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及其研究开发途径-1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及其研究开发途径-1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及其研究开发途径-1

第一节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及其研究开发途径

一、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如2.5%鱼藤酮乳油、20ug disparlure(舞毒蛾性诱剂)、15%井冈霉素水溶粉剂等。活的生物体,如各种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致病微生物、转基因抗虫作物等不在本章讨论之列。次生代谢物质这个术语是Czapek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所谓次生代谢物质,其来源和性质与基础代谢产物如核酸、蛋白质等有所不同,是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最后产物,大多数不直接参与维持产生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原始生化过程。虽然动物中也含有次生代谢物质,但80%的次生代谢产物来自植物。植物中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是生物间,特别是植物和昆虫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一种生物最终是否得以生存和繁衍,取决于它对付逆境压力的能力。处于逆境压力下的任何物种都面临3种选择,即适应、迁移或灭绝。由于陆生植物不像其他捕食者(草食昆虫和其他草食动物)那样容易迁移,因此,植物为了生存,在进化过程中不得不发展许多新的代谢途径来产生对昆虫及其他草食动物,乃至病原微生物具有防御功能的化合物,这就是次生代谢物质最原始、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次生代谢物质一般具有下述特点:①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或病原菌的防御功能具有选择

性,一种(或一类)次生代谢物只能防御某些种类的昆虫或病原菌,而不是所有的昆虫和病原菌。②次生代谢物质是植物内源物,它们本身是植物体的一部分,因此易于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降解。

③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所经受逆境压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和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具有下述特点:①大多数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如鱼藤酮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32mg/kg,兔急性经皮LD50为1500mg/kg;除虫菊素I和Ⅱ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340mg/kg,急性经皮LD50大于600mg/kg。也有些生物源天然产物杀虫剂的毒性较高,如Avermectins大鼠经口LD50仅为10.06mg/kg,急性经皮LD50大于380mg/kg。然而这些天然产物杀虫剂活性很高,在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都很低,因而在使用中对人畜仍然很安全。例如 1.8%爱力螨克(阿维菌素)乳油含有效成分avermectinBl仅1.8%,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650mg/kg,兔急性经皮LD50大于2 000mg/kg。②防治谱较窄,甚至有明显的选择性。以印楝素为例,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低于1—50ug/g的浓度就有很高的拒食效果,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昆虫对印楝素相对地不敏感,要达到100%的拒食效果,需要100~600ug/g的浓度。又如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

病高效,对稻曲病也很有效,而对其他许多病害则防效很差,甚至根本无效。③对环境的压力较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天然产物农药,绝大多数都是生物合成的天然物质,一般只含碳、氢、氧、氮4种元素,在环境中易于降解。许多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作用方式是非毒杀性的,包括调节生长发育、引诱、驱避、拒食等,因而对非靶标生物,特别是对鸟类、兽类、蚯蚓、害虫天敌及有益微生物影响较小。例如田间喷洒印楝制剂,并不影响果蝇寄生蜂羽化,羽化的寄生蜂能正常交配,寻找新的果蝇寄主。天然产物农药的这一特点不仅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而且有利于害物综合治理(1PM)方案的实施。④大多数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作用缓慢,在遇到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迅速蔓延时往往不能及时控制为害。二、研究开发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途径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研究开发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

面:1、是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开发天然产物农药新品种。即在确定药效后,对产生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物质的生物进行良种选育、大量繁殖、提取有效成分、制剂加工等直接的工业化商品开发,形成天然产物农药品种,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例如植物杀虫剂Margosan—0的开发,就是在明确了印楝素的杀虫活性及防治效果后,选育产生印楝素的优良印楝树种,大面积栽培种

植,提取种核中的印楝素等杀虫有效成分,再加工成含0.3%

印楝素和14%印楝油的商品制剂。又如农用抗菌素井冈霉素,在明确了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Streptomyces tygroscopicus)的开发价值后,选育优良菌种,进行工业发酵,

提取井冈霉素,加工成水剂或可溶性粉剂。2、是有效成分及其类似化合物的半合成改造。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产生的活性次生代谢物,如活性较低,光稳定性差,或对哺乳动物毒性大等原因而无法将其直接开发成天然产物农药品种,则可将这些活性化合物作为起始原料,经结构修饰人工半合成,筛选出性能优异,具有商业意义的新农药。例如,自1976年开发成功阿维菌素(Avermectins)后就围绕其人工合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开发成功伊维菌素(Ivermectins)。伊维菌素是阿维菌素B1组分22和23碳位不饱和双键选择还原的产物,更适合于防治家畜寄生虫。阿维菌素对螨类高效,但对昆虫,尤其是对粉纹夜蛾、棉铃虫和亚热带黏虫效果很差,而在阿维菌素B1基础上人工合成的4”—表—甲胺基—4,—脱氧阿维菌素B1对亚热带黏虫的毒力比阿维菌素B1提高1500倍。3、是作为创制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模型,即在研究天然产物农药过程中,发现新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的化合物,以其化学结构作为先导化合物模型,用人工

