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检验实验指导

病毒学检验实验指导
病毒学检验实验指导

病毒学实验考试备考指导

编者:程家国(大理大学)指导教师:吴利先

鸡胚接种

原理

鸡胚为活的动物机体,组织分化程度低,病毒易于增殖,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大量病毒。

鸡胚的结构与功能:

鸡胚由三个胚层发育而来,即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它们构成了胚胎的组织与器官 卵壳:上有细孔,进行气体交换

壳膜:使气体分子和液体分子在内外两方面进行交换。

气室:呼吸和调节压力

绒毛尿囊膜:起胚胎呼吸器官的功能,氧气的交换是在膜的血管内通过卵壳孔而进行的。

尿囊腔:胚胎的排泄器官,内含有尿囊液,初为透明液体,是单纯生理盐溶液,以后尿囊液中尿酸盐迅速增加,胚胎发育到第12-13天后,尿囊液开始变得混浊。

羊膜与羊膜腔:其中盛有羊水,胎体浸泡于其中

卵黄:在胚胎发育早期供给鸡胚营养

卵白:在胚胎发育晚期供给鸡胚营养

受精卵的选择:最好是来自SPF鸡群,以降低母源抗体的影响

受精卵的壳最好是白色的

受精卵必须新鲜,保存在5-20℃不要超过10天,保存一个月的受精卵,孵化率将近于零。

孵育:孵卵箱内的温度应保持在37.5-38.5℃

相对湿度:50%-60%

必须保证有充分的新鲜空气流通,特别是在孵化5-6天以后

从孵育后第3天开始,每天翻卵一次。

检卵:自孵育后的第4天开始检卵,每天一次。

孵育4-5日于检卵灯上检查鸡胚受精与否及发育情况。

未受精卵:只见模糊的卵黄阴影,不见血管和鸡胚痕迹

活胚:具有清晰的血管和鸡胚暗影,较大鸡胚还可见到胚动,但孵育14、15天以后胚动不明显,甚至无胚动。

死胚:血管昏暗模糊,没有胚动。

接种前处理:用检卵灯再次检查鸡胚活力,用铅笔画出气室和胚胎的位置,并在将要接种的部位做好记号。

对鸡胚进行消毒。

鸡胚用于病毒培养的优缺点

(一)优点:组织分化程度低,病毒易于增殖;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大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来源充足;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二)缺点:胚内可能污染细菌和病毒;母源抗体;许多病毒在鸡胚中增殖缺乏特异性的感染指针。

接种方法途径:

1)卵黄囊接种法(6-8日龄鸡胚):主要用于虫媒披膜病毒以及鹦鹉热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的分离和增殖。

2)绒毛尿囊膜接种(10-12日龄鸡胚):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3)羊膜腔接种:该途径主要用于临床材料(如患者的鼻洗液及咽漱液)的病毒分离。

4)尿囊腔接种(10-11日龄的鸡胚):主要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收毒:收毒前将鸡胚直立放置于4℃冰箱半小时以上,冻死胚胎,防止出血。

根据接种途径的不同,收获相应的材料

1、绒毛尿囊膜接种收获接种部位绒毛尿囊膜

2、尿囊腔接种收获尿囊液(5-8ml)

3、卵黄囊接种收获卵黄囊或胚体

4、羊膜腔接种收获羊水(0.5-1ml)

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

实验原理:

血凝试验(HA)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地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也称直接血凝反应。①用以测定病毒的含量②计算病毒的血凝价,为血凝抑制试验做准备

一个血凝单位:以50%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病毒悬液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该病毒液的红细胞凝聚效价。

血凝抑制试验(HI)原理:当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①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体含量②鉴定病毒的型、亚型;

以出现++(50%凝集)的抗原最高稀释倍数为该抗原的血凝价

以出现完全抑制凝集(即不凝集) 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价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DNA提取的几种方法>非基因组DNA的提取:

?1)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煮沸法

?2)线粒体、叶绿体DNA的提取:差速离心结合SDS裂解法

?根据细胞裂解方式的不同有:

物理方式:玻璃珠法、超声波法、研磨法、冻融法

化学方式:异硫氰酸胍法、碱裂解法

生物方式:酶法

质粒DNA-碱裂解法:

碱裂解法原理:染色体DNA比质粒DNA分子大得多,且染色体DNA为线状分子,

而质粒DNA为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当用碱处理DNA溶液时,线状染色体DNA容易发生变性,共价闭环的质粒DNA在回到中性pH时即恢复其天然构象;

