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

终于耗时一年,磕磕绊绊的才读完这部密密麻麻写满1200 多页纸的长篇小说。这么久才读完,并非全部因为妈妈说的那样,读的仔细,并时有笔记。诚实的说,这两本书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在家静下来的时候到很少读了,因为有更多急需去读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爹强烈推荐。他如此强烈的推荐,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天天谈话不离《曾国藩》,搞得我甚是抵触。我对于这个事是这么看的:《曾国藩》这本书与它的主人公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名流千古,读一读确

实有必要,也一定有益于修生养性。但除了《曾》就是《曾》的这么劝,只能说明我换一种委婉的说话吧。比如,偶然有一次,我吃

了一次肯德基,美味可口,便深信肯德基的烤鸡是世上最棒的烤鸡,所

以我每次吃饭都推荐人们去那吃;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来了澳大利亚,

各式各样的烤鸡数不胜数,我便惊醒,以前那么强烈的追逐的东西,也

不过是茫茫美食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远了不说,与曾文正公同时代的豪

杰不胜枚举: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与曾文正公同称晚清四大名臣,

他们每个人都各领风骚,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都值得学习。而固步于

曾文正公一人,无疑将对于史集认识的局限和粗浅暴露无遗。读完《曾》只是很平凡的一步,没什么好炫耀的。我读了,不代表我就能功成名就;我不读,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希望老爹能对我的话有个深刻的认识,

以后不要再看完于丹就“建议”我读《论语》(悉闻于

丹在北大被学生们

哄下台,心情极为爽朗),看完易中天就“建议”我读《三国演义》,自己读完《曾国藩》就马上如获至宝般的“建议”我也赶紧读您不也是将近知天命之年才重新又读的么?我能鄙视一下而立之年却没有

