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

全毅高军行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10+3)经济一体化取得长足的进展,经济区域化给东亚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绩效。文章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东亚经济区域化带来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效应,并通过计量模型对东亚地区的FDI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在东亚FDI 与进口和出口都是互补关系,即FDI促进了东亚地区的贸易发展。

关键词:东亚地区;绩效分析;贸易与投资;面板数据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绩效评价标准

在经济一体化的经典文献中,关于绩效或效应评估方面的讨论很多。瓦伊纳在《关税同盟问题》(Viner,1950)中提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是用来衡量一体化是否具有效率的最早、最经典的论述。按照瓦伊纳的理论,只有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这样的自由贸易安排才是有益的。约翰逊(Johnson,1965)对瓦伊纳的贸易创造效应涵义进行了扩展,他认为贸易创造效应应该是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之和。米德(Meade,1955)认为经济一体化的利益除了贸易创造效应外,还应加上贸易扩张效应。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用内部贸易占本地区全部对外贸易的比例来衡量一体化的水平及成效。克鲁格曼(Krugman,1991)曾通过模型计算,认为只有地区内部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大于或等于50%时,这个特惠贸易区才是有效率的。

除静态经济效应之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产生了许多动态经济效应,其中最大的是规模经济效应。科登(Corden,1972)认为,当一体化之前各成员体都生产某产品时,一体化后规模经济总效果是最大的;一体化之前所有成员体都不生产某产品而一体化后转而内部生产,规模经济总体效果是最差的。日本学者小岛清在考察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分工论的基础以后,首创了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的理论:即在那些规模报酬递增部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协议相互提供市场,使其企业摆脱原来的市场规模限制,部分地消除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带来的多种不确定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稳定的市场,最终达到分享规模经济收益之经济效应。可见,规模经济效应包括生产规模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市场的联合,加剧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因垄断产生的价格扭曲。竞争还促进企业改组与产业合理化,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许多研究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助于资本流动,促进外资流入。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直接投资也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效应。投资创造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刺激,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对一体化区域内的国家直接投资和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迅速增加。而投资转移效应可以分为区域内的投资转移效应①和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转移效应②两种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体化来说,动态的绩效可能更加持久并更具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亚太地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东亚与拉美工业化道路比较”(07BJL046)的阶段性成果。

全毅: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杂志社350001电子信箱:quanyi6@https://www.360docs.net/doc/bc5954707.html,;高军行:福州大学经济贸易系。

--

64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绩效的实证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照“雁行发展模式”进行产业梯度转移,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增进。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的“雁行发展模式”逐渐被区域生产网络替代,内部市场培育与成长效应十分突出,对东亚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一)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显著、直接的是由贸易创造效应带来的区域内贸易量的扩大。李淑娟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是世界上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1980-2000年20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4.8%上升到12.7%;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的这一数值由5.5%上升至10.7%,欧盟则从24.4%下降到22.3%。虽然在1980年,东亚的这一数值均小于其余两大经济体,还远远低于欧盟,可是到了2003年,却已经超过了NAFTA 。另一方面,东亚地区也是区域内贸易发展最迅猛的地区。研究表明,1997-2006年的十年间,东亚各经济体货物贸易总值由1.35万亿美元增至6.29亿美元,增长了3.6倍;而1985-1995年十年间,东亚各经济体间的贸易中约有15%转向了区域内贸易,从而使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比重由40.2%上升至55.5%。而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这一比重由38.7%上升至43.2%,欧盟由52.5%上升至56.8%。从1995-2005年期间,东亚各经济体间区域内贸易比重始终保持在55%左右,而北美自由贸易区该比重则在2001年上升至49%之后逐渐下降到45%,欧盟地区该比重也在上升至2003年的64.4%之后下降为61%(见表1)。克鲁格曼曾通过模型计算,认为地区内部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大于或等于50%时,这个贸易区是有效率的。显然,按照此标准,东亚的经济合作是有效率的。

(二)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发展

1.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伴随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本文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CD ab )来衡量东亚各经济体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见表1)。TCD ab 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进)口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如果TCD ab >1,表明a 、b 两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数值愈大表示贸易关系愈紧密);如果TCD ab <1,表明a 、b 两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如表1所示,中日韩及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绝大多数超过了1,一些经济体之间的指标甚至达到3以上。而且,从总的趋势来看,中日韩及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在从1995年到2006年的10多年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东亚地区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关系变的愈来愈紧密。东盟内部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也是上升显著,到2006年两者都超过了4。在东亚,这四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普遍上升,这同地理上相互接近、签署FTA 以及跨国公司加强了域内分工网络等有密切关系。

表1

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东亚贸易总额的比重(单位:%)资料来源:Masahior Kawai,(2005)“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Progress 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6.