变性染色体DNA片段与变性蛋白质和细胞碎片结合形成沉淀,而复性的超螺旋质粒DNA分子则以溶解状态存在液相中,从而可通过离心将两者分开。

DNA提取的基本步骤:

I.材料准备

II.破碎细胞或包膜-内容物释放

III.核酸分离、纯化

IV.沉淀或吸附核酸,并去除杂质

V.核酸溶解在适量缓冲液或水中

核酸制备的一般原则:

●分离纯化核酸总的原则:

①应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②排除其它分子的污染(蛋白质、脂类、糖、有机溶剂、金属离子、外源DNA、RNA等)。

●核酸纯化应达到的要求:

①核酸样品中不应存在对酶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过高浓度的金属离子;

②其它生物大分子的污染应降低到最低程度;

③排除其它核酸分子的污染。

核酸制备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尽量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提取过程。

②减少化学因素对核酸的降解(如过量酸碱)

③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降解:机械剪切力(强烈震荡、渗透压急剧改变、反复冻融)高温

④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核酸酶的预防)

核酸制备的步骤:破碎细胞>提取>纯化

核酸制备实验原理:制备基因组DNA,必须破碎细胞膜,去除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生物大分子且避免被细胞内核酸酶降解即保证DNA的完整性

?浓度计算:OD260=1时:

dsDNA(双链DNA)浓度约为50 μg/mL

ssDNA(单链DNA)浓度约为37μg/ml

RNA浓度约为40μg/ml

寡核苷酸浓度约为30μg/ml

dsDNA浓度(μg/μL)=OD260×稀释倍数×50 /1000

RNA 浓度(μg/μL)=OD260×稀释倍数×40 /1000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鉴定核酸的常规方法

纯度的检测:DNA纯品的OD260/OD280约为1.8。

OD260/OD280>1.9说明含有RNA污染;

OD260/OD280<1.6 说明有残余的蛋白质、酚等存在。

OD230/OD260的比值应在0.4~0.5之间,若比值较高说明有残余的盐存在。

有些分光光度计则显示OD260/OD230,其比值应在2~2.5之间,偏小则说明有残余盐剩余。

琼脂糖凝胶制备及电泳:凝胶制备》倒胶》点样》电泳》紫外灯下观察

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的应用:1)构建基因组文库2)southern杂交3)PCR技术

噬菌体Bacteriophage / phage

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增殖噬菌体遗传物质可在其感染的宿主菌之间和宿主菌与噬菌体间传递,且赋予宿主菌某些性状具有病毒的特性

特点:个体微小,可通过滤菌器,无细胞结构,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分布广泛宿主特异性:流行病调查;分型

参与细菌变异:转导, 溶原性转换

形态、结构:基本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大多数为蝌蚪形,由头部和尾部组成

? 化学组成: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 抗原性:蛋白质部分具有抗原性

?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

?分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个结果:

?噬菌体在宿主菌内增殖后使宿主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再感染其他敏感细胞。建立溶菌性周期。--毒性噬菌体

增殖过程为:?吸附? 穿入? 生物合成? 成熟和释放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染色体中,建立溶原性周期。--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在液体培养基中,噬菌现象可使浑浊菌液变得澄清。

在固体培养基上,若用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现。

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称为噬斑(plaque),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

若将噬菌体按一定倍数稀释,通过噬斑计数,可测定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s,pfu)数目,即噬菌体的数目。

温和噬菌体将本身的基因转给宿主菌的传递方式-------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另有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沙门菌、志贺菌等的抗原结构和血清型改变亦受温和噬菌体控制。

以噬菌体为传递工具将供体菌基因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转导(transduction)

噬菌体是发酵工业的大敌

噬菌体的应用:细菌的分型与鉴定?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

病毒学检验

《病毒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Experimental Vir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 卫生检验学本科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 63学时(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36) 课程学分:3.5 先修课程:医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细菌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要等 课程简介:病毒学检验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选用教材:李洪源、王志玉主编:《病毒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7月。 参考书: 1. 张朝武主编:《现代卫生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 李凡、刘星晶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知悉 常见重要致病病毒。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 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为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 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 【熟悉】病毒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病毒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病毒学和病毒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组织培养的种类;细胞系和细胞株的概念;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中平衡盐、消化液和血清的作用;细胞检查方法;细胞的冻存。 【熟悉】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细胞培养操作过程和细胞培养污染与监测。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细胞系的鉴定。 第二章鸡胚接种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鸡胚的结构;鸡胚的孵育与检查;接种途径与方法及其用途;病毒的检测;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熟悉】实验材料、器械与准备。 【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 第三章动物实验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其品系;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总结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 总结