读过《曾国藩》的小王同志么?我不能,因为那时候有那时候读的书。

曾文正公有许多关于教育晚辈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对于一个连女朋友

都没有的我,显得很急切么?读完了这本书,我反倒希望老爹能从中获

取许多对待自身、亲人和朋友的领悟。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

“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

回味无穷的了。

当然了,当然了,读完这本书肯定是受益匪浅的。老爹建议我

读,百利而无一害,只是方式略显操之过急。这部小说里能给人带

来的启迪,浩如烟海,而且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书中

描写曾文正公与九弟曾忠襄公在夺取金陵后的彻夜畅谈,回忆人生

的片段,就让我很感慨,使我想到老爹和叔叔的关系。诸如此类云

云的,我要是一条一条的回忆概括,能说上一天一夜,所以我索性

不说了。

读到最后曾文正公留给子女们的遗书,我身边刚好放着《海上

钢琴师》的钢琴曲,非常伤感。当读到这最后几页,我先是加快了

速度,为了看最后到底怎么样了;读到遗书,我又不禁放慢了速度,

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边读边回忆曾文正公的苦辣酸甜的平生和

我这过去五味杂陈的这一年,不禁眼泪随之流了出来。读完这部书

像是了去一块遗憾,像是告别过去的自己,像是斩断往昔的所有。

一方面,再也看不到曾文正公如何抚着他的胡须,眯着他的三角眼,

面上毫无表情,内心却波浪滔天了;一方面,在颠簸的火车上,手

捧着这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的像窗外的风景掠过般翻书的时候,

一去不在了;再一方面,父亲那每次谈话不离《曾》的日子也远去

了,那段时间也许会成为我生命中中最重要的时光之一。

老爹通过他粗糙拙劣的方式,至少达到了一个他不曾想到的目

的: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个时候,我可能已经很老了,父亲也可能已

经仙逝了,而我一定会在回忆曾经三年来的留学经历时,回忆起这

一年,由我、父亲、曾文正公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挫折

和成就共同编织而成的不悔青春。

我十分讨厌老爹的脾气,我也无能为力的遗传了不少。书中曾

文正公提到,他父亲去世前,变得特别胆小,连对待田间的老农和

顽童都小心翼翼,客客气气的。联想起现在的老爹,依旧生龙活虎

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飞扬跋扈的,我在气愤之余,也稍微觉

得一点点宽慰:爹还不老。回归正题的时候,也是此读后感结尾的时候了。在曾文中公佣

兵湘军十万的时候,几度有人劝说他推翻满清,重兴汉室,而他却一

心保卫风雨飘摇的满人朝廷。最后一次见陈广敖时,陈道长从另一个

角度表达出了他对曾文正公没能推翻清室的遗憾。他说,曾文正公是

为了曾家一族的荣耀而保卫皇室,换来的是忠君报国的千古美名,却

置于千万万水深火热中的天下百姓于不顾。满清气数已尽,中国又深

陷海外列强的瓜分掠夺的泥沼中,陈广敖期待着曾文正公能为了天下

百姓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多年的传统儒家理学

思想,束缚住了曾涤生的脚步。

事到如今,历史不能改写,曾涤生做出了他的选择,“文正”亦是朝廷与时代对他的平生给予的莫大肯定;然而,这样一种遗憾却停留

在我的心里。我们要拥护的,是我们必须拥护的么?我们服从的,是我

们不得不服从的么?何为是,何为非?忠君、报国是对的,可是忠于谁?一种信仰,还是一帮人?报国,报哪个国?是在神州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还是一个成立不过百年的团体?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就仿佛《道德经》一样深不可测,“玄之又玄”。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二】

治学严谨,善于学习,勤俭克己。从功名仕途来说,曾国藩

无疑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令很

多同时代的汉人甚至不少满人都望尘莫及,然而在这背后却包含了

曾国藩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同辈人中,幼时的曾国藩资质算

不得的,最多中等偏上,会试时倒数,差点没进翰林院,之后勉强

入围。曾国藩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像

古人学习,专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

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

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

己的东西表达出来。

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

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

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二十三史》等更是

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

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

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

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最终拍

板敲定的。

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

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

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是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极擅于识人用人曾国藩最令人折服的便是他识人用人的本事。

湘军中很多流传

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

其中最也最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要说才能,曾国藩未必强于左宗棠,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就却是

十倍于左宗棠。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对贤才的高规格礼遇,使得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幕府可

谓人才济济。

对于这点我写不出多少,我想曾国藩之所以识人如此之准,和

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察人入微、擅于总结有很大关系。

以身作则

对家人、对属下,曾国藩始终以身作则,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即使官居一品也一直保持简朴的作风,在军队从来都是和幕僚一起吃大锅饭,卧室起居摆设也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一个四品官员看了认为已经寒碜到不能想象的地步。

军营里,曾国藩也是习惯早起,检阅士兵操练。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李鸿章初到曾国藩军营幕府时,依旧保持文人慵懒爱睡懒觉的习惯,甚至借口生病不起床,曾国藩看在眼里。一日,士卒来叫起床吃早饭,李鸿章仍欲借故不起,士卒说:“曾大人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李鸿章一听,心里发毛了,赶紧披衣,踉踉跄跄地奔进餐厅。曾国藩瞟了李鸿章一眼,端起碗吃饭,幕僚们跟着端起碗来。曾国藩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吃完饭后,他放下碗筷,一字一句地说:“少荃,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罢,起身走出餐厅,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李鸿章惊呆在板凳上,半天作不得声。从那天起,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虚心学习周围的一切,这才发觉恩

师所带的湘勇,与自己过去所带的团练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愈加从

心里佩服。

擅于教育、影响、帮助他人一个的成功是微末的,一群人的

成功才可创传世之作。曾国藩

非常擅于教育、影响他人,从而帮助他人取得成功。于家庭,曾国藩是绝对的大家长,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

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

时常写信指点兄弟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

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长子曾纪泽是一

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后代子孙曾宝荪、

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深思熟虑,全局意识强对于事情总能抓住关键点,看清事态

发展的方向,发现对手背

后真实的意图。看问题总比他人更长远,考虑也更周全。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每遇大事,曾国藩总是喜欢点一根香,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常常都是一坐就是一宿。唐浩明用了一个“枯坐”来形容,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许正是在这样无数次全神贯注的深深思虑,才使其在那样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找到特有的生存发展之道。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三】

对于曾国藩,我的了解仅停留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记忆最

深的就是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打败后,羞愤而

欲投水自杀,后被属下发现及时阻拦劝止了。后来我又了解到,毛

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

“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魅力呢,竟使后人如此推崇备至?