合成的方法进行结构优化研究,筛选出性能比天然活性物质更好的新农药,创造重大的商业价值。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首推对杀虫植物除虫菊的研究。分离出除虫菊素I和Ⅱ等杀虫有效成分后,以此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出一代高效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此外还有源于植物中乙烯的乙烯利,源于沙蚕毒素的巴丹等杀虫剂,源于大蒜素的抗菌素402等。生物的种类是如此繁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都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产生形形色色的天然化合物,给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无究无尽的宝贵资源。以植物为例,据估计当今世界上有近50万种植物,而对其化学成分作过研究的仅占10%;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质已超过400000种,而仅10000种鉴定了分子结构。就微生物而言,据估计已被人类研究过的仅占自然界存在的1%,而在这些研究过的微生物中,只发现了大约1%的生物活性物质。更何况微生物是变异的,由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菌种。因此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又称植物性农药。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植物本身和按活性结构合成的化合物及衍生物。类别有植物毒素、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源昆虫激素、拒食剂、引诱剂、驱避剂、绝育剂、增效剂、植物防卫素、异株克生物质

世界上有近50万种植物,对其化学组分进行研究的仅占10%,约有2 400种植物具有抑制有害生

物的活性。植物农药几百年前就已被认识,但至

1763年世界上才由法国首次报道烟碱和石灰粉用

于防治蚜虫;1808年,美国人Jimtikoffj将除虫菊加

工成杀虫粉出售;1848年Oxley制造了鱼藤酮根粉,

这是三种最早的植物农药。合成农药出现以后,植

物农药受到冷落,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合成农药

的一些缺点显现后,植物农药才重新受到重视。但

新一轮的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其重点已不再是从植

物体中寻找能够对害虫产生触杀或胃毒作用的毒性

物质,而是寻求植物体产生的对害虫具有特异作用

的物质,如拒食作用、阻碍生长发育、抑制蜕皮、抑制

蛹发育和羽化、不育作用等。

楝、川楝、除

虫菊、烟碱、鱼藤酮、苦参、银杏、苦皮藤、百部、青蒿

素、辣椒素、茶皂素、石蒜素、巴豆毒素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着重研究植物源农药的化

学成分如印楝素的分离、提纯、分子结构的鉴定,从

而找到新的杀虫品种。因此,植物源农药有效化学

成分的提纯、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的研究,将是一个

主要的发展趋势。只有搞清楚结构与杀虫作用的关

系,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相互复配是今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如印楝素与除虫菊酯、苦参素、青蒿素、烟油、藤

黄、蒜精、涩草等复配,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印楝素与

除虫菊酯或与合成除虫菊酯的复配。除虫菊酯是比

较好的生物农药,有较宽的杀虫谱,二者结合,不仅

可以提高药效,而且对除虫菊酯有抗性的害虫特别

有效;同时,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杀死植物害虫,还

可用来防治动物体外寄生虫。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提高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

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控制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难

题。由于天然物的不稳定,在紫外光、阳光和高温下

极易分解。因此,除了避免强光、高温、强酸碱和酶

外,在配制制剂过程中,可以加入一种或多种环氧化

植物油稳定剂和对氨基苯甲酸抗光剂,来抑制天然

物的热分解与光降解。另外,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宜乳化剂来实现其乳化稳定性。

提高第四个发展趋势是在植物中寻找具有农药生物

活性的化合物,通过结构上的修饰,获得新型的农

药。最成功的例子当属菊酯类杀虫剂,它来源于菊

科植物中的除虫菊素。其他还有源于植物中乙烯的

乙烯利,源于豆科植物毒扁豆种子中毒扁豆碱的氨

基甲酸苯酯,源于大蒜中大蒜素的抗菌素402,源于水稻恶苗病原的赤霉素等。

常用生物农药介绍

常用生物农药介绍! 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属抗生素类杀菌剂,具较好的内吸性。防治苹果霉心病、轮纹病、炭疽病,用300-500倍液,在花期至膨果期前连喷2次;防治斑点落叶病,在落花后7-10天开始喷施,春梢期喷施2次,秋梢期喷1次,若能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4%农抗120水剂:属广谱抗菌素,对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用20倍液涂抹刮除病斑后的病疤,治疗效果可达80%以上;防治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有效浓度100毫克/升药液进行喷雾,过15-20天再喷1次,如果病情严重,可缩短喷药时间的间隔期。 B.T杀虫剂:常用细菌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对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可达80%-90%。防治桃小食心虫于卵果率达1%时,喷施B.T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防治刺蛾、尺蠖、天幕毛虫等鳞翅目害虫,在低龄幼虫期喷洒1000倍液。 1.8%齐螨素乳油:属抗生素类杀螨杀虫剂,对害螨和害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不能杀卵。防治红蜘蛛于落花后7-10天两种害螨集中发生期喷洒5000倍液,持效期30天左右。对二斑叶螨、黄蚜、金纹细蛾也有较好的防效。