三大免疫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P47 明胶凝集试验 自身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RBC膜上的不完全抗原) 间接coombs试验(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方针滴定法 免疫浊度测定 沉淀反应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 CIEP 火箭免疫电泳RIE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 交叉免疫电泳 三大标记技术 一、放射免疫: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二、荧光免疫技术P81 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光 免固相抗体竞争法 疫 分固相抗原竞争法 析 类 型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测定 荧光酶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固相抗原竞争法 三、酶免疫技术 P95 酶免疫技术分类均相酶免疫测定 EMIT 克隆酶测定分析 异相酶免疫测定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Ab 双抗体夹心法 双位点一步法 竞争法 Ag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捕获法 其他标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CLIA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P109 类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固相膜免疫测定免疫试验IFA 免疫层析试验 ICA 膜免疫测定的种类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E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LISPOT 免疫印迹法 IBT/EITB 放射免疫浊度试验 RIPA 免疫细胞 1、分离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PBMC P161 淋巴细胞分离贴壁粘附法 吸附柱滤过法 磁铁吸引法 Percoll分离液法 T细胞和B 细胞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柱分离法 T细胞亚群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磁性微球分离法 荧光激法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2、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P174 免疫细胞化学法 免疫荧光法 FCM 3、功能检测 T 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形态学 P178 3H-TdR掺入法 淋巴细胞 T细胞 MTT比色法 CFSE(活细胞染料) T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 B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实验、ELISPOT、体内试验 NK细胞:..........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及寄生虫检验技术。主要讲述寄生虫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理,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掌握常用的寄生虫病检验技术,提高实验诊断水平,为正确治疗、预防寄生虫病提供可靠依据。 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操作能力,同时掌握一定数量专业外文词汇,适当介绍国内外有关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的文献。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2学时。实验课开出实验项目14项,实验开出率为100%。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1个。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第一篇总论 目的: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等概念;掌握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其意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因素及特点、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原则;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范围、寄生虫的分类及寄生虫的营养代谢特点、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我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研究现状、进展、成就及任务。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八章原虫概论 目的:掌握原虫、世代交替、滋养体、包囊的概念;医学原虫形态结构、生理及生活史的基本特征;原虫、世代交替、滋养体、包囊的英文专业名词;了解原虫的致病特点。 学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第九章叶足虫 目的: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学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

1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

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一、分子方面 1、基因工程 1)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二楼PCR仪器全部会用) 2)RT-PCR;Q-PCR 3)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 4)酶切/链接 5)转化 6)固体/液体LB培养基配制 (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方法) 7)质粒大/小抽原理及步骤 (手提、溶液I、II、III作用) 8)基因组DNA抽提 9)RNA提取; 2、蛋白质工程 1)蛋白收集 (蛋白裂解液+PMSF; 1×Loading 裂解(推荐)) 2)SDS-PAGE(电泳胶的配制) 2)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 3)Western blot 4)蛋白定量常用的方法及原理, 以及熟练操作Bradford法蛋 白定量 (TRIZOL法原理、注意事项及步骤) 二、细胞方面 1)细胞培养、传代 2)细胞冻存与复苏 冻存液配制: (1)DMSO:血清=1:9(推荐)

(2)DMSO:培养基:血清=1:3:6 均可 DMSO为细胞专用型;现用现配,效果最好;冻存时细胞在-80℃中不要超过一周,最好在24-48h内放入液氮罐中保存。 3)细胞培养基配制(过滤除菌)、胰酶配制(过滤除菌),PBS配制(灭菌);(不同培养基的区别;谷氨酰胺(提供氮源),2周补充一次) 4)转染 5)MTT原理及操作(检测细胞存活率或死亡率) 6)碱性磷酸酶实验(ALP,检测细胞分化) (5、6 需学会SPSS软件及graphpad prism5软件使用) 7)Hoechst染色 8)结晶紫染色(不推荐) 9)苏木精/伊红染色 (9可以替代8,以后实验推荐使用9,图片漂亮) 10)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1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样品制备(细胞固定,染色,洗脱) (7、8、9、10、11需学会Photoshop常用工具处理数据) 12)流式细胞仪样品制备(包括:转染效率与细胞凋亡染色标记)以及仪器操作(需学会FlowJo软件分析流式结果) 三、动物实验 1)小鼠的定制: 常见的小鼠: ICR小鼠(正常),9元/只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 1.免疫学: 2.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 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 10.最适比(optimalratio) 带现象(11.zonephenomenon)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半抗原 13.免疫佐剂14. 多克隆抗体15.(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凝集反应章5第 16.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17.间接凝集反应18. 明胶凝集试验19.

