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

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
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

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

————————————————————————————————作者:————————————————————————————————日期:

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哲学

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

何璇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选取了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西南部的一个景颇族载瓦支聚居村落的小学--营盘小学为田野点,通过对该校的现状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目前在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实施载汉双语教学①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景颇族载瓦支;营盘小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05JJD850139)、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cun985-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营盘小学概况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载瓦是景颇族的一个支系,人口约占景颇族总人口的55%,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营盘村是景颇族载瓦支比较集中的村寨,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遮放坝西南部的西山乡,全村人口共有2973人,其中景颇族载瓦支占95%以上,村民在

日常生活中使用载瓦语,村寨中仍然保持着浓厚的载瓦传统文化。

全村设有一所完小——营盘小学,地处半山半坝区,距交通主干道约1.5公里,由于山路狭窄崎岖,路面多为土路,晴通雨堵,交通较为不便,上山只能通过步行或小型的车辆通过。从1956年建校到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校初期,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环境闭塞,在当年校长—赵发昌的带领下,于1966年搬迁至坝子(半山半坝区)——现在的校址,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先后建盖了土木结构、瓦顶的两幢教学楼。“文革”期间由于取消了当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政策,学生低学业成就现象严重。直到1978年,民族政策得到恢复落实,学校经重新的整顿,虽然师资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基于载瓦学校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再加上“文革”的影响,教育水平与当时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合格率低、升学率低等四低现象严重。营盘小学师生情况如下图:

营盘小学的师生民族成分及西山乡的语言使用情况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载瓦语是当地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在教师中出现载瓦语的

使用少于德宏方言,原因是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地区调来的汉族教师,所以不使用载瓦语。

二、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闭塞

营盘村地处半山区,地理位置闭塞,境内群众居住村落分散,路面多为土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多为摩托车,遇到雨天,路面泥泞难行。现在由于集中办学而撤并校点,离家远的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只能选择寄宿,而学校寄宿的条件并不完备,学生生活没有保障。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累及教育;另一方面,封闭环境下遗留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仍然影响着当地的发展。诸如积累意识的淡漠,“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且家庭贫困

地方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地教育经费的90%来自县、乡。据笔者访谈了解到,西山乡全乡财政总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支付本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此外,由于直过区在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被后来的人们所忽视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外面的世界距离越拉越大。②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相似,营盘小学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诸如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辅助仪器以及乐器、球类等教学用具仍然缺乏,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要求。

此外,营盘村载瓦农户家庭经济贫困,营盘村属少数民族“直过区”,③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绝大部分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群众生活仍是“靠山吃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出行难、用电难、喝水难、看电视难仍然是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学校每年都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支付学校的费用而辍学。在访谈中,校长石勒干告诉笔者,他本人也资助了四名学生继续读书,同时他也积极的寻求政府的帮扶,希望能给当地贫困失学的孩子带来希望,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小学毕业。因此可见,西山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和家庭都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利,人才培养渠道资源有限,导致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滞后。(三)语言障碍,双语教学名存实亡

通过笔者的调查和访谈,山区景颇族载瓦支学生入学前基本不通汉语,笔者认为语言障碍是导致学生成绩不佳的首要因素。目前,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认识欠统一。目前,景颇族载瓦支的干部、群众对载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的认识欠统一,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2)管理不完善。目前,德宏州教育部门对载汉双语教学缺乏一套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载汉双语教学模式和管理呈现无序状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教材不适用。载瓦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现实脱节且普遍性不高,与新课改教材的差距更大,缺乏相应的课外辅助读物。(4)经费无保障。近几年来,载汉双语教学的推广使用经费随着有关部门对民族语文工作支持力度的变化,经费来源不稳定。(5)师资不合格。目前载汉双语师资培训薄弱,双语教师待遇较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上述语言障碍问题及目前载汉双语教育的落后成为影响载瓦支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首要因素。

(四)基层地方政府的关注不足,扶持政策一波三折

基层地方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学校的关注,是抑制当地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