近日有幸拜读了“书香国际,爱上阅读”里推荐的《曾国藩》,就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治学严谨勤俭克己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

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

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然而这背后却包含了常人无法想象的

辛勤付出,他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向

古人学习,钻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

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

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曾国藩一直保持

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

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

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最终拍板敲

定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毅

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

记的规定后,即使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善于识人敢于用人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

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此所以为我所擒也。”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也是既

善于用人的,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

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最也最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

生李鸿章。“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一批人,曾国藩个人

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

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能屈能伸善于隐忍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

靖港惨败,再到于九

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屡

战屡败,在官场也是处处受到了钳制,几次不堪其辱自杀未遂,但

这些困难也磨练了他的心性,不断总结,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除了这些,他还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

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弟

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

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等家书,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

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纸上拜碣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这本书对于我们自身有什么

启示呢,首先就是要善于学习,

国际公司的人在全世界开疆扩土,每到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

家的文化,法律,语言,风俗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

断的提高,其次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现在水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开拓日益艰难,可能做了很

多市场开拓工作,但结果不甚理想,但我们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努

力进取,不怕困难,不断的总结提高,最后一定会有回报的。

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习曾国藩身上的修身,治学,养性,治学首

先要做到坚持不懈,他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日记,这种坚持不是

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难成大事,关键缺乏的就是坚持,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不成功都难,曾国藩在研习二十三史时,还要

求自己做到每日点评10 页,事务再忙也不能间断。每日10 页,一年下来就是3650 页,一本书如果是300 页,坚持十年就是300 多本书,30 年就是1000 本书。他这每日10 页可全是精读。不说30 年,就是10 年,一个人如果精读300 多本书,那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之人。曾国藩在治学方面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也就

一点都不奇怪了。其次还要学习他治学的“专”,他在给几位弟弟

的信中写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曾国藩强调的治学要专说出了做学问的关键。虽然他说的是做学问,其实无论做什

么事都是适用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干什么事都干不

出成绩,除了缺乏坚持外,还有一点就是不专,这山看着那山高,一

阵对这感兴趣,一阵又对那感兴趣,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专心

去把一件事情干到底。我们敬爱的谭靖夷院士就是治学方面的大家,

他为自己热爱的水电事业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不断地学习,进取,

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是我们水电人的榜样,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最后,希望自己的一点体