65--

三、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

从发展历程看,东亚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比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东亚的经济体主要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程度较高。

(一)区域内资本流入的增加

“东亚奇迹”产生的关键是这一

地区持续进行的产业转移,依托投资

和贸易的高速循环,在促进经济的迅

速发展的同时又把东亚各经济体仅仅

结合在一起。日本是东亚地区最主要

的投资来源国之一,对东亚的投资始

于1951年,在政府的推动和鼓励下,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

日本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黄

金时代,形成了以东亚国家和地区为

重点的投资格局。到80年代初期更

是达到了投资的高峰,占日本对世界

投资的37.2%。

当前,东亚投资政策总趋向是逐

渐放宽对投资的限制,从限制性到更

为自由化和激励措施中性化的方向进

行,各国和地区继续向来自外国的直

接投资开放自己的经济。因而,东亚

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吸引了全

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20%。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和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从20世纪70年代到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各国(地区)的外资流入不断增加且增长迅速,尤其是东盟和中国大陆,外资流入量的上升幅度非常大。20世纪70年代到金融危机前,东盟10国吸引的FDI总量稳步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的8.04亿美元上升到80年代的45.63亿美元,1997年为321.88亿美元;同期,中国大陆从0.32亿美元增长为18.24亿美元,1997年则为442.37亿美元。东盟的FDI流入量占世界的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的8.19%下降为1997年的7.74%,同期中国大陆FDI流入量占世界的份额从0.32%上升为10.46%。当然,在流入中国的FDI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东盟在金融危机之前仍然能保持较多的外资流入,可以说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关系。

东亚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的FDI流入增减不一。东盟的几个主要国家的FDI出现下滑后又迅速增加;中国则可以作为持续增长的代表,成为区内吸收FDI最多的国家;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从快速增长到下降,然后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危机后FDI在各国表现不一,主要原因是由于投资输入国本身的条件不同。

(二)东亚区域投资一体化逐步发展

东亚地区的FDI流入逐渐增加的同时,东亚区域投资一体化也呈逐渐发展的态势。1990-1995年间,东亚10个经济体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年均为271.37亿美元,占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7.0%,而到1996-2000年间,相应的数字又进一步增加为351.36亿美元和28.6%。其中日本对其他

--

66

9个经济体的之金额投资同期由104.5亿美元增长为135.83亿美元,增长了39.98%,东亚“四小龙”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更由142.33亿美元增长为177.12亿美元,增长了24.4%。

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

区域生产网络是对东亚经济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高度概括。区域生产网络主要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形成的。在东亚投资的跨国公司主要是效率追逐型的,为了使生产成本最小化,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将每个步骤放在成本最低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从部件生产到成品组装的生产网络,主要体现在产品线长、零部件多、生产工序多且对密集要素需求比较多样化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主要包含在SITC7类中)上。生产网络的形成使得东亚各国和地区可以介入到东亚产业内分工的各个层次,利用各自在技术及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进行工序分工,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加大,并在近二十年加快发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1975年由格鲁贝尔(GrubelHerbert)和劳埃德(P.J.Lloyd)给出的G-L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G-L i=1-X i-M i

(1)

i i

其中,X i,M i分别代表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 i-M i为该产业的贸易差额。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1间变动,G-L指数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贸易的产品也更相似;G-L指数越接近0,说明产业间贸易程度越高,双方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若G-L指数大于0.5,表示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中以产业内贸易为主;G-L指数小于0.5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于产业的划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根据国际通行的贸易统计方法,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中3位数分组作为产业划分的标准。

IMF的研究机构曾对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做过研究,计算了1990年和1996年东亚主要经济体各产业的G-L指数,发现1996的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与1990年相比,呈上升的趋势,说明这些国家积极参与了新型的产业内分工模式。其中,SITC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表现的最明显,在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STIC6+8类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都相当大,基本都超过了0.5,说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相关产业的贸易模式中基本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据此可以判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传统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经产生了演变的迹象。

本文计算了东亚各经济体1997-2006年的各产业的G-L指数。近10年来,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均呈上升趋势。就SITC0、1、2、4类产品来说,日本该几类产品的G-L都在0.1左右,明显小于0.5,说明日本对这几类商品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因为日本在初级产品上没有什么比较优势;香港、韩国的该几项G-L指数都有下降趋势,说明随着香港、韩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几类产品逐渐遵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间贸易;其他国家的G-L指数大部分大于0.5。

另外还发现:第一,东亚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其他制成品和所有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除日本、越南以外,其余经济体的该项指数都超过了0.8,有的甚至已接近1,这说明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在东亚经济体中已经很高了。第二,就经济体间的比较来看,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化学制品及相关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而中国相对较低。如新加坡2006年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94(这与转口贸易有关),而中国为0.51。第三,东亚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不明显。1997-2006年,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维持不变或有增长,说明近10年来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并

--

67

趋向稳定。

这种贸易和分工结构的变化,加深了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同时又促进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五、东亚区域内FDI与贸易相互关系检验

在过去20年里,国际贸易与FDI似乎是同步变化的,但从理论上讲,二者的关系是不确定的。Mundell(1957)首次提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入了新时期。Vernon(1966)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效结合,从动态角度阐述了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小岛清认为,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对贸易的创造,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他认为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促进贸易量,市场导向型投资减少贸易量,而生产要素导向性投资则需要看产品的销售地,如果在东道国销售,则减少贸易量,如果用于出口,则创造了贸易。HalHill等研究认为,总的来说,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东道国和投资国的贸易。但是,就单个经济体来说,FDI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外资公司出口占中国及东盟成员总出口的比例在30-90%之间,但是占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出口比例只有20%左右。

东亚地区的FDI和贸易二者究竟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阻碍关系,本文拟通过建立关于东亚地区的FDI和贸易的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一)模型形式