素之一。载汉双语教学的扶持政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发展期,当时在云南省语委、德宏州教育局、潞西市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载汉双语试验,不仅在资金投入、教师配置等方面取得优势,而且还得到了学生评价政策的支持,比如《开设民族语文课的小学毕业生升学考加试民族语文,并以30%计入总分》和《对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在本州招生、招干考试中加试民族语文》,因此载汉双语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基础教育成效可喜;以该校为例,在未实行双语文教学的1987年,毕业考的成绩(平均分)语文是6.9分,数学是11分,实行载汉双语教学的1992年,语文是70.4分,数学是71分,合格率100%,升学率达95.2%,名列全县前茅。④其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衰落期。载瓦支学校教育逐年滑坡。比如:2005年,从西山乡整体状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语文平均分不高于51分,及格率低于42%,数学的平均分都不高于40分,及格率20%以下。营盘小学当年春季学期期末毕业班考试成绩(平均分)语文是41.19分,数学是31.3分,⑤由此统计可见,当地基础教育的成效已经严重滞后于普通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再次,2006年后到现在的复兴期。2006下半年,德宏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指出:一是按照新课改标准编译出版“双语双文”教材,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从2006年9月起推行使用新课改“双语双文”教材;二是研究并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双语双文”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将“双语双文”作为德宏师专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经考核合格的学生,由州政府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金奖励,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

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各地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四是研究制定“双语双文”教学新的评价体系,“双语双文”教学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五是加强对“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领导,在师资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支持。之后,州教科所于2010年11月1—4日,在营盘小学举行了2010年全州载汉双语教学“好课”评选活动。并从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州双语教师培训会,全州各语种(傣语、景颇语、载瓦语)教师共计290余人参加培训。由此开始,载汉双语教学进入复兴期。

总之,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对实施载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能统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给载瓦支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

(五)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

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景颇族有史以来就具有饮酒的传统,酒文化已经渗透到景颇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嚼烟草也是景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随着境外的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变异”。目前,在营盘村时常可以看到男人精神上颓废,嗜酒成性,吸毒问题严重,社区中蔓延着不思进取、整体无所事事的风气,在村中无论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文化的人,都可能沾染上毒品,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求学意志,导致低学业成就。(2)载瓦村寨有早婚的传统,早婚的直接后果就是早育,载瓦青年在该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阶段过早的承担起了成人的责任,不仅不能给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早育易造成人口身体素质低下和智力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六)教学科研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教学研究机构是教学活动能够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保证。目前,在德宏州有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室和潞西市教育科研中心虽从2006年下半年设专人负责研究景颇族载瓦支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但人数有限,据调查仅为1人,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载瓦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七)师资不足

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中教师“多面手”现象普遍,教学水平低导致当地多年无人考上师范学校,教师来源的形势严峻。(2)师资素质差距巨大。目前“骨干”教师都被抽调在乡中心校任教或者借调到州里参与调研,留下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普遍偏低,且此现象长期存在。(3)教师缺乏培训。由于载瓦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设置长期不足,导致教师培训难以开展。师资不足且总体水平偏低是导致载瓦支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省教育厅从2003年开始组织双语教师进行培训,一般一个地区(一般以县为单位)一个语种只选派2-3名教师到省里进行培训,数量有限,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课改以来,德宏州本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师培训从2012年9月才开始举办,起步较晚。

(八)市场发育不足,就业困难

目前载瓦传统社区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缺乏商业观念,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私家商业也非常少,就业市场发育不足。由于教育质量低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但不能满足外界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在社区内部,就业渠道狭窄,造成载瓦学生的就业困难,使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低学业成就。

