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旅游”带给茶行业的发展借鉴

安溪“茶+旅游”带给茶行业的发展借鉴
安溪“茶+旅游”带给茶行业的发展借鉴

安溪“茶+旅游”带给茶行业的发展借鉴

2015-9-2 08:17来源:中华合作时报作者:刘旸

摘要:近两年来,面对茶市疲软、销售下滑等情况,不少茶区政府审时度势,依托旅游业带动能力强、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等优势,重新规划茶产业发展策略,着力打造“茶+旅游”模式。 ...

近两年来,面对茶市疲软、销售下滑等情况,不少茶区政府审时度势,依托旅游业带动能力强、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等优势,重新规划茶产业发展策略,着力打造“茶+旅游”模式。2014年,“铁观音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全年共接待旅游者54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91 %,旅游总收入47.33亿元,同比增长15.61%。那么,安溪是如何有效利用区域茶业资源,通过茶旅游开掘增值空间的?让我们打开安溪这扇丰富多彩的茶旅游窗口,看看他们是如何立足茶景区、茶文化、茶资源,推进茶旅融合、资源开发、茶业增值的。

茶乡风情+茶文化联袂挖掘茶旅游特色

发展茶区旅游,首要是制定好特色旅游线路,整合茶文化旅游资源,彰显茶文化主题,突出探源、观光、休闲、体验品质。安溪作为茶区旅游的先行者,精心策划推出涵盖铁观音发源地、中国茶都、茶文化休闲驿站、茶庄园等茶文化知名景点的精品线路,利用安溪美丽茶园、品牌茶企、茶文化景点等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初步策划包装“海丝茶源·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线路,以此彰显安溪茶区的独特风景与茶香文韵。

其次,茶区要注重丰富茶文化旅游内涵,引导茶企建设完善一批生态观光茶园、茶庄园和茶文化休闲驿站,开展文化活动以推进旅游特色街区建设。安溪正是将茶、茶文化、茶旅游紧密结合,开展“海丝茶路探源之旅”茶文化旅游活动,推动八马茶业、安溪铁观音集团、三和茶业、魏荫名茶、华祥苑茶庄园、高建发茶庄园、自在仙境古厝茶家侨墅等举办“茶文化之旅”活动,并联手安溪茶学院、安溪艺校、高甲戏剧团和安溪茶校等院校与景区合作,结合茶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一些融合安溪茶艺表演、高甲戏、南音、茶歌茶舞等内容的旅游特色演艺,通过这些举措来增强茶旅游景区的文化观赏性。

此外,茶区还要加强旅游区域及周边协作,整合相关资源与力量。以安溪为例,县里注重与西坪、感德、大坪、虎邱等茶产业相关的下属乡镇部门协作,

共同以中国茶都、茶博汇为核心,拟重点打造2个茶文化重点镇、3至5个茶庄园、5至10个茶乡人家。安溪还对接福建省泉州、厦门、漳州、福州、龙岩、莆田、三明等周边城市的旅游企业,使“海丝茶源·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线路列入各地旅行社售卖的产品线路中,并适时在厦门、泉州、福州、汕头等重要客源地召开茶文化旅游推介会,向当地旅游企业、市民游客宣传推介安溪茶文化旅游产品及品牌,让印象先行植入到游客脑海中。

茶推介+茶体验创新提升茶旅游营销

有些茶区具有发展茶旅游的意愿,但在营销推介上并不积极主动,而“坐等游客上门”的坐商形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是不可取的。茶区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强旅游生活化宣传,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营销体系。安溪在这一点尤为注意,目前已形成“省内推介以安溪为主体,省外以省市旅游局为主体,安溪重点参与”的多层次推进促销格局,推动传统营销方式向全方位、多层面、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转变;加大对安溪旅游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的利用力度,推进全县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等微信及网站宣传平台的合作链接;策划“关注安溪旅游微信,感受茶乡风情”等智慧旅游宣传活动。