会能使大家有一点触动,是到了拼搏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曾国藩读后感

明志修身 ——读《曾国藩成功密码》有感曾国藩在其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立下志向后,他慎独修身,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美妙的理想,最终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境界,引得无数后辈广为称颂。他的处世哲学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给后人不少启示。我读了《曾国藩的成功密码》一书,他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感触。 人的成就的高低,与他的志向很有关系。十几岁的年纪,大概很多人都会有“我想去做什么”的念头。可是很多人都只是一念之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立下清晰的目标和实践的方式。最终还是免不了随波逐流,继续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常常自嘲地对别人表示自己的目标太难达到,环境不允许,或是自己实在是不够聪明。结果目标就变成只是“说说而已”的一句空话。有些人碰到了些许困难就忍不住想要放弃。说到底,那是他们的修行还不够。 曾国藩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追慕圣贤,立志要成为杰出之人。他秉持儒家传统,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其品质实乃吾辈之榜样典范。文正公曾提出我们应该把志向与修身结合起来。即首先要立志,继而采取行动,根据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实际情况分析志向和适时改变实现志向的具体方案规划。 当然,想要实现志向,就注定会经历诸多困难。如果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则定有助于成功。 曾国藩主张“诚”、“敬”、“谨”、“恒”,以此来达到“慎独”的境界。即对凡事都应有所敬畏,不可一意孤行,行事须谨慎,生活要有规律。曾国藩的“自制之力”让人惊叹。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他也能够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个人情绪,他都能做到掌控有度,坚守原则。曾国藩每天坚持反省自己,总结自己当天做了些什么,又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提醒自己必须及时补救错误。转换到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加应该学习文正公这样淡泊宁静的精神。同时要清楚: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外界的确是有很多诱惑,而倘若我们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早早立下坚卓之志,保留内心的一份坦然。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一个“大我”。 曾国藩说过:“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尔!”、“莫问收获,但务耕耘”。想要成就一件事,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可是有很多事情却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努力实现目标。除此之外的部分,就看老天的了。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坚强的毅力、强大的自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勇往直前。我们还年轻,正值可以冒险、可以挑战的年纪,那么就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对自己,我们应该要有非同凡俗的期许,不管外界对我们是支持还是嘲讽,我们都要追随真实的内心,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朝认准的方向前进。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 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一时的成功,也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宠辱不惊。这样,成功时,我们就不至于因为过度骄傲自满而迷失自我,从此停滞不前;失败时,也就不至于因遭受打击而失去前进的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能让人保持身体各项机能的平稳运行,促使人以良好的状态继续向目标进发。所谓积极的意识对物质活动有促进作用。当外界的条件不利于我们时,我们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恐惧害怕,不狂躁。把一切磨难当作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内心经历挣扎后变得更加强大。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我们亦须自持自重,不为名利所牵累,斩钉截铁地继续前进。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得出了一个保持平和心态的方法。曾国藩说:“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可见我们平时可以阅读一些诗词歌赋,试着用圣人的眼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3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

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曾国藩》读后感_读后感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位朋友的推荐,一个同事的约定!我是个比较喜欢拖延的,就像小时候周末的作业,我总是得等到周日下午才会去做完!如果太早去做一件事,我总是会不停的修改修改,像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写一张撕一张,最后时限到了我才会把文章交上去!这似乎成了习惯,还是要说声抱歉! 有一段时间很郁闷,朋友引荐了介绍这本书的高人,我找这位高人谈了一次话,发现我一说,他对我的缺点和性格了如指掌,我平时也比较喜欢研究自己,但很多东东,我没有系统的找到更深更底层的原因,觉得他确实很牛!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还是有原因了!很多的问题,我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答案!接下来就写写我的一些小小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用,其次给自己留作纪念! 故事一:兴趣篇 我: 对于兴趣的问题,从小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同学录和个人档案,也多会提到这一项。每次填爱好项,我都是爱好广泛,运动听歌电视广涉之!但当填到特长项时,我就愣了,最后磨蹭磨蹭写上无!我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兴趣的,很多时候,我在想那么多兴趣到底哪个是我真正喜欢的呢?我是真有那么多爱好,还是没有爱好? 古典说: 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当你真正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事,不管这个事情是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会发现能力和乐趣接踵而至! 总结: 我没有真正的爱好,我那个只能算是喜欢!就像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一样的!喜欢只是因为表面看起来很好,爱一个人是因为你用心去感受和投入! 很多时候,我的那些兴趣,只因为听别人说很好玩,或看别人玩得是那么开心,跃跃欲试而已!尝试过后,没到达想要的结果,热情就冷却下来了!而真正的兴趣,是你不顾外界,全身心的投入,成功了获得满足,不成功获得智慧,持之以恒的去做的事情! 现在的我,还是很浮躁,处在兴趣的初级阶段喜欢,接下来,从喜欢项里面做更深的投入,开始探寻兴趣之旅! 故事二:恐惧篇 我: A:我很想做好销售,但是我性格很内向。

读《曾国藩传》心得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 黄家宁 曾国藩(1811-1871),字伯涵,号涤生。咸丰二年(1852)在家守孝,奉命命招募团勇,编练湘军。两年后,湘军已有陆军十五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余人。此后湘军出省作战,成为太平军的劲敌。曾国潘领受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头衔,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是近代军阀的鼻祖。 近日读了《曾国藩传》,被曾国藩的坚韧、顽强、耐心、战斗、合作、分工、策略、沟通、危机意识、适应能力等折服。得几点体会。 一:卧薪尝胆 曾国藩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 解读:若过早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容易在以后的交战中招致失败。羽翼未丰时,更不可四处张扬。《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亦告诉世人,君子要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切勿轻举妄动。 案例:初创湘军时,朝廷屡次下旨征调,但曾国藩