25%灭幼脲悬浮剂:属生物化学类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兼触杀作用,持效期15-20天。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杀卵和幼虫,还能使成虫产生不育作用,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金纹细蛾,防治适期为成虫羽化盛期,使用浓度为2000倍液。该药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 20%杀蛉脲悬浮剂:属昆虫生长抑制剂,与25%灭幼脲相比,杀卵、虫效果更好,持效期长。防治金纹细蛾使用浓度为8000倍液;防治桃小食心虫,在成虫产卵初期、幼虫蛀果前喷6000-8000倍液。 杀蛉脲悬浮剂:属昆虫生长抑制剂,对鳞翅目害虫的卵、幼虫防治效果明显。防治金纹细蛾在其幼虫发生期使用2000倍液;防治桃小食心虫,在成虫产卵盛期、幼虫蛀果前喷洒1000-1500倍液。 鱼藤酮:属植物源杀虫剂,具触杀、胃毒、生长发育抑制和拒食作用。在蚜虫发生盛期初始,用2.5%鱼藤酮乳油750倍液喷雾。施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 25%杀虫双水剂:属于神经毒剂,具有较强触杀和胃毒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防治叶螨,在若螨和成螨盛发期喷洒800倍液,可兼治苹果全爪螨、梨星毛虫、卷叶蛾等。用杀虫双水剂喷雾时,可加入0.1%的洗衣粉,能增加药液的展着性。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即桂皮酸途径,苯丙素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类 溶剂提取法(常用溶剂及极性) (1)溶剂按极性分类: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甲醇(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能用水任意比例混合. 分子大,C多,极性小,反之,大..按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大的溶剂提取极性大的化合物 提取方法 ①煎煮法:挥发性及加热易破坏,多糖类不宜用。 ②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含淀粉或黏液质多的成分,但效率不高。 ③渗漉法:效率较高。④回流提取法: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⑤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⑥水蒸气蒸馏法: 适于具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挥发油、小分子生物碱、酚类、游离醌类等:⑥超临界萃取法:以CO2为溶剂.用于极性低的化合物,室温下工作,几乎不用有机溶剂,环保 分离方法 ①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硅胶用于大多数中药成分;氧化铝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如生物碱、萜、甾;活性炭用于水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某些苷类;聚酰胺用于酚醌如黄酮、蒽醌及鞣质。②凝胶色谱: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③离子交换色谱:基于各成分解离度的不同而分离。主要用于生物碱、有机酸及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水溶性成分的分离纯化。④大孔树脂色谱:一类没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不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是反相的性质,一般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越先被洗脱下来,极性越小,越后洗脱下来。应用于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分离富集。⑤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用于分离极性和中等极性的成分。常用固定相:氰基或氨基键合相;常用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用于离非极性和中等极性的成分,常用C18或C8键合相。常用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 糖和苷类化合物 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苷:糖或糖额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又称配糖体 构型D,L,α,β : 向上D,向下L; 同侧:β异侧:α 苷键酸水解:苷键原子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阳碳离子经溶剂化,再脱去氢离子形成糖分子。难易顺序:N-苷>O-苷>S-苷>C-苷。强酸水解:得到糖,苷元易破坏;弱酸水解:得到次级苷,确定糖的连接顺序;两相酸水解:保护苷元 酶水解:对难以水解或不稳定的苷,在酶水解条件温和,不会破坏苷元,可得到真正的苷元 显色反应 Molish反应:加入5%α-萘酚乙醇液,沿管壁缓慢滴入浓硫酸,在两层液面间会出现一个紫色环。又称α-萘酚反应.说明含有糖类或苷类. (但碳苷和糖醛酸例外,呈阴性.) 菲林和多伦反应:阳性,有还原糖.可以利用这两个反应来区别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麦芽糖、乳糖为还原糖。蔗糖为非还原糖 苷键构型的判断 糖苷的1H-NMR:成苷的端基质子H的耦合常在较低场。如:β构型J H1-H2=6~9Hz(8左右);α构型J H1-H2=2~3.5Hz (4左右) 醌类 酸性(规律) -COOH > 二个β-OH > 一个β-OH >二个α- OH > 一个α–OH 可用PH 梯度萃取分离。 其结果为①和②被5%碳酸氢钠溶液提出;③被5%碳酸钠提出;④被1%氢氧化钠提出;⑤只能被5%氢氧化钠提出 可用PH梯度萃取分离。 颜色反应 1、Feigl反应:全部醌类均阳性。碱性条件加热,紫色 2、Borntrager’s反应:也叫碱液试验,羟基蒽醌阳性。——颜色变化与OH数目及位置有关,红-紫色. 3、醋酸镁反应:含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蒽醌类阳性。 4、与活性亚甲基试剂反应kesting-Craven和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 苯醌和萘醌类的专属反应.在碱性条件下 5、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蒽酮类的特异性反 应.(唯一).蒽酮就是9或10位没有被取代的羟基 蒽酮类.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大题,看书) pH梯度萃取法P82 例:大黄蒽醌苷类的分离 苯丙素类(一个或几个C6-C3) 香豆素:一般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 母核(画) 内酯性质和碱水解反应 碱性开环,酸性闭环。但长时间加热,异构化,不可 恢复闭环. 