第6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试验 21. 免疫浊度测定 22.凝胶内沉淀试验23. 单项扩散试验24. 双向扩散试验 25. 免疫电泳技术26. 对流免疫电泳 27. 火箭免疫电泳28. 免疫电泳29. 免疫固定电泳30.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 免疫溶血法32. 33.补体结合试验 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感染 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36. Ⅱ型超敏反应 37.Ⅲ型超敏反应38. Ⅳ型超敏反应 39. 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自身免疫 41. 自身免疫病42. 自身抗体43. 抗核抗体44. 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免疫增殖性疾病 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6. 47.本周蛋白 血清区带电泳 48.免疫电泳49. 免疫固定电泳 50.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52. 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肿瘤免疫学 肿瘤抗原 54.肿瘤标志物55. 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移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7.移植排斥反应58.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59.(GVHR) 血清学分型法60. 二、填空题。.

寄生虫学及检验习题和参考答案

寄生虫学及检验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人是冈地弓形虫的终宿主 B. 中华按蚊是马来丝虫的中间宿主 C. 野猪是斯氏狸殖吸虫的转续宿主 D. 猫是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 2. 感染期的定义是() A. 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阶段 B. 寄生虫感染终宿主的阶段 C. 寄生虫感染人体的阶段 D. 寄生虫的幼虫阶段 3.需夜间检查诊断的寄生虫病是() A. 丝虫病 B. 疟疾 C. 旋毛虫病 D. 血吸虫病4.只需要一种宿主即可完成生活史的寄生虫是() A. 丝虫 B. 弓形虫 C. 蛔虫 D. 疟原虫5.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包囊内核的数目通常是() A. 1个 B. 2个 C. 4个 D. 8个6.旋毛虫的主要保虫宿主是() A. 人 B. 犬 C. 猪 D. 牛 7.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期的寄生原虫是() A. 阴道毛滴虫 B. 蓝氏贾地鞭毛虫 C. 弓形虫 D. 杜氏利什曼原虫8.对怀疑为黑热病的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A. 免疫学检查 B. 外周血涂片检查 C.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D. 肝脏穿刺涂片检查 9.在外界环境中,虫卵抵抗力最强的寄生虫是() A. 蛔虫 B. 猪带绦虫 C. 鞭虫 D. 血吸虫10.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没有血吸虫病的流行主要是因为() A. 河流少 B. 无传染源 C. 人群抵抗力强 D. 无钉螺11.疟原虫的主要致病时期是() A.红细胞外期裂殖体 B.红细胞内期无性体 C.红细胞内期配子体 D.子孢子12.在人体肝胆管内寄生的寄生虫是() A. 丝虫 B. 旋毛虫 C. 华支睾吸虫 D. 钩虫13.包虫在人体内的寄生部位常见于() A. 脑 B. 肺 C. 眼 D. 肝14.目前,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是() A. 海群生 B. 丙硫咪唑 C. 吡喹酮 D. 甲硝唑15.人体感染肺吸虫有可能是因为() A. 喝溪水,吃溪蟹、淡水鱼 B. 吃淡水虾、荸荠,喝生水 C. 喝溪水,吃海蟹、川卷螺 D. 吃溪蟹和蝲蛄,喝溪水 16.下述带绦虫卵的形态特点,哪一项最具有诊断意义()。 A、圆球形 B、小型虫卵 C、胚膜厚有放射状条纹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免疫学检验课程大纲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主 干课程是从事医学实验室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随着免疫学和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检验技术成为医学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检 验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稳定、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应用范围 廷伸至医学检验专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床旁检验POCT产品的应用当中发展成为一 种微量化学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特异性 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抗原和抗体反应、补体和免疫应答等免疫学 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免疫系统和免疫分子概念和知识。 2. 使学生能够熟悉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抗体制备技术、免疫比浊分析、酶免疫分析术和荧光免疫技术等基本检验方法。 3. 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常规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室的一般 管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免疫学的主要成就及与医学的关系,理解免疫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免疫学基本概念,难点是免疫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概况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征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免疫学检验 第二节免疫系统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 2、免疫辅佐细胞 三、免疫分子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 第二章免疫化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2、理化特性 3、其他因素 二、抗原的特异性 1、抗原决定簇 2、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寄生虫实验检验技术复习过程