三、结语

笔者认为营盘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载瓦支传统社区,仍然带有浓厚景颇族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区文化生态,具有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的共性。面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到在保留和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发扬本民族文化,不仅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达到现代工业化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而且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能够满足变迁中的传统社区对发展该社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开展载汉双语教学,为减少载瓦学生在入学前的语言障碍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材本土化知识的建设,要有适合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教育内容,为解决载瓦支群众的生计及发展当地的社区经济服务;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的设置兼具现代科学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促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爱乡情,从而为地方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载汉双语教学是特指以景颇族载瓦支语言文字为主要互通手段的教学方式,即“载汉双语文”教学。

②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③德宏州民族“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德宏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以景颇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对属于半部落、半封建社会的景颇、傈僳、德昂等族和部分阿昌、傣、汉等族居住的约12万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既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

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内容简介: 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20世纪的50-60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

①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影片对喜剧元素的运用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第二节对爱情题材与叙事主题的突破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些反映爱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的电影,与之前及同时期的中国电影相比较,在题材与叙事主题上都是一个突破。譬如,影片《阿诗玛》根据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同名口头传说、叙事长诗改,在以往的中国电影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中,大部分都是以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等作为主题。虽然在《内蒙春光》之后的一些民族电影大都避开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但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等的题材基本属于边缘题材,因为代表的是颓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谈情色变的情形依然有之。在电影界,曾经流行着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讲的是某单位放映外国影片,放着放着,银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黑影,原来是放映员的手掌。这时,扩

民族地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云南省德宏州5所

民族地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云南省德宏州5所小学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8T09:42:28.007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彭娟 [导读]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对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经常要面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现实,对教师素养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民族地区学校里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现状。 (西南大学,重庆 400700)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对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经常要面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现实,对教师素养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民族地区学校里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现状。本研究选取了云南边疆地区德宏州具有,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特点的5所小学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不足,学校缺乏多元文化相关教育。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培训,增进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是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师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在国内外都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教育领域,国外研究主要探究多元文化教育。目前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于理论探讨层面,而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缺少实证调查。本文基于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调研的复杂性,选取了云南德宏州部分小学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在呈现德宏地区部分小学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反映出德宏地区小学教师的某些共性问题。把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融入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之中,从探究小学教师多元文化教育对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意义以及提高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德宏州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云南德宏州地处中国边境,北、西、南三面与缅甸相交。这里边境口岸开放,货物流量较大,人流量多,不少缅甸人来到这里求生存,德宏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境内有九条公路与缅甸北部城镇相通,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级口岸,盈江、章凤两个省级口岸。德宏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里汇聚了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州总人口的一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繁荣的边境贸易,使得德宏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社会。在德宏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民族基础教育中的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教学情景,也必然接触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特别是我们的小学教师,其基础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持理解与宽容态度,尊重、欣赏他们的不同文化,让我们的教师能够站在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抵制偏见与歧视,追求教育公平。 基于此,我们选取了德宏州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校做了实地调查。它们分别傣族村寨内的2所小学,以景颇族学生为主的一所小学,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处在畹町口岸的一所小学。 (一)调查总体情况 本部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来考察德宏地区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意识现状,问卷由教师的背景资料、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识等部分组成。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50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共有42份,问卷有效率为 84%。 (二)具体调研情况分析 在围绕“教师对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认识”这一设置问题时占86%的教师认为“教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让自己收益良多”,100%的教师同意“教师有必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说明绝大多数老师认同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并乐于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92%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责任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6%的教师同意“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业应该有不同期待”,76%的教师同意“自己了解自己学生的文化背景的多元性”,说明教师认为自己有责任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期待,会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来要求学生。 在围绕“教师对民族文化差异的认识”这个题目时有62%的教师赞同“感觉与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群体相处困难”,这说明在德宏小学教师群体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起来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存在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障碍;45%的教师不同意“能够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群体中学到很多东西”,说明教师在民族文化的交流学习方面还比较欠缺,对其他民族的了解还不够;46%的教师表示同意“住在单一文化地区比多元文化地区好”,而81%的教师同意“愿意学习和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79%的教师都同意“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彼此的友谊和交往”,83%的教师同意“德宏州的每一种民族的文化都应得到传承和发扬”,79%的教师不同意“少数民族应当放弃自身融入主流文化”,说明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多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教师对社会文化多样性持有积极的态度,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接纳和喜爱,但是对多元文化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相应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还没有领会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深刻价值。这也说明德宏州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多元文化社会和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到民族之间的融合。 在“教师对学生多元文化的认识”这一题目中有76%的教师表示不同意“学生只需要用汉语来沟通”,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可以用其他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折射出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可,以及在工作中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83%的教师同意“所有学生不论其文化背景如何,都应知道文化的多元性”,说明了大部分的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是积极正向的,都认为学生应该了解文化的多元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自己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应该学习接纳尊重其他的民族文化;90%的教师同意“要做一位好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文化的差异”,说明大多数教师认识到了解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性;90%的教师同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到学生文化的差异”,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这也与他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背景的经验有关。 而在“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现状的认识”这一题目中 40%的教师同意“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没有重视多元文化的内容”,37%的人表示中立的态度,23%的教师表示不同意;83%的教师同意“教师在多元文化知识和技能方面培训不足”,说明德宏州小学教师在多元文化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还比较欠缺;67%教师同意“信仰自由是多元文化社会主要特色之一”,这反映出教师对社会宗教问题的开放与宽容态度;100%的教师认为“加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与不同背景的学生相处”,充分说明教师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对其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以及教师专

