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建筑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行业概述

一、行业定义及分类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是以在中国境内证劵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基本分类单位,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标准,采用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报表中的财务数据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其规定了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编码方法、框架及其运行与维护制度。

鉴于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在本报告中采用《指引》中所规定的行业分类方法。

图表1:建筑行业分类情况

二、行业特征

建筑业生产是由劳动者利用机械设备与工具,按设计要求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作,从而生产出一定的产品,这使它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但是,它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因而是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主要特点是:①固着地上,不能移动;②复杂多样,彼此各异;③形体庞大,整体难分;④经久耐用,使用期长。建筑业产品的这些特点,又造成了建筑业生产上的一系列特点,主要是:

(一)生产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人员和机具,甚至整个施工机构,都要随施工对象坐落位置的变化而迁徙流动,转移区域或地点;二是在一个

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人员和机具又要随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地变换操作场所。为了适应施工条件的经常变化,施工机具多是比较小型或便于移动的,手工操作也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技术的发展。

(二)生产的单件性。由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功能要求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每个工程都各有独特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产品价格也必须个别确定并单独进行成本核算。

(三)生产周期长。较大工程的工期常以年计,施工准备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生产中往往要长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有用的产品。

(四)露天和高空作业多,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大,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

三、发展历程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要求大量兴建房屋,促使原来分散的手工艺人为包工头所雇用而产生了专业的建筑承包商。在股份公司产生和信用制度发展后,又出现了为市场建筑整排房屋或建筑整个市区的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产业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完成了从工业革命到大规模生产,再到大规模营销最后纸质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2010年建筑业行业全年产值扩张到了96031.13亿元,并且在2010年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9%。建筑业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做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并且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

张状态。

第二节行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识别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标志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潜力、产品品种多少、竞争者多少、市场占有率状况、进入壁垒,技术革新和用户购买行为等。

图表2:产业生命周期

从建筑行业的各个特征分析,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生命周期处于成长到成熟的盘整期。

图表3:建筑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第三节行业产业链

建筑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建材行业、下游房地产开发行业组成。

近年来,产业链上下游给建筑业企业带来的压力较大,建筑业企业受到开发商

和供应商两端的挤压。一方面,开发商议价能力强,而且原材料价格等信息透明;另一方面,供应商议价的能力强,而且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挤压建筑企业利润空间。

第四节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一)去库存背景下,房建与基建子行业投资增速底部企稳

在我国政府去库存和稳增长的政策影响下,房地产、基建等分行业出现了企稳并且出现向上的趋势。

(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及地下管廊建设的推进,进一步提振专业建筑市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重要方式,近两年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加码;且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投资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愈加显著,海绵城市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投资,有望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抓手之一,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根据住建部的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成本大概在1.6-1.8亿元/平方公里。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要达到2万亿。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开展。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一共16个城市入选。现已有多个城市申报2016年海绵城市国家试点,且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并启动数千个项目。2016年5月,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等14个城市入选第二批试点。

地下综合管廊:2014年,国务院曾出台文件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提出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保障城市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015年7月,住建部宣布我国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10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年内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地下城市管廊建设,将直接拉动相关投资和经济增长。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市仅供水、排水、燃气、供热4类市政地下管线长度已超过148万公里。如果按照综合管廊的设计模式,将这几种管道设计为一体,建设管廊长度约为37万公里左右。假设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万亿投资。

(三)区域规划的兴起,对区域建筑市场有提振作用

首先,是国际级新区的建立。自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至今,国务院共批复了17个国家级新区,其中11个是2014年以来获批的,批复速度加快,其中2014年和2015年分别批复了5个,2016年至今已批复1个。而1992年至2013年的22年间,一共批复了6个。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以及长春新区。这些国家级新区数华东和西南地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还有至少9个城市有意向打造国家级新区,分别是:武汉长江新区、江西昌九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南宁五象新区、合肥滨湖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沈阳沈抚新区、济南黄河新区、襄阳东津新区。

这些国家级新区规划的实施直接拉动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根据统计,已经批准的17个国家级新区面积达到22519平方公里;而拟申报的国家级新区面积达到了29349平方公里。

图表4:各国家级新区面积明细

其次,是京津冀一体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京津冀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承德和安阳,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区12个地级市,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1750万。