面板数据模型是一类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

本文主要利用1979年到2006年东亚11个经济体的的进(出)口、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共计1232个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数据库,由于柬埔寨、老挝、缅甸的数据缺失,且考虑到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小,而文莱的FDI净流入都为负值,即文莱是对外直接投资,因而该四国未被包括到分析中)分析研究东亚区域FDI与进(出)口额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研究目的,本研究不需要对FDI和进(出)口额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因而采用面板数据能够避免缺少其他重要的解释变量而带来的自相关等问题,而且充分的数据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使模型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首先运用SPSS15.0进行东亚区域整体的进(出)口与FDI、GDP的相关关系检验,发现进口与FDI、GDP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49和0.926,出口与FDI、GDP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53和0.924,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α为0.01时,认为两总体存在相关关系,进口与FDI、进口与GDP、出口与FDI、出口与GDP之间都存在着线形关系。

一般认为,一国的GDP对该国的FDI以及进出口都有影响。这里假设当年的FDI对下一年的进出口有影响,而对当年的进出口几乎没有影响,因而取一年的滞后期。因为:第一,对外贸易量是一个滞后变量,当年的FDI对当年的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不会在当年的对外贸易统计中体现出来;第二,东亚经济体大部分的FDI投人到了制造业及工业,从FDI进入到产品开始进口或出口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不会对当年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拟引入四个变量:GDP i(t-1)、FDI i(t-1)、IM it、EX it来分别构建FDI与进(出)口贸易的模型。其中,IM it表示i国第t年用百万美元表示的进口总量;EX it 表示i国第t年用百万美元表示的出口总量;FDI i(t-1)表示i国第t-1年吸收的用百万美元表示的外国直接投资;GDP i(t-1)表示i国第t-1年用百万美元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μit和νit是随机干扰项。

本文运用的初始模型:

IM it=α0+α2GDP i(t-1)+α1FDI i(t-1)+μit i=1,2,…,11,t=1,2,…,28(2)EX it=β0+β2GDP i(t-1)+β1FDI i(t-1)+νit i=1,2,…,11,t=1,2,…,28(3)

--

68

模型(2)中,α1为前一期的FDI对本期进口贸易的弹性,若FDI和进口是替代关系,则它们必定表现为此消彼长,即α1是一个负值,反之则是互补关系;模型(3)中,β1为前一期的FDI对本期出口贸易的弹性,若FDI和出口是互补关系,则是同增同长的关系,即β1是一个正值,反之则是替代关系。

(二)实证分析

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进行模型形式的设定检验,本文通过协定分析检验确定模型采用变截距模型形式,同时用豪斯曼检验确定采用固定效果变截距模型,使用Eviews5.0软件的EGLS(Cross-sec-tion,SUR)方法对1979-2006年东亚各经济体的FDI与进出口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

IM it=27038.24+α*

+6.349FDI i(t-1)+0.079GDP i(t-1)i=1,2,…,11,t=1,2,…,28(4)

i

t=(17.80)(43.72)(38.35)

R2=0.978,F=661.394.05且Prob(F-statistic)=0,D.W.=1.568

其中反映各国家或地区差异的α*

的估计结果由表2给出。

i

+7.562FDI i(t-1)+0.103GDP i(t-1)i=1,2,…,11,t=1,2,…,28(5)EX it=19979.57+β*

i

t=(26.863)(93.536)(80.265)

R2=0.995,F=2704.49且Prob(F-statistic)=0,D.W.=1.799

的估计结果由表3给出。

其中反映各国或地区差异的β*

i

从模型(4)和模型(5)中,我们可以看出,拟

合优度R2分别为0.978和0.995。也就是说每年的进

口总额中有97.8%、出口总额中有99.5%的部分可以由

FDIi(t-1)和GDPit来解释,拟合效果非常好;F统计

量检验的概率p为0,也即总体F检验显著;括号中的

数字为自变量系数的T统计量且T统计量的概率都为

0,说明自变量显著。总得来说,此回归模型较好。其

中滞后一期的FDI系数为6.349和7.562,这说明进口、

出口与FDI之间都是正向的互补关系,即前一年的FDI

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在下一年增加6.349单位的进口

和7.562单位的出口。

东亚经济体的FDI往往和先进设备、技术等的进

口有着联系,因此,该结果和现实情况比较相符。而

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相对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框架,

为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和中间产品的跨国流动提供了

前提条件。跨国公司是国际投资载体,是投资态势影

响贸易态势的微观基础,东亚地区独特的区位特点为跨国公司在该地区构建区域生产网络创造了条件。在跨国公司的战略中,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而定位的,跨国公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配置各个生产环节,从而增加了东亚的出口量。可见,模型(5)中的结果和东亚的实际情况也比较符合。可见,东亚地区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一种互补关系。这与东亚大部分经济体坚持对外开放和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相吻合。

但是,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东亚各国和地区的自发进出口额存在显著差异。在自发进口额偏离上,中国香港的自发进口最高,其次是韩国。最低的是中国,其次是日本。这可能与中国香港地

--

69

区和韩国自身国内市场狭小,积极发展转口贸易有关。中国之所以自发进口最小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如果没有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口大量设备、先进的技术等。而日本则是由于其开放程度不够,对外进口较少。