除了宣传推广之外,免费组织游者进行茶区体验游,或许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在这一方面,安溪不但聘请旅游达人策划旅游攻略和自驾游线路,制作一套旅游宣传材料,还编印《茶韵安溪—自助游手册》、《茶韵安溪旅游指南》、《安溪二维码旅游交通地图》、《茶之旅》茶文化旅游线路折页等宣传材料加以宣传。并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诗人走进茶区旅游采风,创作展现安溪旅游新形象的文学作品。安溪发挥县自驾旅游协会的作用,对接周边城市中运作成熟的自驾旅游协会,组织开展“山水福地,茶韵安溪”自驾游活动,向自驾游爱好者宣传推介安溪茶文化旅游线路,让寻茶旅途中充满了行走的力量。

茶+旅游资源整合路上任重道远

尽管安溪作为茶区旅游发展的探索者、先行者,但还任重而道远。安溪县旅游事业局局长张雪怀还是指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茶旅游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茶旅游市场主体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品牌整体影响力有待提升;茶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游览为主,休闲度假产品不足,产业效益有待提高;茶旅游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有待完善;茶旅游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等

等。她认为这些都需要茶区认真研究对策,加以解决,才能让茶旅游从多方面带动茶区经济发展、帮助茶农创收致富。

张雪怀建议要实施茶旅互动,提升茶产业链,还应采取茶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奖励扶持政策,以及旅游企业组织游客到安溪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补贴奖励措施。茶区要着力打造茶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而发展旅游的终极目标与责任,是既提高山区土地的附加值,加快农业旅游综合开发的进度,又增加群众的收入,实现茶产业带动发展后反哺农业和农村建设的目的。

周刊视点

砍倒树能捉到八哥吗?

赵光辉

说到茶区发展的波折,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砍树。这种现象,建国以来在很多茶区都上演过。过去砍茶树有其合理性。茶农主要靠茶叶变现来养家糊口。茶叶卖不掉,还不赶紧改种别的。但这种“合理性”显然是“局限性”下的“合理性”。用小农思想指导茶业生产,往往容易造成“多了多,少了少”。过短的产业链,不仅无法分享商业领域的利润,那边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这边就跌宕起伏、苦不堪言。

所以,需要引导茶区更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用新的举措在老问题上获得突破。首先要将茶产业放在区域经济大格局下通盘谋划。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市场手段合理推动茶区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健全、稳固的产业发展链条下,形成“集群优势”。比如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互助。这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发展路径。其次,我们要鼓励企业主体创新发展手段,最大限度用好最新的经济技术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加号后面,理论上讲,存在着无限的创新空间。目前看,“茶+旅游”在我们广大茶区还只是刚刚点题,很多地方连“破题”都谈不上。因此,也孕育着很多发展的空间。

只要我们更新发展思维与观念,就不会发生,或者减少“砍倒树捉八哥”这样的“聪明”之举。中国经济经不起折腾,中国茶产业也经不起折腾。不论遇到多少难题,安溪人先行一步的睿智、茶旅结合的探索,都值得我们点赞!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一古书里的茶文化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 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 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 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 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 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 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 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 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二,福建功夫茶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 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 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 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⑴茶饮的广泛盛行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来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⑵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 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⑶茶叶专著的出现 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

安溪名茶铁观音

在我的故乡安溪,美丽妖娆的土地上,千百年间孕育着一棵神奇而伟大的植物——铁观音。她集绿茶的鲜爽、花茶的幽香和红茶的醇厚为一体,以香味俱佳的“观音韵”和功夫茶的文化底蕴,倾倒无数品茶客,香飘四海,饮誉五洲! 悠久历史 安溪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名曰清溪;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改名安溪”,寓意“溪水安流”。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驰名中外。安溪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戴云山东南坡,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草木繁茂,风景秀美。《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龙凤名区”、“闽南茶都”之美誉。 在泉州九日山莲花峰的摩崖石刻“莲