寄生虫实验检验技术

实验检验技术 一、病原检查 1.粪便检查 (1)直接涂片法:适用于蠕虫卵、原虫检查 (活滋养体检查和包囊的碘液检查)。 (2)浓集法 1)加藤厚涂片法。 2)沉淀法:自然沉淀法主要用于蠕虫的检查、离心沉淀法、倒置沉淀法适于比重较大的蠕虫卵检查、汞碘醛离心沉淀法适于原虫滋养体、包囊、蠕虫卵和幼虫的检查;醛醚沉淀法适于蠕虫卵和原虫包囊的检查。 3)漂浮法:饱和盐水漂浮法适于各种线虫卵、带绦虫卵等检查;硫酸锌离心漂浮法适于原虫包囊、多数蠕虫卵等检查;蔗糖溶液漂浮法适于原虫包囊、卵囊或孢子囊检查。 4)尼龙袋集卵法:主要适于血吸虫卵检查。 (3)虫卵计数法 1)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适于各种蠕虫卵计数。 2)小管浮聚计数法:适于大多线虫卵计数 (4)毛蚴孵化法:适于血吸虫病原体检查。 (5)钩蚴培养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7倍。 (6)带绦虫孕节检查法:肉眼可观察。 (7)常用原虫检查染色法:劳氏酸性品红-固绿染色法适于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检查、福氏快速苏木精染色法适于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和包囊检查、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适于隐孢子虫卵囊检查。 2.肛门外检查 (1)肛门周围蛲虫虫卵检查:有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适于蛲虫、带绦虫检查。 (2)肛门周围蛲虫成虫检查:在肛门附近发现白色小虫,可进一步鉴定。 3.血液及骨髓检查 (1)检查微丝蚴:①新鲜血片检查法;②厚血膜法;③活微丝蚴浓集法;④离心浓集法。 (2)检查疟原虫:①新鲜血片检查法:采血、制片(薄血膜,厚血膜)、固定、染色;②定量血沉棕黄色层(QBC)检查法;③疟原虫计数法。 4.其他排泄物与分泌物检查 (1)痰液检查:适于肺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蛔蚴等检查,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消化沉淀法。 (2)尿液和鞘膜积液检查:适于检查班氏微丝蚴,可用离心法。 (3)阴道分泌物检查:适于检查阴道毛滴虫等,可用直接涂片法、悬滴法、涂片染色法。 (4)前列腺液检查:适于检查男性泌尿生殖道的阴道毛滴虫。 (5)十二指肠液检查:十二指肠液检查引流液检查适于粪便检查寄生虫阴性时使用;肠检胶囊法适于蓝氏贾第鞭毛虫。 (6)脑脊液检查:适于弓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大滋养体和肺吸虫卵等检查。 (7)浆膜腔积液检查:适于检查弓形虫、微丝蚴等。 5.活组织检查 (1)皮肤及皮下结节活检:适于检查利什曼原虫、蠕虫、疥螨和蠕形螨; (2)肌肉活检:适于检查旋毛虫幼虫、猪囊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等其他蠕虫; (3)淋巴结活检:适于检查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和丝虫成虫;

医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 归纳总结

三大免疫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P47 明胶凝集试验 自身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RBC膜上的不完全抗原) 间接coombs试验(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免疫浊度测定 沉淀反应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CIEP 火箭免疫电泳RIE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 交叉免疫电泳 三大标记技术 一、放射免疫: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二、荧光免疫技术P81 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 双抗体夹心法 光 免固相抗体竞争法 疫 分固相抗原竞争法 析 类 型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测定 荧光酶免疫测定(方法) 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固相抗原竞争法 三、酶免疫技术P95 酶免疫技术分类均相酶免疫测定 EMIT 克隆酶测定分析 异相酶免疫测定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Ab 双抗体夹心法 双位点一步法 Ag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捕获法

