处理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科傻系统。最后展望了21世纪工程测量学若干发展方向。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Geodesy (Part Ⅱ) ZHANG Zheng-lu▲ (上接本刊2000年第1期) 四、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测量 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和对测绘的要求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动力。这里仅简单介绍国内外有关情况。 1. 国内览胜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变形监测和库区地壳形变、滑坡、岩崩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其规模之大,监测项目之多,都堪称世界之最。不仅采用目前国内外最成熟最先进的仪器、技术,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对滑坡体变形与失稳研究的计算机智能仿真系统;拟进行研究的三峡库区滑坡泥石流预报的3S工程等,都涉及到精密工程测量。隔河岩大坝外部变形观测的GPS实时持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的位置精度达到了亚毫米。该工程用地面方法建立的变形监测网,其最弱点精度优于±1.5 mm。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精密控制网,精度达±0.3 mm。设备定位精度优于±0.2 mm,200 m直线段漂移管直线精度达±0.1 mm。大亚湾核电站控制网精度达±2 mm,秦山核电站的环型安装测量控制网精度达±0.1 mm。 上海杨浦大桥控制网的最弱点精度达±0.2 mm,桥墩点位标定精度达±0.1 mm;武汉长江二桥全桥的贯通精度(跨距和墩中心偏差)达毫米级。高454 m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对于长114 m、重300 t的钢桅杆天线,安装的垂准误差仅±9 mm。 长18.4 km的秦岭隧道,洞外GPS网的平均点位精度优于±3 mm,一等精密水准线路长120多公里。目前辅助隧道已贯通,仅一个贯通面的情况下,横向贯通误差为12 mm,高程方向的贯通误差只有3 mm。 2. 国外简述 国外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更不胜枚举。以大型粒子加速器为例,德国汉堡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堪称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的历史博物馆。1959年建的同步加速器,直径仅100 m,1978年的正负电子储存环,直径743 m,1990年的电子质子储存环,直径2000 m。为了减少能量损失,改用直线加速器代替环形加速器,正在建的直线加速器长达30 km,100~300 m的磁件相邻精度要求优于±0.1 mm,磁件的精密定位精度仅几个微米,并能以纳米级的精度确定直线度。整个测量过程都是无接触自动化的。用精密激光测距仪TC2002K距离测量,其测距精度与ME5000相当,对平均边长为50m的3 800条边,改正数小于0.1 mm的占95%。美国的超导超级对撞机,其直径达27 km,为保证椭圆轨道上的投影变形最小且位于一平面上,利用了一种双重正形投影。所作的各种精密测量,均考虑了重力和潮汐的影响。主网和加密网采用GPS测量,精度优于1×10-6 D。 露天煤矿的大型挖煤机开挖量的动态测量计算系统(德国)。大型挖煤机长140 m,高65 m,自重8 000 t,其挖斗轮的直径17.8 m,每天挖煤量可达10多万吨。为了实时动态地得到挖煤机的采煤量,在其上安置了3台GPS接收机,与参考站无线电实时数据传输和差分动态定位,挖煤机上两点间距离的精度可达±1.5 cm。根据3台接收机的坐标,按一定几何模型可计算出挖煤机挖斗轮的位置及采煤层截曲面,可计算出采煤量,经对比试验,其精度达7%~4%。这是GPS,GIS技术相结合在大型特种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核电站冷却塔的施工测量系统。南非某一核电站的冷却塔高165 m,直径163 m。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求每一高程面上塔壁中心线与设计的限差小于±50 mm,在塔高方向上每10 m的相邻精度优于10 mm。由于在建造过程中发现地基地质构造不良,出现不均匀沉陷,使塔身产生变形。为此,要根据精密测量资料拟合出实际的塔壁中心线作为修改设计的依据。采用测量机器人用极坐标法作3维测量,对每一施工层,沿塔外壁设置了1 600多个目标点,在夜间可完成全部测量工作。对大量的测量资料通过恰当的数据处理模型使精度提高了一至数倍,所达到的相邻精度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精密测量不仅是施工的质量保证,也为整治工程病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同时也能对整治效果作出精确评价。 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特长双线铁路隧道哥特哈德长达57 km,为该工程特地重新作了国家大地测量(LV95),采用GPS技术施测的控制网,平面精度达±7 mm,高程精度约±2 cm。以厘米级的精度确定出了整个地区的大地水准面。为加快进度和避开不良地质段,中间设了3个竖井,共4个贯通面,横向贯通误差允许值为69~92 mm(较只设一个贯通面可缩短工期11年)。整个隧道的工程投资预计约15亿瑞士法朗,计划于2004年全线贯通。