花茶襟”,刻记时间为“太元丙子”,即公元376年,说明早在东晋时期闽南地区就有规模性的产茶,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五代时,安溪西北部佛耳山一带盛产茶叶,首任县令詹敦仁在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卸任后在山麓卜筑定居(取名“清隐”),与他交情甚厚的名僧释宏道(号介庵)专程来佛耳山拜访,詹敦仁“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曰:“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宋、元时期,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叶,植茶、制茶、饮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发展成为一大产业。《清水岩志》记载:“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福建续志》卷九十记载:北宋统一的时候,黄夷简称疾于

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经济与管理研究? 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段敬丹 (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 要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各省市都 在开发各自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四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故乡,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可作为旅游 资源开发的新亮点,而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茶叶、茶具、茶馆、茶史博物馆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 的对象。本文主要就在开发茶文化资源中如何抓住其特色,发掘其吸引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 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茶与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文化发展中的特产。而四川的茶文化则更是其本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遗留物。世界之茶源于中国,而中国最早种茶、加工和销售茶品之地则源于巴蜀。唐代茶圣陆羽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南方”便是指中国古代的巴蜀滇黔,也既今天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区域都是茶树最早生长的地方。西汉宣武帝时的王褒在其《潼约》一文中有“脍鱼庖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句子,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烹茶” 和“买茶”的记载[1]。在西汉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也对巴蜀地区的产茶情况作了记载,“园有香茗”[2],“南安、武阳皆 出名茶”[3],广汉郡什邡县“山出好茶”[4]、涪陵郡“惟出茶”[5],都说明在巴蜀一带,远在周代,不但有人工栽培的茶园,而 且四川的乐山和彭山还是我国当时的名茶产地。 今天,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这一行业的资源可以说是遍及各地各行业。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自然也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面向广大游客。要将茶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来开发,首先,我们要了解茶文化究竟涵盖了哪些内容。从作为物质本身的茶叶,到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茶具,景致幽雅的茶楼,以至纯精神享受和消遣的茶诗、茶书、茶画,及渗透到国民精神中的种种茶俗茶礼,有研究者认为都应包含在茶文化的范围内。可见茶文化中,既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茶饮本身的行为。[6]由此可见,将茶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其可为之处就不是单单限于茶与品茶这一狭小的范围。 四川作为历史上茶树的最早栽培地,将茶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有极大的优越性的。四川的茶文化,即有悠久的历史作后盾,又有驰名的茶品做代表,更有其独特的地方茶俗茶礼及历代文人在四川留下的品茶颂茶的轶闻趣事为辅助,这些都是茶文化的吸引力所在。如今的四川旅游业中,已不乏茶文化的踪影,在许多的旅游景区,都有作为旅游纪念商品出售的四川名茶,在蒙顶仙茶的产地也有专门的茶史博物馆向游人展示关于茶文化的丰富内容,成都街头巷尾的茶馆也成了一种休闲旅游的象征。但是,现在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不够的,一是作为旅游纪念商品的茶类品种过于单一,另一个便是对茶文化专项旅游的开发力度还不够。究竟应如何开发四川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并使其地方特色得以充分显现,使之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亮点,这都是开发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本文意欲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旅游纪念品-四川茶叶的开发 目前,四川的名茶已在旅游纪念商品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它是作为一种主要旅游纪念商品出现的。在川茶中尤以蒙顶茶最负盛名。白居易《琴茶》诗道“琴里知闻惟漾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苏轼《试院煎茶》也云"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但仅有这一种名茶是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的。四川有种茶品茶的悠久历史,又有号称天府之国的地理环境,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专家深入名茶区,总结劳动人民精工制造名茶的经验,先后在蒙顶山、峨嵋山、青城山等地试制多种名茶。现经审定,列于巴蜀名茶品种的有蒙顶山的甘露、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青、峨眉山的峨蕊子、竹叶青、青城山的雪茶。而且现在四川茶品中也涌现出许多新秀,如峨嵋沱茶、早白尖工夫红茶、竹叶青、峨嵋毛峰(产于雅安凤鸣)、大叶红碎茶等分别在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过金奖。其他如文君绿茶、青城雪芽、巴山银针、北川珍眉、平武贡熙、金尖茶、康砖茶等都获过部优称号。另外有40多种获省优称号,这些名优产品分布于30多个县市,年产量4万公斤左右。而四川 茶叶的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红茶的产量和出口量居第二位。[7]可见,四川的茶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怎样才能 让川茶既能为外来游客欣赏,又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是我们在开发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 42?第23卷第2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年4月Vol .23.No .2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p r .2006