都婉拒。 二:自知之明 解读:自知之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的意思。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对待他人,从而立足于社会,建功立业。故古人提倡:人贵有自知之明。 案例:曾国藩在攻下江宁之后,没有造反,反而裁军。 三:知己知彼 解读: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指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如果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的话,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案例:文人曾国藩能取得与太平天国较量的最终胜利。 四:愈挫愈勇 解读: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案例:曾国藩在一生中遭遇过什么样的挫折,他靠

什么愈挫愈勇? 曾国藩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挫折。参加7次科举才中进士;当官后差点被皇帝砍了脑袋;太平天国时,每次亲自率军都吞下败仗。他甚至投江自杀了好几次。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让这么多后人佩服呢? 因为,曾国藩即使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失败,但每次最后还是选择了屡败屡战。追根溯源,曾国藩愈挫愈勇的品格,源自于其父亲曾麟书的身教。 这启示后人:即使是最坏的环境,你都有机会使之变好。 五:授之以渔 解读:《老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意思是说,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更深层的理解是,要传授谋生手段给别人,更要传授做人和处世的道理。 案例:曾氏家族后来长盛不衰,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现,曾国藩是如何治家和教育儿女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下面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1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

宋庆龄传读后感

宋庆龄传读后感 宋庆龄传读后感 当我阅读《宋庆龄传》时,我的手仿佛被宋庆龄奶奶牵去了,宋庆龄奶奶每每有空的时候就教我:爱祖国高于一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宋庆龄奶奶的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爱国的精神。一支叛变的军队想逮捕孙中山,并要攻打孙中山的住处。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后要宋庆龄跟他一起转移,宋庆龄不同意,她想的是如果她还没走,敌人就一定以为孙中山也在,这样孙中山才能安全撤离。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宋庆龄奶奶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虽然我们还小,还不能为建设祖国出力,但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得更多的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仁爱的品质。宋庆龄因为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际和平奖金,用这些钱,她完全可以过上十分舒适、十分体面,甚至是豪华的生活,但是宋庆龄看到山区的环境、医疗设施都很差,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她不忍心看到这么多孕妇因为难产和肚子里的新生儿一起死去。所以把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福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利院,建造了一座“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像宋庆龄奶奶那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勤俭节约的美德。宋庆龄有关节炎,所用的护膝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头自己编织的;她的睡衣,是补了好几次的;她用的手绢还是她在解放前定做的,虽然已经有了破洞,但仍在使用;晚年她发胖了,旧衣服穿不下了,她就在旧衣服的衣腰、裤腰上加条,整理好以后再穿……在宋庆龄奶奶等革命先辈的努力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变的非常好,可就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没有做到省吃俭用,我们经常能看见垃圾桶里被小朋友丢弃的娃娃,被浪费的粮食。这能对的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吗?我们要把宋庆龄奶奶当作榜样,做到勤俭节约,节省每一度电,节省每一滴水…… 让我们沿着宋庆龄奶奶的足迹向前走,早日做合格的接班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这部长篇小说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以史与诗的交融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 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 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 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 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 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 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 难的清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出国留学网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 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 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在全区深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同时,我单位积极响应区里的精神,立即开展布置“我的梦〃中国梦”读书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写一份心得体会,下面我就对读《曾国藩成功真经》一书浅谈一下体会: 曾国藩劝诸弟学习的篇章字字句句令人心生敬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之所能从湖南一个农家子弟修炼成一代名臣大儒,功业,道德、文章令后世钦仰不已,他所靠的就是他一生恪守读书学习观。 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谋求必要的生存和发展。他把读书的两个目的总结为“进德修业”。 读书讲“德业”,但对于“德业”,曾国藩把“德”放在“业”的前面。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读书必须体贴到人身上去”,也就是说用读书来匡正自己,把读书这一行为当成涵养自身道德的一个过程,在勤奋刻苦读书中修炼中通晓道德、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完美。和我们所说的“读书完善自我”、“读书温暖人生”同一个道理。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