在自发出口额偏离上,中国台湾的自发出口额最高,其次是韩国和中国香港,最低的是中国,其次是日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台湾、韩国一直坚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因而出口一直对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在新型的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是追逐效率型的,中国的出口还以加工贸易为主,如果没有外资的话,中国自身的出口是有限的;而日本通过产业转移,把一些以加工出口为主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而日本出现自发出口减少的情况。

六、结论

东亚地区内部因投资与贸易关系构成的区域生产网络,促进了该地区投资、贸易与生产的一体化进程与区域内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持续增长。正如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杰哈所说,只要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地进行调整并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地区内投资和贸易增长迅速等优势就可以将外部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由投资与贸易互动带来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转换,是东亚地区能够抵御外来冲击和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源泉,造就了东亚经济奇迹。

注释:

①即区域内国家相互直接投资的增加只是区域范围投资布局的调整或资源的重新配置。一成员国投资的增加是另一成员国投资流入的减少。

②即区域内国家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是从世界其他潜在的投资东道国转移过来的,一体化区域内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加导致世界奇特国家的投资减少。

③矩阵从左往右看,单元格中第一列为出口的贸易结合度;第二列为进口的贸易结合度;韩国与日本的贸易结合度采用的是2003年的数据。

[参考文献]

陈丽丽,(2008)“全球主要区域一体化安排下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1993-2003年,”《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3期。

陈勇,(2006)《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高铁梅,(2006)《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

江瑞平,(2004)“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经济基础和政治障碍,”《世界经济与政治》第9期。

李淑娟,(2006)“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当代亚太》第1期。

Paul Krugman,(1991)“Is Bilateralism Bad,”E.Helpman and A.razim eds.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olicy,Cambridge:MIT Press.

(责任编辑阿齐)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East Asia Economic Integration

QUAN Yi GAO Jun-xing

Abstract:In the past more than twenty years,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nd brought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to East Asia economies.This pa-per more deeply analyzes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effects East Asia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offer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and then uses econometric model to test the relation of FDI and trade in East Asia and finds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 between FDI and import and export,that’s to say,FDI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in East Asia.

Keywords:East Asia;Performance analysis;Trade and investment;Panel data

--

70

浅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201015018 李玮琳

外交学院 2012 —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课程名称国际一体化经济 课程号及课序号 12301034 学号 201015018 姓名李玮琳 班级 2010511 提交时间 2013/03/04

摘要 CAFTA是一种新型自由贸易区,内容不仅涉及到货物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诸多方面。驱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是经济利益,而只有双方的利益共赢才能使得各方合作更加深入。本文回顾了CAFTA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建立取得的经济效应。并针对现今仍然存在的一些制约CAFTA 发展的问题,找到适当的策略,以促进CAFTA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中国推进CAFTA进程的策略选择

引言 (1)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3)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静态经济效应 (3) 1.贸易扩大效应 (3) 2.贸易重整效应 (4) 3.社会福利效应 (5)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 (5) 1.投资效应 (5) 2.促进竞争效应 (6) 3.规模经济效应 (7) 三、CAFTA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我国的策略调整 (7) (一)CAFTA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二)推进CAFTA进程中我国的策略选择 (8)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9)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众多国家选择加入区域的一体化经济组织,以谋求更低的关税和更健康的经济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将东亚作为重点地区。中国作为WTO的一员,已经在融入世界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贸易的数量急剧加大,仅仅加入WTO显然不能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和利益。因此我们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在实施这一战略后首先进行商谈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东盟的第一个单独国家同盟,对中国和东盟双边利益都意义重大。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CAFTA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大的自贸区,也是经济规模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贸易自由,更是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很多方面,CAFTA的建设加强了双方经贸合作关系,也对亚洲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纵观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从1975年中国正式承认东盟存在之日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走过了35年,下表是1995年至2010年的大事记和发展历程。 ①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网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bc5954707.html,/index/zhuangti/2010dmjrfh/201010/910612.htm

自由贸易区专题书目推荐

彻底搞懂中国自由贸易区优惠 作者:刘德标,祖月主编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内容简介:走进21世纪的10年,中国已经签订了8个自由贸易协定和1个优惠贸易协定。但是,中国企业对“自由贸易区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关系”还不知晓,对“自由贸易区优惠的游戏规则”认识不够。因此,本书致力于普及自由贸易区知识,对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介绍、比较、分析,从而帮助读者掌握立法内容,明确运行机制,熟悉操作规程。本书力图从纵横两个方面阐述。纵向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进中国自由贸易区;第二部分,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三部分,内地与港澳签署的《安排》;第四部分,中国签署的《亚太贸易协定》,并汇编了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目录作为附录。横向又分为五个部分,即货物贸易关税的优惠,区域原产地规则的优惠,服务贸易承诺的优惠,投资的优惠,其他经济合作的优惠。而且,在具体章节后面,都附有“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及填制说明”。

重叠式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成新轩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1 内容简介:重叠式自由贸易区是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现象。重叠式自由贸易区并非传统自由贸易区简单的叠加,而是对传统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从原产地规则的角度,分析了重叠式自由贸易区的短期经济效应和长期经济效应,并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验证。探讨了重叠式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提出了原产地规则的国际协调思路,分析了以中国为轮轴的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对策。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4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4年7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7月25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2014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和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试验田”的作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或者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上海)自