显色反应有荧光性质 1、Gibb’s反应: 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 亚胺 C6位没取代,阳性,蓝色 2、Emerson反应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 钾反应 C6位没取代,阳性,红色 木脂素鉴识 Labat反应: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 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黄酮(C6-C3-C6) 结构与基本骨架(芦丁,槲皮素,鼠李糖,葡萄糖的 结构都要求会写)138页 经典结构是2-苯基色原酮,现在泛指两个苯环通 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黄酮类: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且3位上无含 氧基团取代的一类化合物 黄酮醇:在黄酮基本母核的3位上连有羟基或含 氧基团 二氢黄酮:黄酮基本母核的2、3位双键被氢化而 成 二氢黄酮醇:黄酮醇类的2、3位被氢化的基本母 核 交叉共轭体系:黄酮结构中色原酮部分本身无 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 系,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而显出 颜色。在7位或4’位上引入-OH及-OCH3等助色 团后,产生p-π共轭,使化合物颜色加深。 溶解度:游离黄酮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 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 水中。引入羟基增多,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 低;而羟基被甲基化后,脂溶性增加。黄酮苷一 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 溶于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平面型如黄酮、黄酮醇、查尔酮等溶解度较小, 非平面型如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的溶解性较 大,异黄酮的也较大 酸性:7,4’-二OH黄酮>7-或4’-OH黄酮>一 般酚羟基>5-OH黄酮 显色反应:(1)HCl-Mg反应:样品溶于甲醇或乙 醇1ml中,加入少许Mg,再加几滴浓HCl,一两 分钟显红~紫红色。(2)AlCl3反应:样品的乙醇 溶液和1%乙醇溶液AlCl3反应,生成黄色络合 物。(3)锆盐-枸橼酸反应:可鉴别黄酮类化合 物是否纯在3-或5-OH。样品的甲醇溶液加2%二氯 氧锆甲醇溶液。黄色不褪,有3-OH或3,5-OH, 如果减褪,无3-OH而有5-OH pH梯度萃取法:5%NaHCO3可萃取7,4’-二羟基 黄酮,5%NaCO3可萃取7-或4‘-羟基黄酮, 2%NaOH可萃取一般酚羟基的黄酮,4%NaOH可以萃 取5-羟基黄酮。 柱色谱分离 硅胶柱:利用极性差异,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黄 酮(主要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 高度驾机皇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 聚酰胺柱:通过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 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化合物结构与Rf 值:酚羟基少>多;易形成分子内氢键>难;芳 香化程度低>高;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 黄酮醇;游离黄铜>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 (含水移动相做洗脱剂);有机溶剂做洗脱剂反 之。洗脱能力由弱至强;水<甲醇或乙醇(浓度 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 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紫外 黄酮类型带II(弱峰) 带I(强峰) 取代) 黄酮醇(3-OH 游离) 250-280 358-385 异黄酮245-270 310-330肩峰 二氢黄酮/醇370-295 300-330 查耳酮220-270低强度340-390 氢谱: 黄酮或黄酮类H-3是一个尖锐的单峰出现在 6.3 处 邻位耦合:耦合常数为8Hz左右 间位耦合:2-3Hz 对位耦合:很弱,数值很小或没有 5,7-二OH黄酮δppm:H-6小于 H-8 . 7- OH 黄酮: δppm:H-6 > H-8 6’δ比较大,5’较小 同时还要看 单峰S,就没有邻,间位双锋d说明有邻位或间位 其中一个双双锋dd就说明有邻,和间两个 生物合成途径 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基本碳架均是由异戊二烯以 头-尾顺序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生源异戊二 烯法则:甲戊二羟酸是各种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 的关键前体 单萜:无环,单环,双环,三环,环烯醚。知道 卓酚酮,环烯醚萜,薄荷醇,青蒿素的二级结构 和性质 性质:萜类多具苦味,单萜及倍半萜可随水蒸气 蒸馏,其沸点随其结构中的C5单位数、双键数、 含氧基团数的升高而规律性升高 提取:挥发性萜可用水蒸气蒸馏法;一般萜可用 甲醇或乙醇提取;萜内酯可先用提取萜的方法提 取出总萜,然后利用内酯的特性,用碱水提取酸 化沉淀的方法纯化;萜苷多用甲醇、乙醇或水提 取 柱色谱:吸附剂多用硅胶。中性氧化铝。含双键 者可用硝酸银络合柱色谱分离(利用硝酸银可与 双键形成π络合物,而双键数目位置及立体构型 不同的萜在络合程度及络合稳定性方面有一定差 异)。洗脱剂多以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分离 萜烯,或混以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分离含氧萜 鉴识:卓酚酮类的检识 (硫酸铜反应:绿色结 晶);环烯醚萜的检识(Weiggering法:蓝色/紫红 色;Shear反应:黄变棕变深绿);薁类的检识 (Ehrlich反应:蓝紫绿;对-二甲胺基苯甲醛) 挥发油 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 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容的油状液体。 分为:芳香族,萜类,脂肪族 检识:化学测定常数:酸值、酯值、皂化值 提取方法:①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 法,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不能用。②溶剂萃取 法:脂溶性杂质较多。③吸收法:油脂吸收法, 用于提取贵重挥发油。④压榨法:该方法可保持 挥发油的原有新鲜香味,但可能溶出原料中的不 挥发性物质。⑤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有 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的突出优点,用于提取 芳香挥发油 三萜 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 红-紫-蓝-绿色-褪色(甾体皂苷) 黄-红-紫-蓝-褪色(三萜皂苷) 胆甾醇沉淀法:胆甾醇复合物——乙醚回流提 取,去除胆甾醇,得皂苷。因为甾体皂苷比三萜 皂苷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甾类 C21甾醇C2H5 昆虫变态激素8-10个碳的脂肪烃 强心苷不饱和内酯环 甾体母核的C-17位上均连一个不饱和内酯环。根 据内酯环的不同: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叫甲型强心 苷元;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叫乙型。 苷和糖连接的顺序分: I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