测量学答案分解

1.什么是测绘学?测绘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测绘是测量与绘图的总称。 测绘学是研究测定和推算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重力场、地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编制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应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地球形状、大小及其表面的各种形态。 2.按照研究的内容不同,测绘学分为哪几门主要学科? 测绘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表面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地测量学、普通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和地图制图学等分支学科。 大地测量学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的 几何位置的理论和方法。 普通测量学研究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的理论和方法。局部区域是指在该区域内进行测绘时,可以不顾及地球曲率,把它当作平面处理,而不影响测图精度。 摄影测量学研究利用摄影机或其他传感器采集被测物体的图像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和分析,以确定被测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并判断其性质的理论和方法。测绘大面积的地表形态,主要用航空摄影测量。 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 海洋测绘研究对海洋水体和海底进行测量与制图的理论和技术。为舰船航行安全、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地图制图学研究地图及其编制的理论和方法。 3.如何确定地面点的位置? 为了研究空间物体的位置,测量上常采用投影的方法加以处理。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需要三个量来确定,其中两个量表示地面点沿基准线投影到基准面后,在基准面上的位置,所以又将这两个量称为坐标;第三个量表示地面点沿基准线到基准面的距离,在测量上称为高程。在这里,基准线可以是点的铅垂线,也可以是法线;基准面可以是椭球面,也可以是大地水准面或平面。实际测绘工作中,一般采用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作为基准面和基准线。 4.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有何影响? 当两点间的距离为10km 时,以水平面代替水准面所产生的距离误差为距离的1/121 万,而当代精密测距仪的侧距精度也只有l/100 万。可见,在半径为10 km的范围内进行测量时,可以用平面代替水准面,由此带来的距离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当测区面积为100km,时,以平面代替水准面,地球曲率对水平角的影响很小,球面角超值才0.51",可以忽略不计地球曲率对高差的影响较大。在高程测量中,即使测区面积不大,也不能以平面代替水准面。 5.测量工作中的两个原则及其作用是什么? 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两项原则,一是“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一是“步步要检核”。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试卷答案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X射线管主要由阳极、阴极、和窗口构成。 2.X射线透过物质时产生的物理效应有:散射、光电效应、透射X 射线、和热。 3.德拜照相法中的底片安装方法有: 正装、反装和偏装三种。 4. X射线物相分析方法分: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测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直接比较法就属于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5.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受衍射效应和像差两因素影响。 6.今天复型技术主要应用于萃取复型来揭取第二相微小颗粒进行分析。 7. 电子探针包括波谱仪和能谱仪成分分析仪器。 8.扫描电子显微镜常用的信号是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 二、选择题:(8分,每题一分) 1.X射线衍射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b )。 a.劳厄法;b.粉末多晶法;c.周转晶体法。 2. 已知X光管是铜靶,应选择的滤波片材料是(b)。 a.Co;b. Ni;c.Fe。 3.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方法中有三种索引,如果已知物质名时可以采用( c )。 a.哈氏无机数值索引;b. 芬克无机数值索引;c. 戴维无机字母索引。 4.能提高透射电镜成像衬度的可动光阑是(b)。 a.第二聚光镜光阑;b.物镜光阑;c. 选区光阑。 5.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可以消除的像差是( b )。 a.球差; b. 像散; c. 色差。 6.可以帮助我们估计样品厚度的复杂衍射花样是( a)。 a.高阶劳厄斑点;b.超结构斑点;c. 二次衍射斑点。 7.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信号中可用于分析1nm厚表层成分的信号是(b)。 a.背散射电子; b.俄歇电子;c. 特征X射线。 8. 中心暗场像的成像操作方法是(c)。 a.以物镜光栏套住透射斑;b.以物镜光栏套住衍射斑;c.将衍射斑移至中心并以物镜光栏套住透射斑。 三、问答题:(24分,每题8分) 1.X射线衍射仪法中对粉末多晶样品的要求是什么? 答: X射线衍射仪法中样品是块状粉末样品,首先要求粉末粒度要大小适 中,在1um-5um之间;其次粉末不能有应力和织构;最后是样品有一个 最佳厚度(t =