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 第三条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当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将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将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培育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四条本市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当聚焦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运用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资源,改革妨碍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制度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自主改革、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第五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法律、法规、规章未禁止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活动。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事权划分科学、管理高效统一、运行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在国务院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指导、

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马健美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源优化配置效应、相互直接投资效应和区 域经济发展效应等正经济效应;同时也存在一些负经济效应,如,中国将面临一定的税收损失、印度产品会对中国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以及印度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会与中国展开竞争等。但总体上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来讲是利大于弊的。 [关键词]中印;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中图分类号]F752.69 [文献标识码] A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hina-India Free Trade Z one if Cons tructed MA Jianmei Abs tract:To construct a China-India free trade zone will bring about positive economic effects in terms of trade agglomeration,scaled e-conomy,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mutual direct investment,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 addition,the negative effects will follow as well.For example,China will face some tax revenue loss;Indian products will strike China ’ s markets to some extent;and India will compete with China in attracting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However,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India free trade zone will bring about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 for both countries.Key words :China-India,free trade zone,economic effects 第2012年第9期(总第405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9,2012Total No.405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9-0071-02[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马健美(1980-), 女,回族,渤海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 国,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印度也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国。 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印作为两个 发展中大国,如何趋利避害、 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就成为两国决策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印两国都表示希望通过探讨和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来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向纵深层次的发展,并通过合作来增强两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笔者基于货物贸易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的效应。 一、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的正经济效应 1.贸易集聚效应 新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会使贸易参加国获得两方面的利益:一是规模经济导致的低成本和产品的低价格;二是消费者享受了差异产品并提高了其满足程度。 目前中印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只是在未列名化学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呈现出产业内贸易格局,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若中印建成自由贸易区,就可以利用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贸易歧视和简化海关手续等手段使贸易便利化,大大 提高双边贸易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拓展了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释放贸易潜力、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而产生双边贸易的集聚效应。 中印在贸易集聚效应的影响下,不仅能够扩大两国贸易规模,把两国经贸关系提升到新水平,而且会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推动作用,很有可能改变世界贸易的平衡。 2.规模经济效应 关于规模经济效应,巴拉萨在研究关税同盟时曾做过相关阐述,得到的结论是:“一体化的区域规模经济,与市场大小、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直接相关,同样会产生一体化的贸易效应、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 就中国而言,印度拥有11亿人口,其中有1.68亿人买得起高档耐用消费品、5.4亿人买得起消费品,而且中国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比印度低20%-40%,并很受印度普通民众欢迎,因此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将使中国商品在印度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 就中印而言,一体化后的市场上将拥有24亿的庞大消费人群,其中中产阶级总数超过6亿人,而且两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比较相似。根据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的偏好相似贸易理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因此中印两国随着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产品销量必然随之大幅增加,进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升 71--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缘起东亚合作的日益增强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日益改善的国际背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东亚金融危机使各国醒觉,增强了深化经济合作的紧迫感。在这场世纪末的大危机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所谓“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处理东亚金融危机。当时以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为首的一些经济学 家就对“华盛顿共识”提出严重质疑,认为在拉美国家解决金融危机的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华盛顿共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把它作为普遍适用的药方不分青红皂白地开给面临金融危机的所有国家。而事实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理东亚金融危机的迟钝与失误和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东亚依靠别人的救援是不现实、不成功的,只有加强自身的合作才能拯救自己、发展自己。其中,日本对东亚经济联合的态度在危机后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积极主张设立亚洲货币基金以防范危机。2000年2月2日,日本为印度尼西亚、南韩、马来西 亚和菲律宾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资金,还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提供22.6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这是日本力促东亚联合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开创互利双赢新局面的需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也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区,游离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外。无论是从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潮流,还是从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密切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失为一项审时度势的战略。同时,中国与东盟合作,也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增进互信,消除误解,这不仅对双方经济的发展是双赢的,而且对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有利。 对东盟国家而言,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地理上与东盟相依相连,无疑是东盟理想的经贸伙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一直没缓过气来,“9·11”恐怖事件后,由于美国经济下滑,对美国市场严重依赖的东盟国家随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在东亚地区,只有中国经济仍然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东盟认识到,与中国合作,搭中国经济快车是摆 脱目前困境和保持今后发展的重要出路。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深化经济合作关系,因而是东盟一项及时而必要的战略选择。 第三,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需要。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