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初知道曾国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其一: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他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兵败靖港,欲投水自尽。 近来,读《曾国藩》,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方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他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成功的关键在于是自我修炼,自强不息。 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他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 做事要开张,做人宜收敛。他做事轰轰烈烈、大气磅礴,但在做人上却很收敛,他处处谦退,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们不要逞能逞强,不要招人闲言,要知福惜福。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 某硕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极大、很有影响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其师法,受过其种种影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如果有读者不清楚中国古代大臣死后被封"文正"谥号的分量,请自行网上查阅了解。)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近期有幸能够挤时间,断断续续拜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三部曲,洋洋洒洒百万字,写尽了曾国藩一生的命运轨迹,写尽了作为一个凡人的曾国藩一生的心理活动,真实而不做作。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现呈于此,博诸位看官一笑。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曾国藩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面。

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在我们使用的历史书中,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义为伟大的农民起义,具有先进性,而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统领曾国藩等人定义为邪恶的地主阶级武装力量予以贬抑,并配之以下图,足见这其中的嘲笑意味。 只是当时年岁尚幼,知识积累少,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没有自己的见解,书中如何说,我们便如何信。以至于很久以来曾国藩在我的心目中都只不过是一个"晚清大臣"而已,本来"晚清"一词在由这种历史书树立起来的形象也极其负面,更何况只是晚清的大臣,又能好到哪里去? 后来大学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看到书架上陈设了很多有关曾国藩的书,出于好奇阅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也略微看过其家书,懵懵懂懂。但后来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不论是从影视剧还是一些相关书籍,隐隐约约感觉到曾国藩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对其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啃了这部《曾国藩》三部曲。 首先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语言平实,尽量把当时情景出现的诗词都引入书中具体环节,可见唐浩明先生所下功夫之大,用心之细。书中对曾国藩的心理活动的叙述,活灵活现。不禁让人感觉到,即使取得如此丰功伟绩的曾国藩也不会有神机妙算的智慧,同样会有失策的时候,同样会有被人忽悠的时候,每当遇到阻力、遭到官场排挤猜疑,也会心情抑郁焦虑。曾国藩既有古代读书人积极出世的儒家传统思想,也有心情郁闷,困顿彷徨,甚至几次被怄得自杀。曾国藩虽然取得巨大事业,但也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再加之蛇皮癣奇痒难忍,缠身几十年,感觉他一生中几乎没有心情舒坦的时候,一直都处于隐忍的心理状态和忧虑苦闷的情绪当中,一个十足的焦虑型人格。 接着便是曾国藩本人,撇开历史书中的政治立场不说,曾国藩是

(完整)《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

加功。 ——《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曾国藩传读后感

学号:2009130197 姓名:韩朝相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近代史课程文献笔记 书名:<<曾国藩传>>,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前两天又复习了一遍,对曾国藩又是一番敬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一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二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

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最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没有完全读懂全部的内容,也不是完全赞成其中的某些观点,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就像是他时时刻刻要求弟弟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就如他自己一般。他时常把自己的诗寄回去让弟弟们借鉴学习,也时常要求弟弟及子侄把自己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在家书中处处都表现出作为一个儿子对父母应有的尊敬,作为孙子对祖父母的尊敬。这样的品德也是如今社会最缺少的东西,当今社会孩子们对父母亲的态度确实是让人大跌眼镜。所以《曾国藩家书》是教育孩子们的一本好教材,曾国藩已为孩子们做好了榜样。曾国藩他除了是好儿子好孙子好哥哥外,他更是一位好父亲,他在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的同时也时刻把孩子的健康放在心上。 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这也算是流传的名言了,其中的道理更是经过多少人验证过的。曾国藩他作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有时也会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他这样做就是为子孙后辈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他在家书中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事,也有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做到了。他们