福建泉州推出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福建泉州推出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2015-8-11 11:21来源:泉州网 摘要:来自市旅游局的消息,旅游部门对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展专题调研,并通过整合提升茶园、茶企、茶庄园、茶文化景点等资源,围绕“海丝茶源中国茶都”的主题,策划推出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 来自市旅游局的消息,旅游部门对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展专题调研,并通过整合提升茶园、茶企、茶庄园、茶文化景点等资源,围绕“海丝茶源中国茶都”的主题,策划推出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据悉,这十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分别为一日游4条,二日游和三日游各3条。行程囊括铁观音发源地、中国茶都、生态茶园、茶庄园、知名茶企、茶业合作社、茶乡人家、茶王公祠、茶叶大观园、茶文化历史长廊、茶叶采摘和制作体验点等,融入清水岩、洪恩岩、李光地故居、凤山、志闽生态旅游、尤俊农耕文化园等安溪知名景点、景区,让市民游客在旅行中对安溪铁观音的发源、生长、种植、制作、销售、品评,以及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特别是铁观音在“海丝”中的地位作用有全方位的认知。同时也在氤氲的文化意味中,体验“茶韵安溪·山水福地”清新的自然风光、让人胃口大开的小吃和茶食。 市旅游局局长张锡坤介绍说,除了策划包装线路外,下阶段,旅游部门将主动与省旅游局对接,把安溪“海丝茶源·中国茶都”精品旅游线路纳入全省精品线路对外发布推介;牵线搭桥帮助安溪对接各设区市旅游企业,把线路列入各设区市旅行社售卖的产品线路中;组织部分重点地接旅行社、自驾旅游协会到安溪实地踩线,进一步完善线路产品。同时,还将加大力度指导安溪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打造2个茶文化重点镇、一批茶文化重点村,满足市民游客更多元化的需求。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茶的源流 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我国有关茶的记载的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也称 得上是茶的起源地。后来有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 茶论》等都对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的条目。诗人 李白、陆游、袁枚、苏轼等都有记录茶的诗篇。 中国茶的用法发展 1药用 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做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 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 “得荼而解毒”之说。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 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有“茶 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世 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 都有相关记载。 2食用 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做羹饮。”上述为古代的食茶之说, 流传至今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如擂茶。在湖南、江西、福建、

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浓郁的吃擂茶风习。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实际上,“三生”也并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故其还有“五生汤”“七宝茶”等名称。还有一种叫做“姜盐豆子茶”:取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种食茶,在广大的南方水乡地区,都能寻见它的影子。不过流行在江南地区的豆子茶只能算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追寻它更古老面貌,或许,至今还保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鉴的。 3饮用 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华阳国志》中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密……皆纳贡之。”材料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茶。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中就有所反映:“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并且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巴蜀的茶风的对外传播也包括向北方传播。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汉时,茶是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才传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饮茶方法的演变 1唐代烹茶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介绍安溪铁观音资料