其她标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P109 类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 生物素,亲与素放大技术 固相膜免疫测定免疫试验IFA 免疫层析试验ICA 膜免疫测定的种类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E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 免疫印迹法IBT/EITB 放射免疫浊度试验RIPA 免疫细胞 1、分离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PBMC P161 淋巴细胞分离贴壁粘附法 吸附柱滤过法 磁铁吸引法 Percoll分离液法 T细胞与B 细胞的分离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柱分离法 T细胞亚群分离亲与板结合分离法 磁性微球分离法 荧光激法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2、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P174 免疫细胞化学法 免疫荧光法 FCM 3、功能检测T 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形态学 P178 3H-TdR掺入法 淋巴细胞T细胞MTT比色法 CFSE(活细胞染料) T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 B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实验、ELISPOT、体内试验 NK细胞:、、、、、、、、、、 吞噬细胞、、、、、、、、、、、、、、、

病毒学检验

病毒的特点是: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4、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和核酸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颗粒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的侵染性和复制性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8、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 细胞培养技术:是对由组织分散成的单个细胞或某一型细胞群进行的体外培养方法,即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温度,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 二、单层细胞培养: 用于培养病毒的细胞有原代细胞、传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三、鸡胚的接种途径:1、羊膜腔接种2、绒毛尿囊膜接种3、尿囊腔接种4、卵黄囊接种 四、 间接计数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较为常用,是判定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有:空斑形成单位法,50%终点法,血凝试验和干扰测定 空斑形成单位(PFUs)试验:是将不同稀释倍数的动物病毒与平铺于平板表面的宿主细胞混合,当病毒颗粒在一大片宿主细胞上引发感染时,会造成细胞被溶解而形成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病毒颗粒所造成,计算空斑数目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知原来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浓度 凡事能在细胞培养物中产生CPE的病毒都可用空斑技术来测定其滴度。 50%终点法:是将病毒悬浮液经一系列稀释后,接种至动物、鸡胚或培养成单层的细胞,将每个稀释度造成的动物、鸡胚致死量或细胞病变做曲线,找出造成50%动物、鸡胚死亡或病变的终点稀释度。 LD50:为造成50%动物或鸡胚死亡的病毒含量 ID50:即是指可造成50%动物或鸡胚感染的剂量 CCID50:造成50%细胞培养产生病变效应的剂量 五、病毒纯化的一般原则:1、释放病毒至细胞外2、去除细胞碎块3、病毒悬液浓缩 六、病毒的保存:1、用低温(-60~25℃)、超低温(-70以下)冰箱或液氮罐(-196~150)保存 2、冷冻干燥保存 七、血清学实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是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孵育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的混合物,使病毒与抗体相互反应,再将混合物接种到敏感的宿主体内,然后测定残存的病毒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中和抗体:凡是能与病毒结合,并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称为中和抗体 中和试验必须在敏感的动物体内(包括鸡胚)和细胞培养中进行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42 课程名称:免疫学检验 英文名称: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ique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40/2.5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预防医学专业 选用教材:《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1. 《免疫学检验》吕世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2月第 2版 2.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王兰兰主编2004年1月第3版 3. 《简明免疫学技术》朱正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 1版 4. 《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柳忠辉主编科学出版社 执笔人:黎明兰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免疫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简便和快速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学检验常用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应用及方法学评价。 2.掌握免疫学检验常用技术的测定方法。 3.掌握免疫学技术在免疫预防计划免疫、动植物检疫、健康相关产品免疫 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4.了解免疫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抗原抗体的纯化(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原和抗体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评价和应用。了解抗原抗体各种纯化方法的程序及分离物的选择。 教学内容 第一节盐析法 一、原理 二、常用中性盐 三、操作步骤 四、影响因素 五、方法评价与应用 第二节凝胶层析法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 1、共栖 2、互利共生 3、寄生 二、寄生虫分类 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 三、寄主的分类 四、寄生虫的生活史 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 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 1、经消化道感染 2、经皮肤感染 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 4、经接触感染 5、经胎盘感染 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2、机械性损伤