最后,是长江经济带。2015年6月30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将依托长江经济带现有合规设立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示范开发区。2016年6月2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布《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11个省市辖下的33个开发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

(四)“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内需求回落国外补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

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

从国际范围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边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边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的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从国内区域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新疆、陕西、甘肃等13省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覆盖上海、福建、广东等5省市,“一带一路”一共覆盖18省市。随着丝路基金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规划逐步落地,有利于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合作氛围,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

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一样,绿色建筑全生命期各环节也都需要标准(包括工程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于“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有明确要求。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建标[2014]139号)中,也将“加强绿色低碳、资源节约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继续推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此后,一批绿色建筑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社团标准各层级)编制完成并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一个标准体系。与常规的基于各专业的标准体系不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属于支撑形势任务的主题体系,契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

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

(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后,国家层面已完成或立项的绿色建筑标准逐渐形成了特定阶段的绿色评价标准、特定功能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特定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用标准(规范或规程)、特定专业的绿色专用标准(或规程)等多个子集。

对于评价标准而言,已通过多部标准覆盖了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改造的全生命期(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均由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但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各特定功能类型的评价标准的关系还需理顺;此外,在GB/T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之外,也还有专门针对烟草行业工房的评价标准。目前,主管部门也已组织研究了这些问题,有望于近期内得到解决。针对部分公共建筑已发布了:GB/T50908-2013《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1100-2015《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GB/T51148-2016《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T51153-2015《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51165-2016《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等评价标准。

对于特定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用标准而言,也已基本覆盖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改造的全生命期;但JGJ/T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尚无法用于工业建筑的绿色设计;《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也仅可用于社区,GB/T51141-201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用于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评价。

此外,还有: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JGJ/T328-2014《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

(一)地方标准

推进地方标准编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

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提出的主要措施之一。各地在前述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积极制定了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禀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地方地理气候特点、促进先进技术应用的绿色建筑地方标准。根据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公布的地方标准备案信息,可将这些标准分别如下几类: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广西地方标准按GB/T1.1-2000的规则起草),占比近八成。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和重庆,已于2014年根据新版国家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发布了新版的地方标准;河南省还另制定发布了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这些省区市之外,山西、黑龙江、安徽、湖北、西藏、陕西、新疆的地方标准也大多在积极编制或酝酿之中,或是已有了国家标准的实施细则。

2、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9个省区市已有当地的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或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其中,上海和陕西均针对住宅和公共建筑分别制定了两部设计标准;重庆在其《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之外,还将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为《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直接满足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要求。此外,四川省则有专门针对绿色学校的设计标准。

3、绿色建筑施工标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福建、河南、重庆、甘肃、青海等9个省区市已有当地的绿色施工规程,或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规范。此外,广东和四川则已有当地的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规程。

4、绿色建筑其他标准:例如,安徽和重庆均有绿色建筑检测标准;个别地方也有当地的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绿色照明等特定专业的绿色专用标准等等。

5、此外,天津市还专门制定了专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

色建筑设计标准和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

总体来看,各部地方标准大多沿袭了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技术路线(尤其是评价标准),便于地方执行实施的一贯性;同时,也通过对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技术条文的补充细化、删减简化、修改内容或指标值、另增、取消、拆分、合并、调整章节位置等处理方式,结合地方特点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仍然存在较多的相同内容。我国的国家制度与美国等国的联邦制有别,尚不能照搬先编写一部模范法法规(modelcode)再由各地采纳和修改来实施的方式,仍应继续坚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于全国各地的统一技术要求。

(三)团体标准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积极发展团体标准,培育社会组织编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推荐性标准,增加标准供给,同样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提出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已连续编制发布了CSUS/GBCl-201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CSUS/GBC2-2011《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3-2012《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4-2013《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5-2014《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CSUS/GBC06-2015《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此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也发布了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377:2014《绿色住区标准》。第五节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5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乏力的复杂局面,建筑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

型升级,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整体发展稳中有进。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0757.47亿元,增长2.29%;完成竣工产值110115.93亿元,增长9.33%;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24.26亿平方米,下降0.58%;房屋竣工面积达到42.08亿平方米,下降0.60%;签订合同额338001.42亿元,增长4.48%;实现利润6508亿元,增长1.57%。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0911个,减少0.28%;从业人数5003.40万人,增长10.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23733元/人,增长1.92%。

2015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508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676亿元,增长6.0%。

图表5:2011-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