介绍安溪铁观音资料 铁观音,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清雍正 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萌芽期在春分 前后,停止生长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长期7个月。有“好喝不好栽”之说。“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 铁观音不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饮,并且养生保健功能在茶叶中也属佼佼者。现 代医学研究表明,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 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铁观音于民国八 年自福建安溪引进木栅区试种,分「红心铁观音」及「青心铁观音」两种,主要产区在文 山期树属横张型,枝干粗硬,叶较稀松,芽少叶厚,产量不高,但制包种茶品质高,产期 较青心乌龙晚五。其树性稍,叶呈椭圆形,叶厚肉多,叶片平坦展开,适宜制种铁观音茶。 “铁观音” 茶树,天性娇弱,产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说法,“铁 观音”茶从而也更加名贵。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 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 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 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是纯种特征之一。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外形: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向叶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新工艺中,红镶边大多已经去除。 内质:香气浓郁持久,音韵明显,带有兰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椰香等各种清香味; 茶汤金黄、橙黄,滋味醇厚甘鲜,稍带蜜味,鲜爽回甘。 叶底:枝身圆,梗皮红亮,叶柄宽肥厚棕叶蒂,叶片肥厚软亮,叶面呈波状,称“绸 缎面”。 最核心特征:干茶沉重,色墨绿;茶汤香韵明显,极有层次和厚度;评叶底应肥厚软亮。 鉴别精品铁观音是一项高深的学问,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民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高者能品断是茶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特点突出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 外行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辨别茶叶优劣。 观形: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 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茶文化衍生品的介绍

茶文化衍生品的介绍 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古老的传承之一,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对于茶的溢美之词。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陆羽,曾专 门撰写《茶经》,而他的《六羡歌》更是广为流传:“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 陵城下来。” 古人品茶带来的闲情逸趣最宜入诗,白居易在《两碗茶》中写得好:“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 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在这里,茶被视为 人们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苏东坡不仅写了大量茶诗,在他的词作中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等。 除了在诗词方面的文化传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茶而生的饮食文化更是经久不衰:从先秦时期以茶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 到今天,以其讲究茶食与茗宴品位的科学性、追求丰富多样化的艺 术情调为特征,这其中更是凝结了国人对于茶的深厚情感。 而今天,在中国传承了近五千年的茶文化,更是得到了一菩的发扬光大,造就了新时代的茶衍生品。 譬如,以红茶开心果、大红袍圣女果、大红袍小山梅、红茶黑加仑、茶香枣、普洱乌梅、红茶开心果、红茶杏仁、茶香一口酥等为 代表的茶食,以普洱鲜肉火腿粽、铁观音蛋黄鲜肉粽、大红袍蜜枣粽、红茶栗子鲜肉粽、绿茶豆沙粽等为代表的茶香棕,以及丰富多 样的茶月饼。在一菩,无论是形形色色的产品,还是茶艺茶道都得 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茶文化气息浓郁,时尚而又不失复古,为现 代爱茶人提供了一份健康与品质的选择,更提供了一份千年传承的 情感寄托。

如今,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一菩的茶香粽就已经开启预定,与普通粽子相比,茶香粽有不油腻,更爽口、更健康等优点,因而 备受现代人青睐。以普洱肉粽为例,普洱可减肥,加入肉粽中,不 仅可以化解油腻,又能让粽子吃起来更清新爽口,为追求品质的现 代人带来口感与健康的新选择。 饮茶,品茶,吃茶,对于国人而言,茶仍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有一菩这样的企业帮助,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茶衍生 品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五千年茶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创新研发利咽保健品 “作为安溪名优茶叶品种之一,安溪肉桂茶干茶外形细小卷曲,宛如珠子,色泽褐绿,表面很有光泽,嗅之有明显的‘生姜’味道。”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介绍,越好的安溪肉桂“生姜”味道越浓郁。据称,安溪大坪山一直盛产肉桂,民间一直有肉 桂清咽保健的说法,村里原本就不多的肉桂几乎是自产自饮了。家 里老人小孩喉咙不舒服了就来一杯,安溪肉桂因此被当地人称为 “神茶”。 如何令“神茶”让更多人知道并且打开销路,带动茶农致富呢? 颖昌茶厂负责人张颖聪在安溪县资深茶业专家的建议下,委托中华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进行了研究。 “科学实验证实安溪肉桂对引发急慢性咽喉炎的3种主要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能产生抗体,减少炎症的发生。”研究院的 谭蓉博士说,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中清咽保 健功效评价方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进行了细 菌实验及动物实验,经过7个月的科学论证,得出安溪肉桂清咽保 健功效的结论,并最终形成了《颖昌牌安溪肉桂清咽保健功效研究 报告》。“我们采取白鼠实验,安溪肉桂的民间功效具有科学依据。”谭蓉博士说 “这主要是源于两年前的一次茶友会。”张颖聪说起两年前的一次泡茶经历。当时安溪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林清杰因为咽喉不舒服,试饮了肉桂之后感到通畅许多,为此建议他们要赶紧进行科学论证,