家族在曾国藩死后还能出现一批人才,这是与曾国藩的教育密不可分的。希望各位读者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后继有人,民族精神就会不断传承下去。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学习了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不能不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再想想我们现如今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到时再混个好文凭。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是的“德”才是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教育问题确实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好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花费大量的心血,最后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各位家长能在《曾国藩家书》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曾国藩家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这本书通过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通过曾国藩的这些家信,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然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诸兄弟,避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犯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大壑高崖风力劲 ——阅读《曾国藩全集》随笔 文/王黎冰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你的才情身手/你有平乱的韬略智谋/你有倡导洋务的言行/你有中兴名臣的光环/你有家书的传留/你有这般那般三言两语不能休…… ——摘自诗歌《曾国藩全集》 国庆假期,回家闲逛,老爸叫我读读他购买的那套《曾国藩家书》和另一本由唐浩明撰写的《曾国藩全集》,无独有偶,同学也叫我看看“凤凰网”的一个专题——《重读曾国藩:体味中国传统精英最后的辉煌》,于是我便忍住内心许多不断的不快,埋头读了下去。 实话实说,“凤凰网”关于曾国藩专题的导语很诱人: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

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诚然,在近世100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儒学、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陈腐的代名词,而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 而曾国藩恰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先是光环黯淡,进而声名狼藉,最终已是本色丧失。但当我们拂去意识形态的遮蔽,又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越发感到当今社会缺少的,恰恰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精英阶层。 在这样的时刻,还原曾国藩的真实,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更是还原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 尽管如此,曾国藩这个人早年在我心目中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记忆中,老师和书籍都一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曾国藩是一个大坏蛋,双手沾满了太平天国英烈的鲜血,所以全国人民都要对其共诛之共讨之。

但是,当我捧读湖南衡阳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全集》时,我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变节”,渐渐地同情甚至喜欢这个刽子手。当我看到这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中堂大人率领子弟兵——湘勇同太平天国大军浴血奋战时,我甚至希望他获得成功。 但是,我能够期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呢? 当然不可能! 太平天国的革命性和历史性,自有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去结论,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究竟使已经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更加水深火热,还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时下的网络上充斥了各抒己见的较大争议,这些争议并不是《曾国藩全集》作者的写作用意所在。 作为一个人来分析,洪秀全的所作所为的确让我摇头叹息,农民领袖的称号没能使他的人品比刽子手曾国藩更好,实在令我久久惋惜。 假如洪秀全真要打下江山,我怀疑他会带领农民兄弟走向天国。 面对《曾国藩全集》中励精图治的曾国

曾国藩全集心得体会 从“俭”字,廪实理财

从“俭”字,廩实理财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査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 在乱世中,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被奉为官场「楷模」,在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著称。他不是军人,却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在治学方面,曾国藩崇尚儒学,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治家方面,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氏「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曾国藩全集》分为四卷:《挺经》、《冰鉴》、《家书》、《家训》,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曾氏传奇的一生。 《挺经》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为人处世心法,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

基本原则和理论。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参与,但以淡泊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困苦中求挺直。如此方能在前有猛虎后有毒蛇的情况下,不受其左右,气定神闲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今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挺经》中的从“俭”字,廩实理财。 曾国藩“廩实”的理财之道,自然是从俭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来之不易”的古训,告诚人们,须知“一文钱摔倒英雄汉,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财问题上,大手大脚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于人的德性修养,又不利于财物的积累。曾国藩曾对家中的理财之事做过严格的限定,说起起来很有意思。他说: 从来一国或一家的财政问题不出大乱子,都是由既勤劳又节俭所致。我平生也很重视以“勤”宇来激励自己,其实却没有做到勤,所以读书时没有手抄的札前在军营排场很大,沿袭下来没有改变,近来因为多,费用更是漫无限制。从节俭变到奢侈,跟下水一样容易;由奢侈返回到节俭,则难如登天。我在任两江总督职时,还存下朝廷给予我的两万银子。我当初没有料到竟有这么多,但像今天这样放手用去,转眼就会马上用光。你们以后持家,要学陆梭山的办法,将每月要用多少两银子限定一个固定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

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