(整理)先正达农药详细介绍.

先正达世高讲论 产品名称:10%世高水分散粒剂 产品规格:50克×100袋,10克×50袋×8盒 主要成分:10%苯醚甲环唑 农药登记证号:LS99008 分装登记证号:LS99008-F01-142 分装批准证书号:HNP32057-D3301 执行标准号:Q/320583GQB08-2003 产品特点:内吸广谱杀菌剂,可防治各类黑斑病、黑星病、炭疽病、早疫病、斑点落叶病等大多数高等真菌性病害,具有强治疗效果和长持效期的特点。使用方法: 作物防治 对象 用药量使用方法 安全 间隔期 梨树黑星病稀释6000-7000倍保护性防治:从嫩梢至10毫米幼果期,每隔7-10天喷一次药。随后视病情,每隔7-10天喷一次药。 或与其它药剂交替使用。 30天 精品文档

治疗性防治:发病4天内喷一次药;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或与其它药剂交替使用。 西瓜炭疽病50-75克/亩发病前或初期,叶面喷雾。3天大白菜黑斑病35-50克/亩用足量的清水稀释药剂,发病时开始叶面喷施,每隔14天左右再喷一次。21天番茄早疫病67-100克/亩用足量的清水稀释药剂,在发病前进行第一次叶面喷雾,每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7天苹果树斑点落叶病稀释1500-200倍发病初期喷第一次药,每隔7-10天再喷一次。30天 注意事项: 1、勿让儿童接触本品,加锁保存。不能与食品、饲料存放在一起。 2、施药时,应穿长袖衣、长裤、靴子,带面罩和手套。请勿在施药现场吸烟和饮食。 3、施药后,彻底清洗防护用具,洗澡,并更换和清洗工作服。 4、本产品对鱼及水生生物有毒,勿将药液或空瓶子弃于水中,避免影响鱼类和污染水源。 5、使用过的空包装,用清水冲洗三次,压烂后土埋,切勿重复使用或改作其他用途。 6、未用完的制剂应保存在原包装内,切勿将本品置于饮料容器内。 7、本品应贮藏在避光、干燥、通风处。贮藏温度应避免低于-10℃或高于35℃。 精品文档

杜仲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杜仲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摘要:本文介绍了杜仲的生物学特征及产地,对杜仲中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杜仲;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1 杜仲概述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是我国特有名贵药用树种[1],落叶乔木,其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粗糙,连同枝、叶、根均含胶,折断有银白色细丝。叶椭圆或椭圆伏卵型,长6~18cm,边缘有锯齿,下边脉上有毛,叶柄长1~2cm,果为翅果扁平而薄,内含一种子[2-3]。 杜仲为地质史上第三纪冰川运动残留下来的古生物树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原产于我国西南诸省山区,喜温暖而凉爽的气候,属喜光树种,在强光、全光条件下才能良好生长。杜仲适生范围较广,我国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甘、陕、晋、豫、湘、鄂、川、滇、黔、桂、苏、皖、浙、赣等省、自治区,垂直分布一般在200~1500m之间,个别地区海拔高度可达2500m,其野生的分布中心是在中国中部地区[5]。在日本、俄罗斯、朝鲜、北欧、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引种[6]。 其皮和叶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和安胎的作用,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高血压、头晕目眩等症。杜仲皮中主要药用成分为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杜仲叶中主要药用成分为绿原酸[7]。 2 杜仲的化学成分 ,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经过分离和鉴定的有机化合物约有70种以上,无机矿物元素不少于15 种。研究还发现,杜仲皮、花、叶和枝条等各部分中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 苯丙素类、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多糖、氨基酸和杜仲胶等有机化合物,及钙、铁等

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农药降解中的应用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3-12-11 文章编号:1005-6114(2004)01-0031-05 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农药 降解中的应用与展望 张韩杰,闫艳春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71018) 摘 要:农药在人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草害等诸方面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因之而来的农药残留问题则对 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农药;残留;降解;微生物中图分类号:$481.1+8 文献标识码:B 农药是人们主动投放于环境中数量大、毒性广 的一类化学物质。[12]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机氯、有机 磷等农药的开发与应用曾为人类在农、林业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那些性质比较稳定、难于分解消失有毒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已造成严重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日益重视,相继提出了“软农药”(so ft p estici des ) 和“抑菌剂”(f un g istatic ) 等概念[9],生物农药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化学农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解决环境中存在的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我国科研工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已成为环境修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对我国农药残留情况以及微生物在农药降解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农药残留及其危害1.1 农药残留 农药作为目前农业增产的主要依靠,在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农药的施用方法仍以药 液喷洒和粉剂喷洒为主。研究表明[6]:施用农药 后,仅有1%!2%的药作用于防治对象本体,有 10%!20%附着在作物本体上,其他80!90%的农 药主要散落在农作物的周边环境,如农田、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与尘埃吸附形成气溶胶。试用后的农药经过一段时间的降解、代谢等作用后,其含量会降低到一定的水平,通常,我们把残存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的微量农药称作残留农药,它包括农药原体残留量及其具有比原体毒性更高或相当毒性的降解物的残留量。农药残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妨碍生物生长,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自泰勒等人发现DDT 的高效杀虫能力以来,不同种类的农药相继得到了开发和应用。仅杀虫剂类目前就有4类: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农药是高残留、生物富集性很强的一类农药,目前已被禁止生产,但由于已被广泛大量地使用了多年,因此在环境仍有残留,对环境和人的威胁还很大。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尽管残留期较短,但仍有一定时间的残留期,加之被广泛使用,仍对土壤、大气和水源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科研工作者对于农药的残留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恩平 等[18]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克百威、丙硫克百威和 丁硫克百威)在环境中的残留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 残留性的影响因素;张莹、杨大进等 [24]对我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覃泰 群等[10]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了残留分析;杨大 ? 13?湖北植保2004年第1期