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与茶文化研究报告 (学年度2013-2014) 校别:南春中学 指导老师:李文虹 班级:高二(1)班 组长:洪史聪 组员:刘锐兵谢宗倍陈文鉴陈俊佳叶泽坤肖淑林蔡思青 一、背景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组对“茶与茶文化研究”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也有信心做好这个课题。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使大家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意义:使我组成员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范围:市民 二、问卷调查分析 茶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 1.您的职业? A.学生40% B.商人21% C.公司职员9% D.公务员5% E.自由职业者15% F.其他10% 3.您平时喜欢喝茶吗? A.非常喜欢20% B.喜欢25% C.一般55% 4.您喜欢喝什么茶? A.红茶15% B.绿茶15% C.乌龙茶10% D.普洱茶5% E.铁观音20% F.龙井15% G.减肥茶20% 5.您周围哪些人群有饮茶习惯? A.家人55% B.朋友20% C.同学15% D.同事20% .请问您饮茶的理由是什么? A.有益健康10% B.着迷于茶文化4% C.喜欢茶的香气味道6% D.没有理由,随便喝喝0% E.为了待客应酬20% 7.你更注重茶的功效还是口感? A.功效50% B.口感30% C.都注重20% 8.你了解中国的茶历史吗? A.了解10% B.知道一点42% C.完全不了解48%

安溪茶俗-作文

安溪茶俗 观音香飘遍中华。 说到安溪的茶,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您知不知道安溪的茶俗呢?就让我来给您介绍介绍吧!茶王赛说到茶王赛,那可是家乡人最最熟悉的,也是安溪最精彩的茶俗。 每逢新茶登场时节,茶农们便携带各家自制的上好茶叶聚在一起,由茶师主持,茶农人人参与评议,从形、色、香、韵诸方面细细品评,孰好孰劣当场判定。 如果当上了茶王,乡亲们还敲锣打鼓地把茶王迎回家呢!那场面真是壮观至极。 敬佛茶俗安溪,是一个信奉佛祖的地区。 敬佛,也有一定的茶俗。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安溪农村的不少佛祖信徒会向佛祖、观音菩萨以及地方神灵敬奉清茶。 敬奉当天,主人要赶个清早,在日头未上山,晨露犹存之际,往水井或山泉之中汲取清水,起火烹煮,泡上三杯浓香醇厚的铁观音等上好茶水,在神位前敬奉,求佛祖和神灵保佑家人出入平安,家业兴旺。 虔诚者则日日如此,经年不缀。 丧事茶俗不单单在敬佛之时有茶俗,办丧事之时,也不例外。 在亲戚奔丧、堂亲送丧、朋友同事探丧时,主人都要对来客敬上

清茶一杯。 客人饮茶品甜企望得以讨吉利、辟邪气。 清明时节,后辈上坟扫墓跪拜先祖,亦要敬奉清茶三杯。 清末着名诗人,茶商林鹤年在(福雅躺堂诗抄)中曾记述,因经年未登先观察坟茔,于弟侄还乡跪香致虔泣时,基于先观察性嗜茶,云初泡过浓,二泡味淡而香始出,特嘱弟侄于扫墓忌辰塑望时,作茶供,一如生时。 ……一千多年过去了,安溪茶俗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演变发展,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它,已成为了安溪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指导王朝云)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小六年级:傅钦昭点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思路清晰,则文脉清晰,结构就完整、合理。 思路新奇,文脉畅通,结构往往也有新意。 本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清晰的向读者介绍了浓郁地方特色的安溪茶俗,这种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祝越来越进步!点评陶流林老师