工程测量学课后思考题(张正禄版)

工程测量学复习思考题(张正禄版) 第1 章绪论 1.工程测量学的定义 答: 定义一: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各项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 定义二:工程测量学主要研究在工程、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资源开发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地形和有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研究对测量和工程有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的学科,它是测绘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 定义三: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包括地面、地下、水下、空中)中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主要以建筑工程、机器和设备为研究服务对象。 2.工程测量学按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工程测量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三个阶段分为“工程勘测”、“施工测量”和“安全监测”,这三个阶段对测绘工作有不同的要求。 3.工程测量学按所服务的对象如何进行划分? 答:工程测量学按所服务的对象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军事工程测量、海洋工程测量、地下工程的测量、工业工程测量、铁路工程测量、公路工程测量、管线工程测量、桥梁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港口工程测量以及城市建设测量等。 4.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提供模拟或数字的地形资料;进行测量及其有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筑物的施工放样;大型精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测量;工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各类工程建设物、矿山和地质病害地带的变形监测、机理解释和预报;工程测量专用仪器的研制与应用;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 5.工程测量的常用技术有哪些? 答:常规地面测量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影像技术;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特种量测技 术;信息管理技术。 6.简述工程测量的特点。 答:可概括为“六化”和“十六字”。“六化”是: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 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的网络化。“十六字”是:精确、可靠、快速、简便、实时、持续、 动态、遥测。 7.简述工程测量学的发展趋势。 答: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象、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GPS、GIS 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

测量学简答题答案

测量学简答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加括号的是老师删除的,还有一些没查出来,序号都是按习题册上标的} 1.地面上一点的空间位置在测量工作中是怎样表示的 答:平面位置和高程 2.何谓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 答: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程;两个地面点之间的高程之差称为高差。 3.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区别 测量坐标系的X轴是南北方向,X轴朝北,Y轴是东西方向,Y轴朝东,另外测量坐标系中的四个象限按顺时针编排,这些正好与数学坐标系相反。 4.普通测量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用地面作业方法,将地球表面局部地区的地物和地貌的等测绘成地形图,由于测区范围较小,为方便起见,可以不顾及地球曲率的影响,把地球表面当作平面对待。 (5).何谓水准面? 答:假设某一个静止不动的水面延伸而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一个闭合曲面,称为水准面。 7.确定地面点位要做哪些基本测量工作? 答:角度、距离、高差. 9.何谓正、反方位角?

答:测量工作中的直线都具有一定的方向,以A点为起点,B点为终点的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αAB,称为直线AB的正坐标方位角。而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αBA,称为直线AB的反坐标方位角。 11.直线定向的目的 答:直线定向的目的是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关系;用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坐标轴方向来表示直线方向。 (12).距离丈量有哪些主要误差来源? 答:(一)尺长误差;(二)温度误差;(三)拉力误差;(四)钢尺倾斜和垂曲误差;(五)定线误差;(六)丈量误差。 13.直线定向与直线定线有何区别? 答:直线定向是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直线定线是地面上两点之间距离较远或两点之间不平整,不能一尺段量完时,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个中间点,并使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 15.钢尺的名义长度与标准长度有何区别 钢尺的名义长度是指钢尺上所标注的尺长;钢尺的标准长度是指将钢尺与标准长度相比对,测得的钢尺的实际长度,一般来说,钢尺的名义长度与标准长度存在一定的尺长误差,需要对所测直线长度进行尺长改正。 16.何谓直线定线? 答:直线定线是地面上两点之间距离较远或两点之间不平整,不