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什么意义

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什么意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们是一个基本封闭的金融体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只有贸易等经常项目才能把人民币换成外币,或者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只有少量的QFII、QDII,可以做投资。看好中国的投资者难以持有人民币资产,中国人也难以持有外币资产。 银行大多是国有的,利率水平没有市场化。我们老百姓选择很小,导致银行间缺乏竞争,主要靠利差收入。银行把钱更多的贷给国企、政府项目、房产项目、政府担保项目。 由于这个封闭的系统,导致银行对有活力的企业支持不够,老百姓缺乏投资渠道,只能投资房地产,房价暴涨。 若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法人的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开放外资银行,民营银行。无疑是在革现有银行的命。更加市场化、自由的金融机构,无疑可以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老百姓的投资渠道,钱活了,就代表资源配置的优化。目前金融上的影子银行等问题也能解决。 贸易更加自由化,无疑会促进交易,与其让老百姓越洋跨海去扫货,钱一样被外国人赚去了。不如在国内,毕竟可以支持贸易企业、销售企业,减免关税了,还可以收所得税。也拉动的服务业和配套产业。 由此,也推进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许可、监管,调整为服务、促进。允许上海先暂停一些全国性法律,是为监管松绑,给地方更多的权力…… 对老百姓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一旦完全实现,普通百姓选择银行存钱的思维和行为必将发生较大的改变。 对于大众客户,会更关注银行基础储蓄产品的稳定性和收益性,以及银行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对于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客户,会在确保存款安全性、金融便捷性的同时,更加关注银行投资类产品的服务;对于富裕阶层的客户,会更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 第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风险可靠前提下) 1,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在区域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 2,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试; 3,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 4,(逐步)未来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个人则暂不施行。 5,上层(可能)要求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投资融资理财,国家将提供制度性便利。上层要求自贸区建成亚太运营中心,面向亚太中心,而国家亦将提供制度性条件。 那么以上直接导致的就是上海的自贸区: 1,成为人民币业务大本营,并且人民币业务和整个外汇市场的运营模式完全与国际接轨。2,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以及中国企业对外的扩张和经营环境,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需要。更为公平和市场化的条件,对于外资在华经营会相对宽松。 3,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民对人民币币值稳定。也同时表明了政府对于主导“开放型”经济有了一揽子配套。 4,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日渐收紧的投资环境,盘活货币存量,这也几乎是整个自贸区的核心观点之一。

上海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1)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发挥重要的内部和外部经济效应。本文也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内部效应主要应用区域经济理论对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和金融的影响。外部经济效应主要是以中日韩之间的贸易为目标,分析上海自贸区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影响。最后则提及上海自贸区的经济示范性效应,对我国其他地区经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借鉴意义。其中也穿插对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经济效应 一、上海自贸区概述 (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 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通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二)上海自贸区现状概述 上海自贸区建成一年以来投资企业累计2.2万多家、新设企业近1.4万家、

境外投资办结160个项目、中方对外投资额38亿美元、进口通关速度快41.3%、出口速度则快36%。企业盈利水平增20%、设自由贸易账户6925个、存款余额48.9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2014年11月底)。一年多来,区内企业盈利水平同比增长20%,通过简政放权,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透露,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开设6925个自由贸易账户,存款余额达到48.9亿元人民币,自由贸易账户运行良好。下一步,将结合账户运行情况,择机推出外资功能,尽快实现本外币一体化。 (三)上海自贸区前景分析 未来,自贸区将在原有的四个区(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扩张现有区域,增加(陆家嘴、张江、金桥)三个片区以完善现有的自贸区体系。此番扩区有利于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更好地测试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开放创新措施的效果,对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更为充分的试验,并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创新基础好、开放度高的优势。市发改委副主任顾洪辉表示,陆家嘴、张江、金桥三个片区集聚了金融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各有特色,潜力巨大。这三个片区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展区,能更好地承担国家战略,完成自贸试验任务。顾洪辉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区,不仅仅是区域扩大,更多是为了进行功能上的测试,在更广范围内,对不同产业类型的创新进行测试。同时,将扩区全部落实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为了在一个完整的行政体系内,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数据来源:上海自贸区官网: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首次接受集体采访改革经验向全市辐射2014-12-30

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第四节、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盟的经济和贸易状况,要求其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东盟的国际关系,使东盟能 够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并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积极最有力的促进力量。 东盟的经济规模有限,实力单薄。1996年,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300亿美元,仅占世 界的2.65%,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2.6%,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9 .2%相比较,差距悬殊。东盟如此单薄的经济实力,使其不能进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强 手之列,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难以有效保护其各成员国的利益。 东盟内部贸易比重低,相互经贸联系不强。东盟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时不短。但由于 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东盟内部贸易比重现仅为20%左右。相当于欧盟内贸比重的1/3,不 足历时四、五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贸比重的1/2。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资和技术,但东盟所需外资和技术的绝大部分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东盟各成员国相互 间的 融资所占比重是极小的。东盟如此薄弱的内部经济和贸易联系,使其难以实践有力地维护和 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宗旨。 由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东盟要在自身的范围内消除其经济规模不大,内部相互贸易 比重低的缺憾是极其困难的,甚至简直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会是如此。而东 盟通过与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地区组建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即可轻而易举的消除东盟的 上述缺憾。如果由东盟10国与东亚的其他国家、地区,如日本、中国、韩国、香港、台湾等 成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超过欧盟,内部相互贸易额所占比重可以超 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1/3左右的贸易市场在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东盟所需外资 的80%左右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目了然,东盟要消除其经济规模小,内贸比 重低的缺憾,稳定和扩大其外贸市场,保证其所需大量外资来源的稳定,都需要建立东亚经 济一体化组织。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不成功或成效甚微的。 历史将继续证明今后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也是不遂人愿的。南南型经济一体化固 有的缺陷决定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和成效只能如此。东盟是南南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南南型经济一体化的缺憾已在东盟身上得到验证。东盟及其各成员国要丢掉其南南型经济 一体化的缺憾,只有吸收经济发达国家加入其组织,或与经济发达国家组成新的经济一体化 组织两种可能的选择。东盟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东南亚各国中无发达国家(新 加坡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意味着什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意味着什么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根据方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以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组成,占地共计28平方公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什么,它的建立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作为紧邻上海的江苏应该有何准备,这些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概念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的概念有所不同。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概念,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上海自由贸易区实际上是自由贸易园区,在国际上被称作小自由贸易区(FTZ),与国内的100多家海关特殊监管区性质相同。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的区别在于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 二、国内外自由贸易发展现状 在自由贸易方面,中国已经落在后面,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据汇丰银行的相关研究,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超过2300个自由贸易区,出口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创造超过4000万直接就业岗位,间接就业岗位6000万。印度在过去的三年批准了500多个自由贸易区,阿联酋的36个自由贸易区对拉动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迪拜,在一个弹丸之地,做了20多个自由贸易区,从汽车、金融、软件、医药,很多行业贸易结算中心都进去了。自由贸易区已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天津自由贸易区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极有可能落在东疆保税港区,重庆、深圳、厦门、舟山等地正在积极探索,有意申请建立。 三、为什么选择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或将成为中国主动开放市场,尤其是开放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先行者。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系副主任、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认为,“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比较差,一旦完全放开对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冲击。国家肯定希望把冲击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先从服务业发展比较好的上海进行主动试点。”此外,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有较好的经济保障和人才储备,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能力较强。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要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由此可以看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升级版”正式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 及其经济 专业:非织材料与工程 班级:093班 姓名:徐云劼 学号:

目录: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包括哪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简介(包括形成、发展、成员 国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状 况、现状、前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欧洲经济区及其经济 ?欧洲经济区的简介(包括形成、发展、成员国等) ?欧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状况、现状、 前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简介(包括形成、发展、成员国等)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状况、现 状、前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大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体制等的对比及其发展前景或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或者在世界经济体制中所处的位置

摘要 一、世贸组织的理论基础 1.开放贸易的理论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2.世贸组织允许适当贸易保护原则 二、世贸组织中自由贸易原则与贸易保护原则并存 三、WTO规则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的相互博弈、制衡与兼容 一个互利共赢的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说,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 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将实质性地彼此开放市场。在投资领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将使双方相互投资更加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 一个共同营造的自贸区 中国和东盟走过了近10年的共建自贸区之路。2000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于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此后,双方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不断把双边合作推向新高度。 一个迎接考验的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这艘巨轮即将扬帆启航。陈企业说,10年后中国-东盟贸易量至少应翻一番。素林也认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带动下,东亚将巩固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火车头的地位。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专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东亚地区贸易政策走向多元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东亚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成员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接着总结了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蓬勃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应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东亚;自由贸易协定;中国 Abstract:Since1990s,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 nal trade agreements involving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been on the increase.Trade policy for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has become diversified.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FTA situation in East Asia and FTA strategies for leading countries or group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salient features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growth.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things China may do to win over the situation. Keywords:East Asian;FTA;china 一、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东亚地区贸易政策走向多元化:基于WTO框架的多边贸易策略,基于亚太经合组织的跨区域合作,区域合作(10+3、10+6)以及双边自由化。 2000年之前,东亚地区仅仅签订了3个自由贸易协定: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1976),老挝-泰国优惠贸易协定(1991)和东盟(1992);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一个;在考虑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为3个。到2007年6月底,已经签订或实施了36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中的有41个,正在考虑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5个。东亚处于亚洲自由协定实践的前沿,各个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总数为102个,相当于亚洲自由贸易协定总和的一半。① 1.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总体状况 ①区域内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有:老挝-泰国优惠贸易协定(1991),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004),日本-马来西亚(2006),新加坡-日本(2004),新加坡-印度(2005),新加坡-韩国(2006),中国大陆-巴基斯坦(2006),日本-菲律宾(2006),日本-文莱(2007),日本-泰国(2007),泰国-印度(2004),日本-印尼(2007),马来西亚-巴基斯坦(2007)。 正在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韩国,日本-印度,日本-越南,韩国-印度,新加坡-科威特,新加坡-巴基斯坦,新加坡-卡塔尔,泰国-印度。 正在考虑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中国大陆-印度,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大陆-泰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巴林,新加坡-斯里兰卡,新加坡-阿联酋,泰国-巴基斯坦,韩国-马来西亚,韩国-泰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尼-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巴基斯坦。 ②双边跨区域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智利(2006),日本-墨西哥(2005),韩国-智利(2002),新加坡-澳大利亚(2003),新加坡-约旦(2005),新加坡-新西兰(2001),新加坡-美国(2004),新加坡-巴拿马(2006),泰国-澳大利亚(2006),泰国-新西兰(2005),中国台北-巴拿马自由贸易协定(2004),日本-智利(2007),韩国-美国(2007),泰国-秘鲁(2005),中国大陆-新西兰(2008)。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日本-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加拿大,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加拿大,新加坡-墨西哥,新加坡-秘鲁,新加坡-乌克兰,泰国-美国,泰国-巴林,中国台北-巴拉圭,中国台北-多米尼加,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马来西亚-智利。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冰岛、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摩洛哥,新加坡-埃及,泰国-智利,中国大陆-秘鲁,韩国-新西兰,韩国-南非,中国台湾-美国,文莱-美国,印尼-美国,菲律宾-美国。 ③区域内多边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1992),东盟-中国大陆(2005),东盟-韩国(2007)。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印度,东盟-日本。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中日韩,东盟-中国台湾,中日韩。 ④多边和跨区域贸易协定。已经实施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亚太贸易协定(1976),韩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06),新加坡-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03)。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东盟-澳新紧密伙伴关系,韩国-欧盟,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大陆-海湾合作理事会,日本-海湾合作理事会,中国-南非关税同盟,新加坡-海湾合作理事会。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东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东盟-美国,东盟-欧盟,韩国-南美共同市场,新加坡-欧盟,泰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印尼-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新加坡-南非关税同盟,泰国-南美共同市场。 2.东亚地区主要成员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 ①东盟。在积极推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东盟对外一直倡导各国多边卷入,实现大国均衡的战略。冷战结束后,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孙芳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28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8年12月