中国茶文化浅析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赖英斌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关键字:福建茶文化武夷岩茶安溪茶客家擂茶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1、茶文化之历史渊源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山水交融的八闽大地,遍植被茶圣陆羽誉为“南方嘉木”的茶树。饮茶始于神农,品茗盛于中唐。福建历史与嘉木一起成长,八闽农耕与茶品一起芬芳。这些都足以证明事茶、饮茶自古就是我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茶品种类繁多。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还有花茶。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佳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和红茶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天山绿茶,福鼎白毫银针,福州茉莉花茶等,形态色泽各有别,甘苦滑涩皆不同,构成了福建茶品的多彩多姿。由于茶与人们生活之息息相关,制茶工艺之神奇有趣,茶汤滋味之丰富多彩,以及茶于健康之特殊功效,因此,茶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载体。辞书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谓之文化。千百年的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底蕴丰厚的茶文化。 2、茶文化之福建名茶文化 茶文化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唐陆羽《茶经》载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又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明了闽北和闽东一带皆为茶文化肇始之重要地域。福州腊面贡茶和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闻名遐迩尤其是后者“初露于唐季,发展于南唐,盛于北宋”更是茶中极品。福建茶文化闻名于世,

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解析版

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发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的算术平方根是() A.B.C.±D.±4 2.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A.B.C.D. 3.下列算式中,计算结果等于a6的是() A.a3+a3B.a5?a C.(a4)2D.a12÷a2 4.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B.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D.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5.如图,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可能是() A.B.C.D. 6.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点O,AE=AD,则不一定能使△ABE≌△ACD的条件是() A.AB=AC B.∠B=∠C C.∠AEB=∠ADC D.CD=BE 7.下列式子为因式分解的是() A.x(x﹣1)=x2﹣x B.x2﹣x=x(x+1) C.x2+x=x(x+1)D.x2﹣x=x(x+1)(x﹣1) 8.如果代数式x2+mx+3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为() A.6B.﹣12C.±12D.±6

9.若(x﹣8)(x2﹣x+m)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m的值为() A.8B.﹣8C.0D.8或﹣8 10.为了节省材料,某工厂利用岸堤MN(岸堤足够长)为一边,用总长为80米的材料围成一个由三块面积相等的小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ABCD区域(如图),若BC=(x+20)米,则下列4个结论:①AB=(10﹣1.5x)米;②BC=2CF;③AE=2BE;④长方形ABCD的最大面积为300平方米.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计算:2a?3a=. 12.分解因式:4x2﹣1=. 13.若多项式A与单项式2a2b的积是8a3b2﹣6a2b2,则多项式A为. 14.如图,已知△ABC≌△FDE,若∠F=105°,∠C=45°,则∠B=度. 15.如图,在Rt△ABC中,∠ABC=90°,BC=5,BD⊥AC于点D,点E在边AB上,且BE=BC,过点E作EF⊥AB交BD延长线于点F,若EF=12,则AE=. 16.已知x2+x﹣2=0,则代数式x3+2020x2+2017x+2=. 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8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计算:.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饮茶方式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

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年级专业:13级园艺 姓名:周衡融学号:2013309040 课程论文题目: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课程名称:园艺学研究进展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周衡融 (13级园艺23班) 摘要:【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 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 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 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 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 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 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 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 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 茶旅游; 茶经济; 茶产业 Tea Culture Tour ism and Tea Industry Economical Development Zhou hengrong Abstract:【OBJECTIVE】Tea culture tourism is a rising item of agricultural eco- tourism. The article is to exploreand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tea culture tourism on tea economic for further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tea culture tourism.【METHOD】It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tea culture tourism and tea industrythought the background , content andpractice of tea culture tourism.【RESULTS】Tea culture tourismtake tea culture as tourism resources. Ittakes physical object culture as a vehicle .It includes discover, history,production, custom, drink art, ceremoni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yoffs of tea. It is a rising touritem which combines tea production, sightseeing recreation and shopping.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tea industry【CONCLUSION】Tea culture tourism can drive tourism, promote tea industry, increase the addedvalue of tea industry, popularize tea knowledge, promote tea consumption, and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tea economic.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