标书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项目名称: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 成 首席科学家: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 所 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上海市科委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是针对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发展高效和实用的合成路线,以及阐明它们的结构–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 本项目的将选择一批具有抗癌、抗炎、抗病毒和免疫等活性的生物碱、环酯肽、皂甙和萜类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化学各学科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进行巧妙设计,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策略,实现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复杂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在合成方式上将重点发展基于串联反应、多组分反应、无保护基合成、原子经济性、催化反应的应用和仿生合成等新合成策略。通过合成建立天然产物和其类似物的化合物库,与生物学家合作进行活性测试,总结相关天然产物的结构-活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用于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天然产物分子探针,以发现相应天然产物的作用靶点。对于所发现的活性和选择性更好的化合物,我们将深入探索其成为治疗重要疾病药物的可能性。在进行目标分子的合成和相关生物学研究的同时,也将关注合成中的反应方法学问题,发展一些高效、选择性好、具有普适性的新合成方法。本项目具体的研究内容的如下: 1.开展一些具有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活性,结果新颖,目前还没 有全合成的报道,有一定的合成挑战性的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争取实现它们的第一次全合成。这样的工作也为加快后续的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优化打下基础。所涉及的目标分子包括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PF1270A/ B/C, Longeracinphyllin A, Sie b oldine A和Haouamine A/B;环肽类化合物Piperazimycin A, Chloptosin和Celogentin C;皂甙和萜类化合物Sepositoside A, Solanoeclepin A, Micrandilactone

紫草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代谢与调控教学总结

紫草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代谢与调控 1.背景知识介绍 1.1 紫草及紫草宁 紫草(学名: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为紫草科紫草属植物。又名山紫草、紫丹、紫草根,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山西、湖南、甘肃、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贵州、江西、河北、河南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紫草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功效是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紫草根部富含红色的萘醌类次生代谢产物——紫草宁及其衍生物。 紫草宁又称紫草素,英文名称:Shikalkin,英文别名: 5,8-Dihydroxy-2-(1-hydroxy-4-methylpent-3-enyl)naphthalene-1,4-dione,即5,8-二羟基-2-[(1R)-1-羟基-4-甲基戊-3-烯基]萘-1,4-二酮,结构式如下: 紫草宁为赤褐色针状晶体(由苯重结晶)。熔点149℃。旋光度-167°±10°(在苯中)。能溶于普通有机溶剂,以及甘油动植物油脂和碱性水溶液。难溶于碳酸氢碱溶液。与氢氧化碱金属作用显蓝色。 由于紫草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以紫草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新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课题,除此之外,紫草素还是良好的天然色素,已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印染工业中。 1.2紫草宁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

1.2.1 抗肿瘤活性 近年来,紫草次生代谢物的抗肿瘤活性倍受关注。紫草素能够抑制肝癌肿瘤细胞增殖[1]、诱导生殖系统肿瘤细胞凋亡[2],并兼具调控机体免疫的功能。紫草素在体外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抑制人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NF-zB p50的活性有关[3]。乙酰紫草素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4]。 1.2.2 抗炎活性 紫草素能有效减轻由中波紫外线(UVB)引起的表皮角蛋白细胞炎症,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还可以减弱小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达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1.2.3 降胆固醇活性 研究发现,从硬紫草根部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出的三种化合物—乙酰紫草素、异丁基紫草素和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均具有抑制人类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和人类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的活性。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乙酰紫草素、异丁基紫草素和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含量,防治动脉粥样化的目的。 紫草的药理作用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降血糖活性,抗生育、抗免疫缺陷、抗凝血、保肝护肝、抗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抗菌及清除活性氧作用等。 1.3紫草及紫草宁的市场 紫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多家中药饮片厂以紫草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生产了约500多种(规格)中成药、特药、新型中药,以及几十种中药饮片。这些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销量增加,对紫草的需求量也随之逐年大幅攀升。

生物源农药

生物农药简介 一、生物农药的提出及其优越性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昆虫产生抗药性并导致农药使用剂量的不断加大,在粮食、水果、蔬菜中产生残留,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而使以这些农作物为食物的野生和家养动物的残毒加大。因此,一些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研制一系列选择性强、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和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环卫昆虫、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制剂的总称,是利用自然界有益的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杀虫、防病的生物制品,通过胃毒、触杀等方式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死亡后的虫体携带有昆虫病原微生物,能够继续扩散传播。连续使用会造成昆虫疫病的流行,达到有效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其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不破坏粮、瓜、果和蔬菜等作物的色、香、味。可应用于作物生长的任何时期,包括蔬菜成熟时发生的虫害,不影响蔬菜的上市。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只对靶标害虫作用,对害虫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产生影响,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二、生物源农药的概念 1.定义 生物源农药(biogenic pesticides)亦称生物农药或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生物源农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物质作为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其狭义概念,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 广义概念,还包括按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或类似衍生结构人工合成的农药。 其定义可表述为:生物农药是控制和调节各种有害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合理的生态平衡前提下,使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有害生物得到较好的抑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环境相容性是这个概念的核心特征。 2分类 生物源农药按其来源分为: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按其用途分为:生物源杀虫剂、生物源杀菌剂、生物源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2.1植物源农药主要类型 1植物毒素:指植物产生的对有害生物具有毒杀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 a.具杀虫作用的植物毒素: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等; b.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毒素:大蒜素、黄蒿酮、硬尾醇等; c.具有杀草作用的植物毒素:核桃醌、独脚金萌素、香豆素等。 2植物中的昆虫拒食剂:印楝素具拒食作用。 3植物内源激素:调节自身生长的植物激素:乙烯、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芸薹(tái)素内酯等; 4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昆虫激素:主要为蜕皮激素。 5转基因植物:如抗虫棉等。 2.2动物源农药主要类型 1昆虫内源激素:天然保幼激素及天然保幼激素类似物、蜕皮激素等。 2昆虫信息素:性信息素、产卵忌避素、报警激素等。 3昆虫忌避剂:避蚊胺、避蚊醇等。 4节肢动物毒素:由节肢动物产生的用于保卫自身、抵御敌人、攻击猎物的天然产物。如:沙蚕毒素、蜂毒肽、黄蜂毒素等。 5昆虫天敌:各种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如植绥螨、寄生蜂等。 2.3微生物源农药主要类型 1微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浏阳霉素、岭霉素和昆虫病毒等。 2微生物源杀菌剂:又称为农用抗菌素。灭瘟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 3微生物源除草剂:杂草菌素、细交链孢霉素、茴香霉素、鲁保1号等。 3特点 1)大多数生物源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