小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 实验一小动物线虫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及要求] 熟悉线虫的基本构造,掌握小动物常见线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实验材料和试剂]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乳酸酚透明液。浸渍标本:钩口科线虫、尾旋科线虫等,病理标本。 [实验内容] (一)线虫的一般形态构造 圆柱状,两端逐渐变细,有的呈线状或毛发状。整个虫体一般可分为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及侧面。雌雄异体,雄虫较小后端弯曲。 1 体表:线虫的体表为一层无色、略半透明的角质所覆盖。许多角皮还分化形成了多种特殊组织构造,包括头泡、颈泡、唇、叶冠、颈翼、侧翼及尾翼、尾感器等。 2 消化系统:线虫消化系统呈管状。包括口腔、肌质结构的食道和管状的肠。 3 排泄系统:分原始的腺型和管型两类,无尾感器线虫为腺型,有尾感器的线虫排泄系统为管型。 4 神经系统:神经环是线虫神经系统的中枢,位于食道周围。 5 生殖系统:线虫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均为丝状管道。雄虫生殖器官通常为单管状,由一个睾丸、一个输精管、贮精囊以及一个通向泄

殖腔的射精管组成,末端有辅助生殖器。雌虫生殖器官通常为双管型,由卵巢、输精管、受精囊、子宫、阴门和一般较短的阴道组成。有的线虫有排卵器。 6 虫卵: 大小差异很大,卵膜由内膜、中间层和蛋白膜组成。 (二)小动物常见线虫及虫卵形态特征 1.犬恶心丝虫 双瓣科、恶丝虫属。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成虫细长白色。雄虫尾部呈现螺旋状卷曲。120~160mm 2.犬弓首蛔虫 弓首科,弓首属。寄生于犬和犬科动物的小肠。虫体浅黄白色,头端三片唇。虫卵近于球状,表面不光滑。50~110mm 3.猫弓首蛔虫 弓首科,弓首属。寄生于猫和猫科动物的小肠中。与犬弓首虫相似,只是颈翼膜短而宽,虫体前端如箭头状。40~100mm 4.鸡翼刺线虫 尖尾目,异刺科,异刺属。寄生于鸡鸭鹅等的盲肠。白色小型线虫。7~13mm 5.毛细线虫 寄生于犬、猫的支气管和气管内。虫体细长,乳白色。雄虫体长15~25mm,尾部有2个尾翼和一根带鞘的交合刺。雌虫长20~40mm,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一)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仓鼠 主要用于: ①分离病毒,并借助感染范围试验鉴定病毒 ②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 ③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用实验动物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实验) ④制备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 ⑤作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包括病毒毒力测定、建立病毒病动物模型等 注意:选择对目的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以及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剂量。 鸡胚 (一)条件要求 SPF鸡、孵化温度38-39℃,湿度40-70%,通风。新鲜受精卵:产下后不超过10天并保存10℃左右。 (二)优点 组织分化程度低,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病毒易于增殖,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有大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而且来源充足,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三)接种途径 1.绒毛尿囊膜接种(10-12日龄鸡胚) 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1)方法一(造人工气室) ①在胚胎附近近气室处,选择血管较少的部位,用电烙器在卵壳上烙一个直径约3-4mm的 烤焦圈。 ②用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小心用刀尖撬起卵壳,造成卵窗。 ③在气室端中央钻一个小孔。 ④用针尖挑破卵窗中心的壳膜,切勿损伤其下的绒毛尿囊膜。 ⑤滴加滴生理盐水于刺破处,用橡皮乳头紧贴于气室中央小孔上吸气,造成气室内负压, 使卵窗部位的绒毛尿囊膜下陷而形成人工气室,此时可见滴于壳膜上的生理盐水迅速渗入。 ⑥用1ml注射器滴入2-3滴接种物于绒毛尿囊膜上。 ⑦用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用玻璃纸盖于卵窗中,周围涂上熔化的石蜡密封,气室中央的 小孔用石蜡密封。 ⑧鸡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2)方法二 ①在气室端的卵壳上开约1.5×1.5cm的口。 ②用灭菌眼科镊子撕去一小片内壳膜。 ③滴入接种物。 ④用透明胶纸封闭开口。 2.尿囊腔接种(10-11日龄) 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NDV)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 (一)凝集试验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二)吞噬试验(示教) 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 名解: 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 实验及注意点: 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 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第十四章 病毒学实验技术