测量学试卷及答案

t一、填空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20题) 1.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2.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3.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 . 4.测量使用的平面直角坐标是以两条互相垂直线的交点为坐标原点, 南北方向的纵轴为x轴,以东西方向的横轴为y轴。 5.地面点位若用地理坐标表示,应为经度纬度和绝对高程。 6.地面两点间高程之差,称为该两点间的高差。 7.在测量中,将地表面当平面对待,指的是在100平方千米范围内时,距离测 量数据不至于影响测量成果的精度。 8.测量学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大地测量学普通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 学。 9.地球是一个旋转的椭球体,如果把它看作圆球,其半径的概值为6371 km。 10.我国的珠穆朗玛峰顶的绝对高程为8848.13 m。 11.地面点的经度为该点的子午面与首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 12.地面点的纬度为该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所组成的角度。 13.测量工作的程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 14.测量学的任务是测绘和测设。 15.直线定向的标准方向有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坐标纵轴方向。 16.由坐标纵轴线北端方向顺时针转到测线的水平夹角为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17.距离丈量的相对误差的公式为。 18.坐标方位角的取值范围是0°或360°。 19.确定直线方向的工作称为直线定向,用目估法或经纬仪法把许多点标定在 某一已知直线上的工作为直线定线。 20.距离丈量是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其精度的,该误差是用分子为1的 分数形式来表示。 21.用平量法丈量距离的三个基本要求是尺子要拉平标杆要立直且定线要直对 点投点和读数要准确。 22.直线的象限角是指直线与标准方向的北端或南端所夹的锐角,并要标注所在象 限。 23.某点磁偏角为该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真北方向的夹角。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归纳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复习参考资料(注:所有的标题都是按老师所给的“重点”的标题,) 第一章x射线的性质 射线的本质:X射线属电磁波或电磁辐射,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特征,波长较为可见光短,约与晶体的晶格常数为同一数量级,在10-8cm左右。其波动性表现为以一定的频率和波长在空间传播;粒子性表现为由大量的不连续的粒子流构成。 2,X射线的产生条件:a产生自由电子;b使电子做定向高速运动;c在电子运动的路径上设置使其突然减速的障碍物。 3,对X射线管施加不同的电压,再用适当的方法去测量由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便会得到X射线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称为X射线谱。在管电压很低,小于某一值(Mo阳极X射线管小于20KV)时,曲线变化时连续变化的,称为连续谱。在各种管压下的连续谱都存在一个最短的波长值λo,称为短波限,在高速电子打到阳极靶上时,某些电子在一次碰撞中将全部能量一次性转化为一个光量子,这个光量子便具有最高的能量和最短的波长,这波长即为λo。λo=V。 4,特征X射线谱: 概念:在连续X射线谱上,当电压继续升高,大于某个临界值时,突然在连续谱的某个波长处出现强度峰,峰窄而尖锐,改变管电流、管电压,这些谱线只改变强度而峰的位置所对应的波长不变,即波长只与靶的原子序数有关,与电压无关。因这种强度峰的波长反映了物质的原子序数特征、所以叫特征x射线,

由特征X射线构成的x射线谱叫特征x射线谱,而产生特征X射线的最低电压叫激发电压。 产生:当外来的高速度粒子(电子或光子)的动aE足够大时,可以将壳层中某个电子击出去,或击到原于系统之外,或使这个电子填到未满的高能级上。于是在原来位置出现空位,原子的系统能量因此而升高,处于激发态。这种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势必自发地向低能态转化,使原子系统能量重新降低而趋于稳定。这一转化是由较高能级上的电子向低能级上的空位跃迁的方式完成的,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有能量降低,降低的能量以光量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光子能量,对于原子序数为Z的确定的物质来说,各原子能级的能量是固有的,所以.光子能量是固有的,λ也是固有的。即特征X射线波长为一固定值。 能量:若为K层向L层跃迁,则能量为: 各个系的概念:原于处于激发态后,外层电子使争相向内层跃迁,同时辐射出特征x射线。我们定义把K层电子被击出的过程叫K系激发,随之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辐射叫K系辐射,同理,把L层电子被击出的过程叫L系激发,随之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辐射叫L系辐射,依次类推。我们再按电子跃迁时所跨越的能级数目的不同把同一辐射线系分成几类,对跨 越I,2,3..个能级所引起的辐射分别标以α、β、γ等符号。电子由L—K,M—K跃迁(分别跨越1、2个能级)所引起的K系辐射定义为Kα,Kβ谱线;同理,由M—L,N—L电子跃迁将辐射出L系的Lα,Lβ谱线,以此类推还有M线系等。 莫赛莱定律:特征X射线谱的频率或波长只取决于阳极靶物质的原子能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