微生物农药品种大类

. 杆状病毒致病症状:初期,行动迟缓,缺乏食欲,体躯肿胀,变黄或乳白色,皮肤变脆,组织液化,一触即破 后期:趋向最高处。如植株顶端,头朝下倒挂,“树顶病” 杆状病毒杀虫剂特点 感染病毒的幼虫形成大量包涵体,扩散,传播杆状病毒有宿主专一性,宿主仅限于节肢动物,对脊椎动物、植物完全不感染——应用安全主要见于昆虫体内,是已知昆虫病毒中类群最大、发现最早、研究最多,且实用意义最大的

理化性质 ?对不同化学药剂具有高度抵抗力 ?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 ?不被细胞或细胞蛋白酶分解 ?在PH值2-2.9时,可被胰蛋白酶破坏?溶于强酸和强碱 ?比重大于水,稍耐低温,不耐高温 ?不溶于昆虫血淋巴,,所以将其接种于昆虫的血腔,幼虫不会感染 ?必须通过幼虫食入,经消化液消化后,才能释放出有感染能力的病毒粒子 ?经干燥后,可以保存多年性质不变,如家蚕多角体在无水氯化钙中保存37 年后,在碳酸钠中的溶解性不变 ?可以抵抗细菌的腐败作用,在提纯或死虫尸体为细菌污染的时候,多角体一 般不受破坏 ?在昆虫幼虫消化液中的溶解性不受寄主范围的限制,对非敏感昆虫也如此 ?有较强的折光性,成熟的多角体不易被一般染料着色,但经酸碱处理后可为 一些染料所强染

分类总结: DNA病毒 (1)NPV (呈杆状、具囊膜,双链环状DNA分子)家蚕NPV,棉铃虫NPV,松毛虫NPV,春尺蠖NPV,舞毒蛾NPV, NPV复制过程 重要特点:具有两种不同表现性,产生两种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病毒粒子

出芽型病毒粒子(BV) 包涵体来源型病毒粒子(ODV) 此阶段感染早期产生BV,晚期产生了大量的ODV,ODV由多角体保护着,最后宿主幼虫的细胞核充满了多角体并液化 (2)GV 如黄地老虎GV,菜粉蝶GV,茶小卷叶蛾GV D NA双链、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 (3)昆虫痘病毒(EPV) 双链DNA,具囊膜 包涵体有两类:球形体,包埋病毒粒子 纺锤体,不含病毒粒子 (5)DNV细小病毒(单链DNA,无囊膜 (6)其它DNA病毒 多分DNA病毒科多个不同的,封闭的、环状超螺旋的DNA组成,仅寄生蜂内 虹彩病毒科双链DNA,无囊膜、 泡囊病毒科线性双链DNA,有囊膜 细尾病毒科双股DNA,具囊膜 棕榈独角仙病毒 杆状病毒(树顶病,宿主专一性) 发现最早、数量最大、研究最多最实用的节肢动物特异性的DNA病毒 研发现状:20种左右杆状病毒杀虫剂试用或应用 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如家蚕NPV,棉铃虫NPV,松毛虫NPV,春尺蠖NPV,舞毒蛾NPV,斜纹夜蛾NPV,粘虫NPV,中国刺蛾NPV B亚组——颗粒体病毒,如黄地老虎GV,菜粉蝶GV,茶小卷叶蛾GV C亚组——非包涵体核型杆状病毒,如印度棕榈独角仙病毒 D亚组——非包涵体多分体DNA基因组核型杆状病毒,如甜菜尺蠖姬蜂病毒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进展_王岩