第三篇病毒学实验技术 实验学时计划:实验一实验须知6小时;实验二细胞培养用水的制备及检验15小时;实验三组织培养技术20小时;实验四病毒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20小时;实验五病毒提纯技术15小时。 实验一实验须知 一、实验室注意事项 1.凡参加病毒学实验的人员均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病毒疫苗。 2.实验室内,特别是组织培养操作室,须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在进行病毒接种或无菌操作前后,均应用紫外线照射灭菌,必要时可用3~5%的酚或煤酚皂溶液擦拭或喷雾消毒。 3.进入操作室,须先洗净双手并用消毒药水严格消毒;更换拖鞋,戴口罩和帽子,穿消毒的实验服。 4.病毒实验操作完毕后,将所穿戴实验服、口罩、帽子和拖鞋等物,出操作室前须更换;两手须经消毒药水严格浸洗后方能外出。 5.一个接种操作室,严禁同时进行两株病毒株的传种;吸取病毒材料时,勿于悬空吹出或打出。 6.凡沾病毒材料的吸管、试管等器具,须随时投入5%煤酚皂或1%盐酸溶液内,浸泡过夜,或煮沸消毒后才能进行洗涤。 7.凡带有感染性的鸡胚或动物尸体,须立即投入炉内焚化或进行煮沸消毒,或盛入容器内进行高压消毒后,方能携出室外进行处理。 8.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发生事故;如发生意外,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二、病毒材料收集、运送和保存 (一)材料的收集 分离病毒的成功率与采集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采集病料必须在适当的部位和时间内进行,前者与各种传染的发病机理有关,后者常规在疾病早期,因为通常在疾病刚出现时病毒的滴度高。各种病毒感染所采适宜病料参见图1和图2。 由于许多病毒的不稳定性,欲作病毒分离的材料,都应尽快的冷藏。-30℃保存的病毒材料(除少数例外),至少可以活存几个月以上;而-70℃保存的病毒,甚至几年不见毒力降低。有些病毒需在潮湿环境下保存,有的则需干燥环境(如Orf virus)。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全)15年11月19日

一、总论 1、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 A、仅有病人和带虫者 B、医学节肢动物 C、所有野生动物 D、所有家畜 E、病人、带虫者、感染动物 2、下列不属于寄生虫病流行特点的是 A、地方性 B、季节性 C、自然疫源性 D、动物源性 E、易控制性 3、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免疫应答最常见的是 A、吞噬细胞的作用 B、消除性免疫 C、非消除性免疫 D、屏障作用 E、免疫逃避 4、有些寄生虫完成一代的发育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两种生殖方式,并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 A、幼体增殖 B、世代交替 C、无性或有性生殖 D、孢子生殖 E、配子生殖 5、在流行病学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感染动物是该种人体寄生虫的 A、终宿主 B、第一中间宿主 C、第二中间宿主 D、保虫宿主 E、传播媒介 二、消化道寄生虫 1、下列不是引起胆道蛔虫症诱因的是 A、胆囊炎与胆管炎 B、全身麻醉 C、食入辛辣的食物 D、不适当的驱虫治疗 E、发热 2、对疑有蛔虫感染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A、饱和盐水浮聚法 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C、透明胶纸肛门擦拭法 D、离心沉淀法 E、重力沉淀法 3、俗称“粪毒”的疾病是 A、尾蚴性皮炎 B、丹毒样皮炎 C、荨麻疹 D、钩蚴性皮炎 E、丝虫引起的“流火” 4、具有“头翼”结构的肠道寄生虫是 A、蛔虫 B、蛲虫 C、十二指肠钩虫 D、姜片虫 E、鞭虫 5、可形成自身体外感染的寄生虫是 A、钩虫 B、蛔虫 C、蛲虫 D、旋毛虫 E、鞭虫 6、蛲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贫血 B、失眠 C、腹痛 D、腹泻 E、肛门及会阴皮肤区痒感 7、以皮肤黏膜为主要感染途径的寄生虫是 A、鞭虫 B、猪肉绦虫 C、钩虫 D、蛔虫 E、蛲虫 8、钩虫造成咬附部位伤口不易凝血的原因是 A、钩齿的作用 B、板齿的作用 C、所分泌抗凝素的作用 D、虫体的机械性刺激 E、虫体的免疫病理损害 9、感染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关系最为密切的肠道寄生虫是 A、鞭虫 B、蛲虫 C、钩虫 D、蛔虫 E、粪类圆线虫 10、生活史具有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的线虫是 A、鞭虫 B、蛲虫 C、钩虫 D、蛔虫 E、粪类圆线虫 11、蛲虫感染宿主的主要方式是 A、吸入感染 B、经皮肤感染 C、昆虫媒介传播 D、肛门—手—口感染 E、经胎盘感染 12、可以导致“异嗜症”的寄生虫是 A、粪类圆线虫 B、鞭虫 C、蛲虫 D、蛔虫 E、钩虫 13、关于蛲虫描述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