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资本

Analys is of the Social Capital in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hong,Yunnan Yu Cuie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 Abstract Social capital are those resources which are contribute to the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social order in the civilian areas.The traditional social capital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has vast importance to effectively dealing with social problems and promotion social management.In the work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hong,social capital such as minority traditional art,customary law,village regulations,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had play an important function.Further analysis showed management tha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capital's mechanism of action is still relatively simple,and facing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and shrinking,the traditional social capital would wait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reconstruction to give better play.Which make the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more available,get a double effect.Social capital reduces the resistance,expand the resources of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for infected,mobilize folk force participate and so on. Key Words AIDS;Prevention and Control;Social capital 艾滋病防治是一项综合工程,除了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投入以外,民间社会资本的作用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社会资本具有相对丰富的存量,可以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重视这些社会资本的作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艾滋病防治的效率。然而,当前艾滋病防治中传统社会资本也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资本的涵义 社会资本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内涵的概念。有的学者注重从个人的角度界定,把社会资本理解为嵌 入社会关系网络中并能够为个人带来收益的资源或资本。从这种角度进行的研究比较关注社会交往、关系网络等方面。例如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社会结构中那些有助于做成某事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产生了可以带来资源的行动。有的学者倾向于从集体或社会的角度界定,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群体或组织中存在的有利于协调和合作的资源,这个角度的社会资本往往与集体行动有关。例如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可以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等,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1]。也有的学者从综合角度界定,例如纽顿认为,社会资本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是存在于公民之间的信任、互惠与合作等一系列态度和 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资本分析 余翠娥 云南大学,昆明,650091 摘 要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民间的那些有助于社区居民相互合作和支持以及良好社会秩序形成的各种资源。少数民族传统 社会资本对于有效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习惯法、村规民约、民间组织资源等社会资本发挥了重要功能,使各项政策和活动具有可及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州社会资本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艾滋病防治的阻力,拓展了艾滋病防治的资源,促进了感染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调动了民间力量的参与等。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单一,而且面临现代化的冲击而日益萎缩,要想更好地发挥这些社会资本的作用,传统社会资本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与重构。 关键词 艾滋病;防治;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YXYSH.2012.12.001 第25卷第12期 2012年12月医学与社会 MedicineandSociety Vol.25No.12%Dec.20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医改背景下边 疆地区的艾滋问题治理”,编号为09YJC840040。 ·医学社会学研究· 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大学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014.6.24 任课教师:白永芳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20121180096 姓名:李小花 以自己在“课堂参与”中所讲述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仔细梳理学者研究成果,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相应民族的服饰文化范畴内自拟题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 2.字数4000——8000字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 评分标准: 一类卷(90——100分):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 二类卷(75——89分):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三类卷(60——74分):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四类卷(60分以下):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佤族服饰文化 简介 人口及分布: 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语言和文字: 佤族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族称: 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支系: 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2019-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 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 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 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 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 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 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 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 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 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 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 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 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 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 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_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8(2):60-64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955486.html, ISSN 1004-390X ;CN 53-1044/S E -mail :sk@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955486.html, 收稿日期:2013-08-16 修回日期:2013-11-21网络出版时间:2014-3-1716:5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模式研究”(10XMZ050)。作者简介:侯丹(1987-),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反贫困研究。 *通信作者:起建凌(1971-),男,云南牟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反贫困研究。网络出版地址: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955486.html, /kcms /detail /53.1044.S.20140317.1651.012.html DOI :10.3969/j.issn.1004-390X (s ).2014.02.012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 侯 丹,起建凌* ,金 璟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目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有28个,云南省占有8个。其中,阿昌族、景颇族和德昂族聚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陇川县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比较滞后。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以德宏州陇川县地区的阿昌族、景颇族为例,全面分析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探讨该地区的发展经验和问题,提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相关对策。关键词:陇川;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F 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4)02-0060-05 Research Report on Less Populated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Longchuan County in Yunnan Dehong HOU Dan ,QI Jianling ,JIN J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has 28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 ,eight of them are inhabit ting in Yunnan.Among them ,Achang ,Jingpo and De'ang gathers in the Longchuan county locating in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Less populated nation in Longchuan lags behi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restri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minority areas ,promot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are very important in “Twelfth Five Year Pla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Achang and Jingpo nationality in Dehong Longchuan area for example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ethnic group area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combing with practice ,exploring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t last ,puts forward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Longchuan ;less populated n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的因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 会总体水平发展较低,虽然经过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集中扶持,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产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云南少数民族_精选资料完美版