自由贸易区文献综述

Roberto Cardarelli and M. Ayhan Kose(2004)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其前身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USFTA)进行研究发现增强贸易一体化有助于增加加拿大企业的总要素生产率,虽然美加两国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阻碍了总劳动生产率的趋同,但是,NAFTA加深了美之间的贸易联系,两者者之间的商业周期趋于同步化。(Economic Integration, Business Cycle, and Productivity in North America,IMF 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nthony J. Venables(1999)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域国家的成本和收益,发现低收入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倾向于导致这些国家的收入差异,而高收入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倾向于导致收入的趋同,结果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的自 (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 a force 由贸易协定很可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好处。 for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Paris in June1999) Norman D. Aitken(1973)实证研究了EEC(欧共体)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成员国的贸易影响以及两个一体化组织整体的贸易创造和转移的影响,发现实证结果和一般关税同盟理论预期一致,在一体化进程中他们经历了累积的增长,对成员国以及相互之间也有净影响。(The Effect of the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 A Temporal Cross-Section Analy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 63, No. 5 (Dec., 1973), pp. 881-892) Magnus Henrekson , Johan Torstensson, Rasha Torstensson(1997)探讨了EC (欧共体)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些欧洲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EC和EFTA成员实际上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作者表明区域一体化不仅影响资源分配而且会影响长期的增长率,另外文章也探索了区域一体化饿一些间接影响。(Growth effect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997) 1537-1557) Javad Abedini and Nicolas Péridy(2008)运用了考虑沉没成本,价格以及双边贸易成本影响的引力模型,事后评估了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协议的贸易影响。实证结果先是强调了国际贸易传统因素(GDP,距离)作用,同时显示出新的因素特别是边界效应,期望和沉没成本的影响,然后表明GAFTA协议具有相当大的贸易效应,计算总贸易创造量得出GAFTA是区域贸易增加了20%。(The Greater Arab Free Trade Area (GAFTA): An Estimation of the Trade Eff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 ol.23, NO. 4( Dec. 2008),pp. 848 - 872) Anne O. Krueger(1999)使用引力模型研究了1980年、1985年、1990- 1998年NA FT、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通过研究证明NA FT的扩张,带来的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under NAFTA,NBER Working Paper 7429) Mitsuyo Ando(2009)运用CGE模型研究了东亚一些自由贸易协定,结果表明具有更多成员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更大,另外在国家间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如ASEAN+3, ASEAN+6和APEC,高质量的贸易自由化包括农业是至关重要的。(Impacts of FTAs in East Asia: CGE Simulation Analysis,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9-E -037) Xinshen Diao, Eugenio Díaz-Bonilla & Sherman Robinson(2002))运用动态CGE 模型研究了两个可替换的一体化形式---美洲自由贸易联( Free Trade Alliance of the America,FTAA )和Mercosur和EU联盟的福利效应。经验分析结果证明,两种形式的一体化均有利于一体化参和国,目对非参和国的影响较小。在两种形式下,均可获得净贸易创造,即贸易创造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其中拉丁美洲参和国获

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

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经向世贸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93个。其中,在关贸总协定近50年历程中,共有124个自由贸易区(FTA);而1995年WTO成立后,新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69个。作为世界三大经济重心之一的东亚地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如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途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介绍及机遇分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介绍及机遇分 析 一、中国(上海)自贸区介绍 1、基本概念 自由贸易园区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在货物监管、外汇管理、税收政策、企业设立等领域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的特定区域,包括:自由港、自由经济区、对外贸易区等多种类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FTZ):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greement,FTA):是根据多个国家之间协议设立的包括协议国(地区)在内的经济体。 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六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才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 2、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目标 经过3-5年努力,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功能创新领先、服务贸易发展充分、贸易投资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离岸业务发达、监管高效便捷、营运总部集聚、法制环境规范、行政效率和透明度良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我国深耕亚太,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中国经济升级起示范作用。

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域构成情况 上海自贸区的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图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表1 自贸区内各区域定位

二、中国(上海)自贸区方案背景 上海自贸区也是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下突围的重要一棋。面对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美国要捍卫全球贸易霸主地位,采取三大步骤欲捍卫霸主地位,并逐步架空WTO:第一是在东半球,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建立TPP贸易同盟,第二是在西半球团结欧盟建立TTIP贸易同盟,第三是在全球建立PSA服务贸易同盟,而这三个同盟都把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排除在外,因此中国将面临着严峻的“二次入世”的危险。在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带来的产业转移下,中国不能长期依赖外贸出口来获取本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上海)自贸区方案意义 中国建立自贸区既利于捍卫中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上海自贸区在中国加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推行放宽外汇使用、利率汇率监管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2)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