过去几十年,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研制和开发新药一直是化学界和医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天然产物虽然在整个已知化合物中的比例很小,但以之为基础发展成为新药的比例却很大。根据2007年的统计,1981-2006年间国际上批准的药物中超过50%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的衍生物或模拟天然产物药效基团的合成化合物。化学合成一直是增加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天然产物自身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等信息,组合化学合成又极大的丰富了化合物合成的数量[1],但由于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特异性不强,还没有给新药筛选带来所期望的亮点。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王岩1,虞沂2,3,赵群飞2,孔毅1*,刘文2* (1.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2.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 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3.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0)摘 要:天然产物一直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合成作为增加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的传统方法,工艺繁杂。组合生物合成正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与化学合成相比,其目标产物可以由重组菌株发酵大量生产,因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以生物合成为基础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策略,并以几种天然产物的研究为例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组合生物合成 中图分类号:TQ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71(2008)06-0275-08 Advance in Biosynthesis and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 WANG Yan 1,YU Yi 2,3,ZHAO Qun-fei 2,KONG Yi 1*,LIU Wen 2* (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Organic and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China ;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0815978.html,boratory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and School of Life Science & Biotechnolog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Natural products have played critical roles in the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While it remains problematic to economically synthesize natural products and generate their analogs via chemical routes mainly due to the complex structures,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elds, the target molecules can be produced by a recombinant organism that is amenable for large-scale fermentation, thereby lowering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ical syntheses.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nd strategy of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highlighted by the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a few pharmaceutically important na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s; biosynthesis;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随着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型疾病不断出现,多药耐药性、高耐药性病原菌在临床上日益多见,天然产物的发酵积累和活性鉴定等方面的压力加大,促使不少大型制药公司开始探索相对快捷的新方法[2]。在这种形势下,“组合生物合成”方法逐渐应用起来。虽然目前开展的有关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还局限于微生物来源的复杂天然产物,但应用该方法建立的化合物结构类似物库已经为筛选新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5]。天然产物在结构上的多样性是其生物活性多样化的基础,而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产生则来源于生物合成机制的多样化,组合生物合成就是从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出发,创造 收稿日期:2008-09-01 作者简介:王岩,硕士,主要从事 *通讯作者:孔毅,yikong668@https://www.360docs.net/doc/bd10815978.html, ;刘文,wliu@https://www.360docs.net/doc/bd10815978.html,

药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红霉素的生物合成与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红霉素的生物合成与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崔小清微生物与生化药学21140811040 摘要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近年来作为抗菌药物被广泛使用在临床、养殖业和农业中。作为抗生素类生物合成的一种模式化合物,本文对红霉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和红霉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Biosynthesis of Erythromyci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Derivatives Abstract Erythromycin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belong to macrolide antibiot ics, recently, they,as Antimicrobial agents, ar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aquaculture and agriculture. Being a model compound of antibiotic biosynthesis, research progress on erythromycin biosynthesis mechanism and erythromycin derivatives were reviewed, and the prospects were studied. 红霉素( erythromycin)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它的临床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50 年代,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不良反应为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1],在临床和畜用上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属人畜共用药物,由于红霉素在动物体内代谢时间较长,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动物体内产生残留,其毒、副作用给人蓄带来危害[2]。对红霉素类抗生素的分析一直是药物分析中令人注目的研究课题,因此,自红霉素问世以来,红霉素衍生物的研究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霉素最早于1952 年从红色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当时命名为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的发酵产物里分离得到。红霉素A 是发酵液的主要产物, 结构上由一个十四元环内酯及在大环内酯上接合两个糖基组成.目前关于红霉素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有许多报道,包括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关键酶结构的鉴定和催化机制的推导,以及产生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等,这为红霉素的组合生物合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红霉素成为当今组合生物合成研究最为热点的模式化合物。由于大部分天然产物的结构十分复杂,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合成或结构修饰往往非常困难[3],近年来发展的组合生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满足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缓解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成为我国科技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探讨了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展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农药)(现状)(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是具有农药特性的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泛等优点。因此,高效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分析 1. 1 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下,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良好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具备一定工作条件的研究单位。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产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验证方面已经自成体系,拥有大约4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1]。近10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棉铃虫NPV、杀虫真菌剂等技术产品已经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先进水平,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而且走出国门,进入亚洲和欧美市场。 1. 2 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应用面积持续扩大。然而,在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生物农药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重学术水平,轻技术创新;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应用推广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意识等 [ 2] 。由于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品种有50余种,其发展历史长短各异,研究深度也不一致,各个产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不尽相同。 2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2. 1 主要发展趋势

第十章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第十章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第一节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及研究开发途径 一.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 生物源天然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如2.5%鱼藤酮乳油15%井岗霉素水溶粉剂等。次生代谢物质是Czapek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所谓次生代谢物质,其来源和性质与基础代谢产物如核酸蛋白质等有所不同,是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最后产物,大多数不直接参与维持产生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原始生化过程。虽然动物中也含有次生代谢物质,但80%的次生代谢产物来自植物。植物中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是生物间,特别是植物和昆虫间协同进化的结果。一种生物最终是否能够生存和繁殖,取决于它对付逆境压力的能力。处于逆境压力下的任何物种都面临3种选择,即适应、迁移或灭绝。由于陆生植物不像其他捕食者(草食昆虫和其它草食动物)那么容易迁移,因此,植物为了生存,在进化过程中不得不发展许多新的代谢途径来产生对昆虫及其他草食动物,乃至病原物具有防御功能的化合物,这就是次生代谢物质最原始最基本的生态功能。 1.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或病原菌的防御功能具有选择性,一种次生代谢物只能防御某些种类的昆虫或病原菌。 2.次生代谢物质是植物内源物,它们本身是植物体的一部分,因此易于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降解。 3.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所经受逆境压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大多数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安全。 5.防治谱窄,甚至有明显的选择性。以印楝素为例,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低于1-50μg/g的浓度就有很高的拒食效果,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昆虫对印楝素相对不敏感,要达到100%的拒食效果,需要100-600μg/g的浓度。 6.对环境的压力较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天然产物的农药,绝大多数都是生物合成的天然物质,一般只含CHON四种元素,在环境中容易降解。 7.大多数生物源农药作用缓慢,在遇到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迅速蔓延时往往不能及时控制为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