《云南少数民族》 精选阅读(一): 云南少数民族种类有哪些?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 我国的56个民族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 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 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构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正因: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一样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 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 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精选阅读(二):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我们旅游界有一句话叫中国的旅游靠三南,河南的历史文化,海南的度假旅游,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众所周知,云南的少数名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除了 汉族外,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 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在25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在这25个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 而居,而丽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除汉族外,全市住着纳西,彝族,傈僳,白族,普米,傣族。苗族。回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名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丽江是纳 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现有人口30万人左右,纳西族源于我国古代西北河湟地带的氐羌人,之后逐水草而居,向南迁徙至四川省的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至雅砻江流域,在南迁到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在汉晋时期被称为牦牛羌和摩挲夷,1954年根据本名族的意愿,

建立德宏州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

建立德宏州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保护、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对地方民族文化对外进行宣传的一种途径。本文结合云南省德宏州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对建立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背景、技术支持、功能需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德宏州;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1 背景分析 处于云南西部边疆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州2011年总人口约12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2%,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栗粟族等5大主体民族。德宏州各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智慧的积累与结晶,在对外宣传德宏州民族文化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宏州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民族饮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等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游客以及专家学者对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向往。 基于德宏州州内基本情况建立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保护、传承、发展德宏民族文化的基本保障;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数据资源;为德宏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平台;为德宏与发达地区、先进地区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必备条件。 2 技术支持分析 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基本步骤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发布四个步骤。 2.1 信息收集技术 信息收集主要是对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文本资源、图像资源、视频资源、音频资源以及分散于网络中的各种介绍民族文化的资源等的收集。其中文本资源通过对书刊的数字化扫描后实现;图像资源通过扫描仪或数码拍摄获得;视频信息通过视频捕捉技术来实现;音频信息数字化通过音频录制抓轨技术实现;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检索工具检索整理所得。 2.2 信息存储技术 对信息数字化处理后进行分类标引或主题标引完成加工后,采用直接存